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普通动物学总结各门动物特点

一、原生动物门

包含种类: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

主要特征:

1、真核单细胞动物(绝大部分为单细胞个体,少数为单细胞群体)

2、运动和摄食器官:鞭毛(鞭毛虫)、纤毛(纤毛虫)、伪足(变形虫)

3、消化:通过食物泡

4、呼吸、代谢:体表

5、生殖方式:主要无性生殖(纤毛虫接合生殖(有性))

6、适应性:包囊

(一)鞭毛纲

1、三分质膜(表膜条纹)

2、绿色鞭毛虫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形成副淀粉粒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溶有代谢废物),排入储蓄泡,再经胞口排出体外

4、纵二分裂

5、动鞭亚纲中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1/5),主要靠白蛉子传播,病症是肝脏肿大、发高烧、贫血以至死亡。

6、动鞭亚纲中的锥虫又叫睡病虫

(二)肉足纲

1、外质与内质

2、伪足,变形运动,形成食物泡(胞饮)

3、水分调节:伸缩泡吸收过多水分

4、二分裂

5、有孔虫帮助勘探矿物、石油;确定地质年代

6、痢疾内变形虫(溶组织阿米巴)寄生在人肠道,能溶解肠壁组织引起痢疾

(三)孢子纲

1、间日疟原虫

(四)纤毛纲(草履虫)

1、三层表膜中间一层+最内一层形成表膜泡:缓冲带

2、大小两核

3、内外质之间有两个伸缩泡,一个在体前部、一个在体后部

4、横二分裂/ 接合生殖

二、海绵动物门

主要特征:

1、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细胞有相对独立性

2、没有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3、侧生动物

4、体壁:两层细胞(扁细胞,领细胞)疏松结合,之间为中胶层

5、水沟系

6、生殖方式:无性/ 有性

无性:出芽/芽球有性:精子由领细胞吞食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被带入卵内

7、两囊幼虫、逆转现象

8、分类: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硅质)、寻常(硅质/海绵质纤维)

9、原始性(与原生动物相似):领细胞(领鞭毛虫)、细胞内消化、细胞疏松而独立

进步性:发育中有胚层分化、具有几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且细胞之间有联系、与多细胞动物大致相同的核酸和氨基酸

三、腔肠动物门

主要特征:

1、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2、浮浪幼虫

3、辐射对称

4、两胚层: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了胚层分化——内胚层、中胶层、外胚层

5、皮肌细胞

6、神经细胞:神经网,扩散神经系统

7、消化循环腔

8、世代交替:有性和无性生殖的方式往往在同一种生活史的不同阶段

9、发育到囊胚就孵化出来

(一)水螅纲【最低等,由此向其他两纲分化】

1、结构简单

2、水母型一般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3、生活史大部分有世代交替现象

(1)水螅型

群体多态现象:同一生活型上存在不同的功能个体

水螅体/生殖体

(2)水母型

(二)钵水母纲

1、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退化

2、个体较水螅水母大,无缘膜

3、消化循环腔较复杂

4、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三)珊瑚纲

1、没有水母型,只有水螅型

2、螅体构造复杂

5、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纲水螅型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

包含种类:吸虫、涡虫、绦虫

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

2、中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中胚层,成为三层动物

3、皮肤肌肉囊

4、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

5、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焰细胞)

6、神经系统:有脑,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7、感觉器官:眼点和耳突

8、固定生殖腺,可体内受精

9、牟勒式幼虫

(一)吸虫纲(寄生虫)

1、吸盘

2、日本血吸虫生活史(哺乳动物、钉螺)

3、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更换寄主的意义

【纽形动物】——纽虫

与扁形动物相似但更加进步,

其帽状幼虫与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相似,所以介于扁形与环节动物之间

五、假体腔动物

包含种类: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

主要特征:

1、假体腔(原体腔)

2、排泄系统:原肾管系

3、体表有非细胞的角质膜

(一)线虫动物门(人蛔虫)

1、呼吸与排泄系统:没有呼吸器官,厌氧呼吸。是由一个原肾细胞衍生而成的管状或“H”形的没有焰细胞的排泄系统。

2、唯一的感觉器官:乳突

3、奇异的特征:在器官发生完成后,除生殖细胞外,所有体细胞有丝分裂停止,因此其体细胞数目恒定

4、蛔虫生活史

(二)轮虫动物门

1、呼吸与排泄系统:体表渗透呼吸;一对排泄管和焰求组成的原肾管

2、头冠/ 轮盘

3、奇异的特征:隐生(装死或失水蛰伏)

4、雌雄异体,雄体很小,专司生殖

5、生活史:(1)孤雌生殖(2)有性生殖:混交雌体

包含种类:多毛纲、寡毛纲

主要特征:

1、身体分节

2、次生体腔(真体腔)

3、刚毛和疣足

4、体表呼吸

5、循环系统:闭管式

6、排泄系统:后肾管

7、神经系统:索式神经系统

8、担轮幼虫(形态与牟勒式幼虫、帽状幼虫和轮虫都有相似之处)

(一)多毛纲(沙蚕)

1、沙蚕感觉器官发达,除眼、触手、触须外,头部还有项器:是一对位于口前叶后端的纤毛窝,相当于感化器,有嗅觉的功能

2、螺旋卵裂

(二)寡毛纲(环毛蚓)

1、生殖和个体发育:卵茧(蚓茧)含有1~3个胚胎,直接在茧内发育为成体。

(三)蛭纲(医蛭)

形态上与寡毛纲很相似,如头部无触须,无疣足;具有明显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并且局限在少数几个体节内。

【星虫门】螺旋卵裂相似:担轮幼虫;不同:大体腔、无神经节、无疣足和刚毛

一般认为星虫是环节动物未分节之前就已分化出的一支动物类群

七、软体动物门

主要特征:

1、左右对称、身体不分节:头、足、内脏团、外套膜、贝壳

2、齿舌

3、体腔与循环:开管式循环、混合体腔

4、呼吸器官:出现了专司呼吸的器官:鳃

5、排泄系统:多属于后肾管

6、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一)双神经纲

担轮幼虫(special)

(二)腹足纲

头足部左右对称,而内脏团螺旋形不对称

(三)掘足纲

大多为化石种类

(四)瓣鳃纲

足两侧各有一个瓣状鳃

闭管式循环(special)和具有可搏动鳃心

直接发育(special)

八、节肢动物门

原口动物进化发展的顶点,异律分节

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2、附肢分节

3、三层坚硬的体壁(几丁质的外壳)、外骨骼(外胚层)、蜕皮

4、横纹肌,形成肌束

5、混合体腔

6、开管式循环

7、呼吸器官:水生种类鳃和书鳃、陆生种类书肺和气管

8、马氏管(排泄系统-管状结构-昆虫)

9、神经系统:链状结构;脑部已有明显的分区

(一)昆虫

1、翅不是附肢,是背板两侧的体壁皱褶延伸扩展而成

2、围食膜(中肠内)

3、马氏管

4、肌肉纤维直接着生育表皮或表皮内突上

5、信息素(外激素)

6、变态

九、棘皮动物门

主要特征:

1、后口动物: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

2、次生性辐射对称(五辐对称)

3、内骨骼(中胚层):棘皮动物整个体表覆盖着纤毛上皮,其下是微细的内骨骼。骨骼常形成棘,突出体表,因此得名棘皮动物。

4、发达的次生体腔

(一)海星纲

1、筛板(反口面)

2、步带板

3、胃(喷门胃、幽门胃)

4、水管系

5、神经系统退化

6、羽腕幼虫

(二)蛇尾纲

蛇尾幼虫

1、五腕翻向反口面,相互愈合,呈球形

2、亚氏提灯(咀嚼器)

3、海胆幼虫

(四)海参纲

1、呼吸树

2、2种幼虫期:短腕幼虫或耳状幼虫&桶状幼虫或樽形幼虫

(五)海百合纲【最古老】

樽形幼虫

十、半索动物门

包含种类:柱头虫

主要特征

隐索动物

1、背神经索(背神经管雏形)

2、鳃裂

3、口索(更可能是一种分泌器官)

4、腹神经索

5、开管式循环

6、肛门位于身体末端

7、与棘皮动物亲缘关系更近

十一、脊索动物门

主要特征

1、脊索低等终生有,高等至胚胎期间长大为分节的脊柱(脊椎)

2、背神经管

3、咽鳃裂

4、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背面

5、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后方(肛后尾)

6、内骨骼

(一)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被囊动物

1、脊索仅局限于尾部

2、逆行变态:除留下一个神经节外,神经管和脊索完全消失无遗;幼体发育为成体,躯体为被囊包裹。

(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活化石

1、脊索纵贯全身,达到最前端

2、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

(三)脊椎动物亚门

1、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的共同特征,既胚胎发育早起存在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2、优势:

(1)出现了明显的头部

(2)脊柱

(3)上下颌

(4)呼吸系统专门化

(5)循环系统完善化

(6)排泄系统完善化

(7)成对的附肢:no more than 2pairs

【圆口纲】

包含种类:七鳃鳗、盲鳗

主要特征:

(低等)

1、没有上下颌

2、脊索终生留存,没有脊椎

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5、只有一个鼻孔

6、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

1、侧线(感觉小窝排列成行)

2、沙隐虫(幼鳗)的原始构造及其生活习性与文昌鱼相似

3、甲胄鱼化石与圆口纲动物由许多共同特点

【鱼纲】

鱼类是以鳃呼吸、用鳍游泳、以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1、鱼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的主要特征:

(1)体形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终生生活于水中,以鳃呼吸

(3)以鳍运动,且具有偶鳍(胸、腹鳍)

2、高于圆口纲而接近于其他脊椎动物的进步特点是:

(1)具有上下颌

(2)成对的附肢

(3)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3、鱼类的体形:纺锤型、侧扁型、平扁型、棍棒型、特殊体形

4、鱼类的尾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

5、头部/躯干部/尾部

6、侧线:由许多单独侧线器官组成的一条管状结构

7、鳃耙:附生在鳃弓内缘的滤食器官

8、鳍式:

P:胸鳍D:背鳍V:腹鳍A:臀鳍C:尾鳍

罗马数字代表鳍棘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数目,之间用- 连接,范围用—表示。

9、皮肤具有黏液腺,能分泌大量黏液:

(1)使体表润滑,以减少水的摩擦

(2)形成一层隔离层,减少水分渗透,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3)保护体表不受细菌等外来物的侵袭

9、鳞片: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

(1)盾鳞(软骨鱼)

(2)硬鳞

(3)骨鳞:圆鳞/栉鳞

10、骨骼:中轴骨(脊柱+头骨)和附肢骨

鱼类的脊椎骨没有和附肢骨发生联系,这是鱼类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

11、鱼类的消化器官对水环境和食性的适应:

(1)不具唾液腺

(2)上下颌,口的位置与食性关系密切

(3)牙齿形状多样,着生的位置也不相同长在第五对鳃弓上的称为咽喉齿

(4)消化道包括:口、咽、食道、肠和肛门(肉食: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

(5)消化腺:软骨鱼为定性胰脏,硬骨鱼多为弥散胰脏,部分甚至全部埋入肝中为脏胰脏

12、呼吸:终生用鳃呼吸,软骨鱼9个半鳃;硬骨鱼8个半鳃且鳃隔退化、有鳃盖保护

13、鱼鳔:主要功能不是呼吸,而是调节比重,使鱼上下游动,适应压力变化

鲤科的鱼鳔和内耳之间有韦伯氏器相连,能感受鳔内气压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14、循环:一心房一心室,代谢水平较低的单循环

15、排泄:鱼类以中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为氨和尿素

淡水鱼:渗透压>水排水

海水鱼(硬骨):渗透压<水泌盐(泌盐细胞)

海水鱼(软骨):渗透压>水(尿素)排水

16、神经系统:

(1)五部脑:端脑(大脑和嗅叶)、间脑、中脑、小脑、延脑

但大脑所占比例很小,而且硬骨鱼的大脑背面只是上皮组织,没有神经细胞

(2)鱼类晶体圆球型,不能改变曲度,依靠镰状突起调节晶体与视网膜的距离,所以是近视眼

(3)大多数鱼(除弹涂鱼)无眼睑

(4)只有内耳,内耳中有听斑(感受声响)、有耳石(调节平衡)

(5)侧线器官可以感觉低频震动,判断水波动态

17、生殖和发育

鱼类多位雌雄异体,有些鱼类表现出两性异形;雌雄同体的鱼类有性逆转现象(产卵后卵巢变精巢)

18、鱼类受精和发育之间:体内/外受精,体内/外发育

【两栖纲】

具有肺的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尝试登陆并获得成功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含氧量

3、密度(支持躯体并运动)

4、水温的恒定性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陆地环境使得卵和幼体更容易受到保护,同时面临发育方面的困难)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在陆地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繁殖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6、适用于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三、五趾型附肢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陆地动物由于空气密度比较低,不仅需要强大的四肢支撑身体,抵御重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强有力的附肢和关节(多支点杠杆运动)以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移动。

五趾型四肢的出现使登陆成为可能

主要特征:

1、具有初步适应于陆生的躯体结构,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经过变态而陆上生活。

2、代谢水平低,保温和恒温机制不完善,为变温动物

3、外形:蠕虫状(穴居)、鱼状(水栖)、蛙状(陆生)

具眼睑,但只能上下活动;

4、皮肤裸露,富于腺体,主要是多细胞腺体的黏液腺(与鱼类的单细胞腺体不一样,下沉于皮肤深层以减少水分蒸发)。皮肤呼吸,皮肤里有构成保护色的色素细胞

5、骨骼:均由软骨和硬骨组成。分为中轴骨(头骨、脊柱、胸骨)和附肢骨

脊柱是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

脊椎骨除少数水生种类为双凹型歪,都为前凹和后凹,增加了椎体间的接触面,提高了支持重力的效能。椎弓前后方具有关节突加强了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这是四足动物的特征。两栖类肩带不联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连接,这是四足动物与硬骨鱼类的重要区别。6、消化:

两栖类的口咽腔结构比较复杂,反映了陆生动物和鱼类的重大区别,具有泄殖腔。

陆地→吞食困难两栖类具有肌肉质舌和分泌黏液的黏液腺

7、呼吸:

蝌蚪和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为鳃和皮肤(肺完全退化),蝌蚪生有带分支的外鳃,在发育过程中被舌弧上向后生长的皮肤褶(鳃盖)所覆盖,随后又着生几排短的内鳃,变态为成体时则完全消失。

陆生的具有一对囊状的肺,是陆生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不过结果简单,褶皱少。由于两栖类不具有肋骨和胸廓,肺呼吸依靠咽式呼吸(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并减少失水)

8、循环

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循环、体循环(肺呼吸导致的)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

9、淋巴:淋巴系统在皮下扩展成淋巴腔隙,具有两对能搏动的淋巴心,但不具备淋巴结。

10、排泄:一对中肾,肾小球过滤率高但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效能潮,而膀胱执行重吸收水分的功能(有助于陆栖时保水,因此越干燥的地方膀胱越大)

11、生殖:

雄性:精巢(1对)——输精管——肾——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雌性:卵巢(一对)——落入体腔——输卵管——泄殖腔

12、神经系统

五部脑:大脑小脑中脑间脑延脑

顶部和侧面出现了零星的神经细胞,称脑原皮。间脑内腔侧壁较厚,称为视丘。

感觉器官:眼(肌肉已近陆生种类)、耳:中耳、鼻:嗅觉尚不完善、侧线器官(水生)。

13、分类:无足目(蚓螈目)、有尾目(蝾螈目)、无尾目(蛙形目)

【爬行纲】

体被角质鳞片,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胚胎均具有羊膜结构

一、两栖动物登陆的三个未解决的根本问题:

1、不能保持体内水分

2、无法陆上生殖*

3、不能保持体温恒定

爬行类由古代两栖类(坚头类)进化而来,解决了1、2两个问题

二、爬行纲适应生活的主要表现

1、羊膜卵(外包有卵膜(蛋白膜、壳膜及硬膜)、卵壳坚硬但有气孔透气、丰富的卵黄)

羊膜卵的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在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的褶皱,褶皱从背放包围胚胎之后互相愈合打通,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即羊膜腔(充满羊水)和胚外体腔。羊膜的壁称为羊膜,胚外体腔的壁称为绒毛膜(紧贴于卵壳内面)。

在羊膜形成的同时,自胚胎的消化道后端发生突起,称为尿囊,外壁与绒毛以血管紧贴,是胚胎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2、皮肤角质化(呼吸作用丧失,通过增大胸廓、完善肺呼吸)

3、机体的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完善

(1)骨骼化程度高

(2)颈部出现

(3)大脑表层出现新脑皮并具有12对脑神经

(4)后肾

主要特征:

1、外形:具指(趾)和爪;颈部外观明显,具有发达的尾

2、皮肤:角质鳞(或兼有来源于真皮的骨板)——防水保水色素细胞发达

蜕皮:蛇类和蜥蜴的角质鳞要定期更换

3、骨骼:骨化程度高;颞部的膜性硬骨有穿洞现象,称为颞窝(出现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4、尚不完善的双循环:心脏四腔,心脏内不完全分隔

5、后肾:排泄废物为尿酸(比尿素相对不溶于水,容易沉淀),Na/K和尿酸的氨盐,当这些物质沉淀时,水被重新吸入血液,用于重复再生成尿和沉淀。——减少失水

*盐腺:不是所有的离子均与尿酸盐一起沉淀,其中Na、K再通过膀胱和泄殖腔送回血液中,通过肾外盐排泄排出。——盐腺超重要,对于体内盐水和酸碱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6、神经:间脑顶部的颅顶体发达,很多爬行类颅顶体发展成顶眼(感光)

有些有红外线感受器(响尾蛇的鼻孔和眼睛之间的颊窝)

分类:

1、喙头目(楔齿蜥)

2、龟鳖目

3、有鳞目(蜥蜴亚目、蛇亚目max)

4、鳄目——最为进化

【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起源于爬行类

比爬行类进步的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迅速飞翔的能力

3、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

4、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主要特征:

1、新陈代谢旺盛——恒定而略高(不能过高:消耗、蛋白质变性)于环境的体温

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迅速调整是与具有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恒温的意义:

(1)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2)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快速运动的能力

(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外形:头、颈、躯干、尾。身体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减阻)

3、头端具有角质的喙

4、颈长而灵活,尾部短小退化

5、躯干紧密坚实、后肢强大

6、眼大,具有眼睑及瞬膜(内缘具有一种羽状上皮,能洗刷灰尘);耳孔略凹陷,周生耳羽

7、前肢变为翼,后肢具4趾,拇指通常向后

8、皮肤薄、松、韧而且缺乏腺体,便于肌肉剧烈运动。唯一的皮肤腺是尾脂腺

鸟类皮肤外面具有由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羽毛、角质喙、爪、鳞片

9、孵卵斑:雌鸟在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

10、羽毛:正羽、绒羽、纤羽(感觉)

羽衣的主要功能是:

(1)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皮肤肌调节羽毛的位置,调节体温

(2)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飞羽及尾羽)

(3)使外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4)保护皮肤

(5)保护色

11、*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轻而薄,各骨块间的缝合在成鸟的颅骨已愈合为一个整体】、脊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

叉骨:鸟类的左右锁骨以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出愈合成“V”形;具有弹性,在鸟翼剧烈煽动时可避免左右肩带碰撞。

开放式骨盘

鸟类脊椎骨骼的愈合以及尾骨退化,就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这种简化成单一的(胫跗骨及跗跖骨)骨块关节以及这两块骨骼的延长,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4、肌肉(脊椎动物: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适应飞翔生活

(1)背部肌肉退化(胸椎以后的记住愈合),颈部肌肉相应发达

(2)使翼扬起(胸小肌)及下煽(胸大肌)的肌肉十分发达;无论是支配前肢还是后肢的肌肉,其肌体部分均集中于躯体的中心部分,而是以伸长的肌腱来“远距离”操纵肢体运动(这对保持重心的稳定,维持在飞行中的平衡有重要的意义)

(3)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肢的肌肉

(4)鸣管肌肉

(5)皮下肌肉发达(控制羽毛,保热散热)

5、消化

(1)角质喙

(2)唾液腺

(3)嗦囊

(4)胃的内壁为坚硬的革质层(革质壁和砂砾一起将食物磨碎)

(5)直肠极端

(6)肛门开口于泄殖腔(这一点还保留着爬行类的特征)

(7)泄殖腔背方有一个特殊的腺体:腔上囊(幼鸟发达,成鸟变成一个具有淋巴上皮的腺体)

(8)主要的消化腺的肝脏(胆汁)和胰脏(胰液)

6、双重呼吸

7、鸣管(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

8、完全的双循环,较高的代谢水平

9、后肾、海鸟特有的盐腺(眼眶上部,开口于鼻间隔;保水)

10、大脑皮层不发达,但是大脑底部发达(纹状体):是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中枢

11、12对脑神经,但第11对不发达

12、生殖:

雄性有成对的精巢和输精管;雌性仅单一(左侧)有功能的卵巢,右侧的退化卵的形成:受精作用发生于输卵管的上端,在受精卵下行的过程中,一次呗输卵管壁所分泌的蛋白、壳膜和卵壳所包裹,卵最后经泄殖腔排出。

卵在输卵管中移动时,由于管壁肌肉的蠕动而旋转,逐渐被包裹以均匀的蛋白层,两端稠蛋白层随着扭转而成系带,被系带所悬挂这的卵黄,由于重力关系使胚盘永远向上,利于孵化

13、迁徙:

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

诱因是光照条件的改变(通过视觉、神经系统而作用于间脑下部的睡眠中枢,以及脑下垂体的活动(促进性腺发育和影响甲状腺分泌)使鸟兴奋,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引发迁徙)方向:地磁感应(继生天体导航)

【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

和鸟类一样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比鸟进步在:

1、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

3、更加完善的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

主要特征:

1、外形

(1)体表被毛、(2)躯体结构与四肢着生(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适应于在陆地快速运动、(3)躯体结构:头、颈、躯干、尾(平衡器官,趋于退化)

2、皮肤:结构致密,抗透水,敏感的感觉功能和控制体温功能

表皮和真皮,内有黑色素细胞;

真皮下有发达的蜂窝组织,储蓄丰富的脂肪,构成皮下脂肪层

毛(针毛、绒毛、触毛)、爪、甲、蹄、角——表皮角质化产物

皮肤腺(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

3、骨骼系统

(1)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灵活

(2)下肢移至腹面,出现肘和膝

(3)脊椎7枚、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头骨具2个枕骨髁和牙齿异型(都是鉴别特征)

哺乳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趋势是:

(1)骨化完全

(2)愈合和简化

(3)中轴骨韧性提高

(4)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

4、肌肉系统

1、四肢强大(快速奔跑)

2、皮肤肌发达

3、咀嚼肌发达

4、膈肌

5、反刍——复胃(瘤胃、网胃、瓣胃、皱胃(胃本体、胃液))

6、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脏

7、肺泡:哺乳类的肺是海绵状的,肺泡是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

8、完全的双循环、左体动脉弓

9、神经系统:大脑和小脑体积增大、神经细胞所聚集的皮层加厚和表面出现褶皱

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十分发达,其特点:

(1)中枢位于脑干、胸、腰、荐髓的特定部位

(2)传出神经不之间达于效应器

(3)协调内脏、腺体、心脏和血管以及平滑肌的感觉和运动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10、感觉器官十分发达,尤其是嗅觉和听觉

11、排泄系统:肾脏(泌尿)、输尿管(导尿)、膀胱(储尿)、尿道(排尿途径);皮肤

12、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胸腺

13、生殖系统:

雄兽:一对睾丸

雌兽:一对卵巢,黄体(内分泌组织,抑制其他滤泡的成熟与排卵,并促进子宫和乳腺发育)14:分类: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

节肢动物门的生殖规律及特点

节肢动物门的生殖规律及特点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10~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生物种数的75-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多数节肢动物是雌性异体,且往往雌雄异形。陆生种类常行体内受精,而水生种类有很多为体外受精。有外生殖器,生殖系统除生殖腺、生殖管道、附属腺体外,高级种类有体外交配和产卵结构。一般是卵生,也有卵胎生,胎生。 卵生大部分节肢动物采取的生殖方式,卵生是指有性生殖中,母体的卵受精后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发育,胚胎发育过程全靠卵自身所含卵黄作为营养,待发育完成,新个体破卵而出。 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卵在体内受精,体内发育,的一种生殖形式,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一种生殖方式,受精卵虽然在母体内发育成新个体,但胚体与母体在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并不密切,胚胎发育所需营养主要靠吸收卵自身卵黄,胚体也可以与母体通过输卵管进行物质交换,是动物对不良环境的长期适应形成的繁殖方式。行使这种繁殖方式的节肢动物有蚜虫、七星瓢虫、一部分蝎子、一部分苍蝇、一部分蟑螂。卵胎生的孵化率比卵生高。 胎生是胚胎发育完全在母体进行,并由母体供应营养的一种生殖方式,行使胎生的物种多是哺乳动物,但在节肢动物中也有行胎生的生殖方式。 卵裂的方式是表裂,有直接发育,也有间接发育。间接发育的种类有一至数种不同的幼虫期,有时这些幼虫的生活习性与成虫不同。也有些节肢动物能行孤雌生殖或单性生殖,即没有受精的卵就能发育为成虫。此外,还有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形式。节肢动物是没有无性生殖的。 单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节肢动物中也有出现,例如蜜蜂可以通过孤雌生殖产生工蜂,蚜虫在热带、亚热带、温室或温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剩余,繁殖能力很强,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节肢动物 习题(含答案)

节肢动物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 下列动物中全都属于昆虫的一组是() A. 蜘蛛、螳螂 B. 蜻蜓、蟑螂 C. 虾、蚂蚁 D. 蜈蚣、瓢虫 2. 下列水生动物中,属于节肢动物的有() ①梭子蟹②蛾螺③水蚤④龟⑤鳖⑥河蚌⑦对虾⑧乌贼. A. ①④⑤⑥ B. ①③⑦ C. ①③⑥⑦ D. ③ ④⑥⑧ 3. 蛔虫、蝗虫、水蛭分别属于() A. 线形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 B.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 D. 线形动物、哺乳动物、软体动物 4. 蝗虫的()是负责感觉和摄食的. A. 胸部 B. 头部 C. 腹部 D. 尾部 5. 下列有关节肢动物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B. 每个个体都有三对足 C.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髓 D.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6. 下列动物体表具有外骨骼的是() A. 蜻蜓 B. 蜗牛 C. 河蚌 D. 鱿鱼 7.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请选出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A. 沙蚕 B. 蜘蛛 C. 蜈蚣 D. 虾 8. 下列动物中,不具备“身体分部,躯干、足和触角均分节”特征的是() A. 北海的梭鱼 B. 临朐山蝎 C. 临朐桑蚕 D. 潍坊产的对虾 9. 小春同学在公园看到了一些动物,其中属于昆虫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10. 下列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A. 蜘蛛 B. 蜈蚣 C. 虾 D. 蝗虫 11. 俗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是一种节肢动物,有关蝉的主要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 身体分节 B. 附肢分节 C. 体表有石灰质外壳 D.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12. 蝗虫、蜘蛛、蜈蚣、虾等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 都有翅 B. 都有三对足 C. 都生活在陆地上 D.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3. 蝗虫、蝴蝶、蜘蛛、蜈蚣的共同特征是()

最新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细胞代谢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11.1 复习笔记

《普通动物学》总结

普通动物学总结 第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沉积相知识点复习 (5)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系试卷 一、填空题( 每空0.5 分,共10 分) 3 、一般说来,层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力条件①__________ ,多属②__________ 的产物;柱状叠层石生成环境的水动条件③__________ ,多为④__________ 的产物。①较弱,②潮间带上部,③较强,④潮间带下部至潮下带上部。 6 、Young et al.(1972) 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 ③__ 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局限潮下带,④开阔潮下带。 7 、第一部系统论述我国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岩层的古地理轮廓的专著是①__________ 编著的② __________ 。①刘鸿允,②《中国古地理图》。 1 、相标志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和③ __________ 三类。①岩性标志,②古生物标志,③地球化学标志。 6 、Laporate(1969) 以潮汐作用划分的相带模式包括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四个相带。①潮上带,②潮间带,③潮下带上部,④潮下带下部。 7 、米德尔顿和汉普顿按支撑机理把沉积物重力流划分为四种类型,即①__________ 、②______ ____ 、③__________ 和④__________ 。①碎屑流,②颗粒流,③液化沉积物流,④浊流。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四个亚相。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①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低能带)。 三、比较下列每对术语的异同点( 每小题 4 分,共32 分) 4 、泥岩与页岩——均为粘土岩,前者无页理,后者有页理。 5 、沉积相与岩相——岩相与沉积相是从属关系。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而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6 、河控三角洲与浪控三角洲——为不同作用所控制形成的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高建设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足状或朵状。浪控三角洲是以波浪作用为主形成的三角洲,是破坏性的三角洲,形态上呈鸟嘴状。 7 、内波与内潮汐——内潮汐是内波的一种特殊类型。内波是指存在于两个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上或具有密度梯度的水体之内的水下波(LaFond,1966 ),内波的振幅、周期、传播速度、深度的变化范围都很大。其中周期与半日潮或日潮相同的内波叫做内潮汐。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分类及特征 动物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生活在今天地球上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一般将动物界分为34个门,在此我们仅介绍主要的、在进化上占主线的门类。 一、原生动物门(Protozoa)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它们多数是单细胞生物,极少数是由几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细胞的结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他细胞器。原生动物的细胞又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多细胞生物表现出的生命功能,如从环境种吸取营养、呼吸、排泄、生殖,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这些功能是细胞或由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器来完成的。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如水螅(Hydra)。 ⒈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一,辐射对称。第二,有两胚层。第三,有组织分化。 ⒉腔肠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最普遍的是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在其生殖期产生精巢和卵巢,雌雄同体。薮枝螅有明显的世代交替,这是动物中少有的特征。 三、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包括涡虫、日本血吸虫、牛绦虫等。 ⒈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两侧对称。第二,三胚层出现。第三,器官系统分化。 ⒉扁形动物分类 扁形动物约有7000种,分3个纲:涡虫纲(Turbellaria)、吸虫纲(Trematoda)和绦虫纲(Cestoioda)。 四、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形动物是一大类群,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primarycoelom),如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人蛔虫营肠内寄生,身体表面覆盖着角质层,体内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雌雄异体。 五、环节动物门(Annelida) 环节动物包括各种蚯蚓、沙蚕、蚂蟥等。环节动物在动物系统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⒈环节动物的进化特征 第一,身体出现分节现象(metamerism),这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环节动物的分节,仍属原始分节现象。 第二,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coelom),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分化出来的,由壁体腔膜和脏体腔膜围绕而成,因而体壁和肠壁都有发达的肌肉。 第三,环节动物器官系统较完善 ⒉环节动物分类 多毛纲(Polychaeta),如沙蚕,海产,有发达的头部和疣足,雌雄异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寡毛纲(Oligochaeta),如环毛蚓,无疣足而有刚毛,有生殖带,雌雄同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期。 蛭纲(Hirudinca),如蛭,亦叫蚂蟥,无疣足无刚毛,体节数目固定,身体前后端有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普通动物学复习重点

1绪论 1、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的分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细菌、蓝藻﹚界、真菌界 两界:动物界、植物界;三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四界:动、植、原、真核生物界;五界:动、植、原、真核、真菌界;六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八界:古细菌界、真细菌界、古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藻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3、物种: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一定数量的同种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上非常相似,且雌雄个体可以自然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种群组成。 4、亚种:是种以后的分类等级,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群体,不同亚种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等特性和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长期分布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内,也成“地理亚种”、“生态种群” 5、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是现行国际上一致采用的中的命名法,由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8年提出。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2、3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与原生动物门 1、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肌肉组织中骨骼肌一般受意志支配,为随意肌;心肌除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外还能够自动有节律性的收缩,不受意志支配,是不随意肌

3、类器官:由细胞质分化出类似高等动物的器官 4、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体形结构多样化;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胞器;营养方式多样化﹙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可能出简答题p24﹚;生殖方式多样性﹙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复分裂、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可能出简答题p24﹚;协调与应激性;包囊形成;栖息地 5、原生动物的分类:鞭毛纲,代表动物:绿眼虫;肉足纲,代表动物:大变形虫;孢子纲,代表动物:疟原虫;纤毛纲,代表动物:草履虫 6、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和钩虫病 4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1、端细胞法;原口动物以此法形成中胚层,即在原口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的中胚层细胞,形成中胚层细胞索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最初细胞索结实,为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体腔。 2、肠体腔法:后口动物有此法形成中胚层。在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为体腔囊。体腔囊脱离内胚层后,在内外胚层之间扩大成为中胚层。其中的空腔即为体腔。 5腔肠动物门 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成体制;两胚层及原始消化腔;原始的神经组织——神经网;水螅型个体出芽或横裂无性生殖,水母型个体有性生殖,有世代交替现象; 2、腔肠动物的两种体型:水螅型和水母型

地史学复习重点汇总+中国地质大学.doc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生物相岩相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Sed. Facies indicators——the physic, chemic and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dicat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普通动物学重点题库

绪论 生物的界级分类 五界系统 Ⅰ.原核阶段 ⒈原核生物界 Ⅱ.真核单细胞阶段 ⒉原生生物界 Ⅲ.真核多细胞阶段 ⒊植物界 ⒋真菌界 ⒌动物界 六界系统 Ⅰ.非细胞生物 ⒈病毒界 Ⅱ.原核生物 ⒉细菌界 ⒊蓝藻界 Ⅲ.真核生物 ⒋植物界 ⒌真菌界 ⒍动物界 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种。 种或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方式。 分类的阶元即动物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双名法:由林奈创定的,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的命名方法,是指每一动物的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第一个字名大写,种名在后,第一字母小写。拉丁文斜体排版。属名+种名+人名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1、原生动物的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故称单细胞动物。这个细胞具一般细胞具有的基本构造。 2、原生动物在生理机能上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一切生物特性的有机体。但与高等动物不同的是这些机能不是由器官系统来完成,而是由细胞器完成的。 3、原生动物除单个细胞个体外,也有由多个细胞组成的群体,一般无细胞的分化或只有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化。 类器官:原生动物细胞质分化出来的,能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与多细胞动物的相应器官相当的结构部分为类器官。 呼吸和排泄: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行,但所有的淡水原生动物都具调节体内水平衡的胞器——伸缩胞。 生殖:有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1二分法2出芽法3裂体生殖即多分裂法、复分裂。有性生殖:1配子生殖2接合生殖。) 鞭毛纲---------眼虫(体成绿色,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不良环境中形成包囊,出囊前作一次或多次分裂。伸缩泡除调节水中的平衡外,有一定的排泄作用,把水及溶于水的代谢物收集后排入储蓄泡→胞口→体外。主要 靠体表的渗透作用排泄。)【鞭毛纲鞭毛作用:1运动2感觉3捕食】肉足纲---------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凝胶质和溶胶质。吞噬作用:当变形虫碰到食物时,即伸出伪足进行包围,将食物裹进细胞内部,叫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食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为胞饮作用。【肉足纲伪足的类型:1叶状伪足2丝状伪足3根状伪足4轴伪足。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孢子纲---------间日疟原虫(世代交替现象:动物体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在人体进行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的开始,人为中间寄主。

岩石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火成岩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的成因分类:按岩石的形成作用过程划分为: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沉积岩: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三大岩类之间的循环转换关系:已经存在的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抬升到地表以后,经风化剥蚀、机械破碎、搬运、沉积等作用可以形成沉积岩;已经存在的沉积岩、火成岩或变质岩,因温压条件的变化或流体的作用等可形成变质岩;温压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可使原来的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岩浆在固结形成新的火成岩。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1) 常量元素: O、Si、Al、Fe、Mg、Ca、Na、K、Mn、Ti、P、H、C等,其中O最多。在岩浆结晶过程中这些元素相互结合,组成各种矿物。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如SiO2 、Al2O3 、Fe2O3 、 FeO 、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 等。但实际上在岩浆中这些元素并非以氧化物形式存在,而多是呈离子、原子或离子团的形式存在,如: Mg2+、 Na +、[SiO4]4-。 另外还有挥发份:CO2、SO2、CO、N2、H2 NH3、NH4、HCl、HF、KCl、NaCl等等。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1) 酸性岩浆SiO2 > 63%(wt%) 2) 中性岩浆SiO2 52~63%(wt%) 3) 基性岩浆SiO2 45~52%(wt%)

节肢动物门

第九章节肢动物门 一、选择题 1.种类最多的动物门是()。 A.节肢动物门 B.软体动物门 C.脊索动物门 D.环节动物门 2.下列哪个无脊椎动物类群中具有能飞翔的种群? A. 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棘皮动物 D. 鸟类动物 E.软体动物 3.在下列无脊椎动物中,完全用气管进行呼吸的是()。 A.宽跗陇马陆 B.日本沼虾 C.中国鲎 D.大腹圆蛛E. 水蚤 4. 东亚钳蝎属于节肢动物门()。 A.多足纲 B.昆虫纲 C.蛛形纲 D.甲壳纲 E.原气管纲 5. 下列不是节肢动物排泄器官的为()。 A. 颚腺 B. 触角腺 C. 马氏管 D. 基节腺 E. 气管 6. 下列哪种动物产的卵鞘可入药,称为桑螵蛸()。 A. 蚱蝉 B. 大刀螂 C. 家蚕 D. 蟑螂 E. 蝗虫 7. 下列哪一器官不是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 A. 鳃 B.书鳃 C. 书肺 D.气管 E.马氏管 8. 昆虫纲分类的主要依据除了触角、足、翅特征之外,还有()。 A.体壁突起 B.口器 C.生殖器 D.听器 E.化学感受器 9. 下列动物的附肢分节的为()。 A.蚯蚓 B. 水蛭 C.沙蚕 D. 蜈蚣 E. 蚂蝗 10. 下列动物具有坚硬的外骨骼为()。 A.节肢动物 B. 软体动物 C. 棘皮动物 D. 环节动物E.线形动物11.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点是()。 A.有分节的附肢 B.身体异律分节明显 C.具有外骨骼 D.链状神经系统 E.开放式血液循环 12.节肢动物的肌肉为()。 A.横纹肌 B.斜纹机 C.平滑肌 D.环肌 E.心肌 13.蜚蠊目的重要药用动物是()。 A.美洲大蠊 B.大刀螳螂 C.中华蜜蜂 D.牛虻 E.斑蝥 14.在无脊椎动物中,()因运动的增强,有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类似的横纹肌。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沉积岩与沉积相考试题

沉积岩与沉积相 请注意: 1、本考试科目提供一套试题参考答案,进入本门课程点在线考试,随机抽题,如果考试题不是其中试题,千万别点最下面的“完成考试”按钮,立即关闭窗口,重新进入抽题,直到抽到所给这套题为止 2、在线考试只有一次机会,成绩为最终考试成绩,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没给答案的可自行发挥,别空题,做完后一定点完成考试显示“答卷结果保存成功”表示提交成功,否则考试结果将无分值

1.成岩作用 广义的成岩作用是指从沉积物到沉积岩,以及在沉积岩形成以后再到它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即到其被破坏或发生质的变化以前,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或作用,是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阶段。 2.沉积相 沉积环境和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综合)。 3.河流的“二元结构” 河流沉积的下段是由河床亚相的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是由于河道迁移而引起的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的底层沉积。上段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属泛滥平原沉积,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泛期垂向加积的结果,构成了河流沉积剖面的顶层沉积。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4.在海里或江里的岩石或珊瑚虫遗骸堆积成的岩状物 5.海洋或湖泊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沙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6.如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其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7.又称毛细管浓缩作用或蒸发泵作用。 一般认为在潮上带,早先沉积的碳酸钙沉积物饱含孔隙水,在强烈蒸发时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海洋中正常海水的供给,就像泵汲一样。蒸发泵汲作用进行,使潮上带沉积物上部孔隙水的盐度大大提高,出现文石、高镁方解石及石膏沉淀,特别是石膏的沉淀增高了卤水中Mg/Ca比值,这些卤水就成为一种交代溶液,逐渐交代碳酸钙沉积物而形成白云岩。 8.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 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