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论文: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象山县雷港村设计为例

摘要:

关键词:美丽乡村、休闲农业、

一、概念引领

(一)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何为“美丽乡村”,从字面上理解,即“美丽+乡村”,美丽是乡村的形象展现,乡村是美丽的具体物化内容。“形象也是生产力”,一个乡村良好的形象,对于自身及其所在的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能折射出乡村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同时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和游人的“金字招牌”,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财富的巨大无形财富。同时“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进而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

引入雷港村、、、、、

(二)休闲农业概况及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休闲农业发展

国内:(1)起步阶段:19世纪50年代,代表:法国巴黎贵族返乡游;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

(2)发展阶段:二战后,特点是观光农园。

(3)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休闲项目加入农场、庄园的规划,观光休闲农业繁荣。

(4)成熟阶段:80年代以后,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兴起。

国际:2013年3月26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交流会在南昌举行,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张天佐介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和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以象山县雷港村为例。。。。

发展前景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o世纪3O~4o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己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一租赁。而我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条件:一是中国农业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类型多样;二是农业资原丰富,农业类型多样,地区特色显著;三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丰富;四是农村民俗风情多彩,农家生活富有乡土特色;五是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六是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农民的心愿。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二、结合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的联系结合象山县雷港村为例进行分析

A 例观赏性(入口景观、展示园、景观温室大棚、)。。。。。。。。。。。。。

B 休闲性(养生保健林、冬季休闲走廊)。。。。。。。

C 参与性(开心农场、百桃园、)。。。。。。。。。。。。。。

D 文化性(中草药植物园)。。。。。。。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发展休闲农业主要具有3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三是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四、美丽乡村中休闲农业旅游潜在客源市场

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潜在客源市场有以下五类:

一、传统观光旅游市场

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仍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富有乡村野趣的农村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农业观光旅

游集田园风光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满足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可以采用农场的形式,引种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养殖各种动物,使游客可以参观,也可以品尝或购买新鲜的农副产品,这类市场目前处于主导地位,占28.8%.

二、城市白领度假旅游市场

利用周末及假期去郊区度假,以放松紧绷的神经,对现代白领阶层极有吸引力,在本次调查中,有到休闲农业旅游区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占23.6%.可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耕文化,满足他们贴近自然,体验农业的需求。

通过建设一些体验农园,度假农场及旅游度假村,享受乡村生活的恬静与惬意。

三、游览、体验农家生活的学生市场

青少年修学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旅游是青少年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因此开发青少年旅游市场潜力巨。

四、怀旧市场

中国现在的很多城市居民都在乡村生活过,有的甚至在农村从事过较长时间的劳动。迁居到城市后,面对着日益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他们常常回想起农村的朴素田园,并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温昔日情景。在我国,这类旅游者的数量非常大,他们对乡村旅游地要求较为随便,喜欢体验地道的农村自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这类市场占14.8%;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相当多的已建成农业游览区就是针对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开发的。这些事业有成,具备很强消费能力的老知青很有旧地重游的愿望。

五、猎奇及取经的农民市场

把目标锁定城市居民市场的开发,而忽视农村客源市场是目前观光农园经营策略上的通病。事实上,观光农园因其高科技性和展示性对广大的农民来说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调查的休闲农业旅游者中,农民占 3.1%,表明农民这个市场还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五、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4年12月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编制说明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

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浙江省在总结安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于2014年4月发布了全国首个美丽乡村的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福建省也于2014年10月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通过标准引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中明确指出应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做好建设、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环节的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实行分类指导。2013年11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浙江、安徽等13个省列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明确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指通过乡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景观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建设,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物质环境的舒适,更体现在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坚守文化之魂才是美丽乡村成为最美的标杆和旗帜。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尊重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对文化的有效传承。 2.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传统村落是人类依据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建立的适于人类生存的场所空间,它是先民们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由于传统

高中建设美丽乡村议论文

高中建设美丽乡村议论文 【篇一】 乡村时常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乡村四季更加美丽无比。 春姑娘穿着绿裙,迈着轻盈地脚步,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林子的泥土软软的,草叶慢慢的探出头来,在灌木丛里,有一股淡淡的花香。山谷幽静无比,只能听到哗啦啦的清泉的水声。在背阴处下面,密密麻麻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在花的天堂,一朵朵花儿竞相开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就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打扮得花枝展昭,好像要参加选美比赛呢。蝴蝶也赶来助兴,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为春天增添喜气。小河欢乐地流淌着,山坡上树木旺盛,一片葱绿,在稻田里的的水色与蓝天相映,亮白亮白,杜鹃鸟在雨中啼叫。情不自禁的想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夏姐姐来了,整个田野好像水果的世界,西瓜股着肚皮,在田野里睡觉;香瓜在田野里微笑,一笑香瓜成熟了。树木有多有密,枝繁叶茂,晚上,大人摇着扇子,在树下谈笑风生,小孩子却不肯休息,在大地妈妈的怀里跑来跑去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秋姑姑穿着金黄的衣裳,走了过来她走过的地方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玉米露出金牙子,黄色的树叶像明信片般落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地毯。田野里硕果累累,给人带来丰收的喜悦。 冬爷爷来了,天空中纷纷扬扬的落了雪花,过了一会,全部变白了,我们好像来到了童话世界,马路上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只有一串串脚印。大家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棉冒,在雪地里无拘无束地玩耍。 我爱乡村,更爱乡村的四季。 【篇二】 我的家乡在美丽而富饶的乡村。前几天,我去了乡村,那里的空气比城市的空气清新;水厂也比城市的丰富;河流比城市的清澈,四面都是绿树,实在美不胜收。 沿着乡间小路,走了几十里,就到了生机勃勃的果园。一走进去,果子们身上“独特”的气味肯定把你吸引了。瞧!它们在和你打招呼呢!远远望去,果子们色彩明丽,犹如一个五颜六色的万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本次工程主要是对邱张门村的广场铺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硬化、戏台、广场绿化、和其它配套建、构筑物(健身器材、宣传栏、太阳能路灯、文化背景墙、半篮球场、兵乓球岸、景观置石、景观石小品、木制凉亭及廊架、成品石坐凳、垃圾桶)的设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48.0㎡,其中30厚芝麻灰毛面花岗岩广场砖铺设面积242.0㎡;150厚混凝土硬化面积(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巷道、村委会院落及门口)801.0㎡;戏台设计占地面积72.0㎡;太阳能路灯9盏,场地配套健身器材一套,成品垃圾桶4个。其余工程量详见工程汇总表。 2、设计依据: 2.1、气象资料 甘肃省陇南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连成县,南通四川,东邻陕西,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徽县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大陆度52,千燥度0.89,四季分明.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基本气候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 10-12.5℃ 极端最高气温 38.3℃ 极端最低气温 -15℃ 年平均降水量 700-850mm 最大积雪深度 15cm 盛行风向西北风 最大冻深 15cm 无霜期:198~204天 2.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该徽县县城周边建筑地质情况)自上而下的地质构成基本状况为: 1、耕土:黄褐色为主,稍密,稍湿,不均匀,见植物根系、黑色有机质等。该层厚度介于0.20~0.80m。 2、粉质粘土:遍布整个场地。黄褐色,可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含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泥岩碎屑物,属坡积产物。场地西北侧受山体内裂隙水影响,湿度较大。该层厚度介于4.30~16.00m,层面起伏大,层顶埋深介于0.20~0.80m,层顶高程介于1008.02~1019.60m之间。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Long the source of gansu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2016年9月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精编版

关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长效管理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建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课题名称:济源市碑子村美丽乡村概念规划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现状综述 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些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基于对美丽乡村建设 概念的不同理解,探索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实践模式。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早在2008 年,浙江省安吉县就立足县情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用10 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被一些学者誉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 1.1 国内美丽乡村研究综述 1.1.1 理论研究在国内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共同特点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 进,产业 支撑、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观赏的,不能仅仅以城市人休闲旅游养生为目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 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一切,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多元参与机制。 (2)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并通过项目形式进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第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筹兼顾、城乡一体。第二,做到规划因地制宜。第三,尊重 群众意愿。第四,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3)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无论是浙江的永嘉县、安吉县还是江苏南京市的高淳区、江 宁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中都体现了乡村经营的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1.1.2 国内案例研究 (1)安吉县 安吉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县,经历了工业污染之痛以后,1998 年安吉县放弃工业立县之路,2001 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03 年,安吉县结合浙江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在全县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内容的“两双工程”,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着重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固废处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河沟池塘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安吉县于 2008 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精品)

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请在这里输入单位/组织名称 二○二○年五月

2020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突出乡镇及星级村改造升级,沿线重点村提档达标,点线面结合、以点带面、连片逐步推进,初步构建以乡(镇)直村和示范村为引领,重点村为骨干,达标村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打造精品,努力建成产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乡村布局结构,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稳妥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尽可能在原有乡村形态上进行完善,杜绝大拆大建,不搞形象工程,同时还要防止千村一面。

(三)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度,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四)坚持分工协作,统筹推进。镇直各相关部门牵头,各村配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上下联动,建管并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总体目标 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加大美丽乡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整治村屯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建管质量,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六美”乡村。力争 20XX年底打造示范村一个。示范村,主要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整合资金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在安全饮水、村内道路、护屯绿化、住房庭院、致富产业等方面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四、主要任务 按照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要求,重点抓好主要公路沿线村庄的道路绿化、垃圾处理、边沟硬化、庭院围墙建设、规范柴草堆放、景观设置、墙面美化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面貌、打造亮点,辐射带动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努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XINNONGCUNJIANSHE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考林春彬 为了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央针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我国各地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必将呈现出新一轮的发展活力。那么,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什么新要求,我们过去的乡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现在又该如何应对,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及要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要想准确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及要求,客观上需要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比较。 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民之所呼,政之所向。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我们描绘了初级版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被引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美丽乡村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因此,2013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依据美 丽中国的理念,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 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 目标,从此,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 幕。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新要求, 进一步提出要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产 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与十六届 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 要求相比,虽然字数一样,但不仅表述 有了变化,而且内涵得到了深化,彰显 了党中央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的高度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思考。 可以说,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其要求和标准比以前更高。今后的美丽 乡村建设,必须服从于这个安排,以新 的20字要求为方针,主动换挡提质升级。 1.1 坚持把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作 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基础 “产业兴旺”要求乡村经济更加全 面繁荣发展。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是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原动力和 经济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提高 农民收入,吸引农民返乡建设家乡,平 衡城乡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 续发展。 1.2 坚持把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作 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生态要求 “生态宜居”要求以绿色发展引领 生态振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乡村。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农民 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更是我 国生态建设的要求。生态宜居不仅可以 更好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 且能够带来多重效益。良好生态环境是 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在发展 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系统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 机制,增加现代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 给,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3 坚持把培育乡风文明作为建 设美丽乡村的文化特色 “乡风文明” 要求以更高标准提 高乡村文明程度。乡村作为优秀传统农 耕文明的载体,既要培育文明乡风、良 好家风、淳朴民风,弘扬农耕文明和优 秀传统文化,也要抵制歪风邪气、摈弃 陈规陋俗。实现乡村乡风文明,是中华 农耕文明的复兴,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 主线。提高乡风文明不仅是提高乡村生 活质量的需要,也有利于改善乡村营商 环境、促进乡村生产力发展,为乡村振 兴提供动力支撑,也有利于提升社会整 体道德水平。在振兴乡村过程中,要深 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 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 求继承创新,让乡村文化展现出永久魅 力和时代风采。 1.4 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建 设美丽乡村的社会保障 “治理有效”要求不断健全自治、 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新 体系,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与完 善,强调治理效率和基层农民群众的主 动参与。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建 设的基石。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充分发 挥多元主体的主动性,可以有效解决基 层组织虚化、基层自治缺失、基层法治 失效、基层德治失灵问题,也可以缓解 因农村人口大规模、常态化、无秩序流 动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使乡村更加和 谐、安定有序。 1.5 坚持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作 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 “生活富裕”要求农民以更高水准 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我国政治建设 的根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浅析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我党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主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展开分析。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经济发展;措施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农村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阳泉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化和延伸。阳泉市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创建,起步于2014年,是在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的提档和延伸。 1坚持因地制宜把分类指导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1综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行政村具有较强的集体经济实力,村内已形成“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格局,群众积极性高。如郊区桃林沟村、上千亩坪村、平定县宋家庄村、盂县南村等村着眼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大支柱产业开发力度。这类村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1.2城郊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美丽乡村主要依托中心城区或县城的扩张,实现了农村向新农村社区的过渡。如城区义东沟、盂县水泉、平定东关等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1.3资源置换模式。这种模式的农村显著特点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这些村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村企合作,通过资源和土地置换,实现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如郊区李家庄、柳沟、平定鹊山、盂县西小坪等村通过土地置换、资源置换,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实现了自我发展。 1.4生态旅游模式。如郊区小河、辛庄、咀子上、平定娘子关、盂县藏山、御枣口(大汖)等村通过建设富有地方风味、地方特色、集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推动农村发展。 1.5移民搬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一些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农村,借助移民搬迁政策,有组织、有规模的向城镇或中心村集聚,实现自我发展。平定县香梨掌村、郊区芦湖、新庄窝等村就是移民搬迁模式的典型。 2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工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全市将民生工程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2014年以来,全市上下扎实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累计完成农村道路改造519公里,完成造林绿化34.42万亩,村庄绿化50个,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71万人的饮水安全,推进农村煤改气、煤改电建设,累计实现农村新能源建设85个村,实施农网改造项目25个,改造村级幼儿园41个,建成日间照料中心430个。全市先后启动实施了79个村、2.8万户、6.7万人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010户,完成易地移民搬迁1366户,2017年新开工524户。全市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盂县、郊区垃圾治理示范县项目顺利推进,已有30个乡镇、877个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107个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处理。 3坚持产业发展把富裕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阳泉市坚持建设与发展并重。一是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20个,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二是以休闲旅游、观光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乡村面貌的持续改善。如郊区近年来以桃花节、山楂花节、关公文化节、苹果采摘节、红色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的策划助推,就是为乡镇旅游产品的广泛推介造势,为现有旅游景区完善设施的提级上档。三是以标准厂房、店面等租赁为主的物业经济日益壮大,为部分近郊农村改善面貌提供了资金支持。如郊区义东沟村依托城市近郊优势,引入资金、引入企业发展房地产业,建成了义东沟装饰城,使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拥有了商铺。 参考文献 [1]许亚敏.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模式探索 [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7. [2]杜娇.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1):98~102. 浅析美丽乡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杜艳芬 (阳泉市农业委员会山西阳泉045000)新农村建设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第8期 102 ··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 一、编制背景 2012年11月8 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 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 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 年7 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 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 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 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理论文章】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惠民、富民、安民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 一、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思想认识难统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阻力。一是农民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新农村建设虽然使广大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少数农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政府的事情,和自己的关系不大,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还很肤浅。一些干部群众简单地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建新村、建新房,或者就是单纯地打扫卫生、美化环境,还没有真正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产业难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短板。“生产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归宿。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没

有真正形成。多数帮扶资金都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阵地建设上,存在重输血、轻造血的倾向。目前农村产业发展乏力、农民增收困难,加之当前村级集体经济还普遍薄弱,形成了对美丽乡村建设向前推进的重要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瓶颈。一是投入机制不健全。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乡镇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二是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在农业项目申报和实施、农村建房规划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诸如林地、土地、建房的审批方面没有形成一整套符合农村实际的具体举措。三是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由于资金短缺,多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乏力。主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美丽乡村规划执行难。 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理顺思路,正确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若干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的关系。经济和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深化交融。许多地方把本地经济发展与山水文化、茶文化、牡丹文化等特殊地理文化和禅文化、佛教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等历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在经济发展定位和产业运转上更加体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和发展潜力。二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传统和现代的交相辉映是美的旋律和主题。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实现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要突出乡村特色,保留更多传统美和特质美。三要正确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美丽乡村不仅要有整齐的屋舍,更要有积极向

2019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

2019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 “美丽乡村”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财收入,进而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 美丽乡村建设倡议书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服务我县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县选派(聘)办向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发出如下倡议: 一、勤学善思,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谋划者。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要真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广泛调研,认真思考,为本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提出建议,献出良策;把有关美好乡村建设的好思路、好建议、好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 二、深入动员,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者。建设美好乡村,广大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主体力量,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

建设的积极性。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要发挥信息广、学习快等优势,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万村页、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和入户宣传等形式,深入群众进行宣讲。广泛向党员、群众宣传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和相关知识,及时纠正影响和制约美好乡村建设的陈规陋习,提升群众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狠抓落实,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结合实际、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狠抓落实。做到组织有序、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建立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要认真研究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协助村干部编制美好乡村建设有关项目申报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切实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四、优化环境,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服务者。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要切实发挥好联络员、协调员、组织员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协助村干部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化解上访隐患,倡导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和谐。积极协助村“两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力服务美好乡村建设。开展一系列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完成资料的上报、归档等工作。充分发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范文 项目建议书是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 方案一词,来自于“方和“案。 乡村建设中的“案,书案,读书、写字都是案。 下面是学习啦为你带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建设美丽乡村, 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 手。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 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 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 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 进"生态人居"、 "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 "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 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 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 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到 2015 年底全县完成 100 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 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 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 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

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上传百度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桃江为例 执笔:肖鲲 摘要:桃江县是湖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县,以竹子、茶叶、有色金属、建材而著称。近年 来桃江县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有力的助推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2017年大栗港 镇朱家村获评“中国美丽乡村”,2018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桃江县遵循“保持自然、立足产业、深挖人文”的经济发展规律,建设“秀美、精致、品位、特色”的 美丽乡村,对探讨分析沿洞庭湖地带益阳的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治理农 村空心村现象、改善人居环境、城乡二元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融合发展,具有重要 的现实研究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在我国前所未有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是什么关系?农业和农村情况如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关系极大,我们要力求避免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曾出现过的农业萎缩、农村凋零的现象,振兴乡村经济和社会,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农业大县桃江,近年来积极实践美丽乡村创建模式,以农业现代化启动农村人居空间与农村要素聚焦的载体,促进农村镇群建设,2018年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在美丽乡村创建方面, 做了一些探索,有力的推进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空心村现象得到治理,创建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对于城乡二元空间的重构、城乡差距的缩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桃江县美丽乡村创建路径与形成的实践 益阳市桃江县位于湘中北部,总面积2068平方公里,全县共有215个行政村。2018年户籍人口86.61万,城镇化率达到48.66%,农村人口43.63万人。该县是湖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县,是著名的“竹子之乡”,也是“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近几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丰富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和内涵,连续有5个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其中2017年大栗港镇朱家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8年桃江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徽县江洛镇邱门村,本次工程主要是对邱门村的广场铺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硬化、戏台、广场绿化、和其它配套建、构筑物(健身器材、宣传栏、太阳能路灯、文化背景墙、半篮球场、兵乓球岸、景观置石、景观石小品、木制凉亭及廊架、成品石坐凳、垃圾桶)的设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48.0㎡,其中30厚芝麻灰毛面花岗岩广场砖铺设面积242.0㎡;150厚混凝土硬化面积(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巷道、村委会院落及门口)801.0㎡;戏台设计占地面积72.0㎡;太阳能路灯9盏,场地配套健身器材一套,成品垃圾桶4个。其余工程量详见工程汇总表。 2、设计依据: 2.1、气象资料 省陇南徽县位于东南部,地处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西连成县,,东邻,地处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徽县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大陆度52,千燥度0.89,四季分明.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基本气候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 10-12.5℃ 极端最高气温 38.3℃ 极端最低气温 -15℃ 年平均降水量 700-850mm 最大积雪深度 15cm 盛行风向西北风 最大冻深 15cm 无霜期:198~204天 2.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该徽县县城周边建筑地质情况)自上而下的地质构成基本状况为: 1、耕土:黄褐色为主,稍密,稍湿,不均匀,见植物根系、黑色有机质等。该层厚度介于0.20~0.80m。 2、粉质粘土:遍布整个场地。黄褐色,可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含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泥岩碎屑物,属坡积产物。场地西北侧受山体裂隙水影响,湿度较大。该层厚度介于4.30~16.00m,层面起伏大,层顶埋深介于0.20~0.80m,层顶高程介于1008.02~1019.60m之间。 3、泥质砂岩N:棕红色,强风化状态,均匀,稍湿,密实,坚硬,层状结构、水平层理。泥质含量较高,泥质胶结,胶结较好,透水性差,有较好的隔水性能。该层表部1.5m左右结构破碎,矿物有风化痕迹,部分矿物风化为灰白色、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关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长效管理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