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与迁移

土壤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与迁移
土壤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与迁移

土壤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与迁移

放射性是某些元素原子核裂变是发生的能量以电磁放射或快速粒子形式进行的释放过程,而元素的同位素物质可散发射线的称为放射性核素。自然环境中存在许多放射性核素,包括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38U和232Th等)和人为放射性核素(主要有137Cs、134Cs、

90Sr、240Pu、131I 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人体内照射剂量和外照射剂量都很低,它们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可是,随着核技术尤其是核电站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这些废物中的核素衰变引起电离辐射造成了人体多种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目前,核废物处置方法主要是深度地质处置,即将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建造在深度地质层中,使用工程的和天然的多层屏障将废物隔离起来[1]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层屏障必将遭到破坏,废物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就会或多或少地随着地下水流或岩石裂隙从地下废物库中扩散、迁移到岩层或土层中。土壤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迁移大大影响到其他圈层中核素的含量与分布。因此,了解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以及其迁移规律对指导放射性污染的治理有重要意义。

1土壤放射性核素的来源

1.1成土母质“原生放射性核素”指的是在地球形成期间出现的原

子序

数大于83 的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一般分为铀系、钍系

和锕系三个系列,它们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大量a、B和丫

射线,对地球环境产生强烈的影响。其中具有足够长半衰期,以致至今仍能探测到,并意义重大的有40K、238U和232Th。铀和

钍还能通过衰变产生一系列的放射性子代系列。这些放射性核素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主要贮存于岩石圈中。研究表明地壳中的岩石大部分都含有铀和钍[2],238U、232Th含量以岩浆岩最高,变质岩次之,沉积岩最低;40K含量也以岩浆岩为最高,

但以变质岩最低。其中花岗岩中238U、232Th含量较高,而我国花岗岩出露广泛,这是我国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1.2核能利用

1.2.1 核爆炸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落下灰是迄今土壤环境的主要放射性污染源,对生物圈影响深远。核爆炸时大约有170 种放射性同位素被带到对流层中,其中主要是U和Pu的裂变产物⑶。它们首先会对其爆炸中心周围的土壤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在风和降水的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布,沉积到土壤环境中造成放射性污染。

1.2.2核工业核能生产包括铀矿开采、矿石加工、铀燃料生产、反

应堆动

力生产、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废物处置等一系列工业流程,所有这些环节都有可能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1.3 磷钾肥的使用化肥中的磷肥和钾肥都不同程度的含有放射性核素,因此,施用化肥可能会引起环境放射性增加。尽管如此,许多研

究资料报道含钾磷肥料的使用短期内不会对农田、环境造成明显污染。据王少仁研究[4],由于土壤有机质能够对总a、B造成屏蔽作用,在使用含钾磷肥料时,土壤有机质提高,甚至出现了土壤a、B减弱的现象。然而由于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的化肥,长期使用还是会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1.4煤炭物质的使用

燃煤及燃煤发电厂也是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增加原因之一。煤在形成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地质作用,不同程度的伴生有40K、

238U、226Ra、230Pb、232Th 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据吴锦海等研究表明[5] ,煤燃烧后放射性物质在煤灰中浓集,其中总a比放射性为原煤的3?15倍,238U为2?4倍,232Th为3?10 倍。如今,燃煤电厂排泄堆放的煤灰渣已成为城市一个潜在的核污染隐患[9] 。

1.5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

随着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广泛使用,其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种类和数目越来越大。其中在医学上应用产生的核素较多,主要是198Au 1311、32P等⑶。

2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

2.1 研究方法及研究动态

土壤中核素迁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室模拟、野外现场实验和直接针对核事故的核素迁移调查及研究等。

现今对土壤放射核素迁移研究主要涉及:研究核素从土壤中向不同

的动植物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不同生态系统的核素的迁移规律及其放射性水平;137Cs 及85Sr 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微生物对核素迁移转化的影响等。我国学者主要以黄土为介质进行核素(主要是137Cs、85Sr和60Co)在地质介质中的迁移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据李书绅[6] 等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黄土水分渗透系数很小,对放射性核素吸附能力很强,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场良好的候选场址。此外,由于低中放射性废物中含有许多有机成份,如离子交换树脂、草酸、柠檬酸以及纤维等,因此也有学者研究了有机化合物和微生物对核素迁移的影响。在对土壤腐殖酸对核素迁移影响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腐殖酸对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放射性核素的迁移。

2.2核素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因素

2.2.1 腐殖质的影响

腐殖质极大地影响了放射性核素的迁移,一般认为,土壤中腐殖酸含量高,对放射性核素处理的容量就大,使进入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积累在土壤中,而被迁移进入地下水以及被植物

吸收的部分就少。而这种影响核素迁移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课题,目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很不完善。尽管如此,腐殖质仍是进行核素迁移研究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腐殖质与核素的互相作用机理

腐殖质是经微生物作用后,在土壤中新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有机物,其性质较稳定,一般占土壤有机质的50?90% 主体为各种腐

殖酸及其金属离子相结合的盐类[3] 。根据起溶解性能,一般分为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它们对金属离子具有电荷、吸附、离子交换、缓冲、络合和生理活性等作用,因此对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迁移具有很大的影响。

(2)影响因素实际上,腐殖酸不仅可以因络合作用和还原作用改变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状态,而且可以改变吸附剂胶体的稳定性和表面性质,故腐殖酸对放射性核素迁移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它既可加快核素的迁移,也可阻止核素的迁移,这取决于它的含量、种类、分子量和核素种类与性质。如王旭东等[7] 进行了腐殖酸对237Np 在石英砂柱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腐殖酸能使237Np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速度加快;但当腐殖酸浓度达到10mg/L或更高时,237Np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速度不再有显著变化。Yoshiaki等[8]通过实验研究了Np在砂土和花岗岩中的迁移,发现不同分子量的腐殖质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不同,分子量低于50000道尔顿的CR L富里酸可使Np在砂土柱中的迁移速度加快,而分子量为300000到1000000道尔顿的Aldrich- 胡敏酸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滞Np 在柱中的迁移。

2.2.2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繁殖快,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甚至可以在受高放射性活度污染的土壤环境中生存,因此,微生物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不可低估。G.Tittel 等[9] 把微生物的作用归结为六点:①使核废物型体产生降解;②腐蚀核废物贮存罐;③破坏回填材料(一种人工屏障);④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如Eh, pH等;⑤使有机材料降解,以提供核素络合剂;⑥ 直接摄取核素

(移动或滞留)。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和核素之间互相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吸收、吸附及转化作用对核素迁移的重要性。

(1)微生物的吸收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代谢除了需要K、Na Ca、Mg等常规元素外,还需要一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包括一些重金属元素。因此,微生物可通过代谢过程将一些核素富集与细胞内。

(2)微生物的吸附作用

微生物体积微小,在所有生物中具有最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率,同时其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带负电荷的表面功能基团(表面反应位),如羧基、磷酰基、羟基等基团,因此可吸附各种各样的金属阳离子(包括放射性核素或核废料元素)。

(3)微生物的还原作用

事实上,自然界中许多核素都具有氧化还原活性,并且其还

原态的溶解度较小,因此,微生物还原作用可以降低目标核素在土壤环境中的溶解度和移动性。例如,Fe(III )- 还原细菌可将U (VI)(铀酰离子,UO22+还原成U (IV)(铀矿,UO2 , 而且活性比较低的还原性产物U (IV)将在细胞周质的沉淀。在大多数中、低放废物中,238U是一种重要的优先控制污染物,但这些放射性废物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锕系元素,包括237Np、

241Pu等。Pu (V)/Pu (IV)和Np (V)/Np (IV)的电位值通常低于

Fe3+/Fe2+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值(大约为0V),因此,Fe(III )- 还原

细菌还原这些核素,这对核素的迁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四价的锕系元素与配合物结合的能力强,它们甚至可以被固定在含有活性微生物的沉积物里[10] 。

微生物―核素的相互作用对核素迁移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还提出利用微生物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方案,但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目前这方面的理论与研究都还在起步阶段。

3核素迁移研究的展望在核素迁移研究中关注的核素种类多,研究的介质也多,不仅有土壤,还有各种岩石甚至一些矿物,如花岗岩、页岩、石灰岩以及膨润土、磷石膏等,水介质也是研究重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核素迁移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但都是研究137CS和85Sr 等核素比较多,而研究U、Pu、Nd等超铀核素较少;单介质研究多,多介质研究少;研究都侧重与均匀介质,对非均匀介质研究少。事实上,核素迁移更多的是在一个非均匀的介质系统中进行。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多介质以及非均匀介质的迁移研究。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合成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稀释倒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4掌握涂布平板法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 药品:可溶性淀粉、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琼脂。 其他:高压蒸汽灭菌锅、扭力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三角瓶、试管、牛皮纸、硫酸纸、线绳、无菌培养皿、铁锹、小铲、酒精棉球、镊子、玻璃铅笔。 实验原理: 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是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是采用化学成分完全了解的纯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KNO3 、NaCl 、K2HPO4?3H2O 、MgSO4?7H2O作为无机盐,FeSO4?7H2O作为微生物的微量元素,提供铁离子等组成。 放线菌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其数量仅次于细菌,一般在中性偏碱性、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的土壤中含量较多。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为了研究某种微生物,就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分离放线菌常用稀释倒平板法。根据放线菌的营养、酸碱度等条件要求,常选用合成培养基或有机氮培养基。如果培养基成分改变,或土壤预先处理(120℃热处理1h),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如加数滴10%酚等),都可以使细菌,霉菌出现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淘汰了其它杂菌。再通过稀释法,使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独菌落,并可得到纯菌株。 实验步骤: 1.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用) 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112℃灭菌20分钟。 2.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待测样液的制备 选定取样点(最好是有机质含量高的菜地),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 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静置30s。另取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3支,编号10-3、10-4、10-5。用无菌吸管无菌操作取10-2浓度的土壤悬液1ml并加入编号10-3的无菌试管中,并吹吸吸管2~3次,使与9ml水混匀,即为10-3浓度的土壤稀释液。依此类推,直到稀释至10-5的试管中(每个稀释度换1支无菌吸管)。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2)稀释倒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支1毫升移液管分别从10-5、10-4菌悬液中吸取1毫升菌悬液,分别注入编号10-5、10-4的培养皿内。将温度为45~50℃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倒入上述各培养皿内,轻轻旋转使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凝固后,将培养皿倒扣放置在温暖处(28℃左右),每天观察培养基表面有无微生物菌落。(3)涂布平板法分离土壤中放线菌 取2套无菌平皿,在皿底贴上标签,注明土壤稀释液的稀释度(10-4、10-5)、组别、姓名、操作

土壤全磷测定法

土壤全磷测定法GB 9837—88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对土壤全磷测定的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操作步骤等做了说明和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各类土壤全磷含量。 2 测定原理土壤样品与氢氧化钠熔融,使土壤中含磷矿物及有机磷化合物全部转化为可溶性的正磷酸盐,用水和稀硫酸溶解熔块,在规定条件下样品溶液与钼锑抗显色剂反应,生成磷钼蓝,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 3 仪器、设备 3.1 土壤样品粉碎机; 3.2 土壤筛:孔径1mm 和0.149mm; 3.3 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 3.4镍(或银)坩埚:容量>30mL 3.5高温电炉:温度可调(0?1000C); 3.6分光光度计:要求包括700nm波长; 3.7 容量瓶:50、100、1000mL; 3.8 移液管:5、10、15、20mL; 3.9 漏斗:直径7cm; 3.10 烧杯:150、1000mL; 3.11 玛瑙研钵。 4 试剂所有试剂,除注明者外,皆为分析纯,水均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4.1 氢氧化钠(GB 629); 4.2 无水乙醇(GB 678); 4.3 10% (M/V)碳酸钠溶液:10g无水碳酸钠(GB 639)溶于水后,稀释至 100mL, 摇匀; 4.4 5%(V/V)硫酸溶液:吸取5mL浓硫酸(GB 625, 9 5.0?98.0%,比重1.84)缓缓加入90mL 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00mL;

4.5 3mol/L 硫酸溶液:量取168mL 浓硫酸缓缓加入到盛有800mL 左右水的大烧杯中,不断搅拌,冷却后,再加水至1000mL; 4.6 二硝基酚指示剂:称取0.2g 2,6-二硝基酚溶于100mL 水中; 4.7 0.5%酒石酸锑钾溶液:称取化学纯酒石酸锑钾0.5g溶于100mL水中; 4.8硫酸钼锑贮备液:量取126mL浓硫酸,缓缓加入到400mL水中,不断搅拌,冷却。另称取经磨细的钼酸铵(GB 657)10g溶于温度约60°C300mL水中,冷却。 然后将硫酸溶液缓缓倒入钼酸铵溶液中。再加入0.5%酒石酸锑钾溶液( 4.7)100mL,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000mL,摇匀,贮于棕色试剂瓶中,此贮备液含钼酸铵1%,硫酸 2.25mol/L ; 4.9钼锑抗显色剂:称取1.5g抗坏血酸(左旋,旋光度+21?22°溶于100mL 钼锑贮备液中。此溶液有效期不长,宜用时现配; 4.10磷标准贮备液:准确称取经105C下烘干2h的磷酸二氢钾(GB 1274,优级纯)0.4390g,用水溶解后,加入5mL浓硫酸,然后加水定容至1000mL。该溶液含磷100mg/L,放入冰箱可供长期使用; 4.11 5mg/L磷标准溶液:吸取5mL磷贮备液(4.10),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 水定容。该溶液用时现配; 4.12 无磷定性滤纸。 5 土壤样品制备 取通过1mm孔径筛的风干土样在牛皮纸上铺成薄层,划分成许多小方格。 用小勺在每个方格中提取出等量土样(总量不少于20g)于玛瑙研钵中进一步研磨,使其全部通过0.149mm孔径筛。混匀后装入磨口瓶中备用。 6 操作步骤 6.1 熔样 准确称取风干样品0.25g,精确到0.0001g,小心放入镍(或银)坩埚(3.4)底部,切勿粘在壁上。加入无水乙醇( 4.2)3?4 滴,润湿样品,在样品上平铺2g 氢氧化钠( 4.1)。将坩埚(处理大批样品时,暂放入大干燥器中以防吸潮)放入高温电炉(3.5),升温。当温度升至400C左右时,切断电源,暂停15min。然后继续升温至720C,并保持15min,取出冷却。加入约80C的水10mL,待熔块溶解后,将溶液无损失地转入100mL 容量瓶( 3.7)内,同时用3mol/L 硫酸溶液

建筑料放射性核素镭、钍、钾模拟试卷(B)

单项选择题 1.B类装修材料外照射指数Ir的限量值为不大于()。 A.1.0 B.1.3 C.1.5 D.1.9 2.无机非金属建筑主体材料(不包括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放射性限量为: ()。 A.I Ra≤ 1.0,Ir≤ 1.0 B.I Ra≤1.0,Ir≤1.3 C.I Ra≤ 1.3,Ir≤ 1.9 D.I Ra≤1.0,Ir≤2.8 3.民用建筑工程中无机非金属建筑主体材料不包括:()。 A.砌块B.瓦C.石膏制品D.砖 4.检测无机建材放射性时,将样品粉碎磨碎至粒径不大于()mm。A.0.12 B.0.16 C.0.20 D.0.25 5.测定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取样时,样品称重应精确到g。 A 0.1 B.0.01 C.1 D.0.001 6.空心率大于()%的建筑材料,其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 钾-40的放射比活度应同时满足内照射指数IRa 不大于1.0、外照射指数I γ不大于1.3。 A.20 B.25 C.30 D.35 7.民用建筑工程室内饰面采用的天然花岗岩石或瓷质砖使用面积大于() m2时,应对不同产品、不同批次材料分别进行放射性指标复检。 A.200 B.500 C.800 D.1000 8.B类装修材料内照射指数I Ra的限值为不大于()。

A.1.0 B.1.3 C.1.5 D.0.9 9.A类装修材料内照射指数I Ra的限值为不大于()。 A.1.0 B.1.3 C.1.5 D.0.9 10.C类装修材料外照射指数Ir的限值为不大于()。 A.1.0 B.1.3 C.1.5 D.2.8 11.包括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放射性限量为()。 A.I Ra≤ 1.0,Ir≤ 1.0 B.I Ra≤1.0,Ir≤1.3 C.I Ra≤1.3,Ir≤1.9 D.Ir ≤2.8 12.放射性材料取样时,随机抽取样品份()。 A,一B.二C.三D.四 13.随机取样时每份不少于()kg。 A.1 B.2 C.3 D.4 14.依据《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 ()。 A.2010 B.2011 C.2012 D.2013 15.当样品中镭-226,钍-232,钾-40放射性比活度之和大于 37Bq·kg-1 时,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要求测量不确定不大于()%。 A.10 B.20 C.30 D.40 16.下列哪些属于I类民用建筑工程()。 A.医院和学校B.展览馆C.书店D.文化娱乐场所

核素迁移(徐鑫鑫)

核素迁移的现状和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2010000598 徐鑫鑫) 摘要:本文着重评述了当前有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的核素迁移研究的进展,介绍了核素的迁移机理,以及讨论了迁移化学和天然类比体系。 关键词:核素迁移,进展,核废物处理,迁移化学 全世界面临着能源遗乏的紧张局面,大力发展核能将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我国在核能发展方面,由于过去认识落后,起步很晚,加上现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在本世纪末的发展规模是很有限的。但可以预见到,在下一个世纪我国的核电事业必将有较大的发展,以满足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对能源的需求。 从另一方面看,发展核电的重要前提是必须安全地处置核动力反应堆产主的大量的放射性废物。这些被公众所厌恶的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核电发展的严重障碍。如在瑞士,法律规定核电站对核废物的贮存和处置负有责任。为此,五个核电站共同出资建立了“国家放射性废物处置组织(NAGRA)”全面负责规划、研究和解决这个难题,然后将根据废物处置方案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全国公民投票来决定继续使用核电站还是关闭全部核电站。 最终安全地处置核废物的目的是将放射性废物与人类环境相隔离,使人类不受其放射性的危害。世界各国公认的较为安全的处置方法(主要指高放废物)是地质处置,即将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建造在深度地质层中,使用工程的和天然的多层屏障将废物隔离起来,天然的深厚的地质岩层和地层成为有效的最后屏障。可是,必须看到这种屏障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在几百年、几千年后水泥废物库及包装体终将分崩瓦解,废物中的各种放射性核素将随着地下水流,或多或少地从地下废物库中迁移到生物圈中来。因此,对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和规律的研究是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2][1[。 1 核素的迁移机理 放射性核素在岩石中随地下水的迁移主要包含三种物理化学作用: 1) 由于水流运动及流体个别质点流速、流向差异而引起的机械弥散与分子扩散综合作用而导致的核素迁移,称为水动力弥散; 2) 核素随地下水的宏观迁移,称为对流弥散; 3) 吸附作用,当放射性核素随地下水流穿过被水饱和的岩石孔隙时,由于溶液pH值不同,在固液界面上进行不同程度的离子交换,形成岩石孔隙表面对核素的吸附作用,从而减缓扩散进程。这三种物化作用是研究放射性核素在裂隙岩石中的迁移规律时的主要方向]53[ 。

细菌 、放线菌 、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掌握从土壤稀释分离、划线分离各类微生物的技术。 2.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3.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 4. 学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二、实验原理 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一定的稀释,使微生物的细胞(或孢子)尽量呈分散状态,选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基,在不同温度、通风等条件下培养,让其长成一个纯种单个菌落。 要想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还需提供有利于该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见表2-1所示。 表2-1 微生物四大类菌的分离和培养要求 样品来源分离对象分离方法稀释度培养基名称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d 土样细菌稀释分离10-5,10-6, 10-7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 土样放线菌稀释分离10-3,10-4, 10-5 高氏1号28 5~7 土样霉菌稀释分离10-2,10-3, 10-4 马丁氏琼脂28~30 3~5 面肥或土样酵母菌稀释分离10-4,10-5, 10-6 马铃薯葡萄糖28~30 2~3 细菌分离平 板 细菌单菌落划线分离10-2 牛肉膏蛋白胨30~37 1~2 三、实验材料 1. 菌源土样 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制平板和斜面),见附录Ⅲ。 3. 无菌水 250 mL锥形瓶,每瓶装99 mL无菌水(或95mL为分离霉菌用),内装10粒玻璃珠。 4.5 mL无菌水试管(每人5~7支)。 4. 其他物品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玻璃涂棒(刮刀),称量纸,药勺,橡皮头,10%酚溶液。 (一)系列稀释平板法 1. 取土样 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杂物,装入已灭过菌的牛皮纸袋内,封好袋口,并记录取样地点、环境及日期。同时取10~15g,称重后经105℃烘干8h,置干燥器中冷却后再次称重,计算含水量。土样采集后应及时分离,凡不能立即分离的样品,应保存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尽量减少其中菌种的变化。 2. 制备土壤稀释液 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充分振荡,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悬液0.5mL于4.5mL无菌水试管中,用移液管吹吸三次,摇匀,此即为10-3浓度。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7。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铅在土壤中形态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源较多,如汽车尾气、含铅废液等, 且具有不可降解性, 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人们多通过食物摄取自来水饮用等方式把铅带人人体,进入人体的铅90%储存在骨骼,10%随血液循环流动而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影响血红细胞和脑、肾、神经系统功能,特别是婴幼儿吸收铅后,将有超过30% 保留在体内,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并损伤其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铅与其它污染物相比,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较长,在土壤中因其溶解度小,被微生物降解的自由度小,易在表层积累。在较长的时间内可被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人体中过量摄人铅可增高龋齿的发生率,引起贫血、高血压、生殖机能和智能下降等症状。土壤中铅的积累同时对土壤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重金属在化工、造纸、电镀、纺织、印染、化纤、农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我国水体污染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土壤和水体中含有超量的铅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作用,而这种潜在的危害与土壤和水体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减轻和防治铅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可以抑制地球表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在自然界中,铅的赋存状态以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还包括有机硅铅化合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等。有机铅的毒性远比无机铅大,尤以三甲基铅的毒害作用最大。过在天然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必须紧紧抓住泥沙颗粒运动及重金属与泥沙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铅在土壤态迁移转化。 1 铅的来源 环境中的铅主要有两个来源,即人为来源和天然来源[1]。人为来源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工业生产中污染物及废水的任意排放,其行业包括冶炼、矿业、化工、印染等;第二,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第三,自来水管道腐蚀后造成的铅释放;第四,日用品(如化妆品、染发剂、电池、釉彩碗碟、室内装饰用的涂料油漆、铅笔和教科书的彩色封面、玩具、含铅铝熨等)中铅的释放;第五,工业废气及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的排放;第六,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铅;第七,罐头食品中的含铅焊锡对铅的释放。天然来源释放的铅相对较少,主要是岩石风化使铅释放出来,铅由岩石向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转移。 以上来源的铅最终分散于大气、水体及土壤中。单质铅和可溶性铅盐都是有毒的,它们广泛存在于大气颗粒物及相关行业的工业废水中,通过大气降尘和污水排放等形式进入水体

实验十二___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十二土壤中产抗生素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从土壤中分离产抗生素的放线菌。 2、抗生素产生菌的抗菌谱测定。 3、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放线菌是一类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细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放线菌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约70%是各种放线菌所产生。 许多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均由土壤中分离的放线菌产生。微生物大量存在与土壤中,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可分离土壤中的放线菌。产抗生素的放线菌经液体培养后,其分泌的抗生素存在于离心所得的上清液中,可采用微生物的抑菌试验进行检测,从而筛选到所需的抗生素产生菌。 实验材料: 1、土壤菜园土。 2、实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8h培养物。 3、培养基淀粉琼脂和淀粉液体培养基。 4、其它 10%的酚、牛津杯、灭菌生理盐水、接种环、无菌涂棒、酒精灯、无菌吸管等。 实验方法: 一、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 1、配制淀粉培养基 配方一淀粉琼脂培养基(高氏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 2克;硝酸钾 0.1克;磷酸氢二钾 0.05克;氯化钠 0.05克;硫酸镁 0.05克;硫酸亚铁 0.001克;琼脂 2克水 100毫升先把淀粉放在烧杯里,用5毫升水调成糊状后,倒入95毫升水,搅匀后加入其他药品,使它溶解。加热到煮沸时加入琼脂,不停搅拌,待琼脂完全溶解后,补足失水。调整pH值到7.2~7.4,分装后灭菌,备用。 配方二面粉琼脂培养基 面粉 60克;琼脂 20克;水 1000毫升 把面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到500毫升,放在文火上煮30分钟。另取500毫升水,放入琼脂,加热煮沸到溶解后,把两液调匀,补充水分,调整pH值到7.4,分装,灭菌,备用。 2、土壤悬液梯度稀释 (1)将5.0g土壤加入到50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震荡10min制备土壤悬液。(2)用无菌吸管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到9ml灭菌的生理盐水中10倍稀释。

土壤溶质迁移基本特征

植物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根部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吸附,是由于根部细胞膜的表面有阴、阳两种离子,其中主要是H+和HCO-3, 这些离子主要是由呼吸作用放出的CO2和H2O生成的H2CO3所离解出来的。H+和HCO-3能够迅速地 分别与周围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交换吸附,盐类离子就被吸附在细胞的表面上。这种吸附是不需 要能量的,而且吸附的速度很快。 1、将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主要通过交换吸附进行。所谓交换吸附是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 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 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的过程。在根部细胞表面,这种吸附与解吸附的交换过程是不断 在进行着的。具体又分成三种情形: ①土壤中的离子少部分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可迅速通过交换吸附被植物根部细胞表面吸附,该过程速度很 快且与温度无关。根部细胞表面吸附层形成单分子层吸附即达极限。 ②土壤中的大部分离子被土壤颗粒所吸附。根部细胞对这部分离子的交换吸附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通 过土壤溶液间接进行。土壤溶液在此充当“媒介”作用;二是通过直接交换或接触交换(contact exchange) 进行。这种方式要求根部与土壤颗粒的距离小于根部及土壤颗粒各自所吸附离子振动空间的直径的总和。 在这种情况下,植物根部所吸附的正负离子即可与土壤颗粒所吸附的正负离子进行直接交换。 土壤溶质迁移基本特征 第三章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确定方法 随着土壤水分运动定量研究的深入,数学模型已广泛被用于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计算,而计算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准确性。因此准确估计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成为一项基础]:作。多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了多种确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即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推求法。两种方法各具特点和优势,但总的研究趋势是寻求利用简单实验获得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方法。当然,简单方法同样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因此在参数确定方面不仅需要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样需要开发价格合理,便于应用的设备系统。 第一节质地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描述土壤含水量与吸力(基质势)之间的关系曲线。它表明了土壤水能态与土壤水含量之间的关系,土壤水吸力随着含水量增加而减小。目前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方法主要有张力计法、离心机法、压力膜法、砂芯漏斗法,平衡水汽压法等。张力计法操作简单,在田间条件下具有明显优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主要受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干容重、土壤温度等影响。此外,土壤膨胀收缩、吸附性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等因素也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且关系复杂,目前尚不能从理沦上推求基质势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常用经验公式或简单模型表示,如Brooks—Corey(1964)模型、van Genuchten(1980)模型、Campbell(1974)模型以及Mualem(1976)模型等。而Brooks—Corey模型和van Genuchten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因此下面着重分析质地与两模型参数间关系。 第48页

土壤全磷测定

土壤全磷测定 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 1 方法提要 土壤样品与氢氧化钠熔融,使土壤中含磷矿物及有机磷化合物全部转化为可溶性的正磷酸盐,用水和稀硫酸溶解熔块,在规定条件下样品溶液中的磷酸根与钼锑抗显色剂反应,生成磷钼蓝,其颜色的深浅与磷的含量成正比,通过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 2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各类土壤全磷含量的测定。 3 主要仪器设备 3.1 分光光度计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2 高温电炉:可升温至1200℃,温度可调; 3.3 镍(或银)坩埚:容量≥30mL ; 3.4 具塞三角瓶:50mL 。 4 试剂 4.1 氢氧化钠; 4.2 无水乙醇; 4.3 碳酸钠[ρ(Na 2CO 3)=100g ·L -1]溶液:称取10.0g 无水碳酸钠溶于水,稀释至100mL ; 4.4 5%硫酸溶液:吸取5mL 浓硫酸缓缓加入90mL 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00mL ; 4.5 硫酸溶液[c (2 1H 2SO 4)=3mol ·L -1]:量取168mL 浓硫酸缓缓加入到盛有约800mL 水的大烧杯中,不断搅拌,冷却后,稀释至1L ; 4.6 二硝基酚指示剂:称取0.2g 2,6-二硝基酚溶于100mL 水中; 4.7酒石酸锑钾溶液[ρ(K(SbO)C 4H 4O 6·2 1H 2O )=5g ·L -1]:称取酒石酸锑钾0.5g 溶于100mL 水中; 4.8 硫酸钼锑贮备液:量取153mL 浓硫酸,缓缓加入到400mL 水中,不断搅拌,冷却。另称取钼酸铵[(NH 4)6Mo 7O 24·4H 2O ]10.0g 溶于温度约60℃的300mL 水中,冷却。然后将硫酸溶液缓缓倒入钼酸铵溶液中。再加入5g ·L -1酒石酸锑钾溶液100mL ,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L ,摇匀,贮于棕色瓶中;

基于广义积分变换法的放射性核素迁移计算

一第51卷第8期 原子能科学技术V o l .51,N o .8一2017年8月A t o m i cE n e r g y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A u g .2017基于广义积分变换法的放射性核素迁移计算 李一哲1,2,丁志斌1,?,富宝峰2,王秀春1,司高华2,刘东旭2 (1.解放军理工大学国防工程学院,江苏南京一210007;2.西北核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一710024)摘要:针对我国某铀矿尾库的风险评估需求,根据具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包气带及饱和带中核素迁移的数学模型三在理论建模基础上,基于广义积分变换法对核素迁移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了铀尾 矿库中238U 二234U 二230T h 二226R a 二210P b 在4种情景下的迁移规律三结果表明: 广义积分变换法对于评估相对较复杂的地下污染物运移问题效果较好,尤其对于长时间尺度和污染物浓度非常小的情况,结果准确三进一步验证了较厚的包气带不仅能最低程度上减小核素在饱和带的迁移速率,而且浓度也低三吸附性能越强的介质,对核素迁移的阻滞作用越大三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迁移;混合模型;广义积分变换法 中图分类号:P 641.3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1000-6931(2017)08-1500-09 收稿日期:2016-09-23;修回日期:2017-01-14作者简介:李一哲(1988 ),男,陕西渭南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核环境科学研究?通信作者:丁志斌,E -m a i l :n j w a t e r d z b @q q .c o m d o i :10.7538/y z k .2017.51.08.1500C a l c u l a t i o no fR a d i o n u c l i d eM i g r a t i o n B a s e do nG e n e r a l i z e d I n t e g r a l T r a n s f o r mT e c h n i q u e L I Z h e 1,2,D I N GZ h i -b i n 1, ?,F U B a o -f e n g 2,WA N G X i u -c h u n 1,S IG a o -h u a 2,L I U D o n g -x u 2(1.C o l l e g e o f D e f e n s eE n g i n e e r i n g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n j i n g 210007,C h i n a ;2.N o r t h w e s t I n s t i t u t e o f N u c l e a rT e c h n o l o g y ,X i a n 71002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一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e m a n d o f r i s k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a u r a n i u mt a i l i n g i nC h i n a ,t h e 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o f r a d i o n u c l i d em i g r a t i o n i n t h e v a d o s e z o n e a n d s a t u r a t i o n z o n e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s p e c i f i c s i t e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m o d e l ,t h em i g r a t i o n e q u a t i o nw a s s o l v e d b a s e d o n t h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i n t e g r a l t r a n s f o r mt e c h n i q u e ,a n d t h em i g r a t i o n r u l e s o f 238U ,234U ,230T h ,226R a a n d 210P b i n t h e u r a n i u mt a i l i n g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i nf o u r s c e n a r i o s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i n t e g r a l t r a n s f o r mt e c h n i q u e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r e l a t i v e l y c o m p l e x u n d e r g r o u n d p o l l u t a n tm i -g r a t i o n i s s u e s i sv e r y e f f e c t i v e ,a n de s p e c i a l l y f o r s m a l l c o n t a m i n a n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 l o n g t i m e s c a l e ,t h e r e s u l t i s v e r y a c c u r a t e .T h e t h i c k e r v a d o s e z o n e n o t o n l y c a n r e d u c e t h e r a t e o f n u c l i d em i g r a t i o n i n s a t u r a t i o na t t h e l o w e s t e x t e n t ,b u t a l s o t h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s l o w.T h e s t r o n g e r a d s o r p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t h em e d i u mi s ,t h e g r e a t e r t h e r o l e o f t h e r e t a r d a t i o no f r a d i o n u c l i d em i g r a t i o n i s .万方数据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带标准答案)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06?嘉兴)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D.土壤易溶于水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2.(2016秋?高邑县期末)家庭栽培花卉,每隔几年要重新换一次土,其原因是() A.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B.土壤的肥力降低 C.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了D.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分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花盆中的土壤里的无机盐被花吸收了,要想使花生长良好,必须增施无机盐或者换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2015春?嘉兴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 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 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正确; D、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多,土壤

土壤中全磷的测定-样本

土壤中全磷的测定 本文拟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全磷。(或本文拟比较A 法,B法对C的测定) 测定原理 土壤样品与氢氧化钠熔融,使土壤中含磷矿物及有机磷化合物全部转化为可溶性的正磷酸盐,用水和稀硫酸溶解熔块,在规定条件下样品溶液与钼锑抗显色剂反应,生成磷钼蓝,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仪器、设备 1.筛:孔径1mm和0.149mm;(一套) 2. 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1g;(一台) 3. 镍(或银)坩埚:容量≥30mL;(两个) 4.马弗炉:温度可调(0~1000℃);(一台) 5.分光光度计:要求包括700nm波长;(一台) 6 容量瓶:50mL(8个)、100mL(3个) 7 移液管:1、5mL;(各2支) 8 漏斗:直径7cm;(一个)

9 烧杯:100mL(两个)、250mL (两个) 500mL(一个); 10细口试剂瓶:100mL (5)个, 200mL(1个) 11.棕色试剂瓶:500 mL 一个 12 玛瑙研钵。(一套) 试剂 所有试剂,除注明者外,皆为分析纯,水均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1. 氢氧化钠;4克 2. 无水乙醇;10mL 3. 10%(M/V)碳酸钠溶液:10g无水碳酸钠溶于水后,稀释至100mL,摇匀; 4. 5%(V/V)硫酸溶液:吸取5mL浓硫酸缓缓加入90mL水中,冷却后加水至100mL; 5. 3mol/L硫酸溶液:量取34mL浓硫酸缓缓加入到盛有160mL左右水的大烧杯中,不断搅拌,冷却后使用,再加水至200mL; 6. 二硝基酚指示剂:称取0.2g 2,6-二硝基酚溶于100mL水中; 7. 0.5%酒石酸锑钾溶液:称取化学纯酒石酸锑钾0.5g溶于100mL 水中;

科学初中二年级 土壤的成分(一)

4.1土壤的成分(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等非生命物质; 3、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4、知道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招贤纳士(展示照片):以学校葫芦基地为题材,之前葫芦产量很高,但近几年产量越来越低,且葫芦不长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可能原因是水、肥料、土壤…… 从学生的猜测中选择触手可及的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一)活动:寻找土壤中有哪些生命物质? 组织学生观察从葫芦基地取样来的土壤,并寻找土壤中的生物物质? 学生:有蚯蚓、蚂蚁、蝼蛄、草…… 通过舒肤佳的广告,引导学生土壤中还有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 (二)总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动物 土壤生物植物 微生物 (三)思考:(1)参照土壤取样器,自制简单的土壤取样工具(PVC管)(2)为什么要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 三、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一)活动:进一步观察土壤,土壤生物要生存,根据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你觉得土壤中还存在哪些物质。请写下这些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判断依据。(1)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中分离霉菌

土壤中分离霉菌 培养基(ms加乳酸和抑菌物质)1ml量 土豆200g蔗糖30g 琼脂20g 大量元素母液50ml铁盐、微量元素、有机成分母液各10ml 乳酸5g氯霉素0.1g ---------------------------------------------------------------------------------------------------------------------- 1、实验器材的准备与灭菌 *用报纸包扎好所需的培养皿等工具进行灭菌 *加热至160℃~170℃维持2小时 *用高压灭菌锅制备无菌水 *准备好取土的工具及酒精 ---------------------------------------------------------------------------------------------------------------------- 2、药品的称量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元素和药品 *称量后溶解配制成母液 *在进行少量药品的称量 ---------------------------------------------------------------------------------------------------------------------- 3、其他药品的称量 * 用天平称取土豆100g *蔗糖30g *琼脂20g *放入抑菌物质0.1g *乳酸5g ----------------------------------------------------------------------------------------------------------------------

土壤全磷测定1.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廖敏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全磷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张逸涵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八、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土壤全磷的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2. 了解土壤磷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对土壤磷肥力营养状况评价及合理施肥。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1. 土壤全磷(P ) 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磷素的总和。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受土壤母质、成土作用和耕作施肥的影响[1]。土壤中的磷可以分为无机磷和有机磷:无机磷以吸附态和钙、铁、铝等的磷酸盐为主,有机磷组成和结构较为复杂,尚不可知,但大多数以高分子形态存在。 2. 土壤样品的分解(HClO 4—H 2SO 4消煮法) 利用HClO 4分解样品,其为强酸和强氧化剂,能氧化有机质,分解矿物质。利用H 2SO 4提高反应温度,防止消化过程中溶液蒸干。 本法用于一般土壤样品分解率达97%~98%,但对红壤性土壤样品分解率只有95%左右。 3. 溶液中磷的测定(钼锑抗-硫酸比色法) 1) 原理 采用钼锑抗-硫酸体系测定。一定酸度下,正磷酸与钼酸盐络合形成磷钼酸多杂物,反

应式如下: H 3PO 4+12H 2MoO 4→H 3[PMo 12O 40]+12H 2O 此体系试剂成分为H 2SO 4为5.5mol·L -1(H +),钼酸铵为10 g·L -1,酒石酸氧锑钾为0.5 g·L -1,抗坏血酸为1.5 g·L -1。在磷较少的情况下,一般都用更灵敏的钼蓝法,即在适宜试剂浓度下,加入适当的还原剂,使磷钼酸中的一部分Mo 6+离子被还原为Mo 5+,生成钼蓝,这是钼蓝比色法的基础。蓝色产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等与还原剂的种类、试剂的适宜浓度特别是酸度以及干扰离子等有关。 抗坏血酸之所以作为还原剂,是因其能与Fe 3络合,保持溶液的氧化还原势。添加的催化剂酒石酸氧锑钾能在常温下加速显色,提高反应灵敏度,简化操作手续,使该方法有利于大批量样品分析。 2)配置 A 溶液(5 g·L -1酒石酸氧锑钾溶液):取酒石酸氧锑钾[K(SbO)C 4H 4O 6]0.5g ,溶解于100mL 水中。 B 溶液(钼酸铵—硫酸溶液):取钼酸铵[(NH 4)6Mo 7O 24·4H 2O]10g ,溶于450mL 水中,缓慢加入153mL 浓H 2SO 4,边加边搅。再将上述A 溶液加入到B 溶液中,最后加水至1L 。充分摇匀,贮于棕色瓶中,此为钼锑混合液。临用前(当天),称取抗坏血酸( C 6H 8O 5,化学纯)1.5g ,溶于100mL 钼锑混合液中,混匀,此即钼锑抗试剂。 4. 土壤全磷计算公式 土壤全磷(P )(g·kg -1)= 31 2 10-??? V V m V ρ 式中:ρ——待测液中磷的质量浓度(g·kg -1); V ——样品制备溶液的mL 数; m ——烘干土质量(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