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化学。。。。(DOC)

催化化学。。。。(DOC)
催化化学。。。。(DOC)

第一章催化简史

1、催化剂这一概念历史上最早是由哪个国家的哪位科学家于何年何刊物中正式提出的?答:1836年,瑞典科学家贝采利乌斯(J.J.Berzelius)在《物理学与化学年鉴》中首次提出“催化剂”这一概念。

2、催化剂的本质是什么?它最早由哪个国家的哪位科学家于何年提出?

答:催化剂的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把一个比较难发生的反应变成了两个很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在这两个反应中,第一个反应中催化剂扮演反应物的角色,第二个反应中催化剂扮演生成物的角色,所以说从总的反应方程式上来看,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3、工业合成氨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历史上由于合成氨催化剂和工业化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是哪个国家的哪两位?

答:工业合成氨催化剂为铁触媒,其主要成分为Fe、Al2O3、K2O,由于合成氨催化剂和工业化研究,德国科学家哈伯(F.Haber)获得1919年诺贝尔化学奖,博什(C.Bosch)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工程、高压设备奖。

4、合成高压低密度聚乙烯的催化剂历史上是由谁最早发明的?其主要组成为何?

答:合成高压低密度聚乙烯的催化剂历史上是由德国科学家齐格勒(K.Ziegler)最早发明的,其主要组成为四氯化钛-三乙基铝[TiCl4-Al(C2H5)3]。

5、历史上最早模仿合成高压低密度聚乙烯的催化剂而发明聚丙烯合成催化剂的是哪个国家

的哪位科学家。他所发明的聚丙烯催化剂的组成为何?

答:历史上最早模仿合成高压低密度聚乙烯的催化剂而发明聚丙烯合成催化剂的是意大利科学家纳塔(G.Natta),他所发明的聚丙烯催化剂的组成为三氯化钛-三乙基铝[TiCl3-Al(C2H5)3]。

第二章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什么是催化剂?什么是催化作用?催化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催化作用的特征主要有哪四个方面?

答:催化剂是这样一种物质,由于它的存在,使化学反应趋于平衡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而它本身的组成、数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根据IUPAC于1981年提出的定义,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能够加速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该反应的标准Gibbs自由焓变化。这种作用称为催化作用,即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现象。其本质为改变了反应机理,降低了活化能。催化作用的特征主要有:

①催化剂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以进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无法进行的反应;

②催化剂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的位置(平衡常数);

③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④催化剂有寿命。

2、均相催化体系、复相催化(或多相催化)体系的真实含义各是什么?

答:均相催化体系是指催化剂与反应介质不可区分,与介质中的其他组分形成均匀物相的催化反应体系;复相催化(多相催化)体系是指催化剂自成一相的催化反应体系。

3、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寿命是何含义?活性有哪几种表示方式?各方式如何表示?答:催化剂的活性是催化剂影响反应进程变化的程度。活性的表示方式:

①转化率:反应消耗掉某反应物的量占原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比;

②时空产率:在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催化剂上所生成产物的量;

③反应速率常数:单位反应物浓度条件下,单位催化剂上,单位时间生成产物的量;

④转换频率:单位时间,单位活性中心上反应发生的次数。

催化剂的选择性是专门对某一反应起加速作用的性能(定性),是指所消耗的原料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分率(定量)。

催化剂的寿命是指催化剂从开始使用至活性下降到经济上不值得再用的程度所经历的时间。

4、产率和选择性各如何表示?有何差别?

答:产率是反应生成目标产物所消耗的某反应物的量占该反应物进料总量的百分数。表达式为:

Y(产率) = (转化成目的产物的指定反应物的量/指定反应物进料的量)×100%

选择性是所消耗的原料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分率。表达式为:

s(选择性) = (转化成目的产物的指定反应物的量/已转化的指定反应物的量)×100%

其差别在于产率指转化成目的产物的指定反应物的量占总的进料量的百分比,而选择性指占已转化反应物的量的百分比。Y = xs,x为转化率:

x (转化率)=(已转化的指定反应物的量/指定反应物进料的量) ×100%

5、从功能来看,固体催化剂通常由哪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发挥什么作用?

答:固体催化剂通常由活性组分、载体和助催化剂三部分组成。活性组分本身具有催化活性,是催化剂的主要成分;载体是催化活性组分的分散剂、黏合物或支撑体,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架,起分散、固定、支撑作用;助催化剂是加入到催化剂中的少量物质,是催化剂的辅助成分,其本身没有活性或者活性很小,但把它加入到催化剂中后,可以改变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离子价态、酸碱性、晶格结构、表面构造、孔结构、分散状态、机械强度等,从而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和寿命。

6、催化剂失活通常有哪四个原因?

答: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有:中毒、积碳、活性成分丢失和烧结。

第三章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扩散

1、采用固体催化剂的多相催化反应,由反应物到产物,主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答:主要经过的阶段有:传递-扩散-吸附-表面反应-脱附-扩散-传递。

2、什么是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答:吸附是由于某种力的作用,是物质A附着在物质B表面的过程。物理吸附借助分子间作用力,吸附力弱,吸附热小,是可逆的,无选择性;化学吸附借助于化学键,吸附热大,一般不可逆,有选择性,且为单分子层吸附,具有饱和性。

3、化学吸附有哪几种类型?吸附态是何含义?

答:化学吸附的类型主要有活性吸附和非活性吸附、均匀吸附和非均匀吸附、解离吸附和非

解离吸附。吸附态指被吸附时的形态。

4、吸附等温线是哪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剂孔大小有何对应关系?

答:吸附等温线是压力p与吸附量V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上可分为五种类型。类型Ⅰ的等温线是一种多微孔固体(孔径≤2 nm),类型Ⅱ和Ⅲ是大孔固体(孔径>50 nm),类型Ⅳ和Ⅴ属于过渡性孔的固体(孔径为2~50 nm)。

5、什么是吸附等温方程?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对应于第几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推导理论吸附等温方程时,朗格缪尔做了哪些假设?针对单一气体非解离吸附过程,朗格缪尔是如何推导的?

答:除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本性外,吸附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和压力。达到平衡时的气体吸附量称为平衡吸附量,他是吸附物系(包括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对于给定的物系,在温度恒定和达到平衡的条件下,吸附量与压力的关系称为吸附等温式或吸附平衡式。

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对应于Ⅰ类型的吸附等温线。

推导理论吸附等温方程时,朗格缪尔做的假设有: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即吸附中心能量相同;吸附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每个吸附分子占据一个吸附位,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针对单一气体非解离吸附过程,朗格缪尔推导如下:

吸附速率:r a = k a p(1-θ)

脱附速率:r d = k d p(1-θ)

吸附平衡常数K = k a/k d

平衡时:r a = r d →θ/(1-θ) = Kp→θ= Kp/(1+Kp)

6、推导BET 吸附等温方程式时做了哪些假设?该方程式适用于化学吸附还是物理吸附?具体使用时适用范围还有何限制?

答:推导BET 吸附等温方程式时做的假设有: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分子吸附、脱附不受其他分子影响;②物理吸附借助于分子间力,被吸附的分子与气相分子之间仍有此种力,故可发生多层吸附,但第一层吸附与以后多层吸附不同,后者与气体的凝聚相似,吸附达平衡时,每一吸附层上的蒸发速率必等于凝聚速率,故能对每层写出相应的吸附平衡式。

该方程式适用于物理吸附。受到的限制有:物理吸附为分子间力,吸附达到平衡时,每个吸附层上的蒸发速度等于凝聚速度。

7、TPD 图中的峰数、峰位置、峰面积各给出何信息?

答:TPD图中的峰数表示吸附中心个数,峰位置表示脱附速率最大时的温度,峰面积表示脱附量大小。

第四章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1、什么是酸催化剂?什么是碱催化剂?

答:酸催化剂指活性中心为酸性中心的催化剂;碱催化剂指活性中心为碱性中心的催化剂。

2、工业酸催化剂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液体酸:H2SO4、H3PO4、HCl水溶液、醋酸等;

固体酸:①天然黏土类:高岭土、膨润土、活性白土、蒙脱土、天然沸石等;

②担载酸:H2SO4、H3PO4等液体酸浸润于载体上,载体为SiO2、Al2O3、硅

藻土等;

③阳离子交换树脂;

④活性炭在573 K下热处理;

⑤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Al2O3、TiO2、V2O5、CdS、ZnS等;

⑥金属盐:MgSO4、ZnSO4、Bi(NO3)3、AlPO4、TiCl3、BaF2等;

⑦复合氧化物:SiO2-Al2O3、MoO3-CoO-Al2O3、杂多酸、合成分子筛等。

3、工业碱催化剂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液体碱:NaOH 水溶液、KOH水溶液等;

固体碱:①担载碱:NaOH、KOH浸润于SiO2、Al2O3上;碱金属、碱土金属分散于SiO2、Al2O3、炭、K2CO3上;R3N浸润于Al2O3上;Li2CO3/SiO2等

②阴离子交换树脂;

③活性炭在1173 K下热处理或用N2O、NH3活化;

④金属氧化物:MgO、BaO、Na2O、TiO2等;

⑤金属盐:Na2CO3、K2CO3、CaCO3、(NH4)2CO3、Na2WO4·H2O、KCN等;

⑥复合氧化物:SiO2-MgO、ZrO2-ZnO等;

⑦用碱金属离子或碱土金属离子处理、交换的合成分子筛。

4、酸催化剂主要催化哪些类型的反应?这些反应需酸催化剂的强度顺序如何?

答:主要有异构化、醇类脱水、聚合反应、催化裂解、骨架异构化、烷基化、歧化、酰基化

等,所需酸催化剂的强度逐渐增强。

5、酸碱催化剂所催化反应有何本质共性?

答:酸碱催化剂所催化的反应一般以离子型机理进行,催化过程中以质子转移步骤为特征,有质子转移的反应均可用酸碱催化剂催化。催化剂可同时催化正逆反应(微观可逆性)。

6、酸催化剂所催化反应有何本质特性?为何酸催化剂能催化这类反应?

答:催化剂与反应物作用生成正碳离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与另一反应物作用或自身分解,生成产物并释放H+。L酸与B酸往往催化不同反应。

7、碱催化剂所催化反应有何本质特性?为何碱催化剂能催化这类反应?

答:催化剂与反应物作用生成负碳离子中间产物,中间产物与另一反应物作用或自身分解,生成产物并释放OH-。

8、固体表面酸中心的酸性的强弱可用酸强度函数表示,请给出其定义。

答:定义为:H0 = p K a + lg([B]a/[BH+]a)

其中[B]a和[BH+]a分别表示未解离的碱指示剂和共轭酸的浓度,p K a为共轭酸BH+解离平衡常数的负对数。

9、指示剂法测固体酸中心强度和浓度有何优缺点?

答:优点:简单直观,利用各种不同p K a值的指示剂,就可求得不同强度酸的H0。

缺点:无法区别L酸和B酸;不能观察深色催化剂。

10、哪种测量方法可以区分固体表面L酸和B酸中心?如何判别?

答:IR法(红外光谱法)可以区分固体表面L酸和B酸中心,峰的波数在1540 cm-1左右的为B酸中心,1450 cm-1左右的是L酸中心。

11、哪种测量方法可以同时测得固体表面酸中心强度和浓度以及酸强度分布?如何测量?答:TPD法(程序升温脱附法)可以同时测得固体表面酸中心强度和浓度以及酸强度分布。将预先吸附了某种碱(吸附质)的固体酸(吸附剂或催化剂),在等速升温且通入稳定流速的载气条件下,表面吸附的碱到了一定的温度范围便脱附出来,在吸附柱后用色谱检测器记录碱脱附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得TPD曲线。曲线峰的个数可表示酸中心强度,其低温脱附中心与弱酸位对应,高温脱附中心与强酸位对应。通过峰面积可求得酸中心浓度。

12、分子筛催化剂通常是酸催化剂还是碱催化剂?HZSM-5分子筛和活性氧化铝分别催化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各有何特点?

答:分子筛催化剂通常是酸催化剂。

活性Al2O3具有高比表面积、表面酸性、高催化选择性、优异的热稳定性、高机械强度、良好的颗粒尺寸等特性,在催化甲醇脱水的过程中,其活性中心的恢复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因而反应温度对活性Al2O3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同时也存在强酸性位缓慢失活(积碳)、耐水稳定性差等缺陷。

HZSM-5分子筛是一种良好的脱水催化剂,具有优于γ-Al2O3的活性。其具有较强的Bronsted酸性,Si和Al之比在15~25内的HZSM-5分子筛对MTD具有较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催化活性随Si与Al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但DME选择性增加。

13、用金属离子交换分子筛,催化剂酸强度与交换金属离子的价态和半径有何关系?答:交换金属离子半径越小,价态越高,其静电场就越强,催化剂酸性就越强,催化活性越高。

14、什么是择形催化?

答:因为分子筛结构中有均匀的小内孔,当反应物和产物的分子线度与晶内孔径相接近时,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常取决于分子与孔径的相应大小。这种选择性就称为择形催化选择性。择形催化包括反应物择形催化、产物择形催化、过渡状态限制择形催化和分子交通控制择形催化四种。

15、柴油催化裂化的目的产物是什么?目前用何种催化剂?为什么?

答:石油催化裂化的产物是汽油、柴油等轻质燃料和副产品气体(裂化气)等,目前采用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和硅酸铝催化剂;柴油裂解的目的产物主要是乙烯、丙烯、丁二烯、丁烯、乙炔等,目前采用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其原因在于两者反应机理不同,催化裂化的反应机理是正碳离子机理,而催化裂解的反应机理既包括正碳离子机理,又涉及自由基机理。

16、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反应为何用酸催化剂?

答:甲醇CH3OH中羟基氧接受催化剂电离出的H+生成盐CH3O+H2,由于氧原子带有正电荷,使得α-碳原子带有更多的正电荷,容易接受另一分子甲醇CH3OH作为亲核试剂进攻,并脱去一份水得到CH3O+(H)CH3,最终脱氢生成二甲醚。

第五章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1、什么是金属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通常催化哪些类型的化学反应?为什么能催化这些类型的反应?

答:金属催化剂指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活性中心为零价金属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催化剂。金属催化剂通常催化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加氢、脱氢、氢解和氧化。金属催化剂能催化这些反应是因为几乎左右金属催化剂都是过渡金属,其外层电子排布为nd(n+1)s,未成对电子与吸附质未成对电子(s或p)形成化学吸附键,同时其也能提供高密度多种吸附中心。

2、金属催化剂通常分哪几类?过渡金属d空穴、d百分数与其吸收性能有何关系?d百分数多少时催化性能较好?

答:金属催化剂通常分为块状金属催化剂(如电解银催化剂、融铁催化剂、铂网催化剂)、分散或负载型的金属催化剂(如Pt-Re-/η- Al2O3重整催化剂、Ni/ Al2O3加氢催化剂)、合金催化剂(如Cu-Ni合金加氢催化剂)、金属互化物催化剂(如LaNi5可催化合成气转化成烃)、金属簇状催化剂(如Fe3 (CO) 12催化烯烃氢醛化制羰基化合物)。金属的d百分数(d%)越大,相应的d能带中的电子填充越多,d空穴就越少,吸附性能就越低。d%在40%~50%之间催化性能较好。

3、金属催化剂的分散度是何含义?环己烷脱氢反应是否属于结构敏感反应?为什么?答:金属催化剂的分散度指金属在载体上微细的程度,用D表示。D = n s/n t,n s指表面的金属原子,n t指总的金属原子。

环己烷脱氢反应不属于结构敏感反应,因为环己烷活性部位不位于表面上的金属原子,而是金属原子与基质相互作用形成的金属烷基物种,因此对结构的变化、合金化的变化或金属性质的变化敏感性不大。

结构敏感:转换数随分散度、合金程度或中毒变化,涉及C—C、N—N或C—O的断裂或生成的反应;

结构非敏感:涉及H—H、C—H或O—H的断裂或生成。造成结构非敏感原因:表面再构、提取式化学吸附、环己烷脱氢式。

4、重整催化剂由哪些成分组成?各起何作用?

答:重整催化剂由金属组分、酸性组分和担体三部分组成。其中金属组分属于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酸性组分可促进异构化等正碳离子反应,担体本身不具有催化活性,但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机械强度,能使活性组分很好的分散在其表面,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节省活性组分,同时也提高催化剂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第六章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1、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通常能催化哪些类型的化学反应?为什么?

答: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通常能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可分为:选择氧化及氧化、氨氧化、氧化脱氢、脱氢、加氢、临氢脱硫、聚合与加成。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是ⅣB~Ⅷ和ⅠB、ⅡB族氧化物,多由两种或多种氧化物组成,这些氧化物具有半导体性质,且金属阳离子易失去d电子或得到电子。

2、从能带理论看,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本征半导体有何区别?为何n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能吸附大量氢气,而p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能吸附大量氧气?答:具有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体传导的半导体称为本征半导体,其费米能级E f在禁带中间;p型半导体(如NiO)中空穴产生的附加能级靠近满带,容易接受来自满带的电子,称受主能级,E f在受主能级与满带之间;n型半导体中在靠近导带附近会因为金属阳离子吸引电子形成一附加能级,称施主能级,E f在施主能级与导带之间。

n型半导体(如ZnO)吸附氧气时,氧气与最低空轨道接触,O的电负性大,容易吸电子,在催化温度下,从施主能级拉电子,而施主能级上的电子并不多,因此吸氧量小;而吸收氢气时,氢气与最低空轨道接触,释放电子,被空轨道接受,空轨道上能接受较多电子,故能吸收大量氢气。

p型半导体最低空轨道是受主能级,O从满带拉电子形成O2-,满带中有较多电子,同时满带中形成空穴,电子向空穴定向转移,提高导电性,故能吸收大量氧气;吸收氢气时,其释放的电子被受主能级接受,但受主能级上能接受的电子不多,容易被填满,故吸收氢气的量小。

3、为何说n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适合催化强加氢反应和弱氧化反应,而p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适合催化弱加氢反应和强氧化反应?为何本征半导体氧化物不能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剂?

答:n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吸附氧气的量小,且电导率下降;而吸附氢气的量大,电导率升高,因此适合催化强加氢反应和弱氧化反应。p型半导体吸附氧气的量大,且电导率升高;而吸附氢气的量小,电导率下降,因此适合催化弱加氢反应和强氧化反应。本征半导体在一般的催化反应温度下,不足以产生电子的跃迁,故不作为催化剂使用。

4、n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和p型半导体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形成各有哪几种方式?

答:n型半导体:1、高温形成含有过量金属原子的非化学计量化合物;2、用高价离子取代晶格中正离子;3、通过向氧化物晶格间隙掺入电负性小的杂质原子。

p型半导体:1、高温形成正离子缺位的非化学计量氧化物;2、用低价正离子取代;3、向晶格掺入电负性大的间隙原子。

第七章催化剂的制备

1、简单沉淀法制备催化剂时,原料浓度、加料方式、加料速度以及沉淀反应温度对最终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大小有何影响规律?

答:浓度的影响:获得何种形状的沉淀物取决于形成沉淀的过程中,晶核生成速率与晶核长大速率的相对大小,晶核生成速率与浓度3~4次方成正比,晶核生长速率与浓度1次方成正比。

加料方式的影响:加料顺序可分为“顺加法”、“逆加法”和“并加法(并流)”。将沉淀剂加入到金属盐溶液中称为顺加法;将金属盐溶液加入到沉淀剂中称为逆加法;将盐溶液和沉淀剂同时按比例加入到中和沉淀槽中则称为并加法。当几种金属盐溶液需要沉淀且溶度积各不相同时,顺加法就会发生先后沉淀,这在催化剂制备中要尽量避免。逆加法则在整个沉淀过程中pH是一个变值。为避免上述情况,要维持一定的pH,是整个工艺操作稳定,一般采用并加法,但顺加法及逆加法也又采用。

温度的影响:溶液中溶质数量一定时,升高温度过饱和度降低,使晶核生成速率减小;降低

温度溶液的过饱和度增大,使晶核生成速率增大。当温度低时,溶质分子能量很低,所以晶核生成速率仍很小,随着温度升高,晶核生成速率可达一极大值。继续升高温度,由于过饱和度下降,同时由于溶质分子动能增加过快,不利于形成稳定晶核,因此晶核生成速率又趋于下降。对于晶核生成速率最大时的温度,比晶核长大最快所需的温度低很多,即在低温时有利于晶核生成,而不利于晶核长大,故低温沉淀时一般得到细小的颗粒。

2、与简单沉淀法比均匀沉淀法有何优点?

答:均匀沉淀法是使待沉淀溶液与沉淀剂母体充分混合,形成一个十分均匀的体系,然后调节温度,使沉淀剂母体加热分解转化为沉淀剂,从而使金属离子产生均匀沉淀。而一般的沉淀法由于溶液在沉淀过程中浓度的变化,或加料流速的波动,或搅拌不均匀,致使过饱和度不一、颗粒粗细不等,乃至介质情况的变化引起晶型的改变。

3、负载型催化剂通常用何种方法制备?给出该方法的主要工艺步骤。

答:负载型催化剂通常用浸渍法制备,主要工艺步骤为:1、活性组分及助剂前驱物选择;

2、载体选择;

3、配液(体积和浓度);

4、浸渍(等量法、过量法);

5、干燥;

6、焙烧。

4、Raney 法制备催化剂的工艺主要有哪几步?碱抽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答:Raney法主要用于制金属骨架催化剂,以Raney Ni为例,工艺主要分:1、炼Ni-Al 合金;2、碱抽提;3、洗涤;4、干燥。碱抽提的最终目的是将Ni-Al合金中的Al和NaOH 反应溶解,得到干燥的活化后的Raney Ni。

5、合成氨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主要有哪几步?

答:合成氨催化剂采用熔融法制备,工艺主要有:1、配料;2、高温熔融;3、骤冷;4、粉碎、过筛。将磁铁矿、硝酸钾、氧化铝于1600℃高温熔融,冷却后破碎,然后在氢气或合成气中还原即得Fe-K2O-Al2O3催化剂。

第八章催化剂的评价和表征

1、微分反应器和积分反应器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答:活塞流反应器(PFR),在理想的活塞流管式反应器中,假定没有轴混,而且无浓度或流体速度的径向梯度,则反应物的浓度只是反应器长度的函数。PFR不能直接测量反应速率,只有在转化率小到可以用Δx代替d x时才能直接测量反应速率。这意味着使用极少量的催化剂。该反应器称为微分反应器。在这种条件下,反应速率可以由简单的差分方程计算而得:r=F0Δx/V。然而,极低的转化率在试验上造成分析的困难。因此,PFR大多是在较高的转化率下操作的,即按其积分方式运转,其反应速率岁反应器的轴向位置而改变。此时r=F0d x/d V=c0 d x/dτ。

2、表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活性表面积、表面组成和价态、表面结构分别用何种方法或设备?

答:比表面积:BET、BJH;活性表面积:TPD(化学吸附);表面组成和价态: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AES(俄歇电子能谱)、IR、LRS(激光拉曼);表面结构:HEED(高能电子衍射光谱仪)、EXAFS(延伸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9. 催化剂制备

1.简单沉淀法制备催化剂时,原料浓度、加料方式、加料速度以及沉淀反应温度对最终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大小有何影响规律?

浓度:晶核生成速度与浓度3-4次成正比,晶核生长速度与浓度1次方成正比。总的来说,随着过饱和度的增加,生成晶体颗粒越来越小。浓溶液所得的沉淀物,粒子较细,比表面积大,但孔径小;用稀溶液所得的沉淀物,晶体的粒子较粗,孔径大,但比表面积小。

加料速度:加料过快,会导致局部过浓,生成粒子较细,比表面积大,孔径小。加料慢,溶液稀晶体的粒子较粗,孔径大,但比表面积小。所以在开始沉淀时,沉淀剂应在不断搅拌下均匀而缓慢地加入,以免局部过浓现象,同时也要维持在一定的过饱和度。

加料方式:顺加法----将沉淀剂加入到金属盐溶液中。当几种金属盐溶液需要沉淀且溶度积各不相同时,顺加法就会发生先后沉淀,这在催化剂制备时要避免。

逆加法----将金属盐溶液加入到沉淀剂中。这个过程的pH是一个变值,也要避免。

通常采用“并加法”,将盐溶液和沉淀剂按一定比例加到沉淀槽中。

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晶核生成速率可达到一极大值,继续升高温度,晶核生成速率又下降。低温时有利于晶核的生成,不利于晶核的长大,故低温沉淀时一般得到细小的颗粒,即比表面积大,孔径小。

2.与简单沉淀法比均匀沉淀法有何优点?

简单沉淀法制备催化剂,是在搅拌情况下采用顺加、逆加或并加方法加料,由于溶液在沉淀

过程中浓度的变化,或加料流速的波动,或搅拌不均,致使过饱和度不一,颗粒粗细不等,乃至介质情况的变化引起晶型的改变,而均匀沉淀法能克服上述缺点。

3.负载型催化剂通常用何种方法制备?给出该方法的主要工艺步骤。

浸渍法;1.活性组分及助剂前驱物选择;2,载体选择;3,配液;4,浸渍;5,干燥;6,焙烧。

4.Rany 法制备催化剂的工艺主要有哪几步?碱抽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以Raney Ni 为例:1.炼Ni-Al合金;2.碱抽提;3.洗涤;4,干燥。

5.合成氨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主要有哪几步?

目前合成氨工业中使用的熔铁催化剂,就是将磁铁矿(Fe3O4)、硝酸钾、氧化铝于1600℃高温熔融,冷却后破碎,然后在氢气或合成气中还原即得Fe-K2O-Al2O3

(以Fe-K2O-Al2O3 为例)

1)配料(Fe3O4-K2SO4-Al2SO4)

2)高温熔融

3)骤冷

4)粉碎、过筛

1.

积分反应器指催化剂装量多,反应物一次通过反应器后,转化率较大,即反应物起了明显变化。一般反应器都属于这种。

微分反应器与积分反应器构造上无原则区别,只是催化剂用量少,有的甚至不到1克,转化率相应也低,一般在10%以下。

对微分反应器:r = (Fo/V) ?ΔX

对积分反应器:r = Fo(dx/dV)

F: 反应物摩尔流量(mol/min) V: 催化剂体积(ml )

r: 单位催化剂的反应速率[mol/(min.ml)] X: 转化率

Fo : 反应器入口处反应物摩尔流量(mol/min)

积分反应器优点:进出口浓度差别大,易检测,准确性高。缺点:不易做到等温。

微分反应器装置小,易控制,易等温,实验数据处理简单。缺点:由于进出口浓度差别下,不易分析准确,配气费高。

2.表征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活性表面积、表面组成和价态、表面结构分别用何种方法或设备?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夏超1143041054 计算机学院 【摘要】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本文从物质基础、学科发展、生存环境、及健康水平角度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现代化学人类社会作用 0 引言 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人类生活接触最多而又最深刻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造福人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化学也在不断的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不能只顾利用自然资源,更不能野蛮地征自然界,而是要重视保护自然界,使自然界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控制手段。恩格斯[1]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个研究领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现代化学正在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2],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1 化学对人类物质基础的作用 自从20世纪以来,人类便遇到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威胁,如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等。不过在过去100多年中,化学在分析、合成、控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化学正成为解决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化学不但能够大批量生产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并且能够根据人类的需求创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质。1928年尿素的合成不仅打破了不能人工合成生物物质的思想禁锢,而且这一研究结果在这以后合成化学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但可以为人类吃、穿、用提供了大量适用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化学家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命物质的关系,从而迈向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合成。 分析化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成份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手段,使人们能够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的和合成的物质与材料,掌握和解释结构-性质-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预测某种结构的分子是否可以存在?这种分子有什么功能? 化学包含了非常成熟的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能从理论上指导合成新物质(如催化剂、DNA等)和反应新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设计和创造,从而能够达到大自然所不能达到的目标,并且可以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

新型催化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张鑫,男,博士,教授。1995-1999年,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1999-2002,北京服装学院化工研究所,导师:傅吉全教授,硕士论文题目:MCM-22分子筛的动态合成、表征、改性及烷基化催化应用,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200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徐柏庆教授。2006年9月加入西班牙科学院化工技术研究所(Instituto de Tecnología Química, UPV-CSIC)Avelino Corma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1月以“杰出海外留学人才计划”回国受聘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等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催化、新型催化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化学。2004年获国际催化联合理事会(IACS)授予的首届“Young Scientist Prize”奖,以表彰在研究“Au/ZrO2催化CO氧化反应中载体ZrO2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的开创性工作。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氧化物及纳米复合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研究,第三完成人)。目前已在Angew. Chem. Int. Ed.(2篇), J. Catal.(2 篇), Chem. Commun.(2篇), J. Phys. Chem. B, Dalton Trans., Catal. Today等重要化学/化工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收录11篇(第1作者9篇),EI论文收录9篇,其中9篇SCI论文获总引用200余次,他引150余次。已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973计划和一项西班牙政府资助的重点研究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03119)两项,中国石油大学“杰出海外留学人才计划”启动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科研基金一项。 学习经历: 1. 200 2.9-2006.7 清华学(北京)化学系物理专业博士 2. 1999.9-2002.5 北京服装学院化工研究所化学工艺专业硕士 3. 1995.9-1999.6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1. 2009.7-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教授 2. 2009.1-2009.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学院讲师 3. 2006.9-2008.12 瓦伦西亚科技大学化工技术研究所博士后

催化化学复习题

催化化学复习题 选择题 1.一般用于填充床的球形催化剂的颗粒直径为(A)A.1~20 mm B.2~ 10mm C.20~40mm D.8~14目 2.关于催化剂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催化剂量与化学计量方程式无关B.反应速度通常与催化剂量成正比 C.加速反应但不参加反应者也是催化剂D.参加反应后催化剂会有变化但很微小 3.γ-Al2O3是(A) A.酸性载体B.两性载体C.中 性载体D.碱性载体 4.一般来讲反应器直径与催化剂颗粒的直径比应控制在 (B) A.1-5 B.5-10 C.10-15 D.15-20 5.浓硫酸催化甲酸与甲醇的酯化反应是(D) A.液-液多相催化反应B.酶 催化反应 C.液固多相催化反应D.均 相催化反应 6.正丁烯异构为异丁烯选用的催化剂是(C) A.过渡金属催化剂B.过 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C.酸性催化剂D.碱 性氧化物催化剂 7.工业上用于空气氧化乙烯制环氧乙烷的Ag/α-Al2O3催化剂中Ag和α-Al2O3分别作为(B) A.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B.主 催化剂和载体 C.载体和主催化剂D.助 催化剂和主催化剂 8.合成氨催化剂Fe-K2O-Al2O3中对各组分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 ) A.Fe是主催化剂,K2O是电子助催化剂,Al2O3是结构助催化剂 B.Fe与K2O是主催化剂,Al2O3是结构助催化剂C.Fe是主催化剂,K2O是结构助催化剂,Al2O3是电子助催化剂 D.K2O是主催化剂,Fe是电子助催化剂,Al2O3是结构助催化剂 9. Pt/Al2O3重整催化剂中各组分所起的催化作用是(A) A.Pt起脱氢催化作用,Al2O3起酸催化与载体 作用 B.Pt起氧化催化作用,Al2O3起酸催化与载体 作用 C.Pt起脱氢催化作用,Al2O3只作为载体而没 有催化作用 D.Pt起脱氢催化作用,Al2O3只起酸催化作用10.苯加氢变环己烷反应所使用的催化剂是(C ) A.Al2O3B.V2O5C.Ni/Al2O3 D.CuO 11.乙醇在γ-Al2O3催化下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属于(B) A.气液多相催化反应B.气 固多相催化反应 C.液固多相催化反应D.均 相催化反应 12.MgO载体是(D) A.酸性载体B.两性载体C.中 性载体D.碱性载体 13.下列选项中关于物理吸附的描述正确的是:(C)A.物理吸附前后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B. 物理吸附涉及的是价键力 C. 物理吸附热一般较小 D. 物理吸附总是吸热的。 14.载体不可用于( D) A.改进催化剂的机械强度B.改变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各种应力的能力 C.改变由于温度相变引起的各种应力的能力D.改变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15.关于吸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在不同温度下,可能不同的化学吸附机理占优势B.尽管温度不同,吸附层的活动性相同 C.吸附根据吸附剂与吸附质的作用力不同可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D.催化与化学吸附直接相关 16.对氮气有化学吸附作用的金属是(D) A.Ag B.Na C.Mn D.Fe 17.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吸附热的测定方法:(B) A量热法B从转化率计算 C测不同温度下的脱附速率 D 从不同温度的吸附等温线计算 18. 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时,(C) A轨道数目改变 B 轨道能级改变 C能级低于原子轨道的称为成键轨道 D 能级高于原子轨道的称为成键轨道 19.关于化学吸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化学吸附在比吸附物沸点高得多的温度也可 以发生 B.化学吸附的吸附量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单 调地减少 C.化学吸附与吸附活化能有关 D.化学吸附可有较大的温度范围变动 20.下列氧化物属于绝缘体的是(C) A.ZnO B.Cu2O

催化剂基础知识

工艺基础知识 1.什么是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特征是什么? 答: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反应速度而本身的组成和重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的称正催化剂;减慢的称负催化剂。通常所说的催化剂是指正催化剂。 催化作用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途径。在反应终了,相对于始态,催化剂虽然不发生变化,但却参与了反应,例如形成了活化吸附态,中间产物等,因而使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降低。 催化作用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但却能缩短了达到平衡的时间,在可逆反应中能以同样的倍率提高正逆反应的速度。催化剂只能加速在热力学上可能发生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不可能发生的反应。 催化作用的选择性。催化剂可使相同的反应物朝不同的方向反应生成不同的产物,但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能加速一种反应。例如一氧化碳和氢气分别使用铜和镍两种催化剂,在相应的条件下分别生成甲醇和甲烷+水。 一种新的催化过程,新的催化剂的出现,往往从根本上改变了某种化学加工过程的状况,有力推动工业生产过程的发展,创造出大量财富,在现代的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和新兴的海洋石油化工工业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诸多方面如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化学加工过程的效率,合成具有特定性能的

产品,有效地利用能源,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以及在生命科学方面,催化作用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2.什么是活化能? 答:催化过程之所以能加快反应速度,一般来说,是由于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为什么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呢?关键是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表面原子之间产生了化学吸附,形成了吸附化学键,组成表面络合物,它与原反应物分子相比,由于吸附键的强烈影响,某个键或某几个键被减弱,而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很多。催化反映中的活化能实质是实现上述化学吸附需要吸收的能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反应物分子有了较高的能量,才能处于活化状态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能量一般远较分子的平均能量为高,两者之间的差值就是活化能。在一定温度下,活化能愈大,反应愈慢,活化能愈小,反应愈快。对于特定的反应物的催化剂而言,反应物分子必须跨过相应的能垒才能实现化学吸附,进而发生化学反应。简言之,在化学反应中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须提供的最小能量就是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千卡/克分子或千焦/摩尔表示。 3.什么是催化剂活性?活性表示方法有那些? 答:衡量一个催化剂的催化效能采用催化活性来表示。催化活性是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是判断催化剂效能高低的标准。 对于固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多采用以下几种表示方法: ⑴.催化剂的比活性。催化剂比活性常用表面比活性或体积比活性,即所测定的反应速度常数与催化剂表面积活催化剂体积之比表

现代化学发展及其对中学化学的影响

现代化学发展及其对中学化学的影响 李永强 1257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这样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可见在新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其课程内容的选择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知识体系,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而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课程内容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层次性。中学化学的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推动力 要学习并重视现代教育学和学科教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理念和方法论 探究性学习仍然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要区分职业性要求和素质性要求 学段的衔接更着重于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要想更好的理解新教材的内容选择上的变化,更好的使用新教材,就应该进一步明确现代化学发展及其对中学化学的影响。 一、化学学科的成就和地位 1.化学学科的地位 早在1985年,美国学者G.C.皮门特尔指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关。化学的基础研究则将有助于我们的后代赖以满足演化中的需要,赖以解决许多难以预期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等朝阳科学是下游。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 化学又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中心科学,与我们的衣、食、住(建材、家具)、行(汽车、道路)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化学是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八大朝阳科学(sun-rise sciences)都有紧密的联系、交叉和渗透的中心科学。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化学期末考试卷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化学期末考试卷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开课系室应用化学系 考试日期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阅卷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烃类的热解反应遵循的反应机理是(自由基链反应),而在催化裂化催化剂 作用下烃类的裂解反应遵循的反应机理是(正碳离子反应)。 2、烃类的高温裂解采用(高温短时间)的反应条件可以得到较高的乙烯与丙 烯产率。 3、催化裂化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反应-再生系统)、(分馏系统)、(吸收 稳定系统)三大部分。

4、催化裂化催化剂属于(固体酸)类型的催化剂,目前工业上主要用(沸石 分子筛)作为催化裂化催化剂。 5、催化重整原料的馏分范围确定主要是依据其生产目的,如果是为了生产高辛 烷值汽油调和组分,其馏分范围为(80~180℃),如果是为了生产BTX,原料的馏分范围为(60~145℃)。 6、为了提高催化重整催化剂的酸性功能,一般加入(电负性较高的氟、氯等卤 素)。 7、加氢处理催化剂与加氢裂化催化剂均为负载型催化剂,常用的金属活性组分 均为(Ni、Co、Mo、W),而加氢处理催化剂的载体为(γ-Al2O3)、加氢裂化催化剂的载体为(无定形硅酸铝和沸石分子筛)。 8、加氢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脱除原料中的含硫、氮、氧及金属化合物,烯烃与 芳烃加氢饱和),加氢裂化的主要目的是(大分子的烃类裂化成小分子),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将非理想组分通过加氢转化成理想组分,提高其黏度指数)。 9、目前重油加氢工艺按照反应器的类型可分为(固定床)、(移动床)、(沸 腾床)、(悬浮床)四种。 10、柴油与润滑油基础油催化脱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催化脱蜡,将其柴油与 润滑油基础油的倾点),所用的催化剂为(金属组分载在择形沸石分子筛上)。 11、催化烷基化最主要的反应是(异丁烷与C4烯烃反应生成异辛烷),催化醚 化最主要的反应是(异丁烯与甲醇反应生成甲基叔丁基醚)。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烃类高温裂解过程中,采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列原油的相同石脑油馏分, 乙烯与丙烯产率最高的是( A ) A、大庆直馏石脑油 B、胜利直馏石脑油

催化化学习题

一、基本概念题 1. 催化剂的比活性:催化剂的比活性是相对于催化剂某一特定性质而言的活性。例如:催化剂每m2的活性。 2. 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剂有效地加速平行反应或串联反应中的某一个反应的性能。 3. 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固体催化剂颗粒抵抗摩擦、冲击和本身的质量以及由于温变、相变而产生的应力的能力,统称为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4. 催化剂的密度:实际催化剂是多孔体,成型的催化剂粒团体积包括颗粒 与颗粒之间的空隙V 隙、颗粒内部实际的孔所占的体积V 孔 和催化剂骨架所 具有的体积V 真,即V 堆 =V 隙 +V 孔 +V 真 。(a)堆密度;(量筒)(b)颗粒密 度;(压汞法)(c)真密度(氦气法) 5. 催化剂的比表面:通常以1g催化剂所具有的总表面积m2/g 6. 催化剂的比孔容:1g多孔性固体催化剂颗粒内部所有孔道的总体积。ml/g 7. 催化剂的孔隙率:多孔性固体催化剂颗粒内部所有孔道的总体积占催化剂颗粒体积的百分数。 8. 催化剂的孔分布:除了分子筛之外,一般催化剂中的孔道直径大小不一。不同大小的孔道占总孔道的百分数称为孔分布。不同范围的孔径(r>200nm 称大孔,r<10nm微孔,r为10~200nm过渡孔) 有不同的测定方法。 9. 催化剂的平均孔半径:一般固体催化剂(分子筛除外)中孔道的粗细、长短和形状都是不均匀的,为了简化计算,可以把所有的孔道都看成是圆柱形的孔,并假定其平均长度为L,平均半径为r。 10. 催化剂中毒: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其活性的衰退是由于反应介质中存在少量杂质,或是由于催化剂在制备时夹杂有少量杂质而引起的,

则称为催化剂的中毒。 11. 催化剂的寿命:催化剂在实际反应条件下,可以保持活性和选择性的时间称为催化剂的寿命。 12. 催化剂的活化:催化剂在投入实际使用之前,经过一定方法的处理使之变为反应所需的活化态的过程。 13. 转化数:单位活性中心在单位时间内进行转化的反应分子数 14. 转化率:反应物在给定的反应条件下转化为产品和副产品的百分数 15. 产率:反应产物的量相对于起始反应物总量的百分数 产率、选择性和转化率三者的关系为:产率=选择性*转化率 16. 时空产率:催化反应中,反应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体积的催化剂所得某一产物的量。 17. 空速: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体积(或质量)催化剂的反应物体积(或质量)。单位:时间-1(GHSV) 18. 化学吸附:在吸附剂(催化剂)与吸附物(反应物)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现象的吸附。 19. 覆盖率:催化剂表面被反应物分子吸附后。固体表面被覆盖的百分数。 20. 转换频率:(TOF)每个表面原子在单位时间内的活性。 21. 催化裂化:催化裂化是指石油的高沸点馏份(重质油)在催化剂存在下裂化为汽油、柴油和裂化气的过程。 22. 催化重整:催化重整是指在催化剂存在下使原油蒸馏所得的轻质油馏份转变为富含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并副产液化石油气和氢气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异构化、环化脱氢等反应。 23. 加氢处理:加氢处理是加氢除去石油馏份中的S,N和O的过程,主要应用于催化重整和催化裂化的原料的脱硫和脱氢以利进一步加工。

催化化学与研究方法

催化化学和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含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现代他化研究方法 前言:催化研究概述 第一童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 1.1吸附与物理吸附 1.1.1固气表面上的吸附 1.1.2物理吸附的理论模型 1.2催化剂的宏观物性测定 1.2.1表面积 1.2.2孔容积(pore volume)和孑L?径分布(pore size distribution) 123颗粒度测定 1.2.4密度测定 1.2.5催化剂机械强度的测定 第二童分析电子显微镜方法 2」透射电子显微镜简介 2.2电子衍射W成像 2.3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2.4分析电子显微镜 2.5电子显微镜中样品的辐射损伤 2.6电子显微镜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 2.7新型透射电镜 2.8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局限性及应注意的事项 2.9结束语 第三童热分析方法 3」热分析的分类 3.2几种常用的热分析技术 3.3热分析动力学简介 3.4热分析在催化硏究中的应用

3.5热分析联用技术 3.6热分析实验技巧 3.7结束语 第四童X射线衍射分析 4」XRD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4.2XRD在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第五章化学吸附W程升温技术 5」化学吸附的基本原理 5.2化学吸附的三种模型的吸附等温式 5.3动态分析方法理论(TPD、TPR、TPO、TPSR) 5.4TPD技术在表面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5TPR、TPO技术在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5.6TPSR技术在催化剂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童拉曼光谱方法 6.1拉曼光谱原理简述 6.2拉曼光谱实验技术的发展 6.3拉曼光谱在催化硏究领域中的应用6.4最新进展 6.5展望 第七章红外光谱方法 7」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获取原位红外光谱的方法 7.2吸附分子的特征和它的红外光谱诠释 7.3红外光谱应用于金属催化剂表征 7.4红外光谱方法应用于氧化物、分子筛催化剂的硏究 7.5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相和助剂作用研究 7.6原位红外光谱应用于反应机理的研究 7.7红外合频技术用催化剂表征研究 第八章核磁共振方法 &1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MAS和CP/MAS NMR 8.2分子筛结构的MAS NMR研究 8.3固体NMR在催化剂酸性研究中的应用 8.4催化剂表面吸附分子的NMR研究 8.5分子筛和分子筛催化反应的原位MAS NMR研究 8.6MAS NMR技术研究结炭引起的分子筛失活 8.7结束语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化学 (本科试卷)

A卷 一、填空题(40分,每空1分)。 1、石油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其中氢__________、碳__________, 我国大庆原油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用汽油的抗暴性可用__________表示。在分子量相近时,各族烃类抗暴性大致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而言,直馏汽油的抗暴性比催化裂化汽油__________。 3、油品的特性因素K值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函数。烷烃的K值是__________,环烷烃__________,芳香烃 __________。 4、正构烷烃的相关指数__________,芳香烃的相关指数__________,环烷烃的相关指数__________。相关指数越大,表示 油品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系数越大,表示油品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系数广泛表征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认为石油沥青质结构为结晶结构。有三个层次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石油油胶 溶体系数稳定性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种油料的蒸馏曲线(是沸点蒸馏曲线) 二·判断是非题。 1.烃类及石油组分的氢碳原子比越高,其芳香度和缩合程度越低。 2.在石油中,含硫,含氮及含氧化合物的含量随沸点升高都呈增加趋势。 3.石油馏分的粘度指数大,表示其粘度高。 4.对比某一石油馏分的恩氏蒸馏,实沸点蒸馏和平衡汽化,要达到同一馏出或汽化百分数,平衡汽化所需温度最低。 5.催化裂化的气体产物主要是C1和C2烃类。 6.石油馏分BMCI值越低,其高温裂解制烯烃的烯烃收率越高。 7.石油渣油的焦化过程焦炭产率一般低于其残炭值。 8.柴油的十六烷值越高越好。 9.石油非烃类加氢脱氮一般比加氢脱硫反应容易进行。 10.汽油的诱导期越长,稳定性越好。 三·选择题 1.天然石油中一般不含(): A烷烃B环烷烃C烯烃D芳香烃 2.某种石油的特性因数K为12.7,可判断该油品富含(): A烷烃B环烷烃C烯烃D芳香烃 3.各种烃类中以()的粘温性质最差。 A烷烃B环烷烃C烯烃D芳香烃 4.以下炼油厂的蒸馏操作中,以()分离效果最好 A闪蒸B简单蒸馏C精馏D平衡汽化 5.烃类的下列反应中遵循自由基反应基理是(): A热反应B催化裂化反应C催化重整反应D加氢裂化反应 6.在催化裂化条件下,石油烃类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A缩合放映B分解反应 C 氢转移反应 D 异构化反应 四:比较催化重整催化剂和加氢裂化催化剂组成及功能的异同。 五:写出丙基苯的热裂化和催化裂化的主要产物,并用反应机理加以解释。 B 卷 一填空题

催化化学习题及答案教学提纲

催化化学习题及答案

一、基本概念题 1. 催化剂的比活性:催化剂的比活性是相对于催化剂某一特定性质而言的活性。例如:催化剂每m2的活性。 2. 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剂有效地加速平行反应或串联反应中的某一个反应的性能。 3. 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固体催化剂颗粒抵抗摩擦、冲击和本身的质量以及由于温变、相变而产生的应力的能力,统称为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4. 催化剂的密度:实际催化剂是多孔体,成型的催化剂粒团体积包括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空隙V隙、颗粒内部实际的孔所占的体积V孔和催化剂骨架所具有的体积V真,即V堆=V隙+V孔+V真。(a)堆密度;(量筒)(b)颗粒密度;(压汞法)(c)真密度(氦气法) 5. 催化剂的比表面:通常以1g催化剂所具有的总表面积m2/g 6. 催化剂的比孔容:1g多孔性固体催化剂颗粒内部所有孔道的总体积。ml/g 7. 催化剂的孔隙率:多孔性固体催化剂颗粒内部所有孔道的总体积占催化剂颗粒体积的百分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8. 催化剂的孔分布:除了分子筛之外,一般催化剂中的孔道直径大小不一。不同大小的孔道占总孔道的百分数称为孔分布。不同范围的孔径(r>200nm称大孔,r<10nm微孔,r为10~200nm过渡孔) 有不同的测定方法。 9. 催化剂的平均孔半径:一般固体催化剂(分子筛除外)中孔道的粗细、长短和形状都是不均匀的,为了简化计算,可以把所有的孔道都看成是圆柱形的孔,并假定其平均长度为L,平均半径为r。 10. 催化剂中毒: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其活性的衰退是由于反应介质中存在少量杂质,或是由于催化剂在制备时夹杂有少量杂质而引起的,则称为催化剂的中毒。 11. 催化剂的寿命:催化剂在实际反应条件下,可以保持活性和选择性的时间称为催化剂的寿命。 12. 催化剂的活化:催化剂在投入实际使用之前,经过一定方法的处理使之变为反应所需的活化态的过程。 13. 转化数:单位活性中心在单位时间内进行转化的反应分子数 14. 转化率:反应物在给定的反应条件下转化为产品和副产品的百分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化学化工进展燃料电池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8级化学实验班 邓晓然 (20080168)

现代化学化工进展 燃料电池 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2008级化学实验班邓晓然(20080168) 引言 21世纪,是能源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互相协调发展的时代。能源的优化利用与清洁能源的开发,是能源、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逐渐被消耗殆尽,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的弊病日益显现——一是储存于燃料中的化学能必须首先转变成热能后才能被转变成机械能或电能,受卡诺循环及现代材料的限制,在极端所获得的效率只有33%~35%,一半以上的能量都白白地损失掉了;二是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给今天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巨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热和噪声的污染。这些都迫使人类一直在找寻既有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又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利用方式。氢能源及再生能源进入了人类视野,其必将会逐步取代化石能源而成为人类使用的主体能源,而这种能源的变迁也将迫使发电与供电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燃料电池(Fuel Cell,FC)作为一种新兴的化学电源,最大限度的解决了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弊病,因此,燃料电池的开发及研究也成为了热点话题。 历史沿革 1839 年,英国科学家Grove 首先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原理性实验,并用这种以铂黑为电极催化剂的简单的氢氧燃料电池点亮了伦敦演讲厅的照明灯。1889年Mood和Langer首先采用了燃料电池这一名称,并获得200mA/m2电流密度。 由于发电机和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未能跟上研究步伐,直到约100 年后,英国剑桥的Bacon 采用多孔气体扩散电极制备了培根型碱性燃料电池(AFC)。 20 世纪60 年代,燃料电池首次应用在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作为辅助电源,为人类登月球做出了积极贡献,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后来称这一时期为燃料电池开发的空间时代(space era)。 1973 年,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刺激下,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研究重点从航天转向地面发电装置,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电池(MCFC)以及直接采用天然气、煤气和碳氢化合物作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电

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分析 摘要:生物质能是满足当今世界能源需求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能实现CO2的归零排放,节约常规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介绍了生物质气化的原理与工艺和相关气化反应器,阐述了生物质气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指出了生物质气化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物质气化,原理与工艺,气化炉,气化特性 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再加上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量的日益减少,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1]。与此同时,生物质能在可再生能源中,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储存和可运输的清洁能源,资源量大,分布广,开发潜力巨大。 生物质能要真正成为矿物燃料的替代能源,其关键是要将能量密度低的低品位的生物质能转变成高品位能源。如何有效地将生物质转化为洁净、高效的高品位能源,是该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当前,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气化、液化、固化以及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质能气化技术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1 生物质气化的原理与工艺 生物质气化是指生物质原料(薪柴、锯末、麦秸、稻草等)压制成型或经简单的破碎加工处理后,在欠氧条件下,送入气化炉中进行气化裂解,得到可燃气体并进行净化处理而获得产品气的过程。其原理是在一定的热力学条件下,借助于部分空气(或氧气)、水蒸气的作用,使生物质的高聚物发生热解、氧化、还原、重整反应,热解伴生的焦油进一步热裂化或催化裂化为小分子碳氢化合物,获得含CO、H2和CH4的混合气体。 气化技术是目前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究的热门方向。典型的气化工艺有以下3种:干馏工艺、快速热解工艺、气化工艺[2]。其中前两种生物质气化工艺适用于木材或木屑的热解;后一种适用于农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秸秆的气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化学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11/07 成绩: 班级:石工(理科)1202学号:12090413姓名:李佳教师: 同组者:韩秀虹、张鑫 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由丙烯酰胺合成聚丙烯酰胺的加聚反应。 2.熟悉聚丙烯酰胺在碱溶液中的水解反应。 二、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可在过硫酸铵的引发下由丙烯酰胺合成: 由于反应过程中无新的低分子物质产生,所以高分子的化学组成与起始单体相同,因此这一合成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随着加聚反应的进行,分子链增长。当分子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即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纠缠形成网络结构,使溶液的粘度明显增加。 聚丙烯酰胺可以在碱溶液中水解,生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有氨放出并产生带负电的链节。由于带负电的链节相互排斥,使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有较伸直的构象,因而对水的稠化能力增加。 聚丙烯酰胺在钻井和采油中有许多用途。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仪器 恒温水浴,沸水浴,烧杯,量筒,搅拌棒,电子天平。 2.药品 丙烯酰胺(化学纯),过硫酸铵(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 四、实验操作步骤 1.丙烯酰胺的加聚反应 (1)用台秤称取烧杯和搅拌棒的质量。然后在烧杯中加入2g丙烯酰胺和18ml水,配成10%的丙烯酰胺溶液。 (2)在恒温水浴中,将10%丙烯酰胺加热到80℃,然后加入 15滴10%过硫酸铵溶液,引发丙烯酰胺加聚。 (3)在加聚过程中,慢慢搅拌,注意观察溶液粘度的变化。 (4)10分钟后,停止加热,产物为聚丙烯酰胺。 2.聚丙烯酰胺的的水解 (1)称量制得的聚丙烯酰胺,计算要补充加多少水,可配成5%聚丙烯酰胺的溶液。 (2)在聚丙烯酰胺中加入所需补加的水,用搅拌棒搅拌,观察高分子的溶解情况。 (3)称取 20g 5%聚丙烯酰胺溶液(剩下的留作比较)加入 2ml 10%氢氧化钠,放入沸水浴中,升温至90℃以上进行水解。 (4)在水解过程中,慢慢搅拌,观察粘度变化,并检查氨气的放出(用湿的广泛pH试纸)。 (5)半小时后,将烧杯从沸水浴中取出,产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6)称取产物质量,补加蒸发损失的水量,制得5%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比较水解前后5%溶液的粘度。 (7)将制得的聚丙烯酰胺倒入回收瓶中。

最新整理催化化学复习资料资料

1.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却不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地消耗的化学物质。 2.催化剂的组成:主催化剂,共催化剂,助催化剂,载体。主催化剂又称活化组分,是多元催化剂中的主体,是必须具备的组分,没有它就缺乏所需要的催化作用。共催化剂是和主催化剂同时起催化作用的物质,二者缺一不可。助催化剂是加到催化剂中的少量物质,这种物质本身没有活性或者活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但却能显著地改善催化剂效能,包括催化剂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等。载体是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分散剂、粘合剂、支撑体。 3.催化剂反应性能好坏的指标:包括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 4.催化剂的稳定性:是催化剂在使用条件下具有稳定活性的时间。包括化学稳定性、耐热稳定性、抗毒稳定性、机械稳定性。 5.物理吸附:是靠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实现的,由于这种作用力较弱,对分子结构影响不大,可把物理吸附看成凝聚现象。 6.化学吸附:是气固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吸附分子的键合状态,吸附中心和吸附质之间发生了电子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化学吸附属于化学键力。由于这种作用力强,对分子吸附分子的结构有较大影响,可以把化学吸附看成是化学反应。 https://www.360docs.net/doc/cc2299714.html,ngmuir方程依据的模型:a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各吸附中心能量相同,b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c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其吸附分子与吸附中心碰撞才能吸附,一个分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d一定条件下,吸附与脱附可建立动态平衡。 8.BET等温方程:根据物理吸附的多分子层吸附,假设a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自由表面对所有分子的吸附机会相等,分子的吸附、脱附不受其他分子存在的影响。B固体表面与气体分子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引力,因此在第一吸附层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第三等多层吸附。 9.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提供质子的物质称为B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为B碱 10.酸碱电子理论:凡是能提供电子的物质为L碱,凡是能接受电子的物质为L酸。 11.软硬酸碱理论:对外层电子抓得紧的酸为硬酸(HA),而对外层电子抓的松的酸为软酸(SA),属于二者之间酸为交界酸。对于碱,电负性大,极化率小,对外层电子抓得紧,难于失去电子对的物质为硬碱(HB),极化率大,电负性小,对外层电子抓的松,容易失去电子对的物质为软碱(SB),属于二者之间的碱为交界碱。 12.Tanabe(田部浩三)假设条件:A,C1为第一种氧化物金属离子配位数,C2为第二种氧化物金属离子配位数,两种金属离子混合后配位数不变。B. 氧的配位数混合后有可能改变,但所有氧化物混合后氧的配位数与主成分的配位数不变。C 已知配位数和金属离子电荷数,用图模型可计算出整体混合氧化物的电荷数,负电荷过剩时可呈现B酸中心,而正电荷过剩时为L酸中心。 13.固体酸的性质:酸中心的类型、酸中心的浓度、酸中心的强度。 14.Hammett指示剂的胺滴定法:利用某些指示剂吸附在固体酸表面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测定固体酸表面的酸强度。若指示剂由碱性色变为酸型色,说明H0<=pKa,若指示剂仍为碱型色,说明酸强度Ho>pKa 15.人工合成分子筛:是金属Na+阳离子型沸石分子筛,即Na2O?Al2O3?mSiO2?PH2O

中学化学和现代化学科学发展’汇总

中学化学和现代化学科学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这样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可见在新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其课程内容的选择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知识体系,突出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而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课程内容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层次性。 中学化学的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基础和推动力。 2.要学习并重视现代教育学和学科教学研究所提供的新理念和方法论。 3.探究性学习仍然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4.要区分职业性要求和素质性要求。 5.学段的衔接更着重于能力。 中学化学教师要想更好的理解新教材的内容选择上的变化,更好的使用新教材,就应该进一步明确现代化学发展及其对中学化学的影响。 一、化学学科的成就和地位 1.化学学科的地位

早在1985年,美国学者G.C.皮门特尔指出:“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关。化学的基础研究则将有助于我们的后代赖以满足演化中的需要,赖以解决许多难以预期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等朝阳科学是下游。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 化学又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中心科学,与我们的衣、食、住(建材、家具)、行(汽车、道路)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化学是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八大朝阳科学(sun-rise sciences)都有紧密的联系、交叉和渗透的中心科学。 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环境、粮食、能源、生命进化等,都需要化学的参与。 2.20世纪化学的重大成就 在20世纪的100年中,化学与化工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空前辉煌”数字(3771万,2001)。1900年在Chemical Abstracts(CA)上登录的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的和人工合成的已知化合物只有55万种。化学是以指数函数的形式向前发展的。 报刊上常说20世纪发明了六大技术: 1.包括无线电、半导体、芯片、集成电路、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的信息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反应工程》第1阶段在线作业

?A) Knudsen扩散和分子扩散的主要区别在于扩散阻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与孔壁碰撞还是分子与分子间碰撞造成的 ?B) 扩散阻力的存在对反应未必是不利的 ?C) 对于实际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存在的扩散要么是Knudsen扩散,要么是分子扩散 ?D) 扩散阻力的大小,与催化剂孔道的复杂程度有关 ?A) 中间物种的浓度低 ?B) 中间物种的寿命短

中间物种虽然具有正常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但由于仪器灵敏度的原因难以进行检测 ?D) 中间物种往往不具有正常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A) 反应器体积更小 ?B) 转化率更小 ?C) 温度更低 ?A) 在平推流与全混流串联的反应器中 ?B) 在平推流反应器内进行反应

在全混流反应器内进行反应 ?D) 在循环反应器中 ?A) 反应速率是反应本身的特性,不受催化剂的影响 ?B) 反应速率会受到反应物在催化剂上的吸附和产物脱附速率的影响,与催化剂的粒径大小无关 ?C) 反应速率不仅会受到反应物吸附、产物脱附速率的影响,还有可能受到孔内扩散速率的影响 ?A) 全混流反应器 ?B) 平推流反应器

循环反应器 ?D) 平推流与全混流串联在一起的反应器 ?A) 空时等价于反应时间,提出空时的概念仅仅是表明它表达的是连续流动式反应器的反应时间 ?B) 空时不仅适用于连续流动式反应器,也适用于间歇式反应器 ?C) 空时并不完全等价与反应时间,能够表示连续流动式反应器的处理能力?D) 对于连续流动式反应器,在任何情况下空时和反应时间都不相等 ?A) 物理吸附的吸附热较化学吸附更强 ?B)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均为多层吸附 ?C) 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物理吸附无选择性 ?D)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都是可逆的过程 ?A) 反应级数仅仅是一个经验值,可以是任何数值 ?B) 反应级数不可能是0 ?C) 反应级数不能大于3,但可以是小数 ?A) 同一平推流反应器内、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的转化率是一样的?B) 在同一全混流反应器内、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的转化率是一样的?C)

催化基础知识普及

催化基础知识普及 氧物种 为了认识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性,了解作为反应物之一的氧和氧化物催化剂中的氧在表面上的存在形式和在反应中的作用,无疑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1)氧吸附态 氧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极其复杂,有分子形式吸附的缔合吸附和解离吸附,且氧原子可以进入金属晶格内部,生成表面氧化物。 一般在氧化物上主要存在的氧物种有:分子氧O2、分子吸附氧O2-、原子吸附氧O-、表面晶格氧O2-以及体相晶格氧O2-。 相互转化关系: 分子氧O2<——>分子吸附氧O2-<——>原子吸附氧O-<——>表面晶格氧O2- 更为具体: O2(g) <——>O2(s) <——>O2-(s) <——>O22-(s) <——>2O-(s) <——>2 O2-(s) 活性 O-(s) >O22-(s)> O2-(s) (2)氧物种表征 现在普遍认为在催化剂表面上氧的吸附形式主要有:电中性的氧分子物种(O2)ad和代负电荷的氧离子物种(O2-<(2为下标>分子吸附氧、O-原子吸附氧、O2-<(2为上标>晶格氧<包括表面晶格氧和体相晶格氧>),这些氧物种可以采用电导、功函、ESR以及化学方法给与测定。 以分子氧形式进行化学吸附时,氧物种的电导不变,而以离子氧形式进行化学吸附时,常常伴以很明显的电导变化,并且由于在表面上形成一负电荷层和靠近晶体表面层形成正的空间电荷,使功函随之增加,所以可借助电导和功函的测量容易区别可逆吸附的分子氧和不可逆吸附的离子氧。 对于离子氧O-和O2-(2为下标,分子吸附氧),可以借助两者在ESR谱上的不同信号而加以区别。 更为准确的方法是:核自旋I=5/2的同位素17O,其在吸附时,ESR谱有精细结构。如吸附态为O-物种,其精细结构由6条线组成(我在测CeO2表面氧时,发现奇怪现象:550度焙烧后的氧可以观测到典型的O-、O2-谱线;但是650度焙烧的氧出现6条谱线,我只是常规的ESR,没有采用同位素,为何也出现6条谱线,晕!!!),而吸附态为O2-物种时,由于未成对电子和两个17O核作用,精细结构为11条谱线。 离子氧O2-(晶格氧),可以根据吸附时计算出的平均电荷数,即所谓的化学法确定。 氧物种表征在催化专业一般采用的是ESR,而像LEED、ESCA光谱法、电导、功函、化学方法(联氨法)没有接触过(这方面内容哪位虫友了解麻烦补上)。采用TPR、TPD验证ESR并与其表征的物种相对应,从而进一步探讨氧物种与活性的关系。另外,IR、XPS也可以用来表征氧物种! 一般认为,吸附态的O2或O2-等氧物种脱附峰温Tm值低于200度。 下面三幅图为CeO2的氧物种的表征图!!(我做的,非标准谱图,仅供参考、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