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方绿色和平运动

第六章  西方绿色和平运动
第六章  西方绿色和平运动

第六章西方绿色和平运动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幽灵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第一,历史上世界人口增长率非常低。

第二,世界人口增长曾经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从300万年前的原始人发展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世界人口才达到1亿。

第三,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模式,意味着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2、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50-60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1万年。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到公元前1万年前,世界人口为500万左右。

第二时期,从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人口增长率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由于经常出现饥荒、瘟疫和战争,人口的实际增长率不超过0.1%。

第三时期,大约200年前。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增长率逐渐提高,20世纪末,世界人口超过了60亿。

4、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自然资源,制造更多的产品;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使人类的死亡率大为下降,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文化因素

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人多力量大”的思维方式,于是,多生多育、早生早育便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导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同时,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也是导致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家庭应该人员鼎盛,故不断追求所谓“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家庭理想模式,导致人口急剧增长。

二、中国人口的增长

1、出生率上升和死亡率下降是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1983年公布的“1953~1957年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年末人口从1953年的58,796万人增加到1957年末的64,653万人,这是在死亡率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组数据中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00‰逐年下降到1957年的10.80‰。

以上这组数据中的“死亡率”从1958年的11.98‰逐年下降到1964年的11.50‰,“出生率”从1958年的29.22‰增加到1964年的39.14‰。可见,出生率的增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是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的数量大。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

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将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将会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较强。同时,由于老龄化速度慢,允许其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由于生育率急剧下降造成的,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即“未富先老”,薄弱的经济基础尚不具备供养老年人口的能力。

目前,中国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思考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世界绿色和平运动回眸

一、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Greenpeace)是绿色和平组织的简称,属于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以环保工作为主,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绿色和平组织宣称自己的使命是:“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作出积极的改变。”不论在科学研究或科技发明方面,绿色和平都提倡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解决办法。对于有违以上原则的行为,绿色和平组织都会尽力阻止。其宗旨是促进实现一个更为绿色、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1、绿色和平组织诞生的历史背景

绿色和平组织作为一个国际环保组织,旨在寻求各种方法和途径,阻止污染的发生,保护大气层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追求一个无核(核武器)的世界。1971年,12名怀有共同梦想的人从加拿大温哥华启航,驶往安奇卡岛,去阻止美国在那里进行的核试验。他们在渔船上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绿色和平”。尽管在中途遭到美国军方阻拦,他们的行动却触发了舆论和公众的声援。次年,美国放弃在安奇卡岛进行核试验。在此后的30多年里,“绿色和平”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环保组织之一。他们继承了创始人勇敢独立的精神,坚信以行动促成改变。同时,通过研究、教育和游说等形式的工作,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2、绿色和平组织的性质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由世界各地的分会组成,总部设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目前有1,330 名工作人员,分布设在30 个国家的43 个分会。主要人员来自各个领域,从而使其诉求与建议更加具有可信度,这些专业人员包括环境问题研究的专家,有通讯领域的媒体专业人士,有政治经济领域中的老手,及来自英国与乌克兰两个科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绿色和平”号则航行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以凸显地方的环境问题。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宗旨,是确保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够永久地滋养它上面的千万种物种。

二、绿色和平组织的环境保护目标

目标一:减少海洋污染

海上倾倒废物,不但严重危害海洋动物及植物,并污染全球日益减少的海产。20世纪90年代初,大约有80%至90%的倾倒废料来自挖掘港口的污染物,其他污染来源还包括工业废料、下水道污物、辐射性物质及焚化炉的微粒。10%的淤泥被重金属污染,这些重金属从陆地流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很难

恢复原貌。同时,绿色和平组织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鲸鱼免遭猎杀。

目标之二:减少基因工程的危害

绿色和平组织无不担忧地说道:“假如我们现在不立刻行动,制止基因改造,数年之后,我们的大部分食物都将会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科学怪物?”。目前,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里已经有上千种含有基因加工成分的产品上架。然而,这些尚在实验中的含有基因的产品很有可能会产生生物性污染,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发展基因改造技术的跨国企业,极力希望大众相信这些食物都是经过严密测试的,不仅是安全的,而且营养丰富。可是,科学家却提出警告说,目前人类对基因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基因改造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何影响,目前人类尚未确知。因此,绿色和平组织相信,把任何基因改造生物放在自然环境中培育和种植,其患无穷,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目标之三:阻止有毒物质的蔓延

废物焚化是产生空气中二恶英和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二恶英已证实为致癌物质,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干扰人体内荷尔蒙的分泌。它还可经过空气散播进入食物链中。事实上,90%的二恶英均是经诸如肉类、乳制品、鸡蛋、鲜鱼等进入人体的。二恶英会积聚在人体的脂肪和女性的乳房内,经母乳轻易地传给婴儿,严重地威胁着婴儿的健康。而且废物焚化是一种成本昂贵而缺乏社会效益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兴建费用需数十亿,费用惊人。绿色和平组织敦促各国政府立即取消兴建焚化炉的计划,全力推行废物循环回收系统,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目标之四:保护原始森林

我们知道,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固定泥土,调和气候,平衡水的循环系统,并给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之处的功能。然而40年来,地球上近半的原始森林,约30亿公顷面积的森林已遭到破坏,仅剩下20%的森林未被人类开发。原始森林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对于维持生态的平衡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如今每2秒便有相当于一个球场般大的森林被砍伐,倘若我们再不保护森林资源,地球将面临无法挽救的局面。

目标之五:反对战争

绿色和平组织反对战争,支持用非暴力的途径化解冲突,主张销毁一切国家所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绿色和平组织从1971建立以来,就一直尽力在阻止各式核子武器的研发和使用,并继续朝向着零核化的方向迈进。

目标之六:妥善处理废弃物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一项议题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废弃物。实际上,大部份废弃物的前身就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近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以过度消耗地球资源为主,这种生活方式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大的改变的,而如今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渐渐走上了高消耗的老路,这不禁不令人担忧:像这样浪费资源的状况发展下去,我们的地球还能维持多久?

3、绿色和平组织的环保项目

(1)气候变化与能源革命

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减缓由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造成的气候变化。

1.推动能源革命,提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呼吁政府和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

3.调查并揭露燃烧化石燃料对气候、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危害。

4.鼓励大家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共同参与能源革命。

(2)污染防治

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消除有毒污染物。

1.推动清洁生产,主张从源头消除各类有毒污染物,让下一代不再受到污染物的毒害;

2.要求企业承担环保责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以最安全而清洁的物质替代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

3.呼吁政府通过立法,督促企业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让它们承担起污染的后果,并让公众了解和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4.调查并揭露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倒有毒物质的贸易。

(3)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

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推动有利于环境、农民和消费者的农业,让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充足、安全和健康的食物。

1.调查并揭露工业与农业对自然环境和粮食安全的威胁;

2.推动政府和企业以政策措施支持有利于环境和农民的生态农业;

3.提倡对环境和农民有利的科学研究及其在农业中的推广;

4.鼓励消费者购买对环境和健康有利的食品。

(4)森林保护

绿色和平组织致力于保护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和动植物。

1.调查并揭露破坏森林的采伐和和木材交易;

2.呼吁政府设立保护区,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法规,禁止一切对森林的破坏性采伐行为;

3.提倡购买如再生纸等环保产品以及通过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木制品;

4.保护森林居民的权益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节生态社会主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

1、生态社会主义的涵义

生态社会主义,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和新学派。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的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人把生态问题纳入革命的轨道,如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博尔丁在1953年出版的《组织革命》一书中,认为“生态革命”是社会存在的客观条件逐步变化的结果,是观念和理想乃至技术手段的一种革命。此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的生态危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前期代表人物霍克海姆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等著作中,均把人同自然的关系及生态问题当作一个主要的理论主题进行研究。

3、马尔库塞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认为手稿中马克思对于解放全人类的观点一直未被人们重视。过去,人们只关心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奴役下解放全人类的问题,而没有把自然视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领域。马尔库塞认为,把自然的解放当作人的解放的手段之思想,是马克思手稿中的中心思想,在他看来,既然人对人的统治是依赖人对自然的统治来实现的,那么,人的解放同样也要依赖自然的解放来实现,而自然的解放就是恢复那些自然中所产生的向上的力量,恢复那些与生活相异的、具有自由新特性的感性美的特征。

马尔库塞主张,应按照马克思提出的“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即按照人的本质占有自然

的思想,确定“自然革命”的内容。那就是从改变人、改变现存社会造就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心理类型和生理机制入手,进行一场人的本能结构革命和自然观革命。这种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改变贫困,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而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本质,克服各种形式的异化,使自然得到解放,使人类人道地占有自然。

4、法兰克福学派的缺陷

以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上述思想,在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尽管很大,但由于仅仅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和技术制度提出激烈的批判,却未能在革命措施和步骤方面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东西。因此,不少批评家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只是一种“缺少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其特点在于批判性,而非建构性。

5、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同绿色生态运动的发展分不开的,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代(20世纪70年代):以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为代表,他们是最早介入绿党的共产党人,被看作是“红色”(共产主义运动)的“绿化”,“从红到绿”是其政治道路的典型特征。

(1)鲁道夫·巴罗的观点

鲁道夫·巴罗原是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后因持不同政见出逃到西德,在汉诺威大学任教授,同时开始倡导“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谋求“绿色”和“红色”政治力量的结合,要求建立一个由绿党、生态运动、妇女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组成的群众联盟,他的主要著作有《从红到绿》、《创建绿色运动》等。

(2)亚当·沙夫的观点

亚当·沙夫原是波兰共产党主管意识形态的负责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波兰“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1968年被解职后,任奥地利大学客座教授、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1972年后成为罗马俱乐部最早的成员之一,1980年任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主席。

第二代(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苏联的一些学者为代表。

威廉·莱易斯是加拿大著名的左翼学者,长期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早年曾同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一起从事过研究,后来抛弃了该学派偏重哲理和书本的倾向,而致力于经验世界的研究。威廉·莱易斯在《对自然的统治》和《满足的极限》这两部著作中,阐述了他对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1)威廉·莱易斯的观点

威廉·莱易斯在1972年出版的《对自然的统治》一书中指出:人对自然控制的加强,并不是转移或削弱了对人的统治,相反是加剧了对人的统治。这种从对自然的控制到对人的控制是靠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实现的。然而,无论是对自然的控制,还是对人的统治都遭到了自然的反抗,他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最深层的根源。这种观念起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是把全部自然当作满足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导致生产无限的扩张,最终结果将是人的自我毁灭。

1976年,威廉·莱易斯又出版了《满足的极限》,他在这部著作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主张,阐述了生态危机以及摆脱危机的途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从而造成了过度生产以及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就导致人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而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实行一种新的“稳态经济”,以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资本主义国家的调节功能,并重新评价人的物质需求,并大大减少这种需求,改变人的现行消费方式,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一种新的发展观。

(2)本·阿格尔的观点

本·阿格尔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是威廉·莱易斯学说的追随者和鼓吹者,他在《论幸福和被毁灭的生活》、《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等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威廉·莱易斯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本·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经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尽管如此,本·阿格尔仍然认为,我们仍将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商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安德列·高兹的观点

安德列·高兹于1924年生于奥地利,1948年移居法国,是法国左翼理论家。安德列·高兹曾追随萨特信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把生态学、生态危机和“政治生态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在《作为政治的生态学》一书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资源枯竭,空气、水、土壤受到工业污染和核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世界人口的激增也引发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而要改变这些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停止经济增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限制消费,使用可再生的能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一书中,他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的关系,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未来和生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看法,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左翼与“新社会运动”的主流——生态运动结盟,反对晚期资本主义。

第三代(20世纪90年代):以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为代表。

(1)乔治·拉比卡的观点

乔治·拉比卡早年曾参加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任法国社会科学中心的主任、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的校长。90年代初苏东剧变以后,连续发表《生态学与阶级斗争》等论文,着力研究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人运动的文化革命阶段”。

(2)瑞尼尔·格仑德曼的观点

瑞尼尔·格仑德曼是德国哲学家、左翼学者,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捍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理论所代表的哲学理性传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支配概念不同于统治,支配并不意味着征服与破坏,相反,这正是缺乏支配的表现,因为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实质上是服务,而不是破坏。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

(3)大卫·佩珀的观点

大卫·佩珀是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地理系讲师,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现代环境主义的根源》、《生态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等。大卫·佩珀自称为生态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勾勒了生态运动中的“红色绿党”和“绿色绿党”的轮廓,深化了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主义之间关系的争论,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对生态社会主义的评价

1、总体特征

生态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红到绿”、“红绿交融”和“绿色红化”三个阶段,终于从绿党主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积极意义

在保护自然环境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反对把人同大自然

的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索取关系;反对人们无限地追求高消费,反对把消费同满足、幸福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主张实行劳动与休闲的一元论,让人们在劳动中寻求欢乐和满足,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注重精神生活,等等,都是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3、局限性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者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用“生态危机论”去取代“经济危机论”,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这就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论断,其结果只能是转移人们的斗争方向。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者以觉悟和知识,而不是以阶级立场来划分革命的动力与非动力,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是相背离的,如他们不重视所有制,只讲参与管理,再如它批判苏联模式过度集中无疑是对的,但又过分强调民主化,过分强调工人自治;批判过分集中化、官僚化、技术统治论等,这本来也是对的,但他们又把这些作为责难现代化大生产的依据,认为正是这种大生产导致了劳动的破碎化,并企图用手工劳动去代替现代化大生产,这无疑是一种倒退。

尽管少数生态社会主义者仍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与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原则的区别。同时,他们还试图以无政府主义的内容来改造科学社会主义,这更接近于欧洲历史上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现代的“民主社会主义”。它企图以分散的小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相抗衡,是一种“开倒车”的社会主义。由于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未能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因而也没有为解救全球生态危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第四节绿色文化的价值观

一、绿色文化

1、绿色文化的定义

广义绿色文化,是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和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学等诸多方面。

狭义绿色文化,是指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植物科学等。

2、绿色文化产生的背景

所谓文化,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地球上今天所存在的一切非自然产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农工业产品、乡村、城市、道路、高楼大厦、音乐、艺术、伦理道德观念、各种类型的管理制度……,都是文化的具体体现,这一切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从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形态上说,经过了绿色、黄色和黑色三个阶段。

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采猎活动是绿色的,当时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依生关系。进入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之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黄色,呈现出一片黄色果实似的灿烂辉煌,人类为自己营造了一种崇高的黄色文明。中国封建皇帝崇尚黄色就是最典型的证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阶段以后,大地的黄色面貌逐渐被黑色所淹没,人类依赖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获取和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的同时,也给地球披上了一件肮脏和沉重的黑色外衣。

如今,人类的母亲地球已经不堪重负。近20年来,人类中的部分先知先觉者发出拯救

地球的号召,于是,便逐渐出现和形成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技术、绿色政治、绿色政党、绿色投资、绿色设计、绿色计划、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等。这一切的总称就是绿色文化,这是人类自觉地协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明的表现。

二、绿色文化的价值观

而绿色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就是对人们进行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树立绿色的人生观。因此,绿色文化,就是人类在营造工业文明之时,以及人类与生存环境出现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之后,产生的一种自觉地回归自然的现象。在21世纪,一切有觉悟的“新新人类”,都应该自觉地培育和提高自己的绿色觉悟和观念——回归绿色文化。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 〔论文摘要〕本文以具体事实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不同之处,揭示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全面的、激进的教育变革,而欧洲新教育运动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欧洲新教育与美国进步教育的关系

欧洲新教育与美国进步教育的关系 欧洲新教育和美国进步教育同时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性质都是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两者互相呼应,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对现代欧美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两种教育革新思潮的兴起都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当时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综合反映。两者的产生都得益于某些共同的因素:①.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培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③.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 ④.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推动。但是此外,也有各自的特殊之处,美国的进步教育是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 其次,欧洲新教育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实验室”为其特征,例如: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利茨创办乡村教育之家,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另外新教育家们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而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再者,欧洲新教育与美国进步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有诸多差异。欧洲新教育以创办一系列乡村寄宿学校作为开端,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随后再成立“新教育联谊会”进一步发展。而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划分(主要以符合进步教育思想内在本质变化的典型标志时间作为划分依据)。此外,进步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普遍在各校担任职务并借机推行教育改革,总结教育理论,从事教育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内容方面,新教育和进步教育都批判传统教育的主智主义倾向,倡导自由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遵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课程设置方面尊重儿童的兴趣。要求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强调自由、兴趣、活动和个人经验。但相对于新教育,进步教育更强调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新教育则重视环境的作用,注重学校的选择。 欧洲新教育和美国进步教育相互影响,密切联系。进步教育的产生深受新教育思潮的推动。两种运动中的一些做法也相互借鉴效仿,如都借助杂志进行宣传,新教育联谊会效仿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的做法提出“七项原则”等。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 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西方人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以及竞争的能力,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因此,西方经济体育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竞争性、功利性的特点。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理念对比: 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是“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也是“重文轻武”,重精神轻身体的选择意趣。例如中国传统体育典型项目太极拳,其特色是以柔克刚、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急不躁、静观其变。中国体育文化旨在突出和谐。

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 绿色和平(Greenpeace)是绿色和平组织的简称,属于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以环保工作为主,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绿色和平组织宣称自己的使命是:“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作出积极的改变。”不论在科研或科技发明方面,绿色和平都提倡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解决办法。对于有违以上原则的行为,绿色和平都会尽力阻止。其宗旨是促进实现一个更为绿色,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目录 ? 展开 历史背景 绿色和平为一国际环保组织,旨在寻求方法,阻止污染,保护自

绿色和平组织 然及,以及追求一个无核(核武器)的世界。 1971年,12名怀有共同梦想的人从加拿大温哥华启航,驶往安奇卡岛(Amchitka),去阻止美国在那里进行的核试验。他们在渔船上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绿色和平”。尽管在中途遭到美国军方阻拦,他们的行动却触发了舆论和公众的声援。次年,美国放弃在安奇卡岛进行核试验。在此后的30多年里,绿色和平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环保组织之一。他们继承了创始人勇敢独立的精神,坚信以行动促成改变。同时,通过研究、教育和游说工作,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绿色和平在世界方面已经贡献良多。在其中一些环节更是扮演关键角色:禁止输出有毒物质到;阻止商业性捕鲸;制订一项联合国公约,为世界渔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在建立一个禁止捕鲸区;50年内禁止在开采矿物;禁止向海洋倾倒,工业废物和废弃的采油设备;停止使用大型拖网捕鱼;和全面禁止核子武器试验-这是绿色和平最早和永远的目标。 组织成员 绿色和平是一个独立的环保组织,为保留独立性,组织并不接受以国家或是机构为单位的捐款或帮助。目前在全世界已经有两百五十万以个人作为名义的会员在支持着绿色和平组织。 组织性质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由世界各地的分会组成,总部设在荷兰的(Amsterdam) 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竖起巨型马桶“抗议”污染 ,目前有超过 1,330 工作人员,分布在 30 个国家的 43 个分会。主要的人员来自各种领域,使得其诉求与建议更加具有可信度,这些专业人员包括对环境问题本身的专家,在通讯领域之媒体专业人士,在政经单位中的老手,及来自英国与乌克兰两个科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绿色和平号则航行于各国家与地区之间,以凸方显地方的环境问题。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宗旨,乃确保我们的地球得以永久地滋养其上的千万物种。因此,组织寻求如下目标: 组织目标 保护物种之多样性 避免海洋、陆地、空气与淡水之污染及过度利用;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概况报告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概况报告本学期,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参观了盐田国际。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绿色物流的概念。在翻阅、整合相关资料之后,通过对绿色物流的源起、支撑理论、中外发展现状对比得出我国绿色物流现在发展的不足,针对所发现的不足从三个不同主体分析了发展绿色物流的一些措施,整理得出如下报告。 现代物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继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个利润源泉,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经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在物流过程中过度地消耗资源特别是能源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日益重视节约、环保的今天,在我国物流业起步之初,引入绿色物流概念,对物流的节能降耗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绿色物流起因 绿色物流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诱使绿色物流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环境保护意识开始觉醒,十分关心和重视环境问题,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不能破坏人类的家园。于是,绿色消费运动在世界各国兴起。消费者不仅关心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还关心地球环境的改善,拒绝接受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服务及相应的消费方式,进而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和平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环保勇士以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各种各样危害环境的行为以沉重打击,对于激励人们的环保热情、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2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倡导 绿色物流的发展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凡是绿色物流发展较快的国家,都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倡导。各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追加投入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二是组织力量监督环保工作的开展;三是制定专门政策和法令来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 1.3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环境壁垒逐渐兴起。为此,ISO1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比较,探讨了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相互交融和互补是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文化变迁和演进的不竭源泉与动力。 关键词:体育文化价值选择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精神实质思维方式 引言: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作为人的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相关文化体系。是人类顺应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成果。在所有的体育文化模式中,中西方体育文化模式及其要素众多和组合有机,尤其显著地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组合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讨价值。由于目前世界体育文化逐渐整合,为了更鲜明地阐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将我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比较。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体育的健身价值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同,但是不同的文化所影响的群体他们对健身作用的认识也不同,在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体育对于身体各部分器官、机能锻炼的作用,在激烈的活动中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我国受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注重修生养性,形成了一种对于体育活动健身价值的漠视态度。在健康需要的时候,往往不能转变到体育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观念上来,将其健身的作用突出表现出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些因素构成了文化的有机体,决定了自我文化的发展类型和主导潮流。无论哪一种体育文化都应该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指导社会实践,当前体育价值观念的更新,关系到今后体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高度重 视。体育竞技意识、体育审美情趣、体育进取精神,这些体育价值观念对于一个人社会心理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文化的发展要在继承自我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借鉴和学习其他文化中优秀和先进的体育文化,把我们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选择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同古代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健身文化,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西方人注重冒险创新、放荡不羁。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明显,也决定了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并深入到哲学思想与价值观的核心层面。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蕴涵的“天人合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然要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交融、贯通,共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韬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在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知行分析、细剖层究;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辨。 直观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特质,他否定现实世界和个体生命的两极矛盾、冲突、对抗和竞争,强调人的身体于天地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内外身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改虚守静,摈除欲念,回归到优化了的心灵世界,即在心灵中内视“气”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体育文化在源流上的差异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 展而来的。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社会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没有长期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相反,它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由于交通较为发达,异族入侵和民族迁徙频繁,在其近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外受西方近代民主的熏陶,内受移民民族精神的影响,呈现出富于变动性和扩张性的多元文化杂交特征。所以,在其不太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较好的民族传统,这或许是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体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我国社会存在着长达数千年的高度封建专制统治,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君主决定一切,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利,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了束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却有太多专制的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德、礼”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那么,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我们今天的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体育为什么常常凸现这些东西的历史原因。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体育文化有着极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中西方文化各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特性也形象的显示了两者的差异。源于爱琴海的古罗马、古希腊的海域文化其背景是众城邦小国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丁当时人们重视体力、技巧等在战争中实用的身体条件的观念。在中国,由于中原地域平坦广阔,江南鱼米丰富,十分适宜农业发展,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也形成了华夏民族“和”的思想内核。虽然边境有少数民族的侵袭,但中原大地大多处于和平状态。人们缺乏竞争环境,重文轻武。所以形成了以和谐养生为特色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随着美国的崛起。尤其是他们在“西部拓荒”时期形成的拓荒精神、自我价值观使西方体育文化的以极大的完善和空前的发展。中国在建国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前进。又重新用“扬弃”的态度复兴了中华古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三.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人类的文化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单就作为世界文化主体的东西方文化而言,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了解中西方地理环境的特征,对于理解中西体育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三面与邻国接壤,一面临海。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无法自由通行的巨大海洋,可以说是一个近似封闭的地理环境。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极不便利。与西方早期文明的发展环境相比,既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在古代更多地体现出幸运的一面。从其封闭的内部看,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农耕条件环境,这就促使人们只能向内陆和腹地寻求发展的空间,无需与自然做太艰苦的抗争,便可获得自足的生活,人们也希望与自然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于是,农耕便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方式。长期以农业生产为

新民营运动

新民营运动 -探索中国公益产业的成长路径 吕朝 摘要: 在中国迈向?和谐社会?的社会转型期,非营利机构(NPO/NGO)在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非营利机构在目前数量少、能力弱的情况下应如何借鉴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部门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手段尽快成长壮大起来;同时本文也将分析企业界参与公益慈善的策略和途径,以及政府、公众等在催生中国非营利行业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 一.?形势比人强? ?第三次分配 ??因使命而生?和?因需求而生? ?谁更需要公益 二.?新民营运动?的来临 ?增量为王 ?从三条腿到三个圆 ?穆罕默德〃尤纳斯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三.从边缘到主流 ?要挤掉?企业公民泡沫?吗 ?公益光谱论 ?寻找中国的?卡耐基? 四.打造中国公益?产业链? ?供应链、市场细分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零成本?阻碍公益职业化 ??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 ??造钟人?和?报时人?

一.形势比人强 ?中国公益事业的春天来了?这句话在业内已讲了多年,但春雷涌动是一回事,甘霖普降又是另一回事。当你看到中国最早的?妇女热线?创始人王行娟76岁高龄还在为如何养活她的几个固定员工而四处奔走;名声在外十几年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星星雨?还只有非常简陋的活动场地,你就会感到?春天来了?与其说是对形势的客观判断还不如说是乐观派们的自我激励。对大量步履维艰的公益慈善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来讲更实用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那句明言?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 从去年开始,?公益慈善?几乎成为从政府到民间,从媒体到公众,从强势集团到弱势群体共同关心的话题。在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清NPO、NGO究竟代表什么以及?公民社会?的确切含义的同时,对诸如?企业公民?、?社会企业?、?公益创投?等新概念的讨论已相当热烈了。发展社会组织、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这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议。主管公益慈善和民间组织的民政部一位高级官员说?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然而,作为公益业者,我们应该是冷静的,这个历史机遇的形成恐怕并非是由于我们的工作有多么出色使社会各界终于发现了我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非营利组织(包括公益慈善组织,下文中可能混用)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来满足某些迫切的社会需求,正所谓?形势比人强?。 第三次分配 为区别现有的按劳取酬的?一次分配?和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个人所得的?二次分配?,学界普遍把富裕人群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来帮助穷人的?公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第三次分配?机制。 虽然周其仁等学者对过分迷信基尼系数来衡量贫富差距提出臵疑,但我国确实已到了由于贫富差距而导致社会不安定的警戒线。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2:1)、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33倍)。2006年5、6月间,政府最高层专门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在专家开出的所有?药方?之中,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运用?第三次分配?机制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希望工程?为例,中国青基会的统计,希望工程捐款每支出100元,就有89.8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有87.7元从发达地区转移到贫困地区,有88.2元从中高收入阶层转移到底收入阶层。 ?贫富差距?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导致数次以?均贫富?为口号的农民起义,同样也?造就?了西方的现代慈善制度。这种在洛克非勒口中的?伟大的制度创新?百多年来为维护发达国家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至于已经成为西方国家

绿色和平对(金光集团)APP中国总部的回应声明

绿色和平对(金光集团)APP中国总部的回应声明 11月16日绿色和平组织公布《金光集团APP云南圈地毁林事件调查报告》,最近(金光集团)APP中国总部终于就此作出了公开回应。11月24日,APP中国总部向媒体发出“针对绿色和平组织指责APP毁林报告的回复”,否认绿色和平的指责。 绿色和平欢迎APP的回应,并希望APP增加对媒体、非政府组织及消费者的透明度,以便公众可以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APP对指责的否认中既没有提出证据,也没有公开与云南项目相关的数据。 以下是绿色和平对APP中国总部的进一步回应: (一)APP在云南的项目有没有毁林? APP说他们在云南的项目只是造林,并不涉及“林木采购或采伐”。 事实上,根据云南省林业厅在2004年7月20日完成的《关于对金光集团在思茅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情况报告》:“随着合作的深入,金光集团提出将纸浆材基地从600万亩扩大到1200万亩,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从思茅现有林地资源来看,无林地仅有280万亩,如果要营造1200万亩纸浆林,只能对现有林进行采伐,重新营造速生丰产林。……由于现有商品材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势必造成突破商品材限额,甚至会突破年采伐现额总量。”APP的项目如果不涉及对现有林地进行“采伐”的话,怎么满足计划中的“造林”面积呢? 《新闻周刊》7月12日的调查报告“云内森林告急”从官方文件及实地调查都证实了APP项目存在着砍伐现有林地的情况。在绿色和平工作人员的多次实地调查中,也发现砍林的情况: 在云南思茅市澜沧县谦迈乡包麦地村调查时发现,在当地金光集团下属金澜沧公司所种植的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中,存在着大量被砍伐遗留下来的树桩 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树干,而其中大部份树的胸径超过了5公分。 在澜沧县雅口乡响水河村的村民对我们说:“今年年初,林子全砍光了,3、4月份种上了桉树,我们种一棵桉树有一分钱的工钱,有时还拿不到,只有8 厘”。

东西方体育文化与健康观的对比研究

东西方体育文化与健康观的对比研究 内容摘要

中文摘要: 东方的体育文化及健康观和西方的体育文化及健康观是有明显文化区别的,东方体育文化及健康观偏向于持续长久的养生健体,西方体育文化及健康观偏 向于剧烈短期的竞技冒险,东西方体育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在如今的全 球化下,两种体育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吸取精华,共同发展,共同 提高。 关键词:文化差异养生健体竞技冒险 English Abstract: Oriental sport cultur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nd health perspectives and there is a clear cultural district, Oriental sport culture and proverbs tend to last for a long time health fitness, the western sports culture and the proverbs tend to severe short-term competitive adventure, eastern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has its own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oday's globalization, the two sports cultures blend each other, promote each other, absorbs the essence of each other, common development and common improve. Keyword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health fitness sports adventure 东西方体育文化与健康观的对比研究 一、前言

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代码:01282)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古代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 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巴比伦 第二节古埃及 第三节古印度 第四节古希伯来 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教育制度 第二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动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第二编中世纪教育 第五章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基督教修行主义与修道院学校 第二节查理曼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 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 第七章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骑士教育 第二节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第三节新型市民阶层的教育 第三编近代教育 第八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教育 第二节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第三节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第九章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新教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教育 第十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活动和著作

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第三节论普及教育 第四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第五节论学前教育 第六节教学理论 第七节论学制 第八节论道德教育 第九节论教育管理 第十一章启蒙运动与教育 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二节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的教育 第二节法国的教育 第三节德国的教育 第四节俄国的教育 第五节美国的教育 第十三章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社会政治观点 第二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第十四章 19世纪英国的教育 第一节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大学推广运动 第四节斯宾塞的科学教育观 第十五章 19世纪法国的教育 第一节拿破仑教育改革 第二节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十六章 19世纪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国民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机构 第二节三种类型中学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节柏林大学的创建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洪堡的教育思想 第十七章 19世纪俄国的教育 第一节 19世纪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19世纪美国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公共学校运动与义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确立 第四节贺拉斯.曼的教育观 第十九章 19世纪日本的教育 第一节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日本近代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迁移与融合 (广东省湛江教育学院黄科) 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从文化学文化史的角度去认识考察体育,拓宽了体育理论研究的视野。体育作为文明的先导,作为人类发展自身的一种工具,它以自身活动为基本特征,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身心共健”的双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功能在日益扩大,人类在超越自然、超越社会、超越自身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形式,这种文化形式反作用于人类成为人类有效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衡量人类进步与文明的显著标志,成为展现人类主体意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体育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生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明、制度文明,更完善了精神文明,它是科学的求实精神与浪漫的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与体育文化 “文化”是古代汉语中较古老的词汇。对于“文化”概念的解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认知尺度,人的形式的一种表达方式。拉丁文的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筹。18世纪以后,其含义逐步演变为个人素质,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素养,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引伸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生活内容。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涵义在西方历史就有1印余种。我们比较同意这样一种定义,即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和保存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和整体,它是一个有机系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和自然与社会统一的特殊表现,是人对人类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体育文化作为这一大圆圈中的子圆圈,是人类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种种尝试,包括运动方式、健身教育、精神意识、科学发明和价值确定等等。未来体育会以大文化为灵魂、以高科技为筋骨、以国际性为面貌,在碰撞与融合中将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1.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域环境、思想意识、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从两种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中国哲学观讲“天人合一”,认为宇宙、自然界、人都是由“气”构成的一体,而西方哲学将天人相对、天人有别。人生观方面,中国人乐长生,重节制,讲中庸之道(温、良、俭、让);西方人求价值、谋进取、趋极端(敢、强、险、异)。在认知形式上,中国人重直观感受、求整体把握西方人重视知行分析、细剖层究。思维方式上,中国人重直觉顿悟;西方重抽象思辩。由于以上原因,产生西方文化激进性、个体性、开放性、流变性为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中国封闭的农业基础、自给自足、缺少更高文化竞争等方面产生了崇尚经验、注重伦理、看重礼仪教化、稳健为特征的农耕文化,也孕育出了“养生体育文化”。 2.中西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l)中西方在体育于人的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强调和侧重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三

《人与自然》授课提纲

《人与自然》教材编写提纲 第一章人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 第一节自然界从“大爆炸”说起 一、宇宙大爆炸理论 二、宇宙学家勾画的宇宙史 第二节生命的起源 一、人类起源的多种说法 二、人类起源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敬畏生命 一、敬畏生命就是敬畏自然 二、自然是人类之母 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达尔文的生态学 一、生态学及其内容 二、达尔文的生态学思想 本章主要讲述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和历史、人类产生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过程、达尔文生态学及其局限性,为什么说敬畏生命就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的道理等内容。

第二章伊甸园的歌声 第一节辉煌的人类文明 一、人类文明的起源 二、人类文明的发展 第二节田园诗般的生活 一、田园诗般生活的涵义 二、田园诗般生活的现代启示 第三节绿色生活方式 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二、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三、重复使用,多次利用 四、分类回收,循环再生 第四节基因与觅母 一、基因的涵义 二、觅母:新的复制基因 本章主要讲述人类如何从原始文明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什么是田园诗般的生活,什么是绿色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绿色生活,什么是基因和觅母等内容。

第三章理性的狂欢 第一节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喜悦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对自然的疯狂掠夺 一、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 二、人类文明是对抗自然的过程 第三节苦涩的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涵义 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四节技术革命有头吗 一、新技术革命的标志 二、新技术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本章主要讲述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类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疯狂掠夺的最终结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而引发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绿色和平组织1

绿色和平组织与生物保护 摘要 绿色和平(Greenpeace)是绿色和平组织的简称,属于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以环保工作为主。自其建立以来,一直传承其创建者勇敢积极的精神致力于全球的生物保护、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并克服了各种阻力,将其研究结果向全世界进行宣布,以引起人类对自身、对自然乃至地球、我们共同家园的关注。 关键词 绿色和平组织、转基因、食品安全、自然资源 Abstract Greenpeace is the abbreviation of Green peace organization, belongs to an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give priority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s. Since it was established, always pass his founder's brave, positive spirit to the research of global biologic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safety, food safety and so on. And it overcome all kinds of resistance, announce the results of their study to the world, to cause human's attention of its own, to the nature and even the earth, the common homeland ourselves. Key words Green peace organizat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Natural resources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及其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剖析两种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面,并加以探讨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体育文化xx传统体育西方 前言 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文化具有非遗传性和超个人性、复合性、象征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阶段性。文化有三个层次构成,及外层的物质层次,核心部的心理层次,中间的心和物相结合的层次(体质的层次)。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活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它包括四层含义: 第一,体育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现象;第二,研究体育活动的文化背景,观察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考察体育运动的文化意义,确定体育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第四,研究如何自觉地塑造具有独立形态价值的体育文化等。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体育文化的不断交流与传播,我们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既有差异又有着互补。两者虽然形成的体系、内涵不同,但都是人类的财富。 1xx体育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而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经历了古代体育文化、近代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三个阶段。中国原始体育文化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在生产极其低下的社会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学会了攀登、爬越、泅水等生产和生活技能并将其直接服务于社会形成了“体育”的雏形。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医学知识的积累,养生思想的出现,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代体育在原始萌芽状态的基础上发展壮大,从而脱离了生产劳动,与军事教育、祭祀、礼仪相结合,逐渐演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一、教育领域内封建复古主义逆流复辟闹剧(一)恢复尊孔读经1913 年下令恢复学校祀孔典礼1915 年在《特定教育纲要》中更进一步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并详细规定了中小学必读经书的目录。(二)改订教育宗旨1915 年初,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颁定教育要旨》,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项。(三)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制1915 年相继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预备学校令》规定小学采取双轨制:一轨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学制4年;一轨是为升学办的预备学校,附设在中学内,学制7年。二、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教育的斗争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为核心, 以1915 年9月创刊的《新青年》为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一)批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封建教育思想的支柱和主要内容,因此,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首先,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小说以及《我的节烈观》等杂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吴虞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活跃人物。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斥责封建主义为“吃人的礼教”。其次,指出了孔子的学说产生于封建专制时代,是为封建专制制度服务,是同“今世之社会国家”根本不相容李大钊从经济上分析了孔学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根源和必然动摇的历史趋势。他并非全盘否定孔子本人,而是要推倒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装扮后抬起来的这尊偶像。他指出,孔学支配了中国思想界二千余年,是因为孔学适应了中国二千余年未曾变

动的农业经济组织,而到近代,当小农经济动摇以后,孔学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其势力迟早必归于消灭。(二)建立新教育积极倡导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的新教育1915 年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6 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1917 年蒋梦麟《职业界之人才问题为教育界所当注意者》1918 年《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新教育的特点;“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倒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一)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1919 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育宗旨。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1. 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2. 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 强健活泼之体格;4. 优美和乐之感情。所谓共和精神:1. 必须发挥平民主义,使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2. 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使人人能负国家社会之责任。( 二)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女子受教育权利的提高。1917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到1920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各高校纷纷效仿,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标志着男女生在受教育的制度上的区分已基本消除。(三)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另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胡适、鲁迅等人都是白话文的积极开拓者。国语就是普通话的前身,推广全国通行的语言,不仅有利于不同地方人士的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规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