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片拍摄

电视新闻片拍摄
电视新闻片拍摄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

新闻价值

我们常说的某条新闻有价值,某个报道价值很大,实际上是指有什么用途,带来什么益处。

所谓的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满足受众需要所表现出得效用和意义。

构成现代新闻的价值因素: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是一种电子新闻媒介,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二、语言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1、视觉语言

2、听觉语言

3、触觉语言

视觉语言,主要是利用“看”、凭借对“图”-------图像、图形、图画、图式的视觉共识获得理解与互动。

从拍摄来讲既是通过摄影技巧以及后期处理所表达出得拍摄者的情感。

电视语言,电视运用的,能够表达出思想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实际上是视听语言的综合反映。

电视图像语言

这里指的是“狭义”的概念。

空间语言

色彩语言

光影语言

形体语言

表情语言等等

电视拍摄

电视画面三个最基本的造型因素

画面景别

拍摄角度

摄影用光

电视画面“活的灵魂”----运动摄像

景别角度构图

拍摄用光

性质上分:自然光和人造光

光线变化的特点来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晴天阴影下等

自然光

自然光线主要是阳光,它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即直射的阳光、散射的“天光”和环境的反光。阳光下的所有景物的光效都是由这三种形态的光线所构成。

黎明与黄昏

从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为黎明时刻,从太阳落山到天空星星出现之前为黄昏时

刻。

在这两段时间中,在日出和日落方向,靠近地面的天空较亮,地面上景物被微弱的天空散射光所照明,普遍亮度较低。

这种光线不易表现景物的细部层次,而适合于拍摄剪影效果。

早晨与傍晚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到15°角的高度之间为早晨光调,当太阳从离地面15°角的高度降到地平线以下为傍晚光调。

在这两段时间中,景物色彩丰富,凌暖对比鲜明,是拍摄风景的黄金时刻。

这两段时间光线由暗到亮(早晨)或由亮到暗(傍晚)的变化很快,色温也从低色温到高色温(早晨)或高色温到低色温(傍晚)变化很快,拍摄时必须抓紧时间。

上午与下午

当太阳与地面的夹角由15°上升到60°角,或从60°下降到15°角时,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午和下午。

这两段时间中太阳的光线变化不大,色温相对稳定在5400K----56K之间,晴朗天气时,光照充足,地面景物的垂直面和水平面均能得到较均匀的照射,并形成一定的入射角,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这两段时间是外景自然光下拍摄的主要创作活动时间。

室内自然光

是指在白天利用直射或者漫散到室内的自然光线。

室内自然光拍摄注意事项

一是尽量避开强光窗口,以防止室内景物严重曝光不足。

二是运动镜头时,最好用手动光圈,随时调整曝光量,使画面亮度平衡一致。三是注意选择色调和亮度,最好自动调整白平衡。

运动摄像

画面文字

包括画面内文字和屏幕文字两部分

画面内文字:指摄像机拍摄下的画面内的文字

屏幕文字:指后期制作时加到屏幕上的文字

屏幕文字的功能

文字提要---加深记忆

听读一体

及时传递信息

电视的听觉语言

听觉符号

解说、音乐、音响、同期声

“为看而写,为听而写。”

首先要让观众“容易听,愿意听”。要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

熟练运用富于变化的语言结构形式和修辞方式,懂得运用语言的声韵和节奏。注

意人们的听觉习惯,要在观众听觉容易理解的范围内选词造句,字音响亮和谐,听起来入耳入脑。

“报道词”

电视新闻的声音语言具有解释、说明、补充等功能,同时还兼具深度挖掘提升新闻价值画面内涵的作用,所以称“报道词”。

电视新闻的报道词与报刊文字的区别

报道词更注重平缓的语气,简练的语言,全面的概括,直接叙述报道内容。

电视新闻写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与画面表述之间的协调。文字稿不能声画“游离”,也不能声画“附庸”。

音乐的作用

强化画面语言的感染力和概括力

音乐与画面结合的两种方式:

音画同步-----用音乐复述强调画面内容

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不统一,又有内在联系

音响的作用

渲染气氛、点染画面

突破画面限制、扩大信息总量

现场证实性

画面间的衔接

同期声

在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记录下的声音信号。

同期声在重放时与图像保持同步,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采访和人物的语言交流。同期声的功能

1、作为新闻事实一部分的同期声,在烘托主题、渲染气氛、展示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画面不可代替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

2、增强节目客观性。让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直接面向观众陈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客观性,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同期声会弥补画面不足,在节目的立意、表现中占主导地位。简约的同期声可以增大信息含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效能。如新闻调查类栏目。

同期声的采集

能否录制到优质的同期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败。首先是声音要清晰。其次要掌握话筒的使用技巧。在室内录音时,应避免反射的声音进入话筒,要避免人为噪音;外景录音时,要注意防风等等。

同期声的运用

1、需要出发。仔细选择,切忌嘈杂无序、宣兵夺主。

2、注重节奏。这种节奏是指同期声语音声、解说声、音乐声等的交替出现和综合运用。画面、解说、音乐音响、字幕等各种语言各具特色,互相补充、深化,才能共同构筑起电视语言的立体信息场。

3、注意连续性。不能拼凑性剪辑,防止观众看之生疑,降低真实可信度。

4、语音要清楚。同时打上字幕。

电视节目的声画关系

电视节目中的声画关系是双主体构成,两者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在信息表达方

面分工不同。如电视新闻应以声音叙述,以画面证实。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制作流程

前期:策划、采访、拍摄、写作。

后期:编辑(采集素材,修改文稿,配音,剪辑,特技,混音,字幕,演播室、主持人,生成)

审核,播出

实战案例:

A、导人接见外宾

握手、合影、会谈,最后是双方陪同人员的镜头。

解说词千篇一律,老话,套话,宾主张嘴,听不清现场同期声。

B、会议

如何提高会议报道水平

抓重点、抓特点

会议新闻的拍摄原则:稳、准平匀

会议新闻画面素材的构成:会场的全景、主席台、参会人员

会议的拍摄要点:

1、主席台上的主要领导分别拍近景,再从主席台中间向左右分别拍固定或摇的画面,画面时长5—6秒。

2、领导讲话应拍正面和左右侧面,时长为6---8秒。根据后期编辑需要,拍摄领导讲话重点段落的同期声。

3、拍摄才会人员(正面、左右侧面),除拍摄全、中、近景成组的镜头外,应注意拍摄参会人员的细节,如聚精会神的神态或表情,认真做笔记等。

4、如有表彰内容的会议,注意同期声、领导颁奖、江北奖牌特写、参会人员鼓掌等环节的拍摄。颁奖环节的镜头一般由全景、主要领导、近景等组成。

5、大型、隆重的会议应捕捉会场环境、气氛的镜头。还有与会议主题有关的标语、横幅、相关文件,也应该作为拍摄内容。如果是电视电话会议,应注意拍摄分会场的镜头。

6、在拍摄完上述规定镜头后,可根据自己的拍摄思路自由发挥,体现创新性。

C、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

我们经常接触的重大活动主要有领导视察、慰问、调研,重点工程开工、投运,应急演练、优质服务宣传等。

强调现场声的应用,是因为它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氛围,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可以提现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更生动、更鲜活。

记者出镜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种形式,可以再第一时间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引领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提高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记者出镜语言的组织应当与后续新闻事实的叙述有机连接,起到转合起承的作用。

拍摄领导视察注意事项

1、领导视察调研除在会议室听取汇报的镜头与拍摄会议镜头相同外,应当根据视察调研的安排,所到之处的每个环节都要拍摄到位。

2、领导边走边看或驻足询问听取介绍情况等场景不可缺少,而且镜头要拍的长

一些。

3、特别要注意拍摄与视察调研内容相关的场景、物体,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要有设计,要为后期编辑,丰富画面内容提供充足的素材。

4、领导视察时的同期声视情况拍摄。

D、工程建设的新闻(工程开工、工程进度、科技攻关、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竣工投运)

此类新闻应当淡化仪式,突出工程的具体内容,比如变电站、线路是如何规划的,将采用哪些新技术、新设备,工程为何建设等,用相关的设计图纸、新设备,工程为何建设等,用相关的设计图纸、动画等镜头把工程介绍清楚。

如何提高报道质量,提升新闻的可视性?

要培养意识记者要靠近现场善于捕捉细节

策划的整体思路

抓住重点分出层次跟踪事件展现人物真实记录

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应当作实在新闻事实中提炼标题新闻标题要有文采新闻标题表述要准确

新闻的拍摄存在的问题

1、拍摄缺少章法,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应当一组一组的拍

2、镜头缺少讲述性语言

3、特写镜头少

4、固定镜头少起幅落幅不稳

5、不爱使用三脚架

方法:

应该捕捉兴奋点,拍有冲击力的镜头

多拍有使用价值的镜头,为后期的专题制作积累素材。

拍摄要有思想,也要讲究策划。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上) (2006-05-29 17:10:25) 转载 分类:纪录专论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李杰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其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同样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但纪录片的结构安排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首先它要脉络清楚,有明确的主线,它或以事物发展顺序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为线索安排结构,或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等来组织材料。总之,一部电视片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观众按照编导的思路去进行思考、认识和想象。结果结构混乱,往往会使观众不知所云。其次,要注意结构完整,一般一部电视片都有开头、主体、细节、高潮和结尾,而主体部分又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层次,如果结构不完整,就会使人生残缺不全的印象。此外纪录片的结构还要努力到新颖、自然、统一。 一、层次的安排

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一)时序式 时序式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客观存安排层次的,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等常采用这种形式。特别是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常常是按事物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加以纪录和反映。这样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性发展变化的脉络。为了避免成为平淡无奇的流水帐,在不同时间段都要突相应的重点,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制作的《二十个夜与昼》,反映是的1987年5月7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沈阳军区管兵扑火救火实的事迹。这部纪录片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斗在漠河、塔河》,二是《战斗在大兴安岭林区》,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火灾的发生、蔓延、管兵们与烈火搏斗直至大火最终被扑灭的全边程。在每个时间价段,又精心选择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某团二营战士从火海中抢救群众,“大胡子”师长吴长富指挥全师扑火五战五捷,以及一些普通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 有些反映人物的纪录片也常常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段,从侧面反映他的生活。如《春蚕曲—作家巴金的一天》,就是通过对巴金一天的日常生活的纪录,来向观众展示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首先表现的是巴金早晨慢跑散步,上午在书房伏案写作,以及上午的其他一些活动,与此同时也介绍了巴金的创作生涯和作品,接下来是巴金午睡后边散步边看报,他与客人交谈。在这之后马金一家人吃饭、在草坪上散步、看电视等。最后,家里人先后睡了,唯独巴金老人继续写作。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 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

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 五、拍摄: 根据脚本或拍摄大纲拟定拍摄计划,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虽然和剧情片比较起来,纪录片的机动性比较强,内容调整的弹性比较大,但仍然必须事前做好准备,譬如这一趟外景预计拍摄的场景、天数,访问题纲、需要的器材、影带的数量,甚至包括住宿、用餐的

地点,都必须做好事先的安排。 在前置研究阶段进行过的预访以及勘景,在拍摄之前可能再更深入地去做,或者再进一步地确认。 而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大纲、计划常随着所拍摄到的内容而跟着做调整。譬如 记、影像、声影数据场记等。素材整理得愈详尽,对后续的剪接脚本撰写,以及剪接工作帮助会愈大。 七、剪接脚本、剪接大纲: 同样的,依着影片内容以及类型的不同,剪接剧本、大纲的形式或详尽程度也会有所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电视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唐睿、谢志云、王艳、尹云果、周荃 节目名称:我们的实践课 节目性质:纪实作品 题材来源:大学校园 节目时长:15分钟 小组分工:编导:谢志云 摄像:唐睿、尹云果 制作:周荃、王艳 指导老师:罗梦 二、拍摄目的: 我们常常说大学的学习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亦或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一方面用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尽早了感受实践操作,更加贴近专业。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实践是不是真的达到了当初设定的教学目标?同学们在实践课上是不是真的有所收获?在自由度响度较大的实践课上,同学们是不是真的做到自觉、自主的去学习?而老师方面,给予的辅导是不是能像在室内课堂上一样的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增加的那么多的实践课,对于学生毕业以后是不是真的能够起到作用,让这些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处? 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决定拍摄这部展现大学生实践课过程的纪录片,以此来为前面的提问做一个解答,我们选择的拍摄目标是广电2010级的《电视策划》实践课。 选择这个班级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我们学校实践课相对较多的专业。

2、各媒体机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动手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包括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本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 希望大家能从这部纪录片中得到一定的反思以及启示。 三、拍摄简介: 1、拍摄时间:2012年9月26日、10月10日星期三早晨,两个半天。 2、拍摄地点:不固定(随其他组的拍摄地点而定) 3、人物: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0级1班全体成员、指导老师罗梦 4、选题特点:这个选题看似只是在单纯的展现一个真实的实践课场景,实则我们是想要引出后面的一个思考——大学里不断在增加、越来越重视的实践课程到底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什么?这才是我们拍摄这个主题的最终目的。 5、拍摄中可行性:除了拍摄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实践课的场景以外,也会有一些其他的画面,例如指导老师的指导画面、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以及一些细节,当然,在拍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一些同学的拒绝拍摄,因此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力通过抓拍、抢拍、偷拍、跟拍等一系列手段努力做到拍摄真实的情景。 6、结构介绍:我们的这部纪录片将采取板块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的实践课场景,第二部分是已经毕业的本专业学生的工作场景。 四、拍摄要求: 1、按照拍摄日程安排,进行有步骤的拍摄。提高时间观念。 2、小组同学之间要讲团结,讲风格,互谅互让,避免斤斤计较,产生分歧 的时候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力争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顺利的完成这 次拍摄。

电视新闻拍摄经验谈(会议拍摄)

电视新闻拍摄经验谈(会议拍摄) 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院01广播电视MFA 鲁士发 会议新闻是目前我国各大小电视台,尤其是地方小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拍摄会议新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主要领导形象:这一点大家都应该明白,毕竟会议的主角是领导,无论领导是传达精神还是布置工作,都是会议的主体,因此拍好领导尤为重要。而如何拍好领导呢,首先要保证领导的特写镜头,该镜头常用来交代领导出席会议,因此机位要与领导持平(无论领导是站姿还是坐姿),让领导充满画面,但不可过满,要留有空隙(这些是构图的东西,不多说),要注意领导形象,比如头发是否整齐、衣领、领带是否平整,面部表情是否轻松等等,当然这些大多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出于为领导形象着想(也为了抱住我们的饭碗),还是尽量地给领导以提示,有的领导很有镜头意识,你往他跟前一站,机器一架,他自己就整理好了,有的领导不行,没注意到,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比如给他悄悄递个小条子,提醒一下,或者和秘书说一下都可以,相信领导不会不配合,毕竟这是为了他的形象。另外,在拍摄这个镜头时还要注意前景,因为机位相对较低,领导前面摆放的东西比如水杯、话筒都会影响画面,这时可以将这些东西暂时移开,保证拍摄干净的画面,然后在放回原处。 2、次要领导拍摄:次要领导有时候需要给特写镜头,而有时候就需要给三三两两的中景,拍摄的时候可以以主要领导旁边的第一位领导为近点斜向拍摄主要领导两边的次要领导,这样由于会议座位的因素,可以保证级别高的领导在近端,低一些的领导在远端,斜向拍摄可以选择两至三人,但不宜更多,更多会使人物变小,不符合拍摄要求。这里说一下领导排位问题,在会议新闻中,处理好领导排位问题十分重要,不仅要按照领导级别次序依次安排镜头,在中央级省市级媒体还会要求每位领导特写镜头的时长,这是拍摄会议新闻时要时刻注意的,违反了领导排位,再好的镜头也不能用。 3、主席台其他:除了主要领导和次要领导的基本镜头外,对于主席台还要拍摄全景镜头、挂会议布标的全景镜头(有时候在侧位拍摄时不能将主席台和布标同时收入镜头,此时应以布标为起幅、以主席台领导为落幅摇摄),还要拍摄以主要领导为中心的三人镜头,拍摄这些镜头是为了在新闻片编辑中做补充。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 中文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广播电视新闻-电视节目策划

1、什么是电视策划?——界定 电视策划——就是对于电视的某一种行为,借助特定电视媒体信息、素材、为实现电视行为的某种目的、目标而提供的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 分类: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对频道的开办和设置、频道形象包装与推广以及大型的电视综合活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他们是电视台决策人和管理者的智囊团和顾问群,思考的内容是宏观的、全局的、前瞻的。 狭义的电视节目策划指的是对具体栏目或节目的定位、宗旨的构思,以及在这些明确的前提下由创作者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形式、声画内容的融合的最优化的思考与筛选,到最后确定实施拍摄方案的活动过程。 他们是帮助具体栏目和节目的编导的策划群,内容是明确的、具体的、现实的。 2、电视策划:节目-栏目-频道 节目精品化 栏目个性化 频道专业化 3、电视新闻节目的界定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4、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 (1)选题策划:

新鲜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传播新信息,新观念。 时效性:媒体实力的体现,抢第一时间。 典型性:发掘新闻内涵,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独家性:新闻事件的独家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解释是独家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可操性:任何策划得具备可行性(内:人财物/外:政策,社会,自然环境)(2)采访策划; 短新闻采访中:需要记者具有较高的策划和应变能力。 新闻专题节目中:采访是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基本形态。摄像机的介入,让摄像机具有了某种主体意识。要同期录音、现场抓拍、完整调查等等。 从策划角度来说,需要采访记者具备四种意识: 1.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镜头代表假象的公众视点。 换位,指采访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要求采访记者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使他们放松紧张情绪,进入自然的谈话状态。 换位也指采访记者与假想的镜头背后的电视观众之间思想情感的互动与交流。采访记者在每一次发问时,要想到这些问题是不是观众想问的。 2、无知意识 其内涵是指,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保持一种无知心态和求知的好奇心,有些采访即使知道结果,也要在设计采访问题时从无知开始,到获知结束。 在电视新闻类节目的记者采访中,无知意识束体现为记者采访前的一种谦虚心态,记者保持一颗“大智若愚”的心,才能不为假象干扰。 其次,记者面对采访对象设计问题时,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的拍摄心得感受 纪录片拍摄的过程就像是与陌生人的社交经历,只是把我们的眼睛变成镜头,把我们看见的一切用镜头语言记录下来,真实而又不失趣味,让人欲罢不能,这是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它的魅力。 首先是选题的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成功的纪录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综合了时代价值、创新视角、故事叙述、形象审美等几个纪录片选题原则后,确定了我们现在的主题《去留研》。因为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选择出guo读研究生,甚至我们小组的创作人员中也有要出guo读研的同学,但是许多同学对出guo读研的过程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正在准备中的同学也对其一知半解,因此我们想通过本纪录片帮助同学们了解“留研”这件事。 选题确定完之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因为特殊原因,我们小组的时间比别的组短了一周多,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又不得不压缩,因此我们决定从身边相关的人入手,选定采访对象,节省与采访对象相处的时间。想要带同学了解留研的过程,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跟踪拍摄一个人的留研全过程,于是我们选择了四个分别处于留研不同阶段的对象进行采访,从正在准备语言考试的尹盼同学,到已经通过语言考试和申请得到offer的陈天懿,到已经留研归来在英语机构教口语的徐臻老师,到在留学中介工作的梁珂,每一个人在

经历留研中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四个对象的采访能为观众完整呈现留研的全过程。 接下来是拍摄大纲的撰写,和采访问题的准备,我们是先准备采访问题,然后在脑子里有个大概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来撰写拍摄大纲,这部分的难度因人而异,多看些纪录片就会有感觉了。 因为选题定得好,因此我们的拍摄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地方,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也比较好相处,没有畏惧镜头,面对镜头也非常自然,这使我们的拍摄工作异常顺利。我们向学校借了一台DV和三脚架拍摄一些固定的镜头,我也自己带了手持云台,辅助拍摄一些动态镜头,在没有动态镜头需要拍摄时,给云台装上三脚架也可充当固定机位。 拍摄过程中,我们有个问题就是固定镜头太少,推拉摇移太多,这对于纪录片来说比较不可取,我们下次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另外,我们对于采访对象的提问过多,导致他们自己阐述的部分较少,并且不连贯,这也是我们采访过程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吸取同学们分享的经验,以后采访前会让对象浏览一遍我们的问题并准备,然后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就比较好了。

电视新闻栏目策划方案

《新闻导航》电视栏目策划书 一、现实环境 企划动机:突出电视媒体的服务性和引导性。作为杂志型早间新闻栏目,《新闻导航》立志为大众带去最新、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让受众在清早刚起床就能与社会做良好的沟通,成为一剂重要的润滑剂;同时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导受众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栏目设定 1栏目名称:《新闻导航》 2栏目类别:杂志型新闻栏目 3栏目主旨:围绕当前社会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较广泛深报道,揭露表层下的实质问题。 4栏目目标:沟通社会,传递信息 5栏目定位:突出电视媒体的服性和导向性 6栏目内容: a.国内外重大事件 b.民生改革话题,如医疗保险、住房问题 c.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 d.平民人物的现实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状况 e.文化艺术生活服务资讯 7栏目特色:带领观众关注新闻 8栏目风格:精致,赋予美感,应当做到镜头中节目多于人。片头、片尾和提要:片头可选择《新闻导航》的栏目主持人用轻松的口吻说出栏目宣传语:“新闻导航,关注您的关注。”配上动感和极富节奏感的音乐,增强了节目的时代气息;片尾播放制作团队并可选择播放经典歌曲及热门网络视频;内容提要可选出本期的重点新闻剪辑成片段播出,以引发观众观看兴趣 9主持要求:一男一女主持人搭档,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驾驭话题、组织讨论的能力,现场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10节目长度:每档40分钟 11播出时段:每天早7:10 — 7: 50(包括4分半钟广告) 12播出次数:每天早7:10 — 7: 50 13工作人员:主持人2名、记者(外景主持)若干、工作人员若干 14 设备场所:a. 演播室 b. 合成制作机房 c. 外景拍摄用的摄像机和拾音话筒2套 15运营要求:拉近观众距离,报道形式灵活多样 a.民生新闻注重用平民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摒弃传统新闻的“高高在上,冰冷生硬”报道方式,采用“平视”角度,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来报道新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达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的宣传目的。同时着力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纪录片拍摄内容

第一部分勇于改革优化体制 ※1、用图表或文字展示总务处的发展变化,1987年-2002年-2011年。展示总务处工作序列表,从序列表中可以看出总务处的部门分工情况。总务处建立于1987年11月。为了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现代管理的要求,2002年在原有行政科、膳食科、卫生保健科的基础上,改革、增设了有关科室。设有综合科、房产管理科、物业管理科、物资管理科、生活服务中心、热力中心、电力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8个职能部门,优化了管理体制。2011年3月,根据办学需要,房产管理科和物资管理科,成建制地转入学院资产管理处。此外,还有山东中房物业管理公司、山东金膳林餐饮有限公司等8个协作单位。目前全处共有职工(包括协作单位)438人,其中在编职工24人。总务处设独立党支部,有正式党员21名。 2、工作场景:水电维修,医疗打针、检查等,打扫卫生-擦玻璃、擦地。多年来,总务处全体干部职工在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坚持“三服务、三育人”的服务宗旨,以学生为本,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严格执行三项基本制度(例会制度、巡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在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学院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全处职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热情服务,切实发挥了后勤保障作用。 第二部分创新管理完善制度 1、机制创新:南餐厅外引导员介绍餐厅的发展。生活服务中心是学院最早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单位。2000年,开始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探索。2003年,随着南苑餐厅投入使用,食堂实行社会化管理方案酝酿成熟,通过社会招标,山东金膳林餐饮有限公司、济南文瀚经贸有限公司、山东匡山经贸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进驻我院餐厅和超市。2005年,北苑餐厅建成,济南子晏经贸有限公司、济南学之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驻并为师生服务。生活服务中心由原来的学院全额补贴经营转变为社会委托经营,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也转变为监督、检查和考核。中心成立了质检部、考核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稳步走出了一条适应学院实际的新模式、新路子。 2、技术创新:餐厅、超市、洗浴、开水、用电等方面实现“一卡通”收费,方便了学生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太阳能、中水站、中水湖、雨水回收、绿化喷淋

影视广告公司宣传片拍摄方案及流程

拍摄方案 (一)前期准备 拍摄一部纪录片相当复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员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因此,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期的准备工作如何直接影响着拍摄效果; (1)摄制企划 摄制企划工作主要是研究创意、分析脚本、确定表现手段和技巧,制订拍摄计划; 制作小组成立后,在主创人员稍做准备后,创意总监必须召集全体成员举行企划会议; · 首先,请AE介绍客户情况、商品情况及客户对宣传片制作的愿望和要求,让全体小组成员了解客户、了解商品; 接着,由创意总监阐述宣传片创意,使全体小组成员明白创意意图,领会创意精髓,使整个摄制工作不是一种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同时又保证全部摄制工作不偏离创意正轨; 第三,依据创意,讨论研究宣传片的风格、节奏和表现手法、技巧; 1、要找出逻辑主线和情绪主线,确定全片的风格节奏是活泼、紧张,充满动感的,还是浪漫抒情,亲和悠然的等; 2、然后依据宣传片的风格、节奏及情节,划分出类似“开篇、发展、高潮、尾声”等段落,以便把握主次间、前后间的相互关系,抓住全

片的重点,接下来对宣传片的表现手法及技巧展开讨论。 第四,由导演介绍分镜头脚本,确定分镜头的内容、长度、次序,各个镜头的大致拍摄角度、景深、拍摄方法,以及全片的色调等。对全片的重点、体现宣传片创意精髓的细节等,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确保表现的力度感与充分性。 企划会议对确保拍摄的顺利进行和宣传片的质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往往要召开不止一次; 第五,依据摄制企划,作出人员安排、时间安排、经费预算等详细计划; ) 前期准备工作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制定工作时间排期表,这是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落实; 宣传片制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而且宣传片的制作周期一般都稍长,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浪费。因此,制定工作的时间排期表有利于合理支配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物化工作 1.组织演员排练; 人物演员是宣传片的信息载体,其作用是以身体的某部分特征(声音、眼神、曲线等)以及富有个性的动作来影响商品,直接起到传达商品信息的作用,并使观众通过演示对商品产生兴趣,进而成为商品的形象代表; 演员排练首先要向其灌输对商品的信念。成功的宣传片就必须是可信的。可信性就表演而言,一方面来自演员的演技,另一方面来自模

《新闻现场》电视栏目策划书

一、栏目名称: 《新闻现场》 栏目xx: “新闻现场,关注您的关注。” “天下尽网罗,欢迎您收看新闻现场。” 二、节目形式: 《新闻现场》是一档杂志型早间新闻栏目。 三、栏目定位: 1.功能定位: 《新闻现场》栏目将突出电视媒体的服务性和引导性。 作为一档杂志型早间新闻栏目,《新闻现场》立志为大众带去最新、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让受众在清早刚起床就能与社会做良好的沟通,成为一剂重要的润滑剂;同时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导受众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内容定位: 《新闻现场》的选题可基本归纳为五个方面。 (1)国内外重大事件,如xx 9.0级大地震; (2)民生改革话题,如医疗保险、住房问题; (3)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如国家货币升值带来的社会影响; (4)平民人物的现实生活及其引发的社会状况;

(5)文化艺术生活服务资讯。 3.受众定位: 《新闻现场》的五个选题兼顾了新闻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透视正在发生的社会生活全貌。其覆盖面宽广,角度精锐,必将带来大范围的受众,为创造优秀电视栏目提供了可能。四、栏目宗旨 围绕当前社会大众感兴趣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较广泛深入的报道,揭露表层之下的实质问题。 五、栏目概况 1.时间: 每天早上7点10分至7点50分(包括4分半钟广告); 2.基本形式: 分为4个板块;国内外重大事件、民生改革、具影响力的社会事件和平民人物文化艺术生活服务资讯的时间比例是1:3:2:4。广告在一个板块结束后插播,共三次,每次1分半钟。这种“杂志式”结构,给予电视新闻节目紧凑而完整的特点,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思维连贯性。 3.风格: 《新闻现场》给主持人定位的风格是端庄亲切、活泼自然。 要求主持人以明快流畅的口语播报新闻,这种有别于严肃正式的新闻播报方式树立了《新闻现场》清新舒适的风格,让观众一早醒来在愉悦的心情中观赏节目。 六、栏目的包装和推广 1.栏目的编排技巧: 《新闻现场》栏目将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及社会事件挑选出重中之重,精简的传达给受众。其后的民生新闻、话题类新闻则在一定长度内展开,让受众积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电视纪录片拍摄方案

电视纪录片拍摄方案 一、基本情况 小组成员:孙宇叶艳佳谷雅婷郑丽邱韵琪刘俊朦 片名:《助学金》 长度:15分钟内 传播受众:社会普通大众以及在校学生 纪录片主题说明:在大学里清扫寝室卫生的阿姨,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人,但我们却对她们了解的很少,甚至不知道她们叫什么名字,她们对我们来说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通过拍摄打扫卫生的阿姨一天的生活,使学校师生增加对阿姨生活及工作的了解,而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拍摄主要内容: 二、拍摄背景 记录清扫宿舍卫生阿姨的工作生活,展现她们认真工作的面貌,反映其艰辛的工作,希望通过此纪录片引起更多学生对阿姨的关注,理解阿姨工作的辛苦,从而不再乱丢垃圾,提高宿舍楼的环境质量。 三、拍摄进度 1、前期准备 拍摄场地勘测、与阿姨事先沟通交流、准备拍摄器材及工作人员的任务安排。 具体分工暂略

2、拍摄时间预计拍摄3天,后期制作与剪辑3天。 3、大体拍摄结构 以阿姨一天的生活为主要线索,通过记录阿姨一天真实生活展开阐 述。共分为三个部分,即前言、中期拍摄、结尾展望。 前言部分为片名和片头;中期拍摄以分镜头从不同角度展现阿姨一天的生活,抓去独特的有震撼力的画面,力求全方面体现主人公们的摄影历程。结尾展望则是对阿姨认真工作精神面貌的赞颂,呼吁广大学生自觉维护寝室公共区域的卫生环境。 四.实现手法 用写实与写意手法结合,以写实为主记录寝室阿姨的一天。 五.风格故事、纪实 六.情节冲突(人物冲突,吸引人的地方) 1. 人与物的冲突: 保洁阿姨、学生与事件现场的冲突 保洁阿姨看到一大堆垃圾时发出的情不自禁的抱怨 VS路过学生见此 情景的表情神态; 2. 人与人的冲突: 保洁阿姨与学生的冲突 寝室学生乱扔垃圾的行为,碰到被保洁阿姨制止时,学生表现出的不屑一顾与顶撞VS阿姨默默不语和弯腰清理垃圾的动作;(特写)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范文3篇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范文3篇 第一部分:现实环境 一、背景浅析 108年的中国电视,因为社会局势的需要,新闻直播横空出世,然后占据了整个新闻类节目的舞台,其直观性和现场感是无可比拟的。但在“和平年代”单调的新闻却不能长久的抓住观众的胃口。新闻节目必将走回整合的发展方式 2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电视节目网络化成为一种潮流,各家电视台纷纷入主网络媒体,将开路电视搬上了网络宽频()。虽然短期内并不能赢利,目前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结合大大的弥补了电视在“互动性”上的缺陷 5YY即为网络用语,包含着无限的想象的可能的一个词。 二、企划动机 1为了让每日新闻成为大众得到知识的平台 2提供给青少年网民YY的空间,然后加以正确导向 3发挥新闻的正效用,规避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节目设定 一、节目名称 《Y界新闻》 二、节目类别 综合新闻类节目 三、节目主旨

提供网民对新闻发表观点的空间,则其善者而宣传之并接新闻普及知识。 四、节目目标 五、节目定位 以热点新闻为引、群众观点为辅,加以整理评论。节目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旨在与观众沟通。 六、节目内容 《Y界新闻》主要分为4个栏目 2《Y界我在场》(10’)把新闻事件用FLASH,比较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现场模拟。这样可以规避比较血腥暴力的场面而用一种诙 谐的方式让观众得到亲临现场的感觉。 3《Y界我是他》(15’)角色模仿的讨论,加以评论的正确导向,让观众知道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该如何应对,而其中又有什么知 识和诀窍,甚至猫腻。 4《Y界最YY》(10’)评比当期最离谱的YY,最搞笑的YY,最有哲理的YY等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设想供观众分享。 七、节目风格 1主体颜色,象征标示的红黄两色为主体,象征鲜明的个性和公 正的评判。 八、针对受众 九、节目长度 45分钟的节目,加上期间3次5分钟的广告。更观众足够的休 息和思考的时间。 十、播出时段 为此赢得较高的收视率和固定的观众,在周日黄金时间刚结束时播出,每档30分钟。每晚9:50~~10:20(首播),周一中午1: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电视纪录片的特性 时至今天。曾经依靠跟拍、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实手法为自己打天下的纪录片因为经常流于冗长和平庸而失去了大众的青睐。" 那么,纪录片足以打动人的特性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些相关概念。首先,我们碰到的理论堡垒是"真实"。这可以说是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们最感困惑也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一、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从哲学意义上说,"客观真实"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它强调用"摹写"的方式使主客观达到统一的理论,其缺憾在于它忽视了观察者,忽视了观察者的观察视野对结果的影响,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对于一个客观事物来说,并不存在惟一具有真实意义的描述,真实需要多元的描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是多元的。只要这种观察者的角度是存在的,是现实合理的,它就是有效的,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定要按照"客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的话那也未必做得到。当镜头对准一个人时,他的一举一动是否在于他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

事物的出现、发展、结束是一个相对过程,必须有主客体同时介人才能成立。为此,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真实"实际上包含着两重意义,一是客观真实,源于客观真实又高于客观真实的概念,它更注重的是价值二是价值真实,其中,价值真实更应该被强调。从某种角度上说,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其实就是它的价值意义。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价值意义正是我们选题、拍摄和剪辑的重要标准。 纪录片当然是对一个真实事件的纪录行为。但它同时又是作者的创作行为,它是人类的文化产品和传播产品。实际上,纪录片的创作行为应该在拍摄之前,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全片拍摄之前的创造行为,它建立在对拍摄任务、材料的理解和接触上。二是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地超前创造,一个新的现象。一个新认识,马上产生一个新的拍摄计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拍摄。从这个角度上说,"纪录"实际上是一种手法,它旨在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有"真实感",从而促使受众接受作者的 思想。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真实加上"圈套"。这里的"圈套"指的是创作者为拍摄对象人为设置的情境。它并不是要拍摄对象去表演,而是让拍摄对象在这个情境中被动地但是自然地表现出它应有的反映。这个过程正如格里尔逊所说的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经常依据对象的大体走向,为他设计一个客观环境,让他在这个环境中作出应有的反应。与此同时。他也经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剪辑和结构他的片子,而是使用一种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表现,他将这种表现称之为"对现实的一种虚构",实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的区分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分 贾秀清 电视的纪录片与专题片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是我在工作中遇到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提问者既有高等院校电视艺术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也有很多在一线从事电视节目创作的记者、编导、摄像和相关节目的管理人员。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不成问题, 似乎没有学术的深度,也似乎上升不到需要研究一番的高度,但当你被真的很认真地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体会到这不仅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一个关系到电视节目创作原则、创作规律、创作类型构成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才能体会到事情远远不像问题表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么 简单: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要在两者之间画一条清晰地易于分辨的线是困难的。 在实践者那里,往往电视纪录片就是电视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专题片,一切来自约定俗成、经验使然,虽不易说清但大家似乎心中自有界分:电视 纪录片就是那种注重生活原生态的纪实片,电视专题片就是比较传统的倚重解说表达、带有宣教腔的那种类型。但假如沿着这个思路再细说下去就有点剪不断理 还乱了:电视纪录片追求客观真实/电视专题片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的题 材来自客观现实/电视专题片的难道就不是吗?电视纪录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 拍摆拍/难道电视专题片追求纪实性、排斥导拍摆拍就不行吗?电视纪录片可以 尽量不用解说或少用解说/难道解说“惜墨如金”的电视专题片佳构还少吗?比 如形象电视专题片《美在广西》等。要么,也许两者的区别可能在于一些创作元 素的调度方式不同吧:电视纪录片讲究使用长镜头、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应该调整为人眼的平视角度、电视纪录片可以不使用音乐、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总是唠家常似的低八度……,没错,电视纪录片的确可以这样做,但反过来将这些做法放在电视专题片那边就行不通吗?不然,你发现实际情况并没有太大出入,任何一种创作手法并不独属于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如此这般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上寻找两者的界限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毕竟具体的创作细节是一个变数,它所具备的个性成分是不能替代普遍规律的。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很多创作因为类型定位不清而显得不伦不类,无法做到创作中情致的始终如一。 在理论者那里,曾经有过一些对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加以区别的思考, 但其提出的界定标准与实践界的诸多模棱两可的经验性话语大同小异:要么徘徊于两者在审美表象上的差异,要么踯躅于两者在个别创作元素具体把握方式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