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 7 李清照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7 李清照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7 李清照词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4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 习 资 料 专 题

7 李清照词两首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纱厨.

( ) 销.魂( ) 东篱.( ) 憔.

悴( ) 玉枕.( ) 戚戚.

( ) 堆.

积( ) 【答案】 chú xiāo lí qiáo zhěn qī duī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急?????怎敌他、晚来风急. ( )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县官急.

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 ( ) 道?????莫道.

不销魂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

(《过秦论》)( ) 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皮之不存,毛将.

焉附(《新序·杂事》)( ) 过?????雁过.也,正伤心 ( )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裘马过.

世家焉(《促织》) ( ) 【答案】 形容词,快,急速 动词,逼迫 副词,迫切,紧急/动词,说 名词,道理 名词,学说,思想/动词,保养,调养 名词,将领 副词,将要/动词,经过 动词,拜访 名词,错误 动词,超过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乍暖.还寒.

时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暗香盈.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暖,变寒 2.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瑞脑销金兽。(省略句,“销”后省略“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瑞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焚烧着。

2.帘卷西风。(倒装句,应为“西风卷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风吹卷帘幕。

[常识·速览]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

女词人。工诗、文,更擅长词。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

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的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

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

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间有《李清照集校注》。

1.《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于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2.《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

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Ⅰ.文学常识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等。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Ⅱ.文化常识

1.古代节日称谓

(1)佳节又重阳

..

重阳:又称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于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上元节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节、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

农家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

清明前一二日,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5)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吃粽子的传统。

2.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1)梧桐

..更兼细雨

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2)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3)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4)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1.《醉花阴》

这首词是词人早年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的,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它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2.《声声慢》

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通过对残秋景象的层层描述,表现了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文脉·梳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比黄花瘦②孤独愁怨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憔悴损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醉花阴》

1.《醉花阴》一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薄雾”“浓云”,写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瑞脑销金兽”,看着瑞脑香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又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如何理解词人“半夜凉初透”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睡在纱帐里,枕着玉制的枕头,半夜里突然有点凉了。“半夜凉初透”有双重含意,表面写九月的天气凉,实则借以表现内心的凄凉与孤寂。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3.《醉花阴》中使用“人比黄花瘦”这个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菊花外形清秀羸弱,与词人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恰切地反映了当时词人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意新奇传神,言情含蓄。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声声慢》

4.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不抵事。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也是词人的心在滴泪!词人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合作探究

7.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李清照后期的词反映了她词作的最高成就。她是爱国的,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词句为证;但传统观念的限制仍使她在词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弱女子的自我形象,看似低沉,但她写的个人在流落天涯、孤苦无告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却典型地涵盖了当时千千万万的北方难民在国破家亡后的共同境遇,从而从侧面显露了侵略者的历史罪行。

(观点二)李清照词中的愁,不管是前期词中的离别相思之愁,还是后期词中的浓厚的家国之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不流于封建社会那种庸俗的艳情词中的闺怨之愁,而是雅致的、深切的、有深刻力度的愁。读李清照的词,如血如泪,如泣如诉。

8.《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词人的丈夫宦游在外,词人独自留在家中时的感受和生活状况。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有人批评李清照,说她作词“无顾忌”地“肆意落笔”。我佩服她的“肆意”。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她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

(观点二)这些“闺怨”词真实地反映了李清照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她的词作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景抒景,情景交融

《醉花阴》这首词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李清照加进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比如“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用黄花比照人,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写法指导

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法,最主要的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运用情景交融法作文,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二是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三是可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迁移运用

请以“落叶”为题,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时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呢?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家国情怀——李清照

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壮豪迈之气,让许多须眉汗颜,令多少当权者羞赧。这股豪迈之气铸就了女子的伟岸,展现了女子的气魄,而这豪迈之气根源于那强烈的爱国之情,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思。

【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爱国情怀”“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伟岸”“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2.精彩应用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以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

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佳作·领悟]

导读: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名人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他们是在时光的淘洗下仍闪亮如宝石的人。李清照是历史上的一代才女。作者循着那灵动的词句,推开李清照这扇轻掩的门扉,到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去寻觅那个才情横溢、孤标傲世的女词人。作者用跨越时空的方式目睹了李清照的美。她美在那份骨子里的坚强,更美在那扣人心弦的绝妙词句。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báo)雾重.(chóng)阳暗香盈.(yíng)袖B.东篱.(lí) 戚戚.(qī) 乍.(zhà)暖还寒C.将.(jiǎng)息相.(xiāng)识三杯两盏.(zhǎn) D.憔悴.(cuì) 堪摘.(zhāi) 玉枕.(zhèn)纱厨B[A项,薄:bó;C项,将:jiānɡ;D项,枕:zhěn。]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

..(漫长的白天)

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

..(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戚戚

..(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

⑥独自怎生

..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④⑤⑥D.①②⑥

D[③“销魂”的意思为“极度的悲伤”;⑤“损”的意思相当于“煞”。]

3.下列诗词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C[C项,应为“最难/将息”。]

4.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11162056】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C[C项,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他三项都运用了借代。]

5.下列对各句所表现的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11162057】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A.豪放、雄浑、旷达、哀婉、缠绵

B.旷达、豪放、清新、哀婉、清新

C.雄浑、豪放、清新、缠绵、旷达

D.豪放、旷达、旷达、缠绵、清新

A[在了解整首诗的具体风格基础上,然后再把握诗句所表现的风格,进行对应即可。]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说课稿汇集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说课稿汇集 教学博苑 06-19 0529 高中语文必修五课文说课稿汇集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一、说教材我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6课),这是一篇特殊的课文。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特殊。高中语文教材有四个小说单元(高三册2单元,高四册1单元,高五册1单元共12篇课文),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鉴赏”,这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从教材体系与大纲要求上看,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起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便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本单元所节选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明清时代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醒世恒言》),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作流畅;(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创作上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再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一体案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 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预习】 1.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思考 ①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②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③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为节令抒怀之作。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仕做官。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 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因此毁于一旦,不仅家中财物全部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籍在南逃途中也遗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从此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数人所共同感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

她个人所独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无儿女、晚年块然独处、辛苦艰难的悲痛。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相比,风格迥然不同。作者着力地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穷困凄惨,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独之苦,使人不忍卒读。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了解作者身世。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醉花阴》写于作者早期,《声声慢》写于作者晚年,两首词的格调迥然不同,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因此,了解作者身世是解读这两首词的钥匙。第二、运用对比鉴赏。这两首词可对比的地方很多,例如两首词都写愁,都描写了饮酒、黄昏、黄花等意象,“愁永昼”“怎生得黑”写的是对时间的同样感受,但是所表达的心境却是迥然不同,赏读时细加体会,深入领会作者旨意。 课文解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销金兽③。(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阴沉沉的天气撩起重重的烦愁,龙脑香料在兽形的香炉中慢慢燃烧,绣房悄悄,淡烟袅袅,从早到晚,漫长的白昼叫人难熬。①永昼:漫长的白天。②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③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1Great scientists英文说课稿

1. Great scientists-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 Distinguished judges, good morning! I’m NO.2; i t’s my great honor to be here sharing my teaching ideas with you. My topic is Great scientists, which is taken from unit1 in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5. And my content consists of 6 parts, they ar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teaching and study methods, the teaching procedures, the blackboard design, and self-assessment. I. First of all, let me start with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1. This lesson is a reading passage, 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unit, we should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t focuses on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gather information; deal with informat ion; solve problems and the abilities to think and express in English. By studying this part, the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learn more about King Cholera.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better. The students will do som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o. 2. Now I’ll talk about my teaching aims of this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teaching aims are divided into 3 parts: ①Knowledge aims: are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②Ability aims: are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四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7 李清照词两首 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抽丝剥茧,编织成华美的词章。读着它,我们似乎能嗅得到青梅的幽香,感觉到卷帘的西风,听得见阶前滴雨,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她的忧,她的愁,她的才情和遭遇,都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能滋润人心的文字,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一要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二要体会词中的意象之美和情感之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生于书香门第,李清照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18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琴瑟谐和,生活美满安逸。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宋室南渡,李清照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在词作中的词风也前后迥异。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据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其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漱玉词》。 1

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说课稿92898

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 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 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 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高中语文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第 7 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课标定向】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提示与建议: 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感受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的变化。 【互动探究】 §背景知识扫瞄 关于李清照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著有《漱玉集》。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薄.()雾重.()阳东篱.()把.()酒寻觅.()戚戚 ..()乍.()暖还.寒()将.()息 堆.()积憔悴 ..()堪.()摘 2.解释下列词语 (1)暗香盈.袖 (2)莫道不销魂 .. (3)凄凄惨惨戚戚 .. (4)乍暖还寒 ....时候 (5)最难将息 .. (6)怎生 ..得黑 (7)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3.名句默写 (1)莫道不销魂,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3) ,到黄昏、点点滴滴, ,? §文本精要探究 一、朗读两首词 1.诵读指导:读《醉花阴》时语速要缓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读到“这次第”,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2.结合诵读指导,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3.自主朗读两首词,注意把握读音、停顿和感情. 二、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1.读《醉花阴》,思考,这首词作于什么时节?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突出节令特点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读《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雁”有什么特定内涵?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再加上“细雨”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2 The_United_Kingdom》示范说课稿

《unit2 The_United_Kingdom》说课稿 Good afternoon,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 great honour to stand here and talk about my teaching ideas. Today,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Unit 2 from book 5: The United Kingdom. I will divide my instruction into five parts.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Part 2: Students analysis. Part 3: Teaching methods .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Part 5: Blackboard design.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教材分析) First of all,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资料分析)Let me talk about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unit. Unit 2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is unit. It connects unit 1 a scientist from England and the following units together. It tells u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Getting to know the country better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studens’learning English. The reading passage i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unit. It is made up of three aspects: What the UK concludes;The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England;The important role London plays as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UK. This reading material combines knowledge and culture together, and certainly it will arouse the sudents’ interest. By learning this passage, stenden ts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aims. Second,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1. To learn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2. To lear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Ability aims (技能目标): 1.Enable the Ss to read effective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nd make them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2.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rperative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ies. Emotional aims(情感目标): 1.Widen the Ss' international vision. 2.Form the Ss' consciousness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rd, teaching importances and difficulties.(教学重难点)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1. Have a total and detail comprehension of the UK from history, geography, politics, and culture etc. 2. Help the S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a. Some sentences are hard to understand. b. How to improve the Ss’ fast reading ability.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7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7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 计 7 李清照词两首 课文研习 一、要点解析 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 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以“薄 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

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 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可以想像雨点

同步练习习题: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7.李清照词两首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漫长 B.东篱把.酒黄昏后把:举,端起 C.怎敌.他、晚来风急敌:抵挡 D.如今有谁堪.摘堪:忍受 答案:D 解析:D项,“堪”是“能”“可以”的意思。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东篱把酒 ..黄昏后 B.莫道不销魂 .. C.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D.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答案:D 解析:D项,次第:古义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3.下列对《醉花阴》《声声慢》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醉花阴》写漫长的白日里,词人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注视着那袅袅烟雾。正值重阳,天气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帐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凉气袭人! B.《醉花阴》总体风格朴实、绚丽,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独自生活的空虚、无聊,以此表达对丈夫一如既往的相思之情。 C.《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失去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辗转逃亡避难的过程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D.《声声慢》展现出词人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词人生活遭遇的基础上读这首词,人们不禁会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正是李清照这首词动人的地方。 答案:B 解析:B项,《醉花阴》总体风格含蓄、委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醉花阴”与“声声慢”都是词牌名,这两首词都是词人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

重庆高中英语必修五 Unit3《Life in the future》全套教案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 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必修五第三单元life in the future,第一篇课文First impressions。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 未来生活在必修5中是一个重要话题。本课是一节泛读课,First impressions 讲述了李强如何安全到达“未来世界”以及在“未来”的第一印象。本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设计这样一个话题,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标提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社会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学习英语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体现更多的人文精神。 的情感,并有自己的见解。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差,对英语缺乏兴趣,也缺乏信心,所以本节课要以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享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大意,并在文中巩固一些重要的词,短语,句子。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预测,略读,查读,推断等阅读技巧。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爱生活,提高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未来生活与现在生活的不同,提高推断阅读技巧;理解作者对未来生活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中巩固词汇才具有生命力,高中提高学生各种阅读技能是重点。新课程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入。所以我采用了: 1. 多媒体的使用,采用视频情境导入。 2. 略读(借助图片,每段首尾句),(带着中心词)查读,推断(根据课文提供

《阿房宫赋》(必修二)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讲课教案

《阿房宫赋》(必修二)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 翻译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光秃了,阿房宫盖起来了。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日。阿房宫从骊山向北构筑宫殿,折而向西,一直通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 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旋屈曲的样子,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几万座。长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几条复道在半空像彩虹,(人们看了要诧 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迷茫不清,使人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 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妃嫔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 楼下殿,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六国王侯的宫妃和王侯的女儿、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走下宫殿 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 (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打开 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 梳妆的镜子;一团乌云在浮动,原来是早晨宫女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脂膏,原来是宫女泼掉的脂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宫女在焚烧椒兰香料烘熏衣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 辘辘(lù)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过;车声听起来越来越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这些妃嫔公主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练习李清照词两首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悲愁,从南宋走来;萧瑟西风中,比黄花更让人销魂的,是你忧郁的眼神。千年的风雨淡褪了繁华,沉淀下来的却是你的《漱玉词》。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这孤独融入了淡淡的酒中。在寻寻觅觅的黄昏,在梧桐更兼细雨的晚上,你独自啜饮,缓缓低唱。李清照——这乱世中的美神!

“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

物都已丢失殆尽。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女词人的心头,在她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壮豪迈之气,让许多须眉汗颜,令多少当权者羞赧。这股豪迈之气铸就了女子的伟岸,展现了女子的气魄,而这豪迈之气根源于那强烈的爱国之情,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思。 [运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爱国情怀”“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伟岸”“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话题作文的写作中。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

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钩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舴艋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

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1 Great Scientists》示范说课稿

《unit1 Great Scientists》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unit1 Great Scientists》。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课标版必修5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Reading部分,是该单元的主要内容,它介绍了英国著名医生John Snow是如何通过考察、分析、探究的科学方法,发现并控制“霍乱”这种传染病的。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的周密观察、勇于探索、认真分析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科学方发现的全过程具有其科学的严密性。 2.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Let students learn about some great scientis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3) Hav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know about John Snow and how he defeated “King Cholera”. 能力目标 1)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nd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great scientists and tell their stories. 情感目标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必修4(人教版) 7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二首 浣溪沙 淡荡①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②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③。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②沉水:沉香。③花钿:一种花形首饰。④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⑤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①成,扶头酒②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③,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②扶头酒:易醉的酒。③初引:初长。《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鉴赏: 《浣溪沙》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念奴娇》写雨后春景,抒深闺寂寞之情。上片写“心事难寄”,从阴雨寒食,天气恼人,引出以诗酒遣愁。下片说”新梦初觉”,从梦后晓晴引起游春之意。全词以细腻曲折的笔触,通过春景的描写,真切地展示诗人独居深闺的心理情态。语浅情深,清丽婉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枕.(zhěn)凝噎.(yì) 梧桐.(tóng) 帘卷.西风(juǎn) B.寻觅.(mì) 盈袖.(xiù) 萧.条(xiāo) 茅塞.顿开(sè) C.憔.悴(qiáo) 堪.摘(kān) 戚.戚(qī) 处.心积虑(chù) D.怆.然(qiànɡ) 暮霭.(ǎi) 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 解析:A项,噎yē;C项,处chǔ;D项,怆chuànɡ。 答案:B 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 ..(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 ..(悲愁、哀伤的样子) C.独自怎生 ..得黑(怎么、怎样) 乍.暖还寒(忽然) D.这次第 ..(光景,状况)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解析:A项,销:烧完了。 答案:A 3.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