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珠三角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珠三角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前言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三农”问题。珠三角目前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之一,工业强镇、工业立镇成为其发展纲领,农业成为工业的发展的服务对象继续做贡献。的农业面临既要满足本地巨大人口的基本需求又要具有进入港澳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农业生产的问题要重新从全盘和长远考虑,怎样让原来的基塘农业模式再展雄风,继续发挥其在新的形势下的优势呢?

基塘农业的辉煌

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在改革之前是靠农业称雄厚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种类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其中有一种生产模式是特有的,那就是基塘农业,它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智慧杰作,由于珠三角河网众多,地势低洼,土地不肥沃,农民以水产养殖为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综合利用与养鱼有关的条件,充分发挥一石多鸟的作用,创造的一种以鱼塘为主体的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具体是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

这是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饮誉一时。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基塘模式的生产将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塘鱼、蔬菜、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水果、花卉等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并大量出口港澳,运销地。

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精细,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规模产生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同时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建立一种天然的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观。五是“精细”,即精耕细作,投入的劳动力多,回报也高。这种精细化农业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珠三角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缓解残留化肥、农药等对土壤环境、水环境的压力,体现了珠三角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摸索出一种原始的绿色生态农业。在集体化的农村,市场经济不发达,这种基塘农业带

有自给自足的性质,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目前的现状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特色,集中分布在、南海、等市。不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已发生巨大变化。现在珠三角农村镇区很少见到原来立体式的基塘生产模式了,桑基已不存在,更多的是变成专业化集约式的生产模式,如花基生产。从我们实地考察和观看珠三角地区的航拍可看出基塘边的景观发生了变化,桑

树林、甘蔗林不见了,塘基上种草、种菜、养家禽。“基”上作物多样化,“桑基→菜基(花卉、玉米、花生等)→草基(橡草)→杂基(蔬菜、瓜果)”,“塘”鱼养殖科学化,饲料养殖、网箱养殖、机械养鱼。

据资料表明:六七十年代,珠江三角洲曾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的蔗糖基地、塘鱼基地,以荔枝、香蕉为代表的亚热带水果产区。而目前蚕桑生产已经消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塘鱼饲料)或蔬菜、水果、花卉;甘蔗面积不断减少,最大蔗糖基地已让位给雷州半岛和。各地的糖厂或缁丝厂相继关闭,糖厂、南海糖厂等停产多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基塘生产方式的衰败。人喜欢的蚕蛹也在餐桌上消失了。

:糖厂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和自行建筑安装投产的大型糖厂之一,经历了30年的辉煌,被誉为中国工业的符号之一。糖厂于1957年12月27日建成投产。1959年10月,该厂投产两年就为国家积累的资金,相当于建厂投资金额的两倍,被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当年,该厂的负责人还出席了全国工交、基建、财贸方面的群英会。会上,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糖厂一面锦旗。如今被珍藏于博物馆。

现在基塘生产仍存在,只是“物非人非”,一是“塘里的主人”变了,以前是四大家鱼为主角,80年代之后,农村不断调整优

化养殖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在发展

多品种养殖的基础上,扩大主导产业规

模,缩减低效益养殖品种面积,重点以对

虾、鳗鱼、甲鱼等为代表的名优水产品和

观赏鱼类的养殖,并且迅猛发展,以此实

现农民增收的“加速器”。省是全国最

大的观赏鱼生产和分销基地,其销售额占

全国的六到七成,它不再需要生物肥需要

的是饲料。

市是省渔业强镇,一直以来业界流传

一句话:对水产品,是高看一眼,厚爱三

分。渔业多年来更是市农业、农村经济的

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乡镇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水产养殖转向经济

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市自然而然成为承接水产养殖(包括大鱼和鱼种)首选区域,加上多年来的坚持通过高标准整治鱼塘,养殖产业链日趋成熟,包括养殖、免疫、饲料和流通,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市场运作,并且养殖呈现区域性分布特点,形成九大优势水产品养殖产区,包括七大淡水养殖优势产区——横栏、板芙、坦洲南美白对虾养殖区;西区、港口、横栏罗氏沼虾养殖区;东升、黄圃、民众、三角鲩鱼养殖区;坦洲、黄圃鳗鱼养殖区;横栏、黄圃、沙溪桂花鱼养殖区;港口、东凤、三角、民众鲮鱼养殖区;横栏、三角、民众、黄圃中华鳖养殖区;以及两大海水养殖优势产区——神湾坦洲禾虫养殖区,南朗白蚬养殖区。黄圃镇是目前乃至最大的草鱼鱼种生产基地,鱼种养殖面积达2.8万亩。海洋局长梁梳九表示,目前的渔业布局初步形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渔业格局。

塘基发生变化,没有桑树和果树的掩映,“鸡鸣桑树巅”的情形没有了,种草、种菜、养鸡鸭。以前以基堤栽种的作物不同而分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及果基鱼塘界限不存在,由原来的混合农业变成单纯的水产养殖业。

在及珠三角各地见到的是,基塘路面变窄而新。为了运输方便,塘基变成简易的公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符合特种鱼类的生长环境需要,鱼塘两三年要挖一次,进行高标准整治。不适宜各果树。

二是基塘上的种植东西变了。

土地承包后,个人拥有面积有限,是

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投入大,年限

长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农民是一个精明的

“利益人”,不如来短期的种植、养殖业更

划算。为什么不种桑树,我们从一位曾经

担任过村长的老人口中得知受目前由于工

业发展,污染环境严重,以至于蚕不吐丝,

既无纱抽,也无蚕蛹可卖,种树又占地方,

不如不种。种甘蔗吧,本地没有糖厂,自

己运出去卖,经济效益低。种果树吧,难管理,产量少。桑蚕与甘蔗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退出了基塘。

三是基塘的流转快。由于经济的原因,基塘承包人变化快,承包人的观念和养殖对象影响到塘基的利用价值。例如虾类的养殖以水质要求高,对水温要求高,气温低时要搭棚,三

个月要捕捞一次,塘基四周

种果树是不可能的。

据资料统计,目前大幅

压缩了“四大家鱼”的养殖

面积,改为养殖南美白对虾

和罗氏沼虾,使虾类品种养

殖面积增加了2050亩,

虾类养殖面积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37%,成为水产的一大支柱产业,也由此一跃而成的虾类养殖主产区之一。

再来看一看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许多鱼塘被征用,使得塘租越来越贵。目前水产养殖已经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而传统的、单位经济效益不高的四大家鱼正逐渐被淘汰出养殖区域,著名的甘竹牌豆豉鲮鱼的鲮鱼已不再由本地提供了。的村已成为著名的花木基地是一个例子,基塘农业生产自然寿终正寝。更不用说了,其城镇化程度更高,没有基塘的影子。

总而言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是影响基塘农业的主要原因。

:市古镇的现代化农业已初步达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古镇人用20 年培育了庞大的灯饰产业集群,同时还用10年培育了传统的绿色产业集群。自1999年被列为珠三角十大农业现代化示区之一后,古镇在五年的建设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狠抓农业信息网络、基塘标准化、生态农业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城镇建设,达到了“五高六化”的标准,成为省首批建成的农业现代化示区之一,并于2004年被国家批准设立省级现代农业示区。

将来的选择

基塘农业这种区域立体生态农业,是在一定区域或同一基面土地上(含水域中),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根据自然和社会资源分布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以及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点,发展为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立体农业模式。种植业、养殖业甚至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次结构、多产业组合、产品多级加工转化、空间布局和结构更为合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各部门联系紧密,农林渔全面发展,增加土地的最终有效产品的物质转化率和生产量,都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1992年,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据一位参观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的外国学者说:“基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同类型的低洼地区也可以这样做”,并主动提出资助经费进行研究。可见,独具珠江三角洲农业特色的桑基鱼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目前情况让人担忧,怎样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资源配置符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改变资源的分配现状和分配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即是对农业占用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整,使得基塘农业的资源优质配置,从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选择。

农业资源配置方式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种途径进行:

一是从长远角度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指政府采取计划方式还是市场方式来分配农业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资源配置完全采取市场方式,其特点是以利益为最大原则,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发生滥用资源、竭泽而渔等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短期行为。因此,在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手段的

同时,还要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规和纠

正市场的某些不足。可持续农业的实现

要建立在农民自觉节约、保护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可持续

发展观,改变人们的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农民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主要考虑的是近期效益的大小,因此要求在破坏资源取得效益和节约资源获取收益这两种方式的选择上要引导农民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引导

农民改变利益追求,关键在于改变和影响农民的利益预期,通俗地说就是改变农民在浪费资源和节约资源中所获得的利益差。如果浪费资源得到的利益小于节约资源得到的利益,那么,农民就会自觉地采取节约资源的行为。目前珠三角农村又走集体合作化道路,是对资源重新利用,是一个整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双赢的选择。

二是进行技术创新,科学对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资源配置现状的作用越来越大。将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应用到农业领域中来,为基塘农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真正使科学技术现代化成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目前,珠三角地区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以生态旅游度假、生态旅游休闲及水上活动为主题,突出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产业化生态养殖、种植示基地等功能,以提高经济收入来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

2008年市委副书记启红提出:的“三农”问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应按照“宜城则城、宜乡则乡”的原则,适宜发展工业、推进服务业、走城镇化道路的镇村,就大力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发展步伐;适宜维持农村现状的镇村,就大力发展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保育良好生态环境。

目前市在创建全国生态城市,将着重开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改善全市环境质量、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管理力度以及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等工作。狠抓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努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水平。

建设以水产养殖为主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撑,将种植、食品加工、蔬菜种植、花卉观赏、人员培训、休闲观光等融为一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观光型基塘,是珠三角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12.8亿人口大多数在农村,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发展农业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五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及时针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提高等新情况,做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并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克服了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和农村的好形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都已跃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特别是近年来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部分领域已经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繁荣的新局面。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3.4%下降到46.2%,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广大中国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走中国特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 略选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城市经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接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比重高达%、%和%(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工业发达,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九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都超过两位数,从各市近二年的实际增长和“十五”计划看,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如果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那么未来二十年,广东经济发展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发展的主线将集中于城市化,城市化将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全球竞争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大都市区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需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广东经济未来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或条件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二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中产业的合理分工,三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或条件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珠三角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中山基塘农业的现状与出路 前言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三农”问题。珠三角目前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之一,工业强镇、工业立镇成为其发展纲领,农业成为工业的发展的服务对象继续做贡献。中山的农业面临既要满足本地巨大人口的基本需求又要具有进入港澳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农业生产的问题要重新从全盘和长远考虑,怎样让原来的基塘农业模式再展雄风,继续发挥其在新的形势下的优势呢 基塘农业的辉煌 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在改革之前是靠农业称雄厚全省甚至全国的,农产品无论是产量还是种类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其中有一种生产模式是特有的,那就是基塘农业,它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智慧杰作,由于珠三角河网众多,地势低洼,土地不肥沃,农民以水产养殖为主,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综合利用与养鱼有关的条件,充分发挥一石多鸟的作用,创造的一种以鱼塘为主体的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具体是鱼塘的塘基上种桑、种蔗、种果树等,与鱼塘结合分别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基塘互相促进,以桑基鱼塘最典型。 这是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饮誉一时。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基塘模式的生产将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塘鱼、蔬菜、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水果、花卉等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并大量出口港澳,运销内地。 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精细,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规模产生效益;二是“高效”,即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混合农业教学设计

3.1 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现代混合农业的生产过程和分布地区; 2.分析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显著特点; 3.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农业的显著特点和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混合农业的案例分析,掌握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特点的方法,学会案例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学会借鉴发达国家混合农业的经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学重点】 1.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2. 珠三角基塘农业形成条件及其显著特点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学案 【教学方法】 对比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学情分析】 前两节已学习了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地区分布、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对于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内容和分析方法学生较为清楚;学生利用晚自习进行了预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还需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以种植业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大类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看这两幅图,请说出混合农业的经营方式:

图1 图2 <学生回答> 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 <教师点评> 今天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前两节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从分布、区位条件、特点、问题及措施等方面学习,同学们要注意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活动> 1.目标展示;2.出示世界现代混合农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汇报> 世界现代混合农业的分布地区。 重点突破: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显著特点、区位条件、限制性因素及措施。 活动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显著特点 阅读课本62-63页,结合某农场土地利用及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事安排表,回答(1)-(4)题,并总结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特点。 (1)结合图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图2的空白框中 A .秸秆 B.牧草 C.羊粪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 (2)该农场对市场的适应性较 ,收入的波动性较 ,原因是什么? (3)该农场种植的是 小麦(冬/春),收割期在 (填代号)。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曹贵东 (山西福瑞沃农大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1)12-0002-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 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发 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小学程度占40%,还有30%为文盲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3]。 三、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一)农业发展市场化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业发展的市场化,其一是要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合理调整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农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改变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产品总量短缺,部分产品不足,部分过剩,而优质产品不足的现状。大力发展饲料种植与加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种植质量好、营养丰富的农产品,淘汰质量差、营养低、有污染的农产品。其二,市场化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可提高生产效率,改变分散经营相对低的经济效益,减少盲目性,增加对市场的预见而获得更大经济利益。因此,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是推动农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4]。 (二)农业发展科技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科技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中国要在耕地逐渐减少、人口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生产出充足的农产品,科技进步成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的关键。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进步潜力很大,利 2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城市经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接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比重高达%、%和%(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工业发达,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九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都超过两位数,从各市近二年的实际增长和“十五”计划看,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如果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那么未来二十年,广东经济发展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发展的主线将集中于城市化,城市化将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全球竞争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大都市区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需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广东经济未来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或条件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二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中产业

的合理分工,三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或条件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近几年来,欧美各国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把城市功能定位及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的重新部署作为新一轮调整的重点。如美国的丹佛市就重新把该市的功能定位为“一高、二现代”(高新技术研发,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服务),把该市从“制造型城市”转型为“服务型城市”;日本的东京、大坂,韩国的汉城、釜山等城市也正在进一步地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城市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城市之间重新洗牌,扬长避短,重新打造和提升“城市特色竞争力”。这种动态和趋势,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这些新的动态,面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厚积薄发、日益崛起的时候,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怎么发展?广东的城市发展及城市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广东能否保持并怎样保持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21世纪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部署,也直接影响到广东能否建设成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事关重大,涉及全局。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当今全球竞争从竞争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都市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二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这二者实际上代表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广东、珠三角的发展只有把目光投向城市中国的大背景,才有可能找到一条更为清晰的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

论文题目:中国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多 样化的农业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多样化的农业模式 摘要:现代化农业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高效,但它遗留下的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不断反思现代化农业的弊端。“绿色”“健康”“有机”等词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播开来并被人们熟知。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是要健康的、安全的、环保的农业。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各异,单一的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农业的发展,于是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多样化农业模式未来农业 在未来,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加大,土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断减少。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来讲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未来的农业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食物以及在各种农业模式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 1当代农业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生产力也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而让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在传统农业对现代化发展中不能满足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时,人们便开始使用以大量的化肥、农药、薄膜、灌溉、机械、设施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保证粮食的供应。石油农业便应运而生。高投入、高效益、高产出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生活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高污染的弊端也开始凸显出来。现代化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健康、安全和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于

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模式的理念被大家所接受并大量应用于实践生产中。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先锋,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运用到生活生产里。 2多样化的未来农业模式 2.1精准农业 未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精准农业就是这样高科技的产物。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精准农业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1] 精准农业无疑在技术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农业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但是显然它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技术的高要求以及前期的高投入就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精准农业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者大规模机械化地区比较实用,它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粮食主要产区。在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下,精准农业是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小专题之基塘农业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小专题之基塘农业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建的耕 作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新型农业,是典型生态农业。基塘是指水塘及包围水塘的小地块。这种农业生产包括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类型。在清代时达到鼎盛,当时基与塘的比重是6: 4,目前基与塘的比重接近2: 8且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规模逐渐缩小。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原理示意图。 (1)分析珠江三角洲有利于发展基塘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基塘比重变化的原因,并根据基塘农业原理说明鱼塘面积无序扩大对鱼塘的不利影响。 (3)分析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规模逐渐缩小的原因。参考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起伏小,多洼地;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地表积水富;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 (2)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养鱼的经济效益高,所以鱼塘面积扩大,基面面积缩小。鱼塘过大会导致塘泥不能及时恢复到基上被作物利用塘泥淤积,鱼塘变浅,水污染加重。 (3)经济快速发展,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缩减;桑(桑树)基魚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经济效益较低;花卉、蔬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用地规模扩大。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等。与水稻种植业相比具有众多的优点。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逐渐向“花基鱼塘”“莱基鱼塘”转变,且基塘面积逐渐缩小。下表示意广东省的地形类型及空间分布,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2017-08-21 09:04中国投资咨询网A-A+ 我国耕地面积20.25亿亩,但是人均耕地面积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乡村人口约6亿,农户均耕地面积约3.4亩。在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下,我国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是中小农户。 中小农户并不见得就落后,落后的是大部分中小农户分散经营而且农技农法落后。从事生产的多为老人,年轻劳动力少,具备新兴技能的农户少,生产很少有整体规划,很少有协作和交流。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大多数是“绿色革命”以来的石油化学农业,即主要依赖农药化肥规模单一种植的农业模式。而这种化学工业农业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衰落。 在这样的基础上,优质的农产品就少,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而优秀的农企也很少,更缺少像越光、佳沛、新奇士这样的农产品品牌。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两个因素或许是核心。 第一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不仅仅是农业的核心,更是社会、政治的核心,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治乱兴衰,都跟土地制度息息相关。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制,到人民公社公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土地流转,再到现在的三权分置的演变过程。 三权分置是去年提出的。三权分置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目前农业发展中关于农地的问题,分散的中小农户生产模式在效率上是低下的,而且不利于新农技的推广。 同时,一批下乡或返乡的新农人虽然具备新农技新思想,但是只享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在法制并不健全的乡土社会,土地流转经营合同很难给技术性新农人长期稳定经营的保障。 农业不像工商业或IT业,农业是长期投资,而且跟土地结合紧密,不是说搬场就搬场的,特别是发展生态农业,仅土壤改良就需要1-5年的时间。同时在没有长期意识的前提下,租用农户自然会采取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挖空了土地资源,破坏了土壤和环境。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问题,才出台了给流转经营权更多保障的三权分置政策。目前三权分置是国务院办公厅发的指导意见,具体的实施仍需要看各个地方政府。 第二是石油化学农业模式。当今世界主流的农业模式是石油化学农业,这个模式有两大特点。 第一,在物质和能量输入上跟石油挂钩,农机的运作靠石油,农药化肥靠石油;第二是靠大规模单一种植来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这种模式的是美国,因为石油是跟美元挂钩的,同时美国有大面积的农场,而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是大公司。这种模式,我们自然比不过美国。 未来十年 中国农业的投资机遇在哪里?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 典例分析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 A.提高土壤质量 B.节省劳动力 C.促进生态循环 D.提高经济收入 (2)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 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答案】(1)D(2)A 【解析】第(1)题,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对花卉、蔬菜的需求量增大,且花基、菜基鱼塘的单位面积产值较桑基、蔗基鱼塘的高。因此,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原有的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第(2)题,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因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基塘农业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基塘农业是混合农业、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中“绿色、循环”等理念相符合,可大力向其他地区推荐。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水热条件未发生显著变化。 命题突破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请结合下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生产的优点。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 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 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 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 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 过270 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 +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 +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 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 得更加宽泛,互联网 +农业将取得显著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 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 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 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 透和融合。最后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 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将会大肆兴起。 ◎农产品加工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这些地方,就是“三旧”的所在,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的“旧疮疤”。“三旧”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客观事实,更与珠三角城市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高强度开发有关。 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域相比,珠三角的城市规模都非常小。曾有人说,在深圳修条主干道,一不小心就修到东莞境内去了。而像东莞这样的城市,就是由32个镇“拼凑”而成。 与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面貌相形之下,“三旧”的问题日益突出。据初步统计,广东省“三旧”用地面积十分可观,总量达175万亩,其中旧城镇34万亩,旧厂房81万亩,旧村庄60万亩。珠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三旧”占地达99万亩,其中广州30.5万亩,佛山25.3万亩,中山9.7万亩。 同时,城市开发强度几乎逼近极限。据测算,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强度已达27%,珠三角9个市中,绝大部分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超过30%,其中深圳47%,东莞41%,佛山33%,广州也达到了23%,而世 界公认适宜人居的土地开发强度高限为30%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2009-09-27 内容摘要:近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旨在剖析近年区域发展态势,探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关键词:区域经济分析 广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粤东、粤西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产业布局得到优化,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各区域发展基本情况 广东经济发展从一极到多极。1978年,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1979-200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作为率先发展的珠三角注1经济年均增长16.2%,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其他三个区域相对较慢。2008年珠三角GDP达29745.58亿元,占全省的79.4%,分别为西翼、东翼、山区市10.8倍、11.9倍、12.0

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九大趋势 当前,中国农业已迈入新的发展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也已经到来。想做什么就去做,农业这个大市场包容性很强,但是误闯误撞的结果一定是失败。只有把握好了未来趋势,才有可能创业成功!日前,有关专家预测,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主要是以下九大趋势: ◎规模化农业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却很高。未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化趋势也将加强。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张子雨表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就需要经营主体,生产方式从量变走向质变。而农村土地流转则给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未来,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农业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规模、自给半自给农户家庭经营提出的。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农人等。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数量已经超过270万家。专家认为,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发展实践中承担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体间专业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被国家大力扶持的对象和中国农业的中坚力量,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必将增强。 ◎互联网+农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为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农业”被提上发展日程。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销售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未来,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将会显得更加宽泛,互联网+农业将取得显着成绩。 ◎高科技农业 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推动力量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发展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全环控植物工厂,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等都是高科技农业的产物。今后一、二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会不断向农业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基塘农业(附参考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基塘农业 (附参考答案)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建的耕作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新型农业,是典型生态农业。基塘是指水塘及包围水塘的小地块。这种农业生产包括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类型。在清代时达到鼎盛,当时基与塘的比重是6: 4,目前基与塘的比重接近2: 8且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规模逐渐缩小。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原理示意图。 (1)分析珠江三角洲有利于发展基塘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基塘比重变化的原因,并根据基塘农业原理说明鱼塘面积无序扩大对鱼塘的不利影响。 (3)分析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规模逐渐缩小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起伏小,多洼地;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地表积水富;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 (2)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养鱼的经济效益高,所以鱼塘面积扩大,基面面积缩小。鱼塘过大会导致塘泥不能及时恢复到基上被作物利用塘泥淤积,鱼塘变浅,水污染加重。

(3)经济快速发展,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缩减;桑(桑树)基魚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经济效益较低;花卉、蔬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用地规模扩大。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等。与水稻种植业相比具有众多的优点。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逐渐向“花基鱼塘”“莱基鱼塘”转变,且基塘面积逐渐缩小。下表示意广东省的地形类型及空间分布,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1)据表说明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农业的优势条件。 (2)与水稻种植业相比,指出“桑基鱼塘”的优点。 (3)分析“桑基鱼塘”逐渐向“花基鱼塘”转变,且基塘面积逐渐缩小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便于河水扩聚,有利于基塘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2)具有防洪、保持土壤肥力等功能;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废弃物排放少,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基塘面积缩小的原因;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城市密集,占用大量耕地;珠江三角洲水污染严重,导致基塘面积逐渐缩小。基塘农业转变的原因:社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地和历史地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地东西,而是一个具体地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地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地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地过程包括两方面地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地物质条件和技术地现代化,利用先进地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地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现代农业地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地,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地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地现代产业.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地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地产业形态和多功能地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美国 美国地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地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吨地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地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地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万个农场,每年创造地农业产值多亿美元,其中由个大农场贡献,由中等规模地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万个农场贡献. 、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地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地品质很高;日本地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地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地,成为出口创汇地主要部门.

高考地理小专题——基塘农业

高考地理小专题——基塘农业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建的耕作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新型农业,是典型生态农业。基塘是指水塘及包围水塘的小地块。这种农业生产包括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类型。在清代时达到鼎盛,当时基与塘的比重是6: 4,目前基与塘的比重接近2: 8且桑 (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规模逐渐缩小。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原理示意图。 (1)分析珠江三角洲有利于发展基塘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基塘比重变化的原因,并根据基塘农业原理说明鱼塘面积无序扩大对鱼塘的不利影响。 (3)分析桑(桑树)基鱼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规模逐渐缩小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起伏小,多洼地;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地表积水富;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 (2)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养鱼的经济效益高,所以鱼塘面积扩大,基面面积缩小。鱼塘过大会导致塘泥不能及时恢复到基上被作物利用塘泥淤积,鱼塘变浅,水污染加重。(3)经济快速发展,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缩减;桑(桑树)基魚塘、蔗(甘蔗)基鱼塘、果(水果)基鱼塘等经济效益较低;花卉、蔬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业用地规模扩大。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等。与水稻种植业相比具有众多的优点。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逐渐向“花基鱼塘”“莱基鱼塘”转变,且基塘面积逐渐缩小。下表示意广东省的地形类型及空间分布,下图示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