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 6比较型选择题

(时间: 45 分钟 )

【题型解读】比较型选择题,就是要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作出比

较分析的选择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分为求同型和求异型两类,即比

较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物的共性和个性,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才能作出正确比较。

1.(2014 ·广东江门一模 )“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

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

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

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 A 项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

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 B 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 D 项不合题意。

答案 B

2.(2014 ·广东汕头二模 )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

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皇权的显著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D.选官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皇权的限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从汉代的家务官到唐代政务官,说明政治制度成熟,故 C 项正确;体现选官制度成熟的是科举制,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2014 ·广东揭阳二模 )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

位崇高,城隍只是一个具体城池的保护神,但宋代之后土地神却成了城隍的

下属。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统治者对神祗利用的变化

B.宋代之前是农业社会,宋代之后是商业社会

C.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

D.城市的政治、军事统治功能增强

解析土地神、城隍神地位变化与统治者无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城隍神的地位提高,高出土地神,城隍是

具体城池的保护神,结合宋代城市发展,可知其地位提高反映了商品经济发

展,城市经济和文化功能增强,故 C 项正确;宋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统治功能,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2014 ·四川乐山一诊 )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

()

解析解读题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知是文人画的典型特征,观察可知 B 项正确; A 项为明清时期流行的仕女图,排除; C 项不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排除; D 项为典型的花鸟画,排除。

答案 B

5.(2014 ·黑龙江模拟 )“太平天国运动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以下观点与此说法立场一致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加速半殖民地化进程

C.近代化总是以某些领域的倒退为代价

D.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解析解读题干观点,可知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重在于其对中国社会

的破坏,即“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故C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认为太平天国阻碍了近代化发展,排除 A 项;B 项错在“加速”;D 项与题干观点不一致。

答案 C

6.(2014 ·北京东城区检测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实行的三次自救运动。这三次运动的共同点

()

①都是学习西方的活动②都加剧了社会矛盾③都推动了政治制度变革

④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解析解答抓住关键词“共同点”分析。三次运动都是学习西方的运动,①正确;洋务运动并未加剧社会矛盾,② 错误;洋务运动主张“ 中体西用”,没有推动政治制度变革,③错误;三者都推动了中国社会或经济、政治、思

想的进步,④正确,故选 A 项。

答案 A

7.(2014 ·山东济南调研 )1912 年,宋教仁以国民党代理事长身份参与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说:“我们要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

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 ,, ”宋教仁

试图成立的“内阁”在组织形式上与下列哪个国家相似

( )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解析解答提取题干有效信息是“在国会里头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可知组阁符合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组织形式,故选

A 项。 B、C、 D 三项与题干不符,排

除。答案 A

8.(2014 北·京石景山调研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 年和 1927~1936 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解析迁移所学知识,可知 1912~ 1919 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鼓励,1927~1936 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故选B项。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只符合

1912~1919 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排除 A 、C 两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但不是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

除 D 项。

答案 B

9.(2014 福·建福州质检 )老照片是尘封的历史。图 1 和图 2 共同见证了新中国

()

A.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组成

B.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D.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

解析观察图可知,图 1 反映的是 1949 年 9 月政协会议召开,代行人大职权,成为建国初期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图 2 反映的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故 A 项正确。 B 项只符合图 2,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1997 年中共十五大上,故排除C、D 两项。

答案 A

10.(2014 河·南郑州一模 )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

D.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解析据图片信息“合作社”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可知当时正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选 B 项。A 、C、D 三项内容在图片信息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 B

11.(2014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

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制度

B.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解析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特别行政区“特”含义是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类特区建立的前提是中央政府的领

导,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D 项正确。 A 、 B 两项不属于两类特区的共同点,

C 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12.(2014 河·北邯郸检测 )1978 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打破了思想束缚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深化了体制改革

解析据所学可知,两次谈话都打破了思想束缚(前者打破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后者打破了左的思想的束缚),故 B 项正确。拨乱反正任务在80 年代已完成,排除 A 项;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是1978 年谈话的影响,排除 C 项;

两次谈话主要从思想层面推动思想解放而非具体的体制改革,排除 D 项。

答案 B

13.(2014 ·东中山期末广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

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这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者都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故 D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

动开展较快,有些不是自愿的,故 A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得益于生产合作社,故 B 项错误;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上,前者是集体统一经营,后者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14.(2014 湖·南常德统考 )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在执法方面有很大差异,中国有较多的滥施刑罚和野蛮执法现象。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法律实施目的不同C.司法程序不同B.执法者的法制观念不同D.法律的适用范围不同

解析罗马法讲究证据,注重法律的程序性;古代中国属于“人治”,执法过程中以个人喜好和性情而定的情况较多,故选 C 项。两者法律实施目的主要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A 项错误; B 项虽有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两者差异与法律的适用范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D 项。答案 C

15.(2014 浙·江六校联考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都具有相似的倾向,下列思想要素属于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李贽共同倾向的是

( ) A.理性B.美德C.民主D.童心

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人类的理性,李贽大胆挑战正统思想,反

对盲从孔子,提倡个性,体现了理性色彩,故选 A 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排除 B 项;李贽只是抨击社会现实,没有追求民主的思想, C 项错误;童心说是李贽的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没有这方面主张, D 项错误。

答案 A

16.(2014 陕·西五校联考 )英、德两国在近代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对二者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君主任命内阁首脑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居于权力中心D.君主有权修订法律

解析近代在英国,议会选举产生首相后,要经过国王任命,而在德国,是

皇帝直接任命,故 A 项正确。在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 B 项不正确;德国,皇帝是权力的中心, C 项不正确;英国,只有议会可以修改法律, D 项错误。

答案 A

17.(2014 ·江湖州调研浙 )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D.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解析近代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

结果,故选 C 项。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适用于垄断组织而非工厂制,

故 A 项错误;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项错误;近代西方国家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D 项错误。

答案 C

18.(2014 湖·南怀化质检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指出“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

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

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的相似之处是

( ) A.都反对孔子的权威B.都倡导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C.都主张民主自由D.都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据所学及题干信息可知,李贽的思想侧重于批判封建礼教、反对孔子

的权威,文艺复兴侧重于批判宗教神学,宣扬人文主义,但都是反对传统观

念,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故选 B 项。反对孔子的权威不符合文艺复兴,

A 项错误;主张民主自由不符合李贽, C 项错误;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都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君主专制, D 项错误。

答案 B

19.(2014 江·西新余质检 )哥白尼写道:“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 ,, 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

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

断。”伽利略表示:“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

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

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

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

C.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D.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解析据“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判断二人共同认为认识世界主要依靠科学而不是宗教,故选 D 项。由伽利略的观点可知宇宙是可以读懂的, A 项错误;伽利略的观点体现不出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B 项错误;“圣经攻击科学观点”

不符合伽利略, C 项错误。

答案 D

20.(2014 江·西二模 )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第三产业的兴起

C.“福利国家”的建立D.“新经济”的出现

解析据题干“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等信息,可知高福利“不会消除”从属关系和剥削,即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选 C 项。其他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C

21.(2014 山·东威海调研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对其历史地位相同点的概括,最全面的是

( )

①美国经济势力膨胀的产物②美国都占有特殊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④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

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①② 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正确;关贸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解决争端时的法律强制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贸易保

护主义,④错误。故选 A 项。

答案 A

22.(2014 广·东佛山二模 )The Beat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 年的英国著

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

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 ) A.《离骚》B.《西风颂》

C.《人间喜剧》D.《等待戈多》

解析“ 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 体现了现代主义音乐的

特点,《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西风颂》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人间喜剧》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等待戈多》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与摇滚乐风格一致,故

A、B、C 项错误, D 项正确。

答案 D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的分值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并不能都拿高分,做历史选择题同样有规律和技巧。要在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首先必须在选择题中获得较好成绩;而要在选择题中取得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必要的学科知识贮备的前提下,临场应试中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可以减少失分,提高得分率。 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要类型: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见类型有八种: 1.简单表述型题干中常用“表现在”“标志是”“内容是”“特点是”等提示语与选项链接。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用直选法、排除法等即可。 2. 程度型(或最佳型):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也没有明显错误,只有相对而言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的准确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此题型理论含量较高,能力要求层次高。此类题目的题干中,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重要”“最突出”“较为全面”“较为准确”“根本”“主导”、“本质”等程度限定词。解答此类题目,可以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3.因果关系型:此类目一般都带有“原因”字眼,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题干为因,题肢为果;第二种形式由结果推导出原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因果关系型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辨别出事件发生(或出现)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等概念的含义。(2)、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影响事件的各种因素。(3)、判断题干与题肢之间谁因谁果,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4.组合型:组合性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其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说明关系的题干。2根据题干要求列出的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也属于题干),并以数字序号列出。3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题肢)。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观察和分析,重视选项组合规律,常用选基法。即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逐个排除错误选项。 5.否定型:(或逆向型):是一种以表述错误的选项为正确选项的选择题,题干中常用“错误”“不正确”“不是”“无”“没有”“无关”“不符合”“不包括”等词语来作为限制语。它主要考查考生能否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解答否定型选择题时要重视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找出与题干史实相符的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逆向思维直接找出答案。 6.比较型:比较性选择题就是给出几个事件、人物等,让考生从题肢中选出各项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主要考查比较能力。答题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排除法,如比较不同点,两者都符合(即相同点)的选项肯定不选。此类型试题总体难度不大,只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选项和题干考虑周全,就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7.材料型:材料性选择题实质上就是把材料解析题转化成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中含有材料(文字、图表、图画等),题肢是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辨别题肢中对材料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材料型选择题训练 1.(2013·保定一模)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应分封制需要而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与商朝一大区别 C.王国维盛赞周的政治制度 D.宗法制下,周分封的对象局限于本宗亲族 2.(2013·河北联考)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规定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3.(2013·青岛一模)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4.(2013·济宁一模)“到了11世纪,中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现金替代物,……为了预防公众的混乱并保留其便利性,政府当局明令禁止私人团体发行纸币而将这一权力归国家专有。第一张官方印制的纸币于1024年出现在四川省,那里是早期印刷行业最为活跃的中心。”下列相关的解释与之相符的是( )。 A.纸币产生根源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B.11世纪四川社会经济最发达 C.控制纸币发行是政府维稳的重要手段 D.纸币是商品经济衰退的产物 5.(2013·郑州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A.清静无为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高中历史必修选择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选择题试题 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 C.单一的血缘关系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2.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3、“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5.秦朝的地方行政和基层机构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是() A.郡──县──里──乡B.郡──县──乡──里 C.县──郡──里──乡D.县──郡──乡──里 6.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A.封国制B.设立郡县C.分封制D.皇帝制度 7.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汉武帝这么做的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列侯利益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B.夺取王国的爵位C.颁行“推恩令”D.实行郡县令 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0.元朝在秦朝以来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实用】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 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 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 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 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 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高中历史选择题方法(强化版)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1.看题目问什么(反映,表明,体现....意图,目的) PS:意图,目的(谁的目的?目的褒贬?读懂出题人给出的人物情感状态) 2.看材料时间(多个时间表“变化”,是否有隐含时间...) 3.理解材料(注意标点符号,分段理解) 4.看选项排除法 (1).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 PS:分号;分段理解,每段都差不多意思 双引号“”表强调 括号()是解释说明括号内是答案 书名号《》表示意图目的 省略号……后面是关键破折号——后面是关键 (2).绝对化语言一般都错 PS:a.出现“彻底”“颠覆”“只要”“全”“都”“均”“始终”,“最终”,容易出现错误选项

b.出现“完成时?了”一般都错比如:杜绝了消除了保证了 c.程度词表示越模糊越可能是答案(一定程度,可能) (3).选项中带“开始”的一般都错 (4). 一定要选材料最优的(是否材料有提到或者只是片面的理解) (5).注意关联词 a.一般“因此……”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因此后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b.“只有……才……”中只有后面所说的是答案只有后面强调什么就选什么 c.“是……不是……”中是……后面是答案“既然……”中既然后面是答案“然而”后面是答案 d.“以至于……”中以至于后面是答案 (6)选项中关系 a.两个对立选项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 b.两个选项中比如A和B 如果A成立B就成立那么A 一定错 二.区别因果类; 1.直接原因:是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导火索) PS:五四运动爆发是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主要原因:是在引发事件发生的诸多原因中的最重要的那一个 PS:二战英法美对法西斯的绥靖纵容政策 3.根本原因:是指隐藏在事件发生背后的,导致事件发生变化的本质的原因 PS:晚清中国打不过西方列强就是因为体制上的落后 (根本原因一定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4.主观原因:是自身上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个人主观情感) 5.客观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影响因素(侧面影响) ——类似于“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

题型6 比较型选择题 (时间:45分钟) 【题型解读】比较型选择题,就是要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作出比较分析的选择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分为求同型和求异型两类,即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物的共性和个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作出正确比较。 1.(2014·广东江门一模)“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实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与中国的“现世主义”关系最小的是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解析儒家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A项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B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现实最密切,故C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D 项不合题意。 答案 B 2.(2014·广东汕头二模)汉代中央机构中的九卿更多是办理皇室内廷事务的家务官,到了唐代,六部尚书明显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皇权的显著削弱B.中央集权的强化 C.政治制度的成熟D.选官制度的成熟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对皇权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汉代的家务官到唐代政务官,说明政治制度成熟,故C项正确;体现选官制度成熟的是科举制,而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广东揭阳二模)皇天后土,土地神在宋代以前是各个地域的保护神,地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道-高中课件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 道(各地模拟题汇编+解析)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 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全世界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 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 2500 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 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 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4.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 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A. 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5.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熏要 时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不但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大家,而且流派纷 呈。回答 6~8 题。 6.下图两人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 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 .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7.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 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 ) A .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 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所以正确答案为B.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该题属材料选择题。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则首先排除B和D。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 [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 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新高中历史选择习题类型总结归纳及高分应试策略

精心整理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3) 3. ”“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4.推理型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

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排序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解题方法:巧解此类题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采用首尾结合法,首先找出打头的历史事件的 6. 7. 相同点或不同点。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型选择题(情境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选择题

如何做好高中历史选择题 乡宁一中王蒲玲 目前,历史选择题以其出题方式灵活,知识覆盖面广,既便于知识考查,又便于能力考查;既便于学生做答,也便于阅卷给分等优点,成为历年历史学科高考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很大(总分100分,选择题为48分),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因此,能否做好选择题关乎考生高考的成败。那么怎样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性谈几点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选择题的基本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备选项)两部分组成。“题干”是用来创设解题的情境,明确解答要求;“题肢”包括正确答案和干扰项。 二、选择题的主要类型及解法: 1、比较型选择题题: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例1】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见解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点拨】此题是一道比较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的试题,此题的特点是将备选项同题干内容进行比较。 【解题思路】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经济学观点主要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而备选项中A、B、D三项都不属于经济学方面的主张。【答案】C 【例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B.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C.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D.科学与技术结合得特别紧密 【点拨】此题是类比型选择题,同时又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同学们在做此题时既要注意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同时又要注意是"最大"的。 【解题思路】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使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所以B、C两项不是其不同之处。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但这不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科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答案】D 2、材料型选择题 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中国古代的史料对农民战争中的人物都称为"贼""匪"等,对这些要进行客观的分析。【例】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二、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一、题型特点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 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发散性思维)。从内容上看,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而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 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清设问是考查两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是区别还是联系,是类比还是对比。 二联,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提取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 四排,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只有本身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才能最后入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易错陷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准,找不出异同 例1.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本题的设问是理论的共同之处。由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而提出日心说,被后来的实验证明是错误的,没有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不是科学的概括物质运动的规律,故排除A.C.D三项。但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原来托勒密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故B对反思:基础知识要牢固把握,多用排除法。 例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解析】本题属于类比型对比题。有所学知识可知,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是全面的改革,核心是经济与军事,只要基础知识过关,此题很容易, B对 ②阅读理解困难,找不出共性和个性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高中历史选择题类型总结及高分应试策略 一、选择题命题特点我们要了解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选择题是高考历史的二大题型之一,具有灵活性高和区分度强等特点,以其材料新、情境新、史味浓而深受人们欢迎。它所引用的材料都是原始史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高中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题干与选项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特点: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渔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似是而非:表述含有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能成立,但题干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内涵不透彻。答非所问:即备选项与题干无关。 二、选择题基本类型及其解法 1.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

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程度型选择题中的四个备选项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1)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2)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一定是因。(3)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高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历史选择题。 学霸说xuebashuo 在学方法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高中历史命题的特点。在熟悉了这些高中历史特点之后,我们才能从这些点逐步入手,从而在高考历史中拿到高分,也为以后高考的过程中实现目标。接下来,学霸菌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高中历史选择题命题方式及解题方法。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 命题方式 ⒈拟定:就是确定整卷考查的主要考点及其能级要求。 ⒉选择:就是筛选包装试题所需要的新材料。 ⒊改编到原创: ⑴就单题而言,就是通过改编新高考选择题,了解、掌握并运用调控难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⑵就整卷而言,就是要参照新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布特点。 偷梁换柱: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 因果倒置:将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听。 舍本求末:以表面现象、假象掩盖、否定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客

观规律,以细枝未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 以偏概全: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鱼目混珠: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渔龙混杂,以扰乱正常思路。 排除法。 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排除的依据有以下三类: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操作程序为: 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选项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

浅谈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11315.html, 浅谈高中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作者:汪晓峰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不可缺少的题型,尤其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提高成绩,首先要掌握选择题答题技巧是相当重要的,虽然选择题题型较多,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灵活等优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已成为主要题型,且分值与材料题问答题平分秋色,但从考试情况来看,学生选择题得分并不理想,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题的失分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后教学中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选择题;分析;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171-01 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学科立足于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科素养及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因此考试题型多变,内容丰富。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多以材料型题型展示,屡试不爽。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可供考查的历史材料豐富、原始史料、图片、表格等应有尽有,教师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猜题押题;二是材料型试题更能考查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一味死记硬背是绝对应对不了此种试题的。另外材料型试题还会涉及学生的文学素养、政治常识、地理知识等综合素质,这较为符合高考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现我根据自己的总结经验将选择题答题方法题总结如下: 1.文字型材料选择题 1.1 易错原因,对材料不理解,抓不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将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相结合思考问题。 1.2 解读技巧。注意材料的出处、作者、注释,特别要注意材料的首尾两句话(揭示材料的主旨);注意材料当中所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句子以及材料当中的转折词。 例题: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下列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技巧

高中历史比较型选择题解答技巧 --> 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历史当中大量的史料背后所蕴藏的深一层的规律性东西,是必须通过思考得来。历史解题有技巧,下面跟大家讲讲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高考。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最早最主要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

同学们在做比较型选择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二、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三、同学们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四、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