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doc

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doc
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doc

第一部份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学校管理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教育管

理(专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教育管理学为依据,揭示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并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阐明学校管理职能和实务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规范、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规范并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中小学校的能力。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强调实用性是课程的重要特色。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份:学校管理原理、学校管理实务和学校管理技能,共25个学习单元。全部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学期学习,故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划分为学校管理(1)和学校管理(2)两个连续的阶段。

本课程倡导案例学习,分专题配备案例学习资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课内实践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二、课程学分与考核要求

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2)的学分分别为3学分和4学分,分别在两个学期安排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根据两学期学习的内容分别进行。命题要求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四个教学要求的层次,确定本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课程的资源包括:合一型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20学时(综合介绍100分钟加系统讲授9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150分钟)、形成性考核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文本格式)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课程组要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利用信函、电话等传统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教学信息交流、依靠专业教学中心组积极组织开展各教学单位的业务合作。

第二部份学校管理课程学习重点要求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简明、实用的要求,讲授学校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使学员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原理、原则、事实,形成必要的现代学校管理观念和基本的理论思维能力。

学校管理实务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讲授学校管理的实务与规范,使学员理解和掌握其目标、特点和要求,提高从事学校管理的技能和能力。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突出操作性,促进管理理论向管理规范进而向管理技能和能力的转化,培养学员面向学校教育改革实际的实践意识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学习目标的重点

1.学校管理(1)

深刻理解学校管理的性质;正确认识学校管理思想与办学特色的关系,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办出学校特色;掌握校长负责制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要求;理解并认识学校组织机构的含义及其结构类型;掌握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和实施要求;系统掌握学校管理诸环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学会应用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对学校进行规范管理;按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分析评价校长的领导行为,正确把握校长在学校中的地位;理解教学思想、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管理的含义,明确其管理内容;理解教学质量管理和活动课管理的方法与要求;理解德育管理的特点和内容,掌握德育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系统掌握学校体育卫生管理的原则、内容和要求。

2.学校管理(2)

正确理解和识记教师管理的科学依据;系统掌握教师管理的任务及其实施;理解学生管理的过程和要求;掌握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搞好科研管理;掌握学校总务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搞好学校总务工作;运用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原则,搞好学校公共关系;学会运用科学的技法,正确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科学决策的程序、技法和决断技术,提高领导决策水平;掌握学校工作计划要素及其制作规范,学会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工作计划;掌握学校工作总结的要素及其规范,学会撰写合乎规范的总结,提高总结能力;正确把握领导听课与评课的一般标准;理解组织会议的一般原则和规范要求;理解领导沟通与协调的原则;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三、考试与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设计为两个学期学习。根据各学期的教学内容,单独专门组织期末考试。教学大纲规定了课程学习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即:

了解与学校管理理论相关的理论和基本知识。

识记学校管理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其相关知识。

理解学校管理重要的理论和学校管理实务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原则及其相关的理论观点。

掌握学校管理基本理论和实务理论中的基本观点、学校管理实务的基本规范以及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技能。

根据上述要求,可制定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包括案例分析或讨论题)。

第三部份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主要方法

一、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以在职成人学员业余自学为主,并辅以适当的面授和电视教学辅导。学员自学文字主教材是学习的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复习、练习作业、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等相应的环节,注重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成绩的30%)。理论教学重在自学,试点电大宜结合教育实际适当组织专题研讨和专题辅导;实务教学在注重自学的同时,教学中应结合案例分析或研讨以明确学校管理的规范和要点,并适当配合形成性考核进行作业练习;实践技能教学,宜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明确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规范,要重点强化练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训练来形成能力。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命题要全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的设计规定。

二、教学内容各环节课时安排

本课程教学安排在两个学期内进行,学校管理(1)为3学分,教学内容涵盖文字教材第1-12章的内容;学校管理(2)为4学分,教学内容涵盖文字教材第13-25章,并要重点体现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学校管理(1)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安排一览表

学校管理(2)主要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安排一览表

三、教材使用说明

文字教材按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共25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都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都包含有对于学习的建议和具体教学内容中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习难点的进一步解释。教学指导融合于文字主教材之中,是中央电大《学校管理》教材的特色,其基本目的在于方便学员自学。

本课程配有20学时的电视教材和10学时的录音教材,另有帮助学习的直播电视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和若干网上教学辅导资料。非印刷媒体的学习资料是课程主教材即文字教材的辅助学习资料,内容包括对于文字教材的总体使用说明、课程知识线索指导、案例教学方法示范以及一些重点中的难点问题的阐释等。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按照开放教育试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学应以辅助学员联系实际运用小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学为主。

运用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方案,结合本地区学员的学习条件实际,提供多种方式的学习支持服务。

面授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教学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思路与方法。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重视案例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研究并安排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学员开展实地考察和撰写工作分析报告。鼓励学员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工作所在学校或部门管理业务的发展。

创造条件帮助学员运用好电视课和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指导学习使用好音像等多种媒体教材,开展视听学习交流活动。

第四部份学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设计

一、学校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针对学校管理实务(文字教材第二编)中各学习单元的实践性学习的任务,采用专题案例研讨、练习作业和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文字教材第一编和第三编学习单元中一些理论专题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内容也可有选择地加以补充。

(二)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具体要求是:

结合工作实际体会,做好课程作业,尤其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学校管理实务的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管理和公共关系管理8个专题学习单元后所附思考与练习(自测题)中的论述题。

独立撰写1-2篇运用小组讨论的案例学习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后的总结报告或学习札记,或者独立运用课程学习中的案例编制方法,尝试编写1-2份学校管理案例(资料)。

二、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备兼职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的辅导老师,专人指导学员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探索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学员间提倡共享资源、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利用案例学习方法,加深对课程中提供参考案例的理解,灵活运用案例撰写的一般方法,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将文字教材提供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整理信息、收集资料,将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分解,使其各个部分都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内容。

定期组织学员间的学习交流,评比“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优秀”奖励,并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加分因素。

收集整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将学员的好成果推荐发表或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再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第五部份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估

对于学校管理课程学习的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的依据是中央电大统一编制的形成性考核册,这一部份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

闭卷方式,占总成绩的70%。学校管理(1)、(2)分别独立安排考核,学员两次考试后

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校管理课程的学分(7学分)。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研究的价值。对于学校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估,一般由各试点电大按照本设计方案对于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专门制定评估细则并严格加以实施。本课程组将不定期开展教学评估调研,为中央电大的课程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

建议课程教学评估的重点为:课程教学时间和重点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措施与执行情况;课程考核等教学管理服务工作;课程教学研究。

学校管理课程组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00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2011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2000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 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有机衔接初中学段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必修课程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其形成必要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他们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构筑发展平台。必修课程的内容与要求面向全体 学生,具有基础性特点。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类型及特征: 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三)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实施综合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二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三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课程管理进行的分类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通常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置的课程。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课标实施总的教学建议哪四点?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25、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答: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8、写作教学应抓住哪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答: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建议共有哪四点?答: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具有涉外业务特点的政策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仅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知识、国际贸易惯例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和分析处理外贸业务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教学内容及要求 1、第一单元国际贸易简介 了解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资源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不均;气候和土壤;熟练工人和资本;经济利益;满足国内需求等原因);有关国际贸易的问题(如文化差异;货币兑换和贸易壁垒等)、国际贸易的形式等基本知识。要掌握几个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海外贸易、世界贸易、比较成本理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贸易顺差、贸易逆差等。 2、第二单元进出口贸易的一般程序 ①了解进出口贸易的步骤。 ②掌握进出口贸易中所涉及的机构。 ③了解进出口贸易中所涉及的专业人员。 ④了解进出口贸易中所需要的单证。 ⑤了解进出口贸易的渠道。 ⑥熟练掌握本单元词汇及术语。 3、第三单元准备出口 掌握出口准备阶段所应做的工作: ①做好市场调研。 ②做好营销和促销,了解营销理念和营销组合。 ③做好对顾客的信用调查。 ④熟练掌握本单元词汇及术语。 4、第四单元交易的谈判 ①了解交易谈判的几个阶段:询盘和回复询盘、发盘和还盘、接受和签订合同。 ②熟练掌握怎样有效地询盘和回复询盘;掌握实盘和虚盘等概念。 ③掌握什么是合同,有哪些名称,合同的构成和内容。 ④熟练掌握本单元词汇及术语。 5、第五单元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 ①了解商品品质的含义,掌握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掌握品质公差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②了解常用的计量单位和不同的度量衡制度,掌握不同度量衡制度中的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③了解计算重量的方法。掌握溢短装条款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④了解包装的分类。掌握包装的标志及分类。掌握运输标志的构成,读懂并会翻译常用指示性和警告性标志。 ⑤熟练掌握本单元词汇及术语。 6、第六单元贸易术语

化工原理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二)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是运用物理、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分析化工生产中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原理,以及“三传”原理在各单元操作中的应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它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动量传递过程、热量传递过程及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所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研究化工、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理。熟悉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基本构造,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选择适宜单元操作的能力;正确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设备选型配套设计计算的能力。在工程计算中能正确地查阅工程手册中各种工程图表,获取设计计算有关参数。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化工原理》课程是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的“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厂设计” 等后续专业课打好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任务,理解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掌握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以及混合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单元操作的概念及其分类、国际单位制、法定计量单位 理解:量纲、量纲一致性方程、单位的一致性及其换算、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物料衡算、能量衡算、物系的平衡关系、传递速率及经济核算) 应用:混合物浓度表示方法 第一章流体流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能灵活运用流体静力学方程式、连续性方程以及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计算、管路计算等问题。掌握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流量计的测量原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次重点)识记:流体的压力、流体的密度与比体积、理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推导应用: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第二节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式(重点)识记:流量(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与流速(平均流速和质量流速)理解:流量与流速的关系、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应用:管路直径的估算、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式 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重点)识记:黏性、内摩擦力或粘滞力、黏度、运动黏度、牛顿性流体和非牛顿性流体、流体流动类型 理解:牛顿黏性定律、流体中的动量传递、雷诺数、流动相似原理、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1/7 次方定律 应用:流体流动类型的判定原则、哈根泊谡叶方程第四节管内流体流动的摩擦阻力损失(重点)识

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以对话训练作为切入点,先说后听,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头交际能力作为本教程的重要任务。先读后写,加强应用文的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语言基本功与实用的日常和业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理

念,教学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提高英语教学实际效率。(1) 将听说、读写与综合运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设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2) 采用课堂教学、听力训练、自主学习、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课堂设计使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从而有勇气开口练习说英语,使学生从“练”中学,亲身体验从“学懂→学会”的全过程,享受成功。(3) 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针对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博闻强记的能力,加大对听、说和写的实用技能的训练。

2、高职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高职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要强调通过大量的自主阅读来提高词汇量和增加知识。 无论是听说,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读写译,其设置都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3、工学结合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师与学生可以分批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随岗实习;聘请有实际国际贸易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校讲座;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创办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模拟商务环境中进行实际操练,进一步缩短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2)开设英语角,由专门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指导。英语角由英语俱乐部管理和组织,定期举行,每期设主题活动。 (3)注重学生交际实践,多举行口语竞赛,朗诵比赛,词汇竞赛等英语活动,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免费开设英语口语班,辅导学生参加湖北省各级口语比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在参赛的同时向兄弟院校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道德与法制学科特点

学科综述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教学建议等作出了详细阐述。在此,结合优秀课例来体悟这门课程的价值追求,揣摩和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以让更多的老师从中获益,让我们的课堂走向和谐高效。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生活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二是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三是活动性。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规律 课程标准中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学生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为基础”。一方面指出品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明确了品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所以在教学和学习中应遵循以下规律:(一)注重生活性,使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品德与生活携手并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马路不是游戏场》,教师联系当地交通情况,用一张真实的照片:本校几名学生在一条马路上玩滑板车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闯关结束后,又回到了这张照片:如果你是小交警,你怎样劝告他们,让他们离开这里?这就把学生又带回这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在调查、交流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要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进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尽管阅读能力和计算能力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能力比计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说,学生阅读能力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第二,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和数学都是属于工具性课程,那么,这两门课程在体现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呢?数学是通过对数与形的计算来体现工具作用的;而语

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是普修课课程,属于必修基础课。授课对象为体育系社会体育普通专业本科生。本课程大纲主要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我院具体的教学条件制订编写的。 课程的地位作为体育课程,发展到目前普通专业的排球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授课对象越来越多,课程地位也就越来越高。目前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多年来不断注重课程的建设和师资的培训,并在长期的教学训练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掌握排球的基本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普及排球,使排球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排球运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编制切实可行的个人排球健身计划,具有较高的排球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在排球比赛中发挥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掌握常见排球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具有参与校园排球活动的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排球运动能够合理地评价自己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状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能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不同水平的排球比赛,自觉通过比赛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通过排球运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热心参与校内外排球事务。 6、本课程的基本目标讲授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与战术、基本规则与裁判法等,重点培养排球运动兴趣与实战能力,以达到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终身健身的目的。

课程内容和特点

课程内容和特点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性质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师范专科“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创新性的基础课程。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主要内容、特点 第一章是全书立论的基础,不仅在第一编,而且在全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章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主要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解释阐明人文社会科学的。 第二节“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首先概括了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而具有的共同特征,也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然后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部类而具有的个性特征(即其“价值关联性”,这是总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节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机理”(原来叫发展规律),文字教材归结了三点: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相互交替。 在这三小节中,看样子第一节是最重要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其实是对第一节某些重要内容的展开。在第一节中,关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三个概念及其关系的阐述,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的概述,是全书立论的重要基石。这同时也是本章乃至本书的难点。要注意,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和概括,其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存在”即“人和社会”。 事实上,正像教材中所说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这三个概念,大家理解起来、分辨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也正是从这一点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干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会变得清晰起来,其实这也是它们何以被归结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概念之下的原因。 如果我们画一张图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只是研究人的领域不同、角度不同和层次不同。 比如,哲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以及人的本质。历史学研究已经过去了的时间中的人,即“时间人”。文艺学关注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研究“审美人”。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奥秘,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播。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复习范围和要求 1.了解建国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发展的历史 2.了解与语文课程相关的重要理论,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3.理解和掌握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内容及其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点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不多讲。至于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以及它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的不同点,主要是个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认识、理解和掌握的问题,教材上对此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大家只要认真阅读、了解就可以了。 这一章里还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个是语文素养。一个是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还有是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家发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的探讨由来已久。仅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过三次之多。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人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又有了更为多元而开放的认识。据有关专家统计,仅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看法就不下二十种。由于人们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等概念不加区分,导致认识上的极大分歧,以至于无法形成实质性争鸣,更难达成共识。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语文课程。什么是语文课程呢按照现代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三个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知识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理应关涉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不仅如此,作为课程建构主体的师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使得语文课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死的教条。语文课程由此成为一种历史性事件,避免了制度化和科层化的毛病;语文课程不再是一种死的文本,“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因此,语文学科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语文课程包含了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 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要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为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的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意即,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涵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以上所述,我们得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不是。语文当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教学大纲(工科) 英文名称:Complex Functions and Integral Transformation 课程编号:310601 课程类型:学科方向课程 学时:56 学分:3.5 适用对象:工科本科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楼宇智能控制、机电、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是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2.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有关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篇复变函数 第1章复数与复变函数 教学内容 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复数的代数运算;复数及其代数运算的几何意义;扩充复平面;平面点集;复变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初等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教学要求 1. 牢固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算。 2.了解区域的概念。 3.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主要性质。 重点:复变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初等函数中的多值函数。 深度和广度:牢固掌握复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其运算,理解复变函数的概念。 第2章导数 教学内容 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由解析函数的实部求其虚部和由虚部求其实部的方法;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教学要求 1. 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和连续的概念。 2. 理解复变函数的导数和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复变函数解析的充分必要条件。

3. 了解调和函数与解析函数的关系,掌握从解析函数的实(虚)部求其虚(实)部的方法。 4. 了解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重点:解析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解析函数与调和函数的关系;初等函数的解析性。 难点:函数解析的充要条件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了解复变函数的极限、连续和导数的概念,理解复变函数解析的概念,掌握从解析函数的实(虚)部求其虚(实)部的方法。 第3章 积分 教学内容 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柯西积分定理及其推广;柯西公式;解析函数的高阶导数。 教学要求 1. 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性质,了解求复变函数的积分的计算方法。 2. 理解柯西积分定理、柯西积分定理的推广定理。掌握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 重点:柯西积分定理及其推广;柯西公式;解析函数高阶导数公式。 难点:柯西公式;解析函数高阶导数公式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理解复变函数积分的定义,性质,了解求复变函数的积分的计算公式;掌握柯西积分公式和高阶导数公式的应用。 第4章 级数 教学内容 复数项级数;幂级数(阿贝尔(Abel )定理,收敛圆和收敛半径,和函数的解析性,解析函数的泰勒展式,一些初等函数的泰勒展开式);罗朗(Laurent )级数解析函数的罗朗展式。 教学要求 1. 正确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 2. 了解幂级数收敛圆的概念,理解幂级数:收敛圆和收敛半径,解析函数的泰勒展式相关定理。 3. 了解和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 4. 会求z e 、z sin 、)1ln(z +、α )1(z +的麦克劳林(Maclaurin )展开式,并能利用它们将一些简单的解析函数展开为幂级数。 5. 理解罗朗(Laurent )定理,会求简单的函数在圆环内展为罗朗级数。 重点:解析函数在圆及圆环内展为级数的理论。 难点:罗朗定理的证明。 深度和广度:了解复数项级数收敛、发散及绝对收敛等概念,会简单的函数在圆环内展为罗朗级数的间接方法。 第5章 留数 教学内容 孤立奇点的分类及其类型的判定方法;留数的概念;留数定理;孤立奇点处留数的计算方法;应用留数计算定积分。

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第一部份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学校管理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教育管理(专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教育管理学为依据,揭示学校管理的客观规律,并为学校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以阐明学校管理职能和实务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具体的管理规范、方法和手段,提高其管理水平;以可操作的技能训练规范并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全面而有效地提高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中小学校的能力。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广大的基层中小学校管理人员和地方教育行政干部,强调实用性是课程的重要特色。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份:学校管理原理、学校管理实务和学校管理技能,共25个学习单元。全部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学期学习,故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划分为学校管理(1)和学校管理(2)两个连续的阶段。 本课程倡导案例学习,分专题配备案例学习资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对课内实践教学提出具体要求。 二、课程学分与考核要求 学校管理(1)、学校管理(2)的学分分别为3学分和4学分,分别在两个学期安排考试。本课程的考试,根据两学期学习的内容分别进行。命题要求按照课程教学大纲所设定的四个教学要求的层次,确定本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一般不进入考试的命题范围;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都是少量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识记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 三、课程资源与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课程的资源包括:合一型文字教材1本、电视教学录像教材20学时(综合介绍100分钟加系统讲授900分钟)、录音教材10学时(400分钟)、直播课堂教学录像3学时(150分钟)、形成性考核手册1册、期末复习指导1册、课程教学大纲等全套课程教学文件和网络教学材料(文本格式)若干。实施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采取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员业余自主学习为主,各试点电大组织面授辅导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于学员使用多种媒体教材资源、运用案例学习方法和开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和要求。中央电大课程组要充分利用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辅导页面,为各地学员提供远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利用信函、电话等传统通讯手段进行广泛的教学信息交流、依靠专业教学中心组积极组织开展各教学单位的业务合作。 第二部份学校管理课程学习重点要求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盛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例外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严重”。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详尽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