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优秀案例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长胜学校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中国的很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甚至拿出自己的养老金、看病的钱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这种爱的方式让不少“老外”感到不可思议。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怎样爱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清醒的认识。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忙着赚钱,放弃了对子女的养育,小的时候扔给爷爷奶奶,长大以后交给学校、推到社会。在他们看来,人的成长和成才是用钱堆出来的。有的家长“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甘于当孩子的“陪读”和“陪练”。

实际上,放任和包办这两个极端,都不是真正爱孩子。在乡村中,有多少个“留守孩子”可怜巴巴地期盼着父母的疼爱;在城市里,有多少“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学生抱怨父母的溺爱;还有多少个顽皮少年,在父母粗暴的“棒喝”下,走向违法犯罪的危险边缘。舐犊之情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但天然的父母却不一定天然合格、天然称职。爱,需要理性;养育,是一门科学。

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神童”魏永康的独特经历。从小到大,母亲对魏永康的惟一要求是专心学习。魏永康13岁考上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由于生活中的事情完全由母亲包办,魏永康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读研后,因为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在这位含辛茹苦、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身上,人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也看到了溺爱的害处。

对孩子期望值高是家长的普遍心态。在我们身边,“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事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忽视孩子天分的“填鸭式教育”、强迫式教育,常常会遏制孩子的成长空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当然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业。然而,孩子成绩突出,但未必快乐;孩子学历很高,却未必成才。家长当然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但不能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更不能粗暴干涉孩子正确选择的权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日后的生活。因此,对家长来说,养和育同等重要。从一般意义上说,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要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这是家长的责任。

爱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履行一种教育的责任;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爱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爱不是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

我们应该懂得,爱是一种最纯正、最美好的感情,但也要讲爱的艺术、爱的科学。愿天下父母无私、

真诚、崇高的爱,成为孩子成长成才的沃土,而不是一种羁绊和负担。

分享到:人人网开心网印象笔记领英更多0

评论区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独有的方式给孩子以最早的和最持久的影响。所以教育子女是我们每个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我认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好事,但是不讲原则,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我们家教的盲目,其实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懂得被尊重的快乐。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懂得尊重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尊重可以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也更乐于向父母倾吐心里话并乐意接受父母的意见。这有利于增进父母对子女内心世界的了解,使父母教育子女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反之不仅伤害了孩子,还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赖,教育孩子又从何谈起?

那么我们该怎样尊重孩子呢?我认为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说的对,我们加以鼓励,孩子认识有偏差或者做法不对时,那么我们就教给孩子如何去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斥责,要循循善诱,让孩子真正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一点我是“吃一堑,长一智”。特分享与大家

1、案例背景

我是一个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很是严格,孩子的分数便是孩子的智商和能力的综合,我总是习惯了给孩子定一个分数线,分数线以上不容置疑那是家长管理有方,分数线以下那就是孩子遭殃,

2、案例描述

一次老师给我电话说,孩子写字太乱,错题太多时,我急忙去学校询问究竟,打开作业,作业本被老师撕得只剩下三页,没有干净整洁的痕迹。老师的指责,让我颜面尽失。气愤之下,我挥手打了女儿两耳光,厉声呵斥让孩子惊恐万分,女儿胆小,她被我吓呆了,当时我没有顾忌太多,只顾狮子般的咆哮了。她不说话,头上冒着虚汗,那天回家后孩子发了高烧,病了两天。

3、案例分析

心疼之余我对孩子进行了认真分析,自己孩子为啥不如别人孩子?恍然明白,孩子入学年龄太小,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正常入学年龄是六周岁,而我家孩子因为是教师子弟,我开了绿灯,刚满五周岁就让入学。孩子年龄小,写字速度慢,老师就催促。孩子着急,字就写不好,反复用橡皮擦,作业本就开了洞,老师生气,作业本就被“破相”了。

4、案例反思

以后孩子变得沉默了,同学面前充满自卑,老师面前更是望而生畏,学习的信心没有了。我百感交集,开始为自己“揠苗助长”的教育方法进行反思。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了孩子的自信,孩子对我充满了畏惧,拒我千里

之外。我对自己的教育方法非常懊悔。怎样才能唤回孩子的自信呢?于是我开始给孩子写信,每天悄悄地在女儿的文具盒里放一张小纸条,鼓励孩子,表扬孩子,给予温馨的提示,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渐渐地女儿受伤的心快乐起来了,她又像往常一样在我身边说笑,给我讲班里的新闻和她进步的喜讯。现在女儿六年级了,成绩优异,被评为旗级三好学生,我想作为家长,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同时,还要学会赏识,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加以发扬,才能培养健康、阳光。德才兼备的人才。切忌要么不管,要管就是“暴风骤雨”。

总而言之,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以塑造孩子的心灵为本,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从人格上尊重孩子,从行为上规范孩子,我们的尊重、理解与信任会给孩子极大的鼓舞,我们耐心的、持之以恒的陪伴和帮助,会让孩子安心学习,乐于探索。尊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需要。希望我们的家庭教育处处绽放和谐之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如果我们不注重它、关心

它,那么就算孩子长高了个、拿到了文凭,可是心灵没长大,心灵里杂草丛生,将来既对社

会对家庭都是祸害。所以我觉得明智的家长,要跟孩子一起长大,关心他的心灵成长,这样

孩子才会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幸福、有责任感的孩子,你幸福我也幸福,对这个社会都是

一种福音。

·很多父母总想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比如车子、票子、房子……其实父母很爱孩子,

但不知道怎么去爱。他们想给孩子留下更多物质东西,实际上呢?把财富留给孩子,没有把

孩子变成财富,孩子既不领情又没法对这些物质有更深刻的物质。

·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一种肯定,肯定他成长中他自己做的事。但是今天很多父母

有一个误区,老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较,觉得人家孩子是是金子,自己孩子是沙子。

·今天的父母应该看到,孩子更多的成就感来自他的精神层面,他自己努力了,他就有成就感,所以要给这个孩子肯定,这种肯定并不是没有目的的吹捧,而是他自己努力做的事情就应该得到肯定。

·成长的需求,就是梦想,或者说志向。中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应该形成了,世界观也在形成过程之中。他为什么能活着?他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他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能把这个孩子当小孩了,应该站不到一个层面上,让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家庭教育体会:让孩子成功又快乐

各位家长:大家好!

应十一中校领导的邀请,要我来大家交流一下家庭教育的体会。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你

一个党务干部怎么会这么关心家庭教育问题呢?

我以前是学教育的,当过十多年老师。2004年,我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市创学委要我作了一个发言,结果引导广大家长的兴趣,很多家长关心一个问题:家庭教育到底有没

有秘诀?我说有,很简单。三句话:学习,学习,学习,好父母是学出来的。07年我出版了著作《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总结了我十七年的教子体会。这本书受到广大家长的

欢迎。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好父母要学习?如果大家把这三位专家的话真正听到心

里了,真正开始学习怎样来做父母,其他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要怎样学习?我的亲身体会是三条: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今天时间有限,不能把全书的内容和大家交流,针对高中生家长面对的情况,与大

家讨论一下高中生的教育话题。

我作为过来人,理解高中生家长两个愿望:既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又希望孩子以优

异成绩在高考中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就是希望孩子成功又快乐。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

话题,结合我自己学习的体会和实践的效果,向大家作一个汇报,讲得不对的地方,请

大家批评。

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学生的故事。一个是刘洋。

一个是四川考生张非。2003年考了606分考进北大。北大规定的五门不及格要退学,他只用两个学期就完成了这个目标,18门课程中7门学科都不及格,而最低的仅仅只考了5分。2005年以703分的优秀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张非就读清华大学以后,仅仅只坚持了一个学期,又旧病复发,疯狂地迷恋起了网络游戏,张非的母亲专程赶到北京,一

边打工一边看管照顾儿子。2006年10月份,张非的学习已经有5科都亮起了红灯,不及格学分已经超出清华规定的20分的底线,2006年底,张非不得已自动选择了退学。2007年再次以677分考入清华大学,能不能毕业还有待时间证明。

清华大学每年淘汰10%的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我们来看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说法。家长一定要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否则教育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孩子就有可能出问题。

面对高一的学生家长,我给大家提三条建议。

一、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

好的成绩是怎么来的?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成绩?

原理:人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到17岁时,他的智力已基本成熟了,这时要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已不太现实。但是,高中是孩子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三年,孩子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能不能坚持?靠什么坚持?适合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积极的态度起到关键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不一定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高分学生,但是,如果家长注意方法,一定可以培养出一个积极进取健康的孩子。

1、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一辆性能再好的车,没有动力,这车能跑吗?如品德、理想、信念、自信、态度、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无论孩子的智商是高是低,这些因素都将对孩子今后一生的成败、幸福与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案例: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他从小智力超群,从小学到哈佛,都是尖子。超常的非智力因素。他从小有远大的目标,做事非常执著,可以三天不睡觉,意志力非常强大,任何困难都挡不住他。

案例:怀化学院的洪战辉成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他热忱的友善、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毅力感动了中国。

2、树立理想,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在我家里有两张在同一个地方照的全家相:清华大学的校门。一张是在孩子初三时照的,为了激发他的目标意识,我们特意在“五·一”安排他到北京参观了清华、北大两所著名高校。我们一家在清华大学的校门前照了一张合影。这次参观在孩子的心目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回到常德后,他写了一篇作文,在作文中他记叙了参观清华、北大的经过和感想,他在作文中写到:我相信清华大学一定有一张课桌是为我准备的,我一定要考进这样一流的大学去学习一流的本领,成为一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有用之人。

高中三年,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不管学习上的困难有多大,也不管成绩如何波动,他要考上清华的信念一直没动摇过。也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最后取得高考的成功。所以,在送他上清华时,我们特意在清华大学的校门口再照一张合影。我作为家长,清楚地看到,只要他的理想信念上稍有动摇,在意志努力上稍有松懈,在纪律约束上稍有松散,就很难获得成功。

从这一件事上我得出结论:一个适合孩子的理想,能够为孩子提供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比父母用金钱的奖励和用打骂的惩罚都要来得更直接、更强大。因为,这种动力一旦

产生,就是发自孩子的内心深处,其情感和意志都会作良好的配合与支持,所以这种动力会强大而且持久。

3、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品德: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合一。讲道理、培养习惯,所以要言传身教。众多家长要保持一致,前后要求要一贯。

朱智贤教授: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后天习得,是不断重复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要培养积极的良好的习惯,要不有妨害他人的习惯。品德总是以习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培养习惯四阶段

被动:“内力不足,特别需要外力”。

自发:“既需外力也需内力”。

自觉:“不需外力,但还需内力”。

自动:“既不需靠外力,也不靠内力”。

4、做一个快乐父母。快乐父母培养快乐孩子。

斯宾塞名言:“我认为: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训斥和指责不能带来好的结果。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情绪: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增力作用。

由明确动机和乐观情绪产生坚定的积极的进取精神。

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行为。

消极的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减力作用

逆反心理源于初中生的半成熟半幼稚状态。

5、指导孩子克服困难,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不刻苦学习,再聪明的孩子的也难取得好成绩。这是我10多年教育孩子的切身体会,说到刻苦,肯定是要吃苦的,但是苦与乐一样,都是相对的,是相对一个人对艰苦的承受能力而言的。同样是晚上学习两小时,对承受能力强的孩子不算苦,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可是叫苦不迭了;同样是背一篇课文,有的孩子觉得很轻松,有的孩子觉得累得不得了。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这些差别呢?是孩子意志品质的差别造成的。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与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意志总是与一定的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所有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意志的努力,但需要意志努力的行为一定是有目的的。如要孩子努力学习,目的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明确这个目的,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就会很高,态度才会积极。如果孩子根本意识不到今天的学习与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是在为父母的面子而学习,所以,一遇到困难就不愿学习了。

第二,意志总和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的。玩电脑游戏,读休闲小说,看电视节目为什么不需要意志努力?因为没困难。但是,要背大量的英语单词,要做大量的习题,这是有困难了,不用劲是做不到的,这就需要意志努力来配合了。所以,这就取决于一个人对困难的承受能力,有的孩子学习四个小时还能坚持,有的孩子学两个小时就非常疲倦了。这种品质是锻炼出来的。

每次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指导和帮助孩子想办法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帮助孩子磨练意志。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遇到困难也就不那么怕了,会积极地自觉地想办法克服困难,孩子的意志就增强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想到,这是培养孩子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机。

有很多家长对培养孩子的才能十分重视,却忽视了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得一些很有才华的孩子因为缺乏良好意志,一遇困难就屈服,有的甚至走上极端。03至06年,北京有43名大学生跳楼自杀,真是令人心痛。其实,如果家长早一些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也许这些拥有才能的学生就不会因为一些暂时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了。

6、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不教

这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句名言。

孩子自己的事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作选择。这是培养意志力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包办代替、溺爱看似很爱其实是不爱,是极不负责的做法。

《中国青年报》报道:“没长嘴”的大学生怎么越来越多了。

《中国青年报》1月13日报道:《“没长嘴”的大学生怎么越来越多了》天津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之一,天津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日开通了志愿者报名咨询电话。电话一开通,立刻吸引了大量市民咨询。在咨询的市民中,在校大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

工作人员很快发现,大学生中由家长代劳来咨询的,占到了15%~20%。天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感叹:“…没长嘴?的大学生怎么越来越多了?!” 而一家公司的招聘主管曾对记者说:“我们一看到由父母陪着来应聘的大学生,心里已有80%不愿要,不管这名学生的条件如何好。”

案例:魏永康。1983年出生,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是母亲从小一直包办到大学的结果。

案例:王思涵1987年出生,10岁时考进了东北育才中学少年班。只读过小学三年级的他,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初、高中课程。2001年,14岁以572分考进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

18岁因“除英语及格外,其他科目成绩为0”,被学校“责令退学”。

有责任心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要离开时除学习外什么都不懂。

案例:猎豹母亲教授小猎豹捕猎,在确认孩子学会本领之后再赶出家门。

2009年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三名会游泳的同学跳入江中救人。10多名不会游泳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突然,链条中间的一名同学因体力不支,手从相邻同学的手中滑落,前端的9名同学顷刻落入江中,水中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顿时,第二场大营救迅即展开。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他们和大学生们一道,陆续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

2009年8月26日,丰都县一名非常漂亮的18岁女学生王敏涵舍己救人英勇牺牲。这些孩子的行为绝对是英雄行为,他们的品德是高尚的,这个不容怀疑。可是,无论谁牺牲,对他们的家人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记者见到王敏涵父亲时,他正拿着女儿的照片垂泪,喃喃自语道:“好乖嘛,养了18年啊!”

是啊,十八年的教养,却没有敌过水中的一分钟。这难道不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长好好的反思吗?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发布的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溺水在所有儿童意外伤害死因中所占的比重,6年来持续保持在一半以上,是中国儿童意外伤亡的头号杀手。这还不够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吗?

从小学读到大学却没有一所学校教孩子学会游泳!养育孩子二十年家长却没抽出一点时间来教孩子学会游泳!

二、加强沟通,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在《心理学》中,是这样给情绪和情感下定义的: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快乐是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所以,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在接触大量家长、分析大量家庭教育的案例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众多不快乐的家庭教育中,主要源自于父母与孩子的三大冲突。父母过高的愿望与孩子能力、父母的能力与孩子需要、父母的要求与孩子观点之间的冲突。

一些快乐家庭,主要是这三大冲突处理得很好。所以,我给大家提三条建议。

1、客观看待孩子,指导孩子确定合适目标。

孩子的苦恼是从过高目标开始的。

案例:每个孩子都有跳不过的高度。

四年前,曾经有一位妈妈,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向我倾诉她的苦恼。她的女儿上高一了,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她按照学校往年高考的情况来判断,孩子很难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从此,她就加大了对女儿的教育力度。也给自己和女儿带了巨大的烦恼。

我问她是怎么教育女儿的,她给我讲了她和女儿的故事。

女儿每天晚上做完作业要到9点半左右,女儿走出房间想看看电视放松一下,这时当妈妈的就开始说教了。什么要抓紧啦,高中三年很快就会过去的。什么要集中精力啦,每天在打扮上不要花太多时间。什么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就业就会很困难啦等等。每天如此,开始女儿只是沉默,只听不说。你说你的,她看她的电视。后来女儿受不了,妈妈一开口她就离开,弄得妈妈心里很难过,以前女儿跟自己像朋友一样,现在却像敌人一样,在一起难说三句话了。妈妈是既着急又难过,不仅影响到她的生活,工作起来也是无精打采的。她也知道这样下去对女儿的学习影响也很大。她问我到底要怎么做女儿才理解她。

我就给她说了我在孩子高中三年的做法。我告诉她,普通家长一般没有能力辅导高中孩子学习了。所以,孩子回到家里家长要与孩子谈学习上的事情往往谈不到点子上。再说现在信息如此发达,高考的重要性孩子都知道,家长在这方面再去过多的讲就成了孩子的压力。所以,我很少在家里与孩子谈学习上的事情。如果要谈,我一定是在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经过认真思考,把谈话的内容写成文字,在孩子比较轻松的时候找孩子谈。因为次数不多,孩子一般不反感。像你这样天天与孩子谈,她知道反正天天要说的话,肯定不重要,所以孩子不听。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心里不急呢?那就是对孩子的成绩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校里那么多孩子无论家长怎样急,成绩照样要分出上中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学习成绩与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直接相关的,每个孩子都有跳不过的高度。这些成绩将影响孩子的高考,是很重要,但决不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所以,高中三年,你不要去管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交给学校老师去管。你就管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多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鼓励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关心她学习之后做什么事情人最放松,有空了与她谈些有趣的事情,缓解孩子学习上的压力。把生活安排好,保证孩子的学习的正常秩序。还可以帮助孩子查一些高考的相关资料,这样孩子不会反对的。

听了我的一席话,她得到启发。从那时起她不再找孩子谈学习上的事情,而是从关心孩子的生活入手,很快又与孩子恢复了亲密的母女关系。再遇到她时,她告诉我,是“每

个孩子都有跳不过的高度”这句话让她得到解脱,女儿也轻松了,真的不把高考成绩看得那样重时,人就轻松了。女儿看到妈妈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反正更加努力学习,去年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不要用过高目标培养一个愤怒和自卑的孩子。

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培养出高分学生,只要方法对可以培养一个自信的积极进取的孩子。

案例:浙江金华徐力在母亲高压下失控打死母亲。

案例:在上海市,有一个高学历的家庭,父亲是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导师,母亲也是教师,家里有一个聪明的男孩,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孩子在学校各方面表现很不错,平时成绩名列前茅,遵守校纪,甚至连迟到记录都没有。按说这应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家庭。可是,这天孩子晚上没有回家,在一天一夜的担心焦虑之后,父母终于看到儿子重新回到家里。可是,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逃夜呢?

带着种种疑惑,父母带着孩子来到市青少年心理行为门诊部。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孩子终于道出了逃夜的真实原因。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他的数学考试成绩未进入前3名,身为数学博导的父亲决定亲自辅导孩子,并规定他每天功课必须在学校完成,回家后做父亲布置的几十道数学习题。随着学业的加重,孩子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但因怕父亲失望,也不敢把自己的压力告诉父母。由于父亲的作业难度较高,和高中课程相对脱节,他的数学成绩因此滑坡得更厉害,而有时校内功课来不及完成,又不敢晚回家,只能把作业本塞在家中的楼道里。渐渐地,他拖拉的作业越来越多。他既不敢去学校,又不愿回家,终于做出了逃夜的举动。

心理医生告诉他的父母亲,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盲目增加压力,最终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这时父母才知道孩子逃夜,错在父母。

案例:在浙江省浦江县寺前村一个农民家里,母亲没上过一天学,仅仅读了3年书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挣钱。但他们的二女儿居然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2003年8月,三女儿又以浙江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学录取!记者专门跑到她家采访,以《文盲妈妈教出高考状元》为题,介绍了她家的传奇故事。而记者挖掘出来的经验却很简单,在大女儿上学后,她就交给她一个任务,把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教给两个妹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三个孩子都上学后,她就要孩子们教她识字,而且经常向她们请教问题,孩子们答不出就去问老师或是在书上找答案。

在这样的家里,母亲给孩子的只有爱的鼓励和赏识,不会有指责和过高的期望。孩子反而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学习积极性。

一位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英国诗人乔·格贝尔名言。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爱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布什政府家庭专业顾问Glenn T.Stanton 教授:父亲的角色参与,会让孩子更有同情心、更健康,也更容易成功,就连做功课思

想集中、不容易与老师产生矛盾等,都与父亲密切相关。他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相对于由母亲单方面教育的孩子来说,有父亲参与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发展要好50%。

2、平等交流,注意满足孩子合理需要。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由需要决定。

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孩子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生理方面的需要,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案例:孩子的自由换来妈妈的惊喜。德山一个初一学生,母亲管得很死,请家教把时间都占用了,孩子出了很多问题,我建设妈妈把周末两个下午让出来,孩子发生明显的变化。道理: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

溺爱是从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开始的。溺爱就是不爱。

案例:警察父亲开枪打死儿子

2005年2月1日中午12时40分,位于安徽合肥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简称“铁四局”)家属院内,突然连续传来四声清脆的枪响,紧接着救护车开进了院内……几分钟后,铁四局公安处接到本单位民警刘洪涛的电话,刘洪涛有些恍惚地说:“我把儿子毙了,我要投案自首……”

记者调查后发现这个孩子智力上是很好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考上了大学。但自幼娇生惯养,父母对其非常溺爱,从而使其养成了骄横的脾气,长大后经常殴打父母,当警察的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最终酿成悲剧。一位父亲说得好,当孩子小时候出现必须给予一定惩罚的行为时,父母不及时惩罚,却等来了长大后父亲用枪来惩罚。这教训多么深刻啊。虽然这是极个别的案例,但问题产生的原因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发展过程大多是从父母不管孩子品德上的小问题开始的。所以,有的家长看了这个例子后感叹:宁愿培养一个品德优良的成绩差一点的健康孩子,也不愿培养一个成绩优良的但品德败坏的危险孩子。

3、消除对抗,尽量与孩子达成合理共识

对抗心理:孩子在心智上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父母的方法不对极易产生对抗。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要平等,与孩子达成合理的共识是解决对抗的一个办法。

很多对抗源自认识和情感上的差距。

晓之以理才能达成共识。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提出的古老的教育原则,主要是要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平等交流才能启发孩子。

达成共识需要情感和意志的支持

从孩子能做到的开始。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真是一个神奇的老师,很多怒气冲天的家长带着垂头丧气孩子来找王老师。可经王老师一点拔,学生非常自信的走了,最后都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弄得一些家长目瞪口呆:怎么我们这么多年说了那么多的话就不如王老师的十多分钟管用?这里面的秘诀是什么?一些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差生!”王金战老师经常这样说。王老师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他从不拿成绩差的学生去与那些尖子生比,从不给学生提过高的目标,他只鼓励这些学生去做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总能激发学生的自信。

王老师的解释吧。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变成一个优秀生。

案例。王老师在人大附中当高中班主任时,有一天半夜接到校长电话,要王老师接收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因为经常旷课,搞得班里的纪律一团混乱,老师便“联名上书”要“开除”他。王老师根据这个学生的特殊情况,给了他一些特殊的政策,允许他每周违反两次纪律。由于以前没好好学,有些课他根本接不上。最终,这个男生自暴自弃,自己主动要求离开王金战的班。王金战老师再次给他特殊政策:每天早上来了之后,能听懂的课就好好听,听不懂的课就可以不听,而且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学。

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前,这个男生说生病了,不想考。王老师知道他实际上是怕考。为了鼓励他,王金战老师说:这次考试,你肯定是倒数第一,既然如此,你还顾虑什么?于是他参加了高三的第一次考试。这次考试,让这个男生很难忘:“全不及格。但我没有多么难过。人家付出了多少努力啊!自己刚学了一个暑假,怎能比得过人家。此后,我一直玩命地学。”第一次月考他虽仍是班里倒数第一,但和倒数第二的差距,一下子缩小了30分。

在月考的总结中,王金战老师一个劲儿地夸这个男生:“你们看人家这位同学,一下子差距能缩小30分,高三总共要经过八次大型考试,如果每次都能缩小30分,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就看你敢不敢挑战自己了。你站起来谈一谈,下一次你的目标是什么?”

被表扬得晕头转向的男生站起来说:“我下一次,肯定不考倒数第一啦!”

这名学生非常振奋,也看到了自身的潜能,学习进步得异常迅速。最终,这个男生果真考上了北大。

案例:愤怒让人失去理智。14岁的儿子沉溺网络打游戏,父亲说服不了,失手打死孩子。被北京平谷区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案例:一个父亲的故事。高二的儿子半夜起来看欧洲杯足球赛,上课打瞌睡,从年级前十名掉到了年级160多名。

那天他准备暴打儿子。在四处找打儿子的工具时看到了我这本书,“平等交流”这句话让他冷静下来,坐在电脑前给孩子写了一封信。

父亲真诚感人的话语深深的打动了孩子。承认错误,发奋学习,考上重点大学,现在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来到欧克·霍尔学校从1—6年级选了一些学生,开出一份“能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并且说“预计这些学生在这个学期会有显著进步”。老师们惊奇的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并非都是他们认为好的学生,有的是一般学生,甚至还有差生。但出于对心理学家的信任,老师给他们特殊的关爱,学生也受到特别的鼓舞。到学期结束时,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结果发现,这些最初被指定为“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真的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学习成绩(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明显改善,而且,老师对这些学生的操行评语也很高。

罗森塔尔教授说,我对这几位学生根本不了解,他们是从教室的座次表上随机抽取的,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所以孩子们进步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期望和关爱更能使人进步!你把孩子看成什么样子,他就成为什么样子!也有人把这叫做“爱的效应”。

我今天把这个故事送给每一个在座的家长,希望你们把这爱的效应用在孩子身上。

衷心祝愿每个家长都能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谢谢!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李齐(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长得胖乎乎的,非常讨人喜欢。他的接受能力和诵读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他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他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李齐,九岁,孟家庄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个案背景: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也时常在外打工,家中只剩爷爷奶奶和他三人。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但对他学习进行的辅导和督促很少。由于父母很少在家,因此李齐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李齐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李齐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

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李齐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与同学的矛盾和在校表现常常有暴力倾向。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个案指导 (一)停下来,等一等 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转而和父母搞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

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

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 刘微是高三的一名女生,爱好广泛,善于交际,喜欢体育运动,会打太极拳、书法、钢琴。每个爱好都小有成就,学习成绩在重点高中也是名列前茅,应该是父母所期望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刘庆山是刘微的父亲,当年刘微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 刘微从小体弱多病,所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培养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没有因为工作忙或者其它原因让亲属帮助照顾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别人替代不了。 刘微从五岁的时候在父亲的陪伴下,天天坚持晨练,风雨无阻,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孩子随着锻炼时间的推移体质越来越好。在锻炼的三年里和孩子愉快地沟通,解答孩子的提问,共同学习各门的知识。 孩子十岁时,父母引导孩子开始自学英语,小学毕业期间自学完了初中英语,初中时自学完高中的英语。刘庆山说,孩子从小在学习时,他们就不陪在她的旁边,但他们的习惯是在别的房间看书或看电视陪伴她。等孩子学完了睡觉了,才和孩子一起去睡觉。因为上午孩子用脑很多,早餐他们总是做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让孩子早餐吃饱。这些年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教育孩子贵在坚持。 案例分析: 刘微是个很出色的孩子。刘微的出色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她的父母培养教育分不开的。应该说她的爸妈为她创造的家庭教育氛围适应了孩子成长的需求,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父母掌握了家庭教育方法。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努力积极创造适应孩子家庭氛围。 二、不宠、不溺爱孩子。刘微是个独生女,但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去溺爱她,相反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相互尊重,孩子喜欢和父母沟通交流。

优秀家庭教育案例

优秀家庭教育案例

优秀家庭教育的探索与体会 五年二班何暖妈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而要实现这一愿望,关键在于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优秀家庭教育暂时还算不上,我只就这几年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在的孩子读书压力大,作为我们家长应该尽可能的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里心无旁骛的学习,在孩子学习期间应尽可能的不去干扰她们,在旁边静静地看看书报,做做家务,随时回答孩子关于学习方面的提问,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一个言传身教的良好环境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二、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兴趣才会有动力做好它,在征得孩子的同意下,我们帮孩子报了口才班,从师于大连广播电台主持人伊然老师,每星期日到口才老师家学习,风雨无阻。每天在家里无论作业做得多晚,她总是不忘每晚要练习绕口令、诗朗诵或命题演讲。每当她声情并茂地走上台时,她自信的笑容溢于言表,带着兴趣学习和被动的学习,效果真是不一样啊。 三、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不只一次的听到过这样的话:“小学、初中差不多就行,高中好好学”。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小学和初中是打基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的阶段,一旦基础打不好,上高中后很难改变局面。所以在这个阶段,我每天叮嘱孩子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不懂的一定要当堂当天弄懂。英语是一定要多读、多背、多听;数学一定要掌握基础,不能混淆概念,答题时看清题意,小心谨慎;语文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要了解和课文相关的、书本上没有的其他知识,要引申开去,利用每天睡前的一个来小时进行中文和英文阅读,常年坚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培养学习自觉性。 四、认真总结,制订计划。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案 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2 王滨希望学校 在普通的农村小学,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却给教育不断带来教学困惑,让老师和家长为现在孩子的教育煞费苦心。目前,最普遍,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良心态,诱发农村小学生种种因德育缺失造成的不良行为滋生蔓延。那么,家长应当采取什么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小学生德育的最佳效果呢通过这个案例,寻找一条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案例】 张某某,一个活泼开朗、善解人意的小女孩儿。平时上课经常能看到她的小手举得老高,听到她自信的回答,唯独她对数学不感兴趣。有一次,老师讲解数学试卷,居然说试卷丢了,找不到了。老师让她仔细整理了一遍书包、课桌,孩子找了很久,依然不见试卷的影子。这时老师见她的衣袋鼓鼓的,就叫她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一看竟然是丢失的数学试卷。当时我们联系了她的家长,告之事情原委。同时在她爸爸来之前,经过老师询问,得知她会冒险走这样的路的原因:平时老师对于作业不做、懒得订正的她,给予的是疾言厉色,她心里很害怕,尤其是面对这次数学堆积如山的错题,更加是束手无策。那么在老师面前不敢说,又不想被批评,而爸爸又无暇顾及她的作业,偶尔过问一下成绩,不好的话就是一顿打骂。正是一次次的糟糕经历,才让这么小的孩子不惜铤而走险。

【分析】 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孩子的说谎原因很单纯,但也提醒了我们:孩子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极为丰富而复杂的。面对可能遭受的惩罚,他们也会采取一些趋吉避凶的手段,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走上了歧途。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孩子的错误上,急于惩罚,应该试图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但又必须看到我们身边的孩子并不是每个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而原因自然与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在内心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存在着许多心理症结,自卑、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用爱、用关怀他们,更需要家长从多个角度地来分析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并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 【方法】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也只好平心静气地跟家长沟通交流,希望家长不要在家责罚孩子,由于孩子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性,免不了成绩有好有坏。孩子由于不肯学习,导致成绩差,我们是该适当地批评,但是有的孩子学习已经很用功了,成绩却不怎么理想,我们更应该给他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泼他们冷水,这样反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再和孩子约定以后不懂就要问,在家也请家长尽力辅导,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面对成绩差的孩子,家长更不应该放弃,应该坐下来多与孩子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图文稿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长胜学校 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中国的很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甚至拿出自己的养老金、看病的钱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这种爱的方式让不少“老外”感到不可思议。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怎样爱孩子,却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清醒的认识。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忙着赚钱,放弃了对子女的养育,小的时候扔给爷爷奶奶,长大以后交给学校、推到社会。在他们看来,人的成长和成才是用钱堆出来的。有的家长“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追求,甘于当孩子的“陪读”和“陪练”。 实际上,放任和包办这两个极端,都不是真正爱孩子。在乡村中,有多少个“留守孩子”可怜巴巴地期盼着父母的疼爱;在城市里,有多少“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学生抱怨父母的溺爱;还有多少个顽皮少年,在父母粗暴的“棒喝”下,走向违法犯罪的危险边缘。舐犊之情是为人父母的天性,但天然的父母却不一定天然合格、天然称职。爱,需要理性;养育,是一门科学。 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神童”魏永康的独特经历。从小到大,母亲对魏永康的惟一要求是专心学习。魏永康13岁考上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然而,由于生活中的事情完全由母亲包办,魏永康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读研后,因为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

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学校劝退。在这位含辛茹苦、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亲身上,人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也看到了溺爱的害处。 对孩子期望值高是家长的普遍心态。在我们身边,“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事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忽视孩子天分的“填鸭式教育”、强迫式教育,常常会遏制孩子的成长空间,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当然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业。然而,孩子成绩突出,但未必快乐;孩子学历很高,却未必成才。家长当然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但不能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更不能粗暴干涉孩子正确选择的权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家庭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和日后的生活。因此,对家长来说,养和育同等重要。从一般意义上说,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家长首先要言传身教;要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孩子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这是家长的责任。 爱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要履行一种教育的责任;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爱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爱不是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 我们应该懂得,爱是一种最纯正、最美好的感情,但也要讲爱的艺术、爱的科学。愿天下父母无私、真诚、崇高的爱,成为孩子成长成才的沃土,而不是一种羁绊和负担。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10个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孩子也成为了现在家庭的难题,但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有的家庭的孩子可以那么优秀呢?他们的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大家在阅读之余也要学习这些家长的育儿经,并找出自身的不足,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1: 袁隆平(1930— ),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是钟灵毓秀的庐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县城。德安西部青竹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起伏,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他的先祖世代在此躬耕垄田,繁衍生息,19世纪后期弃农经商,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他的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历任德中县高等学校校长、农会会长、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等职;父亲袁兴烈曾任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北平铁路局高级职员。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属马,被称为“调皮的小马驹”。少年时他经常闯祸遭罚,做事又显得笨手笨脚。父母想训练和调动他的积极性,要他帮助拿碗,碗却摔破了;要他拿杯,杯掉到地上。但是父母不因为他摔坏了东西便停止差使他,相反更频繁地让他参与。他好奇心特强,有什么问题必追根究底,父母往往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母亲贤惠善良,酷爱花卉。母亲伺弄花卉的时候,小马驹在一旁手忙脚乱地“帮忙”。他爱动脑子,感兴趣的必亲自体验。比如第一次看到荞麦粉,他想弄点尝尝,结果弄得整个成了白粉人;看到木匠钉钉子时嘴衔铁钉,他也拿一个衔在嘴里,一个跟斗,铁钉掉进肚子,送到医院才取出来。袁隆平7岁时随父母逃难乘船渡浣江时,被四弟不小心碰了一下掉入江水,幸被船工救起,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游泳。到重庆后,去长江边照图例一步步练习分解动作。一个暑假下来,仰泳蛙泳来往自如。后又学自由泳。10岁时能横渡长江。他还参加比赛,出人意外地游出了“汉口赛区一百米、四百米自由泳第一名”的成绩。他从小就是这样,一旦认定目标,就百折不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读中学期间他好学勤思,成绩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课余博览群书,思维比一般同学敏捷活跃。他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提问,琢磨为什么。这种寻根究底的执著在以后的科研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后,同行们引用学术用语与他开玩笑:“袁教授,你有那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是不是远缘杂交造成的?”袁隆平回答:“差不多吧,母亲江苏人氏,父亲江西人,个性不同,父亲小聪明多,母亲聪慧善良。”这虽然是说笑戏言,但事实上他确实从父母身上得到了丰厚的给养。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及改善对策

高中生亲子关系案例分析及改善对策 【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笔者从自身教学案例引入,从认识观念、基本准则、具体改善等几方面为家长和学生两个亲子关系的主体提供了对策。笔者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在先进的亲子关系观念下,亲子双方相互倾听、深入了解并加以常态化、内容丰富化,有效亲子沟通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中学生;亲子关系;案例;对策 一、因为爱的“战争”——亲子关系的现状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17个小故事doc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17个小故事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在家里要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让孩子知道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要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同学中去比阔;要让孩子有羞耻感,同时,要知错必改;要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在社会上乐于助人。 教育孩子,就应该做一个有进取心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勤”字当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进步;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要逃避责任;要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遇事不人云亦云,而是拿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孩子,就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不要动不动就以家长自居发号施令;在发现孩子的长处时要及时表扬,相反,在发现他的行为规范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批评;要杜绝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如自己邀人在家里打麻将,却叫孩子关起门来做家庭作业,效果怎么会好?! 我会用几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以下,就是我教育孩子的几个故事。 1、土拨鼠哪去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 “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2、鹅卵石与钻石 “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李齐(化名)是个聪明的孩子,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而且长得胖乎乎的,非常讨人喜欢。他的接受能力和诵读能力特别强,学习成绩始终是在班里名列前茅,照道理这么聪明又活泼的孩子老师应该是非常喜欢,同学也很愿意跟他做朋友的,事实却恰恰相反。老师无不见他直摇头,同学见到他就立马躲得远远的,就想老鼠见到猫似得害怕。原来,他有个坏毛病,喜欢欺负其他同学,经常是看到班中的同学被他打,因此同学们都非常害怕他。另外,他有多动的毛病,无论是上课还是其他活动,他始终没有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造成老师经常为了他而停下来没办法正常上课。教学进度没法完成,他的特殊行为也影响到班里其他同学的听课、学习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的表现的确让我们很担忧,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李齐,九岁,孟家庄小学三年级学生。 二、个案背景:父亲是长途客运司机,长期在外工作,母亲也时常在外打工,家中只剩爷爷奶奶和他三人。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但对他学习进行的辅导和督促很少。由于父母很少在家,因此李齐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很少,他根本不了解父亲其实是怎样一个人。李齐的父亲文化程度也较低,平时只要李齐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父母亲常常因为教育孩子的问

题而产生矛盾,可以说李齐生活在一个不够安定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与同学的矛盾和在校表现常常有暴力倾向。 三、个案分析 事实上,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一些不好的东西传递给了可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面前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仔细分析案例还可以发现,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原因在于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以暴力解决问题时,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重要的是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像大禹治水那样,从源头上给予“疏导”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指导,改正自己的错误。四、个案指导 (一)停下来,等一等 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转而和父母搞好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

高中生家庭教育故事

高中生家庭教育故事 家庭是高中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是高中生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必然对高中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家庭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家庭教育故事一 ——XX学校高一家长 孩子进入高中,就进入了最紧张的学习阶段,甚至比大学还要紧张,因为在我国现行条件下,高中的学习成绩也许就决定了孩子一生的道路,关于教育孩子,我是个外行,只能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我认为第一是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二是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和谐上进的家庭氛围,三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四是家长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一、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使孩子成人,先要使他们成才,孩子不一定考上清华、北大,但一定要让孩子成长为心智、身体各方面健康的人,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我认为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要有责任心,明确为什么学习,让孩子知道小时候要对家庭、父母、老师和自己负责,将来要为集体、国家、社会负责。要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知道家长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知道自己在未来社会中肩负着的责任。 2、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培养爱好,对于一个爱学习的人来说,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是终身的,不爱学习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3、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攻克一个个堡垒,最终才能走向新的辉煌。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诱惑,比如看电视、上网聊天、玩游戏,都需要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来战胜这些诱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4、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忠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学到高中直至走向社会都要培养他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关心集体、扶弱帮困。能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爱心,关心集体、关爱他人、善良正直。 二、身教重于言教,要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学校优秀家庭教育案例

学校优秀家庭教育案例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家庭是孩子出生后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与家庭息息相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独有的方式给孩子以最早的和最持久的影响。所以教育子女是我们每个家长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我认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好事,但是不讲原则,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我们家教的盲目,其实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懂得被尊重的快乐。作为父母,我们是不是懂得尊重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尊重可以使子女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父母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也更乐于向父母倾吐心里话并乐意接受父母的意见。这有利于增进父母对子女内心世界的了解,使父母教育子女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反之不仅伤害了孩子,还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赖,教育孩子又从何谈起?那么我们该怎样尊重孩子呢?我认为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说的对,我们加以鼓励,孩子认识有偏差或者做法不对时,那么我们就教给孩子如何去分析和判断的方法,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斥责,要循循善诱,让孩子真正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案例背景我是一个校医,对孩子的要求很是严格,孩子的分数便是孩子的智商和能力的综合,我总是习惯了给孩子定一个分数线,分数线以上不容置疑那是家长管理有方,分数线以下那就是孩子遭殃。 2、案例描述一次老师给我电话说,孩子写字太乱,错题太多时,我急忙去学校询问究竟,打开作业,作业本被老师撕得只剩下三页,没

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孟津县麻屯镇任屯小学梅倩小学二级教师 一、案例背景: 李阳家长通过近几年来家长学校学习后,在教育子女方面,无论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是教育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原来存在的一些误区,如“树大自然直”,放任孩子不管;“棍棒底下出孝子”,辱骂喝斥,拳打脚踢等错误理念在学习实践中已“旧貌换新颜”。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共同分析一下她教育孩子的独到之处。 二、事例过程: 那次见面,她告诉我说,随着孩子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趁家长开会那天,孩子作业少,她想让孩子自己动手把它组装起来。孩子放学回家,看到放在他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她的建议很愿意自己动手组装书柜,但她只给了孩子工具,并没告诉他怎么拼装。 五点半该吃饭了,她让李阳放下工具和她一起吃晚饭,李阳说等装好了再吃。于是,她就一边吃饭一边看他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李阳抱怨道:“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是没注意,要重新返工,他感到自己笨手笨脚。要是老板雇佣我这

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但她听后并没责怪他,而是立即提醒他,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要是你叔叔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妈妈每天都会高兴的。”大概上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李阳着急得叫起来:“完了,我把它弄坏了。”她走近一看,没大碍。又鼓励他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就算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大礼物,我再花50元钱给你买一个。”等全家都吃完晚饭,李阳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她并没催他,而是随他的意。 散步回来之后,她就去李阳的小房间,真是出人意料,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的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他自己的画。顿时像换了房子一样,空间变大了。 从那以后,李阳总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玩物、手工品等,这不仅开发了他的智力,激发了他的创新意识,还让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真是一举多得。 三、点评: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孩子自己动手组装小书柜的故事,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孩子做事有顾虑时,父母引导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

青少年成才优秀家庭教育案例

教材教法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材采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纲要课程教材《心理健康》高中一年级上册。《感恩同行,让爱回家》这一课以自我觉察活动、案例再现、小组讨论、媒体聚焦和拓展阅读五部分组成。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主线,以学生思维品质训练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为起点,围绕感恩这个主题,从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活动体验等多个维度展开,使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启发下,更好的认识自我、适应环境、构筑健全人格,激发爱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青春期,生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迅速发展,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离成熟与稳定还有一段距离。基于这一心理特点,高一学生易出现叛逆父母、疏远父母、疏于与父母沟通等问题,甚至会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这些问题给家长带来了极大困扰,阻碍着家庭教育的顺利有效进行。同时,随着国家不断强大,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长给予当代高中生的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学生从未体验过物质匮乏的艰难生活,故而难以理解父母为其带来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辛苦与不易,这也导致了学生对父母之爱没有深刻体味与思考。所以依据德育工作准则和学生实际情况,契合家庭教育的需求,设计本节课,引导学生爱父母,感恩父母。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提前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高一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并以教材内容为主,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下载与主题有关的理论与知识内容,利用电脑制作课件,展现课堂主要内容。 三、教法分析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了视频导入法、自我觉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拓展阅读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逐渐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学法分析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改革的目标之一,本节课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分析、感悟等,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之一

小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之一 目前对加强基础教育已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那么,这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就明阳天下国际教育培训本案例和大家一起讨论:案例一:小A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打扮得却很像一位假小子,非常听话,上课从来不讲话,却也从不发言。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竟然接连好几天没做作业,考虑到她性格内向,开始我让她回家补上就行了,老师不批评。可没想到平时那么听话的她竟然只补了一小部分。问她原因,她一句也不回答。我心想:“这孩子怎么了,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应该问问家长怎么回事?”于是让她请家长来一趟,结果等了三天都没来,而且每一天她都会撒一个在我们成人看来十分可笑的谎。事情更严重了,我于是亲自在放学时到校门口请其家长来谈谈。她妈妈到办公室后,我刚跟她妈妈说了一句:“小A这几天作业一直没有完成。”我话还没说完,她妈妈就冲上前,“啪”地使劲打了小A一巴掌,自己马上也红了眼眶。 原因分析:老师立刻被吓呆了,从来没见过这么严厉的家长,赶紧上前劝住她,她眼泪马上流了下来,对老师倾诉起来,原来她自己是个文盲,自己深深感受到了没有知识的苦处。而且因为她生了个女儿,婆家的人有些看不起她,她就更希望女儿能够成才,能够胜过妯娌生的儿子,为她争口气。因为这位家长这么地望女成凤,就给孩

子过大的压力,对孩子说只要被老师批评,就绝不饶她。平时只要小A学习上有退步,就对她不是打就是骂。这次她作业没完成又害怕妈妈发现会骂她,就只好偷偷躲在卫生间里补,但时间不够,没有做完。 教育对策:妈妈对孩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这个孩子只要一犯一点小错误,妈妈就骂她,甚至打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小A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呢。她犯了错误自然不敢跟妈妈承认,老师要请她妈妈来,她为了逃避,自然要撒谎,而为了圆之前的那个谎,她又不得不编出更多的谎,这无疑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我觉得这位妈妈转变观念是根本。于是,和她好好地谈了一番:先是对她说了她的女儿是很棒的,很听话,乖巧,学习也很上进。但是小A始终只是个小学生,总会犯错误,要给她改过的机会。学习上、生活上都不能给她太大的压力,对小A的要求慢慢地提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平时要多和女儿谈谈心,让她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大胆地和妈妈、老师说。学习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尽管来问老师,老师会帮助她一起培养小A的。她的妈妈听了我的这一番话,也意识到以前对女儿确实太苛刻了,表示以后会注意。 那么小A呢,经过这次事情之后,性格比以前开朗了一些,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国际拓展官网

(完整)高中生德育案例

高中生德育案例 案例一: 王某,男,17岁,高二学生。学习成绩差,智力一般,性格倔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严重。对老师没有礼貌,与同学合不来。对家长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有较严重的抵触情绪。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王某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王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王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

家庭教育案例小学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案例-小学家庭教育案例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六年级班陈佳俊 案例:班上一名叫柳书宇的男孩,聪明,但极其懒惰,缺乏自觉性,不爱做作业,一份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就是不做,宁愿第二天被我罚做两遍也不做。这还是小事,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他很会撒谎,一次他告诉我语文练习册没带,还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有完成,第二天一定带来,可第二天又说忘带了,第三天说练习册在妈妈家,他说前几天在妈妈那里写作业,今天妈妈出差了,他又去爸爸家生活几天。所以没有带来,我听后一下子懵了,到底这孩子家里是什么个情况。经过和孩子的爸爸练习后得知这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给了妈妈,有时妈妈工作忙,就来爸爸家住几天。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性,给了孩子以可乘之机。 原因分析:我知道柳书宇是个较叛逆的男孩,于是没有粗暴地批评他,我认为他这

种说谎行为的形成,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要把根源找出来,才能帮助他。于是我找到了他,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天,在谈天中我了解到:柳书宇的父母早年就离婚了,孩子给了妈妈,有时妈妈工作忙,就来爸爸家几天,双方老人又很疼这个孙子,平时要什么都会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了这种坏习惯。 教育对策:这个孩子较早熟,有些叛逆,于是我告诉他,人无完人,就算是你最佩服的人,也是会有缺点的,就好比老师也有非常多的缺点,但老师一直努力改正就会越来越好。你也一样有了错改正了就是棒小孩,而且你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学了这么多知识,应该懂得判断哪些事对,哪些事错。我又问他,你想不想成为一个比老师更棒的小男子汉,他很坚定地说想。那很好,那你就要学会“扬长避短”,聪明的他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要把周围人好的地方学来,不好的地方不学, 从那次以后,这个孩子开始慢慢变好了,作业开始做了,撒谎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虽

高中班主任育人案例4篇

高中班主任育人案例4篇 高中班主任育人案例第1篇用爱去感化 在我的班级里有个男孩叫谢豪,男,7岁.其父亲和母亲都上班,工作较忙,对其的教育相对要少一些.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非常好动,是一个总让我感到头疼的男生.最让我生气的是,他还是一个麻烦的惹祸精,时不时有同学跑来告状,老师,谢豪又被值周生扣分了. 老师,谢豪他欺负我.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张天龙平时和同学相处常有磨擦.常因琐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 原因分析:从发现谢豪的习惯问题开始,我就一直很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我也采取了不少方法.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的习惯仍没有多大的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行为习惯这样呢?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从与他的家长交谈中,我了解到,谢豪的父母忙于工作,常常很晚回家,无力顾及家庭的其他事.因此,常常顾及了温饱,便忽视了对孩子的习惯教育. 育人经过: 1、策略,引导.学生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肯定有其内在的原因.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做事的时候,必有其内心的想法,谢豪有这样的特点特别的爱动.问题的存在,作为班主任老师尽量帮助其改正.上课有小动作了,请他起来问答问题.如果站起来,回答不出,适当提醒一下,使他的注意力离回到课堂上了.

2、鼓励,表扬.针对注意力多动,好惹小麻烦的情况,对其在某方面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使他感受到表扬带来的荣誉和自信,鼓励他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同时还让他在班级里担任个小角色,以便使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3、密切,家校联系.家校的联系对一个学生的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学校或者是家庭单方面的教育效果,远远比不上两者的结合产生的效果好.所以,一个出色的孩子,必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在和其父母亲的交流过程中,得知平时教育小孩的责任经常是落在母亲肩上,有时教育还是较严格的,教育的方法不是十分恰当.我就与其父母交换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其父母的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 育人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谢豪已经有所转变,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的摩擦也减少了.虽然没有完全转变成为优秀的学生,但是与他自己比较,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值得高兴的是,谢豪有时还能够主动帮助一些有困难的同学做一些事情. 育人反思: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个7岁的孩子,犯点错误、出点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面对习惯不好的孩子,教师不要期望一次教育便能使他的行为习惯变好,这需要长时间的教育.而且仅靠单薄的说教也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我们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创新教育方法.这一切的教育方法都要围绕一个爱字.要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爱,体会到你对他的期望,使他从心里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60683

注重细节调动情感 ——家庭教育的成功关键 五(3)班洪滔家长洪秀东 教育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将孩子社会化的问题。鲁迅曾经批评一些人只会做孩子之父,不会做人之父。按照鲁迅的意思,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人胚;只有这个孩子进入人类社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接受了人类的语言、情感、生活常识、基本文化等),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孩子的社会化化得优还是劣,这和孩子的监护者和教育者密切相关。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是孩子的起始性长期性的监护者和教育者,是造成孩子社会化优劣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极不善于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很少,所以鲁迅批评他们只会做孩子之父,不会做人之父。 人的社会化是有层次的。学会在社会中生活与交往所需的基本语言、情感、礼貌、生活常识、文化知识等,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基层次”;在基层次基础上,还历练了但任县乡领导、经营中小企业、协调小范围人事关系的较好素质,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中层次”;在基层次和中层次基础上,还造就了担任省、部、军团领导、经营大型企业、战略性协调大范围人事关系的基本素质,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高层次”;在高层次的基础上,更生升华了能引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向前进的领袖性智慧、人格、气质等,这种社会化层次可称为“顶层次”。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帮助孩子实现基层次社会化的重要人物是父母。在帮助孩子实现基层社会化这件事上,不一定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做的好。因为基层次社会化的内容是一般社会成员都能具备的,而从父母具备引起孩子具备,需要的不是父母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父母具有对孩子的良好的感染力、引导力和细致的行动。在这里,成功的关键是注重细节、调动感情,即善于从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从调动孩子的积极情感上加速孩子的社会化。 请看两位农家母亲与自己的孩子的相处状态: 母亲甲带着四岁的儿子小敏洗菜、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坐在庭院里剥豆荚开始。母亲说:“小敏,你拿条小凳来给妈妈坐,妈妈的脚蹲痛了。”“噢,我去拿。”“妈妈,给你!”“哦,谢谢小敏,小敏真乖。”“妈妈,我也来剥豆荚!”“好的。”“哇,小敏剥了一个这么大的豆荚呀!这么大,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有五颗。”“哦,小敏能干,能数五颗豆子了。”“妈妈,这个豆荚这么小呢!”“哦,这么小,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二颗。”“噢,大豆荚包着五颗,小豆荚里包着二颗,五颗多还是二颗多呀?”------菜烧好摆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要去舀菜吃,母亲说:“小敏,今天你舅舅要到我们家来吃饭的,舅舅是客人,应该等客人来了一起吃,这是礼貌。”“懂礼貌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吗妈妈?”“是,小敏真聪明,小敏是世界最聪明的孩子!” 母亲乙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慧洗衣、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站在洗衣池边洗衣服开始。小慧拿过一只袜子学着妈妈擦肥皂洗起来,母亲历声说:“别动!你去玩!”小慧放下袜子呆了一会走开了,用一根棒子去拨大盆子里的小鸡。“别动!揍死你!”母亲又严厉的说。小慧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会儿就把裤子玩湿了。“你一下犯这样一下犯那样!看,裤子全弄湿了!”母亲走过来“啪”的一巴掌,脖子上一把抓把小慧拎起来放到空地上。不声不响的小慧这时“哇——”的一声赖在地上哭起来,大而单调的哭声在这个庭院里孤零零的响了半晌。母亲却感到自在,其中或骂一句:“死哭!”并不怎么理会他。饭还有烧好,两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来了。吃得桌子上沾了许多菜汤菜碎,待父带着客人回家吃饭,桌子上已“半边席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