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
公共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二建议课时 72

三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师范相关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教师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公共心理学教材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完善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并在将来的教学岗位上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推己及人,从而善于运用心理学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完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这将有利于他们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开设的依据和内容选择标准

1.心理学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了解、理解、分析儿童心理现象与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心理学原理探究儿童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等。

2.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全面体现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3.课程由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构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实践活动为辅。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性,教学内容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上一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认知过程中感知的基本概念,了解了感知的种类和一般规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都失去了记忆,会变成什么样子?此导语既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与小结,又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展开,利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

发学生的思考。

环节2:落实基础(30分钟)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新课的内容: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记忆的基本过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及遗忘的一般规律和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

接下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和防止遗忘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讨论边思考,从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最后,结合案例法生动的讲授如何将记忆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实际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环节3:拓展延伸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相关案例,通过音频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局限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情商等等环节4:课后作业

什么是记忆?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的记忆活动?

此环节的作用一方面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记忆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种类:(1)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过程:

(1)识记

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目的和任务、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方法等

(2)保持和遗忘

保持:质和量方面

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再现

再认:曾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

回忆:事物不在面前时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

(三)内容编排、体系

章节名称课时

第一章导论4学时

第二章心理过程14学时

第三章心理倾向4学时

第四章心理特征8学时

第五章青少年心理发展8学时

第六章学习心理8学时

第七章教学心理8学时

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6学时

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6学时

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6学时

五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是:教材教法、教育学

后续课程是:教育实习、班级管理

六教学目标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是:

1.知识目标: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重点掌握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意志、需要、动机、智力、人格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程序及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2.技能(能力)目标:

使师范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其他的教育学科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提供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能把它们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观,理解心理健康所涉及的基本内容,懂得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方式等个体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掌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原则与方法。

七教学内容介绍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要求:

1、正确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树立科学的心理观,理解并牢固掌握心理学概念。

2、明确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习、研究心理学在教育中的意义。

3、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流派,心理学研究类型与研究过程,掌握研究心理学的一般方法。

教学要点: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的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

3、个性心理

(二)社会心理

二、人的行为

(一)什么是行为

(二)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

(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二、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道德性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一)刺激变量

(二)个体变量

(三)反应变量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择和确立课题

(二)确定研究设计

(三)搜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

(五)作出结论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测验法

(四)实验法

第五节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与教育的辨证关系

(一)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二)教育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各种心理现象间的关系怎样?

2.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其意义表现在哪方面?

3.为什么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学习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过程(12学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概念。

2.掌握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3.能利用所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要点:

第一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知觉的概念(二)感觉、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分类

2.知觉的分类

(三)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对比

4.感觉的相互作用

5.联觉

(四)知觉的规律

1. 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整体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二、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1、记忆的定义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表象

(二)记忆过程的分析1、识记

(1)识记的种类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2、保持和遗忘

(1)保持

(2)遗忘

(3)复习

3、再现

(1)再认

(2)回忆

(三)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三、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1.思维的定义

2 .思维的种类

(二)思维的基本过程(心智操作)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

(1)直觉式

(2)分析式

(3)试误式

(4)顿悟式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强度

(2)思维定势

(3)功能固着

(4)迁移

(5)个性差异

(四)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2.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3. 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3 .幻想

第二节情绪情感过程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情绪情感的定义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

(二)挫折后的表现形式

1.挫折后的积极表现形式

2.挫折后消极的表现形式

3.挫折后妥协的表现形式

(三)处理挫折的策略

1.情境转移

2.精神宣泄

3.代偿转移

4.心理咨询

5.宽容受挫者

第三节意志过程一、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1.意志的定义

2.意志的特征

(二)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二、意志的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

2.目的的确定

3.选择行动的方法

(二)执行决定阶段

1.意志对行动的调节

2.克服内外困难

3.经受成败的考验

三、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二)果断性

(三)自制性

(四)坚持性

思考题:

1.阐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2.如何理解知觉的特性?

3.结合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

4. 什么是遗忘?如何与遗忘作斗争?

5. 教学中如何利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6.如何理解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7.试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8.试述想象的种类及其现实意义。

9. 心境、激情是怎样产生的?它们对现实有何影响?

10.有学生问:“我每周都制订学习计划,却实现不了,这是为什么?”你将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第三章心理状态(6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认识心理状态,掌握注意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不同种类注意的主要因素,了解注意的品质,理解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要点:

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

一、心理状态的概念

(一)心理状态的定义

(二)心理状态的特点

1、动态性

2、直接现实性

3、综合性

二、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

(一)睡眠状态

(二)觉醒状态

(三)注意状态

(四)应激状态

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

(一)意识状态

(二)无意识状态

第二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产生的条件

1、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 )客观因素

(2 )主观因素

2 、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 、随意后注意产生的条件

二、注意的特征(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三、注意的心理机制

(一)过滤器理论

(二)衰减模型理论

(三)反应选择模型理论

四、注意与学习

(一)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1)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生的注意要考虑其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1)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2)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方法促使学生注意。

(3)让学生采用自我监控的方法调节注意。

(4)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三)交替利用两种注意以维持课堂注意

思考题:

1.分析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因素。

2.引起和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与调节学习的过程?

第四章个性心理(10学时)

教学要求:

1.识记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概念,需要、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的种类

2. 能用自己的话阐述个性的特征,能用实例说明动机的产生过程。

3. 用所学习到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理论,测量你自己或他人的能力和性格。教学要点:

第一节个性心理概述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定义

(二)个体和个性

二、个性的特征

(一)个性的独特性

(二)个性的稳定性

(三)个性的整体性

(四)个性的社会性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一)个性心理倾向性

(二)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个性心理倾向性

一、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的发展和层次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产生过程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物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内因性动机与外因性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三、兴趣

(一)兴趣的概念

(二)兴趣的种类

1.物质兴趣与精神兴趣

2.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

3.有趣、乐趣与志趣

(三)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泛性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性

四、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种类

(三)价值观与行为

1.价值观对行为的动力作用

2.价值观对行为的定向作用

第三节个性心理特征一、能力和智力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的结构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3.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说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说

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6.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三)能力的测量

1.智力测量

2.特殊能力测量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黏液质

4.抑郁质

(三)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四)气质与教育活动

1.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2.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力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与能力、气质

1.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2.性格与气质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性格的结构

1.性格特征

2.性格结构的特点

(四)性格的类型与测量

1.性格的类型

2.性格的测量

思考题:

1.需要和动机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2.阐述性格、能力、气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8学时)教学要求:

1、深刻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概念、影响因素

2、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及意义

教学要点: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 、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心理年龄特征

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作用

(二)生理成熟的作用

(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

四、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一)少年期概况

(二)青年初期概况

第二节青少年生理和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期生理的发展

(一)身高、体重显著增加,身体形态急剧变化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三)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四)生理发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

二、青少年期认知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二)感知的发展

(三)记忆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展

(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第三节青少年的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

(三)青春期同一性危机

二、道德的发展

(一)少年期的动荡性

(二)青年初期的成熟性

(三)信息时代的道德发展

三、家庭的作用

(一)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二)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

思考题:

1.影响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因素有那些?

2.试分析评价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4.网络时代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是否产生影响?如何解决?

第六章学习心理(8学时)

教学要求:

1、深刻理解学习的概念、分类及学习策略的概念、分类。

2、掌握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3.运用学习心理知识指导自己和他人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教学要点: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一)广义的学习

(二)人类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

二、现代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条件反应论

1、学习的实质

2、学习的规律

(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2、有意义学习的分类

3、新知识意义获得的同化形式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根源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点

第二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分析

(一)学习的目的性

(二)成就动机

(三)归因方式

(四)认知内驱力

(五)自我提高内驱力

(六)交往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三)适当开展竞赛

(四)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

(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第三节知识、技能、品德的学习一、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理解

1、什么是理解

2、知识理解的心理机制

3、促进知识理解的因素

(二)知识的巩固

1、什么是知识的巩固

2、促进陈述性知识巩固的策略

(三)知识的应用

1、什么是知识的应用

2、影响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的因素

(四)知识学习的自我监控

1、元认知的结构

2、元认知策略

二、技能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1、技能的定义

2、技能的种类

(二)动作技能学习

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2、熟练操作的标志

3、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三)认知技能学习

1、认知技能及其形成过程

2、认知技能的培养

三、品德学习

(一)品德的定义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公共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开设对象范畴也逐渐突破了以前只针对师范类和教育类学生的定位,成为一门通识课。然而,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要求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使得公共心理学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采取封闭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1] 当前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 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即强调为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新模式,对改 变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窘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以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的姿态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主张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培养。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将其揭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观。

它不仅注重外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让其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潜能;[3]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对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如何将这种全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 1.教育目标:从培养“应试机器”到培养“自我实现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成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罗杰斯也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教养的人。” [4] 以往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制度的适应能力,忽视了个体潜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对象,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观秉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应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自我实现人”的教育目标,让 人本主义教学观贯穿、指导整个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理解地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是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运用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和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2. 教学过程:以教学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

大学普通动物学知识点总结

笫一章原生动物门 一.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这种单细胞又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 1.4有特殊的适应性 不良环境下能形成包囊,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并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待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脱囊而出,恢复正常生活。 1.5 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 代表动物:草履虫––结构和功能 结构和功能 ●表膜:包被草履虫体表的膜,即细胞膜、质膜,分三层。最外层膜连续覆盖在体表和纤毛上, 中间层和内层膜形成表膜泡镶嵌系统 纤毛:为细胞质的丝状突起,是草履虫的运动器官。纤毛的基部有复杂的微管纤维网,控制和协调纤毛的运动。 口沟:从草履虫身体后半端开始,在表膜上一条伸向身体中部的斜沟,沟的未端为口(胞口 细胞质:分成外质和内质二部分 外质:为表膜下面的一薄层细胞质,较透明。剌丝泡分布在外质中 刺丝孢: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庳敌害,有防御功能。 内质:内含颗粒状结构,有流动性。有许多重要结构分布在内质中:食物泡:散布在内质中的许多泡状结构。 食物泡的形成。食物泡的消化功能 伸缩泡和收集管:位于内、外质的交界处,2组,身体前后半部的中部各一对。功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草履虫体内水分来源:A.大部分由外界通过表膜渗透进来。B.一部分随食物经胞口和食物泡进入细胞质。 C.小部分为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水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有二种。大核:一个,肾形,位于胞咽附近。功能:主管营养代谢、有丝分裂、细胞分化,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控制表型基因,称为营养核。小核:一个或多个,位于大核凹陷处。功能:是基因储存地,负责基因交换、基因重组,并由小核产生大核。主管生殖、遗传,称为生殖核。草履虫与其它原生动物一样,无专门的呼吸、循环胞器。 呼吸、排泄:靠表膜渗透循环:靠内质环流 1 .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小核先作有丝分裂,大核再作无丝分裂,各自延长,分成二部分。虫体从身体中部横缢,形成 2 个子体。. 有性生殖:接合生殖 三.重要的病原体—疟原虫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的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4 种:1)间日疟原虫●东北西北华北2)三日疟原虫3)恶性疟原虫●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岛3)卵形疟原4 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人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红细胞前期:在人的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红细胞内期:在人体的红血细胞中进行。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红细胞外期:在人体肝脏中进行。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分类依椐:运动胞器、营养方式 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植鞭亚纲夜光虫1.鞭毛虫纲Mastigophora动鞭亚纲 2.纤毛虫纲Ciliata以纤毛为运动器官喇叭虫钟形。 3.肉足纲Sarcodita以伪足为运动器官变形虫 有外壳的肉足纲种类足衣虫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

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 大学公共体育课教案项目:排球

1、动作的讲解要遵从从下至上的原则,脚→膝→身体重心→上体→手臂 2→头。、半蹲:用于接发球、传球、、组织练习的顺序2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作要领。重点讲解手型,垫击部位, 击球点,手臂角度及身体上下肢的协基调用力动作。1、准备姿势:面对来球,成 (2 )示范:教师先做垫球的完整动半蹲或稍蹲姿势站立。 作示范,让学生建立垫球技术的完整两手掌根相靠,两本、2手型:动作概念。然后再进行分解示范,也手指重叠,手掌互握,两拇 可以边讲解边示范,让学生加深印指平行向前,手腕下压,两 象。做侧面示范时,要让学生看清两部前臂外翻成一个平面。臂向前插臂。蹬地、提肩、顶肘、压、垫球动作:当球飞到腹前3腕的身体协调动作;做正面示范时,约一臂距离时,两臂夹紧前要让学生看清手型,垫击部位平面,伸,插入球下,同时配合蹬分 两手夹臂的动作。正面与侧面示范要地、跟腰、提肩、顶肘、压结合运用。如图所示。腕、抬臂等全身协调动作迎 向来球,身体重心随着击球 动作向前上方移动。 ˊ保持在腹40、4击球点与部位:前高度,击球后下部 2、球触手臂部位:腕上510、垫球技术的练习方法 1)公分处,桡骨内侧平面、徒手模仿练习 (1 )两手叠掌或抱拳互握的垫球手型练习:要求前臂夹紧并伸直,形成 垫击平面,教师及时检查。(2)结合半蹲准备姿势的原地集体 徒手模仿垫球练习:要求先慢后快,击球后动作:重心向抬臂、6重心低,动作协调,教师及时检查与方面伴送,松开双臂 纠正错误动作。两臂夹紧插球、7技术要领:(3下,提高送臂腕下压;蹬地)原地与移动的徒手垫球动作练 习:听教师口令做原地垫球徒手动跟腰前臂垫,轻球重球有变 作;看教师手势做前、后、左、右的化;撤臂缓冲垫重球,轻球 并步、交叉步、跨步的移动垫球动作主动抬臂击。练习。要求动作正确、协调。连贯。2)、结合球的练习 (1)击固定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双手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击动 作。重点体会正确的击球点、手型及 手臂用力时的肌肉感觉。 (2)垫抛球练习:两人或三人一组, 相距4m ,一抛一垫或一抛二垫。要求先教会学生用双手下手抛球,抛出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共13页文档

浮游动物学重点 ——静影藤绒 绪论 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 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 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 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 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 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 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μm 病毒,细菌 Picoplankton超微型0.2-2μm 细菌,金藻 Nanoplankton微型2-20μ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 Microplankton小型20μ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 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 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 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 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 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面讲的那两个方面。 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6.赤潮Red tide 定义: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值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希勤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学生在校的学习,古往今来大都离不开由学生、老师、环境组成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大量教学改革实践活动,老师都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可以说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大部分都要看我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实践教育教学的。 我们希勤中学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近几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日隆。但是,在我们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中,在总结研讨以前的教学工作时,发现应试教育的痕迹仍很明显,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还没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方面,兴“加时之风”,靠“补课之功”,用“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累,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大纲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针对这样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在新课程关于有效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指引下,围绕我校制定的“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认真而深入地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构建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主要思路

“ 1、课题的教学思想:突出“精讲多练”,哪些精讲,怎样练习效果 好;突出“学生活动”,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听、说、读、写、 议、算、答;突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之 有效地获取知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心”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善 待”学生,“信任”学生。 3、注重课堂教学行为:体现“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 现“激励”,将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体现“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体现“表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善于表现的良好心理素质;体现“创 造”,教师敢于在教学方法、手段及艺术形式上进行创新;体现“成 功”,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见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4、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占领;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 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感受;给学生一个 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 教学效益的理念。 2、按不同学科探索具有某学科特点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归 纳出带有一定规律的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 3、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用客观、准确、科 学的评估手段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4、在课堂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反复操作中,探究课堂教 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畴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1、有效教学: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 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试讲教案(排球)

体育(公共课)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大学体育(排球) 教学内容:排球基本技术(发球) 教案类型:自主制作 姓名:赵宗俊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6 日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正面上手发球 (1)准备姿势:面对球网站立,两脚自然开立,左脚在前,左手持球于体前。 (2)抛球与引臂:左手将球平稳的垂直抛于右肩的前上方,距离身体前30厘米,高度约1米左右,上体稍向右侧转动,右臂抬起,屈肘后引与肩平,抬头、挺胸、展腹、手掌自然张开。 (3)挥臂击球:利用蹬地,使上体向左转,同时收腹,带动手臂向前上方快速挥动。 (4)击球点:在右肩上方伸直手臂的最高点,用全掌击球的后中下部。 (5)击球动作:手指和手掌要张开与球吻合,手腕要迅速做推压动作,使击出的球呈上旋。 (6)结束动作:随着重心前移,迅速进入场地。 (7) 技术要领:手托球向上抛高一米,同时抬臂右旋体;转体收腹带挥臂,弧形鞭打用加力;全掌击球中下部,手腕推压要积极。 2、侧面下手发球 左肩对网,两脚左右开立,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左手持球于腹前。(脚→膝→上体→手→肩)左手将球抛于胸前,距身体一臂远,一个半球高,同时右臂摆至右侧后下方,利用右臂蹬地向左转体,带动右臂向前上方摆动,在腹前用虎口、全掌或掌根击球后下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大一学生是形成人生观,掌握专业理论、技术、技能,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处于从个体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转变。开始掌握了辨证思维,情感也更加具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感,但由于正处于青年期,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心理的闭锁性和渴望交往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和鉴别能力不够的矛盾,他们在认知方面很容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动物学复习总结(全部)

绪论实验动物科学 1、实验动物科学包含的内容 分为两个领域1、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 2、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包括1个研究(通过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等研究)3个控制(对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及其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实行控制;使实现动物的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科学研究、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及其质量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提供专用的标准化实验动物。) 内容包括: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2、实验动物医学3、比较医学4、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5、动物实验技术 2、实验用动物的分类 ①经济动物②野生动物③观赏动物④实验动物 3、实验动物的定义 指经过人工培育和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遗传及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满足科学研究,教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及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需要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 4、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法规,1988年《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卫生部2项法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医学实验动物标准》 第二章遗传学质量控制 1.实验动物的遗传学分类 ①原生动物门②海绵动物门③腔肠动物门④扁形动物门⑤线性动物门⑥环节动物门⑦软体动物门⑧节肢动物门⑨ 棘皮动物门⑩原索动物门 11 脊椎动物门 2.近交系动物 (1)近交系动物的定义(3点) 经连续20代以上的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20代或以后的一对共同祖先的遗传群体,近交系数达98.6%,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2)近交系动物的命名 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亦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阿拉伯数字与英文字母等高,符号应尽量简短。C3H BALB/c (3)近交系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纯和性②同基因性③表现型的均一性④遗传稳定性⑤个体性⑥分布广泛性 ⑦背景资料和数据比较完整⑧可分辨性 (4)近亲交配的弊端 意义:①实验动物获得遗传均一性的典型方法。②使用较少的近交系动物,即可达到统计学要求的精密度③同一近交系的全部动物,在遗传上相同,从而减少了表现型的变异④在个体之间能相互接受皮肤和肿瘤移植弊端:①在固定基因时,有害的隐性基因也会纯合,出现不利的性状而造成育种失败②近交还可能导致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从而使高度纯化的动物对不良环境的调节适应能力降低③近交使动物失去为保持足够生物适合度所必需的最低水平的基因杂合性,从而影响动物生长率,寿命,对疾病的感受性,生活力,体力及繁殖能力。 (5)近交系数Fn=1-(1-△F)n n:d代数△F 每一代近交系数的上升率,连续合同胞的兄弟妹交配,每代△F=19% (举例:近交系数F20=1-(1-0.19)20=0.986 3.封闭群动物 1.封闭群动物的定义 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 2.封闭群动物的命名 封闭群由2~4个大写英文字母命名,种群名称前标明保持者的英文缩写名称,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后面的字母小写,一般不超过4个字母。保持者与种群名字之间用冒号分开。 Ssmu:KM 3.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学特性 ①基因库大,杂合率高②群体基因频率基本保持稳定③在封闭群体内,个体间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祖代起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理念,这都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但要实现新课程目标理念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当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致达到高效的课堂。所以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适应了当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新理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由于新课改理念的到来,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化多端。例如,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以及杜郎口中学336教学模式等都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行的新方法。近年来,我校提出了“两把、两重——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探究为方式、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新观念。当前我校高三英语备课组在英语教学中一直探索并运用“二分法”教学,“二分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任务分配都比较大,对学习自主性要求比较强。所谓“二分法”教学,指将学生获得语言技能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在课堂,一半在课外。课堂上也一分为二,老师一半时间讲解要点,一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课后引导并指导学生也将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一分为二;一半预习,一半复习,从而真正尝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二分法”教学,不仅仅于时间安排上,从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倡导知识的积累,一半来自课本,一半源于课外,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学英语,通过媒体、影视、外教等多种途径将语言学活。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当前教学形式下给与教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每位教师应该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解放自身,解放学生,善于创新,为培养学生健全的综合语言用能力和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奋斗。 二、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简述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学生对于英语的认知规律,结合高考要求,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探索出如何高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二)研究内容 1. 如何高效地使学生具备高考的要求。 (1)如何处理好有限的课时与繁杂的教材知识之间的矛盾。 (2)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2. 如何在课堂及课外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综合应用能力。 (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这一语言工具的使用。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 学校体育学2012年(第2卷)第2期 高校公共体育课篮球课教学浅谈① 何润侨 (广东医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湛江524023)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及发展,课程建设还是以教育与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体育谋的教学课程内容建设更 具有鲜明特色,那么,怎样恰当运用现代体育教学技术,方法及手段使学生能够对篮球运动技术学以致用.针对重球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 关键词:篮球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O95—2813(2012)01(b)一0031一O2 篮球课是各高校主要开设的课程之一,主要因为篮球的普 及性和其竞技性,娱乐性等受高校学生的热爱和推崇,再者,因 为篮球场地还是各高校占地面积较大的场馆之一,这样,也有利 于日常教学和课后学生的再进行运动和锻炼.那么,怎样进行普 通高校的篮球教学,课堂中采取何种方式或者传授篮球运动的 哪些技能,授课的深度和广度应怎样,这都是高校教师都必须面 对的一个课题.本文就普通高校的篮球教学观点和不足谈一些 看法,以求和广大师生共同分享和改进. 1篮球课教学的基本特征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其本质特征,在任何环境我们都不能违 背其具有的本质特性,篮球运动当然也不可置否.那么我们首 先就要遵循其学习规律和原则. 1.1掌握专项知识和技能,进行能力培养 篮球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术和战术三种主要形 态,它们是相互作用和统一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掌握技术和战

术的依据,技术是战术的基础,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战术的同 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是篮球课程的重要任务. 能力培养包括身体素质,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身体素质 是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篮球运动本身需要运动者具备跑,跳,投等多种运动技能,通过篮球运动的学习可以活 跃学生身心,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提高技能素质,增强体质. 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指学生在接受了篮球运动教育之后所能进行的技术,技能运用能力,这其中包括比赛,组织,分析, 介绍等相关的篮球知识的纵横延伸. 12篮球课的教学原则 把篮球技术列为重要内容是无庸质疑的.篮球基本技术是 基础的观点为大家所公认的,对技术的掌握决定了篮球技能发展的潜力,结合以后的终身锻炼,好的篮球技术大大提高了人 们对该项运动的信心和热心,很多跟踪调查显示:大学期间具 备有较强篮球技术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有90%多一直热衷于篮球运动,可见,技术的培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 我们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那么,我们全身心投 入到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的教学中去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有目共睹,一个工厂,一个社区,直 至贫穷的山区,都或多或少的有篮球场地,都可以进行着篮球 运动,可见,掌握基本的篮球运动理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在走出校门走向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时,他们都可以组 织,裁判一次篮球赛事.那么,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时,组 织裁判教学也是必学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 育才和育德是同步进行的,我们不能舍德求才,一个有 能力而没有思想道德的才子是社会不容纳的,是被人们所否认的,甚至是唾弃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坚持体育道德的教 育,这样,他们在走向社会后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2篮球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第7卷第2期 2008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7N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2),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研究。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章提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多元性课程目标,并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 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8)02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 口。[1]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面向师范生开设。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体现师范性特色的重要课程,在师范教育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公共心理学课程仍旧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及发展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 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因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传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学习、教学中的心理学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 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该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现实指导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困扰、迷茫、矛盾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3,4] 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合格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课程目标。 (三)人类自我认识目标 人既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又是社会活动的本体,还是精神依附的主体。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借用神话的 形式,表达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愿望。[5] 医学、生理学、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