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2014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开始研究制定《深

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即在上海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试点。

日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出《综合改革方案》,从大学制度、人事

制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的发展模式。地方和部属高校的改革试点工作也陆续开展。我国高校如何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注重绩效评价,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大

学制度?带着这个问题,本网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周光礼教授。

创设良好外部环境

主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界定管、办、评三方的权责边界?

周光礼:从管理走向治理,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处理好政府、学校、

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关键。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单一控制,治理重视利益相关主

体的多元互动。参与性是大学治理的本质。从宏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主要参

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和社会,由此形成三对重要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政府与

社会关系、学校与社会关系。在传统的管理逻辑下,政府强势于学校,政府与学

校关系不平衡;政府强势于社会,政府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学校强势于社会,学

校与社会关系不平衡。在治理逻辑下,政府、社会、学校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

通过“管办评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

共治格局。

创设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独立的法人,政府主要通过行政管理系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领导和管理大学。这种政校不分、管办不分的治理体制造成

责任机制不明确,大学缺乏自主权和办学积极性。

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要求政府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谓负面

清单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公布权力清单,规定高等教育中的哪些事项因属于“国

家事务”而需要管控,除此之外,其他任何领域大学均可先行先试。负面清单管

理模式的实质是坚持“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则。政府开具权力清单必须符合“法

律保留”原则,不可制定立法性政策,随意增加管制事项以及为大学设置新的义务,即“法不授权不可为”。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优势?

周光礼:大学董事会制度在欧美大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董事会制度不断完善,成为大学治理的核心制度。作为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不仅致力于为大学寻求稳定的财政资源,而且拥有对大学重大事务做出根本性决定的权力。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中国公办大学开始积极探索董事会制度,希望以董事会制度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和大学去行政化。然而,从改革的实效来看,现有改革并没有出现出“一董就灵”的政策效果。

究其原因,是因为改革者没有中国视角。首先,中国大学的董事会不是大学的决策机构,只是大学的咨询机构。中国大学董事会的主要功能是产学合作以及获取办学资源,并没有大学校长遴选等方面的法人权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校务委员会就是中国特色的董事会。其次,如果一定要建立决策性的大学董事会,那么必须在董事会与党委常委会之间建立适当的制度联系。因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国家法定的大学治理结构,这是建立中国特色董事会制度的前提。建立党委常委会-大学董事会“双向进入制度”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充分激活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处理好加强治理与去行政化的关系?

周光礼:学术权力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大学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问题。学术管理是先发性的,行政管理是后发生性的,行政管理是为学术管理服务的。古典大学的学术管理表现为教授治校。教授治校的前提条件是大学规模小、内部成员不存在利益冲突、组织是由共同信仰组成的价值共同体。古典大学不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教授可以兼职管理学术事务。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大学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增加,科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大学,大学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行政管理由此产生。从此,大学出现了两类管理系统并存的格局:一种是新接入的“以行政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科层管理模式,一种是传统的“以院系学术管理”为基础的专业组织管理模式。如何协调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管理形式是现代大学治理面临的基本挑战之一。

英美大学普遍采用两院制治理模式来回应这一挑战。所谓两院制治理模式,即大学最高决策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董事会(负责行政事务决策),一个是大学评议会(负责学术事务决策)。在企业家精神的影响下,大学的科层制度和科学管理模式空前强大,传统的学术管理不断萎缩,大学评议会的功能不断弱化。学术人员日渐失去了学校层面的话语权,学术权力被迫下移,转向控制大学基层

学术组织,从而形成一种纵向的分权关系。换句话说,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

系已由学校层面的横向分权关系转变为学校与院系的纵向分权关系。

针对大学学术力量微弱,中国学界提出了“大学去行政化”,要求健全以学术

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很多大学甚至要求行政人员集体退出

学术委员会。然而,这种改革收效甚微,这是因为现代大学活动日益复杂,大学

行政管理非但不能“去”,而且要更加强化;尤其是这种改革忽视了行政决策和

学术决策都必有由同一套行政系统来执行的事实,行政人员退出学术委员会只会

扩大政策执行的“鸿沟”。作为底部沉重的组织,大学学术权力的重心在基层学

术组织。因此,现代大学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不再是校长与学术委

员会之间的矛盾,而是大学高层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矛盾。

为了落实学术权力,大学综合改革必须顺利大学“底部沉重”的组织特性。一是要明确学术管理的使命。学术管理的核心使命是维护学者的学术自由。学术

自由是一种学术权利,从学术权利走向学术权力是一种异化。建构以学术委员会

为核心的学术权力对学者的学术自由依然是一种威胁。学术研究需要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甚至“无政府”的环境,学术管理必须尊重学术活动的这一特性。二是

要扩大基层学术组织自治权的范围。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是教

授治校这一古老理念的现代“保留地”。要激活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必须降低

管理重心,把学术权力还给基层学术组织。三是要树立行政为学术服务的思想。学术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行政要为学术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亟需

改革当前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同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

作用。

坚持依法治校之路

健全大学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完善大学章程,建立健全大学治理体系的保障机制,坚持依法治校之路?

周光礼:依法治校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大学章程推进依法

治校是当前大学法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学章程的主要功用是规制大学权力运行,大学章程应成为“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基本法、学术自由的保障书、师生权利的守

护者”。

大学章程的生命在于实施,大学章程的制定只是大学法治建设的第一步。实

施大学章程,首先,政府必须尊重大学章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大学章程的法律效力低于教育部

规章,高于教育部其他规范性文件。如其所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规章,

对章程已确定由学校自主管理的内容,不得任意干预,除规章以上层级的规范性

文件外,其他文件要求与经核准的章程不一致的,优先执行章程的规定。”这意

味着,大学章程初步具备对抗政府不当干预大学自主办学的效力。其次,大学办

学必须依章而行。变人治为法治,变管理为治理,只有这样,办学自主权才能合法行使,学术自由才能日益彰显,师生权利才能切实保障,现代大学制度才能逐步完善,大学法治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网:参考欧美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如何借鉴其大学体制并成功落地,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周光礼:借鉴欧美一流大学经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首先,必须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改革必须尊重法律秩序,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我们的很多改革随意为学校设置权力,随意为教师增加义务,这些都是违法的。比如欧美大学的“非升即走”的学术职业管理制度,在中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中备受推崇。但这种制度与我国的法律环境并不相容。“非升即走”制度与中国的新《劳动合同法》以及最近公布的《事业单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相悖。

其次,必须处理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的关系。国际经验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政策环境,国际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土壤。许多国际经验说起来激动,并不实用。因此,国际经验必须与中国国情结合。比如,现在很多重点大学制定综合改革方案,都提出要建立美国的“tenure-track”制度。殊不知,中国大学教师都是tenure,连食堂卖饭师傅都是tenure。那么这种以建立tenure为目的的改革,其实只是变相地为一部分人加工资的借口。

最后,要处理好改革的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大学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目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手段,教师是中间变量。培养人才最终要考教师。大学综合改革要把教师视为改革的动力,而非改革的牺牲品。很多学校的改革总是首先拿教师开刀,而不是激励教师将改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种改革不可能成功。因为如果改革“受伤的总是教师”,他们就会抵制。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

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知识讲解

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 伴随着最早的现代大学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应运而生,传播 并影响至今,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一直未曾停止。从清末“西学东渐” 之初到 21 世纪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并积极从 滥觞于西方的现代大学制度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推动着办学理念更 新和大学治理创新。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冲击影响和逐步融入中国高 等教育的过程,是西方现代高等教育先进思想和文化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既是相互碰撞、批判吸收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现代大学制度演变 (一)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起源和发端。在中世纪行会组织方式的影 响下,中世纪大学内部管理组织和学术组织带有明显的制度性。中世纪 大学周旋于“皇权”与“王权” 之间,从教皇和国王处获得特许,享 有广泛自主权,成为自由研究学问的场所,并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学科教学以及学位等级等一系列制度,较为深刻地反映 了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探寻真理这一独特社会场所的内涵本 质和运行规则,为现代高等教育活动所传承,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19 世纪中叶,在威廉?冯?洪堡的领导下,德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柏林大 学“确立了彪炳世界高等教育史册的‘大学理念’——大学自治、学术 自由、教授治校、教学与研究相统一”①,不仅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进一步扩展大学职能。正是柏林大学 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适时回应了时代发展对 高等教育的呼唤,因而崛起为世界大学的中心,并影响了整个世界高等 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历史进程的共振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出现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 1898 年成立的京 师大学堂,沿袭了日本东京大学的办学模式。“五四”运动后,中国逐 步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中国大学方才追求建立具有自治权和学术 精神的现代大学,推动了西方大学制度在中国的扎根和中国现代大学 制度的生发。著名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未公开发表的《不肯再 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提出没有办学自主权、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任校 长的鲜明观点。胡适则在他著名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提出 要建立“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②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制

学校现代制度建设

德州新星职业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学校的现代化进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变革是寻求变化的,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是聚焦学校内部运行机制,这要求我们做到完善决策机制,重视管理创新;调整机构设置,降低管理重心;提高管理实效,前移管理阵地;坚持以人为本,进行绩效管理;建立责任制度,实行反馈激励,充分调动中层干部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校有限的人、财、物等达到最佳组合,发挥出最大的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几年来从全面提升学校竞争能力入手,创新学校管理,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从而使学校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我们构建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以现代办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以现代育人模式为保证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的教育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作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必须设计面向未来的教学制度系统,以从根本上改善和发展人类自身,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学生。为此,我们对学校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全新的系统设计。 (1)创新办学理念。一是确立学校的核心理念,我校的核心理念是“德技双馨、知行合一”。核心理念明确了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的理想追求。二是德育理念。我们的德育理念是:做有根基的

中国人。德育理念明确了德育的模式思路和特色。三是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理念是:用教学科研创造教学奇迹,用教学高科技创造教学高效益。我们力图引导教师超越传统,实施科研兴教,科技兴教。四是学习理念:用生命激情学习,用科学方法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激发生命激情,创新学习模式,追求一流发展,从而拥有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2)创新培养目标。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生存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强化六大能力培养。努力为学生作好四个准备。即:升学的准备,就业的准备,成功人生的准备,走向社会的准备。 (3)创建民具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现代教学模式。达到既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又重视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努力形成没有师生隔阂的平等教育模式,没有差生概念的教育模式,没有单纯说教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着力以知识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还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天性在校园大放异彩,让学生在校园、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在继承学习的同时学会自主式学习、发展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反思性学习,让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获得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更要收获人生智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二、构建以全面目标系统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以全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汇报.doc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汇报 篇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白峰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2014年4月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紧紧抓住此次契机,为更进一步的建设好学校、管理好学校、教育好学生、发展好教师,推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为实现“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有根基的现代人”的现代化办学目标提供制度保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针对我校教育发展中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有效整合行政、学校与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完善基本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具体运行正常、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使我校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品牌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声誉与日俱增的现代化农村小学。 二、总体目标 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条例,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建立民主、科学、开放的管理机制,形成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2.现代学校民主制度建设 学校的民主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学校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过程中,也体现在学校与社区、家庭及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中。民主治校,即教职工依法、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有效管理的重要原则,是教育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3.推进校务公开,有利于构建现代化学校管理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功能是为了“三个发展”,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而坚持校务公开,正是为了激发教职工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以分管副校长为责任人,以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安全检查领导小组,结合本部门管理的基本职责和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定期不定期全面安全检查活动,要求不留一个死角,不放过一个问题,不忽略一个隐患。全面揭示和发现我们学校在管理层面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安全隐患。

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综述 大学制度是大学理念的具体规定,是保障大学现实运行和战略、规划发展的重要规定。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用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大学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大学的办学行为,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是大学治理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目前在教育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确切和公认的定义。国内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别敦荣提出“今天之所以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既不是19世纪的德国大学制度,不是20世纪的美国大学制度,也不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我国大学制度,而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潘一山等提出“所谓现代大学制度,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明确大学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全面把握和落实大学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应具有的权力和责任的一种管理制度。”别敦荣、潘一山等学者们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而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各自的观点。笔者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理念的载体,是规范大学运行的规范和原则,是符合中国

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运行与治理的规则体系的总和。 而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应当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自身的使命。二是开放性。大学应当是开放的,应当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学术思想、各种学术流派,包容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互动、相互理解和国际化,从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文化复兴。三是人文性。大学应当更加关注人性与人的发展,严格遵循“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卓越性。大学应当更加关注质量,更加关注效率,更加关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用优异的人才、创新的科学成就和高品质的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大学的主体性要求在大学内部要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开放性和人文性则要体现为学术管理上的“无为而治”;卓越性则要求把“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摆在高校发展战略的首要位

聚焦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治理”辨析 主持人:翟博中国教育报总编辑 嘉宾: 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院院长 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宝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永瑞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郭涵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

刘畅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 如何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座谈会,与会专家、厅长、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传递了怎样的内涵?当前教育管理体系存在哪些弊端?如何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政府、学校、社会需要构建怎样的新型关系?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中国教育报联合举办的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教育厅长、中小学校长等围绕该主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如何理解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变 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能体现现代精神,反映教育的现代性,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民主性2014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报告,指出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从教育部门自身改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写入2014年教育工作要点。 从长期以来的教育管理到如今的教育治理,一字之差,传递了怎样的内涵变化?座谈会上,专家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说:“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能体现现代精神,反映教育的现代性,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民主性,治理是多方参与,多方参与有时就慢。有人说多方参与是不是就没有效率,我想这可能有一个近期效率和远期效率的关系。我们追求的是长期效率、是比较长远的治理框架。”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也认为,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更多地强调了公共管理的转型。它带来了如下的变化:从关注公共项目和政府机构转向关注政府治理的工具,从等级制向网络化转变,从公私对立到公私合作,从命令和控制向谈判和协商转变。 “一方面,治理主体多元化,不仅仅由政府承担,还包括大量非政府组织,社会、家长、学校等也都共同参与到教育治理过程中。另一方面,治理机制复合化,由政府、社会和学校三大子治理机制构成,三方面统一互补。此外,治理手段将会变得多样化,除行政手段以外,更多的是强调各个

xx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报告

令川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报告 为了加强学校管理,依法治教,使学校管理纳入现代化管理轨道,多年来,令川学校党小组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完善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发挥学校管理优势,走出一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管理的新路子,形成了以人为本、规范有序的管理特色。 一、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系 坚持依法治校,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和教学观,从五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1、完善了目标机制。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计划、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凸显特色,形成系列计划管理体系。 2、完善了管理机制。经学校校务会议研究,对原有的管理制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明确了学区成员岗位职责和学校岗位职责,形成了党政职责分明的组织体系,学校行政机构设置合理,职责分明,各部门间配合协调,工作有序。 3、完善了制约机制。我们修订并完善了《令川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其中包括教师管理制度、业务工作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杨河初中安全工作制度等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真

正使制度能落实到工作中去,并取得好的成效。 4、完善了竞争机制。我们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制定了《令川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制度》等制度。 形成了班子和教师考评体系,使教师的考评达到民主化、规范化的要求,真正形成了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5、完善了激励机制。学校制订了相关制度,并经过不断地完善,形成完整的考核体系,鼓励师生争创一流。 二、坚持教代会制度,实施民主化管理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 学校的教职员大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教代会是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几年来,我们在发挥学校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职能作用。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员大会,教职员(代表)大会,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民主讨论学校规划、改革方案,监督学校各级干部,民主评议干部,充分调动教职员参与民主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 校务监督委员会按照工作章程,认真行使职权,维护教工合法权利;支持校长依法行政,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配合党组织加强教职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及策略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及 策略 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线索 (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治理线索 通过对陕西15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关于党对高校领导体制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党委与行政、行政与学术的权责界限不够清晰;个别高校党政决策机构人员重叠过多;书记和校长的职权运作模式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范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互交错较多;少数高校领导在准确判断形势、把握大局、推进改革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等。可见,我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有待进一步完善,使党委书记和校长互相尊重,分清职责,共同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纲要》指出,我们要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在我国大学治理组织机构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存在不平衡及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过小”。学术权力的主体———教授及学术组织的作用不突出。在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学者及学术组织参与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有限,学者及学术组织的权力得不到充分体现。教授作为大学的办学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学术上的领导决策作用,学术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代替。[4]在陕西高校的实地

调研中,关乎学校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相当部分的高校是由非学 术人员讨论通过;而教师考核与聘任等,也多是由非学术人员制定,教授治学的力度仍需不断加强。完善大学民主管理需要强化学术的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确保专家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专业委员会和学科委员会制度,使学术权力发挥更加合适、准确、高效。调研显示,陕西一些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中行政人员数量偏多,学术事务被间接行政化,我们应减少学校行政对学者和学术事务的干扰,对学术与行政进行合理分权,防止行政挤压学术生存的空间。同时,完善大学的民主管理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充分保障教师的权益,使教职工参与学校民 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力落到实处。然而调研表明,陕西省部分高校在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决策中,为广大干部师生、基层院系提供的民主参与渠道不够畅通,方式不够多样,因此学校的民主管理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外部治理线索 现代大学制度在重构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需要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一是如何促进大学组织的高度社会化,使大学与社会 之间形成有机的互动机制;二是如何解决好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与直接服务社会的冲突,确保大学的健康发展。[5]一方面,大学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大学承担着社会服务的责任,要面向社会,了解社会需求,让利益相关者了解学校,学校也有必要倾听他们对学校 办学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和谐高效办学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确保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35849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 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调查研究 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与公办学校关系没完全理顺、将学校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机构,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考核进行较多的行政干预,校长一言堂、内部管理同质化、民主监督机制失灵和社区与家长没有真正参与学校管理等。不仅降低了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而且也制约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迫切需要通过排除他律性因素干扰即去行政化来理顺外部制度环境,通过加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以及通过促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

程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对此,我们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如何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权、落实自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办学、促进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并就促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放权现代学校制度社会参与 一、基本情况 公共教育管理领域内的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之间一般有三种管理水平:一是法制管理水平,二是制度管理水平,三是两者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上的自觉的意识管理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之间关系的根本特征不是制度性的,而是以行政性(上下级的)、管理型(管与被管)、

以章程为核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以章程为核心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面对世界大学的发展潮流和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加强章程建设对时代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其对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做好顶层设计等方面。在下步工作中,要从发挥章程的统领和推动高校改革作用等方面予以加强。 标签: 章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644105.html,ki.16723198.2016.10.064 章程是一个组织的纲领性文件。现在大学制度必以章程为载体并作为运行的根本依据。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办学历程中,要么是没有章程,要么是仅仅作为摆设。面对世界大学的发展潮流和十八大关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我们必须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1 新形势下加强章程建设的意义 1.1 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办学自主权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核心和主要难点。高校此次目标制定章程不是简单贯彻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志,而是要借此赋予现代大学制度内容并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而高校治理体系涉及到政府、社会和高校内部等各方面关系的明确定位和调整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 1.2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突显规则约定和法治意识 从程序上,章程要按相应的民主程序产生。在内容上,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目标、思路、措施都须在章程中施以规则化表达。有利于牢固树立以规则为先的守法意识,进而从制度上减少大学发展中人为造成的不稳定和折腾,甚至倒退,进而切实推动高校的管理和运转向治理结构及其功能转变。 1.3 强化章程严肃性,突出开放式监督 从行为的性质比较来看,现在的大学章程制定和颁布不再是高校的内部行为,而是要由上级教育管理机关做出批复、核准,然后公开公布,有点类似于政府条例的特征,更加体现了大学章程在国家法治体系中的严肃性。为此,依据生效章程,高校内外都可以对高校的办学活动进行不同范围与程度的监督。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644105.html,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构建 作者:张喆孙明慧 来源:《环球市场》2020年第01期 摘要:当前国家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如此。本文探讨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安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这是进入新时代国家对发展环境变化的最直接表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同样面临巨大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和话语权受到挑战,建立什么样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体系,怎样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能力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 1.外部环境因素。当前西方国家不断散播中国威胁论,不遗余力低毁社会主义,同时加大西方宪政民主观念的输出,用普世价值来冲击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这些都对辨识能力欠缺的高校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西方国家还加强了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渗透。他们不断用“去意识形态化”的温和话语去影响和感染青年学生,让他们认同遵循西方价值的行为导引,以此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他们还凭借在信息和技术上的优势,不断从网络管理和安全等方面发起攻击,尽管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和互联网应用首屈一指的国家,但仍然不具备支配性的地位,这使得网络环境治理遭遇巨大挑战,一方面使网络上信息真假难辨,另一方面也挤压了主流声音,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受到巨大影响和挑战。 2.国内发展因素。经济快速发展也使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对高校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也给了非主流思潮以可乘之机,“新儒学”,“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正确认知。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作用受到巨大削弱。 3.高校自身因素。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要求高校面对问题的反应时间更短,处理更高效,而高校意识形态防控的体制机制相对落后,并不能适应这种需要。面对外来价值观和不良思潮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高校意识形态的向内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问题导向,并不足以应对形势变化,必须主动出击,建立起有效的怡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建设现代学校章程制度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一、与时俱进,推进学校科学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为此我校加大了学校创新管理,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坚持“人本化、精细化、网络化”管理 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坚持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的原则,“管”、“理”并举。首先,克服偏见,对所有的教师一视同仁,不用固定的眼光看人,遇事经常换位思考,心胸宽广,宽容大度。其次,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不仅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更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管理环节,从每一个细节抓制度、抓管理、抓落实,努力实现管理的全覆盖。落实目标责任制,逐层分解职责,逐项明确任务,实行一层对一层负责,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 2.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 学校聘请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教育督导、安全督导。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撰写心得体会,增强法治观念,提升依法治校能力。依法制定学校章程,规范学校治理行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并制定学

校发展规划,确定年度实施方案,客观评估办学绩效;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便捷规范的办事程序,完善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 3.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制订《学校章程》,完善了各项制度,出台了各项工作考核细则,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作风民主。学校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民主决策学校重大事项,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通过教代会议事制度,把学校的重大决策、岗位聘任、财务收支、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教职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置于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让大家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校务公开,学校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和校园网设置校务公开栏信息公告栏,制定了校务公开工作制度,规范了校务公开程序,对学校财务、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发挥少先队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或参与学校治理。学校领导组织、参与家长会、家访工作,与家长、群众建立沟通平台,听取家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指定专人负责校务公开工作,开通校长信箱、设立校领导接待日,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2016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安全责任制。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与内部管理制度 一、大学制度与内部管理概述 大学制度一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宏观的大学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大学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微观的大学制度是指一所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包括组织机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工作机制(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和制度创新机制等。袁贵仁部长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基本内容,它主要涉及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内部治理层面,要区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建立法人治理结构。首先是制定学校章程;其次,学校内部治理的核心是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机构设置和运营程序,把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分开,并有相互的制约;再次,在内部治理结构中,市场、学术、政府这三种力量如何通过一定的组织体系来协调其相互作用,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创新中的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前提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核心是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特征是学术自治、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关键是建立现代大学法人制度。为了实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管理体制多样化、资源配置社会化、教育活动市场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科学配置与整合,外部又受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的制约和影响。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呼唤重构政府、社会与高等学校的关系,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与高等学校内部的力量形成互动,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推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变迁 1、起步较早、最有成效的内部体制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研究

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研究 作为传承和拓展文明的学术组织,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在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大学发挥着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公立高校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阵地,关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和质量。而“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自身的健康成长,当然要从高校的内部做起。因此,做好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创新研究,深入推进高校治理改革实践是破解“钱学森之问”,践行高校使命,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殊时代背景下,推动公立高校内部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我国 教育领域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绪论。介绍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结构,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的不足。第一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理论层面解决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分析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框架问题,即将治理的一般性原理、中国情境下治理体系的嵌入性分析工具以及中国公立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在规范限定本研究所涉及的“大学治理”“公立高校”“治理体系”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按照“价值——制度——行动”这一

中国特色治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明确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价值构成。“价值”的定位是构建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组织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价值”不仅关系到组织存在的意义和使命,更关系到组织的制度结构和行动规范的确立。本章以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价值构成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从现代大学的功能价值和精神价值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立高校政治价值的特殊规定性,明确公立高校自身的价值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揭示现实中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这些价值取所要正视和面对的价值偏离问题。第三章: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制度结构。制度对于治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治理必须要以稳定的制度结构和有效的制度供给作为基础、保障和动力。本章以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制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现代大学内部的权力结构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在明确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理想化制度结构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当前公立高校内部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政治领导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自主管理制度的现实样貌,同时分析和揭示当前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在制度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第四章: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行动模式。从价值层面的引领,再到制度层面的设计和安排,最终都将落脚于具体的治理行动之中。本章以中国公立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行动模式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从治理的行动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的特殊性角度,结合自主治理的基本原则,设计并提出了带有自主行动特征的公共高

《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

《现代大学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的论文 人 古人云:“因才施教”。那么当我们讨论大学制度的合适与否时,我们是否应该先看看这些制度的遵守者——当代大学生呢? 当今时代,以应试教育为尺度选拔人才进入大学深造。诚然,就目前中国的整体形势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才是当前最切合中国国情的选拔方式,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显然的(尽管我们对此束手无策)。 如是乎,一群本可以逍遥自在、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年就背负起事关自己“远大前程”的重担,抛弃了兴趣爱好,被迫全身心投入了知识的海洋。尽管说提倡素质教育,但终究是一纸空文而已,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双方面抵制。 我很喜欢吃牛肉拉面,但让我一日三餐地吃,吃上一周,我也腻了。可这些青少年面对数理化等科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着,仅中学阶段就学了313周,哪怕开始时有的一丝兴趣也早就给反反复复的习题抹去了。更何况与网络游戏等事物相比,学习要枯燥的多。在学校家长的双重压迫下,在自己内心叛逆心理的作用下,一部分人走上了极端,成为无业游民,反过来引诱在校的学生。一部分人合理或不完全合理的调配了时间,终于迈进了梦想的国度——大学。 然而,对这些即将进入大学的一部分人而言,进入大学也就意味着摆脱了父母天罗地网式的束缚,他们好似脱了笼的鸟一般,再无拘束,因此在一接触到社会花红酒绿的冰山一角后,也就极有可能会辜负自己十年寒窗的辛苦而走上了纸醉金迷的不归路。但同时,这也是考验培养他们的自制力与眼光的时候了,真正有自制力、眼光长远的大学生是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监督者与管理者,学校又应当制订怎样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引导大学生回归大学生活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并促使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呢?究竟是传统的严格管理有效,还是当今流行的“宽松式”管理更能成功呢? 势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我们在思考现代大学的管理制度时,是否应该先认清当今时代的社会形势呢?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的空虚也暴露了出来。由于社会法制的不健全,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讷河市第八小学 2016 年3 月根据讷教发〔2016〕8 号《关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安排,我校开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工作,是我校为争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新优势,更高层次建设好学校、管理好学校、教育好学生、发展好教师,推进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行动。是为进一步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让学校回归教学本质,为学校注入新动力。为稳步有序地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针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育发展中基本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制度问题,有效整合行政、学校与社会等各方力量,通过完善基本制度,健全长效机制等方式,构建思想理念先进、法规依据充分、具体运行正常、实践成效显著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使我校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品牌特色不断彰显,社会声誉与日 俱增的讷河名校。 二、主要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主要目标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政校关系和学校

自主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力争用2—3 年时间在现代学校制 度建设各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全面推进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具体目标 1.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摒弃“功利教育”的不良影响,形成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 2.师资队伍现代化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充足,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100%。教师骨干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3.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学设施向现代化迈进,按《黑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配齐装备,加大教育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投入,达到高规格、现代化。 4、学校管理现代化 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理念超前, 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素质高、事业心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育教学两支队伍。 5.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科研,严格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教”的方针,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龙华学校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方案

龙华学校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加快我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伐,优化学校管理结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安全、质量、服务、品牌”为教育发展主题,坚持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发展内涵,立足本校实际,深化学校全方位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学校在教育思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体系和教育水平等方面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达到现代化学校的要求,保持学校持续、稳定的高位发展。 二、领导机构 组长:刘永业 副组长:姚雄辉黄煜钊钟建峰李群第 成员:叶黄金赖燕芳李丽明吴国兴谢小毛 胡艳玲李路年 三、目标任务 1、教育思想现代化 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摒弃“功利教育”的不良影响,形成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以让龙华学子成才,让家长放心为教育的目标。 2、师资队伍现代化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充足,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100%,教师学历达标。教师骨干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3、办学条件现代化 学校办学条件按标准建设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学校完善多媒体教室、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4、学校管理现代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系统,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素质高、事业心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育教学队伍。 5、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科研,严格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方针,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6、教育水平现代化 形成龙华学校独有的科学高效的办学特色,力争使龙华学校成为一所农村一流学校。 四、创建要求 1、各室负责人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创建现代化制度处室。学校将把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处室工作的重要依据。 2、学校重点工作就是创建现代化管理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在此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共创美好未来。 3、学校要立足于丰富学校发展内涵,着力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提高学校设施的格次。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大学不再是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是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许多不被人关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在公众的面前,其中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何为现代大学制度 (1)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 关于制度的解释有很多,包括体制层面、体系层面、规程层面、规则层面等。我倾向把制度理解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社会整体或者某一方面的体制,以及要求成员共同遵循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基于这样一种对制度的理解,大学制度可以这样界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保障大学有效的运行而形成的大学体制、法规和内部规程的一个总称。这是一个初步的看法。 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观点至少有6种。1 第一种观点:德国柏林大学制度可以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模式。 第二种观点:欧美发达国家的“多元型大学制度”。大学正在走向多元化,并形成相应多元型大学制度。 第三种观点:我国近代建立的大学制度。 第四种观点: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联系的大学制度。主要是我们现在进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我们的改革中处理好举办者、办学者以及处理好政府和大学的关系,处理好大学和社会的关系等这样一些层面上建立大学制度。 第五种观点: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应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上建立起来的大学制度。 第六种观点:世界一流大学制度。认为一流大学所需要的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等等。 上述六种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张德祥的观点在这方面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现代大学制度。 (1)现代大学制度应该符合大学的基本特性。大学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克拉克在他的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基本的阐述,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基本观点,知识是高等学校的实质和核心。这个知识不是普通的知识,是高深的知识。什么是高深的知识?高深的知识具有4个特性,即:专业性、自主性、积累性和无限发展性。把握这4个特性,对大学地理解会更深刻。大学是围绕高深知识来进行活动的。这种活动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高深知识的保存;二是高深知识的传播;三是高深知识的发现;四是高深知识的应用。大学是高深知识的加工厂。这种保存、传播、发现、应用和大学的职责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大学的三个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就是知识的传播,科研是知识的发现,服务是知识的应用。大学的这些基本活动,应该有制度进行保障,大学的制度的建立,也是保障大学基本活动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