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的误区

走出思维的误区
走出思维的误区

《走出思维的误区》笔记

这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买的一本书了,也曾读过一遍,近几天有空又翻了出来看了一遍,看完后不禁悲从心生,我以前竟然还看过这么好的书,可脑中却没有一点印象。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做一下摘要,一来加深印象,二来以便将来再重温。

第一章恰当提问的

在一个面临信息猛轰滥炸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确定自己接受什么观点,拒绝什么观点,对什么观点则不置可否。在面对信息时,我们通常有两种方式: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跟海绵遇到水时的情形类似,把面前的信息一古脑吸收进去,它瞩目于对知识的获取。淘金式的思维则着重在与其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积极的互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学会新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可以提高我们思维的能力和质量,并从而提高写作技能。因为,只有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

第二章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要求的答案试图讲述世界现在怎么样,过去是怎样,以及未来将是怎样的。如:爱滋病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回答说:“爱滋病的原因是一种特殊的病毒”。这类问题我们把它归为描述性问题。另一类问题我们称之为规范性问题,这类问题要求的答案,涉及世界应该如何,它们询问的是对错,好坏,存亡等问题。如:死刑是否应该废除?我们可以回答:“死刑应该被废除”。

当我们对所阅读、接触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很简单但很必要的事是:寻找、归纳、概括信息所论述的问题及其结论。在找到结论之前,切勿擅做批判性评价。

怎样找到结论?

1、询问问题是什么?

2、寻找标志词。如:因此、我认为、表明、证明等。

3、到可能出现的位置寻找——开头和结尾。

4、记住哪些内容不是结论。如:实例、统计数字、定义、论据。

第三章怎样找到理由

理由是信念、证据、譬喻、类比,以及其它支持及辩解结论的陈述,它构成了表明结论真实或者“正确”的坚固基石。只有在弄清理由之后,才能够确定结论的价值。

如果争论特别复杂,在试图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批判性评价时,你便会感到结构复杂,手足无措。有鉴于此,不妨先让你自己的思路条理分明,再来使理由和结论条分缕析,合乎逻辑,下面是一些卓有成效的建议。

1、不断注意标志词。

2、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

3、在空白处把理由和结论标注出来。

4、若是段落较长,可在文章末尾列出理由的一览表。

5、若是推理特别复杂,可做出结构图,用数字代表每一个理由和结论,用箭头表示其间的关系取向。如果把所有的理由和结论在空白处归纳整理,编号排列,则尤其有效。

第四章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

我们的语言复杂精细,且大部分词语歧义杂多,这使我们常常对读到的东西横生误解,我们妄自推断那些词语的意义都是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要确定词语是否模糊不清,首先必须澄清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这样的词语。它们在使用环境中含义杂多,又都貌似正确。要决定对作者的观点赞成与否,必须对他心目中这些词语的含义洞若观火。

理解的头一个障碍是,妄自假定,自己与作者的意思不谋而合。因此,在研求之初,应该避免“测心法术”。要养成习惯不断询问:“你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沾沾自喜道:“我与你正是一拍即合”。第二个障碍是,妄自假定某个词只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定义,许多关键词恰恰绝非如此。因此,请永远追问:“这个词是否还有其它的意义”。

举例:

1、幸运牌香烟味道纯正,焦油含量只有3毫克。(味道纯正是何意?它是指烟味柔和如水,还是指烟味强烈似火?)

2、目前,采取积极步骤减少电视中暴力镜头的工作已势在必行。(这里,什么叫做“采取积极步骤减少电视中暴力镜头的工作”?是意味着把禁止展示任何人身暴力行为的法律强加于社会?还是指向电视网施加公开的压力,以使得反映暴力的节目仅限于半夜播出?)

3、近几年,大学的教育质量有所下降。(这里的教育质量是指学生考试的平均分,还是指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亦或指通常需要经过考试的课程总数?)

当我们在连对方到底讲什么都弄不清楚的情况下,冒然接受或拒绝一种观点是相当轻率的。

第五章怎样发现价值冲突

(针对规范性问题)

当一个人用各种理由来谁他的结论时,他所提出的理由,绝非他用以证明自己意见的全部观念,要理解他的论辩,那些在理由和之间藏而不露的思想观念——即假设——至少同样重要。

举例:政府应该禁止香烟的生产销售。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对吸烟者和被动吸烟者的健康,吸烟都将带来极大的危害。

初看起来,理由确实为结论提供了支持,然而也可能,理由虽然正确,却不一定支持结论,或许你会相信,关心一个人的福利,乃是他自己的责任,与政府的集体责任毫不相干。若果如此,理由便不再能支持结论。只有你先承认一个观念:一旦个人的福利遭到威胁,则集体责任一定要高于个人责任,上述的理由才能支持结论。

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在所有论辩中,总有某些观念(假设)已被作者先行承认,它是推理结构中重要的内在联系,是将全部论辩统辖为一的根本线索,除非得到这些联系,否则你绝不能真正对论辩有所理解,而这些假设,要到理由向结论的运动中寻找。

在论辩中,人们常对同一件事做出极为不同的判断,如堕胎,有人指责它等于谋杀,有人却视其为仁慈之举。这种分歧实质是价值冲突的一种表现。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影响他提供的理由,并最终影响他的结论。因此,价值假设——相信何种价值最为重要——乃是论辩之中至为重要的假设。在接受或拒斥一项结论之前,应该惯于发现,其理由之所凭借的价值假设,是否与你的价值假设不谋而合。

举例:

1、政府是否应要求汽车制造商在汽车中装入气囊?

(这一论争涉及到公民的利益是个人责任,还集体责任优先的冲突。)

2、报纸和电视记者拒绝透露秘密消息来源是否合乎法律?

(这一论争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和公众的知情权、公共安全何者优先的冲突。)

价值冲突通常出现在涉及到世界应该如何的规范性问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模式:

理由+价值假设=结论

第六章怎样发现描述性问题

(针对描述性问题)

在规范性争论中,作者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价值假设,对于他的推理至关重要。然而,你尚不知道的是,在作者的眼中,这世界究竟怎样,或者将会变成怎样,这些观念,同样是他推理的基础,同样隐而不露,鲜为人知,它们叫做描述性假设。

举例:从斯塔尔教授那里,你能学到很多东西。他的学生们都对他的授课如醉如痴。

其推理结构如下:

结论:从斯塔尔教授那里,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理由:他的学生们都对他的授课如醉如痴。

我们知道,单靠自身,理由并不能够支持结论,它必须借助某种其它观念与结论联系起来。如果这些隐含其中的观念是描述性的,便可将其称为描述性的联结假设。上述论辩若想成立,起码包含有两个假设。

假设1:学生的评价,是授课质量的指示器。(如果学生们狂热地推崇他的讲课仅仅因为他们追求娱乐的价值,则这一理由便无法真正支持结论。)假设2:学到很多,便意味着从课堂上吸收知识。(如果把“学到很多”定义为发展思维技能,则对授课如醉如痴便与此毫不相干。)

为了在理由与结论之间填平鸿沟,重建推理,我们必须寻找出为理由和结论所做的联结。我们可以问:“如果此项理由正确,需要何种同样正确的其它观念,才能推出结论?”或者还可以问:“假设这些理由正确,是否有别的途径足以把结论引入歧途?”

举例:

结论:我们需要对爱滋病教育增拔款项。

理由:一旦如此,它将能大量减少爱滋病病例的数量。

要让这一理由得到接受,我们需要假定:

(1)钱款的使用卓有成效,换言之,教育必须普及到迄今尚未普及到的高风险集团成员。

(2)这些成员必须愿意接受教育的内容,并对其做出积极的反应。

在这里,观念(1)和(2)共同决定着理由的可接受性,并从而决定着结论的可支持性。

一般讲来,支持结论的理由总会争辨说,作者的结论一定是成效斐然。一旦达成同一成效的途径不止一种,联结理由和结论的一个重要假定便是:作者的结论,乃是收到成效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要承认可能存在着其它获得理由的卓有成效的手段。在上一个例子中,如果通过别的途径也能大量减少爱滋病病例的数量,则作者的结论就不一定站得住脚了。

第七章怎样评价抽样和衡量标准

几乎所有论辩都含有事实断言——亦即对世界怎样,曾经怎样和将会怎样之类问题的陈述。要对论辩作出评价,首先要确定这些断言(或称之为证据)是否真实可信。

在这些论说中,使用统计式归纳得出的证据来支持论说是一种常见的模式。

例如:

1、大学校园并不是安全岛。研究显示,近三年来校园内的袭击事件增加了10% 。

2、应把车速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近来政府统计数字显示,调整驾车简直是对美国人大肆杀戮。

每一个统计式论辩都包括这样三个部分:

1、对象总体——我们要予以归纳的人或事件群体。

2、抽样——对象总体的子群。我们无法对想要归纳的每一元素进行观察,因此,只观察集群中的若干成员——即抽样。

3、兴趣特征——总体归纳出所关心的内容。如例1中的校园安全状况。

在三者之中,抽样的性质,兴趣牲的衡量标准是极其重要的。。抽样要想真正代表对象总体,它必须在规模、广度和随机性方面达到要求。兴趣特征的衡量标准是否有效是决定统计证据是否有效的另一关键因素。

举例:若哪个小家伙在睡觉时也舍不得离开玩具枪,日后是否注定会变成地痞流氓?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C.拉活耶和杰拉德.亚当斯坚决指出:决非如此。为发现男孩子们对武器的真正了解,调查人员垂询了五到十岁不等的73名中班儿童(37名男孩,36名女孩),并对这些儿童进行了语言和人身侵犯行为的测试。结果发现,枪战游戏与侵犯行为绝非相伴相生。喜欢玩枪的男孩,在人身和语言侵犯行为方面的得分与不喜欢玩枪的孩子不相上下。

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抽样的规模、广度和随机性。

规模:涉及73个孩子,可以相信,测试结果较为可靠。

广度:抽样选取了男孩,也选取了女孩,年龄范围同样合适。然而,抽样仅仅来源于大学社区内的家庭,如果选取的儿童,不似大学社区一样强烈受到和平价值观念的影响,结果也许会有很大不同。

随机性:从上面陈述中无法断定,随机抽取志愿者时,是否有不愿意参加测试的。愿意参加测试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是否会让抽样包含偏见?

其次,如何衡量兴趣特征。

在这里,研究人员如何衡量人身侵犯行为?他们使用的方法叫“测试”。应

该追问:这些测试何以对人身侵犯行为做出有效的衡量?你永远要问这样的问题:我有什么可信的理由,足以相信这个衡量标准对事物特征的衡量真正有效?

另外,调查时所使用的措词、情境也会使调查数据存在很大偏差。

举例:

A、你是否认为联邦政府应开办儿童保育中心,以帮助家长养育孩子?

B、你是否认为联邦政府应开办儿童保育中心,以帮助那些在工作时无法照顾孩子的家长?

第八章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说

同一事实,能用不同原因进行解释,这些不同的、并行不悖的解释便叫做竞争性因果假说。

举例:在1987年赛季里,主要球队本垒打的击球率较之过去五年的平均数字大有增长。为提高球的弹性,棒球制造商们一定拿出了不少点子。

这位体育记者的假说是:如果棒球的弹性更好,本垒打的击球便会增加。然而我们还可以有若干竞争性假说。

1、在1987年赛季里,投球员的素质显著下降,受伤的投球员大大多于往年。

2、在1987年赛季里,天气状况异常,或许空气要比以往更为潮湿。若摩擦减小,每次击球的距离自会有所增加。

通过例子,我们需要在其中注意到:

第一、多种事实对竞争性假说全面开放。

第二、尽管专家们考察的是同一个事实,但用以解释该事实的假说却迥然不同。

第三、虽然许多解释都能“符合事实”,但总有一些解释,看上去比其它解释更为合情合理。

第四、绝大多数作者只会向兜售他们偏爱的假说——这假说可能是无数偏见的俘虏。

第五、对竞争性假说的归纳,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假说总是藏而不露。

第六、即使是“科学的”研究人员,也常常疏于提及能解释其结果的其它重要假说。

第七、一项假说的价值,与合理的竞争性假说数目反向相关。

另外,我们在推理时需要谨防“后此谬误”。事件A发生在事件B之前,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事件A引发了事件B。认为“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着“因为此事件”,就是犯了后此谬误的错误。

例如:里根的经济政策真是战果辉煌。自他担任总统以来。通货膨胀率下降到每年只有4% 。(但是,也许这应该归功于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政策。)

第九章怎样评价统计推理

统计错误搜寻妙法:

第一、尽可能去统计数字的收集途径,数字是否真实?有无偏见?

第二、先作者的统计数字放置不顾,问你自己:何种统计证据有助于证明作者的结论?然后,把需要的统计数字与作者提供的数字做一比较。若两者之间无法符合,你或许便找到了一处统计谬误。

(对此,我自己找了个例子,广告中常常见到:“**牌电视机,质量可靠,**年全国销量第一。”

在这里,电视机的质量是否可靠得依赖于故障率,返修率,安全运行时间等指标来衡量,和它的销量并无必然联系。有时,质量最好的产品,价格也高,销量反而少。产品销量大,也许并不是质量好,而仅仅只是它便宜。)第三、极其仔细地审察作者的统计数字,但先将他的结论放置不顾,然后问你自己:“这些统计数字能抽绎出何种结论?”此后,再将你的结论与作者的做一比较。

另外的一些玩弄统计数字的花招可参看我的另一篇《统计数字会撒谎》的笔记。

第十章怎样找出错误的类比

这一章我个人认为是最难的。先一看定义。若是一段论辩,其要达到的结论

涉及到某事物令人陌生的特点,则可以诉诸另一众所周知的事物与其相似的性质,这便叫做类比论证。类比推理是阐发证据以支持结论的常见方式之一。

举例:婚前性行为可说是势在必需。无论如何,在习鞋之前,你总不能不先试穿一下。

用这个例子来看一下类比推理的基本推理结构。

类比式推理的基本形式有如下述:

1、A和B在下列相关方面是相似的。W,X。

(试鞋和婚前性行为都是在“购买”某物之前进行检验。)

2、已知A是Z为真

(买鞋前试穿可以增加买到满意鞋子的可能性。)

3、因此,B是Z可能同样为真

(婚前性行为也一定可以增加找到满意配偶的可能性。)

设定了这样的推理结构,你便可以问自己下面四个问题,以成功地分析类比式推理:

1、两个将要比较的事物是什么?其中哪个我们已经熟知,哪个我们尚需了解?

2、两个事物在哪些方面较为相似?

3、对其相似事物还有哪些需要了解?

4、论辩的结论如何?

现在我们按这个方法把上面的例子分析一下。

1、将婚前性行为(B)与试鞋(A)做比较。

2、婚前性行为与试鞋在下面一点上相似:它们在“购买”某物之前都要有“检验”。

3、试鞋一定会增加买到满意鞋子的可能性(Z).

4、因此,婚前性行为也一定会增加找到满意配偶的可能性(Z).

在进行完这样的条分缕析后,便为着手评判证据(相似性)对结论的支持做好了必需的准备。

若要对类比的质量做出评价,你需要瞩目的有三个要素:

1、A与B相似方面的数量。

2、A与B相似方面的相关性。

3、A与B不同方面的相关性。

这第一个要素好理解,第二个要素难理解一点,用先前的符号来解释就是说:A与B的相似方面,特征W——在做出决定之前的检验工作——是否与特征Z——做出满意的选择——呈现因果关系。在这里,W与Z确实表现出因果相关的特点。最后是第三点,你能否想出试婚和婚前性行为的之间的差异(它们都与Z——对结果的满意——因果相关)?这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比如,双方可以通过缓慢的磨合,使两性关系变得谐调,但鞋子若开始不合适,很难设想以后会变得合适。再有,性关系是只是影响两性关系质量的诸多因素之一,而鞋子是否合适,可是影响对其满意程度的首屈一指的几个因素之一。

正是由于这些重要的相关差异,我们这一类比是错误的,它无法真正证明其所提出的结论:婚前性行为可说是势在必需。

第十一章怎样找到推理中的错误

“本次立法所涉及的问题至关重要。真正的问题,绝不在于酒类的消费是不是危害健康。而是在于,国会是否同意联邦电信委员会(FCC)做出专横武断的决定,禁止广播和电视上的酒类广告。如果竟能容许FCC对酒类采取这种行动,那又怎么能防止他们在明年擅自决定,糖果实在有害于公众健康,因为它使人发胖,串龋齿,或其它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牛奶和鸡蛋又将如何?牛奶和鸡蛋富含饱和性脂肪,能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进一步可能便是导致心脏病。难道我们竟会希望FCC也去禁止牛奶、鸡蛋、黄油和冰激淋在电视上做广告。”

“我们知道,联邦政府的任何法令不管何其严厉,都未曾,以后也绝不能如此卓有成效,以至于让酒类消费就此销声匿迹。我们也曾经试图在全国范围内禁绝酒类饮料。可是自第十八条修正案获得通过,到其被第二十一条修正案取而代之,不过只有短短的14年!”

结论:FCC不应禁止广播和电视上的酒类广告。

理由:1、如果我们容许FCC禁止广播和电视上的酒类广告,FCC很快便会去禁止更多的广告,因为许多产品都有危害健康的潜在因素。

2、联邦政府的任何法令,都未曾、以后也绝不会能够如此卓有成效,

以至于让酒类消费就此销声匿迹。全国性的禁酒运动,也不过是劳而无功。

首先,是否接受第一个理由。取决于下面的一个基本假设,即一旦我们因为某种缘故允诺了若干行动,在类似的情形之下势必更难阻止其它行动。这一假设我们无法苟同。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法律体制中毕竟存在着各种手段,中心在某些行动不尽合理时阻止其滋蔓。因此,我们认为作者的理由根本无法接受。

第二个理由的可信性同样疑象环生,因为它的证据实在是疲弱无力——不过是过去大事的闪避而已。即使这一理由天衣无缝,我们还是无法同意理由与结论联结为一的假设,亦即在广播和电视上禁止酒类广告,主要目的竟是为让酒类消费销声匿迹。准确讲来,它的目的是减少酒类消费。因此我们说,该理由的支持作用是全然无力的。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牢记,在搜寻推理谬误时,请永远把结论牢记在心,然后问你自己:要支持这样的立场,怎样的理由才算充分?若作者给出的理由与你认为颇为有力的理由之间差异极大,作者的推理过程便可能存在谬误。在生活中,通过转换问题来引诱我们离开论题的现象就是这一伎俩的表现之一。

例如:

母亲:我已经告诉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吃晚饭?

女儿:你总是挑我的毛病。

若女儿能够得计,问题就将变成母亲是否挑女儿的毛病,而不是女儿为什么晚回来。

另外,攻击他人永远不能构成证明。误以为只要某人品质恶劣,其观点一定会漏洞百出,这样的假设简直是大错特错,言之可信的谁只会去针对观点,绝不去攻击持有这一观点的个人。反之,无视观点,一味攻击个人,常被称做偏见式论证。

第三、要警惕作者制造的错误的两难困境。很多问题在事实上,常常存在着多种选择,当作者把论题简化到极端,只剩下干巴巴的两种选择,他所犯的,便叫做非此即彼式谬误。比如:“不是——就是”,“两个可选择的方式”。

最后,应记住,我们周围的世界,绝非理想的世界的摹本——应该如此,绝对无法保证事实便正是如此。在讨论政府法令时,这种推理错误会经常出现。举例来说,有人会争辩说,限制儿童电视节目中的广告其实并无必要,因为若是广

告虚假骗人,父母应该调换频道,或索性关掉电视。或许完美境界中的家长确实会如此负责。然而许多家长却是忙碌得根本无暇去管孩子的什么节目。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正确认识心理学,走出心理学误区 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有的人也会好奇的去探寻一下究竟。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担心:学心理学的是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穿我?这个未知的领域被很多人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基调,让人向往的同时有那么一丝恐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也慢慢地被人熟知,但是相对我们庞大的群体,了解她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因此,对心理学的认识的误解和偏差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它真的是那么神奇,遥不可及吗? 其实,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心理学通常研究的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人印象深刻?人为什么要自杀?男人为什么比女人更爱聊政治?等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很多误解,我们也有必要针对一些误解做一些澄清。这样人们才能更好的去认识,学习并把心理学应用于生活中。 一、心理问题≠不正常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咨询室,在咨询师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绪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

面有问题。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咨询。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释,问题就能顺利地解决;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透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 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我们所说的心理治疗是主要诊治神经症患者或者有人格障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病人”。心理咨询面向的主要是正常人群,称之为“来访者”,处理的问题多为生活、工作、学习、家庭、婚姻、育儿、疾病、康复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心理咨询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的人或者健康的人,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更幸福”而进行的“未雨绸缪”式的咨询,而不仅仅是“治心病”。很多同学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去咨询。这就是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混为一谈,这样经常导致错失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机。如何判断心理咨询的最佳时机?一般而言,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自己无力解决,明显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疾病状态,那应该接受的是心理治疗。 三、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员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将心理医生视为“开锁匠”,期盼其能打开所有的心结,所以常常求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望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堆积

走出范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范文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性的作品,它们文质兼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整个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教好这些课文,便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就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学校,过去那种固定僵化的程式已不再多见,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范文教学极易陷入下列误区。 一、肢解课文 一篇课文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只有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刻领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可是,现在许多教师在学生对课文缺乏整体把握、尚未留下完整印象的情况下,就过多过细地分析讲解课文。从字的读音、词的释义、句的妙用一直到段和篇的结构特点等。甚至连课文中本来清清楚楚、学生完全能够理解的内容也重述一遍。这样的讲解,其结果是将原本完整有机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将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活牛”变成了疱丁手下的“死牛”,干扰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范文教学应“多读少讲”,尽快走出“肢解课文”的误区,彻底“从讲读课文精雕细琢中解放出来”(魏书生语)。 二、牵强附会 1.生硬地套用时代背景,用理解时代背景来代替理解作品本身。比如,有人把巴金的《灯》里“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理解为“对着革命圣地延安微笑了”。有人把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淡淡的哀愁理解为朱自清先生在革命与否的矛盾里徘徊等。诚然,每篇作品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分析作品不能不考虑时代背景,但文学毕竟不同于政治,它作为一种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自己的规律”(歌德语)。因此,时代背景只能作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一个参考。如果每篇课文都拿时代的、政治的眼光来看,把时代背景与作品联系得太紧太实,那势必会歪曲作者的本意,影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2.特意从范文中寻找“象征”“比喻”,挖掘“微言大义”。这也许是对名人过分“迷信”的结果。其实,“不少作品并不象征什么,比如梵高笔下的葵花就不象征什么”(余秋雨语)。如一味“寻找”、“挖掘”,一方面损坏了作品(对作品作了曲解),另一方面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欣赏作品而言,“有一个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时候,完全不必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一固定事实的框框里面,而应允许并鼓励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提出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方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喧宾夺主 1.课外的、次要的内容讲得太多太细,课内的、主要的内容却讲得太少太粗。

思维导图的误区

思维导图的误区 很多人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往往会很不知觉的进入某些误区,下面我就以自己的经验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第一大误区:认为思维导图必须是精致的绘图 精致的绘图有诸多优点,比如对细节的描绘让我们对细微处更了解,颜色和线条粗细的标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节点上内容的重要级别,而一幅画面平衡色彩匀称的思维导图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仅此一点就能够让我们在交流汇报时大放异彩。 而对于初学者和那些缺少美术功底的人而言,在学习思维导图这个新工具的时候,必须考虑新工具的“可用性”,即相比于旧工具,新工具的使用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培训老师总结了3点,即新工具要取代就工具,无外乎在3 个方面表现出优势——新工具的速度更快、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更舒适或使用的效果更好。 由以上3个方面考察我们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就会发现,过于强调绘图的漂亮美观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绘图速度。即使对于熟练的人而言,速度还是会大大降低。在有限时间内,特别是对于职场人士,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时,在绘图时要保证其漂亮美观,无疑增加了难度。而对于缺少美工功底的人来说,要绘出漂亮的思维导图,就要重新学习一门工具,那就是绘画,这听起来会让人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即便在我们历经艰辛,克服了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之后画出一张漂亮美观的思维导图,其实际的效果究竟能提高多少,我们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划算呢?很多人认为,精致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如果我们想把它绘制的精致,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并对它做更为细致的加工等,对记忆多少会有些帮助,但也似乎仅此而已。记忆有其特有的规律,比如在《7S记忆法》通过明确记忆的目标和信息、有意义的编码方式、复习、正确地看待遗忘等来增强记忆能力。实际上,精致的思维导图的优势并不是促进记忆力,而是引起注意力。而要达到这一步目标完全可以用一些标注,比如下划线、圈点、字体颜色等来很轻松地解决,用不着费尽心思地画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思维导图,这种做法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显得太奢侈,太不划算。 第二大误区:过于纠结于细节 成功语录中常有“细节决定成败”的说法,而要用好思维导图工具,恰恰要注意不要在绘图的时候过分纠结于细节。思维导图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归纳和整理功能,在于它很大程度上顺应了系统性思考的原理,克服了局部思维的缺陷。所以它擅长的不是对细节的描述,而是对整体的把控。 另外,即便我们不记录细枝末节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依然能够运用逻辑推演能力,结合图中现有的梗概信息,推理出细节内容。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信

当代男女10大情感困惑

当代男女10大情感困惑 1、物质与感情有时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许多重爱情的最终发现爱情不能当饭吃,转而去追求物质。而重物质条件的人,最终发现吃穿用度不愁,但却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之中,别说爱情,就是普通感情都不足的婚姻,也会像没有放盐的山珍海味一样难以下咽。那种鱼与熊掌可兼得的婚姻就那样难找吗?或许,只是我们在追求之时,观念片面造成了这种状况,之后的调整必然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许,这就是生活。 2、平淡与激情是一对矛盾的冤家。谈恋爱时的激情在婚姻的洗礼之下,最终都会变得平淡无奇,甚至十分让人怀疑和生厌。一部分人开始声称,结婚不如单身好,但还有一些人会以“平淡是真、平安是福”来安慰自己,但婚姻的本质就是平淡吗?平淡是真,但平淡也无味。天天吃萝卜,人也受不了,也还得打打“牙祭”。有了这样想法的男女,把眼光开始投向了婚外,难道婚姻就注定平淡,还是我们对待感情乏术,没有营造新奇感觉以及浪漫情调的能力,或者我们天生觉得长相守是一件无趣味的事情? 3、难道现代感情已不能抗御外来的诱惑。婚姻之初,男女双方大多还是决心要好好相守过日子的,但随着从恋爱转变到以油、盐、酱、醋、米、面、茶为重要内容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现婚姻本身的缺点和漏洞,感情和心灵的感受总是在无形之中被生活之手改变着。直到婚姻之外,突然闪现了另一些亮光,这婚姻内的缝隙中,便再也藏不住要逃逸的心思了。当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能够拿情感之剑来抵抗金钱、地位、权力等的强烈诱惑?难道情感再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无价之宝了?而成了有人要没人爱的东西。 4、谈恋爱早上床但爱情往往因之早夭。以前,男人为了把女人追到手,不惜冒着强奸的嫌疑,对女人实施“霸王硬上弓”,生米煮成熟饭了,女人就成了“煮熟的鸭子”,再也飞不走了。先前早上床了,谈婚论嫁的成功率会陡然加大,女人的破处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而现在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女人觉得婚前性行为,对女人并不是洪水猛兽,相反是可以享受的东西。但早上床了,爱情往往容易早夭。男人心想,尝过了不过如此而己,女人心想,反正就那么回事。性不再是要命的事,有钱有房等条件才最最要命的。处女膜破了,以前无法修补,现在能通过医学手术解决,也就变得廉价了。上床有时是被骗的,有时只是娱乐。当性被随性处置时,爱情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5、追求爱情,但追到手为何又往往不是爱情。以前那种从一而终的情爱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男女早已觉得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只经历一种情爱方式,似乎太亏,何况这一次可能还充满遗憾。于是,许多人把情爱观素性来个大解放,在追求的过程中享受起来,觉得合适就处,不合适就推倒再来。但越是这样,越是远离了感情本身。追来求去,最终不知道情感为何物了,于是,有的人开始发问,每次我都是真心的,但每次为何都不长久?也许,许多人追求的原本不是结果,而是享受的过程。更多的现代人注定要在过程中耗完一生? 6、相信爱情往往更容易被爱情所伤。相信爱情存在,于是便对人用情,相信爱情能够永远,于是就满心期待着爱情的完美无缺,但往往现实让人失望。婚姻的失败,以及男女在婚外情中的失望,似乎都在印证“相信爱情就容易被爱伤害”的道理。难道是我们不该相信爱情,还是我们的认识发生了偏差?也许,我们盲目地相信爱情,却不懂得爱的内涵,更不知道怎样去珍惜爱。爱情并不是永不风化的石头,而是动荡的液体,需要用心的器皿小心翼翼地盛着。

日常生活思维误区的几种形式

日常生活中思维误区的几种形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靠直觉思维行事,这是物种长期进化所赋予我们的独特优势。 直觉思维可以将一些内容和形式相似的内容归结成模式,把模式存放于我们的思维中,之后遇到类似的内容我们就会直接套用模式,省时省力,这和电脑内存所起到的作用是差不多的。 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直觉思维,越来越难以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的逻辑原因。而消费主义下的社会,直觉思维模式更是被各种商家研究,使得他们在对我们传播信息的时候能够绕开我们的理性,直接诉诸直觉。 因此,了解直觉思维下我们都有哪些思考误区,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甚至对我们世界观眼界的打开,都是非常基础的条件。 思维误区1:唯意志论 哲学中,唯意志论是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是宇宙的本质或本体的哲学学说。唯意志论的特点是宣扬神秘主义,把意志自由看作不受客观规律和社会环境制约的东西,试图用意志自由来解答宇宙和人生的各种问题。意志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生活中的唯意志论,用一句很简单的道理归纳:只要心诚,一切愿望都可以实现。无论是成功学,还是其他各种以心灵是宇宙本质的学说和观点,本质上唯意志论都是其中核心。 成功学中,只要全心全意,就一定能成功,特别是前几年有一本很流行的《秘密》,其中就宣扬人的心灵能量就是宇宙的秘密,只要一个人心中不断真切的想着某件事,就会慢慢向自己靠近。 唯意志论的特点非常明显,而且也没有任何办法证明它是错误的,因为遵守唯意志论的行为模式,即使失败了,唯意志论者都可以辩白:愿望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没有100%的心诚。 怎样算100%,怎么去测量,这些都是根本无法证实的。 唯意志论也是思维误区模式中,可能做出最激进最危险事情的,因为当宣扬意志可以战胜一切的时候,就足以让人去做任何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纳粹主义的本质,就是信仰德意志高于一切的唯意志论。 思维误区2:阴谋论

情感问答:10个经典爱情问题,心理学给你答案

情感问答:10个经典爱情问题,心理学给你答案 520,可以是我爱你,也可能是我碍你。我爱你时,我要如何更好地和你相处?而当爱你变成碍你,我要如何成熟地结束这一段感情,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问题一:怎么和女生搭讪?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怎样和女生搭讪?

回答:在交往中,大部分时间是由男生主动出击。如何通过搭讪去 认识心仪的对象,通过搭讪建立安全感以及后续交往的可能性。这 是身为主动者必须学习的教程。 问题二:如何找到对的人谈恋爱? 我们都渴望找到对的人谈一场不分手的恋爱,那到底对的人在哪里呢?什么时候才出现在我们面前呢? 回答:对的人,就是合适的人,而合适不合适,不是一眼看出来的,而是慢慢交往,慢慢摸索,慢慢领悟的。我们要学会欣赏一本书, 一副画,一首好曲子,甚至我们的气质要压住一个大牌,都需要反 复尝试,思量,领悟,学习,那么凭什么说,我们要学会欣赏一个 对的异性,只给几分钟就可以下决定了? 问题三:怎么看待恋人的恋爱史?

年轻人谈恋爱,总是希望对方以他的第一次来回应自己的第一次, 总觉得这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前世今生。请清醒吧,重塑一下脆弱 的三观好么? 回答:无论豁达与否,恋爱中的我们总会充满各种纠结与忐忑。如 果你从未恋爱,或许你会期望对方还保留着初吻,但事实上这很难。在这种不对等的恋爱关系中,摆平心态是很关键的一课。 问题四:我们该怎样培养持久的爱? 我们俩刚认识不久,我们都很相爱,很希望这段感情能坚持走下去,但一想到很多恋人相爱多年却没有好结果,我就很害怕我们的爱情 是否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让爱情保鲜?如何让我们之间的感情天长 地久? 回答:岁月会怎样影响爱情?爱会持久吗?这是一个很难给出答案 的问题,因为爱情和爱人的类型各有不同。你的爱情体验和其他人 会有所不同。

思维方式的4个层次

思维方式的4个层次 去看某个问题的时候,感觉它无法解决。 但当你站在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甚至连问题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马车的时代,大家都在寻找更快的马,但当汽车被发明出来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思维层次的差别就是高度之差,而高度之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差异。 因此,提升我们的思维层次,站在更高的认知维度上理解一件事情,感知周围的变化,人生才能加速升级。 2思维层次分4层,你在哪一层?第一层:抱怨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们的错!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首先会将其归因为环境的不好。 比如: 工作不顺利,是因为同事们太奇葩... 没有晋升机会,是因为公司没有好的晋升机制...

总之,处于现在的这个困局,是所有人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甚至是时代的问题,就不是自己的问题。 他寻找解决办法,也都是顺着“改变周围的环境”的路径去思考。比如频频跳槽,比如哀怨同事。这类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喜欢抱怨,你跟他接触的时候负能量满满。 这样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死死地被困在了“环境”这个最底层,从而给自己带来了诸多困难。 第二层:行动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我还不够努力! 处在这个理解层次的人,觉得可能是自己做的不够多才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他们是人们眼中的「行动派」、「实干家」,他们相信,只要持续努力,事情一定会有转机。 但是,努力了,所有问题就一定都能被解决吗? 世界上有些事情,像“麻”。虽然乱,但是只要你投入极大的意志力去行动,花功夫一点点地去理,总能够理得清的,这是努力的意义。

但更多的事情,像“水”。 一盆很脏很浑的水,你花再大的力气也不能把它洗干净。所以只能等,时间一长,杂质一沉淀,水自然就清了。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捕捉水变清的那一刻的感受力。 所以,努力,的确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还需要方向力,感受力,耐力,判断力......也就是综合的“能力”。 第三层:战术型思维 典型思考模式:方法总比问题多! 理解层次处在「能力」层次的人,有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能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进而改善效率,解决问题。 他们明白,我不应该在黑暗中独自前行,也许我的顿悟,只是别人的基本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更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是条捷径。 不过,处于这个理解层次的人会发现,即使有一身的技能,也会在处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陷入焦虑和迷茫。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赋予学科教学许多新的内涵,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随着化学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普遍实施,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核心的教学反思,起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反思已成为化学教师立足学科教学,提升专业素养的最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各学校正积极开展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样本教研,教学反思已成为学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从教学反思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叙事记录多,理性思考少. 教学反思仅仅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叙事性的记录,既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也不对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2.独立自省多,互动交流少 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自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很少走出去,请进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反思成果。 3、重教轻学的多,综合分析的少 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层面上,很少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学习效果。 4、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只有在感到教学失败或不顺时,才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些失误进行自责,作出反省,而对教学的成功之处却很少加以总结和提炼,即使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的灵感,也常常被不经意放过,或者仅仅限于一时的满足。 5、关注课后的多,重视课堂的少 习惯于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上已发生的既成事实的一些问题作出反省,而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的及时反思和调控。 二、问题诊断 1、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学反思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把教学反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只是为了应负检查和考核,这样的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反省,属于个人行为。无需与他人交流;还有的教师既怕向别人展示成功,恐有张扬之嫌,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问题,恐有失自尊,因此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反思,不愿与他人交流。 2、功底不实 部分教师既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很少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其中除了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等一些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深奥难懂,又远离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因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二是认为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因而对专业

老实人总吃亏,因为存在这三个思维误区

老实人总吃亏,因为存在这三个思维误区 生活中我们喜欢和老实人打交道,因为他们忠厚实诚,没有什么歪心眼。 更进一步说,因为他们总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和他们打交道我们不用花心思。 所以,我们都不希望自己变成老实人,正是因为我们曲解了老实的真正含义。 其实,真正的老实并不代表没有原则,更不代表懦弱。 有宽宏之心,但也绝不缺乏自保的能力与意识。 而生活中那些我们所认知的老实人大都是已经超出了老实的范畴,究其原因,无外乎他们自身存在这三个思维误区,所以总是吃亏上当,注定被别人欺负。 一、过于信任,缺乏分辨能力 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合作共事中更加需要同心共德。 但是信任要建立在基本的分辨能力上,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信任,更加不是所有人都能无条件相信。 特别是在涉及一些利益的事情上,一定要保持最基本的分辨能力。 这个社会鱼龙混杂,人心难测,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当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利己,品德败坏的人甚至为此可以去欺骗别人,只为攫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老实人总吃亏,一般都是从过于相信别人开始的人,所以总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欺瞒压榨。 如果不加以改正,注定一辈子都受人欺压。 二、过度宽容,丧失原则底线 宽容是一种美德,给别人留一点余地,也是为自己以后多留一条后路。这也是与人为善的重要手段。

有时候别人做错了一点事情,或者有了伤害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涉及原则问题,没有形成较大的破坏,可以适时选择原谅。 但如果是原则问题,甚至以及突破了自己的底线,给自己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这时候就不能过度宽容。 生活中很多事情真的是无法原谅的,而有些人更是不值得同情。 你对他越宽容,他对你越得寸进尺。你原谅得越多,他伤害你的频率就越高。 老实人之所以过得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过于善待别人,却唯独忘了善待自己。不懂得这个道理,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窝囊的生活。 三、过于讨好,没有基本自信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讨好型人格“,就是说一个人总是习惯以满足别人情绪为基础,从来不考虑自身感受,甚至可以为此无限卑微矮化自己,隐藏自己的观点,违心去迎合别人。 这样的人,总是习惯性压抑自身的感观与情绪,时刻都处于一种小心谨慎的状态,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注定不会开心。 事实上,人可以适当迎合别人的情绪,这也是一种人脉经营的手段,但如果只考虑别人委屈自己,甚至连最基本的自信也没有了,那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会有多大的起色,一个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的人,又怎么可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人在很多时候是需要自信甚至自我的,有自信才有气场,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平等看待,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只会让别人看不起,自身又不快乐,最后将自己的人生过得一团糟糕。

道德与法治(七下)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以下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填写在答题表相应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1.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这里的“情”主要指 A.情感 B.情绪 C.正常情绪 D.积极情绪 2.以下有关情绪的四个脸谱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映了情绪是多姿多彩的 B.反映了情绪的基本类型 C.基本情绪可以组成很多复杂情绪 D.多数是积极情绪,少数是消极情绪 3.以下哪个词语描述了两种以上情绪的混合 A.怒发冲冠 B.笑逐颜开 C.啼笑皆非 D.不寒而栗 4.“六月天,娃娃脸”,人们用这样的谚语形容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从青春期的情绪特点角 度看,它主要反映了 A.情绪的细腻性 B.情绪的波动性 C.情绪的表现性 D.情绪的闭锁性 5.小丽的家庭条件优越,期中考试后一直闷闷不乐,原因是她这次成绩下滑了;小平家庭条件 不好,却整天兴高采烈,原因是他这次成绩终于及格了。这说明 A.小平成绩要比小丽好得多 B.情绪都是由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每个人的遭遇不同、处境不同,情绪也就可能不同 D.人的情绪都是由自身因素引起的 6.美国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篮球教练曾率领他的球队赢得了30多个赛季的胜利。有一次,他 的球队连胜了27场后输了球,他却依然高兴地说:“好极了!现在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赢球而不用担心输球了。”这位教练的态度表明了 A.输球是件令他高兴的事 B.他故意掩饰他内心不快的情绪 C.他的情绪反常,应该感到伤心的事却令他感到高兴 D.他能够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待一时的失败 7.《岳飞传》中的牛皋把金兀术打败,高兴地骑在金兀术身上,在气死金兀术后,激动地狂笑不 止,终因高兴过度而死去。这事例告诉我们 ①积极的情绪对人没有什么益处②喜怒应有度 ③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④该悲时最好不要悲,该喜时最好不要喜 A.①② B.②④ C. ②③ D.③④ 气象条件对人的心理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气象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感问、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心理及精神病态和行为异常。据此回答8~9题 8.气象条件影响到人的情绪,这主要说明 A.喜和怒是情绪的基本类型 B.情绪是由外界事物决定的 C.个人是无法自我调控情绪的 D.人们必须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 9.天气变化无常,人生喜怒哀乐,需要我们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为此,我们要 ①学会多角度看问题②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 ③学会理智分析和冷静④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魏伟在校运会上意外丢失跳高的金牌,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周日,他与好朋友一起踢足球, 心情逐渐好起来。这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合理宣泄 B.改变认知评价 C.转移注意 D.放松训练 11.“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从情感角度看,因为离家 A.缺少归属感 B没有责任感 C.缺少荣誉感 D.没有自豪感

行测言语理解之逻辑填空思维误区

行测言语理解之逻辑填空思维误区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荣毅 好多同学在学习逻辑填空时会经常感叹,这类题可控性太低,纯凭语感,正确率听天由命,感觉无从下手。其实,除了大家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是因为大家的思维“跑偏”了。逻辑填空这类题目出题人考察大家是有着其内在思维的。那么,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要怎么样的走出“思维误区”。 一:语义优先,排除意思明显不符的,待排除几个选项后再在意思都符合的选项中进行词语辨析,选择最优的。 大家第一个思维误区就是逻辑填空看到某一个词感觉特别恰当,直接就选择了这个选项。其实出题人的一种设错思维是找一个空填的词要比其他词明显更优,以此来迷惑大家,而在后面空中有某个词与上下文意思明显不符。这里就需要我们大家养成一个看全选项的习惯,先看语义,都符合,再看哪个更优。 例如: 冰川,顾名思义,冰之河流也。不同的是,河流动如脱兔,冰川________;河流一泻千里,冰川却只能往前蠕动。当然,二者也有相似之处:河流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冰川也是一样。河流或哗哗流淌,像在低吟;或翻腾咆哮,像在高歌。冰川有时会劈啪作响,像在________;有时会震天怒吼,像在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镇定自如自言自语大声疾呼 B.静若处子鼓掌欢呼愤怒焦虑 C.幼稚调皮嬉戏玩耍激愤抗议 D.纯洁剔透出声思考激动欢呼 中公解析:答案A。根据第一个空空前“不同的是”可以判断空处语义和“动”的意思想反,应与静有关。排除C,D选项。后半段说的是二者相似之处,则填入的形容冰川的词语迎合形容河流的词语一一对应。第二空对应“低吟”,应填入“自言自语”;第三空对应“高歌”应填入“大声疾呼”。故本题选A。 此题很多同学根据第一空动如脱兔,静如处子,搭配选择B选项。但忽略了后空意思不符这一点,因此做错。所以在做题时切忌只根据一空确定选项,要养成排除选项的思维。即

优秀抒情散文:走出早恋的误区

优秀抒情散文:走出早恋的误区 手扶住窗棂,我凝望窗外的长街灯影。这是一个普通通夜,白天 刚下过雨,风特别温润,好像远处大海的呼吸,轻悄悄地穿越苍茫的 夜幕,抚摸我的面庞。眼睛为什么会湿润?是因为被失落的心绪纠缠难 以摆脱?还是因为跌落进情感的泥沼难以自拔?我自问,深邃的苍穹却 无语。窗外又飘起细细的小雨,湿雾笼罩了我的全身,我明白,我已 处于前所未遇的困境了。可怕的是,面对困境,我竟茫然无措。 耳边又传来悦耳的声音:“建广同学,我叫晓晓,以后请多关照。”“那……那是我男子汉应该做的。”刚升入高二,听老师说有 一个叫晓晓的女生来插班,不成想正巧和我是同桌,而且第一次和她 说话,我竟有些结结巴巴。她像一只蝴蝶飞入我的视野,洁白飘逸又 晶莹剔透,真是超凡脱俗,使一堆华丽的词语都顿失颜色。她如同冰 心笔下那“白衣的安琪儿”,“扬着翅儿,抱着花儿”,总向我微微 地笑。第一次看到她的那一刻,便有一粒珍珠潜藏进我的心底。之后,我的目光常常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倩影,随其喜而喜,伴其优而忧。 她的笑如燕翅,只一闪,便使我觉得春光无限了;她的忧如夏日的云, 只一片,便让我感到天昏地暗。即使是她走过后的空气,我也能嗅到 一种芳香,像有上等到的醇酒在挥发。 几滴冰凉的雨水唤回我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思考着 突破重围的方案。以前我的成绩在班上遥遥,自从和她成了同桌,白 天鹅变成丑小鸭,一落千丈。万一在高考中惨遭淘汰,我的前途将漆 黑一片。“我没有失败的权力!敬爱的老师不许,贫困的家庭不许,苍 老的父母更不许!”这是我自己的警语,我把它写进日记。 站在今夜的窗前,我像孤雁坠落在山谷,苦闷无助。这时,一道 闪电照彻了整个天空,随之而来的是振聋发聩的雷鸣!我眼前忽然清澈 起来:这如丝如缕的雨水,不正是在雷电的召唤下,才来到我的面前,给我营造这诗一样的意境吗?

走出思维的误区【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走出思维的误区【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 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几个词,我虽没有作过统计,但我想把创新这个词放进去,估计没人反对。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想在大的其它方面引经据典或者人云亦云谈创新,在此只想就自己的老本行对作文方面的创新说点自己的看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是这样提出建议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学生讲要创新,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认为创造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告诫学生不要创新。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

十大人类思想误区

最常见的十大人类思维误区2 人类的思维实在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认知、行为或是思考的过程都是我们能够快速的处理大量信息。举个例子吧,我们睁着眼睛的时候,大脑通常都充斥着各种刺激,也许你在考虑一个特定的问题,但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数以千计的潜在意识。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常常容易判断错误,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智力或者其他的因素无关。这些误区中有一些是很常见的,有些较罕见,但都很有趣。我敢保证,每个人都会发现犯过其中的错误(我自己就很容易犯),现在,你们会认识到在将来的什么时候会犯这些错误。 第十 格兰布勒的错误推断 格兰布勒的错误推断就是指人们认为未来事情发生的概率会被过去的食物改变,这里并不是说特定的不会发生变化的概率,比如说抛硬币时人头朝上的概率。举个例子。如果我在玩轮盘赌,前四个转轮都是黑色,那最后一个一定就是红色对不对?当然错了!红色的概率仍然是47.37%(18/38)。也许在你看来这样的错误很明显,但就是这种意识的偏差让很多赌徒认为概率发生了改变。 第九 应激 应激是指人们通常会在他人的注视下做出反常的行为或表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豪斯王工厂(一家设备制造工厂)出资进行了一项研究:工人的工作生产力会不会受灯光亮度的影响。研究的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灯光亮度的调节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然而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的生产力有下降到的原来的水平。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变化与灯光无关而与工人们被监视有关。这也解释应激的一种形式:当人们觉察到被注视时,就会激发他们通过改变行为使自己看起来更自然。应激反应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必须通过盲法对照来研究。(盲法就是为了不影响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参与实验的个人被隐瞒试验信息) 第八 空想性错现 空想性错现是指将偶然的影像或声音当成必然。看到天上的云会觉得像是恐龙、耶稣或是在倒带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着都是常见的空想性错现症状。这种症状的原理是:中立的外在刺激并没有特殊的内在意义,主要是在于观者的心理。 有趣的发现:罗斯查克-因克布罗特测试可以利用空想性错现患者的精神状态。研究者会给参与测验的人观看一些意义不明的图片,并让他们描述其所见,通过这些就可以分析出测验者的潜在想法。 第七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主要是指去确认已存在的看法获得结果的行为。自我暗示就是一种会让预兆变成现实的东西。比如说,我觉得我的学习会很差劲,于是,我就会不努力写功课、不认真学习,结果我的

思维障碍的原因及思维误区

第1讲思维障碍的原因及思维误区 【本讲重点】 思维障碍的原因 思维的误区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障碍的原因 【名言】 缺钱并不是问题,缺乏想法才是真正的问题。 ——佚名 1.知识贫乏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原因。但这里关于“知识”的含义,要注意两点: (1)知识要有用。知识越广泛,我们所思想、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那么是不是知识越广泛越好呢?可以在下面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案例】 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 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第一集里,华生医生给福尔摩斯列出的整个知识构成是: 文学知识没有 哲学知识没有 天文学知识没有 政治学知识浅薄 植物学知识不全面 但是对锒铛之技和鸦片却知之甚详; 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 但对于园艺学却一无所知; 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 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并且根据这些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的程度来说明,是在伦敦哪个地方溅上的。 化学知识精深, 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提琴拉得很好, 擅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的实用知识。 这就是名探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作为一个侦探,这些知识对他来说足够了。因为这些知识正是他所从事的职业需要的,所以他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神探。如果福尔摩斯选择从政,按照他的知识构成,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政治家福尔摩斯。 (2)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很多是生活当中的。有很多知识是实用性的,但它们不一定能在书本上学到。例如做菜,我们经常在煎鱼之前用生姜抹一下锅底,这样鱼不容易起皮。像这类知识都非常实用,但未必能在书本上读到。所以,知识构成一方面要有用,就是要与职业相关;另外一方面,知识的来源不仅仅是书本,还有很多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 2.无批判的学习 第二个原因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有一句话说,年轻人学习知识要像海绵吸水一样,这句话对了一半。现在科学发展很快,甚至还有很多伪科学存

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

马原课后思考题(附答案alpha版)

思考与练习(一): 1.什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关系的,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自然观到社会历史观的完备、彻底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旧哲学的物质观的特点是什么? 坚持从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 1.哲学的物质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1.怎样理解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1.什么是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的两种特殊状态。(2)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 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1.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何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具有在的统一性。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1.如何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特性是相对的。(2)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3)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是统一的。认为世界上繁多的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观点,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二元论或多元论。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是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观点。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是多样的,另一方面多样性中又有其统一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