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做法标准

海绵城市做法标准
海绵城市做法标准

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量计算:

雨水量参照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

11()lg 533.01(17.2424668.0++=t p q 雨水设计重现期 P =5年。降雨历时5min 最大暴雨强度q=188(mm/h)。

2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已按照《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落实相关海绵城市要求:(按本项目实际情况填写)

1已按《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雨水径流控制措施,使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建设前雨水径流量为****,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为*****

2、新建项目硬化地面中,建筑物的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本项目室外硬化地面***平方米,室外可渗透地面面积****平方米,可渗透地面率*****

3、人行道、室外停车场、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应当分别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其渗透铺装率不低于70%,本项目人行道、室外停车场、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平方米,渗透铺装面积****平方米,渗透铺装率*****。

4、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除公园之外的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本项目绿地****平方米,下沉式绿地***平方米,占比******。

5、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除城镇公共道路外,每万平方米硬化面积应当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本项目硬化面积****平方米,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立方米。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传统的方法,径流雨水是由管道系统汇集排走,为减少雨水径流,本项目雨水利用系统可适当使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将不透水地面换成透水地面,如在区内人行道上部分铺设透水性方砖,步道下设置回填沙土,砾料的渗沟、渗井;采用透水性路面技术,在区内人行道、室外停车场等均考虑修建透水性沥青路面或混凝土透水路面,其渗透铺装率不低于70%;道路两旁设置渗透浅沟;区内绿地低于路面,雨水可顺畅流入绿地入渗。

本工程:地块一:室外可渗透地面面积:443.44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07.9平

方米,渗透性铺装135.54平方米,可渗透地面率97%,人行道、室外停车场分别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其渗透铺装率100%。 地块二:室外可渗透地面面积:2239.41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599.8平方米,渗透性铺装639.61平方米,可渗透地面率49%,人行道、室外停车场分别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其渗透铺装率100%。

本工程按海绵城市要求设置LID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采用下凹绿地入渗及雨水收集池收集回用方式。

本项目规划面积5014.2平方米,约0.5平方公顷,综合径流系数,本设计取0.458硬屋面0.8,绿地0.15,混凝土和沥青路面0.8),

径流弃流量应按照下垫面性质取相应的弃流厚度,本项目取综合弃流厚度为5mm 。设计一次降雨可收集雨水量为:W=10×0.458×0.5×10×0.458×0.5×

(88-5)=190.073m ,

下凹式绿地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设置下凹绿地,下凹绿地宜低于硬化路面5-10cm ,下凹绿地内雨水收集口顶面标高高于绿地3-5cm 。所种植物选用耐淹植物,设置示意图如下:

雨水口均采用渗透雨水口,雨水检查井,满足24小时内排干积水的要求。

本工程绿地面积为1907.7㎡,考虑到绿地内的地形情况,本工程下凹绿地实际面积按绿地面积的70%计算,下凹绿地面积为1334.9㎡,下凹绿地储水量为:

Q=1334.9*0.09=120.1m 3

雨水收集池

日杂用水量:V=0.001×1907.7+0.002×1318+5%×190.7=14.13

m /d 。存储3天

以上用水量,雨水调蓄池容积为643m 。

3 雨水径流量对比

工程建设前雨水径流系数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4.2.2

条,

458.050147.015.081.24708.06.14538.059.1089=??+?+?=ψ

建设用地雨水外排管渠径流系数选择0.4,

采用雨水利用,可渗透绿化,可渗透地面后计算如下:

一次降雨产生径流量:W=10×0.458×0.5×(88-5)=190.073

m ,

雨水调蓄池容积:为643m 调蓄利用后,外排量占产生的雨水量比例: 663.0190

64190=- 采取措施后的径流系数: 0.663×0.458=0.30

根据0.30<0.4, 因此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满足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

3管网规划:

规划区域内沿道路布置DN300~DN500的雨水管网。建筑屋面雨水经雨水管收集排入室外建筑雨水管(沟);室外道路边适当位置设置铸铁雨水口,收集道路、人行道等地面雨水。雨水经雨水管(沟)汇集排入道路雨水干管,最终排入邻近市政雨水管。区域内共设置一个雨水排出口与市政雨水管连接。

室外雨水管采用双壁波纹排水管,承插胶圈接口。管道覆土深度0.7~1.9m ,在满足地块内排水需要。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

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 雨水花园、下 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 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主要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应对环境变化及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际中的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一雨水系统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在需要的时候又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再加以利用。 1.1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因此,城市建设的方式应当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外拓转变为系统思考城市内涵,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雨洪灾害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另一方面,在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用水不足的问题。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m3,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图1.1)。 图1.1 世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 图片来源:根据相关材料绘制 内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不仅使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合理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化的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承受自然短期强降雨的巨大压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自然环境中“降雨——下渗——径流——滞蓄——蒸发”的水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7)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一般为200-300 mm,并应设100 mm的超高;换土层介质类型及深度应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还应符合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为防止换土层介质流失,换土层底部一般设置透水土工布隔离层,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 mm 的砂层(细砂和粗砂)代替;砾石层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为250-300 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径为100-150 mm的穿孔排水管,砾石应洗净且粒径不小于穿孔管的开孔孔径;为提高生物滞留设施的调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设一定厚度的砾石调蓄层。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 本方案以天津财经大学校园为背景,分析大雨后校园内涝成因,在不改变校园既有的雨水管渠排放系统的基础上(低影响开发),结合校园园林、景观水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围绕校园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对雨水的就地或就近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和循环使用、排水进行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 经调查校园气候环境及现存水循环系统的背景情况,发掘校园存在存系统排水、蓄水功能差、不能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等缺陷,由此提出以下等多种解决方案: 一、集水系统改进 1.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排水管下端设置集蓄、排、净为一体 的集水箱,用以收集雨水及生活废水;(订价:30,000.00元) 2.铺设埋地矩形雨水管道,具体可采用:PVC-U双壁波纹管、 PVC-U加筋管、PVC-U平壁管、PVC-U钢塑复合管、双壁波纹 管、PE缠绕结构壁管、PE钢塑复合管、钢带增强聚乙烯螺纹 波纹管、增强聚丙烯模压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管道。 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10,000.00元) 3.排水检查井 主要内容包括圆形、矩形、扇形的砖砌、混凝土排水检查井,

以及小方形井、跌水井、污水闸槽井、沉泥井、耐腐蚀检查井 等构筑物做法。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4000.00 元) 4.雨水口 内容包括砖砌雨水口铸铁井圈、砖砌雨水口混凝土井圈、预制 混凝土装配式雨水口铸铁井圈、雨水口箅子及井圈。图集对雨 水口的设计原则、施工要求也作了介绍,便于设计选用,并可 直接按图施工。(订价:2500。00元) 二、改进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 1. 对校区的道路交通流量统计分析,按有人群荷载无停车和有 人群荷载有停车(总重小于3吨的轻型车)两种工况分别给 出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透水级配 碎石基层的透水人行道结构。结合实际地形构造,选择改进 的组合及透水材料的选用。对透水人行道的施工图设计及现 场施工提出技术要求,可参照海绵城市规划文件的指导文件。 通过改进道路交通的透水性能,以求促进排水、环保生态铺 设技术的工程应用。 2. 植草砖、开挖溢流井、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进行路沿石缺 口改造等方法,形成降水利用体系;改造树池、高位花坛、 下沉式绿地等景观建设。 三、生态改造 1. 是对校园人工水系稷下湖、连心湖、环岛河进行生态学改造,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sz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2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推进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包括: 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图则等法定规划,海绵城市、竖向、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市政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时,涉及的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深圳市市域范围内适宜区域(非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非特殊污染源地区)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园区改造、环境提升等建设项目,涉及海绵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电力通讯管线、燃气管线、过街天桥、照明工程、零星修缮、应急建设工程等除外。 第四条深圳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各区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海绵办)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具体工作。各区海绵办负责本行政区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配合市海绵办做好监督考核等工作。 第五条市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人居环境、交通、住建、水务、城管、审计、各区政府(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审批。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政府投资项目海绵设施审查要点和相关规定,在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强化对海绵设施的审查,并在批复中载明相关海绵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负责制定市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海绵设施建设。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土委)负责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并组织实施;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等工作中;负责在土地出让条件、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书两证”的核查、许可等审批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海绵城市规划要求

海绵城市规范要点 最近,关于海绵城市的文章与案例越来越多,各种做法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它无非就是城市雨水处理的一种工程技术方法。那到底是怎样一种处理手法呢?请看下文: 1.透水铺装 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2.下沉式绿地 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 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地面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3.生物滞留设施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或石油类等高浓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径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径流雨水可通过路缘石豁口进入,路缘石豁口尺寸和数量应根据道路纵坡等经计算确定。 (3)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大于1%,应设置挡水堰/台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渗透量;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置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设施顶一般应低于汇水面100 mm。 (5)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生物滞留设施面积与汇水面面积之比一般为5%-10%。 (6)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设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围原土侵入。如经评估认为下渗会对周围建(构)筑物造成塌陷风险,或者拟将底部出水进行集蓄回用时,可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膜。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关键词:海绵城水生态基础设生态系统服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1]。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城市海绵”、“绿色海绵”、“海绵体”等这些非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应用,恰恰在于其代表的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尽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他概念的“海绵”重在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早在2003年,笔者曾用“海绵”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2] 并针对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提出了综合解决城乡水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长期以来持续应用于包括台州、威海、菏泽、东营、北京等城市的生态规划中[3~10];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海绵体或“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在国际上陆续发表并获奖;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的遂宁市、迁安市和西咸新区在其规划设计及河道整治等工程中均切实地应用了这套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技术。较早的实践案例还包括2000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图1),其设计采用了人工湿地收集雨水和净化中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地生命的细胞[11];2007年的天津桥园湿地系统(图2),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泡状生态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12, 13];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图3)、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14~16]。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笔者均在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它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并为北京、厦门、重庆等多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建言献策[17~21],并给包括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及北京市最高决策者建言[22] ①。与此同时,业界也更多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23, 24],例如董淑秋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25];台湾水利署也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什么

说起海绵城市我们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然后充分发挥建筑、绿地、道路、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是中国的推广速度并不慢。这个被称为能够逐步消除“城市病”的水生态管理新框架不仅是在给城市增添绿化,还为城市收集雨水,以自然的方式保护自然水系。 “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

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工程技术措施的“六字箴言”,各有各的门道。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减缓雨水汇集速度、延迟峰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和灾害风险。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推出新一代24QP雷达流量监测系统,可用于生活污水、合流污水及雨水管网开放式沟渠的流量监测。设备采用非接触式测量,不受污水腐蚀,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实时测得水位、流速、流量,通过RTU传输到监控中心,便于实时了解地下管网运作状况。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一、海绵城市定义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 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

号)发布,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分档确定。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明确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5年12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把国家开发银行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加强合作,增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资金保障,用好用足信贷资金,为海绵城市建设助力。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海绵城市实践在不同层面有:庭院雨水系统、道路雨水系统、景观水体系统等。这些系统会利用以下几种技术或者综合利用集几种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 1、透水铺装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东段道路工程(K0+000~K2+000)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路东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2016年2月

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部 (1) 一工程概况 (2) 二编制依据 (3)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3)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3)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3) (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3)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3)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3) (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3)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3) (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3 (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3 三施工准备 (3) 1 技术准备 (3) 2 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3) 四施工技术方案 (4) 4.1测量定位 (4) 4.2挖基 (4) 4.3植被及种植土 (6) 4.4砾石层 (6) 4.5透水盲管及土工布 (6) 4.6路缘石开口 (6) 4.7溢流雨水口 (6) 4.8透水铺装 (6) 五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频率 (6) 六质量保证措施 (7) 七、安全保证措施 (8) 八、环境保护措施 (9)

海绵城市示例二

AERIAL VIEW

GENERAL PLANE

生态旱溪建筑屋顶雨水收集生态滞留塘渗透性铺装下凹式绿地草沟地下蓄水池 雨水花园源头控制过程消减末端净化 5.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结合“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论,采用“ 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措施, 从设计到景观材料的运用,减少城市大面 积径流,增加地面下渗、补给地下水,缓 解城市内涝。 “渗、滞、蓄、净、用、排”

海绵城市下渗设施布局?设计思路:本次设计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合理设计场地标高,降低不渗透地面比例,布局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将场地内产生的雨水径流自然引导进入这些生态雨水管理设施内,实现蓄、滞、净化和下渗,超标径流通过溢流井错峰排入周边市政雨水管网。?设计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雨水径流控制设施包括下渗生态草沟、干式生态滞留塘、雨水花园、下沉绿地。?设施设计调蓄容积采用容积法计算确定,如下公式:?V=10HφF ?式中:V ——设计调蓄容积(m 3),H ——设计降雨量(mm),φ——综合雨量径?流系数,F ——汇水面积,hm 2 排水草沟 雨水花园 生态滞留塘 下凹式绿地

5.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雨水管理示意图

生态旱溪典型剖面 生态旱溪 生态旱溪结构类似生态草沟,同样起到传导和 初步净化地表径流的功效。 基地内生态旱溪设计宽度约3-8米,深度 约,30-50cm,边坡为1:6,.纵坡降为1%。 生态旱溪末端设置溢流井,将暴雨径流溢流至 市政雨水管网中。 滞水层深度300mm;滞留塘底部铺设砾石块, 植栽选用根系发达,耐砂质土壤,耐旱且短时 耐淹(24-48小时)的草本植物。 屋顶绿化典型剖面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又称屋顶绿化,是在平屋顶或坡屋顶 表面种植绿化植物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有助 于降低屋顶雨水径流系数,另外,屋顶绿化还 可以处理净化雨水径流,经过屋顶绿化处理后 的屋面雨水径流,可以用于场地绿化灌溉等用 途,或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者经过设置在 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进一步处理之后再排入市 政管网。

关于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快推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8〕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第四条(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海绵城市相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第五条(管理体制) 建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指导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环保、绿化市容、房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本质

在国际上,海绵城市的概念通常指的是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cucture,GI),也被称作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rns SUDS)水敏感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r WUSD)等。简单来说,GI的理念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修建能够涵养水源的绿色空间网络(包含绿色屋顶,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尽可能地模仿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以调蓄雨水、增大地面渗透能力、减少暴雨径流及污染,对雨水进行资源利用。 中国海绵城市理念的进步和发展 与国外的GI理念相比,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更加系统化,它不仅仅包括绿色基础设施,同时也包含了内涝防治,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和城市生态修复等综合建设内容,旨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 图为: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海绵城市的两大核心目标是:提升水质并解决洪涝灾害的问题,因为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更好的实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字眼。改善水生态的建设目标,住建部于2015年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对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进行规定,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六个方面,共计18项具体指标(见下图)。

海绵城市的技术路径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未端处理”的方法。在“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最终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土不熏臭、热岛有缓解”。其中:“源头消减”:着重强调LID的理念,通过修建绿色基础设施加强地面径流的渗透性,有效地吸收和滞留雨水。 “过程控制”:将LID和灰色基础设监事相集合,在修建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的基础上,对传统水处理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地下管网、排水泵站等,同样进行新建和改造,主要包含雨水调蓄设施扩容、深层调蓄隧道技术应用、雨水地下净化和再利用系统设计、以及排水管网优化等。 “未端处理”:通过渗透塘、蓄水池、雨水罐、雨水死地等手段构建多功能未端调蓄系统,对自然水系进行保护和利用。

海绵城市监理细则

. 海绵城市监理细则 总监理工程师: 单位技术负责人: 日期:

第一章编制的依据 一、国家法律、法规;国家、规范、行业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规程; 二、省、市及有关建设主管部门的建设法规和规定;经有关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和项目建设批准文件; 三、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工程建设施工合同;业主与材料、设备供应商签订的工程建设采购合同;业主与设计单位签订的工程建设设计合同;业主与监理咨询单位签订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业主与其它项目建设相关单位签订的与工程建设方面合同。 四、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与建设工程项目有关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规程; 六、项目招标单位提供的招标文件和相关资料 (1)勘察设计阶段招标文件及中标方案图纸和设计概算 (2)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的施工图纸、建筑审批方案图、管网综合图纸、设计施工图等资料。 (3)施工阶段工程招标文件、中标单位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 七、项目咨询监理行业相关规范 (1)《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2)《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第二章工程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月亮大道西段道路工程 2、建设地点:常德市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皂果路至朗州北路段,全长2.224KM 3、建设单位:常德金柳置业有限公司 4、设计单位: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5、监理单位:株洲南方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6、施工单位:湖南经远建筑有限公司 7、工程主要内容:

本工程为城市I级主干道,设计车速为60KM/小时,车道数为双向6车道,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5年,因目前K0+000--K1+080段已形成沥青路面,故只对皂路果路--银牛路人行道做海绵设计,全长1305.563米。 人行道(无停车)面层为6CMC30透水机制道板砖(透水系数≥0.01cm/s),3CM厚水干硬泥浆调平层,15CMC20透水砼垫层,10CM透水级配碎石,压实路基(90%<压实度<93%)。 标准横断面为6M(人行道含1.5M植草沟)+5.5M(非机动车道)+4.0M(侧分带标准段含2M植草沟)+11.5(机动车道)+6.0(中央绿化分隔带)+11.5(机动车道)+4.0M (侧分带标准段含2M植草沟)+5.5M(非机动车道)+6M(人行道含1.5M植草沟)=60M。 结合环城水系的建设,综合考虑海绵城市的施工,将道路与环城水系相结合,将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水体,再在每个入水口做小型生态湿地。 第三章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一、监理工作范围 本分部工程监理范围为:植草沟施工、土壤处理、苗木种植、苗木管理、雨水监测与回收利用等工程的全过程施工监理。 二、监理工作目标 1、投资控制目标:控制在合同约定投资目标内。 2、进度控制目标:按要求的项目建设工期,按时竣工交付使用。 3、质量控制目标: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标准。 4、安全目标: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海绵城市做法标准

雨水工程规划: 1雨水量计算: 雨水量参照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 11()lg 533.01(17.2424668.0++=t p q 雨水设计重现期 P =5年。降雨历时5min 最大暴雨强度q=188(mm/h)。 2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已按照《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落实相关海绵城市要求:(按本项目实际情况填写) 1已按《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雨水径流控制措施,使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建设前雨水径流量为****,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为***** 2、新建项目硬化地面中,建筑物的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本项目室外硬化地面***平方米,室外可渗透地面面积****平方米,可渗透地面率***** 3、人行道、室外停车场、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应当分别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其渗透铺装率不低于70%,本项目人行道、室外停车场、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平方米,渗透铺装面积****平方米,渗透铺装率*****。 4、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除公园之外的绿地中至少应有50%作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本项目绿地****平方米,下沉式绿地***平方米,占比******。 5、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除城镇公共道路外,每万平方米硬化面积应当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本项目硬化面积****平方米,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立方米。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传统的方法,径流雨水是由管道系统汇集排走,为减少雨水径流,本项目雨水利用系统可适当使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将不透水地面换成透水地面,如在区内人行道上部分铺设透水性方砖,步道下设置回填沙土,砾料的渗沟、渗井;采用透水性路面技术,在区内人行道、室外停车场等均考虑修建透水性沥青路面或混凝土透水路面,其渗透铺装率不低于70%;道路两旁设置渗透浅沟;区内绿地低于路面,雨水可顺畅流入绿地入渗。 本工程:地块一:室外可渗透地面面积:443.44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07.9平

海绵城市技术规定

附件 温州市海绵城市设计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 1.一般规定 1.1为推进温州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积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1.2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3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应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措施,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4试点工程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80%,改建不低于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75%,改建不低于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90%,改建不低于85%。 1.5鼓励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6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1.7本规定适用于温州市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其它区域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2.建筑与小区 2.1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优先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 2.2设置在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宜优先采用下沉式做法,并采取措施将雨水引至绿地。 2.3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与低洼地宜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 2.4应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外落水雨水立管底部宜采用间接排水。 2.5新建排水管网宜采用以下标准: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5年一遇,重要公共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10年一遇;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3年一遇,重要地区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5年一遇。 2.6既有建筑与小区改造,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应低于20%;新建建筑与小区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应低于30%。 2.7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宜低于50%。 2.8鼓励采用屋顶绿化,新建建筑屋顶绿地面积不宜低于屋顶可绿化面积的50%。24米以下有公共出入口的屋顶绿地可按以下规定计入建筑与小区绿地率:屋顶覆土厚度30-50cm,按20%计入绿地率;屋顶覆土厚度50cm以上,按25%计入绿地率。 2.9规划用地面积20000m2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宜按照每10000m2建设用地面积不小于100m3的标准配套建设综合蓄水设施。 2.10建筑与小区的径流总量控制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当建筑场地内或附近有河流、湖泊、水塘、湿地、低洼地时,可利用其作为雨水调蓄设施,不必再设人工池体进行调蓄。 2.11建筑与小区的停车场应设计为生态停车场,宜通过设置下沉式的停车位分隔绿带等形式调蓄、净化停车场径流雨水,停车场铺装宜具备透水功能。 2.12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等附近应有相应的警示标识。景观水体、调蓄池等水体深度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一般不应大于0.5m,当水体深度大于0.5m时必须设置防护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