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大会发布了最新的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指南。让我们一起聚焦指南变迁,指导临床实践。

新指南VS 旧指南

新指南的新推荐

首次推荐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时长的评分系统

指南推荐使用PRECISE-DAPT 和DAPT 评分系统帮助更好的决策双联抗血小板的时间(IIb,A)。对于PRECISE-DAPT 评分,使用得分图计算分数:分别标记病人每个临床指标的数值,然后画一条垂直线到「得分」轴得出每个临床指标对应的分数,这些分值相加后得到总分数。分值≥25 建议短期DAPT(即3~6 个月),分值<25 建议标准或长期DAPT(即12~24 个月)。对于DAPT 评分,将对应指标的正值相加后再减去对应年龄的分值即的总得分,分值≥2 建议长期DAPT(即30 个月),分值<2 建议标准DAPT(即12 个月)。

CHF = 充血性心力衰竭;CrCl = 肌酐清除率;DAPT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Hb = 血红蛋白;LVEF = 左心室射血分数;MI = 心肌梗死;PCI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ECISE-DAPT 行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并发症预测;WBC = 白细胞计数。

具体推荐等级

1. P2Y12 拮抗剂的选择及使用时机

不论既往用药方案如何,若无禁忌,均推荐ACS 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负荷量180 mg,90 mg bid 维持)。(I,B)

对于行PCI 的ACS 患者,除非有高致命性出血风险或其他禁忌,均推荐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普拉格雷(负荷量60 mg,10 mg qd 维持)。

包括既往未使用过P2Y12 拮抗剂的NSTE-ACS 患者和经过谨慎治疗或急需PCI 的STEMI 患者。(I,B)

对冠脉解剖明确且拟行PCI(包括STEMI)的患者,术前需用P2Y12 拮抗剂进行预治疗。(I,A)

对拟行侵入性治疗的NSTE-ACS 患者,诊断明确后尽快给予替格瑞洛(负荷量180 mg,90 mg bid 维持),不能使用替格瑞洛时予氯吡格雷(负荷量600 mg,75 mg qd 维持)。(IIa,C)

对可能行PCI 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考虑予氯吡格雷进行预治疗。(IIb,C)

拟行支架植入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和不能服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

的ACS 患者(包括有颅内出血史和OAC 使用指征的患者),推荐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负荷量600 mg,75 mg qd 维持)。(I,A)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推荐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岁以下,负荷量300 mg,75 mg qd 维持)。(I,A)

权衡缺血与出血风险,拟行PCI 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推荐阿司匹林

联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优于氯吡格雷。(IIb,C)

冠脉解剖结构不明的NSTE-ACS 患者,不推荐使用普拉格雷。(III,B)

2. 口服P2Y12 抑制剂之间的转换策略

对于之前服用氯吡格雷的新入院ACS 患者,不论其之前服用氯吡格雷的时间和剂量,在入院早期推荐其改用负荷剂量的替格瑞洛(180 mg), 除非其有替格瑞洛禁忌证。(I,B)

其他情况,如不良反应、药物的耐受性等,也可以考虑更换口服

P2Y12 受体拮抗剂。(Ⅱb,C)

图1 急性期和慢性期口服P2Y12 拮抗剂的转换策略

3. DAPT 期间最大限度降低出血风险

对有经验的介入医师,推荐选择桡动脉入路进行冠脉造影及PCI。(I,A)

行DAPT 的患者,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每日75~100 mg。(I,A)

推荐DAPT 期间联用PPI。(I,B)

不推荐支架植入术前、后进行常规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来指导抗血小板治疗。(III,A)

4. 拟行PCI 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APT 时程及植入支架选择

接受PCI 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不论植入支架类型,均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DAPT 方案6 个月。(I,A)

不论预期DAPT 时程长短,均推荐优先选用药物涂层支架。(I,A)

高出血风险(PRECISE-DAPT ≥25)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APT 推荐进行3 个月。(IIa,B)

植入药物涂层支架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APT 推荐进行6 个月。(IIa,B)

植入可吸收支架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APT 推荐进行至少12 个

月。(IIa,C)

对于有高栓塞风险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若对DAPT 耐受良好,无出血并发症且出血风险低,可考虑延长DAPT 时程至6~30 个月。(IIb,A)

对于接受3 个月DAPT 出现安全性问题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DAPT 可考虑改为1 个月。(IIb,C)

5. 接受PCI 治疗的ACS 患者DAPT 时程

植入支架的ACS 患者,除非有高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均推荐阿司匹林+P2Y12 拮抗剂的DAPT 进行12 个月。(I,A)

植入支架的ASC 患者,若有高出血风险(PRECISE-DAPT ≥25),需考虑在6 个月后停用P2Y12 拮抗剂。IIa,B)

植入可吸收支架的ACS 患者,推荐DAPT 至少12 个月。(IIa,C)

对于可耐受DAPT、无出血并发症的ACS 患者,可考虑延长DAPT 达12 个月以上。(IIb,A)

对于心肌梗死或高缺血风险的ACS 患者,若可耐受DAPT 且无出血并发症,推荐阿司匹林联用替格瑞洛(60 mg bid)达12 个月以上,优于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IIb,B)

图2 接受PCI 治疗的ACS 患者DAPT 时程

6. 稳定或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拟行心脏手术时的DAPT 策略

评估个体出血和缺血风险,指导CABG 时机和抗栓管理。(I,C)

对阿司匹林维持治疗的患者,若需行非急诊心脏手术,建议围手术期继续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I,C)

对于植入支架后行DAPT 的患者,若需进一步行心脏手术,建议术后评估安全后尽快恢复P2Y12 拮抗剂直至达到推荐用药时程。(I,C)

对于接受DAPT 的ACS 患者(NSTE-ACS 或STEMI),若拟行CABG,无需口服抗凝剂,推荐术后评估安全后尽快恢复使用P2Y12 拮抗剂达12 个月。(I,C)

对于正在使用P2Y12 拮抗剂的患者,若需行非急诊心脏手术,术前需停用替格瑞洛至少3 天,氯吡格雷至少5 天,普拉格雷至少7 天。(IIa,B)

有心肌梗死病史的高出血风险(PRECESE-DAPT ≥25)患者,CABG 术后需停用P2Y12 拮抗剂6 个月。(IIa,C)

近期开始服用P2Y12 拮抗剂的患者,推荐心脏手术前行血小板功能检测,以指导手术时机和决策。(IIb,B)

对有心肌梗死或行CABG 的高缺血风险患者,若可耐受DAPT,无出血并发症,DAPT 可延长至12~36 个月。(IIb,C)

7. 药物保守治疗的ACS 患者DAPT 策略

仅接受药物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建议DAPT 过程中使用

P2Y12 抑制剂(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12 个月。(I,A)

替格瑞洛优于氯吡格雷推荐,除非出血风险超过缺血获益。(I,B)

仅接受药物治疗且有高危出血风险(PRECISE-DAPT ≥25)的ACS 患者,建议DAPT>1 个月。(II,a)

既往有MI 的仅接受药物治疗,处于高缺血风险、能耐受DAPT 且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建议在阿司匹林基础上使用替格瑞洛(60 mg b.i.d.)>12 个月,最长36 个月。(II,b)

既往有MI 且没有接受过支架植入治疗,不适合使用替格瑞洛但是可耐受DAPT 的患者,建议在阿司匹林基础上使用氯吡格雷12 个月。(II,b)

不建议药物治疗的ACS 患者使用普拉格雷。(III,B)

8. 有应用口服抗凝药指征患者的双抗治疗时间

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推荐围手术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Ⅰ,C)

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不论植入何种类型支架,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 三联抗栓治疗维持1 个月。(Ⅱa,B)

对于高缺血风险患者(如ACS 或其它解剖/操作因素)和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 三联抗栓治疗可超过1 个月,可延长至6 个月。(Ⅱa,B)

对于出血风险高于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氯吡格雷75 mg/天和OAC 双联抗栓代替三联抗栓一个月。(Ⅱa,A)

推荐三联抗栓治疗在12 个月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Ⅱa,B)

对于有应用VKA 指征且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的患者,应调整VKA 剂量使INR 维持在目标INR 的低限。(Ⅱa,B)

当新型OAC 合并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应用时,其剂量为预防卒中的最低有效剂量。(Ⅱa,C)

当利伐沙班合并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应用时,推荐将利伐沙班的剂量从20 mg q.d. 减为15 mg qd。(Ⅱb,B)

三联抗栓治疗中,不推荐将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与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联合应用。(Ⅲ,C)

9. 拟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双抗治疗

低出血风险时,推荐围手术期继续应用阿司匹林,术后尽早开始推荐的抗血小板治疗。(I,B)

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择期手术,如阿司匹林可在围手术期维持,至少在P2Y12 受体拮抗剂服用1 个月后考虑进行。(Ⅱa,B)

替格瑞洛至少在术前3 天停用,氯吡格雷至少在术前5 天停用,普拉格雷至少在术前7 天停用。(Ⅱa,B)

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应对择期手术前有DAPT 指征的病人进行术前评估。(Ⅱa,C)

近期发生过MI 或其它高缺血风险事件的DAPT 患者,择期手术应推迟至6 个月以后。(Ⅱb,C)

如围手术期必须停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考虑应用静脉抗血小板药物过渡,尤其是手术必须在支架植入术后1 个月内进行时。(Ⅱb,C)

不推荐在DAPT 治疗的第一个月进行择期非心脏手术。(Ⅲ,B)

10. 性别因素与特殊人群

推荐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使用相似的DAPT 种类和时程。(I,A)

在治疗期间出现活动性出血并发症的患者,重新评估DAPT 的药物种类、剂量和时程。(I,C)

推荐在糖尿病和无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相似的DAPT 种类和时程。(IIa,B)

对于有过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尤其无确切原因可循时,应该延长DAPT 时间。(IIa,C)

对于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患者,其DAPT 用药时程也应该考虑延长。(IIb,B)

对于接受过复杂PCI 术的患者,其DAPT 用药时程也应该考虑延长。(IIb,B)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

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pdf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 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 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 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 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 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 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 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 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 24h 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 ×90d ②阿司匹林75mg/d ×21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 ,随后 75mg/d ×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 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

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的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由

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的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是一致的,冠心病规范化防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86681013711814537238277022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 二、冠心病的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表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和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的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1]。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2],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1,3,4]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

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此外,还有一些抗血小板药物正在研发中,如凝血酶受体拮抗剂。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对其他激动剂(如胶原、二磷酸腺苷)所致血小板聚集无影响。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并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剂量:

谈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谈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12年12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了2013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将解读《指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内容,涉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溶栓后延迟PCI三种情况下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原则和建议。 1、指南推荐建议 2013版《指南》针对ST段抬高型心梗梗死(STEMI)临床决策中的各个阶段,推荐了不同资源配置情况下的疾病管理系统,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快速得到治疗。《指南》还提出了快速恢复闭塞冠脉血流的建议以及院外管理计划。《指南》作者指出,2013版《指南》的重点放在再灌注治疗的进展、患者转

运流程、基于循证的抗栓药物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上,总体目的是优化以患者为核心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管理。 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治疗后延迟PCI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2、指南解读 直接PCI氯吡格雷证据级别提升 新版《指南》中,直接PCI患者推荐应用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Ⅰ类推荐,B级证据),与2009年版ACCF/AHA STEMI管理指南相比(Ⅰ类推荐,C级证据),证据级别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参考了两版指南发布期间出现的一些新的循证证据。例如CURRENT-OASIS 7研究和TRITON-TIMI 38研究结果的新数据。 CURRENT-OASIS 7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氯吡格雷在直接PCI患者的证据。另外,虽然在TRITON-TIMI 38研究中,普拉格雷组的30天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是,该研究中在冠脉血管造影之前很少有患者应用了氯吡格雷,另

冠心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冠心病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的探讨和研究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合理应用管理。方法通过胃镜及入院相关检查筛选从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该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患者168例,排除胃肠相关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在患者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的同时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ECG檢查,患者心电图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变、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心前区不适症状基本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43%、78.57%,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院内再发心肌梗塞及心血管死亡事件明显降低,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粘膜出血、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并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合理联合用药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 标签:冠心病;抗血小板;抗凝;联合用药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或者冠状动脉痉挛后管腔变窄,使该血管负责供血的心肌发生缺血或坏死[1-2]。该病中老年人群多发,男性较女性多发,近10年来发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升高趋势,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为我国群众的首位死亡原因,目前冠心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超重、吸烟、不良饮食习惯、性别、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冠心病患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例如上楼、风中疾走、骑车、提拉重物、情绪激动等状况下都可诱发此病的发生,该病发展迅速,如不积极治疗,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积极控制诱发因素并且联合安全用药对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及远期死亡率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体征、ECG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筛选出该院从2015年9月—2016年10月冠心病患者168例,被选取的168例患者在入院治疗前通过胃镜及相关检查已被确认无明显消化道及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建议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0±4.1),观察组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5±3.9),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轻重程度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合理用药的安全管理药品规范及安全用药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重大的民生和公共安全问题,安全的药品是指它对人

一文盘点: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

一文盘点: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策略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 康的第一大类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多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使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现就常见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总结如下。冠心病 1?慢性稳定性心绞痛:(1)如无禁忌予阿司匹林75?100 mg/d,不耐受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1]。(2 )择期行冠 脉支架术(PCI)者:阿司匹林100?300 mg ,100 mg/d (长期)+氯吡格雷300?600 mg (术前>6 h )/600 mg (术前2?6 h ),氯吡格雷75 mg/d 。金属裸支架(BMS )至少4 周,药物洗脱支架(DES )至少6 个月[2,3]。2.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 :(1)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替格瑞洛(无禁忌证、缺血中-高危者首选)180 mg 或氯吡格雷300 mg (保守治疗者)或600 mg (行PCI者)。 (2 /阿司匹林75?100 mg/d (长期)+替格瑞洛90 mg , 2次/d 或氯吡格雷75 mg/d 或(至少12个月),如阿司匹林禁忌,予氯吡格雷75 mg/d (长期/。(3 /需用GPn b/川a 受体拮抗剂情况:①紧急情况或冠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和新的血栓并发 症;②拟行PCI的高危而出 血风险较低者;③未知冠脉病变者,不推荐予此类药物预处

理。3.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2,3] :(1)立即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 75?100 mg/d (长期)。(2)使用阿司匹林基础上:①溶栓者:氯吡格雷150 mg (<75岁)或75 mg (>75岁);②行PCI者:替格瑞洛(无禁忌证首选)180 mg , 90 mg ,2 次/d 或氯吡格雷300 ?600 mg , 75 mg/d 或至少12个月;③未溶栓或未行PCI者:氯吡格雷75 mg/d 至少12个月。(3)需用GPn b/ m a受体拮抗剂情况同(2)。4. 围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期[1,3] :(1)CABG 前:阿司匹林100?300 mg/d ,正在服药者术前无需停药。氯吡格雷术前至少停用5 天,除非紧急手术。替格瑞洛术前至少停用5天,急诊手术至少停用24 h。(2)CABG后:① 术前未服阿司匹林,术后6 h 内开始服用,75?150 mg/d ,禁忌阿司匹林者,氯吡格雷75 mg/d :②PCI后的CABG 患者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100 mg/d (长期)+氯吡格雷75 mg/d 或替格瑞洛90 mg ,2次/d (至少12 个月)。5.冠心病特殊人群[1,2] : (1 )>75岁高龄患者:①阿司匹林75?100 mg/d ,不耐受或禁忌者予氯吡格雷75 mg/d长期维持;②急性期使用氯吡格雷75 mg/d,酌情降 低或不使用负荷剂量;③合并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2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①择期行非心脏 手术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未行PCI 术前7?10 天停药, 术后止血后重新用药;BMS 植入者尽可能推后4~6 周或DES 植入者推后6 个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三)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三) 危险因素管理 一、血脂管理 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强烈推荐SCAD患者坚持日常身体锻炼和控制体重(Ⅰ,B)[109-110]。建议低脂饮食。药物治疗推荐以他汀类药物为主。 二、血压管理 建议所有SCAD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增加身体锻炼,节制饮酒,限盐,增加新鲜果蔬和低脂饮食,避免过度劳累(Ⅰ,B)[111-114]。如果SCAD 患者血压≥140 / 90 mmHg(1 mmHg=0.133kPa),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同时,考虑使用降压药物(Ⅰ,A)[115-116]。降压药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但建议包括ACEI或ARB和/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目标应<140/90 mmHg(Ⅰ,B)[117-118]。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建议为130/80mmHg[119]。

三、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的SCAD患者,HbA1c目标值≤7%是合理的(Ⅱa,B)[120-121]。 对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存在低血糖高危因素患者,HbA1c 目标应控制在<7.5%或<8.0%,对慢性疾病终末期患者,如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终末期肾脏病、恶性肿瘤伴有转移、中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等,Hb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8.5%(Ⅱa,C)[122-123]。为达到HbA1c的目标值,推荐给予药物治疗(Ⅱb,A)[124-125]。SCAD患者不应选用罗格列酮治疗(Ⅲ,C)。 四、体育锻炼 建议所有SCAD患者在日常锻炼强度(如工作间歇的步行,家务劳动)的基础上,每周至少5 d进行30~60 min中等强度的有氧锻炼,如健步走,以增强心肺功能(Ⅰ,B)[126-127]。对所有患者,建议根据体育锻炼史和/或运动试验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来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Ⅰ,B)[128-129]。推荐首诊时发现具有缺血风险的患者参与医学监督项目(如心脏康复)和由医生指导下基于家庭的锻炼项目(Ⅰ,A)[126,130]。

欧洲心脏协会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译文

欧洲心脏协会-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译文 摘译:ESC Expert Consensus Eocument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the Use of Antiplatelet Agents 本文主要阐述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明确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远远大于出血风险的人群。 血小板病理 血小板具有粘附于受损血管并在局部凝集的功能,这使它在正常及病理的凝血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说来,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应算为生理过程。但当粥样斑块突然破裂时,血小板激活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可控制的自身正反馈并放大激活的病理过程,最终引起腔内血栓形成,血管阻塞,一过性缺血甚至梗死。 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干预血小板激活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包括粘附、释放、聚集,在有效地预防动脉血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出血的危险。 讨论抗血小板治疗前,有必要重提几点: 1.正常生理循环中,每天新生成1011个血小板,机体有需要时这个数量可以成倍增加。 2.血小板在循环中最长寿命为10天,为无核细胞,以释放颗粒的形式储有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 3.血小板被激活时,很快地反应性激活磷脂酶、环氧化酶1,TX合成酶,在这些酶的催化下,血小板可将膜磷脂释放的花生四烯酸合成为前列烷素(主要为TXA2)。新生成的血小板尚可诱导表达COX的亚型COX-2和PGE合成酶,血小板生成加速时尤其明显。 4.活化血小板不能重新合成蛋白,但可将预存的mRNA转译为蛋白,如IL-1β可在数小时内合成。 因此,在炎症及血管损伤过程中,血小板可能具有以前未曾发现的作用。抗血小板的治疗也许会影响血小板源性蛋白信号的传导和/或更深层的反应。 血小板粘附聚集的负性调控环节包括:内皮源性前列环素(PGI2),NO,CD39/ecto-ADPase,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一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于这些环节,如阿司匹林和其它的COX抑制剂对PGI2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 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冠心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一、我国冠心病得现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 (一)患病率: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地区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为15、9‰,农村地区为4、8‰,城乡合计为7、7‰,较2003年第三次调查结果大幅度升高。 (二)冠心病死亡率:2002~2011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三)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2002~2011年急性心梗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05年起,农村急性心梗死亡率快速上升,至2011年已连续3年超过城市,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梗死亡率随年龄得增加而增加。 (四)冠心病住院情况及费用:2012年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出院数为504、7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29、52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次均住院费用为16802、4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为5、78%。 (五)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数据(安徽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数据):根据原卫生部规定,2009年起安徽省实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网上直报, 2009年3827例、2010年5372例、2011年7022例、2012年8668例、2013年10137例、2014年11814例,数据显示冠心病介入治疗年手术例数逐年增加,

由此推断安徽省冠心病得发病率与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就是一致得,冠心病规范化防治得重要性及迫切性毋庸置疑。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2009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二、冠心病得定义及分类: (一)冠心病定义: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得简称,就是指供给心脏营养物质得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及血栓形成造成管腔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得一种心脏病。 (二)冠心病分类: 按照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 O)发表得“缺血性心脏病”得命名与诊断标准,可将本病归类为以下五种:1、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心病;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近年来,从提高诊治效果与降低死亡率出发,临床上提出两种综合征得分类:⑴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性冠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建议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 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文档交流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文档交流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文档交流 A .40—50岁 B .40—60岁

TIA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TIA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CHANCE研究结果的发表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急性期干预轻型卒中/TIA提供了新的循证证据。《AHA/ASA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采用CHANCE研究结果,推荐轻型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在发病24h内即可启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轻型缺血性卒中和TIA在诊断上的区别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无论轻型缺血性卒中或是TIA患者的短期内卒中复发风险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都比较高,而且卒中复发后致残率高。 所以,共识将TIA和轻型卒中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 2014年《AHA/ASA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对于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区别在最近几年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他们的预防措施大部分是一致的,并且有共同的病理学基础,预后会根据严重程度和病因略有差别。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由于TIA和轻型卒中的“非致残性”和“早期不稳定”等共同特征,经常作为一类“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进行诊疗或开展研究。 TIA与轻型卒中——疾病的认识与诊断 TIA和轻型卒中的定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定义:基于时间的定义,TIA是由于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神经功能(脑。脊髓或视网膜)障碍,持续时间

<24h;基于组织学的定义,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TIA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年)对TIA的诊断操作建议:从本质上来说,TIA和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损伤这一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 在有条件的医院,建议尽可能采用DWI作为主要诊断技术手段。 对于社区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建议仍采用传统“24h”的定义进行诊断。 目前常用的缺血性轻型卒中定义:一种血管原因所致的突发性局灶性轻型神经功能障碍(定义为NIHSS≤3分),持续时间≥24h,或神经功能障碍是由于影像学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缺血性梗死所致而不是由影像学检 查发现的脑出血所致。 TIA和轻型卒中是最重要的医学急症 传统观点认为TIA和缺血性轻型卒中是“良性、可逆性脑缺血综合征”,复发风险低于完全性、致残性卒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引言 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试验。 证据水平C:专家共识和(或)小型试验结果。 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 胸痛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疼痛的特点来估计冠心病的可能性,并依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的无创检查及有创检查结果作出诊断及分层危险的评价。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冠心病试卷及答案

2017年10月份心内科继续教育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科室)分数: 一.填空题。 1.冠心病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严重心律失常 2.首诊医师对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做出第一步关键性治疗是做出恰当的检查评估,按轻重缓急送适当科室,立即进行抗缺血或再灌注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血氧饱和度降到90%时需给予患者氧气吸入。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避免便用力排便,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诱发心律失常致猝死 5.在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正常或无阻塞性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除误诊外,多见于冠脉痉挛、冠脉内血栓自溶、微血管病变 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饮食低动物蛋白、低胆固醇、少糖少盐 7.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是室性心律失常 8.慢性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冠心病、高血压 9.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 10.单纯舒张性心衰多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的心功能不全早期 二、问答题。 1.冠心病二级预防? 采用ABCD方案即:A.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治疗及ACEI;B.β受体拮抗剂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控制血压;C.控制血脂和戒烟;

D.控制饮食和糖尿病治疗; E.健康教育和运动。 2.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常见诱因? 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3.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指征患者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1).拟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推荐围手术期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I,C) (2).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不论植入何种类型支架,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抗凝药)三联抗栓治疗维持1个月。(IIa,B) (3).对于高缺血风险患者(如ACS或其它解剖/操作因素)和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三联抗栓治疗可超过1个月,可延长至6个月。(IIa,B) (4).对于出血风险高于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氯吡格雷75mg/天和OAC双联抗栓代替三联抗栓一个月。(IIa,B) (5)推荐三联抗栓治疗在12个月后停用抗血小板药物。(IIa,B)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孙 娆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北京100050)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IA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6-1324-04;doi :10.3969/j.issn.1005- 9202.2012.06.112第一作者:孙 娆(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脑血管 疾病研究。 脑卒中是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研究表明,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近些年相关研究的热点。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类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通过血管壁病变、血管压迫、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液成分的改变等引发缺血性脑卒中。TOAST 研究将缺血性脑卒中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①心源性栓塞型,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③小动脉闭塞型,④其他明确病因型,⑤不明原因型。1.1 心源性栓塞型 指由心内膜或瓣膜产生并脱落的血栓栓 子,随血流阻塞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使其供应的远端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占所有脑栓塞的70%。能够造成这类血栓栓塞的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心脏黏液瘤、二尖瓣脱垂及心脏手术后。1.2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由颈动脉系统和 椎-基底动脉系统负责,当两个供血系统中的大动脉出现动脉粥样斑块使这些供血动脉的管径逐渐变细或全部闭塞,或者由于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附壁血栓,最终堵塞动脉使远端供血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