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工艺

制茶工艺
制茶工艺

茶青:按制茶要求从茶树新梢上采下的芽叶,包括新梢的顶芽、顶端往下的第一、二、三、四叶,俗称茶青、生叶或青叶。鲜叶通过加工而成为冲泡饮料用的茶叶。

采摘: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目前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日光萎凋:鲜叶脱去部份水分及促使叶内化学成分变化的工序。采摘下来之茶菁须于日光下摊晒,或利用热风使茶菁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细中各化学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发酵作用的进行,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鲜叶失去一定量的水份后,叶质变得柔软便于造形,呼吸作用加速,产生热量,叶细胞膜透性提高,酶的活性增强,会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

作青:摇青与堆置交替进行,由摇青与晾青两个过程所组成。(作青室温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80%左右)。

摇青:乌龙茶初制工艺中的特殊工序,亦称“做青”。做青是将脱水适度的叶子,放在水筛或摇青机内,使叶子回转运动,促使叶缘受摩擦,破坏叶细胞组织,茶多酚物质发生酶性氧化和缩合,使这一部份的叶子变红。铁观音宜重摇,延长作青时间;摇青5~6次,使叶缘成朱砂红色,叶中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摇青过程中,组织因振动而增加细胞吸水力,茎梗的水分往叶脉、叶片输送,香味及可溶性物质输送到叶片,水分由叶片蒸发,摇青后叶子恢复舒张状态,称为「还青」。

晾青:还青后静置晾青,水分继续蒸发,又呈萎凋状态,经过5~7次摇青、晾青交替进行,叶片呈绿叶红边,状如汤匙状,外观硬挺,手感软,散发出浓郁桂花香,即为作青的适度。摇青先轻后重,以免梗叶折断造成死青。晾青时间先短后长,摊青先薄后厚。

杀青:也是炒青,茶青萎凋至适当程度即以高温炒青破坏叶中酵素活性停止发酵的继续进行,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青味,而鲜叶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于揉捻。

利用高温杀死青叶中的催化霉,使酶失去活性,保持叶片绿色,借热化学反应,消除叶中青臭、苦、涩味,转化为具有花香醇味的杀青叶。用高温破坏鲜叶中氧化的活性,阻止茶多酚的酶促氧化以及叶子内含物质不必要的变化。茶叶中氧化酶的活性,在70℃以上才被破坏,使叶温迅速达到70℃以上,是杀青技术的关键。

揉捻:揉捻过程提高叶温,使茶叶可塑性增强。将炒青后之茶叶置入揉捻机内,使其滚动并形成卷曲状,由于受到揉压,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挤出而粘附于表面,如此在冲泡时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汤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样。茶叶含水量60%为宜,适于整形。

团揉(乌龙茶制法):

团揉是以布巾包裹茶叶使其成为一圆球状,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机来回搓压,并不时将茶叶摊开打散以散热,团揉过后的茶叶茶身将更为紧结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渥堆(普洱茶制法):黑茶制作中决定黑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又称后发酵。一般茶青制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干燥,但「后发酵茶」在杀青、揉捻后有一堆放的过程称为「渥堆」,也就是将揉捻过的茶青堆积存放,由于茶青水分颇高,堆放后会发热,且引发了微生物的生长,就因为热度与微生物关系,使茶青产生了另一种的发酵,茶质被「降解」而变得醇和,颜色被氧化而变得深红,使茶叶醇和,粗青气消失。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

闷堆:将锅炒的茶叶,堆积盖布闷黄。闷黄是黄茶类加工工艺的特征,是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开始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宜的湿热条件。

发酵:实质是茶叶中所含有的酶类,发生氧化的过程;泛指各类茶叶在不同条件下因内含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色变过程。发酵是决定茶叶色、香、味品质的关键。发酵由揉捻开始,因揉捻的压力作用,叶细胞受损,多酚类霉促氧化受损,聚合加速进行,而开始发酵。发酵温度初期32℃~40℃。后期15℃~18℃。发酵初期氧化速度大,要充分供氧,室内宜通风良好。

干燥:干燥是茶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干燥后即成毛茶。干燥温度、投叶量以及操作方法,是保证茶叶最后获得优良品质的重要技术。利用干燥机以热风烘干揉捻后之茶叶,使其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利于贮藏运销,通常为了能使内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达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进行第二次的干燥。

紧压: 紧压茶特有的再加工工序,采用高压蒸气将茶蒸软,放在模盒内压制成不同形状的团块茶,这样茶就被称为「紧压茶」,除便于运输、贮藏外,蒸、压、放的过程中也会为茶塑造出另一种老成、粗犷的风味。

1蒸:使茶受潮。

2压:利用茶叶本身的胶质使叶子紧密连结在一起,稳定了往后陈放期间受潮、陈化的速度。

3放:继续紧压前一些成分的降解与陈化,使茶质变得更醇厚。紧压茶的陈放年份是决定市价很重要的因素,当然陈放的品质也很重要。

紧压的形状有圆饼状、有方砖形、有碗状、有球状、有柱状等,紧结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紧压茶只要用手一剥就可以剥开,有些紧压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紧结的程度也会影响陈放的效果,紧结程度高者,陈放的效应慢,茶性显得结实,紧结程度低者,陈放的效应快,茶性显得豪放。

精制

茶青经过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等制造工序(不发酵茶略前二项,后发酵茶在揉捻后增加渥堆)后制成茶称为「初制茶」,这样的茶品质并不稳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则放一段时间后容易变质,这变质不是说喝了会坏肚子,而是其欣赏价值会降低。初制茶必须再经过精制的过程,茶才算完全制成。

茶的精制分成下列三种状况:

1高级茶的精制:

这里所谓的高级茶是指人工采摘,或虽机器采摘,但经人工捡过,这样的茶制成后,除筛掉细末捡掉粗片,以及叶茶类的枝叶分离外,最重要的是放几天以后的再干,也就是覆火。芽茶类用低温干燥,叶茶类可用高温干燥,但也以90℃为上限。

2普及型茶叶的精制:

这类茶在当代几乎都是机器采青,制造过程也大量仰赖自动化设备,初制完成后,必须经过筛分(筛分成粗、中、细不同的外形大小)、剪切(将太粗的叶片剪成所需的规格)、拔梗(挑掉茶枝)、整形(使外观更加规格化)、风选(将细末粗片吹掉)、覆火(再一次干燥)等过程。

3后发酵茶的精制:

后发酵茶分成渥堆干燥以后散形与再经紧压的块状茶,这些茶的精制是指陈放。这些茶若只是粗制完成,其欣赏价值不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这里所说的长时间的陈放是指五年、八年,二十、三十年,茶质才提升至另一境界。陈放要在干燥阴凉无杂味的地方,不是使用抽真空冷冻的方法,而是自然地陈放在空气中,需要包装、防尘、防潮但透气。

加工:茶到了精制之后就可以包装上市了,但为了使茶更加多样化,可以拿来做些加工。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掺和、陈放等四个方式加以叙述。

熏花:

茶有个特性,就是很会吸收别的气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很快会有油漆味。我们就利用它的这种特性,让它吸收我们喜欢的花香,如我们将茉莉花与之拌在一起,它就会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将桂花与之拌在一起,它就会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花是要新鲜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为干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鲜的花,茶叶不是会受潮吗?所以在熏过花后还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筛掉呢?这要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无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筛掉,留一些在茶内只是点缀一下而已。桂花则不一样,干燥过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筛掉桂花干的,而且冲泡时还要将桂花干平均掺入一些。一般熏制八小时左右,这里所说的熏只是将花与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并未加热,但花与茶拌在一起后会发热,太热时还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热(谓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写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进行的,因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气并未入里,冲泡一次、二

次后就没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后,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鲜的花朵,再重复制作一次,这样制成的茶就称为双熏花茶,如果还嫌不够,还可以再重复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记住,我们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衬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师父会提醒我们:「七分茶,三分花」。

什么茶配什么花没有一定准则,但一般人会考虑相不相配的问题,如茉莉花与桂花,比较起来茉莉花较年轻,桂花较成熟,所以我们会用清茶或绿茶熏茉莉花,用冻顶或铁观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们想让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觉得比较温暖一点,可拿来用火烘焙。焙火轻重也会造成不同的风味,焙火轻者喝来感觉比较生,焙火重者喝来感觉比较熟。我们从外观上也能看出焙火的轻重:焙火轻者,颜色较亮;焙火重者,颜色较暗,这颜色包括茶干的颜色与冲泡后茶汤的颜色。在发酵时:发酵愈轻,颜色愈绿,发酵愈重,颜色愈红。焙火所影响的是颜色的深浅,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轻,明度愈高。

在品饮的口感上,喝轻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红烧的。对身体的效应也有所不同,喝不焙火的茶比较寒,喝焙火的茶就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让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产生热的效果。

一般我们所谓的生茶与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发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几个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轻、发酵愈少,则是偏生的几个因素。所以要判别那一种茶比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与发酵四个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较熟。

包种茶的制造过程可分为粗制及精制二部份,茶叶完成干燥的步骤过程时称为茶叶之粗制,其制品称为粗制茶或毛茶,由粗制茶再经过筛分、拣剔、烘焙等步骤方可称为精制茶。

其中烘焙对部份发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以减缓茶叶品质变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调整茶叶的香气滋味及茶汤水色,以补救粗制过程中的缺陷并将茶叶调制成迎合市场需求的品质。

2.对部份发酵茶类的包种茶及乌龙茶而言,烘焙是决定香气与滋味的重要关键,正确的烘焙方法可显著提高茶叶品质与价值,但烘焙也是最难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制茶的季节、产地、加工技术、新陈、条索、烘焙器具、热源、温度高低、时间长短等影响均甚剧。

以下叙述几点烘焙茶叶的基本经验法则。

温度高低:

温度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当温度升高时,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而后香气伴随着水分蒸发出来,大部分香气成分中的芳香精油类沸点均在150

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温度应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过110度为宜。通常较粗老的茶叶需较高的烘焙温度以藉焦糖产物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味;细嫩茶叶则温度不可太高,而延长时间以使茶汤滋味转甘醇而香味又能适当发扬为原则。

再烘焙时间长短:

同样温度下较嫩的茶叶耐火力较弱,烘焙时间宜缩短,反之较粗老的茶叶耐火力较强,烘焙时间需较长;粗制茶发酵程度较充足者,耐火力较弱,时间要缩短,反之要延长;外形紧结的茶叶耐火程度高,需较长的再烘焙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茶叶含水量的差别:

茶叶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叶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叶,烘焙温度要提高、时间要延长。同时烘焙的环境若较潮湿,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温度或时间。

茶量多少的关系:

因茶并非良好的传热导体,因此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以薄摊为宜,若摊放过厚,亦造成闷变。

补火:

补火是茶叶装箱运输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叶干燥程度够则不需要。补火使用的温度通常不可太高,时间亦不可太久,以免影响原先制茶的香气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过90度,较次级的茶亦不可超过110度。

掺和:

掺和就是把喜欢而且可以掺的食物与红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与红茶掺在一起,如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掺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将食用香料掺入茶中的做法也称为掺和,如加入苹果香料而成苹果茶,加入柠檬香料而成柠檬茶。掺和茶必须把掺和的物品标示出来,若掺了增加茶叶甘度与香气的物质而不标示,只说该茶又甘又香,那就违反了食品标示法。到目前为止,各类茶的香气尚无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所以若是某种茶像极了茶种花或某种食品的香,那就要怀疑是否掺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会一喝就很凸显,而是所谓的回甘,若是喝了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强烈,也应该怀疑是否掺入人工甘料。

陈放:

陈放就是把茶买回来放,放个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变得更加醇和。陈放一年者是属于短期陈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与寒性,多利用于绿茶或不焙火的茶类,这类型的陈放要特别要求干燥。陈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属于中期陈放,目的是要改变茶叶的品质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变得醇净而少刺激,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十年以上者是属于长期的陈放,目的在改变茶叶的风格,使之产生老茶的另一股风味,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与后发酵茶。

陈放要在阴干无杂味的地方,包装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

藏。湿度高的时候不要开封,不要常开封,受潮后要再干,再干的方法依茶的种类选择低温干燥或高温干燥。茶的品质宁可高一些,因为陈放的时间是高价的;一开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则以后变化的空间不大。

包装:

把茶包装成使用时需的大小与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标示,是利于茶叶品质与销售的做法。

小茶包:

第一类的茶商品包装成可以直接冲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浓度后把小茶包提出丢弃。这种包装源起于碎形红茶,因为碎形茶才可以上机器自动装填自动包装,由于这类包装确实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扩展到花茶与乌龙茶类,但必须利用细碎的茶叶或特意将之剪切成角状,这种作法很不利不发酵与部分发酵茶的品质,所以普及度不大。这几年有了大转机,只要茶叶揉成较紧结的球状,而且枝叶都以分离,可以有机器自动装填与包装,产生所谓立体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这种包装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发酵茶与不发酵茶的饮用。

小包装:

第二类的茶商品包装是小包装,将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装于罐内或袋内。这类包装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后再冲以氮气,甚至于绿末茶还要求在摄氏0度以下保存。这类包装方式是针对短期饮用的情况,如果是可以陈放的茶叶,也就是陈放后品质不致劣变的茶叶,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装,开封后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装上提醒消费者使用后应防潮防异味防阳光即可。

大包装:

第三类的茶商品包装是大包装,将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装的方式销售。这类包装是针对陈放的目的而来,所以茶叶必须处理到可以陈放的状况,这时的棈制处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叶茶类枝叶分离。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紧密度适中,防潮但能透气。

包装上标示除商品标示法所要求的项目外,最好能将茶叶的状况作一番叙述,包括茶名解说与茶性解说,茶名解说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称,如龙井、清茶...等,茶性解说包括:发酵(如不发酵、轻发酵、中发酵、重发酵、全发酵、后发酵)、揉捻(如轻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紧压)、焙火(如不焙火、轻焙火、中焙火、重焙火)、注(如熏茉莉花、调苹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茶叶加工技术》模拟试题

《茶叶加工技术》试卷 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本试卷均为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 1、普洱茶熟茶的基本工艺() A、杀青—揉捻—干燥 B、摊晾—揉捻—发酵—干燥 C、发酵—筛分—拣剔—匀堆—蒸压—烘制—成型 D、萎凋—干燥 2、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是什么作用的结果() A、微生物作用 B、酶促氧化作用 C、湿热学说 3、茶树鲜叶中水分含量约()%。 A 50 B 60 C 75 D 80 4、绿茶按干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A 炒青、蒸青、晒青 B 炒青、晒青、烘青 C蒸青、炒青、烘青 D 蒸青、炒青、晒青 5、绿茶的汤色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绿色 C黄色 D白色 6、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是( ) A杀青 B 揉捻 C发酵 D干燥 7、下列属于黑茶的是() A黄山毛峰 B泾阳砖茶 C恩施玉露 D 六安瓜片 8、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工艺是() A杀青 B做青 C闷黄 D 干燥 9、绿茶初制工艺分杀青、()、干燥。 A发酵 B揉捻 C渥黄 D 做青 10、红茶属于()。 A 全发酵茶 B半发酵茶 C不发酵茶 11、下列哪种茶,其制作工序中不需“杀青”工序的是()。

A绿茶 B青茶 C黑茶 D黄茶 12、“绿叶红镶边”是描述那类茶()。 A红茶 B绿茶 C青茶 D黑茶 13、绿茶茶汤中主要的色素物质是()。 A胡萝卜素 B叶绿素 C叶黄素、花青素、黄酮类 14、普洱茶采用()茶树鲜叶制成。 A小叶种 B大叶种 C中叶种 D中小叶种 15、莫干黄芽属于(B )。 A绿茶 B黄茶 C红茶 D白茶 16、下列属于绿茶的是()。 A铁观音 B碧螺春 C君山银针 D祁门茶红 17、下列哪类茶属于半发酵茶 ( ) A 绿茶 B 红茶 C 青茶 D 黑茶 18、湖北老青砖属于下列哪类茶( ) A 青茶 B 白茶 C 红茶 D 黑茶 19、下列哪个茶属于六大基本茶类()。 A乌龙茶 B花茶 C压制茶 D速溶茶 20、龙井茶因产地不同,产品各显特色,历史上有()、“龙”、梅三个类型。 A猴 B狮 C虎 D 雀 21、滇青是指()。 A炒青绿茶 B蒸青绿茶 C晒青绿茶 22、祁红产于哪里()。 A浙江 B安徽 C湖南 D湖北 23、下列属于黄茶的是()。 A广东大叶青 B竹叶青 C黄山毛峰 D湖北老青茶24、青茶产于福建、()、台湾三省。 A广东 B广西 C四川 D湖北 25、我国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开始。 A小种红茶 B红碎茶 C功夫红茶

各种茶制作过程

各种茶制作过程 【摘要】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各类茶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主要是杀青、揉捻、干燥、加工成成品等。 【关键词】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制作、杀青、揉捻、干燥。 一、绿茶制作过程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自唐代我国便采用蒸汽杀青的方法制造团茶,到了宋代又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我国又发明了炒青制法,此后便逐渐淘汰了蒸青。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绿茶加工过程是: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1、杀青: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其主要目的:一是彻底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三是蒸发一部分水分,使之变为柔软,增强韧性,便于揉捻成形。鲜叶采来后,要放在地上摊凉2—3小时,然后进行杀青。杀青的原则一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使杀青锅或滚筒的温度达到180℃左右或者更高,以迅速破坏酶的活性,然后适当降低温度,使芽尖和叶缘不至被炒焦,影响绿茶品质,达到杀匀杀透,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杀青的其二原则是要掌握“老叶轻杀,嫩叶老杀”。所谓老杀,就是失水适当多些;所谓嫩杀,就是失水适当少些。因为嫩叶中酶的催化作用较强,含水量较高,所以要老杀,如果嫩杀,则酶的活化未被彻底破坏,以产生红梗红叶;杀青叶含水量过高,在揉捻时液汁易流失,加压时易成糊状,芽叶易断碎。低级粗老叶则相反,应杀得嫩,粗老叶含水量少,纤维素含量较高,叶质粗硬,如杀青叶含水量少,揉捻时难以成形,加压时也易断碎。杀青叶适度的标志是:叶色由鲜绿转为暗绿,无红梗红叶,手捏叶软,略微粘手,嫩茎梗折不断,紧捏叶子成团,稍有弹性,青草气消失,茶香显露。 2、揉捻;揉捻的目的是为了缩小体积,为炒干成形打好基础,同时适当破坏叶组织,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冲泡。揉捻一般分热揉和冷揉,所谓热揉,就是杀青叶不经堆放趁热揉捻;所谓冷揉,就是杀青叶出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摊放,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揉捻。较老叶纤维素含量高,揉捻时不易成条,易采用热揉;高级嫩叶揉捻容易成条,为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采用冷揉。目前除制作龙井、碧螺春等手工名茶外,绝大部分茶叶都采取揉捻机来进行揉捻。即把杀青好的鲜叶装入揉桶,盖上揉捻机盖,加一定的压力进行揉捻。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即先要轻压,然后逐步加重,再慢慢减轻,最后部加压再揉5分钟左右。揉捻叶细胞破坏率一般为45—55%,茶汁粘附于叶面,手摸有润滑粘手的感觉。 3、干燥:干燥的方法有很多,有的用烘干机或烘笼烘干,有的用锅炒干,有的用滚桶炒干,但不论何种方法,目的都是:一、叶子在杀青的基础上继续使内含物发生变化,提高内在品质;二、在揉捻的基础上整理条索,改进外形;三、排出过多 水分,防止霉变,便于贮藏。最后经干燥后的茶叶,都必须达到安全的保管条件,即含水量要求在5—6%,以手揉叶能成碎末。

各种茶的制作工艺

各种茶的制作工艺 一、绿茶的加工工艺 绿茶为不发酵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全国19个产茶省(区)都生产绿茶。我国绿茶花色品种达数百种,外形千姿百态,有卷曲形、直条形、圆珠形、螺形、针形、单芽形、片形、舒展形、扁平形、颗粒形、花形等。我国传统绿茶──眉茶和珠茶是主要出口绿茶。基本工艺流程:杀青→揉捻→干燥。 杀青方式有锅炒杀青和热蒸汽杀青两种,蒸汽杀青的绿茶称“蒸青”。干燥依最终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晒干之别,炒干的称“炒青”,烘干的称“烘青”,晒干的称“晒青”。细嫩的名优绿茶,千姿百态的外形,都是制造过程中采取不同的造型方式(手法)而形成的,有压扁的,有搓条成针的,有团揉成球的,有抓拍成片的,有搓揉卷曲的,有结扎成花的等等。 二、红茶的加工工艺 红茶属全发酵茶,揉捻后发酵使叶子变红是工艺关键。中国红茶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 1、小种红茶制造过程中最后干燥时用松柴烟熏烘干,因此有明显的松烟香味,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揉捻→发酵→烟熏烘干 2、工夫红茶制造中讲究发酵适度、文火慢烤烘干,如祁门工夫红茶,具有特殊的高香,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揉捻→发酵→毛火烘焙→足火→烘干 3、红碎茶制造中采用揉切设备,切成颗粒形小碎片,讲究发酵适度及时烘干。红碎茶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 萎凋→揉切→发酵→烘干 三、乌龙茶的加工工艺 乌龙茶是介于绿茶(不发酵茶)和红茶( 全发酵茶 )之间的一类半发酵茶。乌龙茶有条形茶与半球形茶两类,半球形茶需经包揉。福建的武夷岩茶、广东的凤凰水仙、台湾的文山包种茶属条形乌龙茶。 1、基本工艺流程(武夷岩茶): 晒青→凉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 2、福建的安溪铁观音、台湾的冻顶乌龙茶属半球形(卷螺形)乌龙茶,基本

(工艺技术)中国唐宋时期制茶方法与现代制茶工艺

中国唐宋时期制茶方法与现代制茶工艺 一、唐代的制茶方法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 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阙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并列如下:采茶 茶叶的米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米, 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 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牛(蒸笼)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份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完整版)制茶学

1怎样感官评定鲜叶质量?答:主要观察嫩度即芽伸育的成熟度、匀净度(芽头多少)、新鲜度(叶色是否变暗,有无异味,叶态是否舒展)。 2鲜叶管理方法和意义?答:首注意验收(不发热、无损伤、不红变)轻采轻放盛叶器要清洁透气;及时收集、运送和贮青;贮青要阴凉、清洁,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直射;堆放厚度适当(普通15-20cm,名优2-3cm)适当翻拌。意义:可以提高制茶品质 3绿茶杀青的主要目的:彻底破坏酶的活化,制止酶促作用;改变叶绿素存在形式,保持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除去鲜叶青草气,散发良好香味和一部分水分,减弱鲜叶弹性,便于揉捻4绿叶杀青为什么要“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答:首先高温杀青可以迅速、及时地破坏酶的催化,火温先高可以把叶绿素从叶绿体中释放出来,改变叶绿素组织汤色叶底呈绿色;可使游离水大量迅速蒸发,结合水继续蒸发,去水闷味,是滋味浓醇,同时带走低沸点青草气,产生良好香气;可以迅速彻底破坏酶的活化,其次一可避免焦气二可避免水分散失过多,杀青程度过头,揉捻难以成条和碎片多的毛病。 5绿叶杀青为什么要“拋闷结合,多拋少闷”:拋闷结合,拋炒时可使鲜叶的水分迅速蒸发使杀青也具有浓香,闷炒可利用高温水蒸气迅速破坏酶促作用,阻止叶中不良化学反应。 6为什么“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因为嫩叶中酶活性较强,含水量较高所以老杀(如不老杀则易产生红梗,揉捻加压时也易短碎),老叶反之。 7怎样感官评定绿叶杀青程度:手握叶质柔软且成团,略有粘性,松手能慢慢弹散;茎梗折不断;叶色由绿变暗绿,表面光泽消失;青草气消失,清香显露。 8简述冷热揉优缺点:所谓冷揉即杀青出锅后,摊凉一段时间,使叶温下降到一定阶段后揉捻。优:能保持良好的色泽和香气。缺:茶叶易短碎,不易成形。热揉优点:有利于条索紧结,减少碎末,获得良好外形。缺点:叶色易变黄,并有水闷气,且会失去一部分叶绿素。9绿叶杀青干燥的目的:是形成茶叶品质不可缺少的过程;除去水分发生复杂的有水参与下的化学反映。 10酶茶初制为什么要分类干燥:再制品摊放使茶条水分重新分布使下一次干燥均匀、充分;根据不同的干燥阶段目的要求不同采用不同的干燥机械和技术以达到搞糟目的和质量。 11试分析炒青绿茶分次干燥的最佳工艺组合:干燥分二青、三青、辉干。二青主要是蒸发水分,是茶叶不粘,为三青做形打好基础三青做形,辉干去除水分,做形发展香气;二青采用烘二青,自动烘干机,也可采用滚二青,滚筒炒干机;三青用锅式炒干机;辉干可用滚筒、锅式、瓶式炒干机。 12长炒青初制产生外形松、扁、碎的原因:杀青投叶量过多杀青不均匀和杀青过嫩揉捻会断碎青过老,叶质干硬易把茶条挤扁较松易短碎;加压过重过早时间过长,造成茶条扁碎,反之松泡;二青叶过干,三青不易炒紧,茶条松泡易断碎;三青湿度过高失水过快做形时间短条索松泡。 13简述名茶品质的形成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采制技术。 14简述红茶萎凋的目的:是鲜叶加工的基础工序。散失适当的水分,,减少细胞张力,使叶片柔软,韧性增加,为揉捻做形和提高叶细胞损伤程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15简述萎凋程度的掌握和与功夫红茶品质的关系:萎凋程度对后继工序和制茶品质关系极大。萎凋不足,叶质硬脆,揉捻是芽叶易断碎,茶汁稀薄易流失,揉捻难以充分,发酵程度不易控制。制成毛茶条索断碎,干茶色泽虽润不匀香低味淡,汤色不红,叶底花杂;反之含水量较少,叶质干硬,粘性差香低味淡,汤色发暗,叶底红暗。 16工夫红茶初制时为什么要分次揉捻、解决筛分:分次揉捻有利于造型,是茶汁外溢,形成茶叶良好的品质;解块筛分目的在于解散团块,散发热量,初步分级,使老嫩叶都能充分揉捻,有利于“发酵”均匀。 17工夫红茶与酶茶初制的揉捻技术和程度的区别:酶茶初制:揉捻技术嫩叶冷揉,老叶热

绿茶、红茶生产工艺流程图

绿茶加工工艺 一、绿茶加工工序及品质要求 绿茶生产历史久,品种花色多。品质特点是绿叶绿汤或绿叶清汤,要求多酚类化合物基本上不氧化。其通用制作工序是:鲜叶——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按杀青热源的不同,分蒸汽杀气和锅炒杀青,因干燥方法的不同分为炒青、烘青和晒青。 1、炒青 又因制成的毛茶外形不同,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长炒青精制后叫眉茶,正身茶叫珍眉,分出来的团块形茶叫贡熙,细碎茶叫针眉;圆炒青精制后正身茶叫珠茶,分出来的长形茶叫雨茶。扁炒青有龙井、旗枪和大方,以内销为主,精制较简单,毛茶与精茶名称相同。 品质要求:长炒青外形要求条索紧直、匀整、浑圆、有锋苗,色泽翠绿或灰绿,有光泽,净度好,不含梗朴片。内质香高持久,纯正,最好有熟板栗香,味浓醇爽口,忌苦涩,汤色清澈、黄绿

明亮,叶底完整嫰匀,黄绿显翠,忌红梗红叶。 2、烘青 有条形,片形和尖形之分。条形茶比较普遍,片形的如瓜片,尖形的如太平猴魁,魁尖等。品质要求:外形要求条索紧细,匀整,芽尖白毫显露,色泽墨光润,内质香气清正,滋味醇和、不浓烈、汤色清,耐冲泡,忌红梗红叶。 3、晒青 毛茶都是条形散茶;细茶称细青。粗茶以加工紧压茶为主,成品茶有沱茶、饼茶和普洱茶等。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粗壮肥硕,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香味浓醇,滋味高鲜,极具收敛性,耐冲泡,汤色黄绿、明亮,叶底肥厚。 二、鲜叶的要求 1、嫩度: 要求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高档绿茶,要求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 2、叶色: 要求叶色绿和深绿,蛋白质、叶绿素含量高,对外形色泽和叶底较好。

3、叶型: 长炒青要求柳叶型,圆炒青要求椭球形。 4、品种: 以小野种最好,中叶种其次,大叶种较差,但经工艺处理后仍可做,外形较粗大。 因小叶种一般嫩茎短而细,芽叶要比大叶种小,制成绿茶外形条索较为紧细美观,而且中小叶种茶多酚,咖啡碱含量相对较少,可减轻绿茶的苦涩味。叶质方面,要求鲜叶叶质柔软。 炒青绿茶初制 一、杀青 杀青是绿茶初制的关键性工序,绿茶绿不绿,会不会产生红梗红叶,由杀青来决定,技术掌握好,品质就好。 杀青的目的: 1、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防治叶子红变,为保持绿茶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奠定基础。 2、蒸发业内一部分水分,从而降低细胞的膨压,增强韧性,使叶质变软,为揉捻成条创造条件。 3、随着叶内水分蒸发,使叶内具青臭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会发,高沸点芳香物质显露,增进茶香。

茶技篇制茶技术(十四)

茶技篇制茶技术(十四) 内容摘要: (六)黑茶制造工艺 黑茶制造工艺分初制和压制两个部分。压制属紧压茶压制技术,在此不再叙述。这里只介绍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茶和云南普洱茶等几个主要黑茶的初制工艺。 1.湖南黑茶制造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现已扩大到益阳、桃江、宁乡、汉寿、临湘等地。黑毛茶鲜叶原料以新梢青梗为对象,不采一芽一、二叶。鲜叶原料一般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以一芽三、四叶为主,二级以一芽四、五叶为主,三级以一芽五、六叶为主,四级以对夹驻梢为主。 黑毛茶的制造工艺分杀青、初揉、握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 (1)杀青 由于黑毛茶鲜叶原料粗老,含水率低,叶质硬化,杀青时不容易杀透杀匀,所以在杀青前对鲜叶原料一般都要进行洒水处理。在湖南产区称洒水为“打浆”或“灌浆”。洒水量一般为鲜叶重量的10%左右。但也要根据鲜叶的老嫩程度和采茶季节灵活掌握,通常是嫩叶少洒,老叶多洒;春茶少洒,夏、秋茶多洒;雨水叶、露水叶、一级叶不洒。洒水的操作技术是边洒水,边翻拌,做到洒水均匀一致,叶面、叶背都要有水附着,以水不往下滴为度。 杀青方法分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 手工杀青:为便于翻动和提高功效,手工杀青一般采用大铁锅进行,口径80-90厘米。在高70厘米的灶上倾斜安装,斜度为30度左右。杀青用的草把和特制的三叉状的炒茶叉必须备好。杀青锅温为

280-320℃,每次投叶量为4-5公斤。鲜叶下锅后,先用双手均匀快炒,炒至烫手时改用炒茶叉抖炒,俗称“亮叉”当蒸汽大量出现时,则以右手持叉,左手握草把,将炒叶转滚闷炒,俗称“握叉”。亮叉以散发 水分,防止产生水闷气。握叉使叶温升高,达到杀青匀透。如此握叉与亮叉反复进行2-3次,每次8一10叉,达到杀青适度时,迅速用草把将杀青叶从锅中扫出。杀青时间4分钟左右。 机械杀青:黑毛茶产区大都采用CC50型或CS一184型锅式杀青机,当锅温达到杀青要求时,每锅投叶量8---10公斤洒水叶。操作方法与绿茶杀青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多闷少透”。鲜叶放入锅中后,即 加盖闷炒,约2分钟左右去盖,透炒1--2分钟,然后再闷炒与透炒交叉进行,直至杀青适度。打开出茶门,杀青叶由炒手推动,自行卸出,立即停机,并清除锅内茶叶,防止产生焦糊气味。 杀青程度以叶色由青绿变为暗绿,青气基本消失,发出特殊清香,茎梗折而不断,叶片柔软,稍有粘性为度。 (2)初揉 初揉的作用主要在于破坏叶的细胞,使茶汁附于叶的表面,为进行下道工序创造条件,并使叶片初步成条。 杀青叶出锅后,立即趁热揉捻。热,有利于叶片卷折成条,塑造良好外形。如不趁热揉捻,水溶性的果胶物质就会随水和热的散失而凝固变性,粘度变小引起叶片变硬,不易揉破叶的细胞,也不易成条, 并会产生大量碎片。 目前使用的揉捻机主要有55型和湘新式两种:前者为中型,投叶量20^-25公斤,后者为小型,投叶量5公斤左右。中型揉捻机因投叶量多,可保持叶温,成条效果好,工作效率高,最好是初揉采

茶叶工艺流程图及关键工序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新元茶业有限公司 茶叶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绿茶、红茶) 编制:李*批准:李** 2012年08月01日

及关键质量控制点 1 绿茶生产工艺流程图: 注: 关键工序控图中带 为关键质量控制点。 新鲜茶叶验收 干燥(80~100℃)60分钟 包装

及关键质量控制点 2 生产工艺流程图: 注: 关键工序控图中带 为关键质量控制点。 新鲜茶叶验收 干燥(80~100℃)60分钟 包装 发酵

生产工艺岗位操作法 一、茶青质量标准和验收规则 (关键质量控制点) 1 茶青验收标准 茶青指用于加工茶叶的鲜叶,俗称茶青。主要指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四个方面评判。 1.1 嫩度:嫩度是衡量鲜叶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制度级别的重要指标。 1.2 匀度:匀度是指同一批采摘下的茶青均匀一致程度。 1.3 净度:净度是指鲜叶中夹杂杂物的含量。包括茶类和非茶类。凡含有非茶类夹杂物的均判定为不合格原料。 1.4 新鲜度:新鲜度是指茶青离开茶树母休后,其理化性状变化的程度。但凡有变色、发烧的的状况,均判定为不合格原料。 2 验收和分级标准 2.1 进厂的茶青由专门质检员进行验收,根据其品种、老嫩度、匀净度、新鲜度等外观进行定级,然后嗅其气味是否正常,正常的茶青气味新鲜、无异味。然后称重、登记、归堆、分别摊放。对混入非茶类杂物或因发烧红变等状况的均不合格品处理,拒绝接收,更不能有残留农药异味。如混杂有茶果、老叶等杂物,就地剔除。 2.2 等级标准: 1级:鲜叶长度在1.5厘米,叶质柔软,叶面呈半展开状,匀齐,色绿、新鲜、净度好。 2级:鲜叶长度在2-2.5厘米之间,叶质尚柔软、叶面呈半展开状,匀齐、色绿、新鲜、净度好。 3级:叶质尚柔软、叶面呈展开状,尚匀,色绿稍深、新鲜、净度尚好。 4级:叶质稍硬,驻芽稍多,尚匀,色深绿,新鲜,净度稍好,含有老叶。 5级:叶质较硬,驻芽多,单片叶多,欠匀齐,色深绿稍暗,新鲜,有老叶。

茶的制作过程

茶的制作过程 茶是采摘茶树的嫩芽或新叶当原料,经过一连串的制作过程而制成的。 制茶过程为:采青→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初制茶) →精制→加工→包装→(成品) 这些过程对茶起哪些作用: 1、采青:茶只能采摘嫩叶,老叶无法用,这些细嫩的部分,采下来后称为茶青。(如果多采一片叶为一芯一叶;多采两片叶为一芯两叶。) 茶:芽茶类:以嫩芽做原料茶性比较细致叶茶类:以叶做原料茶性比较粗犷 2、萎凋萎凋:茶青采下来后,首先要放在空气中,让它消失一部分的水份,这个过程称为萎凋。萎凋分:在室外进行的为室外萎凋;在室内进行的为室内萎凋。萎凋的过程:水份的消失必须透过叶脉有秩序的从叶子边缘或气孔蒸发出来。每部分的细胞都必须消失一部分的水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发酵作用。失水:叶子晒干晒死,造成味薄、积水:没有搅拌、造成苦涩、萎凋就是静置与浪青交替进行。静置:就是放置不动,让水份补给到边缘的地方,当然也让已经可以发酵的部分慢慢发酵。浪青:就是搅拌,先是促使水份平均消失,然后借叶子的互相摩摩擦,促进氧化。 3、发酵发酵:指茶叶的面份与空气起氧化作用,这个过程称发酵。发酵使茶发生变化:香变:不怎么发酵的,喝起来是股菜香;让它轻轻发酵就会转化成花香;发酵变重后会转化成果香;如果让它尽情的发酵就会变成糖香;香气是发芽、开花、结果的变化。色变:香气的变化与颜色的转变是同步进行的。菜香的阶段是绿色;花香的阶段是金黄色;果香的阶段是桔黄色;糖香的阶段是朱红色。味变:发酵越小,越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发酵越多,离自然越远,加工的味道越重。 4、杀青杀青:是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这个过程叫杀青。炒青:就是下锅炒,也可是滚筒式,炒的茶比较香。市场上的大部分茶都是炒出的。蒸青:用蒸气把茶青蒸熟,蒸的颜色比较翠绿,而且容易保留植物原来的细胞纤维。 5、揉捻揉捻:杀青过后,要将茶叶像揉面一样的揉捻。揉捻的功用:第 一、揉破叶细胞,以利于冲泡。第二、成形。第三、塑造不同的特性。揉捻包括:手揉捻、机揉捻、布揉捻揉捻的次数越多,茶性就会变的越低沉。揉捻分:轻揉捻,轻揉捻制成的茶成条形状;中揉捻,中揉捻制成的茶成半球状;重揉捻,重揉捻制成的茶成全球状。 6、干燥干燥:揉捻完茶就算初步完成,这时要把水份蒸发掉,这个过程称为干燥。干燥分:火炉上烘干、手摇式干燥机、自走式干燥机。 7、初制茶初制茶:干燥过的茶就可以拿来冲泡饮用,可是这种茶外型不好看,品质也还不稳定,一般称为初制茶。 8、精制销售之前,最好再经过一番精制,它包括: A、筛分:将茶筛分成粗细不同等位。 B、剪切:需要较细的条形时,可用切碎机将它切碎。 C、拔梗:将部分散离的茶质分离出来。 D、覆火:干燥不够时,再干燥一次,也称补火。 E、风选:将精制过的茶用风来吹,碎末和细片就会分离出来。经过这些程序完成的茶,就是可以上市的精制茶。 9、加工为了使茶更加多样化,可以拿它补试各种加工,加工包括: A、薰

制茶工艺—清茶初制

第九章青茶初制 本章重点:青茶的品质特点, 青茶初制技术对品质的影响 青茶,习惯上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青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工艺特点,即鲜叶先经萎凋,摇青,促使发酵,后进行杀青,揉捻和烘干。成品茶品质兼有红茶之甜醇与绿茶之清香。 青茶的品质特点:绿叶红镶边。要求汤色金黄,香高味厚,喝后回味甘爽。高级青茶必须有韵味。如武夷岩茶需有岩骨茶香之岩韵。安溪铁观音盾需有香味独特的观音韵。优良品种茶,都具有特殊的香气类型,如肉桂之桂皮香,黄旦之蜜桃香,凤凰单枞具有天然的花香。 我国青茶产区有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以福建生产青茶的历史最悠久,茶色品种最多,品质最好,是青茶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 青茶除内销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外,香港,奥门是主要的侪销市场。近年来贸易逐渐扩大,青茶外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美、日、加、德、英等。 青茶依其制法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及产地不同,可分为闽北青茶,闽南青茶,广东,台湾青茶。 闽北做法掌握:熏蒸轻摇,发酵较闽南茶重,成茶香气幽长,滋味甜醇。 闽南青茶则:或重萎重摇,发酵程度较茶香清高,味浓厚。 广东:与闽南青茶相近。 台湾:生产乌龙,色种;色种发酵强度较轻,可窖花茶。 §9—1 青茶初制原理 一.鲜叶与青茶品质特点: 青茶具有自然花香和醇浓滋味,特别是优越的韵味得到古今中外饮用者的好评。其特殊品质的形成,除了优良品种,优异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制造技术外,与它的原料—鲜叶,有密切关系。 青茶要求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在顶芽全部开展而形成统计驻芽时采摘。青茶的原料要比红绿茶原料偏老些,这是形成青茶特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茶要求叶底的黄亮红边,是形成于萎凋和做青阶段,由于萎凋时叶缘失水快,细胞滚浓缩也快,氧化趋势加强,加之摇青时叶片与筛网摩擦,破坏边缘细胞,多酚类化合物与氧化接触被氧化而使叶缘变红。从物理性状来说,如果鲜叶太幼嫩,没有达到一定的硬化程度,萎凋失水过快,摇青时鲜叶较平优于筛面,就不能达到擦破叶缘细胞的目的,而且会使整个叶片产生红变,制成的茶叶的香气不高,不符合品质要求。 鲜叶内含主要化学成分随着茶芽伸青而变化的,咖啡碱多酚类,含N量采摘较迟的

银杏叶加工制茶技术精修订

银杏叶加工制茶技术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银杏叶加工制茶技术 银杏保健茶的手工制作技术如下: 一、采叶制茶的叶以主干及侧枝中下部位置的叶片为佳,采摘时间以在生长期内的中午10时以前为宜。采回的叶子要及时加工处理,一时加工不完须注意保鲜。 二、杀青当杀青锅温烧至200℃左右时,将1公斤鲜叶投入锅内焖分钟,然后用手或“Y”字形木杈将叶片迅速从锅底翻上来,再均匀地抖顺锅底,直至手握青叶能成团,并稍有弹性时即可起锅。三、揉捻叶片杀青后稍加摊晾,接着用手紧握成团,在木板上向前推滚成圈状,使叶成细条状。推滚时用力要轻,方向要一致,直至用双手握紧叶子后再放开,叶能自然松散即可。四、初炒将锅加温到170℃-190℃,投入揉捻过的叶子,用双手或小木板压在锅内滚炒,并几次散开使叶子受热均匀。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有手感时取出摊晾,让其回潮变软。五、复炒将摊晾过的茶叶再投入锅中,用大火加热,但翻动要轻,用力要匀,炒至叶烫手为止。六、包装复炒茶叶摊晾凉后,用簸箕除碎末和杂质,即可用无毒塑料袋或铁罐等容器包装。密封后放在干燥无异味处贮存。 银杏叶饮料加工技术 一、主要生产工艺流程鲜银杏叶--→清洗--→干燥--→粉碎--→浸提--→粗过滤--→调配--→精滤--→灌装--→杀菌--→冷却--→保温观察--→成品。二、操作技术要点1、原料的采集与处理:在9月份采集发育充分的银杏叶,采后及时用流动清水漂洗干净,沥去表水,在通风干燥处摊晒或置于烘干机中在40℃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烘干至含水量5%左右,以防霉变。为了充分浸提银杏叶中的有效物质,先将干银杏叶粉碎成过60--80目筛的粉状。2、浸提与粗滤:将银杏叶细粉与水按1:50之比

茶叶生产工艺流程图

茶叶生产工艺流程图 种子 种子繁殖方法简单,成本低,后代适应性强。但是,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种子后代具有复杂的遗传性,容易产生变异,不易保持 良种的优良性状。 茶籽采收 茶籽的采收茶果采收应按成熟标志及时采收。茶果成熟的标志是:果壳呈绿色,微现裂缝;种壳硬脆,呈棕褐色;剥开种南宁,籽业饱满。呈乳白色。一般茶区以霜降前后采收茶果较为适宜。采收茶果,要及时、分批进行,做到行熟先收,尽熟迟收,以保证茶籽质量。 虫蛀的茶果,不要采收。不同品种的茶果,要分别采收。采回的茶果,应摊放在干燥和荫凉通风的地方,避免日光曝晒和雨淋。摊放 厚度不宜超过10厘米,每天翻动一、两次。三、五天后,茶果开始 裂开,可轻轻揉压,使果壳与种子脱离,然后用筛子蜊筛出茶籽。 脱壳的茶籽,再适当摊晾,使茶籽含水量降至30%左右。脱壳摊晾 的茶籽,去掉夹杂物及虫蛀、劣变者,然后过筛(筛孔直径12毫米) 分级,就可以播种。 播种 播种时期最好冬播。冬播比春播发芽率高,出土早,可节省茶籽贮藏的费用和人工。 浸种催芽,先将茶籽用25-30℃温水浸4-5天(每天换水两次, 浮在水面的茶籽捞出淘汰),然后摊于高在室内的砂畦上(铺砂厚5- 6厘米),厚7-10厘米,上面盖一层5-6厘米厚的细砂,砂上再盖 以稻草。室温保持在25℃左右,每天洒水一次。催芽室空气要适当 流通。当50%的茶籽露出胚根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可采取穴播和单粒条播,单粒条播行距20厘米,料 距3-4厘米。穴播行距2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茶籽4-5粒。播种后随即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冬播覆土稍厚,春播覆土宜浅。 扦插 发根的生理基础茶树营养器官,具有生理上的自然再生作用。即一部分器官丧失或残缺,在适当条件下,可以生长妯丧失或残缺的 部分,而使其本身恢复原来完整的状态。茶树扦插,是利用茶树营 养器官自然再生作用和极性现象,剪取茶树半木质化枝条上的茎叶段,将下端插入苗床,经过培育,则能生根抽枝,形成独立的新茶苗。 插穗插入苗床,插穗上下切口处附近的细胞,很快产生薄膜,封闭上下切口。在薄膜之下形成愈伤木栓,覆被切口。愈伤木栓具有 防止水分散失和微生物侵入等保护作用。这时下端切口在知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一定时间,则由形成层和韧皮薄壁组织细胞分裂 而产生愈伤组织。同时,从中心柱内鞘,或从髓射线和形成层交叉 点发出新根。这就是扦插发根的过程。 插穗中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和糖的含量,与根的形成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碳水化合物与阑尾炎素化合物的比率(C/N),是生根 据的重要因素。碳氮比率大,则有利于发根长苗。实验证明,枝叶 变成红棕色,达到半木质化、叶片成熟定型时,碳氮经大,扦插成 活率高,发根好,苗木健壮。 扦插发根的生理进程,与插穗所处的湿度、温度、空气、光照和土壤理化状况有密切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有联系。在扦插 育过程中,应妥善协调各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插穗发根的 生理特性。

(完整版)制茶学最终整合

芯韵茶业预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该材料为12海峡茶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鲜叶:指专供制茶用的茶树新梢,有人称它为“茶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又 是制定合理的制茶技术措施的依据。 2.开面:嫩梢生长成熟,出现驻芽的鲜叶叫做“开面叶”。其中第一叶为第二叶面积的一 半,叫做“小开面”。第一叶为第二叶的三分之二,叫做“中开面”。第一叶和第二叶大小相当,叫做“大开面”。 3.匀度:是衡量鲜叶质量的指标之一,指的是同一批鲜叶理化性质基本一致。 4.嫩度:指芽叶伸育的成熟度,是鲜叶质量的主要指标。 5.新鲜度:鲜叶保持原有理化性状的程度称为新鲜度,是鲜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6.鲜叶适制性:具有某种理化性状的鲜叶适合制造某种茶类的特性,称为“鲜叶适制性”。 (根据这种特性,制造某种茶类,或者有目的的选取鲜叶制造某种茶类。) 7.还阳:在制造过程中,通过振动作用,梗脉中的水分往叶肉细胞中输送,使原来晒青叶 的萎软状态消失,呈现出新鲜叶的状态,俗称“还阳”。 8.走水:在“还阳”过程中水分和可溶性物质的输送,俗称“走水”,是做青的基础,贯 彻始终。 9.晾青:晒青货加温萎凋之后,做青之前的萎凋工序称为“晾青”。主要目的是散发青叶 热量,避免红边死青。 10.死青:指晒青过度导致的叶片干瘪、叶脉不通和部分先期红变,萎凋叶无法正常走水还阳,导致青茶做不出香气。 11.发花:所谓发花,就是茯砖上自然接种灰绿曲霉的有性孢子在茶砖上生长发育的过程。 12.名茶:指外形内质兼优,经由历史和市场的检验,被社会公认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茶。 13.热揉:就是杀青叶不经摊凉趁热揉捻。 14.冷揉:就是杀青叶出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摊凉,使叶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揉捻。 二、制茶工业发展的四个时期: 1.制茶起源时期(神农时期公元前两千多年到唐朝末年[公元960年])生煮羹饮→晒干收藏→制饼烘干(魏)→蒸青制法→蒸青团茶(唐) 2.制茶变革时期(公园961年到1368年[经历300多年])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宋元)→炒青散茶(12世纪末) 3.制茶发展时期(公元1368年至1700年前后[明朝到清朝300多年])炒青绿茶→各种茶类(绿、黄、黑、白、红、青)特点:花色齐全、各有特点、丰富多彩。 4、制茶机械化时期 中国利用水车动力碾磨制造团茶,在宋代早已实行。 近代利用机械制茶,国外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式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 特点:1、制茶机具涌现,由主要产区推广到乡村。 2、电气化、连续化、系列化和自动化 三、六大茶类发明顺序:绿、黄、黑、白、红、青 四、六大茶的分类 1.绿茶:①炒青(眉茶、珠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

茶叶制作流程

茶叶制作流程 绿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 红茶:采摘、萎凋、揉捻、发醇、干燥 黑茶:采摘、杀青、揉捻、发醇、干燥 白茶:采摘、萎凋、干燥 黄茶:采摘、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乌龙茶:采摘、晒青(或加温萎凋)、凉青、摇青(做青)、晾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烘干; 1采摘 在晴天的正午----下午3时采摘的鲜叶质量最好。而且茶叶的鲜嫩度要适中。要符合这两个条件,一季其实没几天的。如果下雨, 就全泡汤了。 如果要制作高档的铁观音,有严格的采摘标准。一般选三叶一芽,鲜嫩度适中。枝梗宜短,细小,这样枝梗的含水量才会少,制作出 来才会形成高档气质。 2、晒青 茶青采摘回来后,要将其薄薄的摊凉在地上晒青。晒青形式有很多种,有的是摊在水筛上架在架子进行;有的是直接摊铺在地上;有 的在地上铺上竹筛进行。晒青的目的是先使箐叶蒸发部分水分,促 进鲜叶内含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为摇青作准备。 3、静置 青叶经过晒青后,将青叶归筛,放入做青室静置,青叶经过晒青时,会蒸发部分水分,青叶成遢软样,在青间静置时,叶梗、叶脉 的水分这时会往叶面补充,这时,叶面又会挺直起来。

4、摇青 当青叶静置后,根据青叶的水分变化情况,就可以决定是否摇青了。将水筛中的青叶倒入竹制“摇青机”中准备摇青。就是用电动机让摇青机转动。鲜叶在摇青筒中进行碰撞、散落、磨擦运动,大部分叶缘细胞破碎和损裂,水分发生扩散和渗透,细胞间隙充水,叶硬挺,青草味挥发。 作用:使叶缘细胞组织受摇青机的磨擦作用以及叶与叶之间的碰撞作用而被破坏,使茶多酚等化合物与酶接触,促进物质的转化;同时,水分也缓慢地蒸发而减少。 摇青与静置是反复多次交替进行的。其是形成茶叶品质最关键的环节。 摇青与静置合称做青,做青适度的标准就是所说的“绿叶红镶边" 5、杀青也称炒青 其目的是利用高温,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巩固已形成的品质。上图是用滚筒杀青机在杀青。 6.整形包揉 把杀青后的茶叶包在特制的布里,利用“速包机”把整个茶叶紧包成球状。如上图,从这个环节开始其目的就是制作外形和颜色。 7、揉捻 将打包好的茶包放在“揉捻机”中进行揉捻做形。茶球在紧包的状态下在揉捻机中滚动,里面的叶子受到挤压会慢慢形成“颗粒状”,从叶状到颗粒状的神奇之作全在这里,当然是要经过很多遍的操作。 将茶揉捻好后就要将其焙火,把茶团解块后摊铺在竹筛上放在铁架上,至于炉中焙烤。

制茶技术——红碎茶制造

制茶技术——红碎茶制造 红碎茶制造 我国红碎茶初制始于1958年。自1964年在全国六个点普遍开展试制至今的27年间,已形成有传统制法、转子制法刃C·T·C制法及L·T.P制法四种基本制造方法。各种制法的初精制工序相同,但初制各工序的工艺技术指标各有差异。 红碎茶的初制与红条茶初制一样,都必须通过鲜叶验收与管理、萎凋、揉捻、发酵与干燥等工序。本节着重介绍红碎茶工艺技术指标,尤其是矫切工序中使用的不同机具及其操作方法。其他与红条茶初制相同之处不在此赘述。 (1)萎凋 红碎茶制造中,有不经萎凋的制法,但实践证明不经萎凋的红碎茶片茶多,内质缺少浓强度。传统制法对萎凋叶含水量要求为61-63%,转子制法对萎凋叶的含水量要求为59-61%,C·T“C制法对萎凋叶含水量要求为68一70%,而L·T.P加C·T·C制法的萎叶含水量要求较高,一般为68-72%。尽管萎凋叶的含水量要求不同,但均需有一段萎凋时间,使叶内的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的变化。 、60型、50型等,投叶量根据揉机型号而定,不宜过

多或过少,过多翻转成条困难,叶细胞不易破损,过少不便加压,叶细胞破损亦达不到要求。全程揉捻时间,春茶宜长,约40分钟,夏茶宜短,约35分钟。加压时应掌握轻、重、轻原则。同时要注意原料的老嫩、萎凋叶的含水量,以及气温的高低,而灵活掌握。原料嫩、含水量高、气温高,揉捻时间可稍短,加压宜稍轻;原料老、含水量低、气温低,揉捻时间可稍长,加压应稍重。以春茶40分钟揉捻为例,不加压揉10分钟,轻压8分钟,松压2分钟,加中压8分钟,松压2分钟,再加中压8分钟,松压2分钟,下机解块筛分。解块筛分的目的在于散热。筛底取芽茶送发酵作叶茶,筛面进行揉切。 使用平盘式切茶机进行揉切也叫“平切”。平切机具一般为70型、55型盘式揉切机。经揉捻后的茶坯,一般经3次平切、三次解块,第一次平切时间为25-30分钟,解块筛分取筛底一号茶,筛面复切,二切时间为20-25分钟,然后进行第二次解块筛分,取筛底为二号茶,筛面进行第三次揉切,再行解块筛分,取筛底为三号茶,筛面作尾茶,一并送发酵。各号茶及时发酵后分别干燥归堆。 传统揉切法产生叶茶(FOP,OP),第一切的一号茶作FBOP;BOP,FBOPF等高档碎片茶,二切、三切的二号茶和三号茶作BOP,BOPF,IBP,F,D等。 传统制法的产品叶、碎、片、末四类花色齐全,分档清

制茶工艺试卷

凤庆职业教育中心2009学年下学期期末 考试试卷 专业:农村家庭经营科目:制茶工艺 一、填空题(15 个空,每空2分,共30分。) 1、《制茶工艺》是研究茶叶制造技术和制造理论的一门应用科学,从鲜叶加工到 商品茶生产,这个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过程。 2、六大茶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茶和黄茶。 3、用揉和捻的方法使茶叶叶面积缩小并卷成条形的过程成为____________。 4、绿茶加工的杀青工序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原则。 5、萎凋叶含水量在生产上的要求一般为:红茶类_____%左右,青茶类 ______________%左右,白茶类30%左右为宜。 6、绿毛茶的干燥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道工序。 二、单项选择题(10 个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代号填在括号里,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目前,我国茶叶在世界上的地位是( A )。 A、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B、产量第一,面积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C、出口第一,创汇第二,面积第三,产量第四 D、创汇第一,面积第二,出口第三,产量第四 2、杀青技术要求叶温在一、二分钟内升达( D )以上,最长时间不得超过三、 四分钟。 A、55°C B、65°C C、75 °C D、85°C 3、绿茶类的品质特点是( B )。 A、黄汤黄叶 B、清汤绿叶

茶叶种植管理技术

茶叶种植管理技术

春茶前生产管理技术 春茶提早开采、提早上市,从而提高春茶产量产值,是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的关键,结合富阳市茶叶生产实际,春茶开采前主要抓好茶园施肥、茶树修剪、冻害预防、茶厂茶机维修等工作。 1、浅耕施肥。通过浅耕,可疏松土壤、提高土温,促进春茶早发,浅耕时间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进行。浅耕时结合施春茶催芽肥,上年秋冬未施基肥的茶园,春茶催芽肥和基肥同时施入,施肥量视茶叶产量而定,一般全年亩产100公斤名优茶的茶园施用300公斤菜饼作基肥,加50公斤尿素作追肥。施肥时间:早生品种茶园在2月底前施入,中、晚生品种茶园在2月底至3月初施入。施肥方法:以茶园浅耕后开沟(沟深3-5厘米)施入并覆土为宜,以防肥分挥发流失。过于密集茶园,如采用抛施,须在阴天以及下雨天前进行,否则易灼伤茶树叶片及肥分流失。 2、茶树修剪。为早采、多采名优茶,一般成龄茶园将春茶前修剪改为春茶后修剪,修剪时间一般在5月20日前进行,宜早不宜迟,否则影响茶树生长。对无性系良种幼龄茶园,春茶期间要抓好茶树定型修剪,并在定剪基础上辅以打顶,以快速培养树冠,形成平整采摘面。修剪方法: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离地15-20厘米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是茶苗栽后第二年2月底至3月初进行,一般离地30-35厘米处剪平,第三次定型修剪是栽后第三年进行,离地45-50厘米剪去,春茶辅以打顶采,一般春茶以留二叶采为好。 3、谨防春季冻害。去年3月的春雪使我市早生茶园生产受损,特别是乌牛早品种茶园损失惨重,所以防雪冻或“倒春寒”在春茶期间成为重要工作。防治办法:⑴覆盖防霜,在低温寒潮来临之前用稻草、杂草、遮阳网、地膜等 覆盖蓬面和茶行地面,促进茶园地温上升,减少茶园霜冻作用;铺草量每亩1500公斤以上,以不露地面为宜;茶园蓬面覆盖在气温0℃以上或有太阳的天气要及时揭去覆盖物。 ⑵熏烟防冻,方法是在晚霜来临之前,在无雨晴朗的傍晚,点燃设置在内向、地势得当的茶园边际的草皮堆,使烟雾弥漫,减少夜间辐射散热,可有效预防晚霜对茶园危害。⑶土壤保温,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施足基肥,增加客土,增厚活土层,以及在茶园迎风口建立防护林带。 4、茶机配置与维修。春茶前要做好茶厂机械配置、茶机维修,厂房清洁卫生等工作,确保茶叶加工有一个清洁环境,以防在茶叶炒制过程中受到污染。 茶籽春播新技术 一、播种 根据不同地区,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良种,如单枞、乌龙茶等。于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播种。如3月下旬以后播种,出苗迟,降低发芽率,并影响成活。 二、催芽覆盖 春播前,将茶籽用清水浸泡2~3天,每天换1次,取出沉底茶籽催芽。浮于水面的劣质茶籽淘汰掉。催芽床设在避风向阳处,床底垫湿草,上铺7~10厘米厚茶籽,再撒5厘米厚的细砂,共铺3层,每层浇水湿透,并覆盖农用薄膜。每日早晚分别掀开薄膜淋水1次。气温高至35℃时要散热换气。10~15天后,茶籽种壳开裂或有40%~50%胚根外露时,即可取出播种。这样催芽的茶籽出苗早而齐,长势好。 三、播种量 每穴播3~5粒。规格为150×30厘米的单行条播茶园,每667平方米约需7公斤茶籽,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时,黏土宜浅,砂土宜深,壤土居中。播种过深或过浅,都会严重影响幼苗出土率。 四、铺草 播种后行间铺草,既能保持土壤疏松,又能保温保湿,而且可防止杂草,能满足茶籽

茶叶的生产制作工艺过程文件.

XXX公司XXX/-ZYZD -02-2011 版本号:A/0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持有部门: 持有人: 茶类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2011-8-5发布 2011-8-15实施 XXX公司发布

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分装工艺流程图 注:标注“★”是本公司生产的关键工序,虚线后为生产设备及关键控制点控制数据。

一、绿茶分装作业指导书 1、拆包 1.1工作人员首先把原料绿茶从物流口搬入原料预处理间。将原料绿茶拆包放入原料容器中。 1.2进行原料茶预处理。 1.3工作人员在工作平台上首先对原料茶进行拣梗、挑杂操作。(工作人员必须戴手套进行此操作) 1.4并手感检验绿茶水分指标。 1.4.1绿茶手感——折断松脆,为水分合格 绿茶手感——折弯不易断,为水分偏高 1.5如水分偏高需用烘干箱进行烘干。 1.6烘干温度80±10℃、烘干时间<10分钟。 2、内包装 2.1对预处理完的原料绿茶用容器经物流口进入内包装车间 2.2称重工作人员对已经灌入原料得小包装进行称重。 2.3把小包装用电子秤进行称重。达到本批规定包装计量要求。 2.4未达到规定计量要求货超过计量要求的包装,称重工作人员进行少量添加或减少,再用电子秤进行称重,直至达到规定本批包装计量要求。2.4计量准确完毕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封口。 3、封口 3.1上班前调试封口机,达到封口要求后,进行生产。 3.2封口工作人员,对计量准确的小包装,把小包装袋袋口折平、折齐以待封口。 3.3捏住小包装封口处两侧,平整摊再封口机—封口带入口处。小包装封口处随封口机封口带经过封口处封口。 3.4封口前几包,检查封口质量。如有缺陷须再调节封口机参数。 3.5封口完毕,经过物流口将内包装完毕的绿茶转入外包区,进行外包。 4、外包 4.1外包工作人员取出外包装纸箱,并折合称型,待用。 4.2外包工作人员也必须清楚本批产品种类、规格、净重对比纸箱种、容量、净重。以防净重差错及错放产品。 4.3从接料盆中取出小包装产品进行外包。 4.4小包装产品整齐放入纸箱内,达到纸箱重要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