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视听解读视听浅谈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赵航黎建军赵权硕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分析其取得良好口碑的原因,探究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传播;创新

中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历史更迭中,留下了不尽其数的文化瑰宝。广电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对于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经典咏流传》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打造而成的电视节目相继出现,既呈现一定的文化信息,又具有娱乐性,深受观众喜爱。

一、《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

(一)节目基本环节设置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推出的中国大型文化类电视节目。节目由各行业的嘉宾对由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进行演唱。歌曲演唱完毕,由歌手或其他嘉宾阐述歌曲背后的故事。之后进入鉴赏团的鉴赏环节,由知名教授和学者解读经典背后的诗词人文背景,并对歌曲进行点评。他们用流

(―)内容上:享受“能指”狂欢,探究“所指”深度

后现代主义中体现的“无深度”的消费文化,使符号的意义停留在漂浮的能指层面,人们享受喜剧性语言带来的快感而极易忽视吐槽背后的深层内涵。吐槽类综艺节目在展现语言魅力的同时,需引导受众了解“能指”的深度,注重语言内涵指引,提高节目质量。在对嘉宾进行吐槽或自我吐槽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戏谑玩笑中,相关的认知性看法不能一带而过。

节目的常驻嘉宾池子没上过大学,却经常把“大学”挂在嘴边,利用学历的反差,经常在节目上划“知识点”,成为一大笑点。在喜剧性玩笑中需有个重点倾向或是话题讨论,如关于学历的重要性或是后天努力的必要性值得节目体现和观众探讨。同时,主持语言不能完全被幽默掩盖,需要具有哲理性的话题引领。主持人张绍刚在网上虽被网民争议不断,但在节目中沉稳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风格深受大众喜爱。

(二)形式上:创新原有模式,线上线下结合

后现代社会,文化种类混杂成为突出现象,人们对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吐槽类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易造成多元素混杂、无重点突出的现象。《吐槽大会》每期邀请一名主嘉宾参与,围绕主嘉宾进行相互吐槽,倘若将每期主题进行明确化,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吐槽,节目或许会更有吸引力,也会使每期节目更具有核心要点。

同时,吐槽类综艺节目不能停留于线上吐槽,加大线下交流分享尤为重要。《吐槽大会》目前已有线下看片会,2017年3月,李诞、池子等人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陪同媒体、高校学生们观看《吐槽大会》,同时还有“吐槽小黑屋”.粉丝通过吐槽或自黑通道进入小黑屋,大胆说出想吐槽的话。类似的线下活动在节目播出时需加大力度,让更多的行传唱经典,用精心雕琢华章。

(二)播出时间及所获奖项

该节目于2018年2月16日至2018年2月18日(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每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2018年3月3日起每周六晚20:00重播。在2018年6月15日,荣获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该节目在完整播出后,获得了豆瓣&7的高分。

(三)节目的整体意义

节目将传统文化的经典诗词与电视媒介、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同时兼顾诗词文化意境的抽象性和内容形式的通俗性。不仅有经典传唱人为观众带来饕饗盛宴,更有专业的大学教授为观众带来深入浅出的解读。节目用新瓶装老酒,为观众打造出一场场视听盛宴。鉴赏团成员对传唱

粉丝受众了解到节目想要传达的价值观。

(三)导向上:满足受众需求,坚守文化价值观导向

消费主义社会,吐槽类综艺节目需在坚守文化价值观导向的前提下,满足受众需求,勿被商业利益驱使,导致节目缺少文化内涵。在吐槽娱乐的同时.要理性吐槽,避免低俗内容,拒绝污吐槽、语言暴力性吐槽.做到传播正能量,净化人心。对于敏感性话题,如小三、打人等,需进行适度引导,节目不能完全成为名人、明星的洗白之地。

区分娱乐性与严肃性,分清花式播广告与节目内容比重,让受众在娱乐中接受正能量输导。价值观的判断是做好一档节目最重要的纲领,要在此基础上注重价值观引领,严格规范制度,自我约束。网络综艺节目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必须兼具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不能偏离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当下社会大众通过吐槽显现现代人的情绪危机,吐槽类综艺节目在综艺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较大发展潜力.在发展过程中受众需正确处理其与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理性塑造吐槽文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娱乐至死”成为潜在危机,人们需积极应对挑战,从节目中寻找价值观内涵。

注释: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0.

②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

③郭琳媛.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出路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1).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生)

视听2019.01I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