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课次7 周次 4 教学时数 2 授课课题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上次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内容,以“匈牙利十月事件”导入新课: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5分钟)

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0分钟)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5分钟)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它可以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是对抗性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是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同时,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如: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25分钟)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促使党和国家要重新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毛泽东提出:以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并举。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采取“两步走”

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了“双服”、“双百”、“双用”的文化观点。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现在要一个技术革命,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来。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毛泽东指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强调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思想,朱德提出了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毛泽东提出了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两参一改三结合”。陈云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邓小平提出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其中涉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10分钟)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20分钟)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小结(5分钟):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形成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等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经验教训为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借鉴。

课外自主学习设计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学习资源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教学反思(手写)

说明:本页用于每课次授课实施方案的设计及教学内容传授,各课次构成完整的课程教案。详细教案可与讲义合一,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人教版必修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判断题。(共3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6.00分中的1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论十大关系》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a114f。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正确 获得16.00分中的16.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4HKqZ。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2Otp2。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答对了 正确的答案是“对”。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单项选择题。(共3题) 题目4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哪篇文章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选择一项: A. 《论十大关系》 B.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C.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论十大关系》 题目5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论十大关系》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第五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前五条实际上讲的是()。kzcf0。 选择一项: A. 外交问题 B. 经济问题 C. 政治问题 D. 文化问题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经济问题 题目6 正确 获得17.00分中的17.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电磁感应现象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我就回绕这个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探究过程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一)、提出问题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生电”呢? (二)、猜想与假设生:“磁可能生电”。因为电流的周围总是存在着磁场,说明电流和磁场彼此是不可分割的。 师:那么,我们如何来实践“磁生电”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实验设计1、要求学生设计所需的实验器材(灵敏电流计、开关、方框线圈、马蹄形磁铁、导线)。 2、师生论证可行性方案。如把条形磁铁改成马蹄形磁铁;把单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改成利用方框线圈的一条边作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把电流表改成灵敏电流计等。 3、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1)闭合开关,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不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前后移动;让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2)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四)、实验探究1、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合作探索研究。(两个同学一组并从实验桌抽屉下拿出器材)。并要求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实验组适度指导,并允许自学课本。 3、思考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在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满足什么条件时,导体中才会有电流产生?(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五)、分析与论证1、组织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

理论探索投稿须知

《理论探索》投稿指南 《理论探所》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科学的发展,反映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和探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理论问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刊自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努力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较高的学术品位和前沿性、探索性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所发文章的转摘率在全国党校系统期刊排序中名列前茅。本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黑龙江省一级期刊。本刊是国家的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期刊详情 刊名:理论探索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山西省行政学院 周期:双月 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4-4175 CN:14-1079/C 复合影响因子:1.121 综合影响因子:0.622 创刊时间:1984 邮箱投稿:liluntansuo@https://www.360docs.net/doc/cc6116186.html, 投稿指南 稿件要求: (1)本刊只刊登首发稿。为保证作者的署名权和知识产权,作者和课题负责人应在“论文出版协议”上签名。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对所发稿有版权。 (2)排版要求:请参考征稿简则。 网络投稿程序: (1)作者注册; (2)查看投稿须知; (3)查看版权协议; (4)填写稿件信息; (5)填写作者信息; (6)上传稿件和附件。 注意: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知识梳理(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知识梳理(上) 毛中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这一章,是2015年大纲新增加的内容,关于这一章内容的复习,建议同学们仍然以选择题的角度去备考,因为这一章内容属于毛泽东思想,近几年的大纲变动,只有删减,几乎没有增加,并且与时事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我们同学们只要从选择题的角度,把几个易考的知识点掌握好,应该就没有大问题了。 这一章一共有两个大的标题,一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二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个标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额重要思想成果中,有四个命题点。 首先第一个命题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同学们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另外关于《论十大关系》报告的意义,有三个重要的论断,(1)这是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2)《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3)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关于这三个论断,其中第一个论断在2010年的时候考过,所以对于第二第三个论断,同学们应当加倍注意。最后,关于《论十大关系》这一报告,还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针,我们也必须掌握。 其次,第二个命题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设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童谣充满着矛盾。这一报告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内容方面来来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任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从性质方面来说,是非多抗性的矛盾,从特点方面来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领一方面它还和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想矛盾的,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第二,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组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滚落欧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前的矛盾。这一点同学们掌握这一点就可以了。 第三,管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理论。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们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其中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发生转化。 第四,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法、方针和意义。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转正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则采用民主的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还有一些细节性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热敏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于物质利益、分配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中的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就的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2.小组探讨、分析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3.列表归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取得的成就。说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及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教学难点】 十年动乱的原因、危害、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及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旧知回顾,提问。 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略。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呢? 二、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3.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说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标志。 4.分析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的原因及从这些错误的探索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师:三大改造之后,我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是什么会议? PPT出示问题: (1)观看视频,说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并从中分析归纳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原因。 师播放:影音资料:中共八大的召开。 生1:主要矛盾: 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生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生3: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的国情做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实际,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带学生进入当时历史情境,并从视频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党中央又制定了经济建设的总路线。 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回答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师:总路线中的“多快好省”四个方面中哪些方面容易被人们忽视?这条总路线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总路线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学习,出现左倾错误做铺垫。 生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易使人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多”和“快”,而忽略了

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 容及其意义。(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被 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 (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行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 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 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 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全语言教学理论探索解读

全语言教学理论探索 导读:在户外游戏时段增加读写材料。全语言教育家指出幼儿功能性书写的需求,尤其是做表格及书写指示的需求,会延伸到户外游戏中。 全语言已成为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的代表性理论,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引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成为幼儿及小学课程的一股潮流”。“whole”的原意是“所有的、完整的、完全的”,是针对语言及语言学习而言的,这个词很好地体现了该理论的核心精神——语言是完整的、整体的,不可分割成孤立的语音、字、词和句子片断;语言的学习也是完整的,应包含对学习者个人有意义的语言而不可被划分成内容或技巧的部分;语言的学习应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在完整的语言观的统领下通过整合的语言学习逐渐建构起来。研究全语言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幼儿语言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可以借鉴的实践模式,并发现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启示。 一、全语言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全语言理论受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及生成读写的影响,尤其是后两者对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较大。 (一)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哲学观 全语言主张自然的、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可追溯到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卢梭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本位,顺应自然。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应让儿童获得直接的经验,使其各项能力得到自然均衡的发展。福禄倍尔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幼儿天赋能力的发展,发展其内在的本性与潜能。杜威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长,儿童的生长应以儿童为中心,依照其兴趣与能力来培养,并注重做中学。 (二)主张整体化的课程观 对全语言课程的整合观有很大影响的是杜威的课程观点。杜威认为学校应重视课程整体化教学,应把数学、历史等科目联系起来,并按照这些科目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联系的方式来组织。 (三)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是建构的过程,这为全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语言的获得既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生理成熟与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进行;儿童是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者,语言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在儿童的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的;语言获得和通过语言学习是统一的。 (四)生成读写(EmergentLiteracy) 新西兰学者玛丽·克雷(MarieClay)1996年在其博士论文《生成的阅读行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优质教案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

[教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3课邓小平理论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2。中共十三大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邓小平理论成熟及形成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最终形成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思考讲解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录象资料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

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应用启发思考式讲解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基本进程的三次革命,这三个伟大人物分别是这三个伟大的人物。了解这三个伟大人物是观察和把握中国20世纪历史的基本进程,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历史最后一个伟大人物。邓小平正是我们今天这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和理论旗帜的缔造者。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十年“文化大革命”虽然宣告结束,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继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知道党的工作。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支持了这一场讨论。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一讲话,为全会确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认识和新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条件。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知道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摆脱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就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就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从此,中国人民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讲到此时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

最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资料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党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正确领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重点: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中国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好两类不同性质毛盾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教学时数:4 学时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思想,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由于当时无经验可循,只有苏联模式可以借鉴,很大程度上我们许多体制只能模仿苏联。而这种模仿对于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但是在随后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做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而这也更进一步促成了中国共产党对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认为苏共二十大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2018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授课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课题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教学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目标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 1 份、 视频资料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程导入 大家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 1、《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 新课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1956 年 9 月 讲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年 2 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 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苏联的今天,就是我 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第18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重点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知识梳理】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表 时间 内 容 精髓及指导意义 酝酿 产生 发展 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2、、科学内涵:①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下的继承和发展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④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3、主要内容: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真理标准,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关于发展阶段,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④关于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⑤关于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⑥关于外部条,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⑦关于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 1.导入的过程 提问: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损失?设想一下当时人民最大的希望是 什么?教师小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 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 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导入新课。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教师首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之后教师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通过文革的危害,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召开对于我党我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及时与必要,理解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 历史性转折的的伟大历史意义。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

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 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文化的极大繁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 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扭转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徘徊状态,使中国社会主义 事业开始全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不但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就启发了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 行新的理论和政策探索;会议在大力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 原则,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了保证。 关于改革开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的原因(结合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在##“没有农民,便 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农村经 济改革的过程和的结果重点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非农 产业两个方面的措施分析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在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把单一 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 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身边的事实说明经济 体制改革的成就。 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应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部分进行讲述。对内改革应 着重于目的和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具体措施。 3.归纳总结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体系。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家乡的变化,来谈一谈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进行采访,请他们谈谈改革开发前后家中生活的 变化,从而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意义的了解。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很美的月光,充满希望的照片;当你在黑夜里,找不到希望的时候;不要沮丧,不要觉得不公;总会有一道光为你导航,而你能做的就是坚持到最后。晚安,好梦!

10-11学年高二历史:6.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4(人教版必修三).doc

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重点和难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 导课 一、课题问答:1、新时期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新的理论有哪些? 二、邓小平理论导入: 1、以歌词和文字为素材,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感受歌词的春天的意境。问题: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缅怀伟人:图片和文字材料简介

新课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本目以中心问题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问题一:文革结束,中国将向何处去?1978年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讲话和党的一次会议给迷茫中的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学生看书整理出: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学生回顾会议的内容、意义。 可引导学生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以便于深刻领会。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2、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 过程主要理论 1982年中共| ■二大特色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 1992年中共|■四大目标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 思想写进党章 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概述其理论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其它内容 邓小平理论内容「分丰富,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1)社会主 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 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四章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课次7 周次 4 教学时数 2 授课课题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手段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上次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内容,以“匈牙利十月事件”导入新课: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5分钟) 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0分钟)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转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15分钟)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它可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②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2、伟大转折的宣言书——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意义: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3、伟大转折的实现: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决策):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④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⑤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此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第一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主要内容——1987年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 ①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出回答。解释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围绕的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意义——被视为改革开放第二次宣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 4、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概念,并作为当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6、其它理论:提出“和平”“发展”两大主题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等。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历史地位 (1)内涵:在新时期伟大实践中,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