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史感悟

明清历史感悟
明清历史感悟

我眼中的明清

最初接触到明清这个概念应该是从背诵唐诗开始的,那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一个说法,于是小时候的我就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明朝和清朝都是以写小说为传世文化的。现在想起来也觉着自己的想法有点可笑,孩童的想法可笑是可以理解的,但要追起源头,我不得不悲叹,一切终究是我们这个社会可笑罢了。

小学时老师经常向我们提起四大发明,向我们述说中华文明的辉煌,那时我便以自己身为华夏民族而自豪,崇拜三皇五帝,崇拜着历史上的好皇帝。那时离我最近的皇帝便是康熙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可谓是陪伴了我整个少年时期,每每听到那首《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心头都不免激荡万千。这部电视剧无非讲的是康熙如何励精图治巩固了整个大清朝并开创了一代盛世,当然也免不了皇帝的儿女情长。剧中有一集提到了明三太子反清复明,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觉着这货是个蠢货,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造反。我也向父亲表达了质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父亲的想法也和我差不多,认为这人吃饱了没事做。于是,反清复明在我眼里变成了一件蠢人做的蠢事。

另外不得不提的便是周星驰的《鹿鼎记》,里面关于天地会的那个场景将反清复明当做笑点来拍,不得不说起到了很大的娱乐效果,但是这个场景不知又让多少人和我一样将反清复明认为是件蠢事呢,不知又让多少人产生一种清朝优于明朝的认识呢。

我不得不说,整个社会都好像在传输清优于明这个理念,凡是清宫剧必是一代英主,凡是叙说大明朝的剧便大都是奸臣乱世和阉党当道。我也不得不说他们成功了,作为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我也是堪堪在大学期间才看清楚明清。我尚且算是现在社会中的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了,属于少数人,那么那些文化水平低于我的人又是怎样看待明清呢。

迄今为止,关于明朝的小说我看过两部,一个是网络知名度较高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个是《张居正》。我不知道学术界是怎么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但是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它以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明。这部小说在当今清宫剧盛行的时代中算是一股较大正能量了,应该帮助不少人纠正了他们的明清观。至于看《张居正》,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看完后不尽兴,想重返一下大明盛世的水到渠成之举。

还有一个和明有关的便是《明行赋》,这个MV我很喜欢,每每将里面的诸多皇帝和我所看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一对比,心中不免激荡万千。片中这段话配上音乐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有明276年

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有成祖五征蒙古,扬威塞外

有郑和七下西洋,开波拓浪

有抗倭援朝,护佑藩邦

有于谦、海瑞、张居正、王守仁

有徐霞客、朱载堉、徐光启、王文素

还有《永乐大典》、《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明朝有灿烂多彩的思想文化

更有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

“八十日带发效忠,十万人同心死义”

“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治隆唐宋,故国有明

当为后世子孙所铭记

华夏之土,泱泱中国

存天地兮千载

尽人世乎倥偬

及吾大明,日居月储

正礼仪于炎黄

存衣冠于汉唐

化天工于造物

开海波于万疆

山河难移,志存高洁

故国虽破,赤心汤汤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日月昭昭,唯吾大明

这段话可谓是对整个大明朝两百多年辉煌历史的最经典的慨括了,尽管是复制粘贴也让人感到一股强大的气场,不知自己动手书写又会是怎样一番感受,这或许就是大明魂了。我们汉人从骨子里来说还是继承的大明的,这段话对汉人或多或少会对灵魂造成震撼,至于异族人,我不敢妄加揣测,但是他们那种震撼感肯定没我们汉人来的强烈。

《明行赋》的后半段叙说的是南明政权,里面最吸引我的便是隆武帝朱聿键,他那个挥袖转身的动作以及眼神中的悲伤与无奈我看过一次就难以忘怀。收复天下的希望一天天被清军蚕食,自己呕心沥血所做的一切也仅仅是拖延,亡国之君的称谓固然可怕,但更让人可怕的是整个天下落入异族之手,华夏文明又将受到如何的摧残。

1644年,明叛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始天下大乱。十万清兵入主中原,如入无人之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常熟,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扥等,转战烧杀三十七载。1661年,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朱慈煊为明叛将吴三桂所杀,明统始亡,整个天下落入异邦之手。

清军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初期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末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易服举措,大兴文字狱,以及道德沦丧的屠城,整个天下民不聊生。乾隆年间编制《四库全书》,凡是”诋毁本朝“之书,尽行销毁,另有无数书籍遭到篡改。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四库全书》名义上是为了综合古今典籍,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一次彻底的清洗。然而现今的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库全书》是满清对中国的贡献,不免让人内心泛起悲凉。

反清复明,在清朝那个年代是拯救华夏文明的舍生取义的举措,那些敢于反抗清朝统治的人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反清复明,在当今这个年代是对整个华夏五千年辉煌文明的挽回,是对汉文化的救赎。

历史励志故事及感悟三则

历史励志故事及感悟三则 导读:本文历史励志故事及感悟三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故事一:远水不救近火 齐国是鲁国的邻邦,鲁穆公不但不去同齐国结盟,反而把自己的王子和公主纷纷送到远离鲁国的晋国和楚国去结亲和做官,想在鲁国遭难时,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有个叫犁钮的大臣对鲁穆公说:“假如这儿有人掉进大河里马上就要淹死了,岸上的人都说:‘越国人最善于游泳,快派人去越国求救吧。’大王,您说这人救得活吗?” 鲁穆公笑着说,“真傻啊,越国那么远,越人再善游水,这个人也别想活命。” “那么,”犁钮又问,“如果鲁国京城发生大火灾,有人对您说,‘海里的水最多,快派人到海边运水来救火’,大王认为能行么?” “不行,不行,”鲁穆公说,“等海水运到,京城早就烧成灰烬了。” “是呀,”犁钮说,“这就叫做‘远水不救近火’,现在晋、楚两国虽很强盛,但远离鲁国,倘若鲁国一旦有难,就会像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样。而齐、鲁相邻,不同齐国结交,实在危险啊!” 【感悟】 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客观地分析,理智地寻找最便捷最有效的解

决方法。 故事二:指鹿为马 公元前207年,章邯等率兵攻打巨鹿,楚上将军项羽率领军队援救巨鹿。 这年冬天,宦官赵高杀死了李斯,当上了丞相。后来,章邯等作战多次失利,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非常恐慌,就让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赵高既没有召见他,也没有给他传过任何话。司马欣心里极度恐惧,就逃走了,赵高派人前去捉拿他,但没有捉到。 司马欣去见章邯,对章邯说:“赵高现在权倾朝野,将军您不立功会被杀,立了功也会被杀。”这时项羽正加紧进攻秦军,将秦将王离俘虏了,章邯等人也率兵投降了。 没有多久,赵高图谋作乱,但又担心大臣们不听他的命令,便先作了一次试验。他派人把一只鹿牵到秦二世身边,告诉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这怎么是马呢?明明是鹿嘛。”随后二世转过头去问身边的近臣,这些近臣都知道这是赵高在搞鬼把戏,因此有的附和赵高说是马,有的沉默不敢说话,但也有些耿直的大臣说是鹿,结果这些说鹿的大臣都被他暗中派人杀了。 从此以后,群臣都很惧怕赵高。 【感悟】 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应该靠自己的贤德和智慧,如果靠严厉的刑法来约束人的话,很可能会弄的众叛亲离。

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e12460270.html, 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作者:王玉周 来源:《前线》2013年第09期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蔓延泛滥之势。一些人肆意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否定人民革命斗争,质疑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诋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攻击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其目的是宣扬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主张。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 尊重历史,是科学地对待历史的基本要求。近现代中国历史,是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党领导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历史,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人所共知、必须尊重的历史事实。 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却肆意歪曲这一历史。一些人竭力贬低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解放意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他们把一切革命斗争说成是“疯狂和幼稚”,甚至直截了当地说:一部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只是一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的“流血史”,革命的结果只是实现了“专制复辟”。一些人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视为离开“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途。他们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就搞错了,认为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资本主义的“补课”。还有一些人用某些片面的材料歪曲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他们质疑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合理性,通过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攻击党的领导。当然,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是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 历史虚无主义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在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宣称“价值中立”,以“超然的客观主义态度”研究历史,但却把西方社会发展道路预设为“人间正道”,把现代化预定为“西化”,并以此为标准衡量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是与非。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不是从既有事实出发,而是根据历史现象的表面特征进行主观臆想、推断历史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不是把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置于历史场景中加以分析,而是脱离特定历史条件,作非此即彼的评判;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历史事实,不是从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把握主要的历史线索,而是把现象当本质,把支流当主流。历史虚无主义脱离客观历史事实,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地剪裁、解读、虚构甚至重塑,背离了起码的客观性标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就,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以下WTT小雅为你带来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

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

世界历史感想

世界历史感想、启示(09---14年) 1.谈一谈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为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等。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为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等。结合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等。 2.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都促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 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4. 谈谈应当如何辨证地看待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由蒸汽动力代替人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使用蒸汽对资源的消耗比较大;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污染也非常严重。启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社会环境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5. 日本“弃旧图新、迎头赶上”是哪一次改革实现的?这次改革的内容中哪条措施对日本影响最深远?明治维新。措施: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进步。 6. 19世纪中期,美国、俄国、日本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解决的? 美国:黑人奴隶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南北双方矛盾尖锐,通过南北战争,北方胜利,废除奴隶制。 俄国:农奴制度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并引发农奴制危机。通过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幕府统治出现危机,通过倒幕活动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 请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要资本主义强国是通过哪三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的?第一种方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例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第二种方式: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第三种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例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8. 华盛顿、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三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从三位人物斗争事例中,你有什么认识?共同点:反抗殖民统治。认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团结就是力量;落后就耍挨打;殖民地人民具有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9.有人认为“三角贸易”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三角贸易”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评述。“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罪恶;“三角贸易”使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10.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1.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国家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等。 12.美、日、俄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历史的感悟初一作文

历史的感悟初一作文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我的思绪却未停止。 爷爷的讲述中,我不断强化细节,忠实记录;我要求每行文字都是当时的情景再现,不需要添枝加叶,也不需要编造不存在的情景去充实记忆的空白。“您记得什么就说什么,您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我对爷爷叙述的请求。只有真实的记录,忠于当事人的记忆,才能避免对历史的扭曲,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历史呵护者,才能完成延续历史的第二步——用心思考。首先,我要强调历史,不管是伟人的历史还是普通人的历史都应该尊重。伟人的历史更有研究性,但普通人的历史也应该尊重。虽然普通人的历史很渺小,但正是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我才更需要去记录他们的历史,因为我不能就这样任由他们白白地辛苦,我不能让他们坚实的行迹被时光淹没,所以,我要去记录。就算是在普通的事迹也值得我们尊敬。正是因为一个个像他们这样平凡的家庭在那些艰辛付出和无言奉献,在困难的面前体现出的顽强,才是撑起了历史的脊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由此,我很容易领悟到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 接着,我认为我们要勇于正视历史。 在一个让我感动的是爷爷讲以前试尝草药的方法。虽然那时候很艰难,但古人为了救人不得不那么做,需要很多次的尝试才会成功,各方面都在坚持,各方面都在努力。 说到这里,爷爷那尝试草药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个年代,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

做点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却还要努力的去做。而恰恰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我承认现在的人们压力很大我们都有这样那样困扰着我们的事情。但有什么能比饥饿,寒冷,困苦这些磨难更为痛苦的呢?我们是难,但我们起码还能在疲惫的时候多经温暖的被窝里,我们起码还能在饿了的时候饱餐一顿,我们起码能够在学校里稳定的学习和生活,而在我们看来很基本的东西,在当年爷爷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奢侈的。 而即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拥有比我们乐观的心态,比我们强大的心灵是的,那些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不但不能忘记,我们还要永远的记住。无论多么跌跌撞撞,请让那脆弱单坚实的历史一直延续下去吧。

从记录到记忆--历史学习感悟

从记录到记忆 魏征死后,太宗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语我们很早就已熟知。我们与历史的情谊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学校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历史课本就每日摆在我们的书桌上;生活中,听父辈们讲讲那些战争岁月里的故事,讲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能够去一些馆内听听那些个历史学者的精彩演说。从小学到大学,历史课本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儿童到青年,我们成长了,历史也在变得厚重。 2005年,那年我们中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从来都被学校当做副科的历史学,因为教育局的一纸文件,得以正名,正式成为大考科目。由此,学校开始注重历史课,历史老师开始昂首阔步,课堂上的我们也一改往日里的蔫样儿,开始认真的听老师“讲”历史。 似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被迫学习历史的,学校安排一节课的历史,我们就绝不会有学习两节课的权利,因为还有更重要的语文课、数学课、以及必不可少的英语课。说起英语,英语从小就是重点学科,其重要程度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国学。现在的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了,小朋友们也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他们却分不清声母和韵母。历史呢,其遭遇当然要比语文惨的多。老师会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就在你们身边。”可是我从未听那位老师说过:“历史就在你们身边。”我们只是麻木的一味的听老师讲书本上的历史,偶尔从老师口中得知一些并未出现在课本里的、惹人非议的东西时,我们会觉得老师很博学,通俗点儿叫“有才”。我们更迫切的想知道那些未被收录在教科书里的所谓“秘史”,而对教育工作者们辛苦多年编撰的课本兴趣缺缺。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好奇心吧,反正书本上的东西就摆在那里,千篇一律,而那些隐秘的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13年的历史,可我们发现我们所学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从前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悄变化

感悟历史思考未来——读《苦难辉煌》 有感

感悟历史思考未来 ——读《苦难辉煌》有感 20世纪在世界东方,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华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真实记载了这一历史。 不能深刻感触过去,怎么能获得腾飞的翅膀?近期我仔细研读了这本书,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 正如书中说到,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像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他们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有没有忘掉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我们怎样在一脉相承的事业中与时俱进?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这部书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用晓畅传神的情节和话语吸引人。这部书在说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时,通过与斯大林、孙中山、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立场、思想、经历与历史作用的对比;通过与李立三、博古等人在同一历史时期,面对同一历史课题,经历同一斗争过程,却因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的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实践结果的对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讲过的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感悟历史品味人生

感悟历史品味人生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没有人可以使它停下。虽然时间已经逝去,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来感受那过去的岁月,更可以在历史中感悟,去品味。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自从人类有了文字,人类就开始记录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这些事情,在后人眼里就是历史。多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气息;多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多读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记录,生离死别,朝代更替,沧海桑田都记录其中。历史贯穿着人类的血脉,沉淀着先人用生命写给后人的启示。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要读史书,因为只有了解历史,他们才可以吸取曾经王朝兴盛,衰败的经验。更好的治理自己的国家,使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读历史,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感受历史中所蕴含的勇敢,智慧,忠义。感受历史中那些如高天长风般不衰不朽的事迹。使我们的精神在历史中得到壮大和升华。 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使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兴盛衰亡可以使一部历史;一个人的酸甜苦辣也可以是一部历史。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令人感到不厌其烦,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精彩;人生的旅途中,可能会有坎坷,会有磨难,会有挫折,令人痛彻心扉,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坚实;人生

的旅途中,可能会有痛苦,可能会有伤心,可能会有辛酸,令人刻骨铭心,但正是这些构成了人生的希望。它们一起谱写了人生的历史。 有的人由于失去生的希望,而望世界最后一眼,便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由于失去目标,而借酒消愁,最终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有的人由于工作埋头苦干,而被人们永远牢记;有的人由于建立功勋,而名垂青史。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同。 人生的路漫长,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时风平浪静,行驶顺利;有时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心中灯塔不灭,我们就可以前行。人生的路漫长,在阳光中我们欢笑,在狂风中我们坚强,在暴雨中我们努力。人生就如一部史书,这部书是由我们自己书写,它会记录我们的成长历程。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最美的语言,最细腻的笔法去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 姓名:SJ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炼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课上,我曾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

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订(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比成功多。“勿以成败论英雄”。走进近代那段历史,感受时人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抗争与探索的人们,应致以敬意。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中国近代最终选择革命的道路,是因为改革太艰辛。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后人颇多指责,认为步伐太慢,实际上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洋务派那些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最前端,“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体,西用也难以引入中国,正是在中体的掩护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守旧势力太强大,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在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国人的觉醒及正确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痛了中国人,维新志士以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奔走呼告变法图强,进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维新派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必然

走进历史,感悟人生

走进历史,感悟人生 ——浅述历史剧表演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主题词:学校教育历史剧表演收获 论文内容摘要:历史剧表演是学校教育的有益途径和组成,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应尝试进行历史剧表演,历史剧剧本需要认真筛选和彩排。通过历史剧表演,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剧表演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具有积极意义。 一、渊源:历史剧表演——学校教育的有益途径和方式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曾说:“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还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作为人格修养的手段,乃至作为人格完成(“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从一定意义上看,历史剧也应被视为艺术教育的一类。因为历史剧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雕塑、建筑等多学科的有机配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嗅觉等器官,融语言艺术、形体艺术、时空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对参与者的训练是多方位的,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多重的效果。 历史剧的独特教育功能。许多发达国家早已看到,也早已把历史剧看作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以立国才200多年的美国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生为了解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便在课外时间志愿组织了戏剧团体,满足学生文艺爱好。20世纪4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从课程体系的角度实验把历史剧纳入其中。例如格勒逊在《活动与课程》一文中说:“青少年俱乐部、合唱团、管弦乐队、戏剧、辩论都正稳步接近课程的地位”。50年代,曾长期被称为课外活动的历史剧等,课程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今天的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几乎每个学生都参加演出过莎士比亚和其他历史题材的作品。 现代历史剧教育走入中国校园,则始于上海。19世纪末上海圣约翰书院、徐汇公学等教会学校经常向学生介绍莎士比亚、莫里哀等剧作家的作品,还组织学生用外语排演宗教故事和其他一些历史短剧。1899年圣诞节圣约翰大学学生演出了自己编排的以“官场丑史”为内容的新戏,以后南洋公学、徐汇公学、育才学堂、民立中学等也相继演出反映戊戌六君子、义和团、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内容的“时事新戏”。学生凭着一颗赤诚的心,自编自演了许多抨击社会黑暗的历史剧,引起了相当的轰动,推动了戏剧改良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戏剧近代化的标志——文明新戏的先驱。在“五四”运动的反帝浪潮中,在北伐战争的滚滚硝烟下,在抗日战争的烽火里,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学生们纷纷放下课本,走出教室,时装剧、街头剧、活报剧、化妆演讲也成为抗争黑暗、唤起民众的一支熊熊火炬,照耀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上。其中许多人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老一辈革命家中如周恩来、邓颖超、萧楚女、廖承志,以及著名的戏剧工作者如欧阳予倩、曹禺等等,都是当时学生戏剧队的积极分子……欣赏历史剧,不仅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反映,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是体会不到其深沉的蕴含的。将历史剧纳入教育渠道,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

2020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Contract Template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

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

用自己的实践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

用自己的实践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 发表时间:2011-02-24T17:15:04.337Z 来源:《学园》2010年12月上期供稿作者:陈泽峰 [导读]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的研究性学习小结 陈泽峰福建省晋江市第二中学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本文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海上丝路的东端——泉州》研究性学习作回顾。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指导他们作好准备工作,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的史料,进一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运用“走出去”的办法感受历史的变化,在合作中总结感受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并做了较详实的记录。在活动中充分利用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重振古港雄风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也更能发挥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感受历史脉搏海丝研究性学习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058-02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其出现在国内教育尽管时间不长,却迅速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实施的一种模式。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本文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研究性学习做简要回顾,以求进一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普遍实施,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益。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首先,结合泉州一年一度的“海丝”文化节活动,从周边社会生活中入手,通过对泉州的海丝的了解,引导学生客观地评述历史。其次,充分利用泉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社会人文资源,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知乡、爱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重振古港雄风的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学生个人体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 首先,通知本年段的学生,鼓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活动时间:2010年3月15日至6月13日。其次,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让报名参加的学生学习《乡土历史》,进一步了解泉州。最后,联系有关历史地理老师、学者以获帮助,联系泉州中外海上交通馆等文物资料陈列馆,以获得支持帮助。 三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经过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首先由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在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时,最主要靠的是丝绸之路,其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而海丝之始发港之一就是泉州。由此确定活动的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泉州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能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的交融。由此引发学生对此主题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他们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的史料 学生收集整理史料,教师对其进行如下指导:第一,收集材料的渠道可包括访谈、图书馆书刊和文物陈列馆的文献资料、影视资料以及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进行收集资料。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终派上大用场。第二,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材料,也可对材料进行归类、鉴别,并从中发现问题。第三,应记录所收集材料的出处,初步判断材料的真伪、优劣,淘汰边缘材料。 在活动中,我惊叹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他们获得材料的途径可谓多种多样。同学们有的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到《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泉州的传说》、《海上丝绸之路名城——泉州》等有关的书刊,或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重返光明之城》、《我爱泉州》等珍贵资料片段,并对相关内容、图片进行翻印,有相当多同学通过网络查阅到了史学界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最新成果。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争议的观点,如海丝的起点到底是在泉州,还是在广州,或是在其他地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讨论。针对此,我鼓励学生在网络中调阅各种观点不同的史料,但要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有教师指向问题的探究,它可以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把完成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掌握的任务。 2.有了一定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后,采取“走出来”的办法,寻访历史遗迹、遗址,比照泉州今昔,感受历史变化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双休日和五一长假到泉州海交馆、圣墓景区、江口片区的真武庙、法石沉船点、九日山“祈风摩崖石刻”,那条曾经积金聚银、热闹非凡的聚宝街、清净寺、博物馆的一方方外来宗教石刻、开元寺大雄宝殿斗拱之间安琪儿式的妙音鸟、海口片区的“两塔一渡”等进行实地考察,并在采访中、传说中寻找蛛丝马迹。因为此行目的明确,同学们热情很高,在各地考察中,同学们都纷纷拿起照相机拍下认为有用的资料,同时也记录了他们高中生活中的这段旅程。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组织进行讨论、交流体会。因为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学生们在交流中均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虽有些并不很高明,但却有了可贵的“理性之光”,他们为泉州有如此辉煌的过去而赞叹不已,也为自己处于世变的今天倍感幸运,期待自己早日能成为勇敢的弄潮儿,为重振古港雄风尽一份力。当然,也有些问题提出后没办法解决,对此老师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大家不要回避疑难问题,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向书本、专家和学者求教,定能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3.合作交流、总结感受 6月13日,我召集参加课题的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积极参加和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求知欲望、集体协作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告知学生此行得出答案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应掌握哪些方法、途径、手段来获取知识,也就是要掌握求知的技能本领。并要求学生们对此次活动留下一段活动过程记录,或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是自

历史虚无主义

论历史虚无主义 课题:如何看待近年来网上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班级:统计15甲 组员:陈文蕴谈诗雯陈建芳陈亦婷张晓锦陈思玥周敏芳高东东 随着信息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急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思考方式。因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就变得更加直接与激烈,不同的思想层现错出。历史虚无主义也借助新媒体的快车越来越深度的介入、渗透大众的思想、行为,甚至演变成“看得见”的线下破坏力。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在网上肆意蔓延的思潮引起了我们当代众多人民的关注。 首先,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它并不是单纯地不承认自己民族的历史(但也包括这种情况),有时,它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去解释历史,歪曲历史。因受外界某种或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一系列对历史不全面的,不正确的看法,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历史观。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两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三年抗美援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是一部英雄史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拥有如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却在有限的时空里诠释了人类生命可以抵达的厚度;他们是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奇迹的鲜活人物,并以奇迹改变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然而最近网上兴起了一股浪潮,一些针对革命先烈的诋毁性谣言开始兴风作浪,更有人诋毁毛泽东,否定中国革命,美化反面人物等等。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

言。那些所谓的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言论在网络上不断被炒作,这也从深层次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当下的猖獗和卑鄙,以及小部分网民价值观的缺失与精神信仰的迷失。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大多会被接地气、接网气地包装成娱乐消费产品,借以丑化英雄先烈和历史人物。例如称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孔子是丧家犬,等等。内容也须有所差异,但进攻方式、娱乐形式、诋毁手段、抨击目的,都是一致的。然而对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提出这些言论的人的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当一些聚焦历史话题的微博客、网络大V,以及某些公共微信平台或个人微信,成为歪曲历史甚至编造历史的主要推手,使得一部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集散地,让这些言论影响大家对这些英雄人物的看法和感观,但是我们得意识到这些英雄人物怎能容得这些言论这样诋毁,我们应该正确而又客观地认识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对这些不良网络风气进行扼杀。 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的历史猜测、历史疑问,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还不是妄加猜测,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的判断,结论往往是有目的的,借助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去驳倒一些已经成形的历史真相。所以我们要记住,当我们去面对那一些历史,着手去研究那些历史时,要放下我们的意气,用一颗空的心去填装历史真相。这就是为什么,考古时,考古人员要戴上手套,力求保证历史现场的完整。 另外,还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就是否认历史,完全否认某段或所有历史的真实性或存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很可怕的想法和趋势。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统称那些否认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人的。要知道,否认历史,就是否认民族。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久远、内涵十分广博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类发展的规律,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以史为鉴。历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1 利用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 一部好戏取决于一个好剧本,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的优劣密不可分。在讲课之前,首先要做好学案设计,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在学案之中,这样课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我对导入环节做了这样的处理: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背景音乐,一张张幻灯片打出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图像,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全体学生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三国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阀门一经打开,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无疑提高好几倍。同时,把对知识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出课堂的更大优势,

例如我经常在阶段教学后,用知识竞答、问题接龙、电脑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打消学生对考生的反感情绪,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 2 强化师生合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我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师徒结对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小组中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时候,找准切入点,促进学生多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有一次讲到有关轮船发明的知识时,适当的加入了地理中提到的无风带和幽灵船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学生特别感兴趣,在学习历史的也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历史教学很难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有一次上课介绍到有关古代拱桥的历史时,结合一些科技书籍中提到的关于拱形实验的例子,指导学生做了个小实验,短短的几分钟,学生通过操作清楚的体会到了拱形桥坚固的原理。用学生的话说:“历史课还有实验,太稀奇了”。 3 巧设三维目标,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备课过程中,我在不断思索:一节课怎能将三维目标贯穿其中?我深感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做到小而细,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忌大而空。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从学生身上存

精品范文-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

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改后的历史教学更难教了。然而,据我所知,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学,包括我校在内对于初一初二的历史课根本不重视,直到初三,要中考了,才把历史课当作主课来对待,所以历史专业的老师年年把手毕业班,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又严重打击了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老师能把课上完就行,好像是综合科和体育课,实际上,这些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上述教学情况的出现让我很怀疑历史教学的成果会有多大?历史教学的明天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