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认识论测试题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之认识论试题整理归类

一、选择题 1、(海南单科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B)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海南单科卷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B)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D) 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全国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C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8.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w.w.w.k.s.5.u.c.o.m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认识论和联系观

认识论和联系观 1. (2019 年高考文综宁夏卷)农历丁亥年是 60 年一遇的“金猪年” ,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 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 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同,其依据是: () A. 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 B. 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 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 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 ( 2019年高考文综宁夏卷)2. “100— 1 = 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 止因1 % 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 — 1= 0”蕴含的哲理是( ) ① 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 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 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勇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 ②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C .①③ D .③④ 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天圆地方” 、“圆球体”、“扁 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4. 【2019山东卷】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 .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 .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 .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头孢曲松纳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 如果把它和某些药物一起 服用,就会 导致药效减弱、 副作用增强, 对人体造成损害。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配伍禁忌。 在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 曾出现病人服用该药物致死的案例。 卫生主管部门在调查研究 的基础上, 并没有禁止使用这种药物, 而是要求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写明配伍禁忌的有关情 况。回答29?30题。 5.【2019全国 I 卷】对一种药物及其配伍禁忌的认识,体现出认识( ) ① 是一个永远不能达到真理的过程 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 ③是一个永无止 境的无限发展过 程 ④是一个包含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药物的配伍禁忌问题启示我们( ) ① 应该在普遍联系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 ②应 该客观地认识事物在联系中的性质 和作用 ③应该摒弃那种控制条件研究事物的方法 ④应该摒弃那种分门别类研究事 物的方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2019全国 I 卷】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 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 3.【2019 宁夏卷】 “气象预报仍然是 现 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 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 性 A.①② B .②③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论主观试题

1.2016年4月,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目标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主要表明 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利用规律④人们可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在艰苦的条件下,走访中国各地,从传统中医药典《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不断实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的走访为其奠定了基础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屠呦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对青蒿素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屠呦呦的发现推翻了前人的真理性认识,达到了终极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青蒿素能否治疗疟疾是屠呦呦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丹麦女生在使用手机中发现,晚上睡觉若将开着的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上课,这让她怀疑手机辐射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于是她将研究转向手机辐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经过试验发现,没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水芹和豌豆种子都能发芽并茁壮生长;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种子不仅没有生长,甚至大多数都死了。这表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怀疑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5年7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已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7时50分成功从距冥王星1.25万公里处飞掠,并陆续传回最新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照片,“新视野”号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为神秘和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85年前,2006年因轨道形态特质被降级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④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5.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6.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展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被一一验证的事实告诉我们(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③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现状,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人多力量大”,到“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再到“双独二胎”、“单独二胎”,如今国家又开始放开二胎。计划生育政策是之所以需要逐渐完善,是因为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不断发展的真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④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朗诵诗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自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1)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 理论(1)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本文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的内部机制、理论变量的发展问题以及运用该理论进行行为干预的关键要点,希望能给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认识结构 1.引言 计划行为理论是Ajzen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不能只由态度来解释和预测,而是取决于其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又包括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此理论不仅涉及到行为意向这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同时还加入了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力。该理论模型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挑战,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认识形成的基础的认识结构和探索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等其实也是一种认识结构,就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图式”,所以我们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要变量。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态度、行为规范等变量对行为发生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人们不断做出或改变各种行为决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论”,因为它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和量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简述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些计划行为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解。 2.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目前较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延伸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的行为意向,即是否有意图或打算采取行动,而行为意向则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如吸烟者是否对戒烟持有积极态度。而

第4讲 认识论资料

第四讲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认识是什么?如何看待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认识论都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的原则运用于考察人类的认识现象,认为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贝克莱,休谟,康德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回忆说”,中国的程朱理学,德国的黑格尔哲学都是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

辩证法与认识论

专题十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 【解题思路】 1.实践的观点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3.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4.感性认识的丰富性、直接现实性与理性认识抽象概括性; 5.认识的主体性及其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7.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认识运动总规律及其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再认识”的方法。 【答案要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方法论上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同时,更重要的是,尊重实践就要尊重群众,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在方法沦上就是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反对狭隘经验论。首先,理论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3(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

哲学认识论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模拟试题选编认识论 1、(14年潍坊一模33)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日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oC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14年临沂一模20)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昕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 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14年济南一模34)2013年11月21日,多国研究人员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为揭示宇宙射线之谜奠定了基础。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物质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活动因其主动创造性而具有了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14年揭阳一模33)201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承诺: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将细颗粒(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省级财政将投入2500万元从源头上治理PM2.5等大气污染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应对PM2.5时,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从广东总结出来的特殊经验,可到全国推广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治理PM2.5重在行动 5、(14年滨州一模3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6、(14年威海一模17)近年来,网络热词成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着文化 C.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14年临沂一模22)当前,“明察秋毫”级别的成像能力早已不足挂齿,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对化学键直接成像的水平。去年,美国研究者利用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拍到了化学反应中旧共价键断裂、新共价键形成的全过程。科学家在结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又可更进一步,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分子结构图旁,终于可以为化学键配上货真价实的“素颜照”。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发展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③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14年广州一模33)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14年淄博一模35)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 ①人们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思维规律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科学设备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14年泰安一模24)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扎实开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取信于民,李克强到广西调研时强调指出:“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这句话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1、(14年临沂一模9)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一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便利,甚至通过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谋取不当利益。近期,国家采取一系列行动打击网络谣言。谣言被转发一万遍也不会成为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不断超越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真理与谬误界限明确,无法转化 12、(14年菏泽一模23)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空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地面上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竟然成为神奇的圆周运动,这表明 ①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世界是不可知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14年佛山一模33)中国成功将嫦娥二号送入太空带给人们的喜悦尚未消散,却迎来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消息一一12月9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03星”,因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追求真理的过程永无止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14年德州一模24)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根据传统理论断定,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中国科学家在掺Fe的SmOFeAs和CeOFeAs 中观测到了43K和41K的超导转变温度,并且利用高压合成技术制作出一大批不同元素构成的铁

认识论练习题

期中考试高二政治复习学案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 . 2008 年9 月25 日,我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型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送人太空预定轨道。这一壮举主要说明()A .实践的客观性 B .实践的能动性 C .实践的历史性 D .实践的社会性 9、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

发生认识论原理

3008发生认识论原理(卷名:心理学) J.皮亚杰著。它是一本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重要著作.3卷本,1950年出皈。伦敦G劳持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72年出皈w梅斯的英译本The PrIntiple5 0f Genetlc Epistemolcigy。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王宪钿等的中译本《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在书中用缝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理论总结. 皮亚杰主要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但他指出其研究“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而认为“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满意传统的认 识论只颐到高级水平的认识,即只颢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他确足“发生认识论的 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 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掌思维。”凡是熟悉皮亚杰工作的人,都会发 现正是这一理论思想指导着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的。 本书共分3章:第l章为认识的形成。作者应用了逻辑、数学的概念术语对所得的研究 资料作了结构性的分析。他以运算为标志区分出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而阐明了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而 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向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过渡的原理。第2章为原初的机体条件。作者分析了认识获得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他首先评述了J—B.de拉马克的经验主义,指出拉马克学说主要缺乏的是关于变异和重新组合的 内在能力的概念以及关于自我调节的主动能力的概念,而提出S—R(刺激一反应)公式的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坚持了拉马克学说的精神的,他主张对这一公式应作彻底的变革:把S—R 公式改写成S:R,或更确切地改写成S (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而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他还对“天赋论”、“从本能到智力”和“自我调节系统”问题 作了分析。第3章为古典认识论问题的重新考虑。作者对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古典认识 论问题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的发生离不开继续不断 的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不仅为研究认识论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供经验验证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用跨学科的知识阐述认识起源问题的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