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复习】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自考复习】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自考复习】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doc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2、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

3、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

4、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导论》

5、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率最高的类型是发动者

6、在小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黄炎培

7、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的动因可以区分为四种相应的理论,即进化论、新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论。

8、多伊尔和庞德认为教师対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实用规则”的支配,这个规则包括和谐性、工具性和(成本)三个方面。.

9、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10、现在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普遍观点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一门(综合学科),其他学科的成果也可以为教育社会学所用。

1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戊戍维新运动

12、屮华职教社成立于1917年

13、教育社会学在2 0世纪6 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历史及体制的研究途径”产生于欧洲

14、社会学理论对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存在争论,出现了三种理论观点,其中持有“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会同时存在”观点的理论多极化理论

15、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苏扎洛、史密斯

16、最早将教育社会学子以制度化美国

17、根据研究视角的宽广度,可以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大理论类型,下列理论中属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是符号互动论

18、功能主义在2 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19、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布迪厄

20、米尔斯的社会分层理论把工人分成蓝领和白领

21、与人力资本理论一样主张教育在社会变迁屮的积极功能的是结构功能主义

22、社会排斥理论认为,中产阶级的产生与维持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基于财产的拥有;另一个则是基于学术和专

23.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24.根据人们在职业、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血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的社会分层法叫续谱排列说

25.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其屮变革次数与成功概述最低的类型是响应者

26.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笫四个反应模式是新文化运动

27.1917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教育社会学导论》的学者是史密斯

28.一直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观层次的是学校

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0.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墨顿

31.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布迪厄

32.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米德

33.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冲突理论

34.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现代性

35.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36.晏阳初领导的全国平民识字运动总机构“屮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于1923年

37.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

38.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的社会学家是沃德

39.1913年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的美国教育家是孟禄

40.们恩斯坦认为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來看,存在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

41.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麦克卢汉

42.将校长的行为分为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三种类型的学者是哈尔

43.中国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侣导者是黄炎培

44.1883年社会学家沃德在其书中首次提岀“教育社会学”概念,该书是《动态社会学》

45.在解释学范式下研究教育变革的理论主要有交换与合理选择理论、社会行为生态学、符号互动理论、民俗方

法论(常人方法学)、戏剧理论、标签理论等。

46.一般来说,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来自于压力和张力两个重要因素。

47.多伊尔和庞德认为教师对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实用规则”的支配,这个规则包括和谐性、(工具性)和成本三个

48.为了增进学生对变革的兴趣和参与度,有五种合作学习的形式被广泛采用,它们是锯齿型、小组■游戏■竞赛、学生小组成就划分、(共同学习)、小组调查。

49.黄炎培于(1917)年创立了中华职教社。

50.电脑支持有目的学习环境的学习模式(CSILE)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探求)而不是知识的传送系统。

51.总体来看,各国的考试选拔制度可以划分为(“竞争式选拔制度”)与“赞助式选拔制度”两种。

52.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教育变革,第一次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第二次是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第三次是我们今天的吋代。

53.—般而论,变革的程度与教师之I'可的合作程度呈高度相关。

54.教育社会学早期的思想启蒙最具代表性著作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族主义与教育》

55.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教育社会学导论》

56.当代的“冲突理论”作为学术术语首先出现在1956年科塞所写的《社会冲突的功能》

57.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布迪厄

58.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米德

59.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冲突理论

60.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选择”与“分配”功能和社会化功能

61.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采用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声望方法

62.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认为存在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的学者是伯恩斯坦

63.一般而论,变革的程度与教师Z间呈高度相关的是合作程度

64.研究表明,学校变革次数和成功率最高的是发动者型校长

65.美国教育社会学“制度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笫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

66.纳脱普与勃格曼等人提出的“社会的教育学”学说属于思辨教育学派

67.第一个提出社会很像一个生物有机体的社会理论家是斯宾塞

6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69.从世界各国的考试选拨制度看,基本上是以竞争式选拨制度和赞助式选拨制度为主。

7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因来自于压力和张力两个重要因素。

71.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72.中国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侣导者是黄炎培。

7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舒尔茨),其代表作是《教育的经济价值》。

74、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图明教授不同意戴维斯和穆尔的社会分层有益的观点,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冲突理论)。

75、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大致可以分成“总体性精英阶层”、“(工薪阶层)”、“贫困阶层”和“需救济阶层”

76、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有三种: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结果说”、教育与社会变迁的(“条件与原因说”)、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交互说”。

77、学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社会化功能),另一个是“选择”和“分配”的功能。

78、就目前而言,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工具选择主要是(“双语教育”)。

79、用冲突范式来解释教育变革的动因,主要从观念层次和(实践层次)进行。

80、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沟通理性

81、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现代化的有四个反应模式,其屮第三个反应模式是辛亥革命

82、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83、学生对学校革新的看法和行为表现出四种形式,其中最为积极和重要的形式是(增进兴趣和参与)。

8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包括“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85、试图将宏观社会学理论与微观社会学理论整合起来的社会学家是墨顿,他提出(屮层理论)。

86、在大学生就业分配过程中,除文化资本外,某些(社会资本)对就业分配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87、按研究层次划分,教育社会学有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分,其中学校属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中观层次)。

88、总体来看,各国的考试选拔制度可以划分为“竞争式选拔制度”与(“赞助式选拔制度”)两种。

89、哈贝马斯社会学说屮的核心概念是(沟通理性)。

90、就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言,存在着功能说和冲突说之分,其中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属于(冲突理论)。

91、韦伯提出了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以解释人的行为产生原因,即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和(传统行动)。

92、符号互动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分析(课堂屮的人际关系)。

93、帕森斯认为教育所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是(社会化)和选择。

94、针对学校生活中师生关系的研究,哈格里夫将教师角色划分为三种,即浪漫者、驯狮手、(招待者)。

95、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延伸与反思是(后现代性)。

96、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墨顿,他提出了“中层理论”。

97.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麦克卢汉。

98.交换与合理选择理论、社会行为生态学、符号互动理论、民俗方法论(常人方法学)、戏剧理论、标签理论等属于解释学范式下研究教育变革的理论。

99.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徳把教育的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形式和“同塑文化”与“后塑文化”形式。

100.构成教育社会学实践探索与检验的领域有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内容。

101.在方法论上,社会学历来存在着自然科学取向与人文科学取向两种研究途径。

102.20世纪60年代教育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教育激增和世界范圉的学生抗议运动。

103.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采用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声望方法三种。

104.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观层次是学校。

105.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彖分为宏观教育社会学研究、中观教育社会学研究和微观教育社会学研究三个层面。

106.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明确了教育社会学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内容。107.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美国。

108.研究社会分层有多种方法,下列不属于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的是综合评价方法

109.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杜威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民族主义与教育》

110.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宏观层面、屮观层面与微观层面Z分,其屮符号互动论主要研究的是微观层面.

111.代表美国规范的教育社会学形成三大事件之一的“美国教育社会学会”成立于1923.

112.在探讨社会分层化问题中,社会科学家主要提出功能论和冲突论两大理论观点。

113.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社会化和“选择”与“分配”功能。

114.从世界各国的考试选拨制度看,基本上是以竞争式选拨制度和赞助式选拨制度为主。

115.关于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和个人之关系的研究历来存在两种理论解释:一种是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一种是相对的冲突理论。

116.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对于教育变革动因研究來看,存在着平衡范式和冲突范式。

117.从平衡范式研究教育变革动因的理论可以区分为进化论、新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和系统论四种。

118.1913年孟禄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

119.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现代性。

120.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121.界定全球化概念有哪儿根主要线索?

答案:时空概念的变化、文化互动的增长、面向所有世界居民的共同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增长、强大的跨国行动者和不断增长的组织网络、全球化中全方位的一体化。

122.学生对教育革新的看法和行为有哪儿种形式?

答案:(1)屮立的态度是与学生对革新的看法紧密联系的,学生认为教育革新常常是一项行政式任务或与学生无关的事情。(2)革新并没有带來一些预期的变化,这是失败的例子;而革新的误导却会引起因惑。(3)暂时逃避无聊,

指的是关于有些革新会打破学校日常的生活常规,帯来-些新事物,因此学生愿意暂时摆脱常规而参与进新的事物屮。123.校长为了稳定自己新的角色,一般会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进行强化?

答案:(1)使用各种行政手段刺激和强化文化变革(2)经常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积极行为,促进发展(3)经常接触实际,直接了解文化标准、价值观和信仰的变化(4)适度放权,增加下属的责任感(5)善于使用或表达文化价值的各种象征符号,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124.简述美国教育社会学制度化的三个阶段

答案: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头十年,其特征可总结为“为准备做教师的社会学”;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二十年代;根据其特征可总结“规范的教育社会学”(“为教育的社会学”);第三个阶段是1930年到1945年,根据其特征可总结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125.阐述帕森斯“AGIL”模型的主要思想观点。

答案:A是“适应”,G是“达到目标”,I是“整合”,L是“维持模式”。根据该模型,教育可以看作是来白“L” 向“A”和“G”的输出。教育的存在于发展受到了社会适应系统和政治目标系统的影响和限制。经济系统在为教育系统输出的同时,也带来了对教育系统为经济系统输出的要求,特别要满足经济系统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和相应的意识形态。政治系统通常是以政府的权力向教育系统输出的,给予一定的政策、意识形态和法律法规等,也要求教育系统按照一定政府的特定要求,灌输国家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培养合格公民。

126.简述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与原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岀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期的教育效果能够促进社会变迁。从政治方面看,任何一个国家都在运用教育的力量,完成其政治功能,实现其社会目的。从经济方面看,教育提高了人的素质和生产能力,推动了经济增长。从文化方面看,文化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也有对经过选择的文化进行创造和扬弃的功能。总体来看,人们已经承认教育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原因。

127.舒尔茨认为教育机构有哪儿个主要功能?

答案:(1)研究是教育机构的传统功能之一。(2)教育机构发现和培养人的潜能。(3)学校提高人的能力,使之适应随经济增长而來的工作机会上的变化。(4)学校招收学生,培养学生,使其从事教学工作。

128.在研究学校师生关系屮,哈格里夫将教师区分为哪几种不同的角色?

答案:训狮手;招待者;浪漫者。

129.简述班克斯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

答案:贡献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转换模式、社会行动模式。

130.简述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梁漱溟认为,西方、中国、印度三种文化体系,在根本哲学、生活态度、思想特质上都表现出迥然相异的特色。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

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其为根本精神的。他认为,要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积极健康向上进步的东西,根木改过其“以对物者对人”的态度。在承认“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后相形见细”的现实前提下,要自振自作,充满自信地复兴中国文化中最根本最积极的因素,为世界的未來作出新贡献。

131.接受大学教育对于学习者个体有何意义?

答案:(1)收入的增长(2)睿智的领导者(3)扩大选择机会(4)不断增长的相关技能

132.运用教育社会学的有关分层理论,对“学位病”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学位病”是指人们为了获得高薪职位的FI的,而追逐高学位的现彖,也有些人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富裕阶层。因为人们己经看到,教育资格确实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已经是互为依赖,互相影响。不同的教育层次使劳动力市场分成相应层级的领域,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常依照学历制定;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信息乂会及时传达给学校,学校将迅速作出反应,调整课程结构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当教育机构生产越来越多的大学文凭时,这时的劳动力市场开始显得紧张和微妙。最近儿年,持有大学文凭的“待业者”越来越多,人们也似乎发现,教育仅提供给人们一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格。社会流动有一种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除此之外,社会流动还有一种潜规则:获得高收入、高地位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更为重要。所以,教育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向上社会流动的作用,但从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文凭持有者遇到了明显的就业困难。接受高等教育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资本,而成了就业或躲避失业的基本条件。在一个日趋复杂和分化的社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成了人们通向职业场所的“必经的”途径,而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唯一资本。

133.为什么说现代性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

答案: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的三种理论取向无不是在现代性工程中建构的,这是因为教育组织最能反映现代社会制度的属性和特征。在现代社会川,教育变迁的动因基本是来自于现代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事实是现代的学习教育体制和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134.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案:其一,“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Z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职业教育目的观,并以此提炼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论。其二,“社会化”、“科学化” 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其三,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12简述成功校长处理变革时的5种广泛策略。

答案:(1)使用各种行政手段刺激和强化文化变革(2)经常鼓励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积极行为,促进发展(3)经常接触实际,直接了解文化标准、价值观和信仰的变化(4)适度放权,增加下属的责任感(5)善于使用或表达文化价值的各种象征符号,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135.美国教育社会学“制度化”过程可分为哪儿个阶段?

答案: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头十年,其特征可总结为“为准备做教师的社会学”;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二十年代;根据其特征可总结“规范的教育社会学”(“为教育的社会学”);第三个阶段是1930年到1945年,根据其特征可总结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136.韦伯提出的关于可能发生社会行动的类型体系,这个体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的社会行动?

答案: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

137.在研究学校师生关系中,哈格里夫将教师区分为哪几种不同的角色?

答案:训狮手;招待者:浪漫者。

13&请结合有关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教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屮产阶级再生产的场所”的主要原因。

答案:教育也像是一个竞技场,各个集团为了达到或巩固他们的高地位阶层,都去争夺并控制教育,使教育成为达到他们目的的工具。这样,当代教育制度就成了大多数人用来促进他们自己的目的,主要是在社会流动方面的一种方式。教育己经被当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看成是改善他们自己的经济地位和获得地位、声望的一种工具。在当代社会里,教育的资格正被用來“限制角逐社会和经济有利地位的候选人的一种稀缺资源”,并且将这些有利的社会地位卖给“教育证书的持有者”。当社会屮这些教育证书持有者越来越多时,他们的资源和势力已经使高地位阶层和贫困阶层成为少数,并能左右学校教育的资源和政策,这就是教育为何成为屮产阶层再生产的场所的原因之一。

139.请简述中层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运用中层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从正、负、显、潜四个功能维度展开分析。

答案:墨顿提11! 了“中层理论”,力图在宏观与微观两种研究立场中取得中和。中层理论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的变化来说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后果和未来效用。第一个维度是“显-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会拉动经济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第二个维度是“显■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使教师、教室与教学设备紧张,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第三个维度是“潜?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会加剧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场所的紧张,出现“有学位的失业者”和工作场所“依次降格使用人才”现象。第四个维度是“潜■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有利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促进人才合理的社会流动,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140.什么是“学位病”现彖?请运用教育社会学的分层理论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学位病”是指人们为了获得髙薪职位的目的,而追逐高学位的现象,也有些人通过这样的途径进入富裕阶层。因为人们己经看到,教育资格确实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己经是互为依赖,互相影响。不同的教育层次使劳动力市场分成相应层级的领域,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常依照学历制定;而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信息乂会及时传达给学校,学校将迅速作出反应,调整课程结构和专业方向,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当教育机构生产越来越多的大学文凭时,这时的劳动力市场开始显得紧张和微妙。最近儿年,持有大学文凭的“待业者”

越来越多,人们也似乎发现,教育仅提供给人们一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资格。社会流动有一种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除此之外,社会流动还有一种潜规则:获得高收入、高地位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更为重要。所以,教育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向上社会流动的作用,但从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文凭持有者遇到了明显的就业困难。接受高等教育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耍资本,而成了就业或躲避失业的基本条件。在一个日趋复杂和分化的社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成了人们通向职业场所的“必经的”途径,而不是向上社会流动的唯一资本。

141 .学生对教育革新的看法和行为有哪几种形式?

答案:(1)中立的态度是与学生对革新的看法紧密联系的,学生认为教育革新常常是一项行政式任务或与学生无关的事情。(2)革新并没有带来一些预期的变化,这是失败的例子;而革新的误导却会引起困惑。(3)暂时逃避无聊,指的是关于有些革新会打破学校H常的生活常规,带来一些新事物,因此学生愿意暂时摆脱常规而参与进新的事物中。142.屮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现代化的有哪几个反应模式?

答案:第一个反应模式是洋务运动;第二个反应模式是戊戌维新运动;第三个反应模式是辛亥革命;第四个反应模式是新文化运动。

143."标签理论”的内涵是什么?请运用标签理论的观点分析学生学习不成功的原因。

答案:运用“标签”的方法是一个更加隐含的互动,这种互动表面看來是静态的。在社会学中,标签理论曾被有效地运用于“越轨者”的研究中。但在教育研究中,标签理论直接与心理学的“期望理论”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以第一手信息为依据,这一信息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在班级内共同渡过的时光中的直接互动。但是,形成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大量信息是二手的。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仅是学生天赋能力的问题,而且也直接和不可避免地同教师有关。因此,现在我们也有理由说,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以及他的学习成就,也许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贴标签”的结果。一旦学生被贴上标签,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指认”,就会按照教师的期望去行动,并达到教师“期望”的结果。

144.请简述中层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运用中层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从正、负、潜、显四个功能维度展开分析。

答案:墨顿提出了“中层理论”,力图在宏观与微观两种研究立场屮取得中和。屮层理论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的变化来说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后果和未来效用。第一个维度是“显-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会拉动经济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满足知识经济吋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第二个维度是“显■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使教师、教室与教学设备紧张,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第三个维度是“潜■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会加剧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场所的紧张,出现“有学位的失业者”和工作场所“依次降格使用人才”现象.第四个维度是“潜■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有利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公众接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促进人才合理的社会流动,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145.论述后现代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答案:(1)教育观念需要变革(2)对道徳的关怀(3)关注道徳挑战与政治改革的差异问题(4)批判性教育学需要建立一种独特的政治话语,不会将特权、公正、斗争和不平等的词汇降低到一种统治叙事体,即一种不允许偶然性、历史性和日常问题作为严肃主题的研究体系。(5)批判性教育学需要创造一种新的知识形式,致力于消除科目界限并创造出可以产生知识的新疆界。(6)理性的启蒙观念将在批判性教育学中得到重新建构。(7)需要发展这样一种理论,即教育与文化工作者是社会改革的主要力量,他们应该拥有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8)批判性教育学的一个屮心议题是将后现代的差异性与女权主义对政治的重视结合起来考虑自我的建构与认同。

146.试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扩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墨顿提出了“中层理论”,力图在宏观与微观两种研究立场中取得中和。中层理论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的变化来说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后果和未来效用。第一个维度是“显■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会拉动经济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第二个维度是“显■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使教师、教室与教学设备紧张,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第三个维度是“潜 -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会加剧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场所的紧张,出现“有学位的失业者”和工作场所“依次降格使用人才”现象.第四个维度是“潜■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有利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促进人才合理的社会流动,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147..运用帕森斯交换模型(即“AGIL”模型)分析学校教育的功能。

答案:A是“适应”,G是“达到目标”,I是“整合”,L是“维持模式”。根据该模型,教育可以看作是来自“L” 向“A”和“G”的输出。教育的存在于发展受到了社会适应系统和政治目标系统的影响和限制。经济系统在为教育系统输出的同时,也带來了对教育系统为经济系统输出的要求,特别要满足经济系统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和相应的意识形态。政治系统通常是以政府的权力向教育系统输出的,给予一定的政策、意识形态和法律法规等,也要求教育系统按照一定政府的特定要求,灌输国家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培养合格公民。

148.论述社会分层的早期学说。

答案:(1)三重标准说(2)阶级体系说(3)多重表准说(4)续谱排列说

149.运用社会流动的“显规则”和“潜规则”,分析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

答案:社会流动有一种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除此之外,社会流动还有一?种潜规则:获得高收入、高地位位置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更为重要。

15().关于社会分层理论有功能论与冲突论Z分,请阐明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你赞同哪种理论?请说出赞同的理rtio 答案:功能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们的社会地位高低収决于其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在各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 被

其成员视为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置之数量不等,而有能力承担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置的人收入也多少不一。因此,一个社会位置的功能愈重要,能够承担那个位置的人员便愈少,而对那个位置的报酬也就愈高。社会分层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它保证了社会生存的机会,因此在复杂社会屮,分层是不可避免的,它对社会的生存有着积极功能。持冲突论者认为,人类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进步,而不是维持现状,没有正常的冲突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因此冲突和变化对人类社会是完全必要的,具有积极意义。

151.试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扩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墨顿提出了“中层理论”,力图在宏观与微观两种研究立场屮取得中和。屮层理论用“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十字相交构成的四个维度的变化来说明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后果和未来效用。第一个维度是“显?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会拉动经济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笫二个维度是“显■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使教师、教室与教学设备紧张,导致教学质量滑坡。第三个维度是“潜■负功能”,比如高校扩招会加剧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场所的紧张,出现“有学位的失业者”和工作场所“依次降格使用人才”现象。第四个维度是“潜-正功能”,比如高校扩招将有利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促进人才合理的社会流动,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B卷试卷及参考答案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试卷(B)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共10题,每空1分,合计20分) 1.在历史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学说,一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称()学说;一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称()学说。正确的是研究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 2.教育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三个标志,分别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 3.后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取向是()和师授学承。前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取向是()和师导生创。。 4.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受到家庭和大众传媒的挑战,依然垄断文化传递的(),但已经无法垄断文化传递的()。 5.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差异,导致总体教育机会偏斜;一是()差异,导致分类教育机会偏斜。 6.教师职业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二是形成()。 7.学生的同辈群体在学生的功能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功能和()功能。 8.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称()。 9.教师的教育权威的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二是()。 10.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又叫(),本质是()适应。 二、选择(共10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原则是() A事实判断;B 价值判断;C研究结论中包含对与错的裁决;D研究前要设立对错的标准。 2.提出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人是() A涂尔干;B布郎;C佩恩;D米切尔。 3.对教育的目的起直接控制作用的因素是() A 政治结构;B文化结构;C传递结构;D经济结构。 4.在高中阶段,影响教师权威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 A 评价手段;B知识结构;C师生关系;D人格 5.影响教师社会地位高低最突出的因素是() A 政治因素;B收入水平;C文化因素;D传统观念。 6.学生在()环境中,社会地位、权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A家庭;B学校;C社会;D同辈群体. 7.下列那个家庭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 A家庭结构;B家长的经济能力;C 家长的期望;D孩子在家庭的排行。 第1页共2页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试析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和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并联系实际谈谈影响你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实际因素是什么? 教师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 影响教师角色化的主要因素:(1)主观因素,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2)环境因素,如家庭影响、生活环境中的榜样、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及各方面条件等;(3)国家和社会因素,如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师重教的气氛等。 说明考生的选择影响因素。 二、请从学校组织性质的角度联系实际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有教育规范?学校应如何实现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根据其对成员的约束,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界定为: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性组织。其中规范性组织是师生共有的属性,学校教育所依据的主要约束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即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学生的学习规范、行为规范。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具有标定、导向、约束、协调、维持的作用。 围绕以上观点联系实际阐述。 实现预期失范行为教育控制的途径:更新德育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织立体德育网络。 三、试评述教育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 1、教育的功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因素破坏平衡。 2、教育的冲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帕克、米尔斯等。认为冲突是社会生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八个专题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自身发展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性 教育社会学:教育自身的独立性 教育对社会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背景:1、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 2、社会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3、社会变迁:渐变混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研究对象 第一专题: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二、学科性质 三、方法论 一、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佩思,涂尔干) (2)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学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2、教育过程与社会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研究对象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既姓教也姓社 二、学科性质价值判断/服务性 (一)(1)规范学科“规范”指方向、原则、规则、方法、技术、措施/直接为教育 实践服务(沃德) (2)事实学科论:不做价值判断/科学 更具容观性,揭示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现象、规律(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价值判断 科学 (二)分析 (1)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应用学科

社会学教育 教育社会学 (三)方法论没有自己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是事实判断的学科 三、定义: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从社会层面进行事实判断的学科,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专题学科发展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中叶到20世纪初) (一)教育学视野的扩展(赫尔巴特夸美纽斯) 社会教育学 教育哲学文化教育学 公民教育学 教育学科 (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 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 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 (三)社会学的研究兴趣扩展(斯宾塞涂尔干沃德) 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沃德美国社会导进论) 研究成果的展示:(涂尔干“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功能:个人适应社会,将社会内化为个人 二、学科的形成时期(20世纪出二战结束) 1、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在1907 1926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2、专门的学术刊物 3、学术团体1923年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 理论滞后于制度 规范性的研究 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 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 三、范式转换时期 (一)证验性的研究范式 沃德 涂尔干汉森“寻找确定无疑的知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新编教育社会学作业

请选择任何一堂课,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印象管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自于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剖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一堂小学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做小动作、捣蛋或者有其他局外人不合时地闯入课堂,这些偶然事件直接关系到课堂秩序能否重新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作为表演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性和措施来处理课堂问题。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仁爱,关心和期望。教师集体的内部团结相当于“后台”。教师之间的内部矛盾于意见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应当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要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的态度。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案,如教学道具的使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不应被打断。有研究表明:在有些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贸然进入课堂。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假定,新来的表演者很有可能会做一些在学生看来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举动。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教师兼具普通人和教育者双重角色,要在价值观、信念、道德及其行为方面做到始终如一,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转型社会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虽然如此,教师仍应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印象,一种可行的策略就是教师要防止自己的“后台”被闯入,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避免被学生识破。但这并不是欺骗学生,而只是一种维持师生互动的策略。 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动。但很多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因而采取的处理措施最终往往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往往更多的是介于“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假和谐”局面。这种假和谐局面可视为学生有意识地在维持秩序,其原因可能是对教师的某种认同,可能是出于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也可能是对教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讨好教师的表现等。但不管学生出于何种动机,若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所给予的暗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则极有可能导致课堂失序。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作业名称:教育社会学作业出卷人:zuoye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 2007-4-20 9:30:24 至 2007-4-20 9:47:21 学员姓名:hsj 学员成绩:97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97.06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是 选项: A、A 规范学科 B、 B 事实学科 C、 C 交*学科 D、 D 中介学科 学员答案: A 题号:2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派重视教育社会学的 选项: A、A 宏观研究 B、B 微观研究 C、C 中观研究 D、 D 综合研究 学员答案: B 题号:3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学派代表人物是 选项: A、A 孔德 B、 B 杜威 C、 C 帕森斯 D、 D 柯林斯

学员答案: C 题号:4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教育社会学学科建立阶段的特征是 选项: A、A 理论分析 B、B 实证性研究 C、C 规范性研究 D、 D 综合性研究 学员答案: C 题号:5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重建时期是在 选项: A、A 1922年 B、 B 1848年 C、 C 1949年 D、 D 1979年 学员答案: D 题号:6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结构是狭义的社会结构即选项: A、A 人口结构 B、B 阶层结构 C、C 经济结构 D、 D 政治结构 学员答案: B

题号:7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提出社会分层的社会学家是 选项: A、A 涂尔干 B、 B 韦伯 C、 C 孔德 D、 D 杜威 学员答案: 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中哪一种是最基本的 选项: A、A 经济功能 B、B 社会化功能 C、C 政治功能 D、 D 文化功能 学员答案: B 题号:9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从动态角度来看社会结构的变化是 选项: A、A 人口流动 B、B 社会分层 C、C 社会流动 D、 D 社会变迁 学员答案: C 题号:10 题型:单选题本题分数:1.47 内容: 政治结构首先制约教育的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A》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考试试卷 《教育社会学》A卷 年级专业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__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区别。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合体。 4.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________,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________。 5.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6.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影响。 7.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_____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______。 8.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________、________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9.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________、实施和________四个阶段。 10.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___。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 2.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 3.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 4.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 ) 5.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 6.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 7.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 8.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著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 9.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 10.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社会学 2.文化变迁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满分:2 分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满分:2 分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 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满分:2 分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满分:2 分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 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 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 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东师教育社会学春在线作业答案

东师教育社会学春在线 作业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7.5 分。) V 1. ()是一系列从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来论证假设或命题的方法。。 A. 实证研究法 B. 实践研究法 C. 定性研究方法 D. 定量研究方法 标准答案:B 2. 按照人口流动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然流动,另外一种是()。 A. 自愿流动 B. 人为流动 C. 强制流动 D. 盲目流动 标准答案:C 3. ()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的教育事业相对稳定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等,涉及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人员任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 A. 教育管理体制 B. 教育经济体制 C. 教育财政体制 D. 教育办学体制 标准答案:A 4. 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互动接触类型一般多属于()。 A. 正式的 B. 非正式的 C. 低频率的 D. 非自然的 标准答案:B 5. 以下不属于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是()。 A. 学生自身变量因素 B. 课堂教学环境 C.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科目的信念 D. 家庭的社会背景 标准答案:D 6. 根据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可以了解,对于受教者来说,首先接受的是()。 A. 学校的教育 B. 家庭的教育 C. 社会的教育 D. 社区的教育 标准答案:B 7. 按照人口流动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然流动,另外一种是()。 A. 自愿流动 B. 人为流动 C. 强制流动 D. 盲目流动

教育社会学作业

陈天宇 法商1043 学号:1020401335 教育与发展、文化的关系 在教育理论中,有两条基本规律是为研究者所公认的,一是教育受人的发展所制约,二是教育受社会发展所制约。对于教育受人的心理发展制约这与一问题,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是教育受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制约;二是教育受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所制约。前者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否则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渐进性的量变到跃进性的质变的过程。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并认为分别要在0-7,7-14,14-21岁分别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来发展这三种灵魂。 (一)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 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他把从婴儿到少年的认知发展,区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约0-2)以先天条件反射为基础,通过个体的最基本的吮吸摇头摆手等活动,发展了感知运动图式,将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 前运算阶段(约2-7)开始发展语言,发展成活泼的感觉运动图式,形成记忆的心理表象,运算和语言都表现出自我中心,缺乏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开始形成逻辑归纳于运算,能从多方面具体考虑事物的变化,但仍有自我中心倾向。守恒的概念可逆性思维都有了一定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约11-15)思维已能进一步抽象,进行命题与逻辑的推理,能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说,达到思维基本成熟的阶段。 2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 0-1信任对不信任;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2-3自主对羞怯怀疑;依从和自主的能力 4-5自主对内疚;创造性地掌握任务 6-11勤奋感和自卑感;勤奋掌握各种技能 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为我自己的能力 3格塞尔的成熟理论 同卵双生子的研究:他将一对同卵双生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还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 在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各个研究者的理论有很大差异,但是,我们若着眼于他们对人类发展的基本假设和整体性的描述,也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发

教育社会学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马和民)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有机论,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2.综 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噢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 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 实证性( 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 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 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 地位局限性( 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 应用局限性( 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 .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 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 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 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开展. 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 一类是以英国学者杨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类是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的研究: 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如, 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 成形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得到飞速发展. 代表人物: 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 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韦伯: 曼海姆:匈牙利人,创立知识社会学。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教育家。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斯宾塞:英国,提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社会有机论),还提出社会如同物种一样,是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进化论)。他的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息息相关。 华德:美国,应用社会学 杜威 20世纪60年代后,几个明显的特色:1。教育社会学者越来越多的参与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制定,研究越来越多体现政策研究的特色2。采用更多的比较研究。3。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政治学/经济学4。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5。成为国际性探讨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1.在研究领域,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还更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和理解。3。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