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课《认识厘米》的教案

录像课《认识厘米》的教案
录像课《认识厘米》的教案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故事《古人买鞋》。

课件演示:《古人买鞋》

老师:听完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古人买鞋方便吗?那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怎样就能又方便又准确地买到合适的鞋呢?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脚到底有多长?

老师:是啊!我们的祖先为了发明一种能准确、方便的长度的工具,一直不懈地探索,先后发明了绳、准、规、矩、脚尺、竿影等测量工具,然后在生活与生产中不断改进与创新,最后终于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方便交流,对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

2、介绍测量工具——尺子:

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尺子

老师:尺子上有些什么?

按学生的回答,依次介绍:

老师:这一条一条的线,我们就叫刻度线(板书:刻度线)

老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很均匀。尺子上还有什么?

对啊!还有数呢。请你们读出来。

老师:其中最小的数是哪个?

老师: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长一点数就多一点,尺子短一点数就少一点,但不论数多数少,有一个数是不能少的,你们知道是几?

老师:我们对0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那它在尺子上表示什么意思?

老师:没错,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时,就要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重要。

老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你的知识真丰富,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1厘米

课件展示:这就是1厘米。

(1)、你能说说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吗?

(2)、请你找到尺子上的0刻度,再找到1刻度,说一说:从0到1的长度是多少?

(3)、难道只有0到1是1厘米吗?

下面请同组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找一找、说一说从几到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

(学生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4)、老师:同学们学习能力真强,通过自己的探究想出了这么多1厘米,那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几到几是1厘米呢?(引导学生小结: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渡语: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那你觉得1厘米有多长呢?

(1)、观察自己的尺子,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把1厘米画在你的练习本上。

(3)、请你们比一比,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然后同组的小朋友互相比划比划。

老师:比好了吗?好,两个手指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同组的小朋友互相比一比。然后仔细观察,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两指间的空隙有多长,再放开。

(4)、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1厘米大约的长度。准备,开始!

(5)、1厘米这么短,那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3、认识几厘米

过渡语:我们认识了1厘米,知道1厘米非常短,但我们不能只认识1厘米啊,只认识1厘米,那我们怎么应用啊?所以我们还要认识2厘米……(老师:同学们还挺有发展的眼光。)

(1)、现在请看大屏幕,这张红色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争论。

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小结:这张红色纸条包含5个1厘米,所以它是5厘米。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7个呢?18个呢?

(2)练习:(课件出示)

下面这些物体长几厘米?

小刀长6厘米铅笔长12厘米回形针长3厘米橡皮厚1厘米

(3)动手实践: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我们会认几厘米了,但数学不能纸上谈兵,咱们还得会用尺子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量一量咱们数学书的短边长几厘米?

(学生动手测量)

组织学生交流:谁来展示展示,你是怎样测量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的?

提问:在测量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

老师指导学生继续测量螺母、牙刷和铁钉的长度。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下面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否正确?(课件出示)

小明、小红、亮亮、东东测量物体的方法。

2、拿出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取整厘米)

选一到二样自己喜欢的物品

(1)、先估一估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3)、把估的数据和测量的数据填在下表中。

4、拓展延伸

小明刚才和大家比试时,不小心把尺子掉到地上,尺子的两端都断了,(展示),可他要用这把破尺子量这根小棒的长度,他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帮帮他,你们愿意吗?可这把破尺子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吗?怎么量?

老师:小明谢谢大家依靠智慧帮助他战胜了困难。是啊!在学习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不退缩,依靠智慧、知识就能战胜它。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对自己满意吗?你最满意自己哪一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生活引入- 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 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 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 一、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 (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三)《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五)《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_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引言:出示“量”字,黑板上这个字你认识吗?谁来读一读? 还可以怎么读,注音“liang”,量什么?板书:量长度 2.你想量什么东西的长度,愿意来说一说吗? 小朋友想要量的东西非常多,下面我们先一起来量一量每个小朋友的课桌有多长好吗? 先想一下,你打算怎样量,用什么东西量?指名回答 3、小朋友,就用你喜欢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开始吧。生量操作 4、反馈:课桌大约有多长?谁来说说你量的结果。师随机板书几种不同的结果。 5、观察结果:小朋友,观察一下,你们量的结果都一样吗? 量同样长的一张课桌,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都不相同? 小结:因为量的工具不一样,每个长度的单位都不相同,所以量出来的数字都不一样。 过渡: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测量方法,你觉得用什么东西量可能会更好一些呢?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操作、体验,产生悬念,造成认知冲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厘米 1.观察尺 (1)小朋友,你们有尺吗?拿出来看一看,观察一下尺上有什么? (2)生回答,师出示放大的直尺图进行讲解 a.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些线在尺上叫刻度线。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还有没有一大格了?观察一下这些大格一样长吗?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一样长,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b.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对,尺上的数字是从0开始的。 这些数都是用来表示几刻度的。0对着的这条长线段叫零刻度线,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这条呢?(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c.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厘米”。(读一读) 厘米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2.感知1厘米 (1)那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请小朋友用这两个手指头试着在尺上去比划一下,不会的看看前后左右的小朋友。 [学生在平时画等号中已经有了一些长度概念,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2)指名回答: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生回答:0到1 是看下面的数字吗?应该看什么? 应该是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还可以从哪儿到哪儿? 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完整word版)浅谈课堂教学录像的拍摄

浅谈课堂教学录像的拍摄 目前,课堂教学录像已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研究、师资培训、远程教学以及学校教科研成果的资料留存等方面。课堂教学录像不仅要客观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要能充分表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摄制者只有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正确利用拍摄技巧,才能摄制出优秀的课堂教学录像。本文谈谈自己对如何拍好课堂教学录像的体会。 一、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一部好的课堂实录应该是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摄制人员事先应和教师沟通,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心中有数。 机位的安排是课堂教学录像拍摄的重要准备工作。一般课堂实况采用双机位拍摄。2台机子的信号可分别通过视频线输送到切换台进行现场切换。2台机子具体分工为:①号机负责拍学生,如学生听课、做实验、练习、记笔记、回答问题、朗读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同时要注意抓拍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个别学生的瞬间动态(如脸部神态、表情等)。②号机主要拍教师活动,如课堂的全景、教师的中景或近景、板书、投影及演示实验等。 一般情况下,2台机子按照各自的职责拍摄。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应安装导播与摄像人员之间的通话系统,以便两个机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另外,教学软件(课件)的信号,可利用视频转换卡从电脑中将数字信号变换成视频信号,输送到切换台。 二、拍摄技巧 拍摄技巧主要为景别的运用和镜头的运动。 1.景别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一般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远景:是各类景别中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画面内呈现的是开阔的空间或壮观的场面,人物所占的面积极少,基本上呈点状。它适用于外景拍摄,用于介绍环境。 全景:表现的是某一被摄对象(如课堂、人物等)的全貌。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或展示,如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 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 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2.镜头的运动和运用 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摇镜头: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古典概型视频录像课例教案

古典概型视频录像课例教案第一课时 武威第三中学 授课人:唐天喜 视频录制:邵志光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大节的内容,教学安排是2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古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它承接着前面学过的随机事件的概率及其性质,它的引入能使概率值的存在性易于被学生理解,也能使学生认识到重复实验在有些时候并不是获取概率值的唯一方法。同时古典概型也是后面学习条件概率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节课是在没有学习排列组合的前提下学习的,所以教学重点不是“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与数学模型去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古典概型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体验过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初中又进一步丰富了对概率的认识,知道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中现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概率的意义,掌握了概率的基本性质,知道了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生接受起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显得轻松很多。 (以教材为背景,根据学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媒体运用 1、制作PPT课件; 2、使用电子白板教学; 3、摄像制作视频课件,供学生课后回放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本事件的,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会用列举法计算古典概型中任何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观察类比各个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思想,使学生 掌握用列举法,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概率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典概率这一数学模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 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 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形成锲而不 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概型这一模型 教学难点:古典概型中概率值的计算公式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学生完成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和一枚均匀的骰子是试验, 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记录“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每组同学至少做20次 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点数为“1,2,3,4,5,6” 出现的次数,每组同学至少完成60次。 各组学生展示模拟试验的方法并汇报试验结果,教师汇总并提出问题: 1、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合不合理? 2、通过之前的学习,两个试验各自的每个结果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1:不合理,因为需要大量的试验才能得出较准确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操作起来不方便 答2:在试验中发现各个结果出现的次数几乎相同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1、基本事件 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试验一中出现的结果有两个,即“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并且它们是互斥的,硬币均匀,所以出现这两种随机事件可能性相同,因此概率是相同的。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认识厘米_人教新课标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与反思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习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但对厘米、米等“单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知并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又怎样让学生真切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初步的长度观念呢? 一、创设情境,引入“厘米” (……经过用回形针、蜡笔、小刀、橡皮等工具测量同一课本后得出同一物体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结果不一样。从而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测量了课本的长,为什么测量的长度不一样呢? 生:我们用了不同的“东西”测量课本,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怎样测量物体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请观察你们手中的尺子。(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2:我想知道尺子上一小格表示什么?一大格表示什么? 师: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 (播放课件:小朋友好,我是长度单位“厘米”,平时你们测量物体时,可以用上我,比如说铅笔长15厘米,课本长20厘米,课桌边长100厘米。小朋友们,初次见面,你想对刚才的介绍说点什么?) 生1:我想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 生2:我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 二、参与活动,体验“1厘米” 1、认识“1厘米”。 活动一:找一找 师: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 师: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从0到1的距离叫1厘米,也可写作1cm。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直尺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相互指着说一说。 生1:从刻度1到刻度2是1cm。 生2: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cm。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上每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 总结并板书: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或者每一大格间的长度都是1cm。 2、感受“1厘米”。 活动二:量一量 师:请拿出学具盒里棱长1cm的正方体,它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不信,量一量看。(教师巡视并用实物投影演示)还可以怎样量?(学生测量,初识将物体的一端

观看自己录像课反思

观看自己录像课的反思 李发英 面对面的听别人上课、观看别人的录像课,这些都是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事情。通过听课吸取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而自己看自己的录像课,这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今天利用课余时间我观看了自己前段时间上的一节化学课,感慨万分!——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节奏不够紧凑,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够灵活,比较死板。如:开始的导入就比较啰嗦,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 二、整个课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只是一小部分在跟着老师,从课堂上可以看到有些孩子甚至在打打闹闹。 三、练习没有梯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有些练习不符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教师的语言不柔和,缺乏亲和力,比较生硬。课堂气氛不够和谐、民主。 通过以上分析,感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提高,自己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在探索中慢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化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李发英 9月21日我讲了一节公开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一、成功之处: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知识深挖掘,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深入的分析,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了创设教学情景,以一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主线,使这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我选的练习题针对性强,层次性强。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探究为手段,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落实,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二、不足之处:在这节课中,总结出来有“两板”。第一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小黑板“板”。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一点,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留出活动的“天地”。正象李红莲老师所说的学生是喜欢战的。不要怕学生回答不对,敢于面对学生的错,可以让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旨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的一节课。 本课教师采用讲述阿福做新衣的故事,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环节过度自然,练习呈现丰富。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 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到底

是哪个人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教师一直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课件演示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都有哪些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是不着痕迹的渗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于厘米和用厘米量,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用课件显示,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厘米,再是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最后在脑子里想1厘米的长度,在手、脑、眼、耳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吧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上升到数学的层面,体现了从生活——数学——应用的整体思路。

优质课教案公开课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理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德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以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1、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课件。

2、圆、正三角形、正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七巧板和水彩笔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分析比较,认识密铺 1、找一找 出示生活中一组图片:(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在我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你能在上面找到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回答) 它们是由正方形、长方形拼接而成的,这些图形拼在一起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2、分析比较 师:老师这有一副用圆形铺的画面,和上面两幅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出示用圆形铺的画面) 师:那这样呢?(演示圆重叠效果)就会重叠。 3、小结定义 师:像上面这样把平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平面

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板书:无空隙、不重叠铺在平面上) 屏幕演示正方形密铺。看,像这样在平面上无空隙、不重叠的一直铺下去。 4、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现象,(出示:蜂窝、龟壳、棋盘、水立方)找到密铺的图案了吗?播放生活中密铺的例子。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板书课题) 二、操作实践,体验密铺 (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出示课始的两幅图形 师:刚才我们发现哪些图形能单独密铺呢?(长方形、正方形)出示这样的两种图形。哪个图形不可以密铺?(圆形) 1、下面几种图形也能密铺吗? 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正六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 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

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认识数字 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 生:有。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精修订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录像课规范标准

教学录像课拍摄需知 目前,课堂教学录像已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研究、师资培训以及学校教科研成果的资料留存等。因此录像不仅要客观反映课堂教学的过程,还要能充分表现教学者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一节好的录像课需要师生与摄制者的共同努力,请各位老师录课之前仔细阅读一下规范,以期拍摄和制作品质精良的视频课件。 一、讲课教师 1、教师事先应和摄制人员沟通,让其了解整个上课的过程,如每个环节的大体时长、师生 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主要活动等,以让摄制人员进行适当的机位及景别策划。 2、形象要求:建议化淡妆;着装应与课堂教学内容想协调,简洁大方,色彩不要过于鲜艳, 颜色比黑板浅,不要穿细条纹衣服(会影响摄像机聚焦);不穿有“咔咔”声的高跟鞋。 3、讲课过程中,声音洪亮,表情自然。不要看镜头、低头看教案、手表(学生练习需要计 时除外)。 4、教师讲课的移动速度不可过快,不做小动作(如斜视、努嘴、皱眉、整理衣服等)。 5、教师应始终用你的正面或3/4正面对着位于教室后面的摄像机,禁止长时间背对学生。 6、授课时,根据教室情况,按照摄制人员的要求站位,不要走出摄像机镜头范围内,不要 长期在一个位置讲课。 7、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一体机、投影、录音)的作用,使录像课有较强的示范、借鉴作 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要用得适当。 8、如有条件,建议教师使用无线小蜜蜂等扩音设备,以保证收音效果。 二、上课学生 1、服装统一,人数不超过30人。 2、要求学生起立的时候,不要让桌椅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3、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先站好再说话,避免坐在座位上回答或变站边回答问题。回答问 题声音响亮。 4、首选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声音洪亮的学生参加录课,参加正式拍摄的学生最好是未上 个同样课的学生。 5、学生不可关注摄像机镜头,不可四处张望去看镜头,自然状态下即可。 三、教室及布置要求 1、录课过程中要关闭教室门窗,使用灯光照明以获得统一的色温和均匀照明,保证灯光充 足。同时可以得到较为安静的上课环境,不影响录音的效果。 2、教室要有足够的空间供摄像机、三脚架等设备的架设。 3、教室内讲桌、课桌等要整齐有序,不要在讲桌上堆砌杂物、与该节课无关的书本。黑板 使用之前要擦除干净,不要留有粉笔灰。 4、学生课桌应全部在摄像机的镜头范围内,可根据摄像机机位进行细微调整。 5、录课之前教师应当与摄制人员协调选择单机位、多机位录制,以方便按照摄制现场布置 机位。

《认识厘米》评课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优质课教案

伊豆的舞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2、通过探讨分析舞女“熏子”的形象,体会东方文化中的含蓄美。 3、通过细节描写来挖掘、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4、深入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体会小说中自然风景与人相融合的表现手法,理解作品中弥漫的孤寂凄清的氛围。 二、教学重点 探讨分析《伊豆的舞女》中的舞女“熏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东方文化中的含蓄美。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中为什么弥漫着一种孤寂凄清的情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阅读探讨,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我们看惯了把爱情写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故事,于是我们便有了一种认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那才叫爱情。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篇小说,却把爱情写得凄楚柔婉,别有一番情致。这就是我们的东方日本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岛康成。同学们

仔细阅读,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2、回忆作者简介及作品概况。 川端康成(1899—1972)生于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靠近京都。康成一、二岁时,父母因患肺结核病溘然长逝。祖父母便带康成回到阔别15年的故里,姐姐芳子则寄养姨父家。康成由于先天不足,体质十分孱弱,受到两位老人的过分溺爱,他整天被闭居在阴湿的农舍里,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与苦恼”。直到上小学之前,他“除了祖父母之外,简直就不知道还存在着一个人世间”。 康成上小学后,不到三年,祖母和姐姐又相继弃他而去,从此他与年迈的祖父相依为命。祖父眼瞎耳背,终日一人孤寂地呆坐在病榻上落泪,并常对康成说:咱们是“哭着过日子的啊”!这在康成幼稚的心灵投下了寂寞的阴影。康成的孤儿体验,由于失去祖父而达到了极点,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悲哀因素,内心不断涌现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这种畸形的家境、寂寞的生活,是形成川端康成比较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原因, 1914年5月,祖父病重后,他守候在祖父病榻旁,诵读《源氏物语》那些感时伤事的、带上哀调的词句,以此排遣自己,沉溺于感伤,并且决心把祖父弥留之际的情景纪录下来,于是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来。这篇《十六岁的日记》既是康成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

录像课教学设计

录像课教学设计 授课人: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贺远盛 课题: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 授课时间:2012年3月27日第二节 授课班级:高2013届5班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中所蕴含的民主思想 【教学设计】 此授课是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基础之上的合作探究。 附1: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3.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 主化进程的意义。 【自主学习】 课题: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 一.从思想走向法律的民主 1.民主思想 (1)民主思想理论蓬勃发展是的一个特征。 (2)天赋人权思想、人民主权论、“”思想等,是近代民主思想的主流。 (3)民主思想理论包含着一定的成分,这就导致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完全实现民主理论的设 想。 2.民主运动的历程 (1)通过民主运动的推动和传播,民主理论变成,这是近代民主化的一般历程。 (2)以法律文献形式体现民主思想,既是对民主运动成果的认可和保留,又为实现民主提供了法律制 度上的保障。 (3)民主的思想理论,是民主运动的目的之一。 3.法律文献 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等法律文献都体现了革命中的民主理想。 二.英国《权利法案》 1.目的 (1)英国为、提高议会权力而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 (2)《权利法案》是近代较早把民主思想渗透到法律中的。 2.主要内容 (1)《权利法案》重申了英国议会所具有的__ _ _。 (2)《权利法案》进一步确立了议会的,并规定国王不能停止法律的实施,更不能废除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厘米课后反思 北京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1教学实录北京版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 但详尽比较操作与应用有一定难度。由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常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朦胧到明确,直到灵敏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实践、交流反思、产生情感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上好此课,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如何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一单位呢?片段一设计了用例外的“东西”测量课本,结果不一样,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矛盾冲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接着教师拿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辅以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找出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cm的表象,为进一步认识厘米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如何将1厘米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过程呢?活动中的找一找——初步认识刻度;量一量——尝试体验初步建立表象;比一比——感受新知,形成数学模型;想一想——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摸一摸——反思实践,应用数学模型;说一说——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等环节都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想象,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感受,并形成1cm的空间观念,从而促进对“1厘米”认识。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系统。 如何强化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直尺,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摸一摸、找一找、估一估”等活动加强个性化记忆和理解。如,摸出一支粗约1厘米的钢笔、厚1厘米的火柴盒,观察小手指一节的长……这些都是学生体验的结果。 用蔬菜图估计长度,强调体验过程,把对1cm的体验最终落实在生活实践中。二度开发教材、灵敏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建构。

八段锦录像课教案

《八段锦》教学设计 单位: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四黄中学任教学科:体育与健康 任课教师:程丽 学段:水平四 班级:九6班 人数:男女学生各20人

《八段锦》教学设计 一.课的主题 八段锦(本单元教学有4课时,本次课是第1课时) 二.指导思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及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合理把握教学的自由度,给学生较大的学、练空间,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主动参与运动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交流情感、体验快乐的课堂。 三.教学理念与学情分析 八段锦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八段锦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形成于12世纪,后在历代流传中形成许多练法和风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本单元我们学习站姿八段锦。 本次课根据九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九年级学生马上面临毕业考试,正是课业繁重,思想比较紧绷的时段。气功吐纳放松的功法,正是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身体上放松,也不受地域限制,方便随时习作。本次气功课以八段锦的功法为引,吐纳呼吸方法的习作为要点,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对气功的认识和了解,把健康的理念和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

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和体验中初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学会倾听、交流、沟通、信任和合作精神,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四.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出解决教学的重点,分散教学难点,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气功吐纳方法(站立姿式),学会如何调整气息和放松身体和心理。难点是如何体会和掌握功法中身体和气息吐纳协调配合的自然状态。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气,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教师要多让学生体会气息的方法的前提下再教习功法动作,便于学生加深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并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动作记忆,为了能启发学生,促进其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动作重、难点和细节的理解。 五.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全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呼吸吐纳(站立姿势)的方法,学会放松身心,并掌握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发展其身体协调能力。逐步学会自我练习,互相帮助。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功法和气息结合 难点:呼吸吐纳方法;八段锦的准备姿势和第一式动作要领 七.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