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那时的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活动能离开舞蹈,没有任何一族人群没有舞蹈,所以,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和理想审美需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等社会作用。它从起源、形成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被人类代代相传,且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由客观事物来决定和制约。它不是舞蹈工作者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也不是想当然便可创造出来。从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舞蹈,但反过来它又作用与社会。舞蹈史虽然是舞蹈本身的历史,但它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史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状况,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伦理、哲学和风俗等各个方面。舞蹈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点必须肯定。但是,舞蹈中反映出来的生活不等于实际生活,由于人的主管作用,舞蹈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从生活到舞蹈艺术,不是原封不动地直接搬移,而是经过人的头脑和加工制作。生活中的动作是生动丰富的,但这些动作还不是舞蹈,只是舞蹈动作的来源。舞蹈动作还是在生活动作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发展而来的。

比如由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的原生态舞蹈作品《云南印象》,它整个作品全部都是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礼教、信仰、习俗等一些原生的朴素的元素。但她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经过提炼、升华,让最能表现每个民族特征的舞蹈情绪化、形象化,让你一看就知道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让你看后被这场舞蹈有所震撼感动,让它更有生命力更具有世界性。如果她没有生活中的体会和观察,她就创作不出那样形象、生动的舞蹈。可以舞蹈一但离开社会生活,它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市场,所以说舞蹈的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这是全部艺术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有人会问社会生活怎么会是唯一的源泉呢?舞蹈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不是有许多可供的素材吗?那不是源只是流。既然生活是舞蹈的唯一源泉,那么舞蹈创作与生活时代气息是密不可分的。舞蹈创作受时代气息的制约,它必须服从于时代,根据美意时代人们的审美需要、生活理想、思想来进行创作。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歌颂英雄人物,还是描述普通群众的,无论是轻松的还是严肃的,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要的,才是舞蹈的立足之本,成功之道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舞蹈起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舞蹈。舞蹈在不断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给于人们美的享受和健康的娱乐的同时,对丰富群众生活内容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舞蹈在以“动的形式”的表现过程中,在社会生活里直接或间接地起到各民族间的团结纽带作用,以及革新和改变社会

的作用。此外,舞蹈通过活生生的形象描绘,丰富多彩的内容,陶冶了人们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激励了人们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提高人们精神境界和审美能力方面发挥了应有的重要作用。总之,舞蹈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食粮。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为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舞蹈精品。

如何才能拥有艺术创作的灵感

如何才能拥有艺术创作的灵感问题“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拥有那么多的灵感呢?”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灵感,到底是什么? 灵感,英文叫做“inspiration” 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是: Stimulation of the mind to a high level of feeling or activity. 中文翻译为:鼓舞:使人的心灵受到刺激而达到更高层次情感和行动的东西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任何灵感的产生都需要包含2个要素。 一是你的心灵即“mind” 二是英文中所讲的“stimulation”鼓舞或者刺激。 那么你们现在就需要回答我几个问题。回答是与不是就OK。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心灵“mind”越丰富,那么能够刺激它的触发点也就越多呢? 第二,如果想要这种“stimulation”刺激更丰富,更多样,是否需要去看,去听,去接触更多的事物? 第三,心灵越丰富,刺激越丰富,那么获得灵感的可能性是不是越大!伟大的灵感是不是更容易产生?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不用想,也知道是肯定的。

而恰恰就是这三个看似简单得近乎无聊的问题,让我们可以完全地了解一个伟大灵感的产生所需要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又恰恰是可以被我们人为创造出来的。 第一部分:假如牛顿是狼孩??? 我们看那些在历史有名的艺术家,会发现他们都又着无比丰富与多愁善感的心灵。当看到一些在日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的东西时,他们往往会诞生出完全不同的伟大想法,而这些想法造就了一件又一件在人类的艺术史上精美的杰作。 同样一个从树上掉落的苹果,有人咒骂一句,有人拣起来就吃掉了,却只有一个叫牛顿的人由这个发展出了奠定人类近代物理的“牛顿经典力学”。 这是因为牛顿和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一样都有着一颗伟大的心灵。但是有人又要说了,这些不都是天生的吗?我天生就不是牛顿,或者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怎么可能具备一个伟大的心灵呢? 那么我们把这个命题换一下,变成“假如牛顿是狼孩”那么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作为狼孩的“牛顿”在生命中也会路过掉落苹果的苹果树,或许也会被那个苹果砸到,但是结果呢?我不用说,你也能猜到,一定没有什么“经典力学”发生,狼孩牛顿和科学家牛顿的大脑蛋白质构成是完全一样的,生理特征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一个具备伟大的思想和心灵,一个却什么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内容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

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创作与灵感

大创作来源于小的发现,小的发现有来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你的发现会很多,获得的知识会无边无际 人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在文学艺术方面瞬间产生的新奇独特的念头。 以一定的文艺修养为背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需要发挥的形式与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当人遇到某种特定的刺激和启发时,就很可能出现灵感。 为达到创作和演出的最佳效果,文艺界常常组织创作演职人员深入实地体验生活,因为这种方式不但能够直接体会到人物的真实生活情景,也最容易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尽善尽美。 创作灵感是非常宝贵的思维活动,需要善于捕捉,及时利用,否则它转瞬即逝,错过时机无法挽回。 创作灵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从事并喜爱文学艺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经历,词作家乔羽先生当年写《思念》歌词的时候,就是因为一只蝴蝶飞进室内盘旋而引发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歌词,同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说明创作灵感是一种随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求之不得却又不请自来。似有玄机奥妙而又扑朔迷离。 单靠创作欲是无法成就一篇文章的,至少不是一篇好文章。创作时,总有江郎才尽的时候。此类现象也有另一个学名——瓶颈。 平时随时记录下偶发的灵感,那么在关键时刻或多或少可以捡些有用的放进那些缺东少西的文章里。所以说,一篇好文章也不过是一

盘佐料搭配得较好的色拉罢了。而一个作者之所以成功,在于他调配菜色的技术是否精湛。 那么,灵感又是什么?灵感是脑海中精光一闪,妙词佳句如山洪暴发般澎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灵感来时,双眼失去聚焦,因为大脑忙于思考而没空儿下达聚焦的指令;毛发根根倒立,灵感可以是一眨眼,一抬头,一哆嗦,甚至一个瞌睡。总之那一瞬间,你不是你,你是灵感的奴隶。 灵感也很微妙。看到什么,不代表一定会联想到什么。你可能坐在写字台前,面前摆着读了一半的书,手里捧着香浓的咖啡,眼睛盯着窗外绚丽的彩虹,心里想着厨房水槽里尚未清洗的碗碟。 你也可能走在喧闹的大街上,提着沉重的公文包,抹着脸上黏腻的汗水,闻着呛人的汽油味儿,脑海里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创作来自于生活中积累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源于生活,这句话,已被千千万万人传诵,灵感不仅仅来源于生活,它还渗透到各个方面。首先从生活开始。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灵感源于文化底蕴: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灵感源于勤奋: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灵感源于独立思考: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灵感源于个性:“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

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 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 竖线:具有强劲的运势,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正面前进的舞蹈。 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舞蹈画面造型,一般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棱形等基本图形。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1、舞以达欢 2、祭祀与祈祷 3、交流、交谊和择偶 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教育、战斗与狩猎教育、礼仪教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每当结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大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芭蕾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小姐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结婚之时,这场芭蕾舞的音乐乐谱迄今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时代而臻极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且喜爱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专门教授舞艺。这所学校现在属于巴黎歌剧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脚的五个位置和一些优美的芭蕾舞姿则是1700年在这里得到固定的。在皇家舞艺大师博尚(Beauchamp)和音乐家贝弗(Cambefort)及吕利(Lully)的大力提倡下,法国芭蕾舞在文化和音乐上的重要性大增。于是芭蕾变成了许多新的宫廷舞的来源;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东舞曲(Rigaudon)等。在这

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吕利于1653年,开始参加法国宫廷的芭蕾活动,而达到高潮。他当时正和莫利哀(Moliere)合力制作戏剧和芭蕾混成的所谓芭蕾喜剧(Comedie Ballet)。1760年发表的《小绅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这类舞剧最著名的代表作。吕利又把芭蕾使用于他所作的歌剧中,他的两位后继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制。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夹杂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国等的外国情调而更富风趣。这当然和他的个性和背景有关。英国方面又创造一种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已成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当时欧洲芭蕾舞正处在“传统”和“革新”的争论,“严格”和“抒情”间的争论,“纯粹舞艺”和“标题舞艺”的争论,以及“芭蕾”和“近代舞”间的争论中。这些观念在20世纪的今天,多多少少还有它的余波,时而争论不休。 从1789年开始,出现了《关不住的女儿》等一批早期(又称前浪漫时期)芭蕾舞剧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纪,先后在巴黎出现了“浪漫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之作,然后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这“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从而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观念。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先后诞生出“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之后,尤其是舞蹈开始走出“非舞蹈”的误区,竭力回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_冯永朝

第24卷第3期集宁师专学报Vol.24No.3 2002年9月Journal of Jining T eachers College S ep.2002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思维 冯永朝 (包头师院中文系内蒙古包头市014030) 内容提要灵感是艺术创作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和潜意识等特点,灵感思维的实现 需要特定的条件。 关键词艺术创作灵感灵感思维 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9-7171(2002)03-001-04 一、灵感思维现象举隅 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有一天听到自己的一位朋友因情而自杀的消息后,突然间觉得眼前一亮,头脑中立刻就形成了一部小说的框架。当他一口气将小说写完后,回过头来看了一遍,惊讶不已,他弄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费多大力气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他对朋友说:/这部小册子好象一个患梦游症的人在梦中作成的。0这部小说就是后来风靡世界的名作5少年维特之烦恼6。 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天被一部小说的构思折磨得十分烦闷、沮丧,于是他放下笔来,走出家门。他倚立在田野上,放眼望去,除了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外,几乎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当他想举步返回时,突然发现就在前面不远,尘土飞扬的光秃秃的路旁,生长着一株牛蒡花。他怀着惊奇的心情走上前仔细观察,发现这株牛蒡花虽然身溅污泥,几条枝杈已被过往的车轮轧折,花也被染成了黑褐色,但却仍然顽强地活着。托尔斯泰心里一动,由眼前这株牛蒡花,联想到他所熟悉的高加索的英雄)))洽泽#穆拉特的神态、气质和顽强不屈的性格。于是,托尔斯泰受到牛蒡花的启发,很快完成了萦绕脑际很久但又觉得无法下笔的中篇杰作5哈泽#穆拉特6的构思。 更为奇特有趣的例子是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地梦中完成一首诗的全过程的故事。马雅可夫斯基想写一首诗来表现一位男子对妻子的真挚深沉的爱意,他苦思冥想多日,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诗句来表现这种感情,他头晕了,心烦了,索性弃笔卧床,昏然睡去。谁知,那冥思苦想多日而不得的诗句,竟在梦中出现了。 我将保护和疼爱/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在战斗中残废了的/对任何人都不需要的士 ) 44 )

浅析怎么产生艺术创作灵感

浅析怎么产生艺术创作灵感 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即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艺术需要灵感,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思维模式,所以,千百年来人类不停地对这种思维进行研究。灵感非常神奇令人向往的,很多艺术家都渴盼着它的降临。当获得这一心理状态的时候,突然之间有茅塞顿开之感,文思泉涌,左右逢源,不可遏止,如有神助,妙笔生花。但是什么是灵感?怎么产生灵感? 关键词:设计创意;方法;启发;灵感 一.关于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凡有过写作经验的人必有过这种经验:灵感枯竭。当做不出设计作业时经常会说:“没有灵感,等有灵感就好了。”“设计没灵感怎么办?”那什么是灵感? 灵感是自古至今,中外讨论艺术创作和发明创造时常用的一个词。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灵感的描绘和表述是各种各样的,如一些文论中中所说的“感兴”、“天机”、“神思”、“灵气”、“妙悟”等,就是一些与灵感有关的概念,其中的“感兴”是指艺术创作发展到高潮时的高度兴奋状态,也就是灵感.陆机在《文赋》中就曾描述过文学创作中灵感闪现的情景,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他所说的“应感之会”,就是一种灵感现象。唐人释皎然在《诗式》中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追溯西方灵感概念的历史渊源,灵感问题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首先提出来的,他说:“荷马由于生来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伟大诗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黑格尔在《美学》中也论及灵感问题,他说:“想像活动和完成作品技巧的运用,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能力,单独来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灵感就是这种活跃地进行构造形象的本身。”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也很重视灵感闪现时作家的创造激情,说它“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电一样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 二.灵感思维的实质 1.内涵: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大脑皮质由于受到某种外物的刺激,而极度兴奋,突然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意识与无意识活动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突然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飞跃性的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也称做顿悟。它是人们借助直觉启示所猝然迸发的一种领悟或理解的思维形式。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的“茅塞顿开”等,都说明了灵感的这一特点。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摘要: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 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 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 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 生的新想法。 关键词:灵感灵感思维艺术创作 一、引言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 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艺术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 顿悟性思维。它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运动的统一体,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灵感的产生 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 性和亢奋性等特点。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因持续思索,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 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 诗歌的门外”①。所以从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形成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表现 过程,其中创作主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其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灵感产生和化为实际艺术作 品的动力源泉。 一、艺术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 可以这样说,灵感来自与人的不断思索和人生苦修,是顿悟而得,这也是灵感启示下 的艺术创作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间的 获得,必须是经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过程。有了这种艰苦过程的磨练,才有那 “蓦然”间的惊奇与喜悦。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产生虽然具有其突发性及偶然性,但灵感并 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出现在艺术工作者极度的思索过程中,也只有在思索的推进中和能使 灵感在某个偶然的情景之中突显出来,即使灵感有时似乎出现于无意之中,但这无意已是 创作主体长期思索、探求、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思维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 们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灵感会在何时产生,但我们的意识却提供了灵感出现的可能性,任 何一种灵感都是创作主体在思索、探求中的顿悟实现,创作主体越是思索的多,感悟的多,表达欲望的程度愈强,就会愈逼近灵感出现的境界。 二、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

艺术创作中的的灵感

艺术创作中的的灵感 在学习课程《经典美术作品赏析》之前,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从人类有艺术创作至今,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形式经历了无数次更迭和变换,其中的创作源泉或者说灵感是怎么产生的呢?而灵感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迸发并展现的呢?上了这门课,听了老师说了很多关于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的观点,或多或少有点感触和收获,接下来我就针对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简单谈一下。 我觉得: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其实,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灵感思维是人们在艺术构思和不停的思考探索过程中,依靠直觉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的顿悟性思维。它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运动的统一体,是灵感产生的源泉。灵感的产生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独创性、非自觉性和亢奋性等特点。关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其实是艺术工作者继苦苦思索无果之后,因外部条件触发,或因持续思索,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大脑中突然产生的新想法。 往往,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柏拉图曾说过:“灵感是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难得的回忆和观照,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是谁,都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所以从艺术创作中灵感的产生到作品的形成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表现过程,其中创作主体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其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灵感产生和化为实际艺术作品的动力源泉。 还有,艺术灵感来源于不断思索和感悟。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吧,灵感来自与人的不断思索和人生苦修,是顿悟而得,这也是灵感启示下的艺术创作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间的获得,必须是经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苦过程。有了这种艰苦过程的磨练,才有那“蓦然”间的惊奇与喜悦。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产生虽然具有其突发性及偶然性,但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出现在艺术工作者极度的思索过程中,也只有在思索的推进中和能使灵感在某个偶然的情景之中突显出来,即使灵感有时似乎出现于无意之中,但这无意已是创作主体长期思索、探求、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潜在意识,是思维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灵感会在何时产生,但我们的意识却提供了灵感出现的可能性,任何一种灵感都是创作主体在思索、探求中的顿悟实现,创作主体越是思索的多,感悟的多,表达欲望的程度愈强,就会愈逼近灵感出现的境界。

舞蹈史4

第一章 1,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内容及其作用 原始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礼仪性的舞蹈,还是以身躯律动性的摆动作为纯粹欢愉的精神表达,舞蹈充分支配了原始人的生活。” 中国古籍中有许多记述原始舞蹈的内容,如“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雩舞”(《周礼·春官》)等。对原始先民来说,舞蹈艺术是和所有的人类传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对于要达成某种实际和重要的目的的时候,其舞蹈所表现的是一种魔术般的动作。舞蹈给人以力量并能增强氏族或部落内部的秩序与和谐,舞蹈还表达了原始先民一厢情愿祈求降临福祉或避开凶祸的美好愿望。表现祭祀是舞蹈常见的一种形式。 《周礼》、《后汉书》等就载有我国古代人用舞蹈仪式驱逐四方疫鬼的内容(参见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我国现存独龙族的牛锅庄舞,景颇族的…金再再?舞,傈僳族的…死舞?,都属于祭祀仪式的蹈。”(林耀华主编《原始艺术史》)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和明确的宗教内涵,它所表达的既有崇拜的意味,也是在祈祷——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如北美洲印第安人跳的“野牛舞”、“熊舞”,西非部落的猎舞,澳洲土人的袋鼠舞等。最典型的要数一些非洲部落的性爱舞,它的功利性是刺激生殖欲望。 恩格斯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仪式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具代表性的是澳洲的“科罗波利舞”,它的感情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是模拟再现,例如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过程。 第二是力动表现,即纯舞(参见袁禾《中国舞蹈》):它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原始的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性爱舞的确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四大 特征。 2,简述生殖崇拜的舞蹈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因,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总认为其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当有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要到野外去分娩,认为这可以使土地肥沃。如果妇女因分娩而死(这在原始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就要对死者举行英雄的葬礼。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阳物雄伟异常;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3,论述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一种人类原始文化形态,它还不是有意识的娱乐或艺术创作。对原始舞蹈的起源,中外学者有各种认识,如起源于游戏、巫术、性爱、劳动等等。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中的多数意见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形体,还特别创造了人的思想,使舞蹈成为文化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动作,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然而不能说舞蹈仅仅起源于劳动,还应包括非生产劳动的其他生活活动:战争、性爱、祭祀等等。 4,解释巫术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而巫术仪式是世界各民族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性的文化活动。巫术仪式中的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舞蹈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中国古代舞蹈与世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也是在先民图腾崇拜与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其功能则是为先民现实生存服务的,是先民们祭告神灵、传达神意以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表演也多在祭祀性场合。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因为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所以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抒情、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而巫术仪式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浅谈舞蹈创作灵感的来源

浅谈舞蹈创作灵感的来源 作为重要的肢体语言表现形式,舞蹈的创作需要灵感。所以,如何获得灵感是每一名舞蹈创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无数舞蹈编创者的问题。而明确舞蹈灵感的来源,才能够及时抓住创作灵感,从而使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创作深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灵感的加工,才能够创作出能够引起观赏者共鸣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灵感来源于积累 从本质上来讲,灵感是发生在脑做工的过程中的。而大脑的思考需要大量的信息材料,所以灵感的获取也需要以大量信息为基础。因此,灵感可以说是金字塔的塔顶,而组成金字塔的每一块石头则是人的知识和信息。在生活中,每一个舞蹈艺术家都需要一年、两年甚至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作品的创作,而这些时间主要都用于进行大量知识信息的积累。在创作舞蹈之前,舞蹈家们都需要准备充足的舞蹈素材,而这些素材则相当于是输入大脑的客观信息。除了做好素材的准备,舞蹈的创作还要扎实的舞蹈技术技能。而这里的技能不单单指动作技能,同时也包含思维技能。所谓的思维技能,其实就是大脑带有专业性语言符号的思维方式,以确保舞蹈创作的专业性。由于灵感本身就是大脑思维的一部分,所以其与技能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舞蹈灵感的来源也并非是漫无边际的想象,其需要舞蹈创作者围绕着专业的编舞范围进行选择。所以,舞蹈灵感将与知识信息量成正比,只有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才能帮助舞蹈艺术家获得更多的灵感。 二、舞蹈灵感来源于激励 从以往的经验可以得知,舞蹈灵感往往来源于一瞬间。之所以会是这种感觉,就是因为艺术家在这一刻得到了激励。如果将灵感比作是流水,激励就是阻挡流水前进的阀门的开关。通过激励,才能使灵感的阀门被打开,从而使舞蹈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在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也会因为激发而进入临场状态。此时,创作者的大脑将始终保持兴奋,从而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所以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创作者需要找到激励阀,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想要使自己能够得到不断激励,创作者可以采取多种灵感激发方式。首先,舞蹈创作可以模仿为基石,而实现模仿-创新-再模仿-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就能够使灵感得到激发。其次,很多舞蹈创作者都习惯采取仿生激发方式,即通过模仿动植物的本能、色彩和功能寻求灵感。比如陈惠芬的《藏羚羊》等作品,都是采取该种方法获得的灵感。再者,舞蹈艺术家也常常采取否定式激发方式,即遵循正确-错误-正确的科学发展规律寻求灵感。所以,很多舞蹈编创者在经历比赛失败后,往往能从中获得灵感,并且完成作品的成功创作。 三、舞蹈灵感来源于酝酿 实际上,舞蹈创作灵感是深藏于艺术家脑海中的,只有经过长时间酝酿才能被创作者察觉。多数情况下,创作者会先后获得多个灵感,所以灵感会因为较难

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云:“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过来感染人,就象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火从木上烧出,回过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一、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表演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优秀的舞蹈作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场景,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洞察力。 艺术家在再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场景和塑造艺术形象时,绝不可能是漠不关心地纯客观地模拟和翻版,必然要渗透他个人的观点,他对这一特定生活内容的爱憎和褒贬,从而引导和影响人们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激励人们去探索,追求和争取现实美好的生活理想、批判、否定生活中虚伪、丑恶、腐朽的事物。这就是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它和认识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的舞蹈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视其认识作用及教育作用的传统。 云南彝族人民中有一种古老的巫舞,过去一般都在“送祖灵”大典时跳。舞蹈开始时,巫师先用双手做出采摘野果的动作,接着又两腿蹦跳表演追逐野兽的情景,继而做出放牧羊群的姿态,最后是锄地耕作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它形象地再现了原始生产的发展过程,对人们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历史自然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 传统舞蹈还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湖南土家族过去跳《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舞蹈的教育作用,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也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实际上我国的最早教育方式,就是舞蹈。 古籍《尚书·尧典》中记录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不言而喻,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他的教育手段。 《春牛》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古代迎春的习俗,其中也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福建地区的《春牛》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两个丑角,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木棒和牛角,少的手拿算盘和米斗。当舞蹈在表演插秧等动作时,老的就使劲用木棒敲击牛角,同时高声喊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便把算盘珠子摇得哗哗地响,同时高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震撼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这个舞蹈中间所蕴涵着的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 二、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摘要:灵感在艺术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可以从灵感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从艺术家创作灵感产生的不同角度可以得出灵感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灵感;本质;特征 灵感,是人类生命的悟性,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智慧源头的感光点。中外许多艺术大师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在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的创造力,在“ 用笔不灵看舞燕, 行文无序赏花开” 的一瞬间, 由于灵感的突然光顾, 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那么艺术创作中灵感的本质是什么呢?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问题可以从灵感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本文拟对灵感的本质及其特征略陈管见。 一、“灵感”词义辨析 要准确把握“灵感”, 我们首先了解“灵”在语义学中的含义: 靈[灵] : 1.巫。《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王逸注:“灵谓巫也。”2.天; 天帝。《楚辞·王褒〈九怀·思忠〉》:“登九灵兮游神, 静女歌兮微晨。”王逸注:“想登九天, 放精神也。”3.魂灵。《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平公之灵, 尚辅相余! ”《文选·潘岳〈寡妇赋〉》:“愿假梦以通灵兮, 目炯炯而不寝。”李周翰注:“通灵, 通夫之神灵也。” 再看“灵感”:1.神灵的感应; 神异的灵应。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以法师智遗入我, 识洞幽明, 思假妙因, 冀通灵感。”2.指感觉敏锐。《西游记》第四十九回:“我的儿, 你真个有些灵感, 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3.在文 艺、科技活动中, 由于勤奋学习, 努力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与创造能力。 和灵感同义的概念有: 灵犀: 旧说犀角中有白纹和线直通两头, 感应灵敏, 因用此比喻两心相通。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一:“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词:“玉立娉婷, 一点灵犀寄木成。”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没揣的灵犀一点潜相引, 便一似生个身外身。”明王玉峰《焚香记·盟誓》:“但得皆如意, 两情称, 始信灵犀, 诚通海神。” 结合现代心理学, 我们对“灵感”概念的界定是: 灵感是沟通外在的“天”与内在的“心”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 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是在这一活动中出现的情感与思维升华的现象, 是人类创造的源泉, 是人的心灵达到的一种妙不可言的神奇境界。在“灵感”产生的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轻松、愉乐, 充满创造的

浅谈艺术创作之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规律之灵感

浅谈艺术创作规律----灵感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脑有创造的能力,这不是逻辑推理而是思想的飞跃,是所谓‘灵感’,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灵感可以说是人们对熟悉的媒介物产生的一种特殊思想上的飞跃,艺术上的灵感与科学上的灵感都属于思维的直觉认识。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诗歌和舞蹈是凭灵感认识到美和创造出美的,绘画和雕塑是凭技艺创造出来的,灵感只属于诗歌和舞蹈,绘画和雕塑中则没有灵感,。我认为柏拉图对灵感的认识是片面的。灵感是人脑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思维认识,诗歌和舞蹈、绘画和雕塑都是人类对要表达的事物从事的一种行为,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思维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灵感对于人类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苦苦思索好久没做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由于日常生活中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反而在睡眠思维放松时激发了灵感,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因此应运而成。这表明思维放松可以促使灵感的产生。同样,我们周围的环境也激发我们的灵感,俄罗斯画家苏里柯夫早就想以缅希柯夫为主人翁创作一幅画,思索好久无从下手却在一次他被连天阴雨困在一处山间小屋里,又潮又湿的环境下,令其心生厌意,这种特殊环境和气氛使画家联想到缅希柯夫,恍惚觉得自己正置身于缅希柯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愁闷的农舍里排遣时光的环境气氛中,鲜明的视觉印象与思想上已经形成的主题的朦胧意象结合在一起,就这样实现了对主题的审美认识的飞

跃。 画家罗中立先生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现状为题材创作《父亲》时,他反复构思了很多图像,可都不理想,当他偶然想起除夕夜见到一位老掏粪工仍在工作时,给画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这是画家自己感受到的深刻的生活经验,这一情景在思想感情和环境气氛上与画家对主题的理解非常接近,这种感情气氛一旦与主题自然融合交流,画家就觉得身临其境,从而领悟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主题,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主题的内容与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激发灵感的因素很多。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充分利用好各种偶然因素,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把偶然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启发因素的作用,实际上促使艺术家在创作中使流动的未定型的思想感情找到自己的归宿,促使艺术家朦胧的思想感情明朗化并找到感性显现的美妙形式。可见艺术家经历过的情景同艺术家思考的形象偶然结合在一起可以产生理想的艺术形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思考过、经历过的事情晚上睡觉时有可能梦到。现实中的各种偶然因素会激发潜意识来进行创造,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更好地利用灵感。 这些情况表面看来是很偶然、平常的,因为体现主题的最佳形式和内容不是惟一的,往往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启发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主要在于艺术家必须具有敏锐的感觉,对于事物的主要特征有一触即发的独特领悟,因而能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体现思想感情的富有生气的美的形式。徐悲鸿说:“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精辟地道出了艺术灵感的妙谛。他解释道:“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可见偶然性是通过必然性建立起来的,灵感是熟能生巧才降临

《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复习材料和答案

《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一、简答题 一、例举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一)客观精神说,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主观精神说,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他看到并强调了艺术中创作主题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体现出他思想的深刻之处。德国哲学家尼采推向极点,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势力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模仿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夫斯基 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 二、艺术生产包括那几个环节? (一)艺术创作——生产阶段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产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艺术产品(三)艺术鉴赏——消费阶段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三、艺术创作通常包括那几个阶段? (一)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 2.艺术体验是对美的体验。 (二)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三)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作者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构成,来实现构思成熟的形象体系,将其从内心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化为可供人欣赏的外在审美对象。是作者实践性的艺术能力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