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

《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
《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

部编八上《雁门太守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8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主旨、情感

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作者以死报国的决心。

3.请从炼字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表达效果。

答:用词准确生动,“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压”、“摧”烘托出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金”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开”写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妙处。

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5.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表达作用。

答:示例一:运用对比手法,“黑云”和“甲光”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

气氛,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示例二: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三: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四: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表达效果。

答:示例一: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从侧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这两句紧承“甲光”句,点明时令,交代作战地点。

示例二:景物描写,通过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之景,衬托出孤城被困的紧急情势,也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

7.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表达效果。

答:“紫”指长城附近的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8.颔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答:悲壮的号角,弥漫在寒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的颜色。

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渲染了一种

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9.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请从炼字用词的角度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表达作用。

答:示例一: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一个“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霜”、“寒”写环境的恶劣,也写出战士们不畏严寒、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精神。这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衬托出末两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之重。

示例二:这是写被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苦卓绝。“声不起”,写虽然鼓声不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

1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表达效果。

答:动静相生,以静衬动。军临易水,速行悄然,动中有静,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诗人从“动”和“静”的不同角度对战斗气氛进行烘托渲染,增强了激战的真实感。

12.颈联中的“起”字能否改为“响”?为什么?

答:不能。“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一联,表现友军深夜驰援,驰援部队刚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号令,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声音低回沉重。“响”字着重强调声音的大小,而“起”字更具有动态,鼓面不起,

声音就沉重低回。

1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卫国的壮志豪情(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诗人借军中将士之口,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心愿。

14.诗人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请加以赏析。

答:本诗有着鲜明的色彩: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选用黑、金黄、红、紫等色彩浓艳的词语,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

15.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①“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②“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精神。

16.理解默写

①“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

③《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

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17.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18.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1.(2018中考·江苏省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答: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2018中考·江苏省泰州)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1) (2)题。(6分)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竹席。②蛩(qio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和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2分) (2)赏析划线句。(4分) 答: 3.(2018中考·江苏省无锡)阅读与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4.(2018中考·江苏省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中考·江苏省扬州)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5分)

送友人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送友人》赏析题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 篇一:《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 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 “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 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勾勒出将士们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据此归纳作答。(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雁门太守行中考题

(一)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完成第9—10题。(共6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这首诗构思奇特,丰想象富。诗的首联作者仅用一个“①”字,便把守军处境艰难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颈联中的“霜重鼓寒”则写出了战争的②;尾联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③的情感。(3分) 10.陆游曾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3分) 答: (一)答案: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第9—10题。(共6分) 9.答案示例:①压/摧②艰难/悲壮/环境恶劣③誓死报国/爱国 评分:本题共3分,每空1分。第二、三空意思对即可得分。 10. 答案示例: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评分:本题共3分。选对表现色彩的词语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出表达效果1分。 (二)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

【解析】“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三) 《雁门太守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云南省中考题)完成12-13题。(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塞上”又做“塞土”。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答: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4分) 12.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完整版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2016福廸省福州市】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亊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晱圆缺,此亊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月亮。 唯愿家人,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2016福廸省龙岩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三、【2016福廸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 2.万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亊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2016甘肃省天水市】

《归园田居·其三》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向往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浑浊污秽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感情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4.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 答: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晋朝)(朝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9.选择题。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10.理解性默写。

【语文】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语文中考真题(解析版)

2016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语文真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满分:36分) 一、语言积累(13分) 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3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1分)(2)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1分)(3),似曾相识燕归。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1分) (4)何处望神州?。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2分) (5)虽有嘉肴,弗食,;虽有至道,弗学,。(《礼记·学记》)(2分) (6)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描绘初春景象的句子是“, ”。(2分) (8)《爱莲说》中用形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的句子是“,”。(2分) 【答案】(1)直挂云帆济沧海(2)甲光向日金鳞开(3)无可奈何花落去(4)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5)不知其旨也不知其善也(6)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语言运用(23分) 2.根据情境,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4分) 除夕一早,小新见邻居王阿姨对着一副春联发呆,便热心上前询问:“(1)”王阿姨说:“唉!我分不清上下联,怎么办呢?”小新看了看那副春联(如右图),指着它的末字,笑着解释道:“(2)” 【答案】(1)(2分)要点与评分:有称呼,使用礼貌用语1分,符合情境1分。示例1:

(王)阿姨,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示例2:(王)阿姨,您贴春联,需要(我)帮忙吗?(2)(2分)要点与评分:只分出上下联的仅得1分,能根据提示讲清理由的,可得2分。示例:(王阿姨),根据对联的规则,B的末字“绿”字读第四声,所以B是上联;A的末字“红”字读第二声,所以A是下联。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小题。 我何其幸运,可以看到美的事物,看到一朵野姜花在湿润的空气里慢慢绽放,看到天空中行走散步的云变幻多姿。我何其幸运,可以听到美的声音,听到鸟雀啼鸣低回宛转,听到蛙虫喧叫热闹欣喜。我何其幸运,。生命是不会有真正的黑暗的。 (1)请将语段中的词语“何其幸运”,用正楷字工整地抄写出。(3分) (2)以下四组词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变幻多姿.hī低回宛.wǎng转B.花团锦簇.cù义愤填膺.yīng C.风尘苦旅.lǔ幽.yoū游自在D.根生蒂.dì固麟次栉.chì比 (3)仿照以上语段中的划线句,将句子补充完整。(3分) 【答案】 (1)(3分)略 (2)(2分)B (3)(3分)要点与评分:能从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体验入手,前后语意连贯,得1分。句式正确,得1分,表达1分。示例1:我何其幸运,可以尝到美的滋味,尝到浓烈酒香里的苦涩甘甜,尝到淡淡的春茶里的一清如水。示例2:我何其幸运,可以触摸到美的事物,触摸一片树叶如此细密的纹理,触摸一片退潮后的沙滩温润柔软。示例3:我何其幸运,可以闻到美的香气,闻到清晨野花沁人心脾,闻到雨后泥土清新四溢。 4.综合性学习。(11分) 2016年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幼子、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因病在京去世。为了缅怀梅先生,同学们围绕着“走近梅氏父子,弘扬京剧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梅氏风华】小华收集到以下有关梅氏家风的资料。请你仔细阅读,说说梅氏家风体现在哪四个方面?(4分) 材料: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的家族文化风格。当时,戏剧界流行子承父业,梅兰芳却认为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梅葆玖拜师学艺时,梅兰芳言传身教:“吾敬我师是本分”。梅氏父子在艺术上始终致力于继承、弘扬京剧文化;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谦和大度。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0.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21.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1.据说王安石对此诗首联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

从诗歌赏析角度为王安石解疑。 2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21.:“黑云压城”用比喻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择时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22.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文由“爱师网”整理提供 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文章来自:爱师网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岳》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望岳》赏析题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唐代诗人,尊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8.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选择题。 (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 阅读答案附赏析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附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云:比喻敌军。B.角:号角。 C.临:来临。D.声不起:声音不响。 2.对该,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的真挚情感。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 1.C 2.C 【解析】

试题分析: 1.C.临:靠近。 2.《雁门太守行》中为了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除了从颜色这个角度来写,还采用了侧面描写方法来表现。如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就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所以,答案C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鉴赏诗歌的几个注意点: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题干等;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5、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赤壁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赤壁》赏析题 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3.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8.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9.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1.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2.选择题。 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雁门太守行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5.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9、“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 试作简要分析。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10、“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画面描述: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11.“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临易水”的作用:“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 1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人才和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称颂。 1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