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练习题及答案精选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练习题及答案精

一.看图猜成语。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他喜欢,齐湣王继位后也喜欢听,但是他要地单独吹,滥竽充数的只好逃走了。

2.掩耳盗铃中那个人想偷,怕人家听到,掩住了,结果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

参考答案

一.掩耳盗铃滥竽充数

二.1。吹竽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吹竽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

2.铃铛自己的耳朵人发觉了

2019最新整理-(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1

2019最新整理-(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寓言二则- 滥竽充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能力目标: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情感目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

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2)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 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会认字“竽、郭、履”,掌握“度(duó)、宁(nìng)”在本课的读音。能够正确地书写“滥、竽、郭、乃、曰、吾、罢”。理解“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够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3.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学习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都选自《韩非子》,两则寓言故事短小生动,文字简洁,意蕴深刻,可读性强,可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魅力。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文言文下出现了部分词语注释和译文。 《滥竽充数》讲述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这个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才实学、作假充数的人。 《郑人买履》讲述的是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做事呆板的人。 学习这两篇文言文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能够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让学生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学生读文时,教师可适时地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古典文学之美。 两则故事耐人寻味,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人,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难点。对寓言的领悟离不开对内容深入的理解,充分感知寓言形象是理解、揭示寓意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教师可采用分小组,分角色等朗读形式,促进学生对寓意的领悟。读懂故事后,再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法开拓学生思维,可以设计能够促进发展学生个性阅读的问题。例如: (1)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读懂了哪些句段?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2)这则寓言对你有哪些启发? (3)你对寓言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读书感受,允许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交流、汇报,进一步培养互助、合作精神。 [词句积累] 本课要求掌握的字中,“滥”是形声字,可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帮助识记。“乃”字形简单,注意书写笔顺,起笔为撇。 “宁”字为多音字,正确读出“宁”字的两个读音。 [教学设计] (课前,可以请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查阅一些资料,积累有关古文的知识,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古代寓言或古文,在家长的帮助下或与同学们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⑴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三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滥竽充数》。(师板书课题: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⑵师:什么叫寓言?(指名回答) 师小结:寓言这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它往往是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 ⑶列举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指名回答) ⑷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和课文。 二、新授: ⒈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①“排场”是什么意思?(指名答。本文指齐宣王所喜欢的那种奢侈铺张的场面。“场”读轻声) ②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指名答。齐宣王喜欢听竽,而且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

③本段最后一句话“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⒉指名读课文的第二段。(要用夸张的语调读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那几句话) ①他看到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指什么?(指名回答。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给他听) ②“待遇”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齐宣王给南郭先生的报酬) ③“装腔作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装出一种腔调,作出一种架势来蒙骗人或吓唬人)根据这两句话,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南郭先生吗?这句话生动的描写出南郭先生装模做样、弄虚作假的丑态,最后一句话则说明了他很会作假,作假成功。 ④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会吹竽的人,居然能在吹竽队成功的混了下去,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是什么原因。(指名回答。客观:常常叫三百人一起吹;主观:他很会作假。稍作引申:制度的缺陷,选拔制度,岗位制度等) ⒊像这样一个不学无术、弄虚作假的人,难道真能永久的这样混下去吗?我们接着看课文的三、四两段。(指名读。“挨”读“āi”) ①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什么转折?(指名回答。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②“脾气”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本文指性情好恶) ③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指名回答。齐湣王不喜欢齐奏,他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

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案)寓言二则

教材分析 寓言是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划分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相关资料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情偏要设法去掩盖。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教具准备: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认读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苏教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是讲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这则寓言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需在多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在理解寓意上下功夫。边读边问几个为什么,如鹬和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的人捉走?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维目标】: 1.学会正确读出有关语言的语气。 2.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3.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提高表达能力及理解寓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说明的道理。 【教具】: 录音机、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故事《狐假虎威》, 狡猾的狐狸借愚笨的老虎的威风吓唬百兽,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本事。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二.授新 1.初步理解。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应该明白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鹬是一种水鸟。蚌是指河蚌,肉质很鲜美。争是指争持,对抗。这个故事讲的是鹬要啄河蚌的肉,被河蚌夹住了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2.读文,深入理解 (1)师: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看鹬和蚌分别想怎么样?(学生读文,师讲解。)师:从“不住地朝下看”,可以看出鹬很饿。“多好的一顿美餐呐!”从鹬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它非常想吃河蚌的肉。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以看出它馋得受不了了。“立刻”,说明鹬飞下来的动作速度,表现了它想吃河蚌已无法控制。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起因部分(第一部分):写“鹬啄蚌肉,蚌夹鹬嘴。”(板书:(起因)“鹬啄蚌肉,蚌夹鹬嘴”) (2)师:请同学们自由读3、4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读文,师讲解。指导读) 师:“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渴死你,看你松开不松开!”说明鹬知道河蚌离不开水,用“渴死”来威胁河蚌,想使它松开。“今天”“明天”“渴死”等词要重读,“看你”要拉长声音,突出鹬的傲慢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会饿死你,看你还啄不啄我!”说明河蚌在以牙还牙,夹住鹬的嘴巴不松开,用“饿死”来反击。“今天”“明天”“饿死”“看你”等词要重读,表现出河蚌不肯让步的坚定态度。“看你还啄不啄我”表现了河蚌的报复心理。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播放录音)。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经过部分(第二部分):写“鹬蚌吵个不停,互不相让。”(板书:(经过)“吵个不停,互不相让”) (3)师: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同学们读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文,师讲解。)师:“鹬和蚌吵个不停,谁也不肯让步。”这是过渡句,前半句承接上文,后半句是它们被一起捉走的原因:它们只顾争吵,没有发现打鱼的人。“这时候”是指鹬蚌争吵时候。“毫不费力”形容一点儿力气也没费,很容易。 师:这两段是故事的结果部分(第三部分):写“鹬和蚌被打鱼的人一起捉走。”(板书:(结果)“被打的鱼人一起捉走”) 3.拓展,升华。 (1)出示插图。师:课文那一段写了图中的情景呢?怎样来概括图意呢?(指明作答,板书“渔人得利”)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 寓言二则 (教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 第12课寓言二则 2课时教学设计

讲授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4张幻 灯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中体会寓言的寓意。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认读生字:(演示第5、6张幻灯片) (1)亡、牢、钻、劝、丢、告 (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读音对对猜,让学生认读字音。 寓(yù yǜ)言 羊圈(quàn juàn) 窟窿(long lóng) 街坊(fāng fang) 后悔(huǐ hǐu) 叼(biǎo diǎo)走 从此(cǐ sǐ) 5.识字有方 亡:,独体字,组词:流亡灭亡 牢:,上下结构,组词:牢记牢固 钻:,左右结构,组词:钻孔钻研 劝:,左右结构,组词:劝说劝1、学生根据老师 出示的生字卡输 出字的读音。 2、同学之间交流 互相提问识记生 字。让学生认读 本课生字。 让学生掌握 生字的笔顺、 结构和组词。

导 丢:,上下结构,组词:丢失丢掉 告:,上下结构,组词:告诉告别 (二)交流汇报: 生自由说说这则寓言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养羊 人两次丢失羊后的态度转变。(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演示第7-15张幻灯片) 1.题目解读。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丢的意思。 补:修补,补救。 牢:关牲口的圈。 2.阅读1-3自然段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1)羊为什么会少了一只呢? 羊圈破了个窟窿,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为他着急。赶快。 羊又少了一只 又 理解题目含 义。

滥竽充数教案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能力目标: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情感目标: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1)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2)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3)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最新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精品)

三年级语文《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9、师小结:看来寓言小故事是非常有意思的,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来学习另一则寓言《掩耳盗铃》。 二、小组合作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课件配画面和音乐讲述《掩耳盗铃》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提示: (1)自己或小组共同解决生字词。 (2)用你们小组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则寓言。 (3)组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学习课文生字词。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具准备: 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预想):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滥竽充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难点:灵活运用“滥竽充数”并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在几年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都积累了不少寓言故事,出示寓言图片,生答是哪一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新寓言,看老师写课题。 2、书写“滥”字,学生书空。 3,、写“竽”字。为什么这个字是竹字头?出示图片,这是一种乐器,是什么做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 4、写“充数”,齐读课题。 5、你知道“滥竽充数”的意思吗?(讲解“滥”字:“滥”是指不加节制,不加选择。)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吗?(一个小故事里包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包含了什么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 二、初读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自然段,特别难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三、学生字,学习1,2自然段,理解“混” 1、出示带拼音生字: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个别读,齐读) 你有什么发现?(课文人物)最主要的人物是?(南郭先生)告诉大家你叫什么,那么你姓?那南郭先生姓什么呢? 讲解复姓: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等。复姓的来源较多,例如官名、居住地、职业等。郭:城墙外,南郭就是住在南边城墙外;以此类推东边城墙外的叫东郭。再次齐读词组。

2、出示:混入编入腮帮(个别读,齐读) 3、出示:装腔作势技艺高超(个别读,齐读) 一定要将字音读准确来。再来读一遍。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点名读,每个词语两遍,再齐读。 4、请同学们用手势告诉我,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请男女同学交叉读课文,边读和边听的时候,请你找出文中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5、我们一起来看看,南郭先生来到了吹竽队里,那他是如何向当时的齐宣王推荐自己的?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6、(生找出句子):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 请大家用手势告诉我,实际上他会不会吹竽?那他在队伍里是怎么混下去的呢?出示词语: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 找得真准,谁来模仿一下南郭先生的动作?(生上台表演) 7、其他人都在认真地吹竽,只有南郭先生在队伍里鼓着腮帮,装腔作势,那么你还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他的这种行为?(混)(板书) 字理识字:混。昆是声旁,表示烈日下的人多,在这里表示多。“混”字本义为:多条溪水合流在一起。引申为混合搀杂进来。写“混”字。(一笔点点在左上半格中间,二笔点和三笔提靠近横中线,右半部分一个日,下面一个“比”字。)8、他第一次混在吹竽队里时,他想:第二次混在吹竽队里时,他想: 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被发觉,这时他想: 9、为什么他能一次又一次地混过去而不被发觉?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齐宣王讲排场)什么叫“讲排场”?(讲究铺张,奢侈的场面。) 是啊!吹竽队里有三百人,可是听吹竽的人却只有少数。生活中有过“讲排场”的事情吗?(举例:名人过生日请客,结婚宴请) 四、精读课文3,4自然段,理解“逃” 1、在如此讲排场的齐宣王的吹竽队里,南郭先生过得可真是逍遥自在啊,但他能一直这样顺利地混下去吗?默读第3、4自然段,南郭先生的最终下场如何?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 上册 寓言二则 3教案 北师大版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知识目标: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 投影仪;《滥竽充数》的动画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预想): 第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课堂实录)【新版】

《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课堂实录 师:“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充数”是以前学过的,那么“滥”和“竽”我们该怎样记呢? (生思考,没有举手。) 师:我提示一下“滥”减去三点水,加上—— (红笔描“氵”。)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草字头,“蓝”,蓝天的“蓝”。 生:“滥”减去三点水,加上竹字头,“篮”,竹篮的“篮”。 师:嗯,真不错,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谁能说说“竹篮”的“篮”为什么是竹字头呢? 生:因为竹篮是用竹子做成的。 生:竹字头表示和竹子有关的意思。 师:哦,是这么回事,既然这样,那么“竽”为什么也是竹子头呢? (生疑惑,想说竽可能是竹子做的,又不知竽是什么,不敢确认。)师:我们来看课文中有一幅图,认真看看有许多人在干什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竽”字也带竹字头。 生:图上有许多人在吹竽。 生:竽就是一种用竹子做的乐器,所以带竹字头。 师:你们观察得真细致,那么“滥”和“竽”这两个字大家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谁愿意读?其他同学倾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第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抽生读课文,同学倾听,评价,正音。) 生: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 生:一、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人物是南郭先生、齐宣王。 师: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呢? 生:就是古时候。 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了。 生:老师刚才说了,是两千二百多年以前了。 师:哦,是的,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离现在有两千二百多年了。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用笔作上小问号。 (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生:“讲排场”是什么意思? 师:什么叫“讲排场”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吧?有没有哪个词、句子解释了“讲排场”呢?画上线,标出来。 生:“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这“三百人”就是“讲排场”。 生:“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 师:是吗,“三百人一齐”就是“讲排场”那“一齐”和“一起”

寓言二则《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精编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了两则寓言,分别是《守株待兔》和《滥竽充数》。两则寓言都是文言短文,用短短几句话讲述了富有哲理的故事,发人深省。《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滥竽充数》要说的是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综合分析,阅读寓言,要熟读成诵,了解它的大意和蕴含的道理。以此为基调,在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寓意,想象画面,获得启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寓意,想象故事的画面,初步体会文言字词的博大精深。 2.指导朗读、背诵两则寓言。 3.会认“株、颈、冀”等 6 个生字;会写“守、株、折”等 7 个生字。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会认“株、颈、冀”等 6 个生字;会写“守、株、折”等 7 个生字。 2.指导朗读、背诵两则寓言。

教学难点 背诵寓言,理解寓意。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韩非子》的资料; 2.收集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 3.多媒体课件; 4.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2.师:你对这则寓言还有什么疑问? 3.师生共同梳理:寓言通过简短的话语,表现出怎样的寓意? (四)说故事,明道理。 1.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2. 讨论:齐宣王死后,南郭为什么要逃走? 3.集体背诵寓言。 (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多种形式抽读字卡中的字。 2.指导识字写字,重点指导“宣、郭”。 三、拓展训练 1. 探讨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1)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齐宣王用人不严,不加考核就录用了南郭先生。 2. 想象并表演南郭处士吹竽的样子。 3. 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了落荒而逃的南郭处士,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 四、课堂小结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人们广为传诵。像南郭先生这样的行为骗得了大家一时,骗不了一世。同学们一定要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五、课后作业 小练笔: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发生的事。

2019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2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新人教版

2019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2寓言二则掩耳盗铃主题阅读 新人教版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附送: 2019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412寓言二则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本课由《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10个生字,学写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巴望、揠苗助长、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之二 1、理解寓言的内容,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2、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言的内容,初步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默读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乐器竽;有关竽的音乐;铃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老师出示乐器:竽。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如果学生不知道老师可以提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寓言二则中其中一篇就和这个乐器有关,你们猜猜这个乐器是什么?)在学生的发言声中老师板书:寓言二则和《滥竽充数》

点评:出示乐器:竽有助于突破难点,解决学生容易将竽写成鱼的问题。 2、(课件放有关竽的音乐)师说:我们首先来学习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打开书:15页,自己读寓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生词,可以借助字典、词典,也可以两个人共同学习。 点评: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字词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字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自己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结刚才的学习情况,问:有没有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生字?(不能学生自学后就置之不理,在这里还要体现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予以帮助。) 5、两个人互相读课文:检查是否音准句通。(对自学环节的反馈) 6、默读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默读学习。)

点评:课标中指出:在中年级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同时在默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7、学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的读。比如:学生说:我从第一句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知道了齐王是个喜欢吹竽的人。老师就可以引导说:那你把你知道的读出来,让大家听出来。(注意: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提出了问题,尽量让学生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可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不要急于讲解。) (2)如果学生没有谈到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表示自谦。) (3)在学生汇报讨论的过程中出现板书。 8、齐读这篇寓言,边读边思考: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一练 12.寓言二则(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一练 12.寓言二则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寓.言(yù)羊圈.(quān)B.钻.进去(zuàn)街坊.(fāng)C.叼.走(diāo)焦.急(jiāo)D.喘.气(chuǎn)一大截.(cié)2.“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这句话的意思是()A.禾苗长高了不少。 B.禾苗在长高,但不容易看出来。 C.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3.“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为什么要劝他() A.街坊闲着多管闲事。B.街坊想给他修羊圈。 C.街坊担心他又丢羊。 二、填空题 1.读拼音,写词语。 quàn gào wáng yáng bǔ láo jīn pí lì jìn ()()() 2.形近字组词。 劝()双()丢()去()

牢()牛() 页()贝()愿()原() 该()刻()突()穴() 抢()枪()音()意() 3.根据情境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①他在田边________地转来转去。 ②明天要去郊游了,弟弟________得又蹦又跳。 ③大水冲倒了奶奶亲手种下的小树,她________得直念叨:“唉,可怜的小树!”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通过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我知道“亡”的意思是________,“牢”的意思是________。 2、从“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养羊人对于街坊的劝告抱着________的态度。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________,第二次丢是因为_________。 3、通过学习《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我知道“揠”的意思是___________,种田人想到了_________的“办法”帮助禾苗快些长高,他按自己的方法做了之后,结果_________。 4、种田人犯了什么错误?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