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养生法

中国饮食养生法
中国饮食养生法

中国饮食养生法

饮食养生法,是指通过饮食的调养来保养生命的方法。传统饮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质,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体需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说饮食品种要多样化,谷果肉菜要相互搭配,这样才能使得饮食营养成分均衡。传统饮食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因用膳的观点,这在营养保健学方面独具特色。

天人相应

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应该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以驱除寒湿。另外,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与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夏季天气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热,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些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热食品,还要适当限制温性的肉类摄入量以免助阳动火。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如在红焖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中,再加些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

调补阴阳

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发生疾病。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都是饮食调补阴阳的具体体现。

审因用膳

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黄帝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体质健壮者,应该多吃清淡饮食,不宜过多食用荤厚难消化及辛辣之品。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多吃些禽蛋肉乳类补虚作用较佳的食品,少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因阳虚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虾类等温热壮阳食品,而忌用田螺、蟹肉等寒凉之品。阴虚而有五心(手掌心、脚心及胸口)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类制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而忌用辛辣生热及温热之品。

传统饮食养生学对食品的分类

传统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因此,在传统养生学中,食物也根据其“性味归经”而分为了不同的类型。

食物按其“性”可以分为热、温、平、凉、寒五类。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

热性食物: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等。

温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大米、玉米、花生米、黄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头、莲子、榛子、芡实、香菇、银耳、黑木耳、白菜、荠菜、大头菜、元白菜、胡萝卜、洋葱、李子、无花果、葡萄、黄鱼、鲳鱼、青鱼、鲤鱼、鲫鱼、鳆鱼、鳗鲡鱼、泥鳅、鸡蛋、牛奶、牛肉、猪肉、鹅肉、龟肉、鳖肉、鸭肉等。

凉性食物:小米、大麦、小麦、荞麦、薏米、绿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萝卜、冬瓜、丝瓜、油菜、菠菜、苋菜、芹菜、桔子、橙子、苹果、梨、鸭蛋等。

寒性食物:苦瓜、西红柿、黄瓜、蕨菜、竹笋、茭白、莲藕、荸荠、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

海带、蛏肉、田螺等。

食物按其“味”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甘味食物: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

酸味食物: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

辛味食物: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

咸味食物: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

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

正常饮食应以甘味食品为主,兼而其他四味调和口感。气候寒冷或外感风寒时,可适当增加辛热食物的食用,以祛寒解表。气候炎热或患有热性病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苦味或寒性食物,以清热降火。饮食中略佐以酸苦味,可开胃消食。饮食中酌加咸味食品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所谓食物的“归经”,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别对机体五脏六腑产生不同的滋养和治疗作用。例如传统养生学认为小麦、绿豆、赤小豆、西瓜、莲子、龙眼肉等归于心经,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黄豆、薏米、山楂、苹果、大枣等归于脾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西红柿、樱桃、油菜、香椿等归肝经,有舒肝理气的功效。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柿子、生姜、大葱等归肺经,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类,桑椹、黑芝麻、枸杞子等归肾经,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传统养生学还将食物分为不同的类型,用于补养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补气类食物:大米、小米、黄米、糯米、大麦、小麦、莜麦、黄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药、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兔肉、青鱼、鲢鱼等。

补血类食物:胡萝卜、龙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动物肝脏、动物肉类、海参、平鱼等。

补阳类食物: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动物肾脏、鸽蛋、鳝鱼、海虾、淡菜等。

滋阴类食物: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银耳、黑木耳、百合、牛奶、猪肉、甲鱼、龟肉、乌贼鱼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婷·ting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医学院的爱美的女生,我对饮食及养生尤为偏爱。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深的喜爱。在这一个学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学习中,我收获多多。对中国传统饮食与养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平衡,适量的运动是维持这一平衡的必要条件。应该做到饱中有饥,饥中有饱。吃得太饱,加重胃肠负担,对消化不利,特别是在临睡前尤为不宜,能量过剩,除造成身体肥胖外,还可导致多种疾病。女生对于这一点尤为要注意,这可是减肥大忌饿。 同时,注意五味平和,勿使过偏。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法简称“食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俗话也就是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养生之道。很多适合养生的食品也随之被推广,常见的有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等等。 中文名 食疗养生 简称 食养 意义 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 延伸 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 目录 .1原理

.2食疗作用 .?中医食疗 .?四季食疗 .3方法 .?养生杂粮粉 .?养生法 .4养生食物 .?莲藕 .?燕麦 .?核桃 .?黑芝麻 .?白木耳 .?莲子 .?空心菜 .?白萝卜 .?甘蔗 .?鱼 .?大米 .5养生食谱 .?蔬果 .?油酱毛蟹 .?海米炝竹笋 .?甘蔗粥 .6养生抗衰老 .?基本介绍 .?蔬果 .?纤维素 .?胶质 原理 编辑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的膳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却越来越西化。资料显

中医饮食养生知识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饮食养生知识有哪些 导语:食疗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市面上很多食疗馆的开设,更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饮食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而服用一些正确的食物才能达到我 食疗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市面上很多食疗馆的开设,更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饮食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而服用一些正确的食物才能达到我们养生的效果,而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搭配饮食来养生倍受人们更多关注。那么中医饮食养生知识有哪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就一起进入到下面的内容来深刻探讨一下。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它和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导引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医饮食营养学在预防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领域中,更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饮食营养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从历代有关文献记载和临床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包括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和饮食宜忌四个方面,前两者是指饮食在实际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后二者是指饮食在生活与临床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四者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或孤立。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使用添加药物的药膳,如黄芪炖鸡之类,就是“中医饮食营养学”,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医饮食养生,习称“食养”、“食补”,是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进健康的活动。《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饮食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还具有补养作用,所谓“无病强身”,

中医食养食疗_在线作业_1

中医食养食疗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10-17 14:15:30 一、单选题 1. (5分)下面几种物质中,属阳、主动的是:()? A. 气 ? B. 血 ? C. 津液 ? D. 精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最适于止咳化痰的食物是:() ? A. 菊花 ? B. 蘑菇 ? C. 羊肉 ? D. 苹果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猕猴桃不具备下面那一项食疗作用:()

? A. 酒精中毒的辅助治疗 ? B. 乌发美容 ? C. 抑菌杀虫 ? D. 帮助消化、促进排便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5分)对于老年人来讲,错误的食养原则是:() ? A. 忌过冷过热不易消化食物 ? B. 忌怒后进食 ? C. 忌肥甘厚味 ? D. 由于老年人舌的味觉功能降低,所以进食时不必考虑是否有食欲,一定要尽量多的进食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5. (5分)中药的“四气”是指:() ? A. 中药对人体四种不同的气有补益作用 ? B. 中药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 ? C. 中药对四种邪气有祛除作用

? D.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6. (5分)病人×××,男,50岁,近1月来怕冷明显,面色苍白,喜热饮,时常感觉腹部冷痛、得热痛减,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辨证为:() ? A. 热证 ? B. 阴虚证 ? C. 阳盛证 ? D. 寒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7. (5分)中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 主神志 ? B. 主通调水道 ? C. 主水 ? D. 主疏泄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中医食养食疗 展开解析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讲课稿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食疗与养生保健 中医药食疗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中国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利用中医学的某些药方,人们发展了食疗文化。食疗文化的治病原理,更有赖于中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在所谓的“有意无意之间”,其实有着“食疗家”——即“医学家”们的有意识引领。这种引导作用,是由于中医学理论广阔而深厚的内涵。而食疗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即融合于饮食文化的一般发展过程之中,又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分离和结晶出来,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在人们平常的食疗保健中,可以有药膳、药粥、药酒,甚至于药茶,每样东西都融合了某些中医学的医药原理。 首先我们说一下药茶方面。我们平时说的美肤茶就是用沸水冲泡浓绿茶,然后将软骨素调和茶水中,经常引用可以美艳肌肤,使皮肤富有弹性。而珍珠茶就是用珍珠研磨成细粉,用沸水冲泡茶叶,以茶汁送服珍珠粉,这样可以润肌泽肤,达到美容的效果。 而时下有些女性皮肤暗黄粗糙,易生暗疮、眼袋、黑眼圈,还有色素沉着现象,归根究底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体内新陈代谢发生障碍。此时,人们就想出了多种多样的美容汤来解决女性们的各种皮肤问题。譬如,奶油桂鱼糖,经常

食用不但可使肌肤白净透红,还可防止皮肤色素沉着,消除雀斑,淡化黄褐斑;冬瓜薏米瘦肉汤,有祛湿除斑、养血益颜、清热解毒的功效,也可以治愈因脾虚湿盛或血虚血热而引致的面生蝴蝶斑和黄褐斑;绿豆老鸭汤,能清热解毒,消除因湿热内蕴而生成的面部暗疮;苹果生鱼汤,可以治脾虚血气不足,防止眼袋生成,消除黑眼圈。诸如此类的美容汤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样就能看出中医美容越来越普遍了。 而除了美容之外,女性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减肥了,所以减肥粥也应运而生了。就好象美颜瘦身粥,它是用黄豆和芝麻做成的,黄豆的脂肪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而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滋润皮肤、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降血脂、血糖、延年益寿等功效作用;生姜粥,中医常把食物分成阴阳两性,生姜是属于阳性食物,体重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吃食物是阴性还是阳性,吸收阳性食物能增加基础新陈代谢率,因为人们在休息的时候便能排除额外的能量,所以减肥者要是能适当地进食阳性食物就能事半功倍;大蒜粥,大蒜与生姜一样同属阳性食 物故能治肥胖,再加上大蒜有消炎、止泻、利尿、降压等作用,并且有十分强的杀菌能力,所以大蒜粥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达到瘦身效果。总之,这些减肥粥都可以减肥,又可以强身健体、养颜美容,也可以同时治疗体内的疾病,而且它们都含有珍贵的药效成分,同时能被身体百分百地吸收,这也成为药粥的特征之一。 从上述关于中医美容的各种药茶、药膳、药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我们平常的食疗保健中,某些中医的医药原理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食疗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浑然天成,效法自然,于日常人生必需的饮食之中,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间,强身益寿,治疗疾病,使人置身于美食文化的高度享受之中。 总而言之,食疗与药疗,食物与药物,其治病原理相同,理论贯通。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可以更好理解各种食疗法,也可以更科学地应用食疗方法达到更佳疗效,也能使人们在享受饮食文化的同时得到治疗的益处。

老年人饮食养生原则

老年人饮食养生原则 三高:食物要高新鲜度、高纤维素、高蛋白质。 三不宜: 1、饭后不宜剧烈活动。 2、饭后不宜洗澡。 3、不宜吃刺激性的辛辣食物。 三餐: 1、早餐:吃饱,为一天的热量打下基础,特别是上午,是人精力教旺盛的时候,需要有充足的热能供给。因此,早餐不但要吃饱而且质量要好,可食用牛奶、鸡蛋、豆浆、面包、蛋糕、馒头等。 2、午餐要好,因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补充上午的热量消耗,另一方面还要为下午供给热能。所以,应丰富些,主食、荤菜、素菜都应该有。 3、餐:宜少,以清单为佳,主食可为米粥馒头,蔬菜为宜。因为晚饭后,一般都是在电视 机前度过的,有的看一会书就休息了。由于活动少,睡后血液循环减低,如晚上吃得丰盛,大量血脂就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并且吃得多了,肠胃的负担加重,肚子会不舒服,甚至梦多或者睡不好觉。 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当本着上述原则,吃少、吃好、少荤多素、清淡为主。 四度: 1、硬度:老年人肠道蠕动减弱,消化功能较差,粗糙坚硬的食物不易消化,如果食没有煮烂或不易爵碎 的较硬食物,易引起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 2、温度:老年人的胃肠黏膜变薄,腺体和小绒毛逐渐萎缩,对食物的刺激十分敏感。如果进食过烫或过 冷之食物,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影响消化功能。如经常进食过烫的食物,食道的防御功能下降,也易增加老年人罹患食道癌的危险性。 3、速度:进食时,实物通过咀嚼肌和牙齿的协调作用,食物被切割得越充分。这样,就扩大了食物和肠 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消化功能下降,如果不充分。这样,就扩大了食物和肠壁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消化液充分发挥作用。老年人的牙齿较稀,加上消化功能下降,如果不充分细嚼,就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的老年人镶有单个假牙,如果囫囵吞枣,进食过快,还易将假牙吞入食道和胃壁,造成上消化道出血。 4、饱肚:吃得过饱,食物不能被全部消化,会有许多未消化的食縻团在肠道中长时间停留。经细菌发酵 后产生较多的气体使人感到腹胀和不适。老年人长期吃的过饱还有罹患胃下垂的可能。 五低: 1、低盐:每天2克便满足人体的需要。 2、低糖:过剩的糖会使人发胖,增加心脏负担,减少肺活量,诱发糖尿病。 3 、低脂:过多的摄入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 4、低胆固醇:摄入过多胆固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每天1—2个鸡蛋对健康有益。 5、低刺激性:摄入刺激性食物会加重疾病。 六宜: 1、宜早: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进些饮食,精神才能振作。 2、宜缓:吃饭细嚼慢咽利于消化。 3、宜少:人体的营养来自饮食,但饮食过量也会损伤肠胃等消化器官。 4、宜全:饮食五味不可偏亢。 5、宜暖:胃喜胃暖而胃寒,凡饮食中之生冷,瓜果皆宜食用适量。 6、宜软:硬坚之食,最难消化。 7、七分饱:不饱食或过食,对养生有重要意义。

中医食养食疗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饮食文化美味营养比较

目录 1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1) 1.1风味多样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1) 1.2四季有别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1) 1.3讲究美感的饮食文化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1) 1.4 注重情趣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1) 2黑豆食养食疗作用 (2) 2.1高蛋白低热量 (2) 2.2增强活力 (2) 2.3防止大脑老化 (2) 2.4美容养颜 (3) 2.5预防便秘 (3) 3黑豆食养食疗应用 (3) 3.1红糖黑豆蛋汤 (3) 3.2红花黑豆鲶鱼汤 (3) 3.3五谷糙米粥 (4) 3.4羊腰黑豆汤 (4) 3.5黑豆酿梨 (4) 4 结论与建议 (4) 参考文献..…………………………………………………………….

何为文化?笼统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我自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传承的,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承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在我们传承的过程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有什么特征传承下来了呢?今天我们就中国饮食文化特征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来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1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1.1风味多样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饮食方面也形成了许多的风味。大致主要分为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而且各地人民重视的味觉也不相同,酸甜苦辣咸也分别成为各种风味的主要口味,只是重视程度不太一致而已。 1.2四季有别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特征之一 由于季节的原因,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以适应我们身体对环境的适应。 1.3讲究美感的饮食文化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自古以来,我国都追求各种美好的事物,在饮食上尤为讲究,一直以来就有色香味俱全的说法,色居首位,可见我们对食物的外观的重视程度有多高了。 1.4注重情趣的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

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特色

中医饮食养生的四大特色 *导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水泉的甘苦,开拓了我国远古人找寻和认识药物与食物长期实践光辉的食养一页。 儒家自我国商代伊尹、西周食医和孔孟倡导“食性”以来,历代儒医对食养多有所继承和发展。 在五千年社会历史变革的长河中,虽难免不受佛、道等宗教文化的某些影响,但也逐渐形成了儒家食养的若干风格和原则,其特点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一、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祖国医学一直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故倡导养生特别是食养至迟也须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以保养脾胃实为养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养五脏,故劝人尽量少吃生冷、燥热、重滑、厚腻饮食,庶不致损伤脾胃。如能长期做到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而恰当地食养,则多可祛病长寿。 二、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节制饮食的要点关键在于“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三、先食疗、后药饵:食疗在却病治疾方面有利于长期使用。

此尤其对老年人,因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先以饮食调治更易取得用药物所难获及的功效,盖此因大多数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体虚弱,一则难坚持长期服药,二则有的不太习惯,三则易发生不良反应,故先食疗而后必要时用药多较妥当。 四、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食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粘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直。

葛根的食养食疗

葛根的食养食疗 内容提要 葛根味甘微辛,气清香,性凉,主入脾胃经。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常食葛粉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抗衰延年,永葆青春活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另外,葛根黄酮还具有防癌抗癌和雌激素样作用,可促进女性养颜,尤其对中年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养颜保健作用明显治疗作用,副作用极小。 关键词:葛根成份食疗作用 前言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是中国南方一些省区的一种常食蔬菜,其味甘凉可口,常作煲汤之用。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此外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大豆(黄豆)甙、大豆甙元、葛根素等10余种;并含有胡萝卜甙、氨基酸、香豆素类等。可作为药物应用。 1基本信息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形态为藤本,长约达10cm,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互生,托叶盾状着生,卵状椭圆形;中央小叶菱状卵形或宽卵形,侧生小叶斜椭圆形,两面被糙毛。背面较密;托叶盾形,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小苞片卵形或披针形;花萼钟状,萼齿5,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内外面均被黄色柔毛;花冠蝶形,蓝紫色,长约1.5cm。荚果线形,长5~10cm,扁平,密生黄褐色长硬毛。花期5~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草丛、路旁、疏林中较阴湿处。产主产湖南、浙江、河南、广东。秋、冬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呈纵切的长方形,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质韧,纤维性强。无臭,味微甜。含多种黄酮类成份,主要活性成份为大豆素、大豆甙、葛根素、葛根素-7-木糖甙等。 2葛根的成份 2.1一般化学成分 葛根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尤其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野葛、粉葛中铁、锌、钙、磷、钾、镁、锂、铜、硒、锰、锶等12种无机元素和18种氨基酸含量,其中微量元素铁、锌、钙、硒、锰、锶等的含量相当可观。以粉葛为例,每100 g干物质含氨基酸最低的为色氨酸0.9 mg,最高为天冬酰胺87 mg,其他如赖氨酸1.6 mg、苯丙氨酸5.65 mg、苏氨酸2.7 mg、异亮氨酸2.2 mg、亮氨酸5.1 mg、撷氨酸3.8 mg、丙氨酸24.3 mg等,被认为儿童必需氨基酸的组氨酸量亦高达8.5 mg。 2.2 保健作用 葛根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成分包括葛根苷、皂角苷、三萜类化合物和生物碱。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黄酮类化合物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包括苷和苷元,目前已知十几种成分,且含量较多,包括葛根素、3-羟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苷元、大豆苷、芒柄花素、染料木苷、染料木素等,其中葛根素是本属的特有成分且含量最高,大豆苷元和大豆苷次之。随产地和季节的不同,干燥野葛中总黄酮含量高达5%~10%,干燥粉葛中总黄酮含量也达0.5%~4%,野葛中葛根素含量远远大于粉葛。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

饮食养生十大准则 冬季正是食补的最佳时刻,在享受美味的过程中,调理新陈代谢,保持体内循环平衡。那么冬季饮食养生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饮食养生的十大准则。 1、主食与副食的比例是4:6 通常我们所说的主食是指米、面、杂粮等,副食是指肉、蛋、菜等食物。主食和副食二者缺一不可。有人提倡多食肉少吃粮,这不符合养生之道。有人要减肥,只吃主食,不吃副食,结果却适得其反,多余的淀粉在体内会分解成葡萄糖,并转化为脂肪储藏起来。有人觉得主食没有营养,不吃正餐,饮食无常,零食不断。这些都不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 2、细粮与粗粮的比例是4:6 吃粗粮成了近年来的一种新时尚。很多人喜欢吃粗粮,认为它营养价值高、入口感觉好,而且对牙齿、面部肌肉等都比较有益。可是,粗粮虽好,也不宜多吃。因为其中含有过多的食物纤维,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还会损害到人体的生殖能力。日常饮食,细粮与粗粮的比例控制在4:6最健康。 3、酸性与碱性的比例是4:6 事实上,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由我们的味觉决定的,而是与它的矿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水果中通常吃起来酸酸的,如柠檬、杨桃,然而它却是碱性食物:又如米饭,面类并无显著的味觉反应,可是为酸性食物。若以日常食物分类,大部份动物性食物,属酸性食物,如鱼类、肉类、贝类。此外,大多数谷类、部份坚果类亦属于酸性食物。

4、荤与素的比例是4:6 荤与素二者的合理搭配,可以让人既饱口福,又不致于因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增加血液和心脏的负担。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这样的膳食结构比较利于长寿。 每餐饮食都应该有干有稀,有的人图省事只吃干食,不仅影响肠胃吸收效果,也易引起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当然餐餐吃稀的,也不是良好习惯。营养专家建议,胖人先稀后干,瘦人先干后稀。 6、品种与数量 每天进食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但是数量上要适当控制。 7、酸甜与苦辣 多吃苦辣食物,少吃酸甜食物。 8、小火与大火 多吃用小火(焖、炖、热、煨)烹调的食物,少吃用大火(炸、爆、烧)做的食物。 9、寒与热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别。营养专家建议,寒者以热补、热者以寒补的平衡膳食,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必然伤身,维持这种平衡才能延年益寿。比如:夏天炎热,喝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寒冷,就喝红小豆汤;吃寒性的螃蟹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还要喝杯红糖姜汤;冬天吃涮羊肉,一定要搭配些凉性的白菜、豆腐、粉丝等。 10、饥与饱

膳食养生:黄帝内经 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可以损伤脏腑功能。过食酸味,肝气太过,克伐脾土,可见肌肉皱厚,口唇缩揭。过食咸味,肾气乘心,心气抑郁不舒,血脉瘀滞,可见胸闷气短,面色无华;或伤肾,致使骨受损伤;或水侮土,使脾虚肌肉萎缩。过食甘味,土气太旺,土乘水,伤及于肾,可见面色黧黑、胸闷气喘、腰膝酸痛、脱发。过食辛味,金旺乘木,肝血受伤,筋失其养,可见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过食苦味,火气太过,火旺刑金,伤及皮毛,可见皮肤干燥,毫毛脱落;或母病及子,影响脾胃,致使脾气不运、胃部胀满。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内经》五味损伤学说,运用五行学说进行了解释,谓:“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因此,调节五味的平衡对于维持脏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避免五味的偏嗜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首要原则。 节饥饱,避免饥饱失宜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饮食与人的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饮食习惯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危害。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注意七个饮食误区 误区一:食物相克要当心 蒜葱同食伤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海鲜遇到维生素C会生成砒霜……食物相克理论一直流传甚广。医生表示:“这些说法95%以上是胡说八道,4%有点道理,但经不起推敲,1%可能成立但完全不必在意。” 专家举例说,有人说海洋污染严重,海产品多含有重金属五价砷,果蔬富含的维生素C,会助其在体内发生还原反应,形成砒霜。但真相是:首先,海洋污染并没有如此严重,即使海产品含砷,也是微量的;另外,人体不像试管,食物也 不是纯化学物质,相互间发生反应的程度是微弱的,根本不必过于担心。 误区二:晚餐最丰盛 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早餐、午餐往往随便凑合,晚上回家就吃得十分丰盛。 对此,美国营养专家表示,一日三餐都很重要,无法分出主次,忽视早餐和午餐将直接影响白天的工作状态,太看重晚餐则会导致肥胖、影响睡眠。专家建议,一日三餐应进行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早餐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 餐和晚餐均占30%~40%。调查显示,国人的早餐质量普遍不高,需格外重视。 误区三:食物分“好”和“坏”

就像人们习惯把人分为“好人”、“坏人”,食物也常常被扣上“好食物”或“坏食物”的帽子。 营养师认为这种说法太武断了,“没有绝对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专家对此表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脂肪。”很多人认为摄入太多脂肪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这只对脂肪摄入超标的人群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的孩子就不太适用。脂肪也有“好”的一面,适当补充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误区四:精米白面最养人 精米白面口感细腻,的确更招人喜欢。但在美国营养专家看来,长期食用精米白面无益健康,吃点儿粗粮反倒更好。专家表示,米面加工过细会损失大量营养,特别是膳食纤维、 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人们每天适当吃些粗粮(50克~100克为宜)才是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越贵越有营养 营养和价格成正比吗?营养专家并不认同。专家指出,燕窝、鱼翅、鲍鱼等价位高的食物,其营养价值并不突出。 以鲍鱼和鸡蛋为例,两者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差别,但价格却差距悬殊。还有很多人青睐进口水果,认为其营养价值更高,事实并非如此。国产水果和进口水果在营养价值上是一样的,反而进口水果漂洋过海,维生素C含量会大打折扣。因此,选购食物时,不要迷信价格,当地、应季、新鲜的食物更好。 误区六:少吃主食更健康 近年来,我国居民主食吃得越来越少,与20年前相比,每人每天少吃了2两多主食。这一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 美国专家表示,主食是饮食的基础,低碳水化合物饮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罗显坤化学2班 摘要:中国传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食物保健强身,防治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一门学科,涉及食物本草、饮食养生、饮食治疗、饮食节制、饮食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民以食为天”, 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 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中,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 生理论和文化, 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饮食; 养生; 健康;食品营养 正文: 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与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 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 绝谷则危”, 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 自有烹饪以来,饮食与养生就紧密的联系起来,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饮食与养生也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饮食的目的在于达到养生的需求,养生最主要的依赖在于饮食。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 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 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很深的,故中国有“ 医食同源”之说。但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 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不是治“ 已病”, 而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中国饮食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1.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 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科学理论认为,食品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最重要的功能是营养。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营:经营,营造;养:养护,补养;营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国有句俗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发慌”!一个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能存活三天三夜,也就是救援的黄金72小时,没有了食物,就没有了能量,人就会慢慢地死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可见,饮食能提供资养人的血气,人体摄入食物后,五谷之精气就充足,气血就旺盛,筋骨就强壮。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饮食进入人体后就会谷气充盈,谷气充盈就会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也就精力强健了。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说:“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 1]。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 2. 食品,“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 点击查看大图 作者:庞杰,邱君专主编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所属分类:考试图书中心>> 其他书籍>> 美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庞杰,邱君专本书从历代经典著述中引经据典,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养生理念有机融合,为人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特点、不同季节,为不同养生目的安排日常起居,选择不同养生方法、药膳食 定价:¥28.00优惠价:¥26.30 此书是本站为方便大家学习从当当网收集,可点以上按钮直接购买![请登录/注册当当网会员]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代经典著述中引经据典,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养生理念有机融合,为人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特点、不同季节,为不同养生目的安排日常起居,选择不同养生方法、药膳食谱及相关医疗知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融趣味性、经典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为一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食品文化的特征 (一)生存性 (二)传承性 (三)民族性 (四)审美性 二、中国食品文化的特征 (一)传统养生保健 (二)礼、情、精、美 (三)食疗 三、中国食品情趣——汤、茶、酒、粥、器皿文化 (一)汤文化 (二)茶文化 (三)酒文化 (四)粥文化 (五)器皿文化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传承 (一)原始社会:萌芽时期 (二)夏商周:成形时期

(三)秦汉:初步发展时期 (四)魏晋隋唐:全面发展时期 (五)宋元明清:成熟时期 (六)民国至今:繁富时期 (七)中国食品文化的对外传播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基本范畴 一、阴阳五行 二、天人合一 (一)天地对应 (二)天地气交 (三)天地同律 第三章各流派养生 一、道家养生 (一)顺乎自然 (二)清静虚无 (三)武当武术 二、儒家养生 三、释家养生 (一)释家养生与身心的自我控制 (二)节食素食与养生 (三)佛家养生百字诀 四、民间养生 (一)气候与养生 (二)饮食与养生 (三)衣服与养生 (四)按摩与养生 第四章祖国医学的饮食养生理论一、四季与饮食养生 (一)四季养生理论 (二)四季与饮食养生 二、地理物候与饮食养生 (一)地域环境与饮食养生 (二)物候与饮食养生 三、各种体质的饮食养生 四、饮食宜忌 五、民间进补情结 (一)药补不如食补 (二)漫话三补 (三)冬季食补宜忌有别 (四)老幼妇男进补有别 第五章食品工艺及形式 第六章历史人物与包含养生

食疗养生法心得

食疗养生心得 食疗养生法简称“食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俗话也就是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定义引自百度百科)。 首先我很认同这种未病先防的观念,以前对于食疗知识略有涉猎,了解到食物有不同的温热甘寒等性质,但了解得并不全面。只有在老人家时常的念叨里知道,咳嗽了可以煮酸梅梨汁喝、风寒要喝红糖姜汤、受伤了不要吃牛羊荤腥之类的生活食疗小常识。所以我对食疗的理解仍停留在“每种食物都有其作用功效,一日三餐最好均衡饮食——早吃好、午吃饱、晚吃饱——多五谷、常果蔬、少肉类”的初级阶段,而对于什么气候、什么身体状态下应多进食什么水果饭菜,则是缺乏概念的。更不要说知道哪些饮食调养膳单了。 在学习了几个星期的食疗养生课程后,终于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甚至在后面几课中针对不同的症状的专题食疗我决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食养知识,来为自己私人定制一套个性化的食疗养生膳单。 首先我学习到的就是,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治疗和养生都是因人制宜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体质会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不必盲目去跟随别人的养生方法。而在中国的食疗养生里,除了重要的因人制宜、判断自身体质之外,还要因时制宜,根据四时的变化不同来改变膳食,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根据体质类型分析,我本人的体质应为平和型,具体表现为“患病较少、适应能力强、性格随和开朗、精力充沛、头发稠密有光泽”;但由于久居湿地、善食肥甘,于夏季常呈偏湿热症,特别苦夏,容易便秘或大便干燥、皮肤干燥、感到口干咽燥、感到手脚心发热、一不注意就易患痤疮(但不严重);同时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有时会由于学习压力,长期进食煎炸烧烤类食物、连续熬夜,我认为我还需要预防自己出现阴虚症状。所以我为自己制定的菜单目标仍为: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并早日戒除夜宵。) 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食乳制品,均衡搭配。最新目标:每餐多吃菜一至两道,摈弃挑食坏毛病。 暑热上火时,多吃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食物,少吃羊肉、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等甘温滋腻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吃喝住行中,吃又位列第一,可见古人对于饮食是何等的看重。古有“民以食为天”之说,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古人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人们不单单只求有的吃,能吃饱,更加注重怎么样吃得好,吃得健康,吃的养生。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些理论和文化对我们今天的饮食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男生,一个机械工程学院的爱吃喝的男生,我对饮食及养生尤为偏爱。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一课程的原因。不是敷衍了事,而是深深的喜爱。在这一个学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养生的学习中,我收获多多。对中国传统饮食与养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是我对此的一些认识: 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吸取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饮食养生理论是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烹饪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烹饪饮食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是在哲学思想、养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儒家的崇尚礼乐,饮食时宜;道家的崇尚自然,饮食养生;阴阳家和医家的阴阳五行,四气五味;释家的禁欲修行,创导素食等等,这些有关饮食的哲理,对中国烹饪的影响是深远的,故中国有“医食同源”之说。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人的身体之中,阴阳的运行,五行的相生,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的。现代医学也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条件,对人身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饮食得宜,可以摄取各种养分,延年益寿,许多疾病都能通过饮食来预防、缓解。饮食失当,又是致病折寿的原因。所以,现如今许多人光从口味出发来考虑饮食问题,是很不够的。 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医食同源的思想观念,使中国形成了独有的传统和制度。医家用食方,烹饪师按食物的功能性味做菜,成为很自然的事情。而现代也有营养学这一专门研究,医食同源实际上就是将医疗和食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重视“饮食有节”。“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夜不可多食”、“一日之忌:暮勿饱食”等等。众多养生家都赞同“太饿伤脾,太饱伤气”的观点。善于养性的人,饥饱应当适度,饥饿了就吃饭,口渴了就饮水,要少量多餐。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能量的贮存、转化、利用也要不断地在更新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