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路历史街区保护概念性规划

台湾路历史街区保护概念性规划
台湾路历史街区保护概念性规划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基本概况第一章、对唐宋古城保护范围内已经过修缮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4规划背景和目的第一节、香港路历史街区北段和有城区“绿肺”之称的中山公园等进行整合,

使之与台湾路历史街区形成紧密联系,并与城市次干道相通的特色区域,一、规划背景

为街区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条件。日漳州市区香港路历史街区北段片区修缮工程顺利竣82月2002年

、将保护区域从文庙的“点”到香港路北段的“线”,扩展至整个5工,标志着漳州市历史街区保护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这是历史文化名

街区的“面”,将漳州市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城保护史上的里程牌,也是我市首次利用国家名城保护专项资金(2000

规划依据第二节年度)的成功范例。

年度国家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已陆续到位。如何总结前一阶段工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程的经验和教训,让历史街区的

保护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并在街区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编制要求》、“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出有意义的探索创新、无疑是个紧迫的问题。3

《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

规划设计范围和工作深度第三节市政府、市城乡规划局和项

目组经过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并征求

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之后,决定新一轮的历史街区保护从编制较大区域一、规划设计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北起芳华横路,南至台湾路及修文西路,东起延安南的保护规划入手,但实施顺序上由沿街立面整治逐渐进入街区内部纵深;

公顷。4.085工作内容上包涵规划编制到建筑施工图设计直至现场技术把关的全过程路,西至青年路及始兴南路,规划设计总用地

二、工作深度服务。

充分贯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编制要求》的精神,对历史街区提了二、

规划目的

区域性整治保护规划的同时,针对保护方法的多样性,设计文件的深度、恢复历史街区的沿街历史风貌,梳理并重现街区内部传统的街巷1

涵盖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甚至“单体施工图设计”结构体系;

等阶段,努力将整治保护落实在具体的每条街、每条巷、每栋建筑和每、恢复并更新街区传统生活生产模式,重振历史街区活力。2

个细部。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同时,也从宏观上为街区的“更新发展”3、改造和完善室内外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历史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1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街区的历史风貌体现了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1提供各种可能性,在规划编制和保护思路上做一些探索和创新。

街区的历史沿革、价值和特色第四节、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民居和街巷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2

史、漳州城市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漳州商业交流史和“闽南护法一、历史沿革

运动”的重要实物资料。台湾路历史街区位于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街区内有台湾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新区的逐步扩大,街区的情感价值、艺术3香港路、始兴南北路、芳华横路、芳华北路等老街道,还有文庙等较具

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彰显。规模的文保单位。

、街区与香港路历史街区、华侨新村、护城壕以及中山公园相邻,4香港路和台湾路都是前店后坊上住宅的“竹杆厝”建筑的传统商业

并与城市次干道延安南路相接,现有的商业仍具备一定的实力,具有独街,但香港路为闽南特色鲜明的骑楼式,而台湾路则是典型“中西合璧”

特的区位优势及较好的交通进入性。的非骑楼式建筑形式,并且集中

了“天益寿”老药铺、“万圆钱庄”、“新

三、街区的特色生”布行等著名老字号。

“文庙”、“石牌坊”与周边民居的合谐共存,居住与商业的完、年陈炯1始兴北路则是闻名漳州各县、市、区的“府埕”。原为1919

美结合,集中展示了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明主政漳州时所建的“迎宾旅馆”,现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

、台湾路、香港路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以及街区内部大宅子2面、干拌面、牛肉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稞条、卤面、粽子和

和院落与巷道的交通结构体系,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郁。三角饼等等闻名遐迩。

、台湾路、香港路繁荣的商业人气,“府埕”热闹的风味小吃,“文3芳华北路集中体现了漳州传统的二层住宅形式,双坡红瓦屋面、木

庙”和“石牌坊”浓厚的文化底蕴,是漳州古城“精神”与“物质”的墙板、木廊檐带内天井。

象征,也是台湾路历史街区独特之处。街区内仍保留着型制较完整的几座传统大院落,如“徐氏家庙”、

街区现状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节“罗厝”和“刘厝”等。

“文庙”中的大成殿是宋代建筑,而香港路上的两个石牌坊为明代一、基本情况

、人口:街区属芗城区西桥办事处管辖,分属华南、延安、和平、1108号内的嘉济庙碑为建筑,此三处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年路

人。户,936号内还存有石牌坊残迹。明代石刻,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湾路47通元和青年五个居委会。共271

、用地:街区用地主要以一般民居和商贸用地为主,内有“文庙”二、街区的价值2

2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属特殊用地,西桥小学属教育用地。详见建筑性质现状图。、交通:延安南路和青年路为城市次干道,可通行小汽车和小货3

车;始兴南路为步行街,其余均为城市支路,可通行摩托车。区内没有社会停车场。详见现状分析图。

、建筑产权:街区内产权以私房(含私房代管)和公房为主。4、建筑质量:街区内既有木结构,木构件俱已糟朽的清末建筑,5又有大量的质量尚可的三十年代建筑,还有一些八十年代以后建造的房屋。详建筑质量现状图及表二。

、建筑年代:建筑物建筑年代以清末至民国间为主。详建筑年代6现状图表二。

、屋顶形式: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主。详屋顶形式现状图及表二。7、建筑层数:建筑物层数以二层为主。详见建筑高度现状图及表8二。、建筑风格:街区内建筑以闽南传统风格为主。详见建筑风格现9

状图及表二。二、现状调查统计数据资料(见表一、表二)表一表二

3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243%M占一层建筑占地面积2620.2建筑年代18.9% M八十年代后建筑1149.9占接表二接表二

2M1609 4.2%占整修2M257)文庙片区(,始兴南路以东台湾路以现三、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用地面积

2M14254

1、街区内存有相当数量破坏历史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府:建筑占地面积2M7781:建筑面积2M15378埕两侧建筑、芳华横路南侧建筑及始兴南路东侧建筑等。屋顶形式现状10.3%平顶面积占2M803.5

2、街区内普通存在对古建筑、古民居内外随意搭建、改建情况。89.7%占坡顶面积占2M6977.5

建筑高度现状3、街区内建筑密度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房屋质量参差不齐,

45.8%一层建筑占地面积占23565.9M部分建筑木结构糟朽、倾斜。

49.6%二层建筑占地面积占23862.1M 4.6%三层建筑占地面积占

2M353.04、街区交通可达性差,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混杂;地块内缺少贯通的

建筑年代巷道和停车空间,防灾安全隐患大。18.3%清代以前建筑占2M1424.0

4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市政设施不完善,上下水道老化;电力、电信线路走向杂乱,5、屋顶平面和天际轮廓线:以闽南特色红瓦坡屋顶为代表的丰富,5严重破坏景观。而又统一的天际线。、居民缺乏室外游憩活动空间。6二、人文环境:街名、店面、风俗、民间工艺、小吃和物产等。、“府埕”、台湾路、香港路等地的商业环境差,客源日趋萎缩。7三、

自然环境:山川地貌和古树名木。街区性质、保护内容和规划设计原则第二章规划原则第三节一、尽量保持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重点突

街区性质第一节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即保护构成街区外观的

基本要素(立面、平面、根据《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和本次规划设计的目。)街巷等、屋顶标,街区性质定义为,漳州市重要的,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历史风貌,二、拆除破坏历史风貌的建(构)筑物,恢复原有街巷院落结构体以商业和居住功能为主,具有丰富民俗生活和旅游价值的历史街区。系;组织街区外围交通体系;按历史依据重建历史建筑。保护内容第二节三、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即在保护沿街历史风貌的同时,酌情一、人工环境改造建筑的平面布局,完善厨、卫、浴设施,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文物古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1四、彻底改造街区市政基础设施,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嘉济庙碑”。五、恢复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重点民居)的周边历史空间,、历史建筑:“徐氏家庙”、“罗厝”、“徐厝”、“刘厝”、“奎星楼”2努力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活动场地。天益寿”药铺、“万圆钱庄”、“新生”布店、“洛阳楼”文告示大宅子、“六、调整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适当扩大街区特色经营(如府埕的具店等老字号以及“府埕”的“迎宾旅馆”。特小吃)的场地,鼓励经营反映街区文化内涵的特色餐饮、特色产品、、街巷格局:以台湾路、始兴南路、始兴北路、芳华横路、修文西3色旅馆、芗剧票友社、闽南说书场等文化活动站和私人博物馆,特色展路为骨架的街巷格局体系。示室等,丰富街区文化气氛。

、商业街市及建筑立面:以台湾路和始兴北路为主。4

5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第三章建筑保护和立面整

治第四章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第一节

建筑分类第一节

文庙大成殿是宋代建筑。其盘龙石柱及斗拱藻井保存完整。市文物

为了更好地体现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对规划用地内所有建筑进行保护部门已多方筹集资金,投入三百万元进行修缮。其建筑质量已

是良分类保护。好。第一类:保护建筑。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规划认为应按建国后文庙“大成殿”曾作为西桥小学办公场所,其偏殿曾作为小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法进行保护的建(构)筑物。

第二类:历史建筑。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学教室。现小学虽已迁至西侧,但文庙北部已增建小学的附属建筑。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此次规划的思路是恢复其周边历史环境,西桥中心小学近期仍保留,第三类:一般建(构)筑物。其中又可分为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建而远期结合漳州市的中小学布

局规划和旧城改造进行搬迁。(构)筑物和与历史风貌相冲突的建(构)筑物。远期西桥小学搬迁后,原址的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在文建筑保护原则第二节庙西侧参照《府志》上府学的总体布局与建筑风格,进行“府学”重建,一、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但其中功能可更新为雕板年画博物馆、漳州窑瓷博物馆、漳州古建博物历史信息的真实性是历史建筑的价值所在,应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馆等文化气息浓郁的公共场所,成为与“文庙”紧密结合的街区休闲旅原有部分,即保护建筑外观的方面、屋顶平面等。游节点;二是沿始兴南路重建商业步行街,顺延台湾路的建筑形式,延二、保持风貌的完整性伸始兴北路(府埕)的轴线,恢复传统的街巷空间和商业氛围。严格控制添加和拆除的作法。尤其是沿街建筑的拆除街巷的拓宽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嘉济庙第二节

破坏原有街道的尺度,原有古树名木和街巷结构也是历史风貌的组成部嘉济庙中保存有明代石刻“嘉济庙碑”,还有阴刻对联的石柱等遗存,分。但对于改建、扩建、搭建和加层等破坏原有风貌的违法建筑则应坚但嘉济庙混迹于民居之中,并且本身就是“庙居一体”。决拆除。规划思路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保存嘉济三、维护生活延续性庙、拆除其后部搭建的建筑,拓出原有巷道,恢复历史上其宗教活动与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条件下,加强街区更新的力度。可对建筑内部世俗生活紧不可分的特点。

6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保持台湾路和修文西路的宽度并限制机动车进入;始兴南北路则辟为步进行现代化改造,甚至改变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鼓励居民自愿异地搬

行街。迁;降低街区的人口密度。但反对将原居民全部外迁,改变原有街区的

三、在规划用地外的中山公园东南角开辟一室外停车场,辅助解决生产生活模式,成为城市发展的局部异化。

建筑保护措施第三节街区内缺乏公共停车场地的问题。

、芳华北路的石板路面,整治始四、恢复台湾路、始兴北路(府埕)

针对以上三类建筑及街区保护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兴南路的石板路面。:修缮——对文物古迹和保护建筑的保护方式,包括日A)第一类(

用地性质的调整第二节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通俗地讲就是“洗脸”。

:维修——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B)第二类(一、将文庙西侧西桥小学的教育用地调整为公建用地、绿地及文物

用地。即在原西桥中心小学搬迁后拆除,按《府志》等记载的布局和型外观物征的建设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洗脸”、“镶牙”。

制重建府学。):整修——对建筑所进行的不改变外观特征,调整、完第三类(C

二、将始兴南路东侧的居住用地调整为综合性的商住用地。即在拆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建设活动,以及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物

三层的-和历史环境要素进行的改建活动。通俗地讲就是“穿衣”、“戴帽”。除原影响风貌的基础上,参照台湾路、香港路的建筑型制重建二

商住结合楼。:重建——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历第四类(D)

三、将街区内部的部分用地调整为绿地及广场用地。即在拓通巷道,史环境要素进行有依据的改建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整容”。

保护街区内部大宅子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或恢复原有院落空间。:拆除——将历年来搭建的建(构)筑物拆除,梳理出E)第五类(

四、将始兴北路两侧的商住综合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即拆除风貌原有的巷道和院落结构,或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清理出新的广

杂乱变异的两侧建筑,按历史图片重建陈炯明时代的“迎宾旅馆”,在恢场、街区公共停车场等设施。

复原有拱廊式公共建筑形式的同时,将用地性质调整为商业用地。环境风貌整治第五章景观视廊第三节

一、现状视线通廊为青年路路口至延安南路路口之间的台湾路。街巷结构梳理与道路交通规划第一节二、规划增设视线通廊为始兴南北路,恢复并强调唐宋古城的历史

轴线。一、拓通原有巷道,恢复街——巷——院落的传统街巷结构体系。

屋顶平面、建筑高度和天际轮廓线第四节二、避免交通穿越街区,适当拓宽芳华横路,在外围解决过境交通;

7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2003.03

台湾路历史街区整治保护规划

房屋建筑布局较为无序,缺少公共活动空间。规划通过拓通巷道和增加一、屋顶平面是建筑的第五立面,区内现状屋顶多为坡屋顶,材料

休闲广场等措施完善街道空间。为红瓦,只有少量琉璃瓦(如文庙)等。

二、居住空间:居住建筑的改造在充分尊重院落传统空间格局的前二、规划所有建筑(除文庙外)均改为坡屋顶,屋顶材料选用传统

提下,可适当降低院内居民总户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即允许每地方红瓦,以统一整个街区的屋顶形式和肌理。

户自行配备上下水、燃气、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等设施,每户拥有独三、街区内建筑不超过三层。

立的水冲厕所和厨房。四、天际轮廓线和集中反映街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特征,规划予

三、公共服务设施:在方便街区内居民生活的基础上,规划重点增以保护。

加了服务街区外市民及游客的餐饮、停车设施,以及服务于街区居

民亦街区绿化第五节可吸引游客的街区文化活动站等设施。

旅游经济第三节一、保护街区内的古树名木,如始兴北路的行道树。

二、在扩大的街区内院中增加绿化,种植高大乔木。一、保持并恢复历史街区的传统民俗和戏剧活动,为芗剧、南音、

锦曲、布袋戏、闽南说书等票友或专业人士提供硬件设施,既丰富街区街区发展规划第六章文化生活,又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挖掘发展街区原有特色经济,如“府埕”的传统小吃,既可吸发展目标第一节引街区内外的市民消费,又可为游客提供服务。

三、鼓励重点民居的业主依托整治后的环境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一、保持街区原有的以商业和居住为主的用地结构,拆除搭建和部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作者: 学号: 年级: 调查与分析 调研思路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 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 前言 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 调研流程图 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祝莹 提要本文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出发,通过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尝 试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探索关于历史街区保护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城市设计类型学 文章编号1000 - 3363 (2002) 06 - 0057 - 04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历史街区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深入。要体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并在传统建筑群落与环境中充分表达出来,仅对历史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地块划分、交通组织,以及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停留在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色彩、形式及绿地等指标控制上是不够的,还必需进一步深入到城市设计的层次上,建立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以高超的城市设计技巧,对重点地段的传统风貌、空间形态做深入具体的探讨,从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来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的要求,又能将“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具体化、可视化。 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即使是在传统文化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条件约束下,每一代人仍有权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延续,即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的基本前提。反映在建筑上人们重视并延续的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及体验, 而不是建筑物物质形体本身。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百余年寿命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连续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只要格局不变,风貌永存,就足够令人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意识了。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在保存传统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转变内在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呢? 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类型学策略,探索城市、街道、建筑类型抽象化与具体化的互动关系,发掘历史街区中传统建筑与环境的个性以及其具备的地区性特征在居住人群中的心理积淀,对于达到上述平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类型学作为建筑及规划领域内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它的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对建筑和城市的实践已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通过类型学概念,既可以研究传统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又可以研究建筑与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城市形态的延续。维特考尔(L. Wittkower) 把建筑类型作为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文化影响,通过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发掘并运用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文化影响。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 Rossi) 则在发展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罗西看来,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是交织着历史的和个人的记录的所在”, “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 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 “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①。 在类型学中,历史性传统建筑要素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通常居住在同一社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对传统的记忆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至于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就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了。建筑的深层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积累,只有通过对建筑类型的研究,才能探询到建筑现象的根源,并进而将之反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上。同样,通过研究城市的深层结构———“集体记忆”,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城市的表层结构———街区及建筑的组织或结构中将之表现出来,既能满足传统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研究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研究 摘要:本文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的总结性思考。结合这一学期所学,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的认识,汇报案例(绍兴仓桥直街规划)的介绍和总结,对本专题同学所做的内容的总结和思考,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化 随着对历史街区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规划师或建筑师的研究课题,更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保护的内容也不再是某一文物,某一街区的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城市生活文化得以更好延续。历史街区保护是一项具有社会实践性特征的复杂工作,既需要不断推进城市保护理念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加强保护规划的实施以及控制机制的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研究。现行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及保护制度上,通过研究历史街区的本质特征,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实践进行思考,以总结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经验和教训。 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研究主要概括为三个方向,与时代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到时代变迁是引发历史街区保护矛盾的根源,在保护过程中强调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寻求不同策略。探寻历史街区发展源动力,寻求新的社会因素的介入。与自然的关系: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整个人类进化以及迁徙历程,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选择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寻求理想人居环境的历程。与文化的关系: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城市开发需要对历史文脉和地方文脉的重视和恰当的运用。在城市开发和建筑设计中,引用国际城市规划理论成果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抛弃了自己本土文化和悠久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建筑经验和理论,就是本末倒置了。另外,对待传统街区的复原也要持审慎的态度,传统的美不在于符号的简单堆砌,而表现在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建筑物的营造如同写文章,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理清地区文化脉络,将文化符号、地域符号进行重组。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结合时代,自然,文化的关系,使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挥它的重要价值。 结合本专题研究,找的案例为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绍兴仓桥直街全长一点五公里的绍兴仓桥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2003年获“二零零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绍兴仓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是国内成功的保护规划,而在规划设计上采用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1933年《雅典宪章》 由CIAM编制 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 1964年《威尼斯宪章》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更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首次提出历史街区概念1976年《内罗毕建议》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进一步拓展了保护的内涵,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作用和价值。1987年《华盛顿宪章》 ICOMOS(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再次对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做了修正和补充,文件指明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即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 ICOMOS 继《威尼斯宪章》后,再一次提出“原真性”一词。将保护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的层面。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1999年《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大会 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大发展”和“大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提倡“宜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国际社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纯粹的单体古建筑保护延伸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保护。在国内,对历史街区保护也经历了从“修旧如新’,到“修旧如旧”,再到“修旧如故”,从最初对实物遗存真实性保护到近年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等生活真实性的关注.如有认为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性问题(张曦,葛听);历史街区保护应“保护原有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阮仪三,孙萌);“生活真实性”是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之一(杨新海)。 《巴拉宪章》 前言 考虑到《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决议》(1978年在莫斯科通过)的内容,澳大利亚ICOMOS(ICOMOS澳大利亚委员会)于1979年8月19日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巴拉正式通过了巴拉宪章,并于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通过了修订案。 巴拉宪章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它建立在澳大利亚ICOMOS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 保护是对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进行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持续的责任。 宪章的适用者 本宪章旨在为那些需要就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提供建议、决策,或承担工作的人,如业主、管理者和监督者,制定一套实践标准。 宪章的使用方式 本宪章是一个整体,许多条款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保护原则中的条款通常会在保护方法和保护实践部分作进一步阐释。为使阅读流畅,宪章中已包含了标题,但这并不成为宪章的组成部分。 本宪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使用和应用将在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的下列文件中作进一步解释: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文化意义》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保护措施》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从事研究和编写报告的程序》 《与保护有重要意义地点相关的道德规范》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常见模式及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常见模式及案例分析 摘要: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当下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过快的城市更新速度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它们的存在。本文对当下的一些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分别分析了其成功的方式,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is instantly many people care about, and the rapid urban renewal rate h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ir existence.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om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mode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its successful respectively way, the hop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department.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block; Protection; update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尤为悠久,很多古老的建筑既见证着我们曾经的辉煌,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必须予以积极保护。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运动的不断高涨,原有的建筑逐步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这其中有很多历史建筑也惨遭不幸,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和人文损失,有志之士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积极呼吁相关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所有人都有足够的认识才是根本之道。 很多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古建筑非常多,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建筑都是成片存在的,我们称之为历史街区,这些历史街区的存在让我们对过去的生活有了很多的理解,价值极大,但是只是单纯的进行保护效果又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护与利用合为一体,使其重换青春,本文即基于这样的目的做了探讨,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我国的历史街区归纳而言有以下四种,其一是以古城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经济的历史街区,如丽江、平遥等均通过政府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伤修缮,成为了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其二是处于城市黄金地段的老商业街区和办公街区的“置换”,典型案例就是上海的外滩。其三是以艺术家自发改造为主的产业建筑历史街区,最初是在上海,一些艺术家在苏州河沿岸地区自发改造的中小型产业建筑遗产成为了艺术家的工作室,随后在北京、杭州、成都出现了有类似的项目。其四是城市居住型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最典型的就是上海的“新天地”,随后这一模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城市设计 探讨 一、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距北京137公里,为首都之门户。 天津是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的大城市。天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天津密切相关,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在天津留下了足迹;天津曾是我国近代北方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所有这些,使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天津市有不少古建筑,辽金时期的砖塔、楼阁、石经幢。元代以后的官、观、寺、院、官邸、会馆、祠堂、庭院。较著名的有天后官、文庙、玉皇阁、清真大寺、独乐寺、广东会馆、大悲院以及清代的私人园林。据统计,商周以来的建筑文化遗存达1000余处。 天津还拥有大量的西方近代建筑,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其中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花园路和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官附近,大部分是庭院式独居住宅,建筑外形具有各国民俗特点;以金融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中街(今解放北路)上。建筑的特点是:高台阶、大柱子、金属栏护窗,外檐贴面大多是花岗岩和大理石,室内装修讲究,顶棚装饰精细雕刻,地面是硬木拼花地板或彩色水磨石地面,在设计上沿用本国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

二、海河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十里鱼盐新泽田,二分烟月小扬州”。这是自元代以来,一些文人赞美天津水乡景色的秀丽写下的诗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全长约72公里。 海河是一部记载着天津发展历史的史书,伴随着天津形成、发展一直到今天。天津最早起源于漕运。当时这一地带商贸业十分发达。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开始建设天津城。到2004年的12月,是天津设卫600周年的纪念日。老城经过400年建设,逐步形成了规模,其中建成了我们熟知的天津三件宝:鼓楼、炮台、铃铛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帝国主义国列强先后在天津划定租界.他们为了抢夺通向人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用地,建设码头、仓库、工厂和商贸设施。天津沿着海河发展,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九国租界区,租界区面积相当于当时老城区的十倍。在这期间西方的近代文明从天津登陆开始向中国传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有强烈的碰撞。在这个时期海河两岸也先后修建了一些在国内比较先进的设施,如:老龙头火车站,是我国大商阜里第一个火车站。还有开启式的铁桥,国内第一条有轨电车、在海河两岸建设了电报局、第一个邮电局。还有我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当时叫武备学堂。改革开放以后,市委市政府对海河两岸开发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巨资进行改造。特别是修建了天津站、整修了古文化街,近期叉整修了的金街和滨江道商业步行街,重修了鼓楼,整修了具有异国风情的五大道风貌街区,整治了津河、卫津河等二级河道,使海河两岸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剖析,提出昆明文明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途径——“有机渗透型”模式,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从街巷格局、交通、文脉等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昆明文明街片区;历史风貌;文脉 1、引言 历史街区的概念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景观,显示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却随着现今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文脉的割裂,昔日历史老街的场景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 作为昆明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明街片区虽保留着老昆明原有的市井生活与商业习俗,但随着城市化的暗涌: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导致现在的文明街街区与周围街巷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面临着被重建的命运。针对昆明文明街街区形势,结合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研究,探寻适合于文明街街区发展的模式。 2、国内外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 2.1 国外动态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深度、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从建筑实体的保护衍生为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文化形态的保护等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的保护形式可分为着眼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复兴型、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改造性及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保护型。[1]从保护的运作模式来看,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间商业组织得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保护的。[2] 2.2 国内动态 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对于历史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