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辊磨床工艺技术规程

轧辊磨床工艺技术规程

1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在MK84125×55磨床上进行的对冷轧辊、铸轧辊的磨削工作。

2磨床技术参数

2.1拖板润滑:系统使用46#抗磨液压油,使用压力0.5~0.8MPa。根据拖板载荷分布情况添加润滑油,保证拖板均匀浮起0.005~0.01mm。

2.2数控测量装置:可测量轧辊的辊形、辊径、圆度、圆柱度。长光栅精度为0.005mm,短光栅精度为0.001mm。

2.3冷却系统:使用磨削液冷却。

2.4最大磨削直径(砂轮外径Φ900mm):1250mm;

最小磨削直径(砂轮外径Φ900mm):150mm。

2.5最大顶尖距:5500mm。

2.6工件最大重量:30000Kg。

2.7工件转速:5~50转/min。

2.8砂轮线速度:45m/s。

2.9拖板纵向移动速度:50~4000mm/min。

2.10砂轮架横向移动最大距离:625mm。

2.11砂轮架横向快速移动速度:375mm/min。

2.12磨削中凸、中凹量(半径上)≤1.3mm。

2.13连续横向进给速度:0.002~1.2mm/min。

2.14周期横进给:0.002~0.12mm/行程。

2.15砂轮规格:(外径×宽度×孔径)Φ900×100×305mm。

2.16测量装置测量范围:Φ 150~1250mm。

2.17小中心架支撑直径:Φ(100~400)mm。大中心架支撑直径:Φ(400~850)mm。

3轧辊磨削

3.1仔细查看要磨削轧辊的工艺要求,上床检查轧辊缺陷部位,估计磨削深度。

3.2调整轧辊中心位置,粗验轧辊质量,记录重要缺陷。同时调整轧辊中心线。

3.3根据轧辊选择砂轮,并对砂轮进行静平衡试验。

3.4根据轧辊中心孔的锥度选择合适顶尖,并进行安装。根据轧辊辊径形状选择合适的拨叉,并进行安装。

3.5 20吨以上的轧辊应使用软着陆装置。

3.6在轧辊放入磨床前,应在轧辊两端中心孔内抹入固体油脂。

3.7调整尾架上的顶尖位置,顶尖对轧辊的顶紧力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备注:顶紧力太大导致顶尖磨损太快,顶紧力过小会导致轧辊中心线漂移。

3.8调整中心架上底瓦和侧瓦的进给量,使轧辊中心线处于磨床的中心线上。底瓦和侧瓦对轧辊的支撑力要尽可能的小且均匀,以减少托瓦的磨损量。该支撑力太大,导致托瓦磨损太快,支撑力太小导致磨削过程中轧辊的中心线漂移。3.9选择合适砂轮,试磨,修磨砂轮。冷轧用轧辊一般选用60#、80#树脂砂轮;铝箔用轧辊使用120#、220#砂轮。砂轮粒度要尽可能均匀,操作手可根据要求选择不同生产单位、材质的砂轮,做到既节约成本又保证质量。

3.10从轧辊中心或床头侧起刀,按照粗磨、精磨、抛光的次序进行磨削。使用测量架检测要在光磨之前进行。

3.11磨削期间及时检查磨削质量,做到既保证轧辊质量,又节约时间,尽可能延长轧辊使用寿命。磨削过程中,如遇砂轮缺陷要及时停机修整。

3.12磨削过程中要定时检查磨削液过滤情况,防止外溢。磨

削液质量达不到要求时要及时处理。

3.13磨削完毕,要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及时清理磨削液,待磨削液空干后及时均匀涂摸一层防锈油,再用包装纸防护。不常使用的轧辊油层厚度要大些,可按照实际情况酌情选择防锈油型号。

3.14做好相关记录。每个轧辊由磨工组长建立轧辊档案,认真填写投入日期、研磨次数、磨辊参数和工作情况。外来轧辊要及时将合格证粘贴于轧辊上。

3.15轧辊磨完经验收后,方可下床。

3.16磨削完毕后,应对托瓦和平衡架进行防护,防护措施如下:在托瓦和平衡架的平衡梁表面涂抹一层防护油,再用包装纸包装防护。托瓦磨损严重时,要用刮刀修复,严禁用粗砂纸打磨。

3.17超过2小时磨床不运转,必须将工件吊离磨床。

3.18操作人员离开现场,要关机、断电。

3.19磨床发出警报要及时处理,要按照设备操作要求及时进行点检和润滑。

4轧辊磨削要求

4.1辊形曲线为抛物线或直线。

4.2辊形测量位置为辊身长度的1/16等分点。关于“0”位置的对称位置凸度差,不应超过给定值的20%。

4.3轧辊表面不得有螺旋痕、振痕、横纹、划痕、网状线、

花纹、凹陷、划道和碰伤等缺陷。

4.4轧辊表面粗糙度要均匀,配对辊粗糙度要一致。4.5冷轧辊磨削参考数据:

轧辊工艺参数的选择按照工作卡片或技术协议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