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读后感_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_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_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总言之,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以及搜出的一些八卦例如其活动能力,名望地位,半部先生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作者:————————————————————————————————日期: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和我谈中国哲学,说如果我到他那个年纪,对哲学的理解将更深刻。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自身的看法也会越来越深,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读书也一样,看过一次是一种认识,看的多了想的也就越多,得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了。《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在两年前就看过,现在看来又是一种味道。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部分写的十分简明扼要。这个总结部分,在我看来所有学中国哲学的人都应该注意。虽然篇幅不长,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冯友兰这位哲学老人显得很自信,很乐观,这篇总结正是他伟大的遗言,也是对中国哲学的伟大预言。《中国哲学史新编·自序》中说:“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有学者说,冯先生晚年不准备提出自己新的思想体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迄今为止,除冯先生没有一家的“中国哲学史”是用完整的思想脉络,平实的语言编撰而成的。这部《中国哲学史新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只从这一百六十多万字中找,而是结合冯先生生平著作的。这些都是题外话。 什么是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出: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名;哲学是初级科学;哲学是太上科学等这样一些概念。冯先生认为这些都不是合适的定义,他认为“真正的哲学的性质”是“最哲学的哲学”,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1)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近我对中国哲学兴起浓烈的兴趣,于是找来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有望自己能从中拾到一点做人处世的哲学,以改变自己充实自我。 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现代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中国思想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与革命,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坚船利炮促成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一次次的思潮,也无一不见证了中国人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由传统的向现代的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萦绕在脑海里: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在唐朝时候如此强大,综合国力在当时属世界前列;而到了明清,国家却一步步走向没落,政府的集权暴政和愚昧无知随着文字狱的兴起、闭关锁国政策的加强到达了极致。而与此同时,西方为什么能够促成社会的工业革命,科技振兴。等待中国的,却只是被欺负和被妥协。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从大体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思想观念最初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理环境。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与古希腊海洋环境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大而且多山,地理上便有着封闭的特点。希腊人漫游列岛,中国人只能望

洋兴叹。不能从事海洋活动的中国人便依附在土地上进行辛勤的耕作劳动。所以农业历来都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采取的都是重农轻商的政策,他们坚信,人可以不做生意,但不能没有饭吃。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便得以长期的发展,并成了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农业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哲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有了耕作的传统,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自己的土地上,家族制便应运而生。从这儿可以发现中国与西方海洋国家在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儒家的整套伦理是家族制的一个理论升华。儒家的伦理很强调人们各自的位臵,君臣父子,每个人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从积极层面上讲,用伦理去规范人的行为可以避免由无序引起的社会混乱,强调人在各自的角色中做好份内该做的事情,对当今社会仍有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消极的说,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从而才会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发展成为后来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服从。而这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走不出盛衰怪圈的最根本的原因——平等制约的缺失。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一、目的与任务 1、目的 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 人文基础课。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 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 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

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 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 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通过本章学 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 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 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分析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对立以及两种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史;要看懂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历史是由天命决定的,还是有圣人决定的,或者由人民群众决定的。教学建议: 讲授本章时,要分清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那些人、那些思想观点是合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这两个月闲来无事,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和君咨询公司推荐书目中有这两本书,还有两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要再今年元旦之前看完。读这些哲学史类的书籍主要是让咨询师对于中外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个系统的了解。 我自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文化和历史了解还算深刻,这源于自己成长的环境和家庭。由于妈妈是教师的缘故,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首,中学阶段是在爷爷奶奶哪里度过的,虽然当时课业很繁重但是我还是抽空看完了爷爷那里的藏书如《上下五千年》《古文观止》等,当然还有很多描述中共历史的书,因为爷爷是我们县的老干部、老党员。在高中阶段遇到了一名老师她是师范大学刚刚毕业就带我们班的,两年当中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优秀的文学读物。加上我们那一届开始使用了新的语文教材,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古文的学习,有一半的量。像很多毛泽东的诗、屈原的《离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还有很多著名诗词都在那个阶段深入学习理解的。到了大学之后,由于是经济管理系,所以我们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但是我经常去听一些中文系的讲座,也经常去图书馆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读,所以也并不曾落下。相反,还认识了几个汉语言文学系的校友,和他们一起交流使自己的文学视野开拓了不少。毕业之后,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哪里的图书大厦总是被我经常光顾,不过以前看书的时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直到看到王明夫先生为和君咨询师列出的书单,总算是找到了一个优秀咨询师要完成的知识体系积累所必须的书目了。 这里并不是自卖自夸的一番言论,而是要告诉大家读哲学史的难度。平常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如果并不难懂可以一天一本,像普通的文学类、管理类书籍最少也可以一天一百页,但是这次读哲学史每天就读一章,大概二十到三十页的样子。这是因为读它的每一章都是中国一家或者一派的思想精华之总结,其中必然穿插着很多大师的言论,加上又是古文的版本,所以这种书读起来令人非常头痛。但是读完之后,细细回想,真不愧是大师的作品。每一章都用最简洁的话语,论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的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子学时代是从孔子至淮南子,这段时期大概是中国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另外一个叫

大学夏令营心得体会

大学夏令营心得体会

大学夏令营心得体会 【篇一:夏令营感受】 感受大师风采体味科学魅力 “大学之大不在于高楼,而在于大师”。这是我在中国地质大学参加夏令营听到的次数最多最多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诚然,在这短短的七天里,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和科学的魅力。 经过三小时的车程,我们这些兴奋的小营员们争先恐后的拿好行李,迫不及待的要目睹大学的风采。很快,在带队老师及志愿者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所环境优美的名校——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对我们细致入微的关怀也很令我感动。学校为我们这些营员们特地安装空调,这一切工作在我们入住的第一天晚上就已经准备完毕,这份体贴真的让我感到了家的感觉。 以上,地大给我的第一印象。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环境一样是使我感慨颇深。总而言之,我们初步体会到了大学的优美环境与浓浓的学术氛围。 这几天的活动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四次讲座,都是大师级的任务,包括教授,著名院士及科学家。他们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进行讲座,听了这些报告真的受益匪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谢树成教授的讲座,他主讲的话题是地球微生物。重点了解了地球发展中大约2.5亿年前的微生物灭绝的一种最新可能原因——微生物大量繁殖。谢教授一起和蔼可亲的态度及循序渐进的讲座方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2.5亿年前地球景象的巨幅画展。这些五一在我通入科学职工的路上给予了我一根坚实的手杖。这些讲座是我增长了科学知识,同时我认识到在科学的道路上必须求真务实,踏实严谨,而且体味到了这些教授们的大家风范,更坚定了我的科学梦。

活动中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部分也是是我获益匪浅。在实验人员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很多高端精尖的设备仪器以及其应用,还观摩了几次现场试验。高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有机化学,我一直对质谱仪很感兴趣,至不过一直没能接触,这次科学夏令营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有机会见到质谱仪及其他更先进的设备。我带着一种羡慕和敬畏参观见了这些仪器,真想能够亲手操作这些仪器进行科学研究,但是这些还需要我现在付出很多努力。这里我深深的体味到了科学的魅力。 夏令营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一次亲手取水做实验的机会,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北区池塘取样并进入实验室借助各种仪在学长的 指导下自己进行实验分是谁的成分,详细了解了水体知识,感触颇深。 七天的夏令营就要结束了,饿哦还是有一丝不舍。七天里我们收获颇丰,感到很充实,尽管每天都是晚睡早起,但我们都能按时起床集合服从指挥,从中体现了我们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感受了大师的风采和科学的魅力之后我深深的感觉到我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 我很珍视这次实践的机会,亲自动手不但能够牢固掌握只是还能够体会到实践之乐趣。真的希望两年后我能进入地大在这所学术的殿堂学习与众多名师交流。 有色一中郭矗 【篇二:夏令营心得体会】 2014年全国民族中职学生暑期同心夏令营 心得体会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同心夏令营活动。这次同心夏令营真让我收获多多。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什么是哲学? 既然是读书心得,那么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什么是哲学? 冯先生在书中给了定义。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乃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对于什么不是知识的知识」,即「不知之知」。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说哲学不是知识是因为,知识指的大多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是一个形而下的、具象的门类。但又说哲学是知识的一门分类,只因哲学的起源并没有脱离这个具象的世界。整个过程像极了一个同心圆:人们从了解自己的行为出发,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由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推广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终扩散到对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学有什么用?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

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

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有思想体系的着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原/陈香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着,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于是打算,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马哲课学习感想收获

马哲课学习感想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效果比我预想的好得多 步入大学,情绪处于兴奋与苦闷之间。整日怀旧或者憧憬未来,生活过得可以用“空虚”二字来表达。 军训完了以后,我们正式开始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其中有一门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的哲学老师是一位老教师,他知识渊博、说话风趣幽默。第一节课最具有吸引力,所以同学都听得很激动。他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个个都贴近学生实际,尤其是大一新生(有人说是高四的学生)。因此我便不由自主地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其中第一句话就是:“哲学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我又联想到老师说的哲学是使人聪明、使人智慧的学问。因而我默想:我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且要试着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本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绪论;二、辩证唯物主义;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学习方法,我和一些同学的想法不一样。我认为,除了听课下来一定要系统看教材,真正感悟一下其中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考试而突击背它个三天五天就行了。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然在“马哲”课学习中最有意义的当属写论文了。那篇论文是我的历史最高纪录,无论是篇幅的大小,还是文中的含金量,或者是所花的时问,所用的精力,对待的认真程度等等,都是最最多的。 在哲学课仁我确实学了比较有用的东西。因为老师的举止言谈经常把我吸引过去,或者将我在睡梦中唤醒。再说要考试了,同学们都在背,我没有,我想哲学是靠日常的累积,我不认为哲学是用来背的。 人门、学习、考试,我都说了。我最想说的还是心得。 我最喜欢的哲人是庄子。喜欢他的白然、洒脱、超然、逍遥,但绝非消极。他是平民知识分子的思想代表,颇有才华,但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传说楚威王曾派使者带着贵礼聘请他去当宰相,庄子却说:我宁游戏污读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有着大鹏之志―扶摇直上九万里。他鄙视世俗小人,一直以来生活贫困,经常无米下锅,然而他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庄子是一棵孤独地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夜晚看到月圆时,我就想为什么月亮没有丢,因为有他―庄子。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思维理性更是如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庄子哲学在一些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当然,我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于庄子哲学,它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有启迪作用,对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导向作用。总之,这学期“马哲”课的学习,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 本学期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主要经历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认真听老师讲课。这一环节我只有两节课由于思考班级问题没有认真听讲,但课后我复习了一下补上了。所以,我基本上做到了认真听课。听课过程中,老师形象、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着我。例如老师讲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时,引用了别人的一个比喻: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就像一个家庭主妇为孩子洗澡,孩子因调皮,弄得满身脏,家庭主妇一边唠叨,一边给孩子洗澡。然后孩子洗干净了,洗下了好多污水,然而主妇在倒污水时把孩子也一块倒掉了。这使我深刻地理解了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丢弃了辩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出于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

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

中国哲学史感想

近来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觉得没什么大的感觉,像是读了一遍旧书。因为我以前读过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纲要》,内容其实都差不多。但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我,对哲学喜爱,当然也包括中国哲学了,感想还是很多,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从哲学史上,几乎就可以看出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了。冯友兰的这本书分为两篇,子学和经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括了。 子学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百家争鸣,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那是一个文化辉煌灿烂的神奇时代,哲学家辈出,他们的思想覆盖方方面面。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哲学家们畅所欲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那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在此之后的中国再也找不出文化那么自由的时代了。春秋战国虽然是七百年的乱世,但是同样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经学时代,就是儒释道发展融合的时代。我之前认为,儒释道数千年来,发展都不大,不可能与子学时代相提并论的。但是随着我的接触加深,自学时代人们智力水平和到明朝的时候智力水平是无法比较的,在哲学思想中就能反映出来。比如明代的王阳明,看了有关他的哲学思想后,发现,他的思想不可能用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名词概括的,那些看起来很荒谬的言论,其实是有着震撼人心的伟大的道理。 从《易》开始,到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经学,无数的文人墨士,无数光辉闪耀的智慧之潮,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千百种思想,或交织或碰撞,摩擦出最最神奇耀眼的光华。 书本中提到《华严经》是佛教哲学的极致(大乘圆教)。无碍法界观,这是从认识论出发的,这是在讲形而上学,这个和辩证法感觉也差不多。不过就其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言,我就当然觉得大乘佛教的这个无碍法界观最为厉害啦——这个就是马克思说的认识论中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如今已经远远落后与西方世界了。差距是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经历了文艺复习,启蒙运动的西方,西方哲学已经把中国哲学远远抛在了脑后。这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文化的政策制度上不够自由造成的。如果当今中国能有像唐代那样的文化政策,有三教并行般的大气和包容,中国这条龙怎么能不腾飞呢?

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直接打印版)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格式整理版)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权利财产私有化程度还不突出。 夏朝 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尚书是记述三代君王或先圣先哲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最有价值的是“德”的观念的提出。《洪范》:记住了周武王攻灭殷商之后,向其贤臣萁子讨教治理国家的方略。五行出现。 《易经》: 1、以繁杂的莁法取代只问一正一反的的龟卜,意味着对宇宙多样性的丰富感受。 2、以“易”为名,体现着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3、从数字到爻词体现了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了解,获得宇宙论的支撑。后来的儒家借助体认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则而成就人的“生生之德”,就使易经获得中国传统中又一重要的价值源头的意义。(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周平王东迁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历时420年。 春秋开始于前722年,止于前481年,战国开始于前476年。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d3741708.html,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顾思敏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8期 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 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 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 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 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二、对《大纲》的评价与争论 1919年《大纲》出版后,反响异常热烈。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但也存在不 足之处。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本著作进行评价,并分析该书引起的一些争论。 (一)开创了研究新范式

庄子的内心世界

庄子何其人 摘要:《庄子》○1是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瑰宝之一,想要理解《庄子》其书,必须先了解庄子其人。其一,有对比才有突出,与人相比可以突出庄子的性格特征。其二,相由心生,我们探究两千年多前庄子的内心世界可以从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肖像入手进行。。虽然已不可能知晓真想如何,但找出一个合适的庄子形象更有助于了解庄子其人。其三,我们欲了解庄子其人,必须着力于研究他的思想及精神品质。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谈到:“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正是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文学贡献之一,鲁迅先生曾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3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精神超然世俗,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学习《庄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根源,也能拓宽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太史公所著《史记·庄子传》○4中叙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太史公对庄子的评价并不十分高,寥寥几笔,只是将其作为战国时一个能作文著书的人物载入《史记》之中。然现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那么庄子究竟长相如何?或膘肥体壮,力能扛鼎;或瘦骨嶙峋,形容枯槁;或意气风发,或超然出世。从精神方面看,上图的“庄子”双目含笑,炯炯有神,透着睥睨天下于指掌之间的意气风发;眉须浓密,头巾随风飘起,睿智通透,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无疑是

读《中国先秦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先秦思想史》有感 吴丹丹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09级民族学2班学号:209 【摘要】中国先秦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一块瑰宝。孔子、孟子、荀子、老子等等这些中国思想界中的大师,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先秦思想史,虽有不足,但是他们的成就却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这些大师们的思想很多经过几世纪的发展和演变是越来越与时俱进,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先秦思想史 读赵吉惠著的《中国先秦思想史》,首先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中国先秦思想竟是如此气势磅礴,如此震人心弦。先秦诸多思想家,诸多思想流派,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壮观奇景,他们的思想源远流长,造就了思想界中的一朵奇葩。儒、墨、道、名、法、阴阳诸家,各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启迪人的心智,对后世可谓是影响深远。中国先秦哲学可谓是中国汉唐宋明思想发展的根基,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首先了解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是那么的深远博大,虽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乃至只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但先秦思想已经让人那么的震撼,那世界多元文化一定会更加让人震撼。 读了《中国先秦思想史》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通史”之间的关系,最有感悟的应该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严重震撼了当时的教育体系,平民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这个思想不仅仅在当时造成了影响,也为后世统治者注重教育提供了依据,也可以说“有教无类”是在为后世的教育制度打开窗口,“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属于它的光芒。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反对“不义之战”,还提出了“民本”思想,“民为贵”的政治主张。孟子的“民本”思想虽然不是最完备的,但是在那时可谓是进步的思想,已经意识到“顾民、安民、爱民”的重要性。荀子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使先秦思想更加的辉煌。 一、“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区别 很多人都混淆了“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哲学史”这两个概念,概念不清晰。我也不例外,到底“中国思想史”等于“中国哲学史”,还是它们是谁包含谁的关系呢?在《中国先秦思想史》这本书中,作者就很明确的指出了“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的不同。第一:在研究思潮方面,“中国思想史”的外延比“中国哲学史”的广。“中国思想史”是研究哲学、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然而“中国哲学史”则是很专门的研究哲学方面的内容。第二:“中国思想史”着重的是研究那些思想家们、哲学家们提出的逻辑规律和由此而延伸出的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总结和教训,“中国哲学史”就很着重于哲学方面的研究,比较着重于研究哲学的逻辑规律。 “中国思想史”应该简单的理解成是思想家们或是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而“中国哲学史”则是哲学家们研究哲学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这些规律形成了哲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