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草原保护修复、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若尔盖草原湿地、阿尔金草原荒漠等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通过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稳步提高高原湿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中幼林抚育,在河滩谷地开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措施及沙障等工程措施促进防沙固沙及水土保持;加强对冰川、雪山的保护和监测,减少人为扰动;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恢复,连通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保护修复、沙化土地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完善黄河流域水沙调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沙减沙体系,持续实施治沟造地,推进塬区固沟保塬、

坡面退耕还林、沟道治沟造地、沙区固沙还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开垦利用荒山荒坡,开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积极培育林草资源,选择适生的乡土植物,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开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开展重点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保护与恢复,保证生态流量,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滩区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三、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退田(圩)还湖还湿、草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保护修复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沿线重要湖泊和湿地,加强洱海、草海等重要高原湖泊保护修复,推动长江岸线生态恢复,改善河湖连通性;开展长江上游天然林公益林建设,加强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加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严重石漠化地区生态状况;大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解决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问题;保护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强化极小种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候鸟迁徙路线保护,严防有害生物危害。

四、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草原保护修复、湿地保护恢复、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控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和后备资源培育,逐步开展被占林地森林恢复,实施退化林修复,加强森林经营和战略木材储备,通过近自然经营促进森林正向演替,逐步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加强林草过渡带生态治理,防治土地沙化;加强候鸟迁徙沿线重点湿地保护,开展退化河湖、湿地修复,提高河湖连通性;加强东北虎、东北豹等旗舰物种生境保护恢复,连通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

五、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

还草、草原保护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沙治沙、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坚持以水定绿、乔灌草相结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大力实施退化林修复;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加快建设锁边防风固沙体系和防风防沙生态林带,强化禁垦(樵、牧、采)、封沙育林育草、网格固沙障等建设,控制沙漠南移;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蓄平衡,实施退牧还草和种草补播,统筹开展退化草原、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修复;保护修复永定河、白洋淀等重要河湖、湿地,保障重要河流生态流量及湖泊、湿地面积;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减少灾害损失;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解决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破坏问题。

六、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石漠化治理、损毁和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通过封山育林草等措施,减轻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程度;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苏铁等极小种群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修复,开展有害生物灾害防治。

七、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推进“蓝色海湾”整治,开展退围还海还滩、岸线岸滩修复、河口海湾生态修复、红树林、珊瑚礁、柽柳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热带雨林保护、防护林体系等工程建设,加强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灾害防治。重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和渤海、长江口、黄河口等重要海湾、河口生态环境,推进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治理,促进近岸局部海域海洋水动力条件恢复;维护海岸带重要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北部湾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护海南岛热带雨林和海洋特有动植物及其生境,加强海南岛水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

八、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三江源、祁连山、东北虎豹、大熊猫、海南热带雨林、珠峰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强化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濒危物种种群保护,构建重要原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网络,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根据管控规则,分类有序解

决重点保护地域内的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对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实施有序搬迁和退出耕地还林还草还湖还湿;强化主要保护对象及栖息生境的保护恢复,连通生态廊道;构建智慧管护监测系统,建立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及自然教育体验网络;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基因保存库、救护繁育场所,完善古树名木保护体系。

九、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与应用,加大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研究站等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国家和地方相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监管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提升基层管护站点建设水平,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生态气象保障重点工程,增强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及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服务能力。

安徽“十四五”规划发布!生态环保目标任务已明确!实施五大生态环保重大工程

安徽“十四五”规划发布!生态环保目标任务已明确!实施五大生态环保重大工程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4月21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提及,“十三五”时期,全省绿色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流域水质达到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并专篇专章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保的目标任务。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生态省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一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节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链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力量。加强源头治理。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完善“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深入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全面排查整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开展长江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生活垃圾渗滤液等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打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成效,强化“三磷”污染整治。加强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力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和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长江两岸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完成沿江两岸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全面建成沿江绿化带。强化扬子鳄、安徽麝、大别山五针松、银缕梅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保护,持续实施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加强协同治理。大力推进上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强化区域联动,协同打击跨区域违法行为。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围绕沿江岸线、河段、区域、产业,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果,开展禁捕管理秩序和涉渔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加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全面落实养老保险政策,适当延长过渡期生活补助发放期限,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渔民纳入兜底帮扶和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就业跟踪帮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扶贫车间和就业基地等定向安置退捕渔民,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支持渔民退捕转养,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养殖、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涉渔产业,增加就业空间。提升执法能力,加快实现长江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水陆并重”执法监管体系,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全链条严厉打击捕捞、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违法犯罪行为。调整完善水生生物保护管理制度,推动资源养护和合理利用互促共赢,构建长江禁捕退捕长效管控机制。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径,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以高耗能行业为重点,推进产品设计、生产工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实施草原保护修复、河湖和湿地保护恢复、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工程。若尔盖草原湿地、阿尔金草原荒漠等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通过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修复,稳步提高高原湿地、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中幼林抚育,在河滩谷地开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采用乔灌草结合的生物措施及沙障等工程措施促进防沙固沙及水土保持;加强对冰川、雪山的保护和监测,减少人为扰动;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恢复,连通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土地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三北等防护林体系建设、草原保护修复、沙化土地治理、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完善黄河流域水沙调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梯田和淤地坝为主的拦沙减沙体系,持续实施治沟造地,推进塬区固沟保塬、

坡面退耕还林、沟道治沟造地、沙区固沙还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开垦利用荒山荒坡,开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进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积极培育林草资源,选择适生的乡土植物,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开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开展重点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保护与恢复,保证生态流量,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滩区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195_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提高生态保护水平

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 提高生态保护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是助力XX 市生态绿色发展优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 一、基本情况 XX市,属于淮河上游河南段洪汝河流域。洪汝河流域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域方案》的农产品提供和水源涵养区,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属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位于三区四带的黄河重点生态区和长江重点生态区的过渡区域,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密切关系到到淮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流域内各市县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内主要河流为臻头河、汝河、洪河,汇合后最终进入淮河。臻头河源于确山县西部千年岭,东西折东北流,经竹沟、瓦岗、任店、留庄、刘店入汝南县境,过官庄、野猪

岗,在沙口入汝河,沿途有有西王楼沟、关沟、陈楼沟、古山冲、十里河、小沙河、吕岗河等100多条支流汇入。臻头河全长135km,最宽处1000m,最窄处不足100m,流域面积1877 km2。汝河发源于黄山乡东北大寨子北麓,过象河流向东南,经春水、毛胡张入板桥水库。出水库经沙河店至梨树湾出县境,再折向东北,经遂平、过汝南,至新蔡县与洪河相汇入淮河。洪河在新蔡县班台汝河汇入口以上为小洪河,为洪河的源流,发源于河南省舞钢市伏牛山区,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等县,在东南到豫皖交界处汇入淮河,干流长251km,流域面积4287 km2。 二、存在问题 (一)河流及沿岸生态流量保障不足 “十三五”以来,洪汝河流域内泌阳县、驿城区西部山区历史遗留和责任人灭失的矿山生态问题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汝河源头象河、桃花店河、上曹河、曹庄河等河道淤积、水土涵养林遭破坏、水质恶化、农业面源污染持续增加等问题,导致河流蓄洪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涵养林功能降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宿鸭湖水库水质常年为劣V类,入库支流河道狭窄、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使得驿城区、汝南县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矛盾突出。从流域整体来看,洪河、汝河、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宿鸭湖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14000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

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主要体现在,森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森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发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害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长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受威胁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 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大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

新泰市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二标段项目

新泰市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二标段项目 柴汶河是新泰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它承载着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需求。然而,长期以来,柴汶河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质污染严重,河岸的土壤也受到严重侵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泰市政府启动了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本文将重点介绍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二标段项目,并探讨其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意义和效果。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 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二标段项目位于柴汶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包括河道整治、河岸生态恢复和水质治理等内容。该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工程措施,恢复柴汶河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水量,保护和增强沿岸生物多样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项目措施和技术 1. 河道整治:通过疏浚淤泥、清理垃圾和沉积物等措施,改善柴汶河的水流状况,保证正常的水流通畅,减少洪水和污染物的滞留。 2. 河岸生态恢复: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如植被恢复和湿地建设,为河岸提供生态功能。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侵蚀,同时提供栖息地和

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3. 水质治理:引入先进的水质处理技术,对柴汶河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调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提高水质。加大对沿岸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保证柴汶河的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三、项目成效和意义 1. 生态保护: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二标段项目有效地恢复了柴汶河的生态功能,提高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这对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保护:通过对柴汶河水质的治理,保证了流经新泰市的水源水质的安全和稳定。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社会效益:修复柴汶河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增强了对河流的保护意识。修复工程也创造了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个人观点和启示 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二标段项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政府、专家、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该项目,我们可以看到生态修复对于改善水环境和维护人类福祉的重要性。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全重 要生态系统保护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农村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法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落实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法律规定健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行耕地养护、修复、休耕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将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制度化、法定化,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重要体现。 二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十三五”期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目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还处在治存量、遏增量的关口。法律规定,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农药、肥料等作出禁止性要求,为实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主要目标,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

谐。目前城乡环境治理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粪污遍地等“脏乱差”现象在部分地区还比较突出。法律规定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承载着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2023注册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解读题

一、判断题 •1、2019年12月《森林法》(修订)提出,国家统筹城乡造林绿化,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绿化美化城乡,推动森林城市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 •2、2020年6月《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提出,长江重点生态区要推进防护林、廊道绿化、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 •3、我国大力开展国土绿化重大工程,其中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营造林24.7万公顷,探索出一条“封、造、改、迁、建、扶”的综合治理新路。 •4、2021年6月2日,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各部门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工作,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A、对 B、错 二、单选题 •5、大力开展国土绿化重大工程,其中()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68.5万公顷。 •6、以下哪项是2019年4月8日习到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的金句?() •7、2020年,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537项,新建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家。 A、1 B、2 C、3

•8、对土科学绿化进行系统谋划,要系统回答科学绿化相关问题。以下哪项是对“在哪种” 的回答?() A、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 B、科学选择绿化树种草种 C、合理利用水资源、稳步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 D、规范开展绿化设计施工、创新开展监测评价 三、多选题 •9、土绿化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进《公园法》《自然保护地法》研究出台,加快推进()修订进程。 •10、《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有哪些重要意义?() A、有助于科学推进国绿化工作

B、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C、推动国绿化高速粗放发展的需要 D、推动国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E、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面我将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1. 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在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超过2700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8。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地维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23.04。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我国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为生态平衡和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明显 我国积极开展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我国在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大幅度提升了北方地区的植被

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 4.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大力倡导绿色低碳、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5. 环境监测和管控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加大了环境监测和管控力度,建立了全面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我国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我国而努力奋斗。根据上面的内容扩写新内容1500字 6. 新能源发展助力生态文明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题库

2023年咨询工程师之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试 题库 单选题(共30题) 1、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到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A.35% B.42% C.26% D.60% 【答案】 C 2、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对货物贸易,实行以()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安排。 A.“零关税” B.“少关税” C.“多关税” D.“轻关税” 【答案】 A 3、三次分配是建立在()的基础上,以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 A.要素共享 B.公平分配 C.自愿性 D.市场效率

【答案】 C 4、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不同主体功能区产业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大制造项目原则上不布局在优化开发区域 B.属于限制类的新建项目按照禁止类进行管理 C.对各类主体功能区的项目实行统一的耗能、耗水等强制标准 D.限制开发区域的产业要通过土地置换等手段促进产业转移 【答案】 B 5、《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在()必须组建项目法人。 A.设计阶段 B.运营阶段 C.可行性研究阶段 D.建设阶段 【答案】 D 6、发展规划具有多重特征,不同类型的规划也有不同的特征,总体来看,不属于发展规划的基本特征的是()。 A.战略性 B.宏观性 C.指导性 D.约束性 【答案】 B

7、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坚持把()作为基本方针。 A.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B.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 C.培育生态文化 D.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答案】 D 8、通常用于衡量经济体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是()。 A.消费物价指数 B.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C.GDP平减指数 D.生产价格指数 【答案】 C 9、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 A.发展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空间规划 【答案】 B 10、国家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建成三大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其三大城市群是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 (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生态安全布局 第三章生态保护修复 第四章生态风险防控 第五章保障与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防控生态风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从事或者涉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本法所称青藏高原,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 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统筹协调、 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 第四条国家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综合协调青 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审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重大政策、重大规划、重大 项目,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问题,督促检查相关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青藏高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本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等责任。 青藏高原相关地方根据需要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规划 编制、监督执法等方面加强协作,协同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第六条国务院和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青藏高原生态 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编制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 关专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等工程,统筹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修复等工作。青藏高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本行 政区域组织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青藏高原生 态保护修复等相关专项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评估。 第七条国家加强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冰川、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开展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健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自 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水文、气象、地质、水土保持、自然灾害等监测网

我国近50年来的生态恢复工作与研究主要表现

我国近50年来的生态恢复工作与研究主要表现 摘要 近50年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进展,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持总体稳定。本文回顾了近50年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发展历程,分别从国土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重点领域总结了主要进展和成效。面向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着力点,对新时期中国生态保护修复提出未来展望。 引言 近50年来,中国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战略部署,系统开展顶层设计,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改革创新,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投入,稳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能力,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安全基础。生态系统具有提供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多重属性[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支撑。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任务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行动[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的多次重大自然灾害[3],尤其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和2000年北方大面积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引起

政府和公众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高度重视[4],国家陆续启动实施一大批生态恢复与建设重大工程[4-6],印发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等重要文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连续印发实施三个全国生态保护五年规划,加快了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同时,随着多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内容、组织形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历次机构改革,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分工逐步理顺[2],政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推动生态保护修复从局部、单要素保护修复向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加快转变,生态保护修复支撑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地位更加突出。 本文重点梳理了近50年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政策和重大工程实施进展,对国土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重点领域成效进行了总结,立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愿景提出未来展望。 1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历程回顾 近50年来,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2-4],加上“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文明”等生态保护理论和理念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对生态保护修复的观念认知发生深刻转变,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保护修复政策革新。 1.1以生态建设与重点治理为主阶段 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态保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

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8.11.23 •【字号】 •【施行日期】2018.11.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 修复重大工程总体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创新市场化生态修复机制,切实加快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促进全省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太行、吕梁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我省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脱贫任务艰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着眼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加快生态保护修复步伐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深度贫困高度重叠资源型地区以创新促增绿、以改革促增收的路子,对改善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打

好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制创新引领,全面加快保护和修复步伐.经过多年努力,太行、吕梁山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扭转,但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面貌依然没有根本改变.面对繁重艰巨的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很难满足经济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加快生态保护修复步伐已经成为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通过创新造林绿化置换经营开发、购买式造林、碳汇造林等市场化机制,有利于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通过创新集体公益林托管、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管林营林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保障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通过创新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集体林地流转等经营机制,有利于盘活现有林地资源,培育兴林富民的绿色支柱产业.依靠机制激活和政策引领,有利于构建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格局,全面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 (二)增加森林植被,筑牢维护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我省太行山区、晋北长城沿线地处京津冀上风上水区域,是“京津冀生态协同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河最主要的源头地区之一,发挥着“华北水塔”的重要作用.吕梁山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吕梁山区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全省入黄泥沙2.7亿吨的80%以上,北部风沙区沙化土地占区域国土面 积的28%,太行山区80%以上河流成为季节性或区域性河流,修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央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恢复和扩大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推动和保障经济转型发展;有利于保护黄河的生态安全,让母亲河休养生息、造福子孙;有利于维护“华北水塔”的生态安全,减少晋北长城沿线的

云南省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全文及解读

云南省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及资金管理(以下简称“本专项”),管好用好项目建设资金,规范建设程序和行为,确保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申请使用预算内投资实施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第三条本专项采取“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不得改变建设内容,扩大或减少投资规模,不得挪用和拉用建设资金。 第四条本专项原则上以州(市)为基本建设单位,安排的预算内投资资金均为直接投资或投资补助资金,仅用于计划新开工或续建项目。 第二章支持范围和标准 第五条本专项支持的项目范围: (一)申请使用预算内投资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包括《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 021—2035年)》及其专项建设规划、《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国家和省《双重规划》”)明确的重点区域符合支持方向的

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具体为:重要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滇西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横断山南缘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金沙江干热河谷(滇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滇东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源涵养生态修复项目、滇东北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滇中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高原湖泊保护修复项目、滇西南岩溶区森林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三江并流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 (二)其他建设项目,包括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印发的其他相关规划内的重点区域符合支持方向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 第六条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预算内投资按项目下达。具体支持方向和标准如下: (一)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标准为:人工造乔木林900元/亩、人工造灌木林400元/亩、退化林修复650元/亩、封山育林100元/亩、飞播造林160元/亩。 (二)退化草原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标准为:人工草地(人工种草)350元/亩、围栏封育18元/米、飞播种草50元/亩、草原改良90元/亩。 (三)湿地保护修复,主要支持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湿地保护基础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