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参考资料2

科学素养参考资料2
科学素养参考资料2

关于科学素养概念的界定

在科技传播特别是在科学普及研究中,科学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科学普及的目标、意义等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已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即科学素养指公众对科学所应了解的程度。通常,这一概念还包括对科学的本质、目标和一般局限的认识,以及对更为重要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认同。在英文中,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通常和另一说法“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同义。前者多用于美国,后者多见于英国学者或媒体的写作中。

科学素养的概念定义。米勒(Jon Miller)模型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研究中该定义事实上的“工业标准”。米勒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并进的概念,时代不同,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米勒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界定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个维度:

(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

(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

(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

科学素养的操作定义。科学素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真正测量它,必须把它具体化为一系列指标。概念定义对概念的基本特性即所包含的维度作出规定。操作定义在概念定义的框架下,对概念每一维度的含义进行具体化,或可操作化。

1、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是米勒科学素养模型中的重要维度。

(1)基于NSF全美调查的科学知识测量。对科学素养的测量工具基本上基于米勒所提供的框架。米勒在设计最初的测量工具时,参考了2061计划中所阐述的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多维度描述,并会同其同事,设计了许多测量条目,形成一套基本的科学概念,如原子构造、DNA等。

这些概念是阅读和了解当代许多问题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概念不断充实改进,逐渐成为所有有关科学素养调查的基础。这些知识概念通过是非题、多

选题和问答题的方式成为公众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一个衡量尺度。虽然米勒认为在一个科学知识测量工具中可以有100多个在2061计划中提到的概念,但最终出现在NSF调查问卷中的概念是有限的,最近一次调查(2001年调查)为18个。至于这大约20个题目是如何确定的,基本上基于专家的经验和意见。在最新一次(2001年)的NSF全美调查中,有关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用18个问题来加以测量,其中13个为是非题,3个多选题,2个问答题。

13个是非题为:

辐射是认为造成的。(错)

电子比原子小。(对)

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漂移并将继续漂移。(对)

早期人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错)

地心是热的。(对)

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对)

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对)

激光由汇聚声波而产生。(错)

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和病毒。(错)

宇宙始于大爆炸。(对)

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的。(对)

吸烟导致肺癌。(对)

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可以饮用。(错)

三题多选题为:

光速和声速哪个快?(光速)

地球绕太阳转呢,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

地球绕xx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一年)

两个问答题是: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什么是DNA?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什么是分子?

这些测量工具,包括具体的问题和问题涵盖的范围和形式,被广泛借鉴,或移植或经简单改造后,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来测量公众科学知识的工具。在中国,纵观近年来各地的科学素养调查和全国的科学素养调查,NSF对科学知识的测量工具,也是问卷设计的基础,但加进了不少新的指标。

(2)对“科学知识”维度的另类测量。Brossard 等人

(2001)提出了另外一种测量思路,即不是从专家的角度问人们应该知道什么,而是问人们“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测试中有关科技术语的选择,应基于对媒体中出现的科技词汇频率的分析,那些最常出现的词汇理应构成测量公众科学素养的词汇。测那些不可能或很少在媒体上出现的科学术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首先,参考科学术语的一个标准而权威的来源,以作为挑选各种科学术语的基础。他们选择的是《牛津科学词典》(1999年版)。该词典提供了9000个候选词条,涉及生物学、物理、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学科。

第二步,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通过随机数方法每页选取一词,共取得896个词。然后,看每一词条在Lexis-Nexis数据库中的出现程度,即包含该词条的文章数。根据各词条的出现程度,选择最常出现的10%词条,以得到一组在媒介上有显著采用率的科学词汇。通过这一方法选出来的科学词汇,排除了少数

专家的主观选择。通过排除一些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最后得到72个词条。为了使各个词条在媒体中的出现具有可比性,他们计算了从198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中随机组成的一周中,各词汇在大众媒体上的平均出现程度,以消除某些特殊事件对一个词出现频率的影响,最后得到一排序结果。

第三步,设计一种方式以测量人们对这些词的了解。Brossard等人选择的是填空方式,即按照《牛津科学词典》对这些词的解释,请人们填入相应的科学词汇。72个题目都用填空形式,在问卷中随机排序。

2、对科学本质,即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为了测量公众对科学本质的了解,NSF问卷设计了三组问题,这三组问题为:

(1)报刊上经常会出现“科学研究”这个词,你对这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了解呢,还是只有一个大概了解,或者了解很少?如果是完全了解和大概了解,请用你自己的话对它进行一下解释。

(2)假设有两个科学家都想通过实验方法了解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的疗效。第一个科学家采取让1000位患了高血压的病人服用这种药,观察其中有多少人降低了血压的方法;第二个科学家采取让500位患高血压的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位不服药,然后比较两组中各有多少人降低了血压的方法。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个较好?

(3)如果一个医生告诉一对夫妇,他们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得遗传病的机会为,这是否意味着如果他们的头三个孩子健康,第四个将得遗传病?是否意味着如果第一个孩子得遗传病,他们的下面三个孩子将不会得病?是否意味着这对夫妇的每一个孩子得病的机会均等?是否意味着如果他们只生三个孩子,则三个孩子都会是健康的?

上述三个题目的设计是独具匠心的。第一题可以看作是对科学本质了解情况的直接问询和测量,第二题和第三题则是间接测量,其中第二题测对科学方法的了解情况,第三题考对概率概念的理解情况,因为概率概念在科学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三个问题组成的测量工具,也成为各国测量公众对科学本质理解情况的标准工具。在我国进行的科学素养测量中,也都采用上述问题来了解我国公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

上述三个题目中,一个人要想被认为是了解科学本质的,他必须能正确回答第三题概率题的所有问题,同时,要么能够回答“提出理论进行检验”这一对科学研究的理解,要么能够正确回答第二题,即解释为什么第二个科学家采用的控制组的方法更好。

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在NSF的2001年全美调查中,以下题目被用来测量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的看法:

关于科学的好处:

科学和技术正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轻松、方便。

大多数科学家致力于从事那些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好的事情。

随着科学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工作将变得越来越有趣。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给下一代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对科学的作用持保留态度:

我们过度依赖科学而忽视了信仰。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知不知道科学无关紧要。

科学使得生活变化得太快。

科学对社会的好处和害处xx:

科学研究带来的好处和害处想比,哪个更大?

这些题目也广泛用在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科学素养调查中。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在美国,公众理解科学的经验研究始于1957年的全美调查。但真正系统地对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则要到1979年的全美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调查。在科学素养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学者米勒的建议下,美国首次在该调查问卷中包括了科学素养概念三个维度的测量题项,并在其后两年一

次的这一全美调查中一直进行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而米勒提出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模型也已成为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进行成人科学素养测量的基础。除了美国以外,据有关资料,科学素养的调查,在欧洲也很受重视,在米勒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下,1989年,欧共体国家在英国学者杜兰特博士的带领下,开展了欧洲15个国家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取得了重要的数据和研究结果。

(摘编自《人民网》,2003年,

xx。)

xx公众科学素养调查

我国于1989年首次在北京开展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1990年,中国科协开始策划全国性的科学素养调查,作为第一步,1991年首先在上海进行全国调查试点。1992年,在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有关部门的共同组织下,全国首次正式的公众素养情况调查在我国进行,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调查,1996年进行了第三次调查。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至2001年上半年,中国科协对我国公众(18-69岁)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第四次调查。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基本现状。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比1996年的

0.2%提高了

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

0.24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性别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

0.98%。

不同职业群体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

11.42%;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达

6.29%;排列第三的是商业工作人员(

5.81%)、办事人员(

4.7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4.55%);排列第四的是服务性工作人员(

1.03%)离退休人员(

0.87%)、个体劳动者(

0.55%)、工交企业工人(

0.52%)和xx待业人员(

0.10%);排在最后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

0.04%)、家务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

不同学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低。

城乡差异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3.1%,xx为

0.4%。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

东部地区为

2.30%,中部地区为

0.85%,西部地区为

0.65%。

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次调查表明,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82.8%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报纸和杂志也是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国有

52.1%的公众通过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我国公众通过人际交谈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

20.2%;通过广播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

10.9%;通过图书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

5.2%;利用因特网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

例为

1.6%。

公众利用科普设施的调查显示:

在过去的一年内,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公众比例为

85.9%;没有参观过科技展览的公众比例为

81.4%;没有去过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阅览室的公众比例为

73.0%;没有参观过动物园和植物园的公众比例为

68.2%。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在公众的心目中,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声望最高,得分

20.1;其次是医生,得分为

18.7。但是在希望自己子女从事的职业的选择中医生的选择得分(

20.0)高于科学研究人员(

18.2)。

75.5%的公众认为科技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利大于弊,

72.2%的公众对科技解决更多的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

我国公众认为优先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依次为:

“农业与食品技术”、“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和“国防科学技术”。

2001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大。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了解中国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我国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以来,已经形成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的调查研究工作程序。

此次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4%,这一比例比5年前提高了

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

0.24个百分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了连续五年的持续增长,这是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结果,也是我国正规教育迅速发展的结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据美国1985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公众达到

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即每千人中有50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每千人中的69人具备科学素养。另外调查还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我国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地域的分布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人群的科学素养偏低的状况令人堪忧。

公众科学素养关乎综合国力。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每天都通过媒介接受科技方面的新名词、新信息。诸如“纳米”、“克隆”、“干细胞”、“转基因”等等,公众对这些新名词的接受程度,直接体现出科学素养的高低。

基于我国的国情,这次普查选择了在报纸和刊物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分子”、“INTERNET”、“DNA”、“辐射”和“科学研究”这几个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作为衡量我国公众掌握科学知识水平的标准。

然而结果并不乐观,在五个选项中,对“科学研究”自报了解的比例最高,达到80%以上,对“分子”、“辐射”的了解人数也过半,而对“INTERNET”和“DNA”了解的比例最低,都不到20%,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比例还不太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如今已成为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并已经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技术,我国公众的了解程度却最低,如果一个公民在遇到这样的术语的时候因为不了解而无法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和知识,那么,这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无疑将受到影响。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需要有效地借鉴科学技术知识才能得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

有密切的相关性。

对科研方法的了解关乎人的综合素质。这次问卷有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是否肯定有效。第一位科学家将药分给1000

个高血压病人服用,然后观察有多少病人的血压有所下降,第二位科学家则将病人分成两组,第一组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另一组500个病人则不服药,观察这两组病人中血压下降情况如何。请问第一位和第二位科学家中,哪一位的方法测试药的效果更有效?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正确回答出第二位科学家的方法更有效的比例超过半数,其余的人回答了“第一种方法”和“不知道”。从横向上来说,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半的人能够准确回答,不能说比例较高,但从纵向上来看,这一比例比起5年前的科普调查有较大提高,说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已有较大的长。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此次调查表明,公众对科学技术绝大多数是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的。超过70%的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利大于弊。

从调查中看出,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带来的益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抱着十分积极的支持态度。甚至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公众对于并不能马上带来效益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程度也是很高的,这是我国发展科技事业的力量所在。

在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公众在对待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资源过度开采这些科技问题上,其关心程度都比5年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对“森林砍伐和大量垦荒造成的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有

62.8%的公众对此很关心,被列为关心之首,这说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

但对于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会带来伦理道德水平的变化的认知水平却较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传播方式,而且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出现,将对我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变化还关注不够,也许这是由于这些高新技术并没有形成产业化,还没有对公众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的缘故。

但有专家指出,这个调查结果并不能说明我国公众所有的文化群体都对这一问题没有思考和认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高学历的人群中,对科学的作

用持有更理性的态度,这也说明了发展教育事业,是尽快提升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根本途径。

(摘编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科普网》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目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参考书目 《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参考资料 1.《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二版),徐勉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年1 月; 2.《无机及分析化学》,陈虹锦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 年8 月; 3.《无机及分析化学》,张仕勇,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年9 月; 4.《无机与分析化学题解》,赵中一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年8 月; 5.《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7 月; 6.《分析化学核心教程》,孟凡昌等编,科学出版社,2005 年2 月。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二)参考资料 3.《分析化学实验》,张广强黄世德主编,学苑出版社,1998 年6 月; 4.《基础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有机化学》 (二)参考资料 1.《有机化学》,谷亨杰、吴泳、丁金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7 月; 2.《有机化学》(第4 版),倪沛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年12 月; 3.《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答解题示例》,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编,北京大学出版,2001 年;4.《有机化学》上、下,胡宏纹主编,高等教学出版社2000 年。 《有机化学实验》 (二)参考资料 1.《有机化学实验》(第三版),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仪器分析》 (二)参考资料 1.《仪器分析》,朱明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仪器分析》,吴谋成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应用统计学B》 (二)参考资料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全解》,王丽燕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年9 月;2.《环境统计》,蔡宝森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年1 月; 3.《生物统计学》,张勤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年2 月。 《植物生物学》 (二)参考资料 1.《植物生物学》,叶庆华、曾定、陈振瑞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植物学(上、下册)(第一版)》,陆时万、吴国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 《植物生物学实验》 (二)参考资料 1.《植物生物学实验》,刘宁主编,高教出版社,2001 年; 2.《植物学实验》,何凤仙主编,高教出版社,2000 年。

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 用第一人称爱国 作者:薛涌来源:浙江人民出版社《参与孩子的成长》 早春的一天,我到当地(美国某地——编者注)高中的运动场跑步。那天运动场上仅有几个当地居民在锻炼,看台上却坐着不少人。我心里奇怪:难道大家都来看我跑步吗?跑了几圈后我才发现,两个高中球队进场,马上要开始比赛。一场小小的比赛,100多号观众,还要先唱美国国歌,而且不是放录音,是请一个高中的歌手唱。他声音一起,全场肃立,大家手捂胸口,对着美国国旗跟着唱起来。操场上锻炼、散步的几个居民,包括一个修整场地的工人,都停下来对着国旗肃立。只有我一个人在那里吭哧吭哧地跑步,那份尴尬,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我在美国生活的一个典型经历。美国人的爱国情怀之强烈、自觉,实在超出我的预料。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一天天地长大,她的经历使我有机会观察到美国是如何培养孩子对国家的认同的。 小女5岁上幼儿园那年,就在学校学会了对国旗宣誓,她知道要先把手放在心脏一侧的胸口,但是忘了心在哪边,便着急地问妈妈:“我的心在哪里?”我们一边笑一边摇头:“连自己的心都找不到,你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 等小女上三年级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她开始学习历史,而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则是我们小时候闻所未闻的。一天,她拿回作业请妈妈帮忙。他们正在学习美国建国的历史,主角自然是那些建国之父。全班同学每个人都要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办法是自己回去找资料,做读书笔记,然后把结果写成讲稿,面对全班同学和家长介绍这个人物,而最重要的一个规定是必须用第一人称。 女儿分配到的角色是华盛顿夫人。这不仅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还因为美国的历史观念在最近几十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历史是男人的历史,美国建国,就是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富兰克林等人的故事。自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兴起之后,妇女和少数族裔的角色开始为人所注意。这种新的史学观念,也逐渐渗透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女孩子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女性历史人物,当然也更真实些。 这样复杂的操作不可能靠孩子独立完成,学校留这样的作业,也是鼓励家长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于是,女儿跟着妈妈到了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把有关华盛顿夫人的儿童图书全借回家。女儿的阅读能力很强,几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写讲稿时才遇到了真正的挑战,这里的关键点在于“用第一人称”这个要求。用第一人称,“她”就变成了“我”,这就逼着孩子去思考:如果自己活在那个时代,将有什么感受。而且,用“我”来写历史,也避免了“揠苗助长”。一个不到9岁的孩

七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 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 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 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 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 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 把3, 0.2, 0.3&,0.231?? ,0.231&&,0.21341&&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13, 0.2=15,0.3&=3193=, 0.231??=23177999333=,0.231&&=229990 231-2=990,0.21341&&=213412199900-=10664995.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 0.231?? =x ……………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231??=1000 x ………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 999x =231 故 x = 231999 , 约分,得 x =77333.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试题及标准答案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试题及答案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考试附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 (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 (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试题与答案

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 一、单选 1.()是在各种各样的科学共同体中进行的,它本质上是共同体的产物。A实践活动 2. ()是在人们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步骤。A科学研究方法 3.()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代表而举办的学术会议。A代表会议 4.()是指那些人们暂时无法打开或不允许打开并且也无法直接观测其内部结构,只能从外部输入和输出来认识的系统。B黑箱 5.()是指学术团体定期组织的主要由本学术团体成员参加的会议,会议周期短的为半年,长的为一年或两年不等。D团体定期会 6.()是现代通信理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A信息方法 7.()是利用反馈的手段,对系统进行控制调节,以增强系统稳定性或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C反馈控制方法 8.()在制定生物分类系统的过程中,创立了分类方法,开创了生物分类学,促进了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D林奈 9.()不断地给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的课题。B社会现实的需要 10.()第一次把试验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几何的演绎推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杠杆原理。A阿基米德 11.报刊论文和()共同构成了社会研究的最主要的两大信息源。B图书专著 12.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的研究为()创立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A亚里士多德 13.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类系统是指()。A灰色系统 14.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新华日报》 15.从阅读报纸、书刊或其他途径得来的少量信息出发,加上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运用一系列假设性、创造性的演绎推理,导出一系列结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证实的方法,这是指()。C信息推理术 16.从根本上讲,科研课题的产生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D矛盾 17.“重复别人的,不搞创新,盲目立项,甚至专门跟着别人后面模仿”的行为属于()。A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 18.对逻辑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论逻辑》中研究了归纳的人是()。A德谟克利特 19.对《红楼梦》进行词频分析,以了解曹雪芹的语言风格和高鄂的语言风格的区别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时代色彩,这是采用了()。A内容分析法 20.对于长篇小说的分析不宜采用()。P247B文字结构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资料 四年级第一学期 (二期课改新教材) 2007.9.

四年级第一学期小学数学教学参考 本册总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关于《课标》的相关内容与要求 本册教材涉及《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基本内容”的“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内容,“拓展内容”的“尾数常用处理方法”、“用倒推法解实际问题”等内容。《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对本册教材相关内容的要求如下: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数与运算

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2.拓展内容

拓展1 (二)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的教学建议 基本内容 1.数与运算 通过实例,结合线段图,归纳加法与减法运算的意义和关系、乘法与除法运算的意义和关系; 结合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初步掌握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以万级为主);并结合大数的认识,引入常用的“凑整”方法——四舍五入法,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对大数进行“凑整”;了解一吨的实际重量,知道1克、1千克和1吨之间的进率;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基础上,借助实物、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初步学会计算分母在2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从实例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初步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运算定律,初步学会加法、乘法运算定律的一些应用;在学习三步式题中,结合树状算图认识正推、逆推的思想方法,并结合正推、逆推进行分析和解题。 2.方程与代数 在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归纳出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初步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运算定律,并初步体会到“字母代数”在表示运算定律时的简洁、完备。 3.图形与几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

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教学参考资料 一、有理数的含义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很多学生想知道“为什么将这些数取名‘有理数’”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略微多了解一点数学的发展史就可以了. “有理数”是一个外来词,是由英语rational number翻译而来的.rational number的准确含义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即“凡是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就是有理数”,或者说“凡能用分数的形式来表示的数就是有理数”,因此,rational number相对准确地翻译可以是“比数”,可惜的是我们的先辈并没有把rational number翻译为“比数”,而是按照rational一词的另一意思“有理的”,把rational number翻译成了“有理数”,而且这种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给学生一些类似的解释,相信学生不会再为这个名称而苦恼.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都能把“整数表示成分母是1的分数”,而且大多数学生也都能把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这样,整数、分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都属于有理数.教科书中说“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其中当然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例把3, 0.2, ,,,表示成分数. 思路分析:3=, 0.2=,=, =,=, ==. 特别提醒:把循环小数化成分数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具体的例子来总结这个规律: 设=x……………①,现将左右两端同时乘以1000得 231. =1000 x………② 于是,由②-①,得 231=1000 x- x 即999x=231 故x =, 约分,得x=.

可见转化成分数是.于是在此基础上给出纯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就不困难了.请老师引导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已从中归纳得出相应的一般方法来. 设,则有 10y=2.……………① 1000y=231. ………② 由②-①得 1000y-10 y =231-2 即y=. 可见转化成分数是,在此基础上给出混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一般方法是不困难的.请老师们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 二、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差、积、商仍为有理数 证明:因有理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的比的形式,故不妨设,,其中m,n,k,l均为整数,且(m,n)=1,(k,l)=1,于是. 由于m,n,k,l均为整数,因此nk+ml与mk均为整数,故必为有理数,故为有理数 对于两个有理数之差、积、商仍为有理数,可以用类似方法证明,这里从略. 三、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证明:假设任意两个有理数a、b,设a<b,它们之间仅有有限个有理数,不妨设仅有n个有理数,这n个有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a<c1<c2<c3<c4<…<c n<b.由于任意两个有理数之和与积仍是有理数,因此当c n是有理数,b是有理数时,也是有理数,而且a<c n<<b. 即在有理数a与b之间找到了另外一个不同于c1<c2<c3<c4<…<c n的第n+1个有理数,而这正好与假设矛盾. 因此,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存在着无穷多个有理数.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科研的( )阶段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阶段? 确立科研课题获取科技事实 提出假说设计理论技术检验 2.( )是对某一专题或某一论题具有独到学术观点的著作,它有学术论著、学位论著之分。学术著作学术论著专题论著论文著作 3.( )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智能,是一种高级的形象思维活动。 判断思维推理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 4.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应用研究包括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两个方面,其核心是( ) 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产品创新 5.下列学术报告中,( )是指被学术会议接收并安排再制定地点进行口头演讲的内容。 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视频报告 6.知识产权的( )特点是科学技术将成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之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劳力经济阶段资源经济阶段智能经济阶段知识经济阶段 7.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是( )形成的基础,而新的科研方法的发现和创立,又使科研工作得以有效的进行,从而从今科学和技术的新飞跃。 科学方法科学器材科学探索科学创新 8.根据实验结果性格的不同分类,可分为( ) 探索实验验证实验模型试验等 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生物实验等 地面试验空间实验地下实验等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实验分析实验等 9.( )标志着课题申请通过了有关专家的评审,被科技主管部门正式确认并给予资助。 课题规划课题申报课题立项课题方案设计 10.科研论文是以( )形式对最新科研成果的记录,它是科研成果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文字报告图表记录 11.( )是通过对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刊载在该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法期刊评价法专家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12.下列中,不属于科技论文评价的原则的是( ) 创新性原则准定量原则可比性原则平等性原则 13.科研中,信息方法的作用不包括( ) 功能抽象学预测科学决策结构探析 14.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点、事实和文献进行检索,属于论文检索的哪种方法( ) 工具法引文法借鉴法探讨法 15.( )是指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重点问题,召集一些相关的学术代表而举行的学术会议。此类会议规模相对较大,内容丰富,参会人数较多,影响面广。 代表会议专题会议研讨会团体定期会 16.( )是发表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上的文章、通讯或报道,一般包括综述、文章、简讯(简报)等。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试题库完整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19. 科研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指()。(D) 科研创新实践 2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专利申请的类型?(A) 食品专利 21. 由学术机构组织的、旨在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大家共同关注或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研讨形式,其目的在于为同行学者提供一种集体研讨、充分表述个人观点一起共同提高的机会,这是指()。(D) 学术会议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第1套*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2、多媒体:是指集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的输入、输出以及各种信息的加工、 处理于一体的系统,能同时获取、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 3、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 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4、效标参照评价:指以预先设定的、期待的教育目标为评价基准,来衡量评价对 象达到程度的一种评价。 5、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假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 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由、、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 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课程。 2、在科学研究中,有三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 和。 3、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和 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来源于网络

4、生物教育科学研究常见的两种具体方法是和。 5、教学语言中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 6、观察是指利用视、听、味、、五种感觉和一些工具来感觉事物。 7、教育实验法最显着的两个特点是和。 8、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 证据、得出结论、。 9、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 化、演示、结束、课堂组织十个方面的技能。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在《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确立了 A 8个一级主题 B 10个一级主题 C 6个一级主题 D 12个一 级主题 2、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这种生物学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其顺序 是 A 结构化的—功能化的—肤浅的—多维的 B 肤浅的—结构化的—功能化的— 多维的 C 功能化的—肤浅的—结构化的—多维的 D 肤浅的—功能化的—结构化的— 多维的 3、下列各项中与讲述法的基本要求无关的是 A 科学正确,切合学生实际 B 善于组织和诱导 C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配合 D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学生的能力培养

12 科学研究及其科研方法试卷

科学研究及其科研方法试卷 一.单选题 1.根据本课程,科研方法注重的是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 值。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2.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1901年 B.1905年 C.1910年 D.1912年 3.两大科研方法中的假设演绎法以()为代表。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笛卡尔的《论方法》 C.马克思的《资本论》 D.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 4.西方的“方法”一词来源于英文。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5.根据()的不同,实验可以分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结构分析实验。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实验方式 B.实验在科研中所起作用 C.实验结果性质 D.实验场所 6.()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分数:10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开发研究 D.综合研究 7.科学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以下不属于社会科学的是()。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政治学 B.经济学 C.医药学 D.法学 二.多选题 1.根据本课程,科研激励的主要形式是?()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目标激励 B.管理激励 C.协作激励 D.竞争激励 E.市场激励 2.根据本课程,科研的基本程序包括()。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E 学员答案:ABCDE A.需求分析 B.立项审查

九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参考资料【教案】

初中数学教学参考材料 【九年级第二学期】 编者的话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试验本),正在“课改”基地学校进行第一轮教学试验。为了帮助执教老师理解课本、把握要求和开展实践研究,教材编写组人员编写了本册课本的教学参考材料。这本教学参考材料,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不是正式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由于编写仓促,成稿匆忙,《材料》内容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只是考虑到新课本进行第一轮教学对参考材料的需要,所以将此很不成熟的《材料》公诸于众。本《材料》提供执教老师在教学研究中参考使用,同时在使用中开展研究;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弥补不足,充实内容,为编写正式的“教学参考书”打好基础。希望这本教学参考材料对执教老师有参考作用,更期待执教老师对此材料提出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组 第一部分课本概述 九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以下简称本册课本),含“圆与正多边形”、“统计初步”两章内容,还有配合各章内容的练习部分。 本册课本的编写,基本依据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本)》;内容的安排,是在“二二分段,九年级分层”的框架下进行的。从六年级到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中,已经建立了“实数知识基础”、“初等代数知识基础”,完成了“初等代数函数”的基础性研究;而本册的两章内容,使得初中数学中关于平面几何基础知识系统的构建基本完善,关于概率与统计初步知识的介绍告一段落,初中阶段的数学基本内容到此结束。 具体编写本册课本时,力求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基础,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强调,要在继承一期数学课改教材编写的积极成果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保持前面几册数学课本的编写特点,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改善内容呈现方式。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题) 15 1、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诺贝尔 答案:A 2、衡量国家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是: A、获诺贝尔奖的人数 B、国民经济总产值 C、人口数量 答案:A 3、衡量一个人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之一是: A、论文 B、家产 C、经历 答案:A 4、理论要不要经过实验验证: A、一切理论都要 B、有些理论不一定要 答案:B 5、检验理论正确的实验是必须能够重演的: A、是 B、不一定 C、不是 答案:A 6、称赞你的论文的人都是: A、坚持真理的人 B、认同你的观点的人 C、奉承你的人 答案:B 7、一篇论文其关键词可以选择几个: A、两个 B、3~8个 C、9个以上 答案:B 8、论文引言就是: A、前言 B、绪论 C、引论 答案:C 9、参考文献的编号一律用什么括号括起: A、大括号 B、中括号 C、小括号

答案:B 10、参考文献号一律用: 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英文 答案:A 11、论文中对重要的公式: A、应编号 B、不应编号 答案:A 12、论文中使用别人公开发表的结论,并注明出处的属于: A、引用 B、抄袭 C、剽窃 答案:A 13、论文是如何写出的: A、研究后写出的 B、编写出的 C、从书上抄来的 答案:A 14、博士学位论文至少应有: A、创新点 B、新理论 答案:A 15、论文中对表的题目要求为: A、表的题目在表上部 B、表的题目在表下部 C、随便什么位置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5题) 25.01 16、 在一篇题目为《目标运动分析新论》论文中,论文摘要是: “在我的《TMA理论》那本书中,介绍了TMA的经典方法,在本论文里,主要叙述目标运动分析的几种新的方法,它们是:1)识别-滤波-控制原理;2)交互多模型方法;3)多站信息融合的方法。” (1)、上述摘要犯了那几方面的毛病? A、使用“我的”第一人称 B、使用了缩略语TMA C、前两句是过去研究信息,应删掉 D、没有交代成果与结论 E、以上全部是 答案:E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及答案92分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实验对象即受试对象,受试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下列不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受试对象是()? (A) 器官 (B) 细胞 (C) 分子 (D) 无机物 [分值:1.0] 2.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 (A) 侦察 (B) 浏览 (C) 精读 (D) 略读 [分值:1.0] 3.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B) 政治动物 (C) 文化动物 (D) 自然动物 [分值:1.0] 4. 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除了受观察处理因素外,其他影响效应指标的一切条件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应尽量相同,要有高度的可比性,才能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对试验观察的项目做出科学结论。 (A) 对照性原则 (B) 随机化原则 (C) 重复性原则 (D) 典型性原则 [分值:1.0] 5. 科研人员成长和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攻克科研尖端课题的强大的精神支柱,这是指()。 (A) 学生精神 (B) 爱国主义 (C) 高尚的道德修养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分值:1.0] 6. 认识到反馈现象并把它概括为一种科学概念进行研究、作为一种可以科学方法广泛应用,应归功于控制论的创始人是()。 (A) 亚里士多德 (B) 维纳 (C) 培根 (D) 伽利略 [分值:1.0] 7.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科研不正之风的特征? (A) 独立性 (B) 裙带性 (C) 一次性 (D) 顽固性 [分值:1.0] 8. 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不可克服性、周期性,指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真理。 (A) 《剩余价值理论》 (B) 《政治经济学批判》 (C) 《资本论》 (D)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分值:1.0] 9. 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什么? (A) 夸克 (B) 质子 (C) 中子 (D) 元素 [分值:1.0] 10.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指()。 (A) 创新 (B) 科技 (C) 科学 (D) 技术 [分值:1.0] 11. 协同学理论的微观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说明了系统的自组织现象,通过()原理确立了描述系统宏观有序程度的变量即序参量。 (A) 协同 (B) 支配 (C) 不稳定性 (D) 变量

中学生物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ce9903143.html, 中学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生物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透过中学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反观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2期.陈坚.李妮亚. [2].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集散式整合途径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1期.张荣华. [3].中学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才智》.2015年9期.王宝玉. [4].中学生物园设计思路和实践. 《生物学通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9期.吴幸萍. [5].如何提高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质量以梅州市曾宪梓中学生物教育教学为例.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2期.李伟靖. [6].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百年变迁及其启示. 《中学生物学》.2015年10期.谭永平. [7].广西中学生物教师专业阅读现状调查与建议. 《教师教育论坛》.2015年6期.湛茹淇.李延锋.何英姿.林莉.杨剑. [8].中学生物生态化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6期.吕梅菊. [9].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化措施.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年z1期.汤月敏. [10].中学生物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形成的探究. 《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14期.杨娜. 二、中学生物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教育转型期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被引次数:17 作者:胡玺丹.生物学科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ce9903143.html,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数学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一般科技期刊作者的类型及与其相处策略——以中学数学教学类期刊为例.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万家练. [2].关于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 《数学教育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4期.许兴业.胡展航. [3].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柳成行. [4].中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分析. 《科学导报》.2016年1期.朱剑平. [5].浅谈激励机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读与写(上,下旬)》.2015年24期.江超. [6].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有效培养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年z1期.陈海荣. [7].中学数学教学新探索——合作与互动. 《学周刊》.2015年31期.晏婷婷. [8].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亚太教育》.2015年32期.王小芳. [9].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美. 《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29期.姚盛贵.黄琼.马百万.黄薪达. [10].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3期.傅海伦. 二、中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22

A、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其遵循的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是 ( C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2.研究的成果往往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的是( C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下列对顺查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C ) A.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B.查找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C.不太关注问题发展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 D.-般可以查全 4.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这种取样方法是 (B ) A.简单随机取样 B.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 D.整群随机取样 5.下列对外部评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C ) A.确定资料的客观、可靠性 B.确定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

C.确定资料的真伪 D.只涉及资料的内部 6.在观察活动中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的是 ( A ) A.参与性观察 B.非参与性观察 C.直接观察 D.间接观察 7.对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D ) A.在实验室中进行 B.有详细的观察计划 C.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 D.可局部控制 8.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关系调查,属于 (B ) A.现状调查 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 D.预测调查 9.反映测验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指的是测量工具的 ( B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10.“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发表于 ( D ) A.1890年 B.1902年 C.1903年 D.1905年 11.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 D ) A.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B.完善和发展原有的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C.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D.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热学教学参考资料

走出理解内能的误区 内能是初中热学部分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内能的概念很抽象,并且与温度、做功、热传递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所以学生对于内能概念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表现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常有顾此失彼和捉摸不定的感觉。本文对于理解内能的常见误区进行简要分析,供参考。 误区一:关于“吸收热量和温度” 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干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以保持不变”,但是很少学生对“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以降低”表示认同。 事实上,在不涉及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有的温度升高,还有的可以不变或降低。例如,一般情况,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但是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汽化、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物体温度降低,汽化、升华的物理过程都有致冷作用。 误区二:关于“温度和内能” 教材中介绍物体的内能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就越大。所以学生容易产生“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也就保持不变”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温度变化,内能一定变化。但是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可以不变,也可以增加,还可以减小。例如,一般情况下,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但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相反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减小。 误区三:关于“做功、热传递和内能” 1.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且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初中学生的思维缺乏严密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顾此失彼。例如,认为“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小”等。 2.因为热传递是内能间的转移,所以在没有做功的参与情况下,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小;但是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即机械能不一定转化为内能。例如,用力提起物体,对物体做功使得物体的机械能增加,而内能本身没有变化。如果是做功使物体内能变化。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常见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情况有:压缩气体做功,克服摩擦做功。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内能减小的情况是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题库及答案)

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5题) 15 1、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 A、爱因斯坦 B、牛顿 C、诺贝尔 答案:A 2、衡量国家科技领先的标志之一是: A、获诺贝尔奖的人数 B、国民经济总产值 C、人口数量 答案:A 3、衡量一个人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之一是: A、论文 B、家产 C、经历 答案:A 4、理论要不要经过实验验证: A、一切理论都要 B、有些理论不一定要 答案:B 5、检验理论正确的实验是必须能够重演的: A、是

C、不是 答案:A 6、称赞你的论文的人都是: A、坚持真理的人 B、认同你的观点的人 C、奉承你的人 答案:B 7、一篇论文其关键词可以选择几个: A、两个 B、3~8个 C、9个以上 答案:B 8、论文引言就是: A、前言 B、绪论 C、引论 答案:C 9、参考文献的编号一律用什么括号括起: A、大括号 B、中括号 C、小括号

10、参考文献号一律用: A、阿拉伯数字 B、汉字 C、英文 答案:A 11、论文中对重要的公式: A、应编号 B、不应编号 答案:A 12、论文中使用别人公开发表的结论,并注明出处的属于: A、引用 B、抄袭 C、剽窃 答案:A 13、论文是如何写出的: A、研究后写出的 B、编写出的 C、从书上抄来的 答案:A 14、博士学位论文至少应有: A、创新点

答案:A 15、论文中对表的题目要求为: A、表的题目在表上部 B、表的题目在表下部 C、随便什么位置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5题) 25.01 16、 在一篇题目为《目标运动分析新论》论文中,论文摘要是: “在我的《TMA理论》那本书中,介绍了TMA的经典方法,在本论文里,主要叙述目标运动分析的几种新的方法,它们是:1)识别-滤波-控制原理;2)交互多模型方法;3)多站信息融合的方法。” (1)、上述摘要犯了那几方面的毛病? A、使用“我的”第一人称 B、使用了缩略语TMA C、前两句是过去研究信息,应删掉 D、没有交代成果与结论 E、以上全部是 答案:E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