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复习学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复习学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复习学案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复习学案

一、奋斗目标:

1、明确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容

2、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要点: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 的平方和等于 的平方。设直角边为,,斜边为,c b a 则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 等于第三边的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学以致用:

考点一、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1: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6cm ,8cm ,则斜边长为_____________.

(2).已知一个Rt △ABC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3).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0的点.

考点二、勾股定理及应用

例2:在ABC Rt ?中, 90=∠C ,AC= 4, BC= 3, 则斜边AB 上的高CD= 。

(2009,黔西南)

例3:如图1,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1cm 和3cm ,高为6cm .

用一根细线从点A 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一圈到达点B ,那么所

用细线最短需要 cm ;如果从点A 开始经过4个侧面缠绕圈到达

点B ,那么所用细线最短需要 cm .(2009,青岛) 考点三、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例4: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3、4、5(2)5、12、13(3)8、15、17(4)4、5、6,其中能够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

四、基础热身:

1、如图2,在ABC ?中,AB= 5 cm ,BC= 12 cm ,AC= 13 cm ,则AC 边上的中线BD 的长为 Cm . (2009,遂宁)

n B A 6cm 3cm

1cm

图1

2、(2006,定西市)下图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

正方形的面积为

3、有两棵树,一棵高6米,另一棵高3米,两树相距4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了___米.

4.如图3,已知在Rt ABC △中,Rt ACB ∠=∠,4AB =,分别

以AC ,BC 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1S ,2S ,则1S +2S 的

值等于 .

(2009,湖州) 五、能力提升

5、(2004,吉林省)图①是一面矩形彩旗完全展平时的尺

寸图(单位:c m ). 其中矩形ABCD 是由双层白布缝制的

穿旗杆用的旗裤,阴影部分DCEF 为矩形绸缎旗面,将穿

好彩旗的旗杆垂直插在操场上,旗杆旗顶到地面的高度为

220c m .在无风的天气里,彩旗自然下垂,如图②. 求彩

旗下垂时最低处离地面的最小高度h .

6、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C 处折断倒下,树顶

落在地面B 处,测得B 处与树的底端A 相距25米,AC =11米.

问大树在折断之前高约多少米?(精确到1米)(2009,泉州)

反思:

1、通过复习题的练习,不仅复习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运用. 通过对三边的数量分析,利用数学建模,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一些未知的量。 翻折在本章内容中也经常涉及,要把握相等的量。

2、复习时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现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既给学生自己摘果子吃的机会,又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深刻掌握知识。

A B C D

图2

图3 C A

B S 1

S 2

1、在直角三角形中,通过对三边的数量分析,利用数学建模,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一些未知的量。翻折在本章内容中也经常涉及,要把握相等的量。

2、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测试题及答案

勾股定理测试题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一、选择题 | 1.下列各数组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是( ) A. 9,12,15 B. 7,24,25 C. 6,8,10 D. 3,5,7 2.将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都缩小或扩大同样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 ) A.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B. 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C. 仍然是直角三角形 D.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 3.在测量旗杆的方案中,若旗杆高为21m,目测点到杆的距离为15m,则目测点到杆顶的距离为(设目高为1m) ( ) 4.一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13cm,则腰上的高为( ) A. 12cm B. C. D. ~ 二、填空题 5.如图,64、400分别为所在正方形的面积,则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面积是_________ . 6.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12,则斜边上的高为. < 7.已知甲往东走了4km,乙往南走了3km,这时甲、乙两人相距. 8.一个长方形的长为12cm,对角线长为13cm,则该长方形的周长为. 9.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向形外作正方形P、Q、K,若SP=4,SQ=9,则Sk= . 三、解答题 @ 10.假期中,小明和同学们到某海岛上去探宝旅游,按照探宝图,他们登陆后先往东走8千米,又往北走2千米,遇到障碍后又往西走了3千米,再折向北走了6千米处往东一拐,仅走了1千米就找到宝藏,问登陆点A到宝藏埋藏点B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ABP绕B顺时针旋转90°到△CBE的位置,若BP=a.求:以PE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 12.已知:如图13,△ABC中,AB=10,BC=9,AC=17. 求BC边上的高. 13.拼图填空:剪裁出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b、c,· 如图①.(1)拼图一:分别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②③的形状,观察图②③可发现,图②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_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③中小正方形 《 的面积,用关系式表示为________ .(2)拼图二: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④的形状,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图中共有__________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用 关系式表示为_____ .(3)拼图三:用8个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⑤的形状,图中3个正方>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一) 常德市第二中学张美荣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证明——应用”的数学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中体会“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与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创设校园问题情景 1、观看多媒体照片 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抽象出数学问题 如图,少数师生为了走“捷径”,在学校求索馆前的长方形草坪内走出一条小路AB。已知两步为1m,你能算出“捷径”省了多少路吗?从计算出的结果,你有怎样的想法? 引导学生分析:要算节省的路程,就要算出AB的长,Rt△AOB中,已经知道AO、BO 的长,如何计算AB呢?即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勾股定理 二、测量实验猜测新知 操作一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R t△ABC,∠C=90°,其中a=3,b=4,测量斜边c 的长度。

操作二 分别以R t△ABC三边a、b、c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S、T、P,则正方形S、T的面积是多少?正方形P呢,如何计算? 引导学生先画图,由画图过程去体会正方形P的计算方法(割补法),然后请学生来表述。 操作三 P的面积,由此猜测 222 +=,即勾股定理: a b c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222 += a b c 三、拼图探究验证新知 (一)拼图实验 步骤1剪出四个全等的(如右图)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且b>a. 步骤2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正方形(中间可以出现空心). 学生作品展示 运用多媒体工具(备课王)展示学生作品:

勾股定理全章复习学案

勾股定理全章复习 主备人: 审核人:初二数学组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利用它们求三角形的边长或证明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利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要点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勾股定理: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b ,c ,ο 90=∠C ,则 。 公式变形①:若知道a ,b ,则=c ; 公式变形②:若知道a ,c ,则=b ; 公式变形③:若知道b ,c ,则=a ; 例1:求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b ,=c . (1)在Rt ABC ?中,若ο 90=∠C ,4=a ,=b 3,则=c . (2)在Rt ABC ?中,若o B 90=∠,9=a ,41=b ,则=c . (3)在Rt AB C ?中,若ο 90=∠A ,7=a ,5=b ,则=c . 二、知识要点2: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找无理数。 例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5的点. 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0的点. 三、知识要点3: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例3: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3、4、5(2)5、12、13(3)8、15、17(4)4、5、6,试找出哪些能够成直角三角形。 1、在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12,15,17 B .9,16,25 C .5a ,12a ,13a (a>0) D .2,3,4 2、判断由下列各组线段a ,b ,c 的长,能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说明理由. (1)5.6=a ,5.7=b ,4=c ; (2)11=a ,60=b ,61=c ; 9 15 b 24 c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拔高综合训练含答案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拔高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如图,在4×4方格中作以AB为一边的Rt△ABC,要求点C也在格点上,这样的Rt△ABC能作出()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2.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b、c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半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上述四种情况的面积关系满足S1+S2=S3图形个数有() A.1 B.2 C.3 D.4 3.如图是由5个正方形和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已知③号正方形的面积是1,那么①号正方形的面积是() A.4 B.8 C.16 D.32 4.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①6,8,10②5,12,13 ③8,15,16④4,5,6,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5.如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是分别是a,b,则a+b和的平方的值() A.13 B.19 C.25 D.169 6.如图,一架25米的梯子AB靠在一座建筑物AO上,梯子的底部B距离建筑物AO的底部O有7米(即BO=7米),如果梯子顶部A下滑4米至A1,则梯子底部B滑开的距离BB1是() A.4米 B.大于4米C.小于4米D.无法计算 7.工人师傅从一根长90cm的钢条上截取一段后恰好与两根长分别为60cm、100cm的钢条一起焊接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钢架,则截取下来的钢条长应为()A.80cm B. C.80cm或D.60cm 8.如图,A、B是4×5网格中的格点,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图中使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格点C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9.如图所示: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则a的值是()

勾股定理导学案学案

课题名称:勾股定理 (1 ) 学习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 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目标: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自助探究 1. 1、2002年北京召开了被誉为数学界“奥运会”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当 时采用的会徽.你知道这个图案的名字吗?你知道它的背景吗?你知道为什么会 用它作为会徽吗? 量关系.请同学们也观察一 下, 2、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 么? 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 (1)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把面积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 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3、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 其它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命题1 自助提升 1、定理证明 (1) 赵爽利用弦图证明。 显然4个_________ 的面积+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二该图案的面积. 1 22 即4 X X _______ +〔〕= c ,化简后得到___________ . ________ 2 (2) 其他证明方法:教材72页思考讨论完成 2、在Rt△ ABC中,/ C=90°,AB=17,BC=8,求AC 的长 3、Rt△ ABC和以AB为边的正方形ABEF,/ ACB=90° AC=12,BC=5,则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 . 4、(1)已知Rt△ ABC 中,/ C=90 ° BC=6,AC=8,求AB. (2) 已知Rt△ ABC 中,/ A=90 ° AB=5,BC=6,求AC. (3) 已知Rt△ ABC 中,/ B=90 ° a,b,c 分别是/ A,/ B, / C的对 A F i片i C B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一) 教学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1.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那么 。 2、合作探究: 方法1:已知:在△ABC 中,∠C=90°,∠A 、∠B 、 ∠C 的对边为a 、b 、c 。 A B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导学案(最新整理)

《17.1勾股定理》导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课前预习)1、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若 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3)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2、勾股定理证明: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 中,∠C=90°,∠ A 、∠ B 、∠ C 的对边为a 、b 、c 。求证:a 2+b 2=c 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 即: 化简可得 。 二、合作交流(小组互助)思考: A b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 ,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示提升(质疑点拨) 1.在Rt △ABC 中, ,90C ∠=?(1)如果a=3,b=4,则c=________;(2)如果a=6,b=8,则c=________; (3)如果a=5,b=12,则c=________; (4) 如果a=15,b=20,则c=________.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是△ABC 的三边,则a b c 222 a b c +=B.若、、是Rt △ABC 的三边,则a b c 222 a b c +=C.若、、是Rt △ABC 的三边,, 则a b c 90A ∠=?2 a +D.若、、是Rt △ABC 的三边, ,则a b c 90C ∠=?2a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边长为25 B .三角形周长为25 C .斜边长为5 D .三角形面积为204、如图,三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的面积S1=25,S2=144,则另一个的面积S3为________.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12cm,则第三边的长为 。 三、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方法? 四、达标检测 1.在Rt △ABC 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 ∶b=3∶4,c=10则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模板)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模板勾股定理(2课时)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3、教学难点:通过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讲解,了解数学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探索发现:(在教师的引领下,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通过此案例引出:勾股定理(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百牛定理)的渊源。 三、知识透析: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 等于斜边的平方。 2.注意:(1)勾股定理的条件是: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使用;(2)勾股定理的变形:222a =-b c ;222b =-a c 3.勾股定理验证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面积计算,实现勾股定理证明) (1)赵爽证明: (2)伽菲尔德“总统证明法” 四、典例分析: 题型1:勾股定理 1.=90ABC C A B C ?∠∠∠∠V 例在中,,、、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 (1)当a=3,b=4,则c= (2)若a=5,b=12,则c= 例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 ,底边长为10cm ,则底边上的高为?( )

(随堂练习:教材3页1、2) 题型2:勾股定理验证 例3.请您用下图验证勾股定理 例4.教材5页第三问 (随堂练习:教材6页中间) 题型3:勾股定理应用 例5.有两棵树,一棵高10米,另一棵高4m,两棵相距8米。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则小鸟至少飞行()(2013安顺中考) A.8米 B.10米 C.12米 D.14米 注:将应用题转化构造为直角三角形 例6.教材5页例题

八年级数学下_勾股定理导学案(全)

18.1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 1、正方形边长和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 (1)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并以其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 (3)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你能说明直角三角形是否具有上述结论吗? (4)对于更一般的情形将如何验证呢? 二、课堂展示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a2+b2=c2。 c b a D C A B

a b a b c c A B C D E 以a 、b 为直角边,以c 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 1 ab.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 、E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Rt ΔEAD ≌ Rt ΔCBE, ∴ ∠ADE = ∠BEC. ∵ ∠AED + ∠ADE = 90o, ∴ ∠AED + ∠BEC = 90o. ∴ ∠DEC = 180o―90o= 90o. ∴ ΔDEC 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等于 2 1c 2. 又∵ ∠DAE = 90o, ∠EBC = 90o, ∴ AD ∥BC. ∴ ABCD 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 (3)三边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检测 1、在Rt △ABC 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 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 ④若a ∶b=3∶4,c=10则S Rt△ABC =________。 2、已知在Rt △ABC 中,∠B=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⑴c= 。(已知a 、b ,求c ) ⑵a= 。(已知b 、c ,求a ) ⑶b= 。(已知a 、c ,求b )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 4、已知一个Rt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A 、25 B 、14 C 、7 D 、7或25 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C B D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理解勾股定理内容并能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过程中了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数学素养能力,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勾股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一般三角形当中,三条边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由回答,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那么在特殊的三角形即直角三角形当中三边还会存在什么特殊的数量关系呢( 板书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 引入课题,勾股定理。 (二)提出原理 (1)大屏幕展示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时的地砖图案,给出不同的类型,请学生观察,小组合作(采用拼补或者数方格的方式)填写如下表格: (2)大胆猜想 根据表格数据结果小组内交流探究,大胆猜想在直角三角形当中三边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答,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严谨证明 大屏幕出示“赵爽弦图”,简单讲解,早在我国汉代就有人证明了这一猜想,及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 同学观察,互动方式说出图形的特点,有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及一个正方形,请学生随意裁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照课本图例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计算此正方形的面积,并尝试进行证明勾股定理。(设置巡视即教师指导环节) 请学生代表上台板演计算过程:大正方形面积= 师生共同总结:对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都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三)讲解原理 按照板书上的直角三角形,指出直角边和斜边,向学生讲解核心内容: 1.强调a,b,c的含义

数学:18.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出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3.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了解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2(P82探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好图形后剪下放到一起观察能否重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通过探究理论证明方法,使实践上升到理论,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 例3(补充)使学生明确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①先判断那条边最大。②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 2+b 2和c 2的值。③判断a 2+b 2和c 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 四、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⑴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⑵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从勾股定理的逆命题进 行猜想。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这些命题的逆命题成立吗? ⑴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两个实数的平方相等,那么两个实数平方相等。 ⑶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⑷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分析:⑴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说逆命题时注意将题设和结论调换即可,但要分清题设和结论,并注意语言的运用。 ⑵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原命题有真有假,逆命题也有真有假,可能都真,也可能一真一假,还可能都假。 解略。 例2(P82探究)证明: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 c 满足a b c a b B C A A1C1 B1

17.1.1勾股定理导学案

17.1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阅读教材第64至66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1正方形A、B 、C的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 A B C (1)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并以其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 (3)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你能说明直角三角形是否具有上述结论吗? (4)对于更一般的情形将如何验证呢?

二.课堂展示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 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 即 化简可得。 方法三: 以a 、b 为直角边,以c 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ab.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 、E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Rt ΔEAD ≌ Rt ΔCBE, ∴ ∠ADE = ∠BEC. ∵ ∠AED + ∠ADE = 90o, ∴ ∠AED + ∠BEC = 90o. ∴ ∠DEC = 180o―90o= 90o. ∴ ΔDEC 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等于 c 2. 又∵ ∠DAE = 90o, ∠EBC = 90o, ∴ AD ∥BC. ∴ ABCD 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 12 1 b b b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

聚智堂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年级:课时数:学科教师: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辅导时间: 课题勾股定理 教学目的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直角三角形。 3、满足2 2 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教学内容 一、日校回顾 二、知识回顾 1. 勾股定理 如图所示,在正方形网络里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三个分别以它的三条边为边的正方形,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正方形面积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即C的面积=B的面积+A的面积,现将面积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边的问题,于是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重要关系,即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2 2 2c b a= +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说明: (1)勾股定理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才适用,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条边之间就没有这种关系了。

(2)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 直角三角形中,a ,b 是直角边,c 是斜边,但有时也要考虑特殊情况。 (3)除了利用a ,b ,c 表示三边的关系外,还应会利用AB ,BC ,CA 表示三边的关系,在△ABC 中,∠B =90°,利 用勾股定理有2 2 2 AC BC AB =+。 2. 利用勾股定理的变式进行计算 由2 2 2 c b a =+,可推出如下变形公式: (1)2 2 2 b c a -=; (2)2 2 2 a c b -= (3)22b c a -= (4)22a c b -= (5)22b a c += (平方根将在下一章学到) 说明:上述几个公式用哪一个,取决于已知条件给了哪些边,求哪条边,要判断准确。 三、知识梳理 1、勾股定理的应用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有: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2、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 先确定最大边(如c ) (2) 验证2 c 与2 2 b a +是否具有相等关系 (3) 若2 c =2 2 b a +,则△ABC 是以∠C 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若2 c ≠2 2 b a + 则△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那么 。 四、合作探究: 方法1: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 A B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全章导学案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1) 主备人:初审人: 终审人: 【导学目标】 1.能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代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2.知道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弦的含义,能说出勾股定理,并用式子表示. 3.能运用勾股定理理解用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导学重点】 知道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弦的含义,能说出勾股定理,并用式子表示. 【导学难点】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学法指导】 探究、发现. 【课前准备】 查阅有关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资料. 【导学流程】 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2.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3.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长. 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 1.动手画画、动手算算、动脑想想. 在纸上作出边长分别为: (1)3、4、5 (2)6、8、10 的直角三角形,且动笔算一下,三条边长的平方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猜想一下吗? 2.借图说明 (1)观察课本P64页图,思考: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你是怎样得到的?它们满足上面的结论吗?

(2)在P65页图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仍满足这样的关系?若能,试说明你是如何求出正方形的面积? 3.有什么结论? 三、问题导学、展示交流 阅读P65页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的内容,弄懂面积关系. 四、点拨升华、当堂达标 1.探究P66页“探究1”. 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 = 2+ 2因 为 AC=5≈2.236,因此AC木板宽,所以木板 从门框内通过. 2.讨论《配套练习》P24页选择填空题. 五、布置预习 预习“探究2”,完成P68页的练习. 【教后反思】 勾股定理(2) 主备人:初审人: 终审人: 【导学目标】 1.能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决,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重点】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导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学法指导】 观察、归纳、猜想. 【课前准备】 数轴的知识 【导学流程】 一、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决,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典型练习题

《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分析 一、知识要点: 1、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a2 + b2= c2。公式的变形:a2 = c2- b2, b2= c2-a2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c,且满足a2 + b2= c2,那么三角形ABC 是直角三角形。这个定理叫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该定理在应用时,同学们要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要点: ①已知的条件: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②满足的条件:最大边的平方=最小边的平方+中间边的平方. ③得到的结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最大边的对角是直角. ④如果不满足条件,就说明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 满足a2 + b2= 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注意:①勾股数必须是正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②一组勾股数扩大相同的正整数倍后,仍是勾股数。常见勾股数有: (3,4,5 )(5,12,13 ) ( 6,8,10 ) ( 7,24,25 ) ( 8,15,17 )(9,12,15 ) 4、最短距离问题:主要运用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二、考点剖析 考点一:利用勾股定理求面积 1、求阴影部分面积:(1)阴影部分是正方形;(2)阴影部分是长方形;(3)阴影部分是半圆. 2. 如图,以Rt△ABC的三边为直径分别向外作三个半圆,试探索三个半 圆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3、如图所示,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是S 1、S 2、S 3,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 S 1- S 2= S 3 B. S 1+ S 2= S 3 C. S 2+S 3< S 1 D. S 2- S 3=S 1 4、四边形ABCD 中,∠B=90°,AB=3,BC=4,CD=12,AD=13,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5、在直线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4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 、 =_____________。 考点二: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cm ,2cm ,则斜边长为 . 2.(易错题、注意分类的思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2,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 3、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 求斜边上的高. 4、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斜边扩大到原来的( ) A . 2倍 B . 4倍 C . 6倍 D . 8倍 5、在Rt △ABC 中,∠C=90° S 3 S 2 S 1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把直角三角形中“形”的特征转化为“数”的关系,因此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许多计算问题。勾股定理不仅体现出完美的“形数统一”思想,更因为其超过四百多种的证明方法,使其成为数学上最引人注目的定理之一。 对学生来说,用面积的“割补”证明一个定理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尤其觉得不像证明,因此,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一个难点。但是,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几何学习,已具有初步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更希望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培育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初步会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培养方程的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3、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 2、难点是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课型】 新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演示文稿和几何画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勾股定理吗? 生:勾股定理?地球人都知道!(众笑) 师:要我说,如果有外星人,也许外星人也知道。大家知道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探

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为此向宇宙发射了许多信号:如语言、声音、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建议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图形,并说: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他们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的。(投影显示勾股图) 勾股定理 师:下面,让我漫步走进勾股定理的世界,一起来认识这种大自然共同的“语言”吧。 2、勾股定理简介: 在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据《周髀算经》记载:约公元1千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则弦一定是5,即222543=+” 人们还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勾是6,股是8,则弦一定是10,即2221086=+;勾是5,股是12,则弦一定是13,即22213125=+。 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样的性质吗?世界上许多数学家,先后用400多种方法证明了这一定理,我国称之为勾股定理,国外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定理是这样的: 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c b a =+ 勾股定理的证明不同于前面所学的任何一个定理的证明,主要是用拼图的方法证明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三种拼图,每一种拼图代表一种证法,你能分别给予证明吗? 3、勾股定理的证明

初二数学勾股定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F平分∠CAB,交CD于点E,交CB于点F.若AC=3,AB=5,则CE的长为() A.B.C.D. 2.如图,在△ABD中,∠D=90°,CD=6,AD=8,∠ACD=2∠B,则BD的长是() A.12 B.14 C.16 D.18 3.如图,直线l1∥l2,等腰Rt△ABC的直角顶点C在l1上,顶点A在l2上,若∠β=14°,则∠α=() A.31°B.45°C.30°D.59° 4.如图所示,AB=BC=CD=DE=1,AB⊥BC,AC⊥CD,AD⊥DE,则AE=() A.1 B.C.D.2 5.如图,两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225,289,则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4 B.8 C.16 D.64 6.2的算术平方根是() A.B.C.D.2 7.9的平方根为() A.3 B.﹣3 C.±3 D. 8.81的平方根是() A.﹣9 B.9 C.±9 D.±3 9.若2m﹣4与3m﹣1是同一个数的平方根,则m的值是() A.﹣3 B.﹣1 C.1 D.﹣3或1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非负数都有两个平方根 B.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仍然是正数 C.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 D.负数没有平方根 11.5的平方根是() A.±2.5 B.﹣C.D.±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2,x2+1)所在的象限是()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m﹣3,4﹣2m)不可能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1,﹣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1,2) B.(﹣1,﹣2)C.(﹣1,2)D.(﹣2,1) 15.点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A.(1,2) B.(﹣1,2)C.(﹣1,﹣2)D.(﹣2,1) 16.点A(﹣3,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A.(3,﹣2)B.(3,2) C.(﹣3,﹣2)D.(2,﹣3)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把直角三角形中“形”的特征转化为“数”的关系,因此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许多计算问题。勾股定理不仅体现出完美的“形数统一”思想,更因为其超过四百多种的证明方法,使其成为数学上最引人注目的定理之一。 对学生来说,用面积的“割补”证明一个定理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尤其觉得不像证明,因此,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一个难点。但是,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几何学习,已具有初步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更希望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培育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初步会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2、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培养方程的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3、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 2、难点是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课型】【 新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演示文稿和几何画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勾股定理吗? 生:勾股定理?地球人都知道!(众笑) 师:要我说,如果有外星人,也许外星人也知道。大家知道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探. 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为此向宇宙发射了许多信号:如语言、声音、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建议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图形,并说: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他们一定会认识这种“语言”的。(投影显示勾股图)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导学案第一课时

勾股定理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能熟记定理的内容. 2.能运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的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3.能运用勾股定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①含有一个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②已知R t △ABC 中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则S △ABC = . ③已知梯形上下两底分别为a 和b ,高为(a +b ),则该梯形的面积为 . ④完全平方公式:(a ±b )2= . ⑤在R t △ABC 中,已知∠A =30°,∠C =90°,直角边BC =1,则斜边AB = . 二、自学交流 活动一 动手做一做 1、在右边空白处画出Rt△A B C 令∠C = 90°, 直角边A C = 3cm ,B C = 4cm , (1)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 B = ________ (2)计算:__________,_____,222===AB BC AC 2、探究:2 2 2 ,,AB BC AC 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毕达哥拉斯的发现 1、 图中两个小正方形分别为A 、B ,大正方形为C , 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 2、 设三个正方形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a , 斜边为c ,则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 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结论1: (2)观察右边两幅图,填表。

b a C A B 四、当堂检测 1、在Rt △ABC 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 ∶b=3∶4,c=10则S Rt△ABC =________。 2、一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6,斜边长比另一直角边长大2,则斜边的长为 。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边长为25 B .三角形周长为25 C .斜边长为5 D .三角形面积为20 4、已知,如图在ΔABC 中,AB=BC=CA=2cm ,AD 是边BC 上的高. 求 ①AD 的长;②ΔABC 的面积. A 的面积 B 的面积 C 的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 3.猜想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 。 活动四 认识赵爽弦图 活动五 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在边长为c 的正方形中,有四个 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求证: 2 2 2 a b c +=(提示:大正小正=S S S Rt +?4) 证明: 3.证法积累:利用下图,模仿上述推导,能否得到相同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_____________叫做勾,______________叫做股,_______叫做弦.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_______的平方和等于_____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 b b c c c c a a a a b b b b a a c a c c a a D B b b b b c c c c a a a b b a c c a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