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心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微生物心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微生物心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原理 通过测定微生物细胞内某些酶类的有无、对某些底物的利用能力、代谢产物的类型等来研究微生物代谢的多样性。某些细菌产生色氨酸酶,能分解培养基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当吲哚遇到含有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形成红色的玫瑰红吲哚,为吲哚反应阳性。V-P反应也称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微生物发酵葡萄糖产生丙酮酸,2分子丙酮酸脱羧形成乙酰乳酸,继续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碱性条件下与胍类、肌酸类物质反应,形成红色化合物,为V-P反应阳性。有些细菌发酵糖类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性产物,使发酵液的pH下降到4.2以下,当加入甲基红试剂后,使发酵液变红色。某种微生物能以某种糖类为碳源,产酸产气,则判断为发酵这种糖。 实验材料和方法: 材料: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和蔗糖)、酚红半固体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菌种:大肠杆菌(E.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rueus)、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试剂:V-P试剂、甲基红试剂、吲哚试剂、乙醚、1.6%溴甲酚紫指示剂、抗生素; 仪器及用具:酒精灯、接种环、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恒温水浴锅、试管、移液管、滴管、杜氏小管、记号笔等。 实验方法: 1.V-P反应 取5只装有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的试管,以无菌操作分别接种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均、枯草芽孢杆菌菌液0.1mL至上述相应试管的培养基中,空白对照不接种。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取出培养物,分别从中取出2.5mL培养液,再加入等量V-P试剂,充分震荡后放置在37℃培养箱中温育30min。若培养液呈红色,记录为V-P试验阳性反应;无色者为V-P试验阴性反应;粉红色者为弱阳性。 2.甲基红试验 分别从V-P实验中的培养物中取出2.5mL培养液,分别加入2~3滴甲基红指示剂,立即观察培养液颜色变化。若培养液变成红色,即为阳性反应,橘色或黄色为阴性反应,橘红色为弱阳性。 3.吲哚试验 取5只装有蛋白胨水培养基的试管,以无菌操作分别接种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普通变形均、枯草芽孢杆菌菌液0.1mL至上述相应试管的培养基中,空白对照不接种。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在通风橱中向培养基中加入乙醚1~2mL,振荡使吲哚尽量被完全萃取至乙醚中,沿管壁缓慢加入5~10滴吲哚试剂,加入后不能摇动。若乙醚层呈现玫瑰红色,即为吲哚试验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反应。 4.糖发酵试验 取分别装有葡萄糖、蔗糖和乳糖发酵培养液试管个4支,内装有倒置杜氏小管,杜氏小管内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日期:2016年5月12日指导老师:张霞 实验原理 微生物对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发电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 一、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 明胶由胶原蛋白经水解产生的蛋白质在25℃以上溶化,一下为凝胶。有些微生物可产生明胶酶水解该蛋白,明胶液化 二、糖发酵实验 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为碳源和能源,但是他们在分解糖类的能力上有很大差异。当发酵产生酸时,溴甲酚紫指示剂可以由紫色变为黄色。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德汉氏小管有无气泡来验证 三、IMVIC实验 吲哚实验 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在某些细菌中与吲哚和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产生玫瑰吲哚为红色 甲基红实验 当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且产酸量大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由黄变红 伏普-实验 柠檬酸实验 某些细菌可以利用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碳源,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分解柠檬酸盐生成碳酸盐

实验器材 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期肠杆菌,待测菌株 淀粉培养基A,明胶培养基B,葡萄糖发酵培养基C,乳糖发酵培养基D,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E,蛋白胨培养基F,柠檬酸培养基G 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试管架 卢戈氏碘液,甲基红,吲哚试剂,5%甲萘酚,40%氢氧化钾 实验步骤 1、在A中接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待测菌株 2、在B中接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待测菌株 3、在C,D中分别接种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待测菌株 4、在E中接种大肠杆菌,产期肠杆菌,待测菌种 5、在F,G中接种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待测菌株 培养 G培养一周,其他培养2-3天 观察 A中滴加1-2滴卢戈氏碘液,黑色深浅表示菌株利用淀粉能力的强弱 B在4℃下放置30min,取出后滴加甲基红1-2滴静置,观察明胶液化情况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6

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系列位置效应实验 学院: 姓名: 学号:

摘要:本实验以汉字为材料,通过看汉字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回忆延迟的时间和汉字呈现时间对自由联想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立即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延迟回忆对渐近部分没有影响,首因效应正确回忆个数高,近因效应影响下降正确回忆个数降低。汉字材料呈现时长对首因效应回忆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系列位置效应首应效应近因效应 一、导言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在系列学习(Serial Learning)中,在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这种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其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分别叫首位效应(primac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其效果较差的中间部分称为渐近部分。系列位置效应一般在自由回忆中出现,是双重记忆理论的重要证据。 本实验目标是验证系列位置效应,预期是立即回忆处于材料开始和末尾位置的汉字回忆正确比较多,汉字材料呈现时间长则首因效应明显,延迟回忆则会消除近因效应。 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应用心理大三的学生共25人,9男16女,年龄为20~23岁,智力正常,视力及矫正视力正常,之前没有做过这个实验。 2.2仪器和材料 装载有实验程序的计算机 2.3实验设计 本实验使用了混合设计。自变量有三个分别是,汉字呈现的时间分为1s和2s;回忆的时间分为立即回忆和延迟回忆;汉字材料呈现的位置不相同。因变量为被试对呈现汉字的自由回忆正确率。 被试分为4组:1s立即回忆;1s延迟回忆;2s立即回忆;2s延迟回忆 3.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将呈现20个汉字,需要被试尽量记住,当汉字呈现完成以后,被试需要在系

微生物的鉴定中常用地生理生化试验

一、实验目的 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极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细菌鉴定中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了解IMViC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由于各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的原理如下: 1.淀粉水解试验:在淀粉固体培养基上接种两种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培养两天以后,再往培养基中加碘液染色,若该细菌能分泌胞外淀粉酶,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淡然在染色后,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 2.糖发酵试验:不同的细菌分解糖的能力不同,有些细菌能利用糖发酵产酸和产气,有些则不能。酸在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3.IMVC实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1)吲哚试验: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本次不做该试验。

(2)甲基红试验(MR):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是培养液PH值降至4.2以下,加入甲基红后溶液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 1.菌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 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 2.培养基 固体油脂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5支,附德汉式小管),乳糖发酵培养基(5支,附德汉式小管),蛋白胨水培养基。 3.溶液和试剂 革兰氏染色用卢戈氏碘液,甲基红指示剂,乙醚和吲哚试剂,无菌水。 4.仪器和其他用品 平板,试管,接种环,试管架,电子天平,称量纸,玻璃棒,三角瓶,烧杯,药匙,标签纸,酒精灯,滴管。 四、实验步骤 1.淀粉水解实验 (1)培养基制备 将固体淀粉培养基熔化后冷却至50℃左右,无菌操作制成平板。

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

系列位置效应 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 1.导言 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2)材料的长度。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3)材料呈现的时间。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4)再现的方式。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属于前者的自变量有单词频率、呈现速度、系列长度、以及心理状态;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系列单词呈现完毕后的干扰活动。 本实验即是基于此设想的实验。由前人的实验推测本实验结果:汉字呈现速度将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系列汉字横先完毕后的干扰作用将影响近因作用但不

(完整word版)微生物鉴定的生理生化反应汇总,推荐文档

微生物鉴定的生理生化反应 各种细菌具有各自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对底物的分解能力不同,其代谢产物也不同。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这些代谢产物,可用来区别和鉴定细菌的种类。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物化学试验或称生化反应。生物化学试验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1)原理:不同种类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苷)类的酶,因而对各种糖(醇、苷)类的代谢能力也有所不同,即使能分解某种糖(醇、苷)类,其代谢产物可因菌种而异。检查细菌对培养基中所含糖(醇、苷)降解后产酸或产酸产气的能力,可用以鉴定细菌种类。 (2)方法:在基础培养基中(如酚红肉汤基础培养基pH7.4)加入0.5~1.0%(w/v)的特定糖(醇、苷)类。所使用的糖(醇、苷)类有很多种,根据不同需要可选择单糖、多糖或低聚糖、多元醇和环醇等,见表6-4-1。将待鉴定的纯培养细菌接种入试验培养基中,置35℃孵育箱内孵育数小时到两周(视方法及菌种而定)后,观察结果。若用微量发酵管,或要求培养时间较长时,应注意保持其周围的湿度,以免培养基干燥。 (3)结果:能分解糖(醇、苷)产酸的细菌,培养基中的指示剂呈酸性反应(如酚红变为黄色),产气的细菌可在小倒管(Durham小管)中产生气泡,固体培养基则产生裂隙。不分解糖则无变化。 (4)应用:糖(醇、苷)类发酵试验,是鉴定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中最主要的试验,不同细菌可发酵不同的糖(醇、苷)类,如沙门菌可发酵葡萄糖,但不能发酵乳糖,大肠埃希菌则可发酵葡萄糖和乳糖。即便是两种细菌均可发酵同一种糖类,其发酵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可发酵葡萄糖,但前者仅产酸,而后者则产酸、产气,故可利用此试验鉴别细菌。 表6-4-1 常用于细菌糖发酵试验的糖、醇类 单糖四碳糖:赤藓糖, 五碳糖:核糖核酮糖木糖阿拉伯糖, 六碳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双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三糖棉子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多糖菊糖(多分子果糖)淀粉 醇类侧金盏花醇卫茅醇甘露醇山梨醇 非糖类肌醇 2.葡萄糖代谢类型鉴别试验 (1)原理: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必须有分子氧参加的,称为氧化型;能进行无氧降解的为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的细菌为产碱型。发酵型细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分解葡萄糖,而氧化型细菌在无氧环境中则不能分解葡萄糖。本试验又称氧化发酵(O/F或Hugh-Leifson,HL)试验,可用于区别细菌的代谢类型。 (2)方法:挑取少许纯培养物(不要从选择性平板中挑取)接种2支HL培养管中,在其中一管加入高度至少为0.5cm的无菌液体石蜡以隔绝空气(作为密封管),另一管不加(作为开放管)。置35℃孵箱孵育48h以上。。 (3)结果:两管培养基均不产酸(颜色不变)为阴性;两管都产酸(变黄)为发酵型;加液体石蜡管不产酸,不加液体石蜡管产酸为氧化型。

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1

《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 夏松(2009105020417)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4班 1 引言 维耶罗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量规对人体各个部分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触觉感受性随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的现象,被称为是维耶罗特定律。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发现:两点阈因练习而减小,因疲劳而增大。 1.1 实验逻辑 当两点同时刺激时,只有达到一定的距离(两点阈),被试才有可能分辨出来。而随着这两点距离的缩小,被试越来越觉得此两点而不是一点。实验记录在不同距离下的刺激被试回答两点或一点的次数,求得感觉两点的百分数。 1.2 实验假设 假设所呈现的刺激,即两点距离为自变量,被试的反应为因变量。确定自变量的范围,在自变量的范围内记录被试的反应(一点还是两点)。 1.3 实验预期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分辨此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逐渐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2 方法 2.1 被试 被试2人(互为主试、被试) 2.2 实验材料 两点阈量规:由一个游标卡尺和A、B两个刺激点组成,量脚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并在刻度上读出来。 此外还有遮眼罩和记录纸。 2.3 实验设计 采用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呈现两个刺激之间的距离,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在被试手背或手臂上划好区域B通过预测得出两点阈的范围,再确定五个水平。然后施测,每个水平随机施测八次,记录被试反应(+为两点-为一点) 2.4 实验程序 主试选定被试的B区,只测量手臂的两点阈 在使用两点阈量规时,必须垂直接触皮肤,对两个尖点施力均匀,接触时间不能超过2秒钟,现在自己手上练几次后,再在被试的非实验区练习几次。 实验序列的长度和起点,可以根据初步测验后确定,大致在11-19mm的范围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一、实验目的 掌握细菌鉴定中主要生理生化反应的常规实验法。 二、实验原理 由于各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个原理如下: 1、淀粉水解试验:在淀粉固体培养基上接种两种细菌(1—枯草杆菌,5—大肠杆菌),培养两天以后,再往培养基中加碘液染色,若该细菌能分泌胞外淀粉酶,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淡然在染色后,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 2、明胶水解试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中的细菌,若能产生明胶酶利用明胶,则该培养基在4摄氏度条件下会处于液体状态,从而区别于正常条件下4摄氏度时固态的明胶培养基。 3、糖发酵试验:不同的细菌分解糖的能力不同,有些细菌能利用糖发酵产酸和产气,有些则不能。酸在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4、IMVC实验包括四个试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多用于水环境的细胞血检查。 ①吲哚试验: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本次不做该试验。 ②甲基红试验(MR):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算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是培养液PH值降至4.2以下,加入甲基红后溶液呈红色。 ③柠檬酸盐利用试验:有些细菌能利用柠檬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而有些细菌则不能利用。由于细菌不断地利用柠檬酸盐并生成碳酸盐,使培养基PH由中性变为碱性,培养基中的指示剂有浅绿色变为蓝色。 ④伏-普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 VP):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在羧化酶的催化下脱羧后形成活性乙醛,后者与丙酮酸缩合,脱羧形成乙酰甲基甲醇,或者乙醛化合生成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条件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与培养基中含有胍基的化合物起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即为VP试验阳性。 三、材料和器皿 ⑴ 菌种:1号—枯草杆菌,5号—大肠杆菌,7号—产气杆菌; ⑵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平板(1个),明胶培养基(2个),葡萄糖培养基(2个),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基(4个),柠檬酸盐培养基斜面(2个); ⑶试剂:卢氏碘液,溴甲酚紫指示剂,甲基红指示剂,溴麝香草酚兰指示剂,氢氧化钾,α—萘酚。 四、实验步骤

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2年 12 月 4日 姓名系年级 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一、【实验目的】 1. 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细菌坚定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 了解吲哚和甲基红试验的原理以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培养基: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大分子水解试验);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装有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试验);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验);葡萄 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试剂: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 仪器: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 三、【实验原理】 1.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由于各种 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2.淀粉的水解: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 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而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因此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在淀粉培养基上培养用碘处理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据此可分辨微生物能否产生淀粉酶。 3.油脂的水解: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苔的颜色,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 明此中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4.糖发酵试验: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 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 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5.IMVC实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1)吲哚试验:是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但并 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实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

微生物生化鉴定

常用生化试验 一.糖、醇发酵试验 1.糖、醇发酵试验原理:各种细菌因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所以分解糖、醇的能力个不相同。有的能分解某些糖、醇类,有的则不能分解。有的分解某些糖、醇类发酵产酸产气,有的仅产酸,而不产气。根据这些特点,可鉴别细菌。 培养基:糖发酵试验应用的培养基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高层、斜面)等几类。可根据试验的要求和细菌的特性来选择。 2.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 试验) 原理:某些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并将丙酮酸脱羧,变为乙酰甲基甲醇,乙酰甲基甲醇在碱性环境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成二乙酰,二乙酰与培养基内蛋白胨中精氨酸所含的胍基起作用,生成红色的化合物。故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含胍基的化合物,如肌酸、肌酐可增加胍基含量。试验中加入的 a -萘酚为催化剂,可加速此反应,使反应颜色增加, 提高反应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不能将丙酮酸脱羧,故V-P 试验呈阴性。培养基:磷酸盐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3.甲基红试验(MR 试验)原理:许多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次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这样使培养基的PH 降至 4.5 以下。这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红色。若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如醇、酮、醛、气体和水等),则培养基的酸度仍在PH6.2 以上,故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黄色,为阴性反应。培养基:磷酸盐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MUG 葡萄糖醛酸苷酶试验 原理:细菌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在碱性条件下,作用于4-甲基伞形酮-3 -D葡萄糖醛酸甘 (4-Methylumbelliferyl- 3 -D-glucuronide简称MUG )的3葡萄糖醛酸甘键,使其水解,释 放的4-甲基伞形酮在366nm 紫外灯下产生蓝白色荧光。 培养基:MUG 培养基 4.3-半乳糖苷酶试验 原理:肠杆菌科细菌发酵乳糖,依靠半乳糖苷渗透酶和3-半乳糖苷酶两种不同的酶作用, 能水解邻硝酸酚-3-D 半乳糖苷(O-nitrophenyl- 3-D-galactopyranoside,ONPG ),而释放出黄色 的邻硝酸酚。发酵乳糖的细菌具有上述两种酶,可迅速分解乳糖。迟缓发酵乳糖的细菌只有 3■半乳糖苷酶,而缺少半乳糖苷渗透酶或是其活性很弱,不能将乳糖很快运送到菌细胞内,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实验题目】 微生物生理生化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生理生化的意义。 2.掌握几种常用生理生化的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 2、试剂: 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等 3、仪器和用具: 酒精灯、接种针、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德汉氏小管等 4、培养基 淀粉培养基、油脂培养基(大分子物质水解实验) 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附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实验) 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实验)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培养基) 【实验原理】 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称为胞内酶。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促进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现在对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以及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的不同,反映出他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用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具体实验原理如下: 一、大分子物质的水解实验原理 1、淀粉水解 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已知淀粉遇到碘会显现蓝色,因此可通过在淀粉培养

基上滴加碘液来判断微生物是否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菌落周围不呈蓝色,出现无色透明圈,则该菌种能够水解淀粉。 2、油脂水解 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产生的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因此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观察菌苔的颜色判断菌种是否能够水解油脂,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明这种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二、糖发酵实验原理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 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图1:糖发酵实验 三、IMViC 实验 1、吲哚实验 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 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但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实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的指标。大肠杆菌吲哚反应阳性,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2、甲基红实验 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和乳酸 等多种有机酸,使培养基的PH 值降低,加入培养基中的甲基红指示剂由橙黄色转变为红色, A 培养前的情况 B 培养后 产酸不产气 C 培养后 产酸产气

《实验心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刘明明

实验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群体实验演示:画线的准确性 一、 问题(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准确性有何影响 二、 假设(1分) H 0: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无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无明显差异。 H 1:如果“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对画线的准确性有影响,那么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三、 预期(1分) “知道结果”(反馈)的信息,有反馈和无反馈两种情况下画线的成绩有明显差异。 四、 方法(4分) 2、 仪器设备(0.5分) 铅笔、直尺、橡皮、白纸 3、 变量(1分) 3.1自变量:有无反馈 3.2因变量:画线的准确性 3.3控制变量:纸张、直尺完全相同 4、 实验设计(1分) 单因素组间设计 5、 实验任务和流程(1分) a. 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两组合,对坐在桌旁。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 每人一张,两张完全相同。 b. 让B 组同学用纸或挡板遮住A 组作者的视线,使他看不到自己的画线的手和 画出的线。 c. B 组同学念指示语:“请你用平时写字的手那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 班级:15应用心理学1班 姓名:刘明明 学号:2015326670025 实验日期:9.23 指导老师:胡信奎

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一根相同长度的竖线。请你按照你看到的 长度来画,一直画到和看到的线一样长。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 和画好的线。一共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手臂不要移动, 尽量画准确。” d.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A组同学完成20 条竖线后结束。 e.两组对换。A组同学年指导语:“现在请你用相同的方法画线。这次你每完成 一条线,我会告诉你结果。但是,我只告诉你画的线是长了、短了还是刚好。 (误差<5%为刚好)。请你注意自己画线的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如果我告 诉你这次画长了,那么下次就画短一点。一共画10次,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 你手臂不要移动,尽量画准确。” f.每当B组被试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良好,立刻告诉被试结果。移动白纸, 直到20条线画完。 g.A组重复无反馈的实验。 h.B组重复有反馈的实验 6、统计方法(可以体现在结果分析里) 用平均数、标准差和方差分析来进行统计分析 五、结果 1、单个被试的数据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1 单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单位,n=40) 自变量 A(李夏涵)B(刘明明) 因变量 2.47±0.77 0.87±0.46 (mean±sd) *配对t检验,无反馈(A)vs有反馈(B) 由表1可见,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被试误差的平均数相对与有反馈组的误差平均数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的情况下,所画线与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同样的,A组被试标准差相对与B组的标准差更大,说明在无反馈组所画线的长度更加不确定。 2、全组数据的比较分析(数据+统计+分析:1.5分) 表2 全组被试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cm,mean±sd) 自变量 A(无反馈)B(有反馈) 因变量 2.11±1.23 0.87±0.39 (mean±sd) SSt=∑∑(Xij—Xt)^2=92.38 SSb=n*∑(Xj—Xt)^2=26.52 SSw=∑∑(Xij—Xj)^2=66.86 dft=nk-1=33 dfb=k-1=1 dfw=n(k-1)=32 MSb=SSb/dfb=26.52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姓名:王雪学号:201500140130 班级:2015级四班2组同组者:张彬、田文娅 一、实验目的 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通过的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4、了解吲哚和甲基红试验的原理以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原理: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催化细胞外的化学反应。各种细菌由于具有不同的酶系统,致使它们能利用不同的底物,或虽然可以利用相同的底物,却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细菌。 大分子水解: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将大分子物质分解的过程可以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物质变化来证实。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但细菌水解淀粉的区域,用碘测定不再产生蓝色,表明细菌产生淀粉酶。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而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因此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在淀粉培养基上培养用碘处理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据此可分辨微生物能否产生淀粉酶。 脂肪水解后产生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使PH降低,加入培养基的中性红指示剂会使培养基从淡红色转变为深红色,说明细胞外存在脂肪酶。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苔的颜色,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明此中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某些细菌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使糖类分解为产酸产气或产酸不产气。不同种的细菌对于各种糖类利用能力不同,分解产物也不同。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普通变形杆菌只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发酵培养基含有蛋白胨、指示剂(溴甲酚紫)、倒置的德汉氏小管和不同的糖类。当发酵产酸时,溴甲酚紫指示剂可由紫色(PH6.8)转变为黄色(PH5.2)。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吲哚实验: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有些细菌产生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和丙酮酸。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甲醛结合,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但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

微生物鉴定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7年12月4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鉴定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姓名:丁志康 一、目的要求 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 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了解IMViC反应的原理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 1、生物对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不能直接利用,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只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如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脂肪酶水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氨基酸等。这些过程均可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物质变化来证实;淀粉遇碘液会产生蓝色,但细菌水解淀粉的区域,用碘测定不在产生蓝色,表明细菌产生淀粉酶。脂肪水解后产生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使pH降低,加入培养基的中性红指示剂会使培养基从淡红色变成深红色,说明胞外存在着脂肪酶。 2、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糖、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的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能分解乳糖;普通变形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能分解乳糖。发酵培养基含有蛋白胨,指示剂(溴甲酚紫),倒置的德汉氏小管和不同的糖类。当发酵产酸时,溴甲酚紫指示剂可由紫色(pH6.8)变为黄色(pH5.2)。气体的产生可由倒置的德汉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3、IMViC反应是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伏-普试验和柠檬酸试验4个试验的首字母缩写。这四个实验主要是用来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多用于水的细菌检查。 (1)吲哚试验:某些细菌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形成吲哚(靛基质),吲哚能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红色。 (2)甲基红试验: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进一步被分解成为甲酸、乙酸、琥珀酸等,使培养基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可呈红色。如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量少,或产生的酸进一步转化为其他物质(如醇、醛、酮、气体和水),培养基pH在5.4以上,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橘黄色。本试验常与V-P试验一起使用,因为前者呈阳性的细菌,后者通常为阴性。 (3)伏-普(二乙酰)试验:某些细菌能发生如下转换:葡萄糖→丙酮酸(脱羧)→乙酰甲基甲醇→2,3—丁烯二醇,在有碱存在时氧化成二乙酰,后者和胨中的胍基化合物起作用产生粉

心理咨询实验报告

心理咨询学习心得体会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9.24 实验成绩 实验一:初诊接待与咨询关系的建立 目的:掌握初诊接待、结构化技术与瞬间观察技术。 步骤: 一、初诊接待训练 1.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2.有礼貌的接待来访者并运用礼貌用语; 3.咨询师间接的询问来访者能在哪方面帮助他; 4.咨询师询问结束后表明自己的态度; 5.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 6.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7.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来访者的义务与权利; 8.咨询师与来访者协商并达成协议。 二、结构化技术训练 1.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的相关程序;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和治疗的理论。 三、瞬间观察训练及实践训练 1.三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扮演咨询师,一人扮演来访者,一人充当观察员,三者角色可以互换; 2.小组内自主模拟训练资料中的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平均用时5分钟;

3.每个案例随机挑选一个小组当场演练示范,老师给予点评纠正。 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 初诊接待步骤不太熟练,需要多次训练,直至掌握初诊接待的技术。结构化技术已经初步掌握,但要熟练运用还需多加练习。瞬间观察技术应涉及微表情等,较难掌握,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练习才可。 二、反思 初诊接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技术,是咨访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要牢记初诊接待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日常的咨询中要认真使用结构化的技术和瞬间观察的技术,察觉来访者的情绪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为咨询的深入打好基础。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应用心理学121班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实验日期: 2014.10.8 实验成绩: 实验二:参与性技术 目的:掌握内容反应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与共情技术。 步骤: 一、内容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认真倾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2.咨询师以自己的语言概括来访者的问题或阐述; 3.咨询师的言语不得超越来访者的语义,也不能遗漏来访者所述的内容。 二、情感反应技术训练 1.咨询师辨认来访者语言及非语言中反应出的情感,反馈给来访者,并使来访者觉察且接受自己的情感; 2.注意观察来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及语言中透露或明显的情感,应注意是来访者叙述时的情感;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的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 准备工作。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黄、蓝、绿)、单眼罩。把视野图纸放在视野计视野计上相应的地方,学习在图纸上作记录的方法。 记录时与被试反应的左右、上下方位相反。 被试用右眼罩招右眼遮起来(只测左眼),把下巴放在支架上,调好距离。眼睛与支架靠近后,保持头部位置不变。被试用左眼注视正前方的白光点。要求被试发现视野中彩色出现或消失就报告,被试视线要始终注视视野弧正中的白点,要求只用眼睛的余光去看彩色光点是否出 现或消失。 测定过程中,视野弧的位置可分别为900、450、1350和1800等不同角度。 正式实验。 主试将视野计弧轨故到水平位置上.把一个红色刺激点投在弧轨右边靠近注视点处,主试将红色刺激由内慢慢向外移动,直到被试看不到红色为止,把这时红色刺激所在位置记下来,然后主试再把红色刺激从员外例向注视点移动到

被试刚刚看到红色为止,记下刺激所在位置的角度,取两次的平均致,在视野图纸上图点。还有一点应注意,当进行右边实验时红色刺激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时,会出现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现象,红色突然消失和再现的位置就是盲点的位置,将盲点位置也记录在图纸上。 再把视野弧轨放到下列位置测定红色视野的范围:900、450、1350(与水平交角)以及其他不同角度。 按上述测红色视野的程序分别测定黄、绿、蓝、白各色助视野范围。 每个颜色做完一种角度位置后休息2分钟,注意每次休息后头部的位置要前后不变。 把各彩色视野范围和盲点位置画在一个图纸上。 各种彩色视野大小次序如何排列?盲点在视野及视网上的位置及大小。 彩色在视野消失前有何变化? 彩色视野是否固定不变?它依哪些条件而变化?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 1.简单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 视觉363 2.选择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010 3。辨别反应时: 组别平均值(ms)错误次数 视觉4780 4。短时记忆广度 5。概念形成

概念12 概念27 概念337 概念44 6。表象的心理旋转 【实验感受及建议】 实验感受: 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

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心理学实验更加激发了我对其的兴趣。实验建议: 1.增强对实验系统稳定性的维护,在我第一次短时记忆广度即将完成时出现了 系统的卡顿情况以致第一次的实验数据不能得以保存,只能再进行一次实验,此现象可能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客观性。但总体来说实验操作系统较为稳定顺畅,能够获得较为不错的实验体验,如果能够继续完善一下,就更好啦。2.实验数据应该综合一些无关变量的考虑,比如做实验时周围环境的嘈杂情况 以及实验者的注意力集中度和精神亢奋状态等。可以在实验开始的提示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