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重点

1.矿物质的密度

相对密度(比重)

单矿物在空气中的质量与同体积水在4°C时重量之比。比重大小决定于组成矿物的元素的原子量和构造的紧密程度。矿物的比重差别很大(从1到23,一般在2.5-4之间)。

●轻矿物:小于2.5

●中等矿物: 2.5-4之间

●重矿物:大于4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磨擦或刻划的能力。

摩氏硬度表

●硬度1-10分别是:滑石(1)石膏(2)

方解石(3)萤石(4)

磷灰石(5)正长石(6)

石英(7)黄玉(8)

刚玉(9)金刚石(10)

2.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风化作用实质上表现为一系列崩解和分解

物理风化: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化学风化:分解: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2.物理风化过程(什么是物理风化?)

指岩石在外力影响下,机械地分裂成碎屑,只改变其大小与外形,而不改变成分的过程。

(1) 温度作用引起岩石内外胀缩不一致,岩石是热不良导体。

(2) 结冰作用(冰劈作用)

(3) 风和水的磨蚀作用风沙磨蚀岩石,使之表面裸露,加速物理风化。

4.化学风化(几个风化方法,类型1、2、3、4。可能考选择题)

(1)溶解作用: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岩石中的矿物都是无机盐……

(2)水化作用:指无水矿物与水结合成为含水矿物的作用。

(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水解和碳酸化作用的实质,矿物中的盐基离子被氢离子取代。

(4)氧化作用:空气中的氧在有水的条件下,氧化能力很强。

5.五大成土因素(五个中哪个是最重要的因素?答:气候)

生物作用

母质——————————土壤

气候、地形、时间

6.土壤形成的过程(成土的两大因素)

地质大循环(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

生物小循环(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累积和释放过程)

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7自然(耕作土)土剖面的形成(清楚有几个层次)

O层(A。):枯落物层

A层:腐殖质层

B层:淀积层

C层:母质层

土壤层从上往下顺序为O A B C R

8.有机质的作用

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和生物的活动;(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降低或延缓重金属的污染;(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3)

影响全球碳平衡

9.有机质的调节

*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合理的耕作制度(退化或熟化)

施用有机肥

种植绿肥

桔梗还田

*为什么要对土壤有机质进行调节?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过于强烈,分解释放大量的无机养分不能及时被植物吸收利用,会随水流失。同时

也会导致腐殖化形成的腐殖质也发生分解,更多地流失养分,土壤肥力下降。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过于缓慢,而腐殖化过程强烈,则可供植物生长的速效性养分不足,使植物营养不足,相反却形成大量的腐殖质,进而造成有机物堆积形成大量的泥炭,虽有大量的养分,但不能释放为植物所吸收利用。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这些过程综合起来可

归结为两个对立的过程,即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

11.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土壤让有机质转化最重要最积极的过程,多种酶参与了催化。

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催化:土壤中含氮有机物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蛋白质类型,如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二是非蛋白质型,如几丁质、尿素和叶绿素等。

(过程为:水解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

12.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

硝化过程:NH3氧化生成硝酸。

反硝化过程: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的过程。

13.土壤腐殖质分为三个组分:富里酸组、胡敏酸组和胡敏素。

14.有机质的来源:植物残体;动物微生物残体;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

机肥料。

15.土壤粒级分类标准

各国划分粒级的标准虽有差异,但在名称上均可分为石砾、沙粒

粉粒和粘粒四个基本粒级。

表4-3 常见的土壤粒级制

16.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和肥力的关系,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影响土壤肥力,主要决定:土壤蓄水性、导水性、保肥、供肥性、保温、导温性、土壤呼吸、通气性和土壤耕性

* 砂质土壤:砂粒大于50%;

通透性强;保蓄性弱;养分含量低;气多水少;温度高,土温变化快。

措施:应加强抗旱保墒措施,注意灌水技术; 少量多次的及时施肥,注意基肥与追肥并重,防止发生苗木早衰现象。

晚秋时节,苗木容易遭受冻害,对林木注意加强防寒措施。

* 粘质土壤:各地区均有分布

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土温比较稳定;通气透水性差,易滞水受涝。

在生产上应该注意改良粘质土壤,同时注意苗木的前期施肥和整个生长期的中耕、松土。

* 壤质土壤:砂粘适中;大小孔隙比例适当,通气透水性好;养分丰富;耕性表现良好。

壤质土壤中水、肥、气、热以及植物扎根条件协调,适种范围较广.

土壤有机质和肥力:(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壤每年释放

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2-98%

●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

●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胡敏酸可以加强植物呼吸过程,提高细胞膜的渗透性,促进养分迅速进入植物体。

●胡敏酸钠盐对植物根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土壤有机质中还含有维生素B1—B2、吡醇酸和烟碱酸、激素、异生长素(β—吲哚乙酸)、抗生素(链霉素、青

霉素)等对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并能增强植物抗性。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腐殖质是土壤团聚体的主要胶结剂,形成团粒状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土壤腐殖质是亲水胶体,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亲水基团,能提高土壤的有效持水量。

●腐殖质为棕色至褐色或黑色物质,增加了土壤吸热的能力,提高土壤温度。

(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

能量的主要来源。

●土壤动物中有的(如蚯蚓等)也以有机质为食物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土壤腐殖质有着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腐殖质胶体以带负电荷为主,从而可吸附土壤溶

液中的交换性阳离子,因此,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保肥能力。

●腐殖酸本身是一种弱酸,腐殖酸和其盐类可构成缓冲体系,因此,使土壤具有较强的缓冲性能。

(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土壤中的磷一般不以速效态存在,常以迟效态和缓效态存在,因此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低。

土壤有机质具有与难溶性的磷反应的特性,可增加磷的溶解度,从而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磷肥的利用率。

(有机质在分解时,也能产生一些不利于植物生长或甚至有害的中间物质,特别是在嫌气条件下,这种情况更易

发生。)

17.土壤结构的类型

块状结构体;核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里状结构体

18.土壤结构体的形成基质

土壤结构体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原生土粒凝聚胶结,形成初级复粒或致密土团;第二阶段则由初级复粒或小土团进一步粘结,或聚合成大土块,或由土体在机械力作用下破裂成型,形成各种大小和形状

不同的结构体

(单粒——复粒——团粒)

19.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能

当土壤受到外力作用(如耕作)时发生形变,显示出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称为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它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

分为:(1)土壤粘结性;(2)土壤粘着性;(3)土壤可塑性

20. 土壤结构怎样调节改善?

合理耕作与灌溉,增施有机肥料

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

改良土壤酸碱性

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改良酸碱性土壤的方法:酸性土壤施用石灰等,碱性土壤施用石膏,黑矾及过磷酸钙肥料等)

21.土壤水的类型

固态水——土壤水冻结时形成的冰晶。

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的水蒸汽。

束缚水——又分为吸湿水(紧束缚水)和膜状水(松束缚水)。

自由水——又分为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其中毛管水又分为悬着水和支持毛管水。

22.田间持水量

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

高指标(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的全部)。

(计算土壤灌溉水量时以田间持水量为指标,既节约用水,又避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水分作为重力水下渗后抬高地下水位。)

23.土壤有效水范围

土壤有效含水范围是指土壤所含植物可以利用水的范围,可用下式表示:

A=F-W A:土壤有效含水范围;

F:为田间持水量;

W:为凋萎系数。

23.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原因及其措施:

土壤有效水对于旱地土壤有较重大的意义。所谓有效水,就是作物能够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土壤水分存在于土壤孔隙中,而有效水的范围就是田间持水量至萎蔫系数的含水量范围,土壤有效水主要存在于毛管孔隙之中。因此生产上凡是能提高土壤毛管孔隙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有效水的含量的措施,具体有下列措施:

(1)增施有机肥

(2)改良土壤不良质地

(3)培育良好的团粒结构体

(4)深耕改土,加厚活土层

(5)搞好农田灌排水利设施

24.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25.膜状水: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26.毛管水:就是指借助于毛管力(势),吸持和保存土壤孔隙系统中的液态水。受毛管力的作用,水可以保持在毛

管孔隙中而不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因而可被保持在土壤中。毛管水又分为悬着水和支持毛管水。

毛管水是对植物最有效的水分。

27.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27.支持毛管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

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

28.重力水: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强度超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时,土壤的剩余引力基本上已经饱和,多余的水

就由于重力的作用通过大孔隙向下流失,这种形态的水称为重力水。

29.地下水:土壤或母质中有不透水层存在时,向下渗漏的重力水会在其上的土壤孔隙中聚积起来,形成一定厚

度的水分饱和层,其中的水可以流动,称为地下水。

30.土壤中的水势一般主要由重力势,基质势,渗透势,压力势构成。

3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能解决哪些问题?

(1)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S和含水率 之间的换算。

(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3)水分特征曲线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4)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32.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褐色或暗褐色的,芳香族结构的,具有多官能团的含氮的、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

合物。在土壤中,通常以腐殖酸盐的形态存在,并与矿物粘粒结合形成复合物。

33.土壤空气与大气空气有什么不同?(简答题)

通气良好的土壤,其空气组成接近于大气,若通气不良,则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越接近地表的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越相近,土壤深度越大,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差异也越大。土壤空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34.土壤空气与大气空气如何交换?

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对流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整体流动,也称为质流。对流的流向一般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

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

驱使CO2气体分子不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散,同时使O2分子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散。土壤的这种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被称为土壤呼吸。

35.对流与扩散中,扩散作用是土壤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机制,比较重要。

36.CEC: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土壤pH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37.盐基离子饱和度:

定义: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以算式表示为:

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如Ca2+、Mg2+、K+、Na+、NH4+等),盐基离

子为植物所需的速效养分。

38.潜性酸和活性酸

活性酸:定义: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潜性酸:定义: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常用交换性酸度或水解性酸度替代。

交换性酸:用过量中性盐(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

子或铝离子被浸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测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得

交换性酸的数量。

水解性酸: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39.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水平地带性分布(水平)

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

区域地带性分布(地区因素)

水平地带性:概念: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

原因:纬度不同、距海远近不同及地形不同,水热条件的分异。

?土壤经度地带性: 指土壤带与经度基本上相平行分布规律?(从东到西)

?土壤纬度地带性: 指土壤带与纬度基本上平行的分布规律?(从南到北)

?分布规律:由湿润海洋性与干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地带谱,而西部则为干

旱内陆性地带谱,两者之间则有过渡性土壤地带谱。

*湿润海洋性带谱∶以秦岭、淮河一线为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在此线以南为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由北向南:(纬度地带性分布)

棕色森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

*干旱内陆带带谱∶从东到西(经度地带性分布)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漠土

垂直性地带分布:概念: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规律性更替的现象

土壤在不同纬度的山地,由于基带土壤不同,土壤的垂直地带谱不同。

?热带、亚热带的垂直带谱是∶(海南岛五指山)

砖红壤(红壤或赤红壤800)—山地黄壤土(1200)—山地黄棕壤(1600)—山地灌丛草甸(1879)

?北亚热带土壤垂直带谱是∶(江西武夷山)

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

?在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带谱是∶(河北雾灵山)

褐土(<600m>)—山地淋溶褐土(900m)—山地棕壤(1600m)—山地暗棕壤(2000m)—山地草甸土(2050m)

区域性分布

土壤地域性它是在土壤纬度带内,由于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不同,所形成的土壤类型,有别于地带性土类,而显示出土壤分布规律的区域性特征称为土壤地域性或土壤区域地带性。?

区域性土壤分布没有固定的规律,比较复杂。土壤区域性分布主要由区域性自然条件的独特性所致。

40.土壤分类:根据土层的异同点,将具有相同层次的土壤划为一类称为土壤分类。

(1)分类原则:

◆发生学原则:

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作为基本依据

依土壤属性为基础

?统一性原则:

耕种土壤与自然土壤的统一

具体分析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联系、演变规律)

(2)《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等七级分类单元。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

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

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我国土壤的主要类型:

铁铝土纲:红壤,砖红壤,黄壤

淋溶土纲: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

初育土纲:石灰岩土

均腐土土纲:黑土,黑钙土

人为土土纲:水稻土

盐成土土纲:盐土,碱土

41.土壤: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土壤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w>95%)

固体

有机质(生物及生物残体,w<5%)

土壤液体(包括水及溶解的离子)

气体(土壤空气)

42.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肥力四因子:水、肥、气、热。

43.土壤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44.土壤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

1 产生构成腐殖质基本组成的原始材料(简单有机物)

2 合成阶段多元酚氧化成醌,醌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腐殖质

45.矿质化过程与腐殖化过程的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即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46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包含着两重含义,即土壤结构体

和土壤结构性。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土壤 2.土壤肥力 3.自然肥力 4.人工肥力 5.潜在肥力 6.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7.农业 8.农业生产 9.再生作用10.农业生态系统11.历史自然体12.大气圈13.生物圈14.岩石圈15.土壤圈16.水圈17.土被18.风化壳19.光合作用20.养分库21.矿质营养学说22.腐殖质学说23.归还学说24.土壤肥力递减肆25.发生学学说26.土地生产力27.土壤生产力28.土壤剖面29.土宜30.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1.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2.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3.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4.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5. 一般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五种物质构成。 6.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_____%占土壤容积的_____%。 7.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_____%,其中水分占_____%,土壤空气占_____%它们二者是同处于_____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_____。 8.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_____、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的。 9.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_____、_____和_____组成的。 10.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_____或_____。 12. 地壳表面以上是_____圈,以下是_____圈,其中表面有_____圈_____圈和_____圈。 13. 土壤圈位于_____、_____、_____和_____的_____。 14. 农业土壤是_____、_____和_____综合作用的产物。 15. 大农业包括_____、_____和_____三大部分,主要由_____和_____所组成。 16.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 17.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间接提供的因子是_____、 _____和_____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_____。 18.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__________把从空中的_____和从土壤吸收的 _____和_____合成转化成_____的过程。 19.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 20.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_____、_____和_____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_____的三个库。 21.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分界面,是_____ 和_____进行_____和_____交换和转换的_____。 22.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_____的结果。 23.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后果是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 24. 19世纪中叶(1840年)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_____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_____和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 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这就是土壤的结构体。 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结构改良剂:指能改善并稳定结构的制剂。可分为天然结构改良剂、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和无机制剂等三类。 土壤耕作:耕作是在作物种植以前,或在作物生长期间,为了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而对土壤进行的机械操作。 土壤粘结性:指土粒之间通过各种引力互相连接起来的性能。 土壤粘着性:指土壤粘附在外物(如农具)上的性质 土壤塑性:当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任意变形,而且在外力解除后和土壤干燥后仍然能保持这种变化了的形态,这种性能就称为土壤塑性 土壤粘闭现象: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土壤学复习重点要义. 能具有肥力特征的、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土壤肥力: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气、肥、四大肥力因素:水、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热。原生矿物:来自火成岩

或变质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转变 主要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发生机械破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大多属于热力学风化) 风化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生物风化(根系机械破碎、生物化学作用) 2 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疏松土壤 母质: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的、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土壤有

机质: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土壤有机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质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 来源: 含量多少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耕作措施等密切 3 相关 组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4

并释放出 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 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 有机化合物。 影响转化过程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特性(物理状态[紧实状态];化学组成; C/N[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到C/N 为 25:1]) 2.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 3.土壤特性(温度、PH、质地)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5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措施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土壤学整理

第一章 土壤学绪论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激发作用:由于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称之激发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在一定土壤pH 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 土壤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率 100) )(())((%11?++=--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同晶替代作用,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冻后聚墒”现象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夜潮”现象 白天土壤表层在大气蒸发力的作用下,水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变干。夜间降温,使得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由底土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的表土方向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土壤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 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度的总和。。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

土壤学考试重点

1.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及作用:(1).基本生产资料(2)土壤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据(3)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做成部分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二者区别:土壤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及人为因素共同决定的。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 4.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母质:岩石及矿物经过一系列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物质就是土壤的基础,称为母质 土壤:地球表层系统陆地表面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生长植物、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疏松层 与土壤相比母质:(1.)缺少植物微生物所需的N素(2.)养分分散(3.)无保蓄养分的能力,只是形成土壤的原料。 与岩石相比母质:(1)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表面积(即比表面积)增大,(2)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 5.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6.1:1型矿物组: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重叠组成。(高岭石组:包括高岭石,埃洛石,珍珠陶土,迪恺石等,以高岭土为最典型。)

7.2:1型矿物组:由两片硅氧片夹一片铝氧片而成。(蒙脱石组:包括蒙脱石,拜来石,绿脱石,皂石等,以蒙脱石为代表。) 8.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常见的有:卡庆斯基制、国际制(物理性砂粒 <1mm;物理性粘粒<0.01mm。)、美国制和中国制。 9.土壤质地:为区分由于土壤机械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 10.土壤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 O2和H 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 11.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中复制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步骤。(1)微生物将有机残体转化为合成腐殖质的原材料。(2)在微生物分泌的多酚氧化酶作用下,将多酚氧化成醌,醌与氨基酸或肽缩合形成腐殖质。 12.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1)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当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2)土壤水、气状况(当土壤湿度适当,通气良好时,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分解较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积累少,所释放的矿质养分多呈氧化状态,有利于植物的吸收利用,但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与保存)。(3)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最是温度在25~30℃)。(4)土壤酸碱度13.腐殖质系数:通常把每克有机质(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换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称为腐殖质系数。 14.容积含水量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又称积湿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土壤学重点归纳

土壤学重点归纳 WUNN-INNUL-DDQTY

Iwtpovta^ce/ for AkX/ Parti名词解释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土壤圈:覆盖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屮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潜性酸:土壤胶体表面上的屮的解吸及吸附的H\ A严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土水势:土壤水的能态与标准状态下的纯水的能态的差值。 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肥力:上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括孔隙)的干重。 土壤退化: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土壤养分: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土粒(除去孔隙的土粒实体)的干重。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的组成分类。 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出0、C02、0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永久电荷:土壤中铝硅酸盐矿物的同晶替代产生的电荷,电荷类型和数量不随介质pH的影响。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乂称pH依变电荷。 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也称最大吸湿量。 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一般为吸湿系数的1?5倍。 粘化作用: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他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腐殖质:未分解和半分解动物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所需热量。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o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黏着性:土壤粘附于外物表面的性能,受土壤表面积和水分的影响。 土壤粘结性:土壤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起来的性质,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土壤结构体: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品质及其相互排列的方式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毛管上升水:随毛管上升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随地下水的变化而变化。 毛管悬着水:由毛管力而保持的水分,随毛管张力、蒸腾力、毛管水重力而上下移动。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口分数,即BS。 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0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2、NO等的过程。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总量百分数组合。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整理)土壤学复习.

土壤:地球露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未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农业土壤: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提供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肥力特征是水肥气热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综合反映。 自然肥力:自然因子联合作用下发生起来的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的产物。 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是农业土壤在耕种、改良、施肥等人为技术措施下产生的。 有效(经济)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只有部分肥力在生产中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 潜在肥力: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肥力在生产中未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矿物。 黏粒(土)矿物:存在于黏粒当中的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将土壤颗粒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级别。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层次性:土壤质地在上下土层间排列状况。 粘土矿物:组成黏粒的次生矿物。 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晶架内组成离子常常被另外一种大小接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型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内电荷(永久电荷):由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彻底分解,并在合成为一种黑褐色、高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过程:复杂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变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料的过程。腐殖化过程:矿质化的同时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更为复杂的腐殖质。 起爆效应:给土壤加入新鲜有机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微生物不仅把新加入的有机物分解完,且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胶体:土壤中1—100nm之间的固体小颗粒。 电荷数量:单位土壤所带电荷库仑数。 电荷密度:单位土壤表面电荷数量。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活性酸: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性酸度:过度中性盐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被浸提剂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过度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能(作用):给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总孔隙度(总孔度):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比: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 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土粒重量。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摄氏度水密度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干重。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和复粒大小、数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土壤结构体: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