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这首诗的意思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日这首诗的意思

《元日》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6、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诗意: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

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

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

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2019年精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知识点练习九十二

2019年精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 版知识点练习九十二 第1题【填空题】 填空。 《江雪》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寓意丰富的______图,体现了作者______的性格。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读古诗《江雪》回答 “江雪”,顾名思义是指______,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______,给人一种______的感觉。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从诗歌《江雪》中找出两对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写笔顺。 蓑:______ 踪: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加偏旁,变新字。 宗---______ ______ 瓜----______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我们还学过一首描写冬天的诗歌,它就是杜甫的《______》,诗歌中描写冬景的诗句是______。【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一字组多词。 径______ ______ 踪____________ 钓____________ 寒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读古诗《元日》,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解释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______入:______ 全句解释: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选择正确的读音。 万径(jìng jìng)______人踪(zōng zhōng)______ 孤舟(zhōu zōu)______老翁(wēn wēng)______ 【答案】: 【解析】:

古诗两首(元日)

元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元日的热闹、喜庆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过什么节了? 圣诞节可不是我们中国的节日,现在我们过的洋节日越来越多,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2.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这些节日的诗句—— 追问: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从这些诗句中你知道有什么习俗? 3.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你知道春节有什么习俗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和春节有关的——板书课题,齐读 6.“元”在字典里有这么几种意思,出示①为首②开始,第一③元素 读读题目,你觉得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 那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又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把书本打开到133页,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古诗都有自己的节奏,请你来读。 (2个同学都读得不好时,范读,指名读,对呀,读古诗就要读出这样的节奏,出示节奏图。) (读得好在最后出示,一起按这样的节奏来读)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 声中 /一岁除, 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曈曈日, 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提醒:这“/”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换气 小结: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共四行,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叫“七言”。我们在读的时候一般是按照二个、二个、三个的停顿节奏来读,可以范读,谁也想试一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古诗光读正确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读懂它的意思。请大家看看图,默 读古诗,想想字词的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打上问号。 2.交流 爆竹声中一岁除【要引导学生理解的】 (1)过渡:听啊!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除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元日》部编本

《元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诵读激情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又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多有意思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齐读题目。 2、趣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吗?师: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也叫春节。 二、朗读明意 1、自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34面,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 师:同学们读地非常认真,谁能来展示展示?

师:他读得很正确,特别是这首诗中的几个生字新词都读准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齐。 2、梳理字词 (1)识字游戏 师:声音洪亮又整齐,真好!老师带来了几个节日的灯笼,快去点亮他们吧!如果灯笼亮了,就请同学们大声跟读。 (2)学习生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哪个小老师能领着大家读一读?屠苏换旧符 师:这小老师预习得真到位,平舌音和前鼻音都读准了。老师把这些字给请到灯笼里做客了,他们都藏在灯谜里呢,有没有信心把他们找出来? 3、共读古诗 (1)齐读 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字词再回到诗中去,没有拼音了,看你们还能不能读流利读通顺? (2)小诗人读 师:老师要把这古诗变了个样,这次只请一个小诗人来读一读,你们选谁呢? (3)配乐读 让我们学着小诗人的样子,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这次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要像我们班的小诗人一样,读出诗的感情来。 三、品读联想 同学们,你们读得可谓是抑扬顿挫,在刚才一遍遍读诗的过程中,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呢? 1、放爆竹 师:让我们跟着王安石一起走进宋朝的春节,你们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生:…… 师:所以王安石在诗中这样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齐读) 2、饮屠苏 师:诗人听着热闹的爆竹声,坐在舒适的庭院中,只觉耳畔拂过……你的脑海中还浮现一幅怎样画面?生:……

(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元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小学古诗赏析之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

作春联。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

元日战争的发生经过介绍

元日战争的发生经过介绍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元日战争的发生经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发生的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场战役中最后以日本胜利,元朝失败而告终。元日战争的主要指挥官是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少贰资能等人。那么元日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元朝是怎样战败的呢? 1259年,忽必烈派人赴日本要求“通好”,但日本朝廷祈求神佑,拒绝接受,之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但日本始终拒见,于是在1274年忽必烈发动了战争。在1274年十月三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共计3.23万人从高丽出发。之后的几天中,元兵相继偷袭,使日本几百名武士丧生。当时的元军无论在战斗力上还是在战术方面都要远远高于日军,正当对日军大力打击时,元军遭到了意外台风的影响,刮翻了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在第一次战争之后,金方庆俘虏了两百多名日本人,献给高丽作为奴隶。 从1275年开始,幕府即认为元朝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起第二次

战争,于是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于此同时,忽必烈派遣使者到日本,但日本两次都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恼火,于是发起了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比第一次的规模大很多,但因为出现了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著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于是元朝才会在战争中失利,最后,日本击败了元军。 元日战争的简介元日战争是发生在1274年和1281年,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和属国高丽的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参战方是元朝和日本。这两次侵略战争在日本合称为“元寇”或者“蒙古来袭”,也或者按照当年日本的号称抵御元军所进攻的第一次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以十万兵力战胜了元朝三万多兵力。 元日战争的背景是蒙古帝国消灭了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在1260年在中原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忽必烈称臣,在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并且要求高丽在两年之后派使者奔赴日本,他希望能与日本“通好”。因此赵彝作为代表出使日本,但最终没有任何收获;在1268年,忽必烈又派出第二批使者,结果还是空手而归。此后,忽必烈就通过高丽或者信使传达,同时以战争相威胁。当时的日本正值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也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北条氏的手中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 在1268年,忽必烈想要发动战争,但是发现朝鲜半岛没有足够的财力来供应兵力,直到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作为先锋,

2019-2020年语文四年级上册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复习巩固第十九篇

2019-2020年语文四年级上册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复习巩固第 十九篇 第1题【填空题】 为划线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一岁除______A、不计算在内B、去掉C、除法运算 ②曈曈日______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读《江雪》,填空 《江雪》》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前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______,后两句则体现了诗人 ______的情调。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______的人格化身。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写出反义词。 灭绝——______ 孤独——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词语 千山______万径______鸟飞绝______人踪灭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填空。 《江雪》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寓意丰富的______图,体现了作者______的性格。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绝:______ 踪:______ 灭:______翁: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从诗歌《江雪》中找出两对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填空 《元日》是______代诗人______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______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______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______的意思。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读《元日》,按课文内容填空。 每年的除夕夜,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张大爷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

元日古诗欣赏

元日古诗欣赏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019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语文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钓鱼 页 1 第 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元日说课稿

篇一:《元日》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元日》教学设计 修文镇褚西学校郝国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诗中“爆”“屠”“符”三个生字,知道“爆竹、屠苏、曈曈、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感受祖国风俗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问:这些画面一般是在什么节日里出现?生答: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生自由述说。师交流总结: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等都是我国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当然也是现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 对于王安石,你们了解什么? 2、学习古诗五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这既是学习古诗的目标也学 习古诗的方法。 3、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大家有信心没有?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一:明诗意、诵诗文 1、同学们,王安石在诗中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开书,自由读诗,边读边圈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生自主学习。 3、检查初读: (1)出示诗,指生读,读准字音即可; (2)诗中生字加红

点,再指生读,问识记方法; (3)诗读通了,也读顺了,但是诗是有节奏的,七言诗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读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找出韵脚,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5)释疑:爆竹、岁、除、屠苏、曈曈、总、桃符 (6)尝试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7)再读诗。 (二)任务二:赏诗画、悟诗情 1、再读古诗,发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分别出自哪句诗? 2、生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预设一:放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春节那天大家什么时候放鞭炮?谁来说说为什么放 鞭炮? (3)感受“热闹”,读诗。 (4)感受“快乐”再读诗。 预设二: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读诗后想象:人们在喝酒时会说什么? (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时的感觉?(暖) 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读诗。 b:品味内心之暖: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老年人想到……., 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3)小结: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温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再读诗!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

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习题精选十六

2019年精选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习 题精选十六 第1题【填空题】 填空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到处呈现出繁荣、安定的景象,能形容这样的景象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写笔顺。 蓑:______ 踪: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填空 《元日》中“______”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填空。 《江雪》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寓意丰富的______图,体现了作者______的性格。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填空 我可以给“径”字换上______偏旁,变成______字,组词______。我可以给“踪”字换上______偏旁,变成______字,组词______。我可以给“孤”字去掉______偏旁,变成______字,组词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孤______ 狐______暴______ 爆______ 笠______竖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为划线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一岁除______A、不计算在内B、去掉C、除法运算 ②曈曈日______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从诗歌《江雪》中找出两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精选2019-2020年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知识点练习十二

精选2019-2020年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25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 苏教版知识点练习十二 第1题【填空题】 从诗歌《江雪》中找出两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形近字组词。 孤______ 狐______暴______ 爆______ 笠______竖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解释下列词语 千山______万径______鸟飞绝______人踪灭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填空 《元日》中“______”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读古诗《江雪》回答

“江雪”,顾名思义是指______,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______,给人一种______的感觉。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我们还学过一首描写冬天的诗歌,它就是杜甫的《______》,诗歌中描写冬景的诗句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王安石的《______》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 ,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填空 我可以给“径”字换上______偏旁,变成______字,组词______。我可以给“踪”字换上______偏旁,变成______字,组词______。我可以给“孤”字去掉______偏旁,变成______字,组词______。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阅读回答《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请你在古诗中找出两对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着这首古诗,我深深地感到唐代诗人柳宗元当时______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诗句的意思画一幅简笔画。______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又称元旦、新年,今叫春节,而把公历的新年称为 元旦。 [2]爆竹:古代无鞭炮,用火烧竹使其爆裂发出声响,以驱鬼魅,迎福祥。进化为今 天的鞭炮。 [3]屠苏:即屠苏酒,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古时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用,以驱邪 纳福。 [4]曈曈:太阳初升时的样子。 [5]桃符:刻画在桃木板上的符符:一种特殊的文字图形,为道教所常用,贴在门上 以避邪,迎吉祥。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春联。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 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或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 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 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 作了此诗。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 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 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 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 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 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 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 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 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 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 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 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 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赏析二】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由南到北气候的变化不小,但由于北回归线正好在中部穿过,因此总的说来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依据太阳的运转、四季的 变化及月亮圆缺的规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订了很适合我国农耕社会的历法,并逐步完善形 成了至今与公历并存的太阴历———农历。而农历的新年即春节,至今仍是我国民间最为 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普天同庆。 古时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盛大节日,从年前的腊月十二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二 十三是小年,开始进入大年阶段。但欢度的高潮,则是从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的诗歌之母的《诗经》里就有“岁月其除”的诗句,光阴过去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现在是公历的新 年称为元旦,为了以示区别,农历的新年改称春节了,这样的称谓是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古往今来,歌咏“除夕”“元旦”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为传诵的,就是王安 石的这首《元日》。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元日》、《江雪》课时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元日》、《江雪》课 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准备:预习古诗,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元日》 过程 一、汇报预习 1、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2、齐读古诗 3、根据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朗读古诗,结合预习想想诗意。 2、自由交流:读懂了哪些词或句的意思。 3、结合图画和生活指导理解生不懂的地方。(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酒瞳瞳日:温暖的太阳光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4、说说诗意。 自由说,班内交流。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了。 三、指导感情朗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这首诗描写了新春佳节的一片喜庆气象,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你能把作者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范读齐读 四、指导背诵古诗。 五、识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内容:《江雪》

过程 一、复习引入:背诵《元日》 交代本堂课任务 二、学习《江雪》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 3、齐读古诗 4、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朝代 5、生汇报自己通过预习读懂了哪些词句。有哪些不懂。 6、指导理解诗意。重点理解:绝:没有了,看不见了 自由说诗意指名说诗意 全诗的意思: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三、朗读古诗体会意境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2、指导朗读这首诗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自由朗读指名读范读齐读(通过韵律,节奏语气的变化表现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四、指导背诵古诗 五、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元日》《江雪》(苏教版四年 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 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 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 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 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元日》

23、古诗二首——《元日》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喜欢过年吗?还记得过春节时的情景吗?说说你从这些图片里看出了什么。(多媒体展示:过年的画面)这些图片唤起了咱们对春节的美好回忆,春节的情景真可谓是欢天喜地、热热闹闹,有古诗《元日》为证。 (二)师板书课题,生读题悟意,介绍诗人。 (三)从《元日》这个题目,你能来猜猜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吗? (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王安石所描绘的《元日》究竟是怎样的吧! 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了解诗人,读懂题目;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进入情境;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检查自学情况,师指导 1.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爆、屠、曈) (1)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生汇报) (2)区别:曈、瞳。 (3)多种形式读:指名读,齐读。 —1—

2.读通诗句 (1)读准了生字,你们有信心读准古诗吗?谁第一个来展示?(学生比赛读,生生互相评价) (2)齐读。 3.读出节奏。 (1)指名读,生生互评赛读(点拨:一般七言古诗的节奏划分都是223)。 (出示课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齐读。 三、理解诗句,展开想象 (一)合作学习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小组之间说一说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2.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小组互相交流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释→想象→表达) (二)汇报交流 (出示古诗)刚才大家讨论的很激烈,哪个小组来汇报? 1.汇报:先读诗句,说诗句意思,再谈所见所闻所感。其他组补充。师重点指导“屠苏”“曈曈日”“桃”“符”几个词语的意思。 —2—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元日》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元日》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元日》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作者:佚名 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