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稿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牛顿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并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推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了解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并体会定律中包含的对称与和谐的美。 课前预习: 知识点一:系统、内力、外力(阅读课本P12) 系统: 内力: 外力: 知识点二:动量守恒定律 1、推导过程(情景创设,问题驱动,合作解决问题)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2>v1。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碰撞。碰 方案一: (1) 碰撞过程中两个小球受力情况如何?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3)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和加速度的定义式,请你推导出一个最终的表达式。

方案二: (1) 碰撞过程中两个小球受力情况如何? (2)根据动量定理,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的冲量分别是多少? (3)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和冲量的定义式,请你推导出一个最终的表达式。 2、归纳总结规律 内容: 表达式: 条件: 3、定律的核心点击 (1)动量守恒的条件 (2)动量守恒定律的“六种”性质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比牛顿定律发现的早,应用比牛顿定律更为广泛,如可以适用于牛顿定律不能够解决的接近光速的运动问题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即使在牛顿定律的应用范围内的某些问题,如碰撞、反冲及天体物理中的“三体问题”等,动量守恒定律也更能够体现它简单、方便的优点。动量守恒定律作为高中物理第三册选修课(人教版)的重要内容来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基本体系的了解,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层教学目标 选修物理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教学要求必须达到学生参加选拔性考试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基础、兴趣、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平时学习和前提测评的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层次。A类为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少部分学生;C类为基础、接受和自学归纳能力突出的少部分学生;B类为剩余的大部分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注意他们的不同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动量守恒定律分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达到这目的,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特点,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的条件。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为了做到“教学得法”,让不同的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最后达到相同的大纲要求。本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1.采用目标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根据前期测评大致对学生分为A、B、C三层;认定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己本课的目标;在导学达标中对各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达标测评中让各层次学生有个恰当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2.采用循序渐进法安排教学内容。首先介绍从实验总结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而后,A类学生识记和练习;B、C类学生学习牛顿定律和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和得出成立条件;然后根据练习由B、C类学生归纳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特点,进而得出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解题步骤,最后是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解题。 3.在知识点教学中采用重点、难点分层进行引导、设疑、提问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动量守恒定律及成立条件的引入,A类学生采用直接介绍,B类学生引导其阅读课本理解,对C类学生设疑提示,尝试推导,加强知识的应用;在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解题步骤的教学中通过练习引导、提问,由B类和C类学生完成,A类学生理解。 4、在达标测评和作业中,注意知识点和难度分层,如测评第4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使B、C类的学生加深对选择参照物的认识。同时注意学生完成情况的反馈和师生的交流。 三、学法分析 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实际,充分调动自身心、脑、手、口、眼的积极性,更容易主动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中,学生采用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1、A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贯彻两个为主。识记为主,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点和一般解题方法;训练为主,自己对识记的知识能够较简单的应用。推导、归纳为辅,知识熟练后自己在课后进行。 2、B、C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也是贯彻两个为主。学生理解为主,不仅仅是记忆动量守恒定律和成立条件,记忆动量守恒定律的特和一般解题方法,而且学生注重根据教师的引导、提问、设疑,通自己的思考、判断、归纳等达到理解的目的;训练为主,在训练中通过横向和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高二物理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

1.3 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展示情景:如图中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物体A ,B ,当B 追上A 时发生碰撞。碰撞后A 、B 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碰撞过程中A 所受B 对它的作用力是F 1,B 所受A 对它的作用力是F 2。碰撞时,两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时间用Δt 表示。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推导A 、B 碰撞之后动量之和的变化情况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二)推导过程 (1)以物体A 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定理,物体A 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它所受作用力F 1的冲量,即 111 11v m v m t F -'=∆ (2)以物体B 为研究对象,物体B 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它所受作用力F 2的冲量, 即 222 22v m v m t F -'=∆ (3)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两个物体碰撞过程中的每个时刻相互作用力 21F F -= (4) 整理得''11221122 m +m m +m =v v v v ''121 2p +p p +p = (三)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碰撞前后满足动量之和不变的两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利用下图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总结归纳基础上提炼: 1.两物体各自即受到对方的作用力,同时又受到重力和桌面的支持力,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两个碰撞的物体在受到外部对它们的作用力的矢量和为零的情况下动量守恒。 教师直接在上述基础上提炼系统及系统的内力和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构成一个系统。 2.内力:系统内部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部物体对系统内部物体的作用力。 (二)动量守恒定律 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教师在对学生回答交流上总结提炼以下知识: 1.内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因此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老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索与争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可以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知识的增长点。具体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 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上述能力的提高来进行。 四、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与总结]

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 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这个不变量就是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 [阅读与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掌握系统、内力和外力概念。 师:请一个同学举例说明什么系统?什么叫内力?什么叫外力? 生:两个同学站在冰面上做互推游戏。如果我们要研究互推后两个人的速度 大小,可以把两人看成一个系统。两人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两人所受的重力和 支持力为外力。 [再判断] 1.对于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物体所受的重力为内力.( ) 2.某个力是内力还是外力是相对的,与系统的选取有关.( ) 探讨2:试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两球碰前动量m1v1+m2v2和碰后动量m1v1′+m2v2′的关系.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再判断] 1.一个系统初、末状态动量大小相等,即动量守恒.( ) 2.只要合外力对系统做功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 ) 3.系统动量守恒也就是系统的动量变化量为零.( ) 例题1: 在列车编组站里,一辆m 1=1.8×104kg的货车在平直轨道上以V 1 =2m/s的速 度运动,碰上一辆m 2 =2.2×104kg的静止的货车,它们碰撞后结合在一起继续运动。求:货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 [要求]学生练习后,先做好的学生将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老师依据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目的让学生学会判断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会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根据计算结果判断运动方向。 例题2: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学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理解动量守恒的物理内涵,动量及动量守恒方程的矢量性,动量的相对性以及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物理状态的同时性。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1、实验及引导探索式。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本节课宜采用实验及引导探索式教学法,即通过实验,对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物体及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个物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个物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 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及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及应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一、简介 本文主要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中的《动量 守恒定律》这一章节进行评课。通过对本章节的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的评价,旨在提供对该章节的全面理解和评价,以期能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和帮助。 二、课程分析 1. 教学主题 本章的教学主题为动量守恒定律。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应 该能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掌握计算动量守恒问题的方法,以及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内涵; •掌握计算动量和动量变化的方法;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各种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内容 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在爆炸和推进问题中的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教学手段 1.板书法:通过清晰、简洁的板书,将动量守恒定律 的相关公式和实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 掌握概念。 2.演示法:通过实际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和 观察碰撞、爆炸等物理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 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动 量守恒定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通过板书和讲解,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 基本概念、表达式和动量的计算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具体的碰撞、爆炸、推进等实 例,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实验演示:安排合适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 际操作,亲自体验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5.讨论总结:组织学生讨论已学知识,并总结动量守 恒定律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学生 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多个方 面的综合评价,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优秀3篇】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优秀3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一、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的一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科学真是迷人”、“计算天体质量”和“发现未知天体”三个标题性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对万有引力的应用有所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卡文迪许“称量地球的质量”和海王星的发现,促进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 2.教学过程概述 本节课从宇宙中具有共同特点的几幅图片入手,对万有引力提供天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了复习引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有什么应用呢?接下来,通过“假设你成为了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发现前方未知天体”,围绕“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

该天体的质量吗”全面展开教学。密度的计算以及海王星的发现自然过渡和涉及。在教材的处理上,既立足于教材,但不被教科书所限制,除了介绍教科书中重要的基本内容外,关注科技新进展和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时代气息浓厚,反映课改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计算天体质量”的学习,学会估算中数据的近似处理办法,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2)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等内容的学习,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体验运用万有引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发现未知天体”、“成功预测彗星的回归”的学习,体会科学定律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通过了解我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材解读】动量守恒定律

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 一、课标要求 (1)理解冲量和动量。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2)通过实验,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定量分析一维碰撞问题并能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现象。 (3)体会用守恒定律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会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二、教材概述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中力学、电学的内容,为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和能量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为学生进一步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提供帮助。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章结构设计与以往教材相比有所调整,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体现科学探究精神,强调物理学中的“守恒思想”。 本章共6节,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包括第1、2节,即“动量”“动量定理”,这部分内容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并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第二单元包括第3、4节,即“动量守恒定律”、“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部分内容侧重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并要求学生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第三单元包括第5、6节,即“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反冲现象火箭”,这部分内容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具体来说,在编写本章内容时有以下思考。 1.强调动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1节“动量”从观察“问题”栏目的实验现象(两个相同钢球的碰撞)入手,随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演示实验,研究质量不同小球的碰撞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动量概念的引入提供实验基础;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本章没有依据动量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展开,而是以旁批“物理学家始终在寻求自然界万物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在多变的世界里找出某些不变量”来引导学生认识动量。还有,守恒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高中物理必修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对教材设计的“寻求碰撞中的不变量”的要求会有较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动量概念的引入也就变得自然、合理。同时,教材以动量概念的建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普适*。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节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概念;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表达式和守恒条件; 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动量守恒的过程,认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建立物理情景,再进行理论推导的物理研究方法。 2、经历探究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化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科学的无穷魅力。 2、通过系统动量守恒,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和谐美。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冲量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了动量定理之后,对于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的相关现象已经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量的观念,为相对复杂的由多个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类问题做好了知识准备。碰撞、爆炸等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现象比较感兴趣,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这部分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前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做好了能力上的铺垫。但是本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欠缺,对于理论概念还不能很快的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一些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引导式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表达式、适用范围和守恒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系统在所研究的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静止站在光滑冰面上的两个小孩(体重差异大一些)互推,各自往相反方向运动。

师:两个小孩各自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谁运动的更快一些?两人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总动量是怎样变化的呢?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学生讨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动量会有什么变化? 为了清楚这些问题。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一)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及总结 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 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 1和m 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且v 1>v 2,经过一段时间后,m 2 追上了m 1,两球发生碰撞。 2.引导学生思考: ①两个小球在碰撞过程中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 ②对两球组成的系统而言这些力哪些是外力,哪些是内力? ③两个小球在碰撞过程中所受到的作用力F 1和F 2有什么关系? ④写出碰撞过程中在非常短的一段时间△t 内,小球各自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冲量和每个小球动量变化量的关系式。(令时间△t 内两小球的初速度为v 1和v 2,末速度分别为v 1’和v 2’) ⑤请找出碰撞前后系统总动量的关系。(也可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推导) 师: 系统:有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多个物体构成的整体可以称作一个系统。 在自然界中系统广泛存在,大到太阳系内各行星与太阳有相互作用力构成一个系统,小到原子内,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它们也可以构成一个系统。 内力:系统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外力:系统外部其它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3、学生答: (提醒学生要规定正方向)第一个小球和第二个小球在碰撞中所受的作用力F 1和F 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在非常短的一段时间t ∆内 第一个小球受到的冲量是: 11111F t m v m v ∆='- 第二个小球受到的冲量是: 22222F t m v m v ∆='- 又F 1和F 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12F t F t ∆=-∆ m 2 m 2 m 1 m 1 v 1 v 2 v 1‘ v 2’ 碰前 碰后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

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__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能在具体问题中判定动量是否守恒,能熟练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知道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科学思维品质目标。通过对定律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研究物理量的守恒关系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教育理念 “创造性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可见,创造性只能通过一定的条件背景去孕育。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去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2.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 用广泛的自然规律,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动量守恒定律在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的应用。(b)动量守恒定律在人船模型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技能 a、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类问题;

b、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子弹打木块模型; c、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人船模型; 2、过程与方法 a、熟练掌握两物体碰撞的几个基本公式; b、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能量关系解决相关问题,如子弹打木块、人船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 方法及研究规律。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b、通过常见模型的分析和处理,深入思考,形成规律。反过来 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 成。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迁移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但又不是纯理论的,它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无不透露着物理的奥妙,即可从生活实践着手。要学好物理,运用它解释现象和解答问题,必定“重在理解”。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掌握基本模型的思维方法并能合理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在此,我分为几个小点: a、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并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能用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 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分析、推导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和守恒条件 难点:守恒条件的理解 关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 二、设计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渗透严谨务实的科学思想;同时,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当中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向, 三、课型:新授课、提问法 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质疑讨论法、多媒体展示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老师提问: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首先来回顾一下:1.动量定理的内容,2.表达式。学生:回答 老师:动量定理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而碰撞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间,碰撞过程这个系统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比如,有两个人原来静止在滑冰场上,不论谁推谁一下,两个人都会向相反方向滑去,他们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两个人本来都没有动量,现在都有了动量,他们的动量变化服从什么规律呢?现在来探究这个规律。 (二)新课教学 老师: 先来看这个过程中的几个概念:系统、内力、外力。 一、几个重要的概念 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动量守恒定律 【学习难点】:动量守恒的条件. 【新课探究】 一.引入新课 问题1:静止站在光滑的冰面上,小孩推大人一把,他们各自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谁运动得更快一些?他们的总动量又会怎样?其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 问题2:假如你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冰面上,冰面绝对光滑,你能想出脱身的办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不受外力(也有同学说不受合外力),动量守恒 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总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外区别合外力与外力,引入新科第一部分 二.进行新课 【自主学习】

一.系统内力和外力 (1)系统:两个(或多个)_相互作用 的物体称为系统. (2)内力: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力. (3)外力:系统外部的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叫做外力. 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理论推导,我的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 【推导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1、2两球的加速度分别是:1 11m F a =, 222m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1、F 2等大反响,即:F 1= - F 2 所以:2211a m a m -= 碰撞时两球作用时间极短,用t ∆表示,则有:t v v a ∆-'=111, t v v a ∆-'=222 代入2211a m a m -=并整理得:2 2112211v m v m v m v m '+'=+ 上述情境可以理解为:以两小球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合外力为零,系统元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总动量是守恒的——即动量守恒表达式。 (师生共同总结上述两个互动环节,并得出结论——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表达式。) 1.内容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_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济阳 【教学目标】 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 2.会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难点】 会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一、实验思路 教师:两个物体在发生碰撞时,作用时间很短。根据动量定理,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很大。如果把这两个物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虽然物体还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外力的作用,但是有些力的矢量和为0,有些力与系统内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相比很小。因此,在可以忽略这些外力的情况下,碰撞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使两个碰撞的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近似为0?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我们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条直线运动。应该尽量创造实验条件,使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近似为0。 1 / 22

二、物理量的测量 研究对象确定后,还需要明确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和实验器材。 问题:想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根据动量的定义,很自然地想到,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前后各自的速度。 教师:那么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直接用天平测量,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呢? 学生回忆之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可行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 (一)方案一: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 / 22

(2)安装:按照图甲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圆心F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如图所示。 (6)验证:连接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最后代入m1·OP。 (7)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2.数据处理: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二)方案二: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 本案例中,我们利用气垫导轨来减小摩擦力,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可以通过在滑块上添加 3 / 22

高中物理_3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规律的探究过程,掌握和运用规律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式 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学习物理,重在理解。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宜采用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恰当引导,师生共同对给出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单体及系统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在对单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通过演译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结合式 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具体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或有意给出错误解答,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引课】 展示丰富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前一节通过同学们学习了两个新的物理量和一个定理: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图片中的相互作用物体,在相互作用前后的动量之和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有初步猜想,并带着问题进入教学。 (一)定性分析

m 1 m 2 V 2 V 1 用生活中的情景,即冰面上互推的两个人,猜想互推的两个人动量之和在互推前后的关系。用气垫导轨模拟两人互推实验。 如下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 、B 两滑块(已测得质量分别为A m 、B m )在P 、Q 两处。在A 、B 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 、B 拴住。M 和N 为两个光电门,使烧断细线后A 、B 两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用手按住两滑块,比较两滑块的位移关系,进一步定性分析动量之和的关系。 1.实验条件:以A 、B 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 2.实验结论:两物体A 、B 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相互作用过程中两滑块动量之和相 等。 (二) 理论探究 1.问题探究:发生碰撞的两个小球在碰撞前后总动量有什么关系? 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 1和m 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且v 2>v 1。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 1'和v 2'。碰撞过程中第一个球所受另一个球对它的作用力是F 1,第二个球所受另一个球对它的作用力是F 2。 2.利用情景建立概念:系统、内力、外力 (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注意: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3.推导过程的问题设计: (1)AB 两个小球在碰撞过程中所受的平均作用力F1与F2有什么关系? (2)在碰撞前后两个小球的总动量分别是多少? (3)写出碰撞过程中每个小球各自所受到的外力的冲量和每个小球的动量变化的关系式,并进一步整理得出两个小球碰撞前后总动量的关系。 4.推导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