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续)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续)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能力解读 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识别: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常见的酸、碱、盐和氧化物。 3.懂得:元素的简单分类。4.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 知识梳理 1.物质分类及典型实例体系总图 2.物质的定义 ⑴ 组成混合物, ⑵ 组成纯净物 ①单质: 的纯净物... 。 ②化合物: 组成的纯净物... 。 ⅰ氧化物: 组成的化合物... 。 酸性氧化物:能与 ,如 CO2、SO2。 中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 ,如:CaO 。 。 ⅱ酸: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 的化合物...。 ⑼有机物:含 元素的化合物... 。 ⅲ碱: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 的化合物... 。 ⅳ盐:由 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如:He 、Ne 、Ar 等 金属单质:如Mg 、Al 、Zn 、Fe 、Cu 、Hg 、Ag 等 气态:H 2、O 2、N 2、Cl 2 固态:C 、S 、P 、Si 、I 2 物质 纯净物 如:空气、自然界中的水、化石燃料、溶液、合金、盐酸等 单质 化合物 CH 4、C 2H 5OH 、CH 3COOH 、C 6H 12O 6等 如(C 6H 10O 5)n 等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碱 NaCl (中性)、Na 2CO 3(碱性)、CuSO 4(酸性)等 酸 碱性氧化物:如CuO 、MgO 等 酸性氧化物(酸性):如CO 2、NO 2、SO 2、SO 3、等 含氧酸:如H 2SO 4、H 2CO 3、HNO 3等 无氧酸:如HCl 、H 2S 等 可溶:如NaOH 、KOH 等 难溶:如Mg(OH)2、Fe(OH)3、Cu(OH)2等 微溶:Ca(OH)2等 中性氧化物(中性):如H 2O 、CO 等 混合物

科学初中二年级 土壤的成分(一)

4.1土壤的成分(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等非生命物质; 3、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4、知道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招贤纳士(展示照片):以学校葫芦基地为题材,之前葫芦产量很高,但近几年产量越来越低,且葫芦不长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可能原因是水、肥料、土壤…… 从学生的猜测中选择触手可及的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一)活动:寻找土壤中有哪些生命物质? 组织学生观察从葫芦基地取样来的土壤,并寻找土壤中的生物物质? 学生:有蚯蚓、蚂蚁、蝼蛄、草…… 通过舒肤佳的广告,引导学生土壤中还有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 (二)总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动物 土壤生物植物 微生物 (三)思考:(1)参照土壤取样器,自制简单的土壤取样工具(PVC管)(2)为什么要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 三、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一)活动:进一步观察土壤,土壤生物要生存,根据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你觉得土壤中还存在哪些物质。请写下这些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判断依据。(1)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薯粉的成分分析有毒物质的危害

(十)以干木薯粉作为饲料配料的全价饲料配方 1、关于木薯干粉用于饲料的有关毒素问题。 新鲜的木薯根茎含有一种生氰糖苷,名为亚麻苦苷,当根茎损坏或破碎成小块时,其中的亚麻苦苷就会在亚麻苦苷酶的作用下被水解为葡萄糖和氢氰酸。释放出来的氢氰酸会蒸发到空气之中,因而木薯制品中的氢氰酸水平是很低的。 木薯植株中含有的亚麻苦苷等本身并不表现出毒性,但含有亚麻苦苷的木薯植株,在被破坏(如切碎打碎等)、被动物采食、咀嚼后,在适宜的条件(温度湿度)下,亚麻苦苷(即氰苷)与木薯植株中共存的糖苷酶的分解作用下,水解而产生氢氰酸,并从而引起毒性。 据chen(1934)报道:氰化物的致死量为每千克体重0.5~3.5毫克(成年人的致死剂量为50毫克)。例如人如果采食即使是甜味品种的木薯,当然是指没有经过任何脱毒处理的鲜木薯,则采食量达到500克时,即有可能有生命危害。 牛食下0.5-0.6克时,就有可能会在0.5-24小时内致死。所以,我们无论是食用、作饲料或工业原料,都应该进行对木薯去毒的处理,切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氰化物(以氢氰酸计)的允许量为木薯干中≤100mg/kg;胡麻饼粕中≤350mg/kg;鸡混合饲料、猪配、混合饲料中≤50mg/kg。 2、木薯薯干粉的加工过程,及毒素的脱除。 木薯薯干就是将采收的鲜木薯切片后晒干的物质,要求至少晒三天以上,这样的生产方法会使木薯中的氢氰酸水平极大地降低到对动物无毒的程度。Khajarern等(1982就已证明,木薯片经6天日晒干燥后,其中的氢氰酸就从原来的111.63ppm降低到了22.97ppm(ppm=百万分之一)。干木薯片的贮存还会进一步降低其中的氢氰酸含量。Khajarern等(1982)证明,将干木薯片贮存5天,其中的氢氰酸含量从87.14ppm降到了36.95ppm(表2)。通过蒸汽处理对木薯进行制粒可使产品中的氢氰酸含量降低到11.82ppm(Khajarern等,1979)。 可以得出结论认为,木薯片在生产过程中经3-6天晒干又贮存数天后运输到饲料厂时,其中的氢氰酸含量已经降到了无毒的程度。木薯在饲料厂中再经过数天的贮存,其中的氢氰酸含量还会进一步降低,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安全系数。而如果采用木薯粒,可以排除动物氢氰酸中毒的任何危险。 现已证明,泰国生产的含水量不高于14%的优质木薯片对于动物决不存在氢氰酸中毒的问题。木薯制品中的氢氰酸平均含量低于30ppm。

土壤检测标准

土壤检测标准 NY/T 1121-2006 土壤检测系列标准: NY/T 1121、1-2006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得采集、处理与贮存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得测定 NY/T 1121、3-2006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得测定 NY/T 1121、4-2006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得测定 NY/T 1121、5-2006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得测定NY/T 1121、6-200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得测定 NY/T1121、7-2006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得测定 NY/T1121、8-2006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得测定 NY/T1121、9-2006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得测定 NY/T 1121、10-2006 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得测定 NY/T 1121、11-2006 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得测定 NY/T 1121、12-2006 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得测定 NY/T 1121、13-2006 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与镁得测定 NY/T 1121、14-2006 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得测定 NY/T 1121、15-2006 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得测定 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得测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得测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得测定 NY/T 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87-1988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6-1988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 1104-2006 土壤中全硒得测定 NY/T 296-1995 土壤全量钙、镁、钠得测定 NY/T 295-19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交换性盐基得测定 NY/T 889-2004 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GSS1-8)解读

暗棕壤栗钙土黄棕壤石灰岩土黄红壤黄色红壤砖红壤黄土 Ag 0.35 ±050.054 (±007 0.091 ± 0.007 0.070 ± 0.011 4.4±.40.20 ±020.057 ± 0.011 0.060 ±.009 As 34 ±413.7 土.24.4 0.658 6412 出6220 岀44.8 1.312.7 仕1 Au -0.00055-0.0017 0.00550.260 ± 0.007 -0.009-0.0008-0.0014 B 50 336 戈23 ±97 均53 ±557 ±-1054 ± Ba 590 ±2930 ±21210 ±5213 ±0296 ±6118 ±4180 ±7480 ±3 Be 2.5±.31.8 (±21.4 (±21.85 (±342.0 0.44.4 0.72.8 ±61.9 (±2 Bi 1.2±.10.38 0040.17 ±031.04 (±1341 449 ±50.20 ±.040.30 (±04 Br 2.9 0.64.5 0.74.3 0^4.0 0.7-1.58.0 0.75.1 052.5 05 Cd 4.3 ±40.071 0014 0.060 ± 0.009 0.35 ±.060.45 0060.13 ±030.08 0020.13 002

Ce 70 ±4402 出639 ±4136 出191 岀066 ±698 出166 龙C170 =962 出057 岀1-39- 7695 ^100 =668 ±12 Co 14.2 1±8.7 (±95.5 0.722 ±12 坐7.6 ±.197 ±12.7 ±.1 Cr 62 ±47 ±432 ±4370 ±6118 ±75戈410±368 ± Cs 9.0 ±.74.9 0.53.2 ±421.4 ±015 ±10.8 ±.62.7 0.87.5 ±7 Cu 21 ±16.3 ±.911.4 ±140 ±144^6390 ±1497 =624.3 ±2 Dy 4.6±.34.4(±32.6(±26.6(±63.7(±53.3(±36.6 (±64.80.4 Er 2.6±.22.1 ±41.5 (±34.5 ±72.4 0.32.2 032.7 (±52.8 (±2 Eu 1.0 ±13.0 (±20.72 ±040.85 0070.82 0040.66 ±043.4 021.2 ±1 F 506 ±22240 ±12246 =26540 ±5603 =28906 ±15321 ±9577 ±4 Ga 19.3 ±112 ±13.7 ±.931 ±32 ±30 出39 ±514.8 ±.1 Gd 4.60.37.8 062.9 0.44.7 053.5 0.33.4 039.6 0.9 5.4 05 Ge 1.34 ±.201.2 (±21.16 0.131.9 03 2.6 0.4 3.2 0M1.6 (±31.27 (±20 Hf 6.8 ±.85.8 (±96.8 (±814 28.1 ±.7 7.5 0.87.7 (±57.0 0.8 Hg 0.032 ±004 0.015 ± 0.003 0.060 ± 0.004 0.59 ±.050.29 0030.072 ± 0.007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 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行测定(测定有效钾,亦用此清液)。

二、有效磷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十种常用成分分析方法—科标检测

十种常见的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成分分析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产品的成分,并对各个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个过程。科标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设有专业的分析实验室,成分分析检测领域有:化学品成分分析、金属成分分析、纺织品成分分析,水质成分分析,颗粒物成分分析,粉末成分分析,异物成分分析等。 常见的成分分析方法有以下10种。 一、成分分析-化学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从大类分是指经典的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重量分析是指根据试样经过化学实验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来计算式样的化学组成,多数是指质量法。容量法是指根据试样在反应中所需要消耗的标准试液的体积。容量法即可以测定式样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测定试样的次要成分。 1.1重量分析 指采用添加化学试剂是待测物质转变为相应的沉淀物,并通过测定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待测物的含量。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电子天平。 1.2容量分析 滴定分析主要分为酸碱滴定分析、络合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沉淀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分析是指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原理,利用酸性标定物来滴定碱性物质或利用碱性标定物来滴定酸性待测物。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滴定管。 二、成分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其基本原理是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不仅可以发射一系列特征谱线,也可以吸收与发射线波长相同的特征谱线。当光源发射的某一特征波长的光通过原子蒸气时,即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AAS原子吸收光谱仪。 三、成分分析-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热激发或电激发下,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而进行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光谱学各个分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可同时检测一个样品中的多种元素。 其基本原理是各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原子的原子核外围绕着不断运动的电子,电子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从整个原子来看,在一定的运动状态下,它也是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具有一定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原子处在最低的能级状态,即基态。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元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是光谱学各个分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如:ICP-OES。 四、成分分析-原子荧光分析法 原子荧光分析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但所用仪器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近。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一定波长的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而进行定量分析。原子荧光的波长在紫外、可见光区。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约经10-8秒,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态,同时发射出荧光。若原子荧光的波长与吸收线波长相同,称为共振荧光;若不同,则称为非共振荧光。共振荧光强度大,分析中应用最多。在一定条件下,共振荧光强度与样品中某元素浓度成正比,从而

GBW07101超基性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超基性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产品ID号】2348 【产品编号】GBW07101 【英文名称】Ultrabasic Rocks 【产品规格】150g 【特征形态】固态 【介质基体】岩石 【定值日期】 【产品类别】国家标准物质 >> 地质矿产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主要用途】校准仪器和装置;评价方法;工作标准;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其他 【保存条件】阴凉干燥处 【注意事项】防止沾污,最小取样量为:铂族元素10克;H2O、S、CO2和痕量元素0.5克;其余组份0.1克 【分析方法】原子荧光法、比色法、极谱法等多种方法

Na 2 O 0.008 0.003 质量分数(10-2) K 2 O 0.010 0.001 质量分数(10-2) H 2 O+14.17 0.20 质量分数(10-2) CO 2 0.58 0.02 质量分数(10-2) S 0.051 0.001 质量分数(10-2) NiO 0.32 0.01 质量分数(10-2) CoO 0.012 0.001 质量分数(10-2) V 2O 5 0.007 0.001 质量分数(10-2) Cl 0.57 0.02 质量分数(10-2) 全铁Fe 2O 3 6.90 0.06 质量分数(10-2) Pt 0.004 0.001 质量分数(10-6) Pd 0.005 0.001 质量分数(10-6) Rh 0.0006 0.0001 质量分数(10-6) Ir 0.003 0.001 质量分数(10-6) Os 0.006 0.001 质量分数(10-6) Ru 0.010 0.001 质量分数(10-6) Ag 0.031 0.012 质量分数(10-2) As 0.82 0.23 质量分数(10-2) Au 0.0014 0.0005 质量分数(10-2) B 5.9 1.2 质量分数(10-2) Ba 6.4 2.8 质量分数(10-2) Cu 5.5 0.8 质量分数(10-2) F 21.4 7.3 质量分数(10-2) Ga 1.2 0.6 质量分数(10-2) Ge 0.66 0.25 质量分数(10-2) Hg 0.046 0.004 质量分数(10-2) Li 1.3 0.5 质量分数(10-6) Pb 2.8 0.3 质量分数(10-6) Sc 4.9 0.2 质量分数(10-6) Sr 2.3 0.6 质量分数(10-6) Zn 45.4 7.3 质量分数(10-6) Br (24.7) 质量分数(10-6) Cd (0.024) 质量分数(10-6) Sb (0.12) 质量分数(10-6) Ce 0.34 +0.04,-0.02 质量分数(10-6) Dy 0.02 +0.011,-0.001 质量分数(10-6) Eu 0.0043 +0.0021,-0.0003 质量分数(10-6) Gd 0.024 +0.004,-0.003 质量分数(10-6) Ho 0.0049 +0.0025,-0.0003 质量分数(10-6) La 0.20 +0.05,-0.01 质量分数(10-6)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0.025mol(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小), 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行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3PO4+10MoO4-+2Sn2++24H+ → (MoO4·4MoO4-)2·H3PO4·4H2O+2Sn++8H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B(C6H5)4→B(C6H5)K↓ 四苯硼离子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3﹢,Al3+,Ca2+,Mg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3﹢,Al3+,Ca2+,Mg2+等离子的干扰。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成分GBW07401 (GSS-1) GBW07402 (GSS-2) GBW0740 3 (GSS-3) GBW0740 4 (GSS-4) GBW0740 5 (GSS-5) GBW074 06 (GSS-6 ) GBW0740 7 (GSS-7) GBW0740 8 (GSS-8) μg/ g Ag0.35±0.0 5 0.054±0. 007 0.091±0. 007 0.070±0. 011 4.4±0.40.20±0. 02 0.057±0. 011 0.060±0. 009 As34±413.7±1.2 4.4±0.658±6412±16220±14 4.8±1.312.7±1.1 Au(0.00055 )(0.0017)(0.0055)0.260±0. 007 (0.009)(0.0008)(0.0014) B50±336±323±397±953±657±5(10)54±4 Ba590±32930±521210±65213±20296±26118±14180±27480±23 Be 2.5±0.3 1.8±0.2 1.4±0.2 1.85±0.3 4 2.0±0.4 4.4±0.7 2.8±0.6 1.9±0.2 Bi 1.2±0.10.38±0. 04 0.17±0.0 3 1.04±0.1 3 41±449±50.20±0.0 4 0.30±0. 04 Br 2.9±0.6 4.5±0.7 4.3±0.8 4.0±0.7(1.5)8.0±0.7 5.1±0.5 2.5±0.5 Cd 4.3±0.40.071±0. 014 0.060±0. 009 0.35±0.0 6 0.45±0.0 6 0.13±0. 03 0.08±0.0 2 0.13±0.0 2 Ce70±4402±1639±4136±1191±1066±698±1166±7 C170±962±1057±11(39)(76)95±7100±668±12 Co14.2±1.08.7±0.9 5.5±0.722±212±27.6±1.197±612.7±1.1 Cr62±447±432±4370±16118±775±6410±2368±6 Cs9.0±0.7 4.9±0.5 3.2±0.421.4±1.015±110.8±0. 6 2.7±0.87.5±0.7 Cu2l±216.3±0.911.4±1.140±3144±6390±1497±624.3±1.2 Dy 4.6±0.3 4.4±0.3 2.6±0.2 6.6±0.6 3.7±0.5 3.3±0. 3 6.6±0.6 4.8±0.4 Er 2.6±0.2 2.1±0.4 1.5±0.3 4.5±0.7 2.4±0.3 2.2±0.3 2.7±0.5 2.8±0.2 Eu 1.0±0.1 3.0±0.20.72±0.0 4 0.85±0.0 7 0.82±0.0 4 0.66±0. 04 3.4±0.2 1.2±0.1 F506±322240±112246±26540±25603±28906±45321±29577±24 Ga19.3±1.112±113.7±0.931±332±430±339±514.8±1.1 Gd 4.6±0.37.8±0.6 2.9±0.4 4.7±0.5 3.5±0.3 3.4±0.39.6±0.9 5.4±0.5 Ge 1.34±0.2 01.2±0.2 1.16±0.13 1.9±0.3 2.6±0.4 3.2±0.4 1.6±0.3 1.27±0.2 Hf 6.8±0.8 5.8±0.9 6.8±0.814±28.1±1.77.5±0.87.7±0.57.0±0.8 Hg0.032±0 .004 0.015±0. 003 0.060±0. 004 0.59±0.0 5 0.29±0.0 3 0.072±0 .007 0.061±0. 006 0.017±0. 003 Ho0.87±0.0 7 0.93±0.1 2 0.53±0.0 6 1.46±0.1 2 0.77±0.0 8 0.69±0. 05 1.1±0.20.97±0.0 8 I 1.8±0.3 1.8±0.2 1.3±0.29.4±1.1 3.8±0.519.4±0.19±2 1.7±0.2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0.025mol (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 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 小),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 3PO 4+10MoO 4-+2Sn 2++24H + → (MoO 4·4MoO 4-)2·H 3PO 4·4H 2O+2Sn ++8H 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 ++B(C 6H 5)4 → B(C 6H 5)K ↓ 四苯硼离子 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的干扰。

土壤检测项目

土壤检测项目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由于地壳、水蒸气、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它是矿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多种状态。 我中心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方法、中国国家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建立了土壤测试的综合能力,可以提供土壤污染物测试、农业土壤成分测试、以及相关采样服务。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 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土壤检测服务项目

序号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指标 1 土壤营养成分分析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磷~~~~~(共17个养分指标,依据美国方法,最全面的养分水平分析。另可提供全元素分析,大约70个指标,可快速了解土壤的环境安全) 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分析:养分分析、土壤污染分析。 2 土壤有机物 及其他分析总石油类烃、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苯酚类、多环芳烃、多环芳烃(低浓度)、苯并(a)芘、邻苯二甲酸酯、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多氯联苯、二噁英 氟化物、有机质、含水率、总碱度、酚、矿物油、pH值、水分、六六六、滴滴涕、氰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半挥发性有机物、阳离子交换量 3 土壤、肥料、植株土壤检测: 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铁、铜、锌、锰、总镉、总铅、总铬、总汞、总砷、pH、阳离子交换量、水分、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容重、水溶性盐总量、交换性钙、交换

爬沙虫物质成分分析研究

爬沙虫物质成分分析研究 摘要 爬沙虫(Neochauliodes sparsuslarvae)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广翅目(Megaloptera),齿蛉科(Corydalidae),斑鱼蛉属(Neochauliodes),在溪流中分布广泛,密度较大,环境适应能力很强。爬沙虫,被誉为“虫参”,是一种珍稀的食用、药用昆虫。既是宴席上的佳肴,又是滋补人体的珍品。 本文选择爬沙虫为研究对象,从其资源成分分析及价值评价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爬沙虫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爬沙虫干物质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灰分含量分别为67.69%、10.4%、1.59%、7.05%,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此外,还含有Ca、P、Fe、Zn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关键词:齿蛉科,爬沙虫,生物学,资源成分,营养价值

ABSTRACT Neochauliodes sparsuslarvae belong to Neochauliodes,Corydalidae,Megaloptera.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ream and has 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fo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 larvae of Neochauliodes sparsuslarvae whose popular name is pashachong praised asnsectile ginseng is a rare insects for food and medicinal. It is both a delicacy on the feastand a treasure for nourishing. In this paper, the bi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rvae resource components of Neochauliodes sparsuslarvae were studied by reseaching two kinds of Corydalidae Insect resource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s as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future studies on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Neochauliodes sparsus resource. Proteins, fat, sugar and ash content were 67.69%, 10.4%, 1.59%and 7.05%of dry sample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sampled insects contained 18 essentialamino acids, including 8 human essential amino acids, TRY was the first limiting amino acid in larvae protein. In addition, larvae contained abundant minerals and trace elements, including Ca, P, Fe and Zn. Keywords Corydalidae, Neochauliodes sparsuslarvae,biology,resource components,value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精品文档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成分GBW07401 (GSS-1) GBW07402 (GSS-2) GBW07403 (GSS-3) GBW07404 (GSS-4) GBW07405 (GSS-5) GBW0740 6 (GSS-6) GBW07407 (GSS-7) GBW07408 (GSS-8) ⑷/g Ag 0.35 ±).05 0.054 ±0.007 0.091 ±).007 0.070 ±).011 4.4 ±).4 0.20 ±).02 0.057 ±).011 0.060 ±).009 As 34 ±4 13.7 ±1.2 4.4 ±).6 58 ±5 412±16 220 ±4 4.8 ±1.3 12.7 ±1.1 Au (0.00055) (0.0017) (0.0055) 0.260 ±).007 ( ).009) (0.0008) (0.0014) B 50 ±3 36 43 23 ±3 97 53戈57 i5(10) 54 ±4 Ba 590 出2 930 ±52 1210+65 213i20 296+26 118±14 180 ±!7 480+23 Be 2.5 ±).3 1.8 ±).2 1.4 ±).2 1.85 ±).34 2.0 ±).4 4.4 ±).7 2.8 ±).6 1.9 ±).2 Bi 1.2 ±).1 0.38 ±).04 0.17 ±).03 1.04 ±).13 41 ±49 i50.20 ±).04 0.30 ±).04 Br 2.9 ±).6 4.5 ±).7 4.3 ±).8 4.0 ±).7 (1.5) 8.0 ±).7 5.1 ±).5 2.5 ±).5 Cd 4.3 ±).4 0.071 ±0.014 0.060 ±).009 0.35 ±).06 0.45 ±).06 0.13 ±).03 0.08 ±).02 0.13 ±).02 Ce 70 ±4 402 ±16 39 ±4 136 ±11 91 ±10 66 ±5 98 ±11 66 ± C1 70 ±9 62 ±10 57 ±11 (39) (76) 95幻100戈68 ±12 Co 14.2 ±1.0 3.7 ±).9 5.5 ±).7 22 i212 ±7.6 ±1.1 97 ±12.7 ±1.1 Cr 62 ±4 47 ±4 32 ±4 370 ±16 118±7 75 ±5 410 ±!3 68 ± Cs 9.0 ±).7 4.9 ±).5 3.2 ±).4 21.4 ±1.0 15 ±1 10.8 ±).6 2.7 ±).8 7.5 ±).7 Cu 2l ±2 16.3 ±).9 11.4 ±1.1 40 ±3 144+6 390 ±14 97 ±24.3 ±1.2 Dy 4.6 ±).3 4.4 ±).3 2.6 ±).2 6.6 ±).6 3.7 ±).5 3.3 ±).3 6.6 ±).6 4.8 ±).4 Er 2.6 ±).2 2.1 ±).4 1.5 ±).3 4.5 ±).7 2.4 ±).3 2.2 ±).3 2.7 ±).5 2.8 ±).2 Eu 1.0 ±).1 3.0 ±).2 0.72 ±).04 0.85 ±).07 0.82 ±).04 0.66 ±).04 3.4 ±).2 1.2 ±).1 F 506 出2 2240 ±112 246 ±!6 540 i25 603+28 906+45 321 ±!9 577 ±24 Ga 19.3 ±1.1 12±1 13.7 ±).9 31 ±3 32 ±30+3 39 ±14.8 ±1.1 Gd 4.6 ±).3 7.8 ±).6 2.9 ±).4 4.7 ±).5 3.5 ±).3 3.4 ±).3 9.6 ±).9 5.4 ±).5 Ge 1.34 ±).20 1.2 ±).2 1.16 ±).13 1.9 ±).3 2.6 ±).4 3.2 ±).4 1.6 ±).3 1.27 ±).20 Hf 6.8 ±).8 5.8 ±).9 6.8 ±).8 14 ±8.1 ±1.7 7.5 ±).8 7.7 ±).5 7.0 ±).8 Hg 0.032 ±).004 0.015 ±0.003 0.060 ±).004 0.59 ±).05 0.29 ±).03 0.072 ±).00 7 0.69 ±).05 0.061 ±).006 0.017 ±).003 Ho 0.87 ±).07 0.93 ±).12 0.53 ±).06 1.46 ±).12 0.77 ±).08 1.1 ±).2 0.97 ±).08 I 1.8 ±).3 1.8 ±).2 1.3 ±).2 9.4 ±1.1 3.8 ±).5 19.4 ±).9 19± 1.7 ±).2 In 0.08 ±).02 0.09 ±).03 0.031 ±).010 0.12 ±).03 4.1 ±).6 0.84 ±).18 0.10 ±).03 0.044 ±).013 La 34 ±2 164 ±11 21 i253 ±4 36 ±4 30 i246 i536 43 Li 35 ±1 22 ±1 18.4 ±).8 55 i256 ±>36 ±119.5 ±).9 35 ± Lu 0.41 ±).04 0.32 ±).05 0.29 ±).02 0.75 ±).06 0.42 ±).05 0.42 ±).05 0.35 ±).06 0.43 ±).04 Mn 1760 ±33 510±16 304 ±14 1420^5 1360 方1 1450^82 1780 ±113 650+23 Mo 1.4 ±).1 0.98 ±).11 0.31 ±).06 2.6 ±).3 4.6 ±).4 18± 2.9 ±).3 1.16 ±).10 N 1870 ±37 630 i59 640 ±50 1000^62 610±31 740 i59 660 戈2 370 i54 Nb 16.6 ±1.4 27^2 9.3 ±1.5 38 ±3 23 ±27i2 64+7 15± Nd 28 ±2 210±14 18.4 ±1.7 27 i224 ±>2l i2 45 ±2 32 ± Ni 20.4 ±1.8 19.4 ±1.3 12 ±64 i540 ±4 53 ±4 276 ±15 31.5 ±1.8 P 735 ±!8 446 i25 320 ±18 695 i28 390 ±34 303+30 1150 ±39 775 ±25 Pb 98 ±5 20 43 26 ±3 58 i5552+29 314±13 14+3 21 ±

葡萄酒中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其成分分析资料讲解

葡萄酒中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其成分分析 葡萄酒的香气极为复杂,几百种芳香物质参与了香气的构成。本文综述了葡萄酒香气的来源及其成份,并对葡萄酒中香味物质的测定方法作了说明。 葡萄酒的呈香物质极多,目前已鉴定出的有300余种,通过协同作用、累加作用、相互抑制作用,使葡萄酒香气复杂多样,千变万化。要正确描述、分析葡萄酒香气,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了解它们的来源与成份。 1. 葡萄酒香气的来源 葡萄酒香气主要有三个来源,即来源葡萄品种本身的香气,来源于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酒香以及陈酿香气。 1.1 一类香气 一类香气又叫葡萄酒的品种香气,这类香气在气味上以花香、果香、植物以及矿物质为主。因为其呈味物质来源于浆果,所以葡萄品种以及影响葡萄品种表现,决定葡萄品种质量的气候、土壤、栽培技术等因素是决定该类香气质量的自然因素。众多的葡萄品种在不同的气候、土壤类型中的表现,结果产生了繁杂的一类香气,当然有讨人喜欢的,也有遭人厌的。只有努力地使所选用的葡萄品种的适应性,特异性与栽培地的生态条件及生产目标相一致,才能表现出该葡萄品种的最佳香气状态。根据一类香气的类型可以将葡萄品种分为如下三类: 1. 所酿的酒,一类香气非常浓郁、复杂、以果香为主,且在酒的陈熟过程中更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如缩味浓、赤霞珠、品丽珠、梅尔诺、赛美容、维尔多等。 2. 所酿的酒以果香、花香等气味为主的葡萄品种,主要有比诺、白山坡、霞多丽、佳美以及雷司令、西万尼、琼瑶浆等。 3. 所酿的酒以动物气味为主,主要是麝香味的葡萄品种,如玫瑰香、亚利山大等。 构成一类香气的呈香物质有结合态和游离态两种状态。结合态的呈香物质只有分解放出的游离态的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一方面浸提出了果皮中的芳香物质;另一方面发酵促成了一类香气的充分表现,如葡萄酒中的某些酶,人的唾液,胃液能使结合的呈香物质释放出游离态的芳香物质。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葡萄酒的质量原先存在于葡萄之中,酿造过程只是让其表现出来而已。 1.2 二类香气 该类香气又叫发酵香气,具酒味特征,以化学气味为主,呈香物质主要有高级醇、酯、有机酸、醛类等,它们都是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另外,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挥发性物质,也是二类香气的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存在,才使得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葡萄酒具有一些共同的感官特征。当然,由于发酵原料、酵母菌种、发酵条件不同,这些呈香物质(副产物)的含量、比例有所变化,所以不同葡萄酒的二类香气的类型及其质量也可发生很大的变化。 1. 发酵原料(葡萄浆果)葡萄浆果的含糖果越高,二类香气越浓,铵态氮的含量过高,酵母菌就会很少地利用有机氮,则生成的及醇赤少。氨基酸的种类也会影响到异戊醇或苯乙醇的比例等。维生素有利于酵母菌合成自身所需的酶,所以也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