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金属材料剪切带-中科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

考虑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金属材料剪切带-中科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
考虑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金属材料剪切带-中科院力学所-中国科学院

一、提名项目:考虑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金属材料剪切带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以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非晶合金为模型系统,突破经典的热塑剪切带理论框架,发展了位错机制依赖的应变梯度本构,揭示了蕴含的非均匀结构通过应变梯度效应对热塑剪切带形成具有强烈驱动作用;建立了包含多过程耦合与时空多尺度的剪切带新理论,澄清了非晶合金剪切带形成机制长期广泛的国际争议,得到了剪切带失稳判据、协同演化、特征厚度以及诱致断裂机理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共被《Nature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等SCI重要刊物他人引用393次,引用者包括国内外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权威杂志主编、领域知名学者等。项目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材料内禀非均匀结构效应如何影响甚至颠覆热塑剪切带的传统认知,显著推动了剪切带理论的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剪切带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塑性变形局部化失稳现象。本征上,具有特征厚度的剪切带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动态耗散结构,其涌现与演化是材料内部多种速率依赖耗散过程高度非线性耦合控制的时空多尺度问题。传统金属材料剪切带经百余年研究,逐渐形成了以热软化为主控机制的热塑剪切带理论,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人们对高性能材料的不懈追求,众多内蕴微纳尺度非均匀结构的新型金属材料不断发展,其中代表性的有微米尺度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和纳米尺度结构非均匀的非晶合金。由于不考虑材料结构效应,经典热塑剪切带理论在描述这些新型金属材料的剪切带行为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该项目团队以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非晶合金为模型材料,研究了材料内禀的非均匀结构效应如何影响甚至颠覆热塑剪切带的传统认知,显著推动了剪切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性的原创研究成果。主要发现点如下:

(一)、发展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应变梯度依赖的热塑剪切带理论。实验发现微尺度增强颗粒对金属基复合材料塑性变形具有强化和剪切带软化“正、反”尺寸效应,通过发展计及应变梯度效应的热塑剪切带理论,揭示了颗粒尺寸作为内禀结构效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热塑剪切带形成具有强烈驱动作用;

(二)、建立了内蕴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非晶合金剪切带新理论。构建了非晶合金自由体积-热-粘塑性剪切流动的理论框架,得到了具有明确物理内涵的剪切带失稳判据和特征厚度的解析表达,揭示了非晶合金剪切带形成的结构软化主控、热软化辅助的新机制,阐明了多重剪切带协同演化动力学规律;

(三)、提出了一种新的原子团簇运动模型—“拉伸转变区”,澄清了非晶合金剪切带诱致断裂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机制:裂尖剪切主控“剪切转变区”和体胀主控“拉伸转变区”两个耦合元过程的固有竞争。

上述工作的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393次。引用者包括块体非晶合金领域开创者之一、日本学士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A. Inoue,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H. Gleiter,美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华健,中国科学院汪卫华院士,Albert Sauveur成就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M.A. Meyers教授,《Philosophical Magazine》主编英国剑桥大学A.L. Greer教授等。研究成果得到大量后续研究证实,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得到国外军事研究机构的关注。非晶剪切带成果已成为领域经典工作之一,被多篇权威综述文章作为独立一节长篇幅引用,并作为独立一章《Shear-banding in metallic glasses》发表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Dood教授和第二完成人合著的剪切带专著《Adiabatic Shear Localization》第二版中。

基于该项目成果,第一完成人于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三完成人于2008年获得首届英国麦克斯韦青年作者奖。

四、客观评价

发现点一: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应变梯度依赖的热塑剪切带理论。代表性引文【1,2,3】

复合材料力学领域著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M. Gupta教授、S.P. Joshi教授等系列文章中大量引用代表性论文【1】中提出的机理和理论公式,用于解释他们的实验现象。比如,在代表性引文【1】中:“屈服应力的提高可用以下方程估算[代表性论文1],......根据Taylor位错强化机理,这些应力可被确定如下[代表性论文1].......”;Acta Mater 55 (2007) 5115中:“几何必须位错增加的详细推导可参考[代表性论文1],具体表达为:...... .”。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P. Gudmundson教授在代表性引文【2】中:“通过考虑间接和直接强化,应变梯度理论可耦合进增量细观力学框架。从而,实验观察到的金属基复合材料颗粒尺寸依赖的非弹性变形行为可被预测[代表性论文1].”。

《国际损伤力学杂志》主编美国加州大学J.W. Ju教授等(Int. J. Damage Mech 2011;附件7-9):直接引用[代表性论文1]的实验图1;“根据(By following)代表性论文1,热失配产生的位错密度可估算为....。通过引入初始粒子的体积分数,可考虑以下增量形式(参见代表性论文1):...... .”。

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K. Valtonen教授等在代表性引文【3】中:“观察到的绝热剪切带对于本文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作用。发现十分小的增强颗粒尺寸[代表性论文2](~5-15μm)会影响白色绝热剪切带的形成,...... .”。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N. Bassim教授等(Mater. Sci. Eng. A 2014;附件7-10):“ Owolabi等[20]和Dai等[代表性论文2]研究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中颗粒尺寸对绝热剪切带形成的影响,发现小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更易于形

成绝热剪切带。Dai等将这种尺寸依赖行为归因于应变梯度效应,认为高应变梯度是绝热剪切带形成的强驱动力.”;(Mater. Sci. Eng. A 2007;附件7-10):“冲击后材料的微结构演化也证实铝基复合材料比单相合金更容易热塑失稳而应变局部化。这些结果和Dai等[代表性论文2]的观察一致,即高应变梯度是绝热剪切带形成的强驱动力.”。

发现点:内蕴非均匀结构效应的非晶合金剪切带新理论。代表性引文【4,5,6,7】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N.N. Thadhani教授在代表性引文【4】这样评价:“Jiang 和Dai[代表性论文5]揭示了剪切带失稳的自由体积起源。他们解释了自由体积软化和经典的热软化可导致完全不同的剪切带机理。…... Jiang和Dai[代表性论文5]进一步解释了剪切带内动态应变率导致的局部瞬态温升,这会加速自由体积的净产生,从而有利于自由体积软化为起源的剪切带失稳.”。

日本东京大学H. Tanaka教授在代表性引文【5】中:“这种剪切带内密度涨落的增强,更确切地是自由体积的聚集,已经得到非晶合金单轴压缩实验的证实27-29.”,其中28是代表性论文4。

英国剑桥大学A.L. Greer教授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E. Ma教授在代表性引文【6】用1个多页面、3幅原图,详细介绍并充分肯定了代表性论文5关于剪切带形成过程中热和自由体积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这样评价:“正如Jiang 和Dai所全面揭示(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ed)的那样。即使热不是非晶合金中剪切局部化的起源,它也必将对剪切带起重要影响。他们的模型......。一个重要的优点(A key merit)是不同的因素可以单独进行建模分析。......从这个连续介质模型可以得出重要的一点(A key point)是,一旦有热产生,温度将随着应变持续升高。这种耦合模式下的近似线性增长与上述方程(4)对热的简单描述几乎一致.”。

德国莱布尼茨固体材料研究所J. Eckert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等【Acta Mater. 2012;附件7-11】评述:“一般来讲,剪切带起始于局部的软化区域,软化机制可以归因于局部热影响[30-32] 或者剪胀(自由体积产生)[11-13] 或者两者的耦合[代表性论文5] .”。

美国布朗大学高华健院士等在代表性引文【7】中将代表性论文7作为他们的研究出发点:“一个重要的突出问题(An important outstanding question)是这两个长度尺度,即STZ尺寸和剪切带厚度,是否以及如何相互关联的.25”。在文章结尾,他们这样总结:“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对于三种玻璃的剪切带厚度和STZ特征尺度的比例几乎保持恒定,为8。这也和剪切带厚度大致等于10倍STZ尺寸的观测是一致的.25”,从而验证了该项目关于非晶剪切带厚度的理论预测。

发现点三:非晶合金剪切带诱致断裂机理。代表性引文【4,8】

美国加州大学C.H. Rycroft教授和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E. Bouchbinder教授评价(代表性引文8):“对于多组分低冷速的块体非晶合金,裂纹成核不大可能与流体弯月失稳相关,而很可能是裂尖孔洞成核[代表性论文8]。后者最近已经得到实验和模拟支持[代表性论文8,35-38]...”。

日本东北大学原校长A. Inoue院士、英国剑桥大学A.L. Greer教授等合作的系列论文中【Scripta Mater. 2009 & 2010; Intermetallics 2011; Acta Mater. 2012;附件7-12】重点阐述了代表性论文8提出的非晶断裂韧脆转变准则,来解释他们的实验现象。例如,他们评价(Scripta Mater. 2009):“正如Jiang et al. [代表性论文8]指出,两个重要的尺度决定了断裂形貌的长度尺度:裂尖曲率半径R和弯月失稳的临界波长λc。R依赖于断裂模式。…虽然数值上有些差异,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印度理学院U. Ramamurty院士等在【Acta Mater. 2009;附件7-13】中大篇幅引用并阐述TTZ模型,在文中评价到:“特别地,Jiang et al.[代表性论文8]把非晶合金中观察到的准解理断裂拟想成TTZ的结果。... 这一点在本文的韧脆转变框架中极为重要(paramount importance)。...”。

香港理工大学K.C. Chan教授和中科院物理所汪卫华院士等在【Acta Mater. 2008;附件7-14】中,直接引用代表性论文8提出的TTZ模型及理论方程预测实验观测的纳米周期条痕尺度,发现预测值与实验值非常接近(“very close to”)。

五、代表性论文

1. L.H. Dai,*Z. Ling, Y.L. Bai/ Size-dependent inelastic behavior of

particle-reinforced metal-matrix composites/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61: 1057-1063.

2. L.H. Dai,* L.F. Liu, Y.L. Bai/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formation of adiabatic

shear band in particle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Materials Letters/ 2004, 58: 1773-1776.

3. L. F. Liu, L. H. Dai,* Y. L. Bai, B. C. Wei/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hear bands

in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under quasi-static and dynamic shear loading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2005, 351: 3259-3270.

4. L. F. Liu, L. H. Dai,* Y. L. Bai, B. C. Wei, J. Eckert/ Behavior of multiple shear

bands in Zr-based bulk metallic glass/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5, 93: 174-177.

5. M. Q. Jiang, L. H. Dai*/ On the origin of shear banding instability in metallic

glasse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2009, 57: 1267-1292.

6. Y. Chen, M.Q. Jiang, L.H. Dai*/ Collective evolution dynamics of multiple shear

bands in bulk metallic gla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2013, 50: 18-36.

7. M. Q. Jiang, W. H. Wang, L. H. Dai*/ Prediction of shear-band thickness in

metallic glasses/ Scripta Materialia/ 2009, 60: 1004-1007.

8. M. Q. Jiang, Z. Ling, J. X. Meng, L. H. Dai*/ Energy dissipation in fracture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via inherent competition between local softening and quasi-cleavag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2008, 88: 407-426.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姓名排名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

戴兰宏一力学所学位

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白以龙二无研究员/院士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蒋敏强三无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刘龙飞四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副

院长

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陈艳五无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对本项目贡献:

第一完成人—戴兰宏:发展了位错机制依赖的应变梯度本构,揭示了内禀结构尺寸/应变梯度效应对热塑剪切带形成具有驱动作用;建立了表征非晶合金自由体积-热-粘塑性剪切流动的统一理论框架,得到了剪切带失稳判据、协同演化、特征厚度以及诱致断裂机理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是代表性论文[1]-[8]的通讯作者兼[1]和[2]的第1作者。

第二完成人—白以龙:为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非晶合金的剪切带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参与建立了应变梯度依赖热塑剪切带理论和非晶合金自由体积-热-粘塑性剪切流动的统一理论框架,分析了非晶剪切带的失稳机制,是代表性论文[1]-[4]的主要作者。

第三完成人—蒋敏强:对重要科学发现点2和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澄清了非晶合金剪切带耦合软化过程中自由体积和热的相互作用机制,参与了非晶剪切带协同演化模型的建立以及机理分析,得到了理论预测非晶剪切带厚度的解析表达;提出了“拉伸转变区”模型与韧脆转变准则,澄清了非晶剪切带诱

致断裂过程的能量耗散机制。

第四完成人—刘龙飞:实验发现了应变率、自由体积和温度等是影响剪切带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了非晶剪切带的失稳机制,参与了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热塑剪切带的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第五完成人—陈艳:发展了非晶合金多重剪切带协同演化理论模型,构建了样品尺寸依赖的剪切带形核-扩展能量耗散竞争图谱。

七、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从1992年9月至1996年8月,第一完成人作为第二完成人的博士研究生,在其指导下开展金属基复合材料热塑剪切带形成机制的研究;从2005年9月至今,第三完成人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博士研究生和团队成员,在其指导下开展非晶合金剪切带及其诱致断裂行为的研究;从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第四完成人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和第二完成人联合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金属基复合材料热塑剪切带和非晶合金剪切带行为研究;从2007年9月至今,第五完成人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博士研究生和团队成员,在其指导下开展非晶合金多重剪切带行为的研究。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序号合作方式合作者合作时间合作成果证明材料备注

1 论文合著戴兰宏、刘龙

飞、白以龙1992年9

月-2006

年12月

Effect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formation of

adiabatic

shear band

in particle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代表性论文

2

2 论文合著蒋敏强、戴兰

宏2005年9

月-至今

On the

origin of

shear

banding

instability in

metallic

glasses

代表性论文

5

3 论文合著陈艳、蒋敏

强、戴兰宏2007年9

月-至今

Collective

evolution

dynamics of

multiple

shear bands

in bulk

metallic

glasses

代表性论文

6

中科院金属所2018年招生简章

中科院金属所研究生招生简章 序号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 01材料疲劳与断裂机制*张哲峰张鹏02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变形行为与机理*卢磊 03新型微纳器件材料使役行为与失效机理*张广平 04材料形变与断裂机制计算模拟杨金波 05金属材料强韧化设计田艳中阳华杰06高性能仿生结构材料制备与应用*刘增乾屈瑞涛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 07低维材料中量子相变和器件研究韩拯 08薄膜中的交换耦合、磁电耦合及其输运性质刘伟 09铁电薄膜和器件的制备与评价张志东胡卫进10功能薄膜材料的拓扑与物理性质马嵩张志东11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李达张志东12功能材料中的相变和电输运性质任卫军张志东13磁性材料中的拓扑组态和输运性质赵新国张志东催化材料研究部 14纳米催化机理与表征苏党生刘洪阳15纳米碳基材料催化刘洪阳 16非金属纳米碳催化齐伟固体原子像研究部 17基于铁电极化的量子材料构筑及其亚埃尺度结构特性*马秀良 18智能材料微结构研究*叶恒强杨志卿19金属/非金属材料界面基因组基础*王绍青马尚义20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亚埃尺度的界面结构特性*朱银莲唐云龙21金属材料的形变和相变*杜奎 22材料界面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学*郑士建

23炭纤维预氧化的微观机理*贺连龙 24钙钛矿结构铁性氧化物显微结构与物理特性的计算模拟*陈东马秀良25腐蚀介质下材料结构演变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张波马秀良钛合金研究部 26钛合金形变微观机制模拟徐东生工程合金研究部 27多相钛合金中界面行为的第一原理研究胡青苗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28稀土在钢中作用行为的计算设计研究陈星秋080502材料学 科学家工作室 01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史亦农 02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制备(II)*李秀艳 03极限尺寸纳米金属的结构研究*卢柯罗兆平04纳米金属材料的变形与力学行为*卢柯刘小春05梯度纳米金属的使役行为*韩忠 06不互溶合金结构纳米化与界面特性*金海军 07梯度纳米金属的强韧化机制*陶乃镕 08纳米金属材料的扩散与表面合金化*王镇波 09纳米多孔金属变形与表面效应*金海军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10构筑材料*李毅 11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徐坚 12非晶态合金涂层制备及性能研究*王建强 13非晶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张海峰 14非晶合金制备及成形王爱民高性能陶瓷研究部 15极端环境陶瓷材料*王京阳张洁16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王京阳王杰民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力发人教字〔2007〕13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7号)的有关规定,为实现我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所科技发展的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围绕我所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设岗、职数控制、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管理规范的原则,按照院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科学设置各类岗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所在岗人员。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岗位类别与岗位等级 第四条我所设置创新岗位和项目聘用两种岗位,分别包括科技、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 第五条科技岗位是指各实验室(研究部)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我所科技岗位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科技岗位执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或工程技术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第六条支撑岗位是指为我所科技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性工作的岗位,主要设置在实验平台技术支撑、实验室(研究部)学术与行政助理、网络与图书信息保障、学会期刊出版等岗位。 支撑岗位主要执行专业技术系列中的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资料和出版系列等专业技术岗位,也包括工勤技能系列岗位。 对兼有管理职责要求的支撑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也可执行职员系列。 支撑岗位的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

表1)。 第七条管理岗位是指职能部门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职责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主要执行职员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对兼有专业技术职责要求的科技管理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为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审计等国家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第八条项目聘用岗位系列的设置与等级同上述创新岗位,但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 第三章岗位结构比例 第九条创新岗位中科技、支撑与管理三类岗位的宏观结构比例为70%、20%、10%。 第十条创新科技岗位(含执行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岗位)中,高级科技岗位(专业技术一至七级岗位)的比例占科技岗位总数的70%,正高级岗位(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不超过高级科技岗位总数的40%。其中:正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为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宏观结构比例为2:4:4; 副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 中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4:2; 初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8:2。 第十一条创新支撑岗位中,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七级岗位)不超过支撑岗位总数的50%,正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四级岗位)不超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2008年科技部与原铁道部签订了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即《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了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目标是研制最高运行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在此背景下,初步形成了目前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科研团队。 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围绕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气动优化设计、动模型气动实验技术、列车结构静/动强度评估和设计、气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等开展研究。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车辆动力学、噪声工程、实验技术等多学科系统耦合问题。该团队参与了我国已研制和在研的所有高速列车气动性能评估和气动定型设计,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科研攻关能力,对我国高速列车设计技术提升和高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介绍及特点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列车团队形成了较完备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建立了优化设计方法和动模型实验平台,形成了我国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其主要特点有: 1、基于压缩空气加速、磁涡流非接触制动、实验快速恢复等发明技术,研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速度最高的双向运行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同时,研制了具有弹性隔振支撑、加减速段限位和实验段自动切换的车载六分量测力天平,填补了动模型气动力测量的

技术空白。利用该平台,已为我国多种高速列车研制提供了气动实验支撑数据。 2、发展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平台。以气动阻力、尾车升力和远场气动噪声为设计目标,通过优化,得到了性能更优的标准动车组气动方案。大西线线路考核试验表明,中国标准动车组具有更加优良的气动性能。 3、本项目发展的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技术,已用于我国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研制,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持“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项目分别获2016年中国力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参与“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2012年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 应用领域 1、高速列车的气动特性评估 2、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 3、高速列车外形优化设计 技术成熟度及应用案例 1、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气动定型设计 针对新一代CRH380A高速列车研制,完成了多种头型方案无横风和不同强度横风运行场景下的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完成了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介 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现有职工325人,其中科技人员25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6人,中级科技人员108人。大气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现有在学博士生211人,硕士生105人,博士后18人。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四个优势创新研究领域是: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 大气物理研究所拥有的科研部门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层大气遥感与探测开放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络大气分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 2005年,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工作进展顺利,科研工作取得若干重要进展,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一等奖 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共发表科技论文46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6篇,申报专利5项。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叶笃正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并作为第一主持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吕达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获得了各类奖项,取得佳绩。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三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2005年,申请获得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1项、973课题2项、863专题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9项,包括4个重点基金、面上基金23项,杰出A和杰出B各1项;获院方向性项目3项,课题1项。还获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 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Mechanics in Fluid Solid Coupling Systems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季报 2019年第1期(总第17期) 目录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2)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室务会 (3) 中国航空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飞行载荷专业工作会在扬州召开 (6) 圆柱阵列波浪力幅值的波动现象和预报公式 (8) 轻质金属点阵圆柱壳结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9) 力学所提出一种大幅提升3D打印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11) 雾化稠油掺稀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4) 油气水多相流量计研究进展 (15) 空化致板间液滴界面稳定性研究获得多个奖项 (16) 空泡与柔性膜的流固耦合研究获得2019度中国力学大会优秀墙报奖. 18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7月15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行14人莅临中科院力学所,对依托力学所建设的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顾逸东院士主持了评估会议并宣布了现场评估的议程安排。力学所所长秦伟,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副所长魏宇杰,副所长尹明及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参加会议。 实验室主任黄晨光做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围绕发展定位与研究方向、科研任务与代表性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评估期内的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杨国伟研究员、王展研究员分别做“高速列车气动设计与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和“极端海洋环境及其与工程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代表性成果报告。专家组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以及工作亮点,并就汇报和自评估报告中的存疑事项进行了交流。 现场评估专家组还查看了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平台、海洋流固土耦合实验室、多相流体力学实验室、冲击与耦合效应实验室的科研仪器建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共享等情况,同时,参观了实验室的展板窗口。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召开会议,根据现场考核情况对实验室进行打分,并初步形成了评估意见。 经过努力,实验室顺利完成了此次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并在评估中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最终取得良好的评估成绩。 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背景下,实验室将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供稿)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填埋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还污染地下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尽管如此,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已没有多少场地可供填埋使用。焚烧法虽然减容比高,并能回收能量,但却因二噁英等污染问题遭到公众强烈反对,急需发展新一代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替代焚烧技术。 等离子体是物质第四态,具有许多异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和能量密度都很高、可导电和发光、化学性质活泼并能加强化学反应等,环保性能优良。通过电弧放电产生高达7000 C的等离子体,将垃圾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从而迅速有效地摧毁废物。可燃的有机成分充分裂解气化,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可以用于能源回收,一般称为“合成气”(主要成分是CO+H )。不可 2 燃的无机成分经等离子体高温处理后成为无害的渣体。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垃圾是目前减容效果最显著、无害化最彻底、资源化程度最高的绿色环保技术。与焚烧法相比,等离子体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有: (1)处理温度高:有害物质摧毁更彻底,二噁英前驱体被彻底破坏分解; (2)可采用还原性气氛或部分氧化性气氛,采用电能作为外加热源,二次污染物排放比焚烧低2-3个数量级,裂解底渣是无害的; (3)合成气流量约为焚烧烟气量的5-10%,易于净化,后处理设备尺寸大大减小,节约了投资成本; (4)能源回收效率高,将筛上物制成合成气,后续利用气体发动机发电,发电效率可高达39%,而焚烧法采用蒸汽轮机,发电效率很难超过22%; (5)等离子体系统可快速启动与停机,等离子体核心工艺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搭配不同的配套系统; (6)整套设备紧凑,占地小,经济效益好。

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年材料力学试题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材料力学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简答题 1.(1)(4 分) 梁在受弯曲时 (欧拉-伯努利梁) 主要采用了哪些假设, 简要说明. (2)(3 分) 简要说明上述假设起到什么作用, 并用公式表示. (3)(3 分) 在上述假设下, 梁内是否会产生切应力, 并说明理由. 2.(6 分) 如下图所受构件, 在受到压力时沿虚线产生破坏 (c 图为实线), 试说明四大强度准则和摩尔准则分别试用哪种情况. ∫∫ 3.(6 分) 说明y2dA;x2+ y2dA 分别表示什么,他们与对应刚度有什么关系.其中 A 表示横截面的面 A A 积 4.(8 分) 构件在受拉, 受弯曲, 受扭转时, 广义力, 广义位移, 广义刚度分别是什么, 并用公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15分)如图所示变截面圆柱梁,下端横截面面积为A1,上端横截面面积为A2,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分别为E和,并且承受集度为f(x)的分布荷载作用,试写出轴向位移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 三、(20分)如图所示的组合梁有A; B; C三根梁组成.其长度分别为3L;2L; L,两梁之间的间距都为a(a ? L),且在 A 梁自由端作用一力 F ,求使 B; C 接触时 F 的最小值. 四、(30分)如图所示梁中,BD段作用均布载荷w0;且各段的长度都为L 3;自由端作用一大小为 w 90L2的 力偶,求整个梁的绕曲线方程.

五、(25分)如图所示结构由曲杆AB和直杆BC组成,曲杆AB为1 4个圆,半径为R,直杆长度为a,现 在自由端C作用一大小为P的力. (1) 求各段的力矩方程; (2) 求自由端C的挠度. 六、(30分)如图为某点的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分别为 1 =;3=, 在任意45?方向都是纯剪切状态,图中所示的棱形在该状态下变成所示虚线,试根据受拉/受压胡克定理和纯剪切应力状态证明= G ; E 和G=2(1 +) .其中E为杨氏模量,为切应变,G为剪切弹性模量.

全国研究所代码 (标准)

研究所代码 代码研究所 80005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80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8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80009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80010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80012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80014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80017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8001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8001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80020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80021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80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80023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80024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8002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80026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80027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80028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8002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80030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800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80033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80035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80036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80037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800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80039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8004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80041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8004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80043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80045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80046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80053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8005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8005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80057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00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006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8006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利科岩土工程分析软件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利科岩土工程分析软件技术介绍及特点 利科(LinkFEA)岩土工程分析软件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流、堤坝的应力变形与结构安全性和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分析而自主开发的有限元软件系统。包括渗流计算模块LinkFEA-Seepage、渗流与应力耦合计算模块LinkFEA-Stress和基于有限元应力计算结果的边坡稳定分析模块LinkFEA-Slope三部分。该软件用Fortran语言开发,经历了近20年的水利水电工程分析应用与软件改进扩展,具有计算收敛性好、计算结果可靠等优点。能进行复杂工况下的地下水三维渗流计算、堤坝三维渗流与应力变形耦合计算、堤坝与边坡二维稳定计算。 应用领域 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

澜沧江如美水电站 主要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渗流分析、堆石坝的应力变形与结构安全性分析和边坡稳定分析。近20年来,已经在大渡河瀑布沟、大渡河长河坝、大渡河双江口、澜沧江如美4个里程碑级水电站工程和雅鲁藏布江加查、澜沧江黄登、大渡河硬梁包、黑水河毛尔盖、拉萨河扎雪、象泉河阿青、三岔河引子渡等10多个水电站工程设计的关键问题研究中应用。现正在用于澜沧江如美、金沙江拉哇和雅鲁藏布江米林等超大水电站的设计研究中。该软件也曾应用于上海洋山港码头的研究和部分工程的地下水环境评价分析。 技术成熟度及应用案例 LinkFEA软件的核心计算功能经过若干考题考核,在水利水电行业有近20年的应用,在水电站渗流控制、堆石坝结构设计和边坡稳定评价与边坡工程设计中,其计算分析成果,已经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得到水电行业设计与审查部门的认可。依据工程分析的需要,软件的功能还在不断得到扩充。但软件本身在友好交互界面、建模和后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科研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科研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为规范理化所科研物资采购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和中国科学院有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所实际情况特制订《理化所科研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一、科研物资采购范围 科研物资采购范围包括科研材料与科研设备等。 科研材料主要指用于科研活动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的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类物资; 科研设备包括整机设备、自行研制设备、委托加工设备等。 二、科研物资采购经费 科研物资采购经费包括课题项目经费、所公用经费以及研究所其它经费等。 三、科研物资采购流程 科研物资采购流程包括采购计划报批、确定采购方案、实施采购、验收入库等环节。 1.采购计划报批:

凡属政府采购范围内的科研物资,采购部门须在采购计划报批之前,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要求提前跨年度申报预算(具体申报时间以所资产办下发通知为准)。 采购3万元(含)以上科研物资,采购部门须填报《理化所科研物资采购审批表》(附件1)。其中主管业务部门须依据项目任务书或科研活动的需要对物资采购申请进行严格把关。 其中对于采购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进口设备,采购部门实施采购前,还需通过资产办组织所外专家进行评审,并上报财政部审批。 2.确定采购方案: 采购部门在完成《理化所科研物资采购审批表》逐级审批后,即可进入采购方案的论证阶段。须组建采购小组,由采购小组组织并通过调研和论证等方式确定采购方案,填报《理化所科研物资采购方案论证报告》(附件2)。 对于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一次性在50万元(含)以上的科研物资,须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 对于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一次性在120万元(含)以上的科研物资,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由资产办组织实施),附招投标过程相关文件与材料。 对于委托加工与研制的科研物资,附选定供货商的资质证明等(有效期限内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大气化学》(满分100) 一、解释下列各对名词(每组2分,共计40分) 1)干沉降和湿沉降2)光学等效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3)气溶胶及 PM 10、PM 2.5 4)热化学平衡和光化学平衡5)原生粒子和次生粒子6)元素 和同位素7)细粒子和硫酸盐8)反应物和前体物9)自由基和链式反应10)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11)雾和光化学烟雾12)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13)pH 值和酸雨14)光化学反应和量子效率1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6)人工降雨和凝结核17)爱根核和云18)酸雨和酸沉降19)大气寿命和半衰期20)均相化学反应和非均相化学反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写出《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6种(类)人造物质名称和 分子式,并从它们大气化学降解速率和过成的角度说明必须减少向大气排放这些物质的原因。(10分) 2.N 2 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从土壤排放到大气,消耗于平流层。当前国 际上测量土壤N 2 O排放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用一定体积的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土壤 上,通过测量箱内N 2 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从而计算其界面交换通量(单位时 间单位面积的质量)。设在两地分别测量土壤N 2 O的排放,采样箱参数和测定值如下表,请问A、B哪个排放通量大?(提示: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 ℃=273.5 K ) (10分) (t0浓度是指开始罩箱时的N2O浓度;t1是指开始罩箱后的t1时刻N2O浓度) 三、述题(40分,每题20分) 1.目前城市大气中两种最重要的O 3前体物是VOC和NOx(NO+NO 2 ),下图显示的是 第1页共2页

中科院所有研究所

北京市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计算机与控制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 华大教育中心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信息工程研究所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筹)天津市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河北省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山西省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辽宁省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吉林省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上海市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15年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2015年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考研院校介绍、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安排 一、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院校介绍 【中心简介】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坐落于北京航天城,前身是创建于1993年的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是我国负责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机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之一,承担着我国空间活动中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任务,其主要是利用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科学实验和应用研究。空间应用系统完成了近300台(套)有效载荷的全新研制,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到十号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飞行试验任务,建成了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工程管理体系,多项科研成果取得了跨越性突破,并在相关领域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学科特色】中心在空间电子工程、飞行器设计、航天地面系统软件技术、卫星测控与通信系统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主要学术带头人在飞行器设计、卫星数据传输、卫星地面站和信息系统、遥感信息处理、微小卫星的计算机系统等领域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生教育】中心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科研支撑、优越的学术氛围、舒适的生活条件。中心下辖系统工程部、专业技术部、战略发展部、可靠性保障中心等科研及支撑部门,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硕士生导师39名,博士生导师8名。 【研究生就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就业去向主要为:科研院所、国家机关、高新技术企业、银行等。 【招生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飞行器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2014年预计招生人数为20人,以教育部最终下达指标为准。 二、2015年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预计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备注

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简介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机构

第41卷第5期力学进展Vol.41No.5 2011年9月25日ADVANCES IN MECHANICS Sep.25,2011 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简介 李家春1符松2詹杰民3 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2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100084 3中山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广州510275 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The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id Mechanics,ICFM6)于2011年6月30~7月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国、挪威、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19个国家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嘉宾有我国流体力学专家周恒院士、李家春院士、符松教授、佘振苏教授、林建忠教授、沈清教授、刘桦教授、曹志先教授、香港的W.Shyy教授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诸委员,还有来自日本的M.Yamamoto教授、挪威的John Grue教授、俄罗斯的V.V.Kozlov教授、A. A.Maslov教授、美国的E.S.Oran教授、英国的N.D.Sandham教授等等. 6月30日,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周恒院士主持并召开了会议的科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会议,就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的学术质量以及如何办好第七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大会开幕式在7月1日上午举行,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主持,会议主席李家春院士致开幕辞.李院士代表会议组织者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在回顾过去ICFM系列会议对促进我国流体力学发展的历史贡献时,他向会议的奠基人以及老一代的流体力学家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展望未来,他指出当前流体力学在传统和交叉前沿领域发展迅速,必将在空天海洋、能源环境、人类健康、材料信息工程的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随后,中山大学校长助理魏明海教授、美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ASME代表T.E.Tezduyar教授、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宽城基金会代表周哲玮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教授专程看望了与会专家和嘉宾,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会议围绕流动转捩与湍流、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工业及环境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磁流体动力学和化学流体力学、多相流及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微流体力学等8个主题,组织了4场大会学术报告和15场分会学术交流,交流充分,讨论异彩纷呈.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150多位代表做了精彩的报告.会议就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在航天器的应用、条带破裂与壁湍流、内波破碎与强底部流动、高速边界层的流动控制、流动分离泡的物理机理、反应流的随机性与动力学、含沙水流多尺度运动理论及其应用、降落伞群的流体结构相互作用模拟等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了8个大会报告和12个邀请报告.这8个大会邀请报告为: (1)香港科技大学W.Shyy教授的“Multiphase ?uid dynamics for spacecraft applications”. (2)美国海军计算物理与流体力学实验室E. S.Oran教授的“Stochasticity and dynamics of high-speed reactive?ows”. (3)俄罗斯Khristianovich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A.A.Maslov教授的“High speed boundary layer stability and control”. (4)美国莱斯大学T. E.Tezduyar教授的“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ing of ringsail parachute clusters”. (5)挪威奥斯陆大学John Grue教授的“Inter-nal wave induced breaking and strong bottom cur-rents”. (6)日本东京都大学M.Asai的“Streak break-

非211调剂到北京中科院的经验

非211调剂到北京中科院的经验 非211 调剂到北京中科院的经验516 已补充申精本帖最后由zk070315 于2011-5-16 10:09 编辑我今年报考浙江大学,总分390,英语46,在浙大复试线没出来前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分数,过去两年浙大的线都是50 分,按照补分政策45 分即可,而且今年浙江的英语主观改的还是比较严的,所以我一直觉得有希望,直到3 月16 号出工科线55 分我终于彻底死心,接下来的一些经历我想分享给考研的朋友,希望不管你们是今年落榜选择再战的还是明年考研的,或多或少给你们一些帮助。3,17—4,2.(调剂的黄金时间)这段日子我过的最充实最繁忙同时也最后悔。我在网上搜索南京各个高校的校园招聘会,智联招聘上疯狂的投简历,没考虑过调剂,因为我不知道像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也会接受调剂!!当然这段时间也有收获,无数次找工作的面试经历让我能够侃侃而谈。4,3—4,6 日,回家过清明,也正是调剂系统开放的时候,我考的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科目材料力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力学专业接受调剂,我打电话过去招生办回我说已经复试完了,网上的只是走一下程序,第二天就没有关于大工的调剂信息了。中科院广州能源所流体机械专业有调剂信息,打过去说名额已经满,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我错过了调剂的最佳时间,也是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中科院这种地方也会接受调剂。4,7 号—4,22,我在家呆不住了回到学校,公司急着要跟我签约,但我还没有放弃调剂的希望,4 月7 号联系了武汉大学的一个很牛的导师,他告诉我复试已经结束,调剂的也已经结束,但还有一次补录的机会,让我联系招生办主任,可惜最后还是被招生办主任婉拒了,说条件不符合,我想这些补录的名额应该是给那些有关系的人吧,只能扼腕叹息(PS:调剂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自己原来报考的专业,可以依据初试科目选择可以调剂的专业和学校。。当然如果你对原专业有着狂烈的挚爱可以无视我的提醒)这以后我的目光重点放在了中科院的调剂上,因为我没有同学在中科院没人给我提供最新的内幕信息,我只能靠自己,首先去中科院研究生招生网上,寻找和列出所有自己可以调剂的研究所和院系。一个一个打电话过去,我相信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坚持不懈,终于中科院物理系一个老师对我很感兴趣,还要了我的资料,只可惜复试已经结束,她很为我可惜。(PS:朋友们不要等到研招网上的调剂信息发布时再联系学校,因为很可能复试已经结束,只是上网补一下程序。今年我很彻底地了解了这个游戏规则,很多好的学校都是这样,因为他们的调剂复试在研招网调剂系统开放前就已经开始并且结束)。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笔记本上学校的名单也被我一个一个划去,4 月10 号已经只剩一个中科院的研究所还有可能,但是招生办说只能等教育部增加指标,但是他不敢保证,让我最好联系别的学校。4 月11,打电话过去教育部依然没给出信息,4 月13,打过去依然无果。4 月14 日,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之前为了敷衍我的爸妈我在网上接受了母校的调剂,月15 就复试了我必须跟我爸妈说清楚我的真实想法,4一边工作一边再考一年,我不想上一个差学校一辈子就这样平庸,我想结识更多更优秀的人。晚上我和我爸吵架了,第二天早上妈妈打来电话很生气,我知道爸妈要面子,亲戚朋友邻居都知道我考研,现在可以上研却不上对他们打击太大。4 月16,我终于可以坦然,本校的复试已经结束,一切归于尘土,这一次我自己选择了我的人生。我依旧给那个学校打电话,每天一次,很庆幸招生办老师人很好并没有不耐烦,反而为我着想,劝我先联系调剂别的学校。4 月22,奇迹出现了,招生办告诉我可以去北京复试,教育部额外批了指标,此后省略一万字。调剂提醒(主要适用于报考34 所的学生):1,调剂的黄金时间正是是34 所相继出分的那个时候,也是你可以捡漏的最佳时机,如果以为34 所不接受调剂,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建议出成绩后留意这些学校,去各自的学校网站一个一个搜索调剂信息2,一个很严重的“先上船后补票”问题,很多学校是先让你调剂复试后在研招网上走一下程序,今年我吃了这个亏。3,对于志在调剂一个好学校的你,不能被招生办的冷言冷语打击,信息渠道只能靠自己,网上有知情人也不会轻易告诉你。4,我是 4 月 5 号才想到调剂,电话打了不下60

中科院力学所——便携式大气压空气冷等离子体发生器

中科院力学所——便携式大气压空气冷等离子体发生器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应用等离子体力学课题组隶属于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已有近五十年历史。多年来积累了直流等离子体射流产生技术、高频热等离子体射流、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交流等离子体射流产生技术,以及多弧离子镀、中频对靶磁控溅射、射频感应等离子体镀膜等技术。在等离子体状态控制和参数诊断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等离子体材料工艺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低气压/大气压等离子体喷涂、金属表面改性、熔敷、熔凝、镀膜等研究。近年来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等离子体流动稳定性、先进空间电推进、空天高焓流动地面模拟、大气压空气冷等离子体发生器设计等领域。 便携式等离子体发生器 技术介绍及特点 等离子体是物质除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的第四态,按照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温等离子体和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又分为热等离子体和冷等离子体;按照粒子温度分布的不同可以分为热平衡

等离子体和非热平衡等离子体。大气压冷等离子体以其温度低、无需复杂昂贵真空系统以及活性物质丰富等特征,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皮肤治疗、口腔医学、食品工程、材料改性、纳米合成和环境工程等领域,其主要活性物质包括活性氧和活性氮基团、激发态和亚稳态粒子、电场、带电粒子、紫外线及热量等。近些年来,人们根据应用需求的不同,广泛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这些射流发生器主要以昂贵的稀有气体作为激发气源,同时等离子体工作离不开体积庞大的气源和电源设备。如何借助自然界条件,充分发挥空气优势,实现大气压空气冷等离子体射流的应用值得我们探讨。我们设计了一款便携式空气冷等离子体发生器,摆脱传统大体积的电源和气源设备,既可以在空气种激发,也可以在水下激发。该便携式空气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设计使得大气压冷等离子体从实验室迈向市场走近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应用领域 杀菌消毒:伤口愈合、口腔治疗、医用工具消毒、家居卫生、水果保鲜;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

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建中),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主要研究机构: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 新金属结构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结构金属间化合物、块体非晶及亚稳材料。 新金属功能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光电薄膜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材料。 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微米纳米复相钢、连铸连轧工艺控制技术、塑性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板成形理论与技术;第四代单晶高温合金、新一代钴基高温合金、金属材料的各向异性、金属及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和加工过程中组织性能精确控制技术;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中关键工艺参数与材料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工艺过程的模拟与实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1.喷射成形制备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材料开发2. 冷喷沉积成形技术应用基础研究3. 高性能纳米晶材料与纳米涂层制备技术研究4. 金属燃烧现象及耐热耐蚀材料研究5. 铝、镁合金的先进制备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 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凝固过程计算模拟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传热、传质以及组织演化规律;材料与工艺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显微组织及其演变过程的定量表征、建模与控制;高性能钢铁材料、粉末高温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侧重于研究碳钢和有色金属热连轧电气控制系统,棒线材、型钢生产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