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评课稿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评课稿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评课稿

学生主体,快乐学习

?听到了黄老师上的火山与地震一课令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不论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如何变化,是传统课堂还是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关键从没有变,就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育界一直在研究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黄老师的课紧扣学情,生动形象,在愉快的小组讨论和模拟情境中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教学目标多维度,情感深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课标中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可见,本节课学习内容难度不大,因此黄老师在目标设定上突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上展示地震中母亲保护孩子的图片,用娓娓道来的语调,唤起学生心中对母亲的深切情感。一幅画,一个情境,给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同时在教学目标设定中黄老师关注学情,在课前充分暴露学生对地震逃生的前概念,在教学中不断纠正,从而落实目标,并在之后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做到检查方式多样,反馈高效能。

?2.教材处理到位,重难点突破。

?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既要看知识教授的科学性,更要注意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黄老师基于课标,带领学生从对地震的事实入手到对震感的感性认识,再到对地震的理解并结合地震来临情景模拟,运用多种手段,落实重难点。

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导学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复习旧知: (一)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1、地球表面有哪些地形地貌?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是永远不变的? 2、查资料后,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使北川地形地貌发生的变化。 3、自学了解火山也能使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4、讨论: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组内交流、汇报。 三、探究新知: 活动一: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1、尝试解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 2、自学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活动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合作探究: (1)找一找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图。 (2)地球深部物质的不断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

(3)模拟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运动的物质。 (4)做板块碰撞、平移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一:用两本科学书表示两个大陆板块,把两本书平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书本的变化。观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体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山脉。 模拟实验二:用泡沫块模拟两大板块的上下、水平移动,观察地形发生什么变化?如抬升的地方会形成山脉或高原,河流会形成瀑布等。 活动三: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猜测未来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我们的研究猜测结果: 。 四、收获体会: 通过自主学习,我的收获(体会)是: 。 五、巩固测评: (一)我能填: 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3、2007年 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6、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 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 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

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侧重点的筛选上。 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 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 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 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 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 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 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 不管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 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青岛版五年制三起

6.《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并让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教学重难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山火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这是什么现象?你是否经历过火山喷发或地震?你是否听到过火山喷发或地震的消息?讲给大家听一听。 3、引领学生提问题:关于,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⑴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⑵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危害? ⑶火山和地震有什么预兆? ⑷历史上对火山和地震有哪些研究? ⑸火山和地震时我们怎样保护自己? 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有着美好的自然现象,但是也有的自然现象会带给人类巨大的灾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一定的感知,马上切入正题。也为学生提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和埋下伏笔。 二、学习新课解决提出的问题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地表的剧烈变化的地震、火山等现象入手,探索地球内部物质、能量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的方式及关系。而《地震》这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情境导入。视频出示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引发的海啸来临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惨状,使人心悸。日本大地震的提出,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所学知识的距离,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地震其实离我们很近,地震的威力如此巨大。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欲望,想弄明白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导入,激发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显得水到渠成。二是模拟实验,初步感受地震。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体味毛巾受到挤压产生的褶皱,把它想像成地震发生时地岩层发生变形,出现褶皱。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竹子子断裂的现象,引导学生体会地震来临时岩层的断裂产生的巨大声响和手感到的震

动,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三是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危害以及避震的方法。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地震来了怎么办,了解避震常识,增强自救互救知识。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本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地震的成因,通过地震的成因来探究地震的危害,了解地震的好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图片的反复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是教师所期望的结果。 《地震》发挥比较好的地方: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4.火山和地震1-附知识点梳理

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了解地震的现象。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层次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 一段录像。 (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 场情景。 (3)学生说说: 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自然现象? ②谈谈看了录像后的感想。 (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索和调1.确定研究的主题

查(1)小组讨论想研究哪一个 问题?并且把要研究的问题发 表在bbs上。 (2)汇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 问题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要 了解问题进行引导组织)。如果 有时间可以进行第二个、第三 个的研究。 2.指导研究方法 (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1,站内查找2,通过链接的网站3,通过一些如:https://www.360docs.net/doc/cc18731683.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cc18731683.html,等查找4、书本。 (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注意:先到学校网站查找,找不到再到外网去查找。 3.学习进行研究 (1)个人进行研究。(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可以发表在网上;快的同学可以进行第二个主题的研究) (2)小组讨论汇报、把小组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且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可以讲一下汇报后还要进行评选优胜组评选及颁布发小锦旗)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回顾和解释介绍侯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检 测仪工作的录像和工作过程录 像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 形成原因及地震的 预防措施,知道我国 是世界上最早研究 地震的国家之一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水滴里的生物》 1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火山和地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火山和地震》。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体系、内容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其他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化,如:“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它们都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新课的学习,衔接自然,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一点了解,这时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前知识,也为下面学习火山和地震打下基础。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学生观看火山视频 大家刚才观看了火山喷发的录像,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人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地球内部压力大,温度高) 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交流。 3、火山喷发实验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按照大家的设想来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教师演示,讲解实验的注意点 学生分组实验,及时记录 4、小结: 火山喷发的原因。 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冒出大量的水汽和烟尘) 5、拓展:介绍收集来的火山知识。 [设计意图]: 科学强调的是验证学生自己的假设,而不是先让学生知道结论,再让学生做实验来验证课本中的结论,探究在前,结论在后,着重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而验证性学习是结论在前,缺乏学生自主的

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侧重点的筛选上。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

应用的价值不大。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不管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

《地震和火山》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和原因并初步了解有关地震监测、预报和抗御地震灾害的常识;了解我国火山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能正确对待地震灾害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具投影片(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中国地形挂图 课时1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1.从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看 2.从历史上的地震记录看 二、我国主要地震区 三、地震的抗御 1.地震的监测和预测 2.减轻地震灾害的办法 四、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我国地形的特点有些你能用板块构造的道理说明这些特 点的成因(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归纳]正像同学们所说我国地形的特点与板块之间的运动 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疆域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其南临印度洋板块其 东有太平洋板块从东、南两侧受到挤压因而使我国疆域内的板块断裂破碎就形成我国地形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强 烈挤压抬升了青藏高原而我国大部分领土正在这高原的东侧才形成 了西高东低阶梯分布的地势同时在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下 使我国地形更复杂而且还影响着我国的地震区与火山的分布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有关我国地震和火山的知识 学习新教材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板书] [提问]为什么说我国是多震的国家你能从板块运动和世界地震、火山带的分布图上说明“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展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震、火山带分布图”让学生在明确我国的大致范围后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我国处在几大板块相互挤压的集中地区地 壳很不稳定特别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地震带)都经过我国境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 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 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 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 学习。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 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 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 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 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 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 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节,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么,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师演示:拿一罐充气的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观察现象。 问:为什么瓶内的饮料会喷发而出呢? 学生讨论归纳:因为摇晃后瓶内气体产生的压力。 教师讲解: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板书> 1.火山 <1>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过渡> 那么,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归纳: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推出:火山会改变地形。 提问: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阅读“小资料”,归纳 <板书> 2. 火山的分类 按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修面火山 问题:大家知不知道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讨论)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举例: 如: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

地震教学反思范文.doc

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 三: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着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 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篇四:《地震》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雅文教育 一、地壳变动的证明 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举例证明地壳变动 根据上述地壳变动的现象,推测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二、火山 典型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态的( 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液态( 熔岩流) 和固态( 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的。 火山的分类: ()人类历史上周期性喷发 ()人类历史前喷发后至今没有重新喷发 ()长期熄灭的死火山,又是突然喷发 三、地震 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与火山一样,也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请说出地震和火山发生地区的共同地区,并用板块运动的知识点解释四、地震的防范和预报(详见课本)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Yet cannot be together.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 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情态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

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话说沧海桑田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火山和地震-教案

火山和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准备 师:火山和地震课件;毛巾、一次性筷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①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火山喷发)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自然现象?(揭题:板贴:火山) (二)自主学习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试说 (2)今天我们无法亲自去看火山是如何喷发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土豆泥、番茄酱)请大家边做这个实验边思考,这些器材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3)实验出现了什么现象? (4)结合这个实验,你能不能再说说火山是如何形成的? (5)小结:地下的岩浆在高温高压下沿着薄弱地带喷发就形成了火山。 2、火山给人类带来了? (1)火山一旦爆发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危害,你知道有哪些吗? (2)火山爆发是不是只带来危害呢? 2、地震的产生

(1)谈话: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在我们身边还有一种自然灾害也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 (2)这是什么自然灾害?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灾难,我们还是要向那些奋不顾身营救的勇士们给予敬意的,我们给他们鼓掌好吗? (3)那你们知道这么可怕的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吗?小组讨论一下。 3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小实验,请大家先做实验,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你们的实验现象。 (4)模拟实验:毛巾和筷子(实验要求) (5)分组模拟实验、体会、观察、联想。 (6)小组汇报: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手感觉到了什么?)(筷子——地壳的岩层;被用力弯曲——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你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地震) (7)小结:地球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这种褶皱到达无法承受的状态,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不过地震发生的原因还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只了解了其中一种,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去了解。 4、怎样监测地震? (1)谈话:地震如此可怕,我们是不是完全无计可施呢? (2)讲述:我国对地震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贡献,如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现在人们可以利用精密的仪器对地壳的变化进行监测,逐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地震是怎样监测的,看视频。 (3)生活中我们是无法获得这些精密的仪器的,但是地震前会发生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吗?(图片) 5、当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1)讨论:如果遇到地震时,你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2)视频补充 (3)学生模拟逃生 (三)巩固应用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2、谈话:请在课后去查找资料了解你还想知道的问题。

@地壳变动和火山爆发讲义

组成地壳的岩石 不论是城市中的雄伟建筑,还是风景如画的黄山,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如何识别不同种类的岩石呢? 通常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和组成岩石物质的特性来识别。 不同岩石的外观有很大差异 呈层状分布,具有层状结构 裂隙特别发育,甚至岩石被分割形成紧密的柱状体 岩石里面有砂粒、砾石、气孔、矿物晶体颗粒或化石 这些都是识别岩石的主要外观特征。颜色、色泽、坚硬的程度等差异也常常用于识别岩石 一、岩石的类型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集合体,也有少数包含有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化石)。岩石是组成地壳的物质之一,是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通常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浆岩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沉积岩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砂粒或砾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分类 1、砾岩:以小砾石为主 2、砂岩:以沙粒为主 3、页岩:有清晰的片状结构 4、石灰岩:由化学沉淀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变质岩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例如,大理岩就是由石灰岩(沉积岩的一种)“变质”而来的。 比喻: 沉积岩——地球历史 地层——‘书页’ 化石——‘文字’ 例如 珊瑚化石-----------------------温暖的浅海环境 含煤地层-----------------------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读图:三大类岩石转化过程

《+防震减灾+我做主》(教学反思)

《防震减灾我做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次团体生命教育活动,辅导学生学习并明确地震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2)学习并明确防震减灾的科学救护知识与技能。 (3)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科学有效的自救与互救的原则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阳光跑道”、“心灵视窗”、“心灵鸡汤”启导讲解;“探讨沙龙”、“请你参与”、“分享收获”、“绿色互动”等讨论交流等方式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心理倾向,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学会合作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理解防震减灾就是创造财富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注意防灾,别忘了减灾就等于增产。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拥有,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心怀大事,力行小事。塑造智慧青春,营造幸福人生。知行合一,积极行动是关键! 二、教学策略 1、开门见山法,阳光跑道,导入课题:防震减灾我做主——智慧青春幸福人生。 2、启导讲解法,教师开启学生的“心灵视窗”;润泽学生的“心灵鸡汤”。 3、讨论交流法,以“探讨沙龙”,探究防震减灾方面的问题即科学知识及正确方法;分享自己学习与探讨相关问题的快乐与收获。 4、演示训练法:“请你参与”,以“小安妮”教具,训练心肺复苏技能,分享探讨学习收获。 三、重点与难点 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方法,学会科学有效的自救与互救,回家与父母进行“亲子交流”。从而,让“防震减灾我做主”的科学意识深植学生心灵,塑造智慧青春,营造幸福人生。 四、教学流程 (一)阳光跑道 教师开门见山,阳光跑道,导入课题:人们会谈震色变。今天,陈老师将引领各位同学学会“防震减灾我做主”,从而塑造智慧青春,营造幸福人生。 学生用心聆听,进入课题,有所感思…… (二)心灵视窗 教师适时启导讲解,给学生打开心灵视窗:了解地震灾害。边PPT展示地震灾害图片。 你知道地震怎么会发生?地震有哪些类型?地震对人类有怎样的危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地震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最关键的还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会怎样防震减灾? 学生聆听并憧憬着:防震减灾我做主——智慧青春幸福人生。 (三)探讨沙龙 教师:亲爱的同学,你知道防震减灾——“国际减灾日”诞生记吗?地震发生的因素;地震的类型;地震的危害;防震减灾的技能?请依据教师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要求回家和父母进行“亲子交流”)。教师宣布分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要求。让我们尝试分4人/小组探讨!各位准备好了吗?要求:小组长负责掌控!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合作愉快哦! 学生按照要求,依据教师课前准备的探究学习资料(要求回家和父母进行亲子交流),分小组探讨相关问题。小组长负责掌控,每位成员积极参与,愉快合作。学生在小组里学习与探究防震减灾方面的科学知识,并用心学习与探究:“国际减灾日”诞生记;地震发生的因素;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火山和地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教学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难点是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组织学生做模拟火山喷发实验和地震的实验。学生做得很认真,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有的组先做完实验,在汇报时还补充火山停止喷发时,岩浆会慢慢凝固,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发现高层的建筑会最先倒塌,平房或低矮的建筑会最后倒塌。当让学生谈谈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学生马上就说往空旷的地方去,有的说地震时先躲在课桌下,然后再往外逃…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

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2020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日本的自然环境(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导学案

七年级上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情况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

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二)经验和体会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伊始,向学生提出地理教学三步走。预习、学习、复习巩固。效果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 2、改变授课风格,运用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解决学生课上出现的问题,营造活而不乱的地理课堂。 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