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肽药物研究进展_孙立春

多肽药物研究进展_孙立春
多肽药物研究进展_孙立春

多肽药物研究进展

孙立春*COY David H

(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多肽药物研发中心 New Orleans, LA 70112-2699)

摘 要人体内存在各种各样的天然多肽,它们参与调控各种生理功能,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全球药物市场上有60~70个多肽药物,更多的多肽药物处在各级临床试验、临床前试验和实验室研究阶段。很多多肽药物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传统的化学合成也仍然是开发多肽药物最主要的手段。然而,我们在多肽药物开发方面仍面临各种挑战,不仅要解决传统问题如不稳定,易降解,难穿越细胞膜,而且也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大批量生产工艺技术。尤其是多肽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一直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决定市场的关键因素。随着在现代技术及其它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多肽药物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在新一代受体靶向药物研究中,多肽更被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载体, 通过细胞表面受体将药物传递到特定细胞,达到提高特异性,减少副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多肽 GPCR家族受体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5-0055-06

The development in peptide-based drugs

SUN Lichun*, COY David H

(Department of Medicine, Peptide Research Laboratories, Tulane Health Sciences Center, New Orleans, LA 70112-2699, USA)

ABSTRACT Peptide drugs display such multiple and unique advantages as ready synthesis, quick optimization, fewer immune responses, less toxic side effects and rapid clearanc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is field. Currently, there are 60~70 peptide drugs in the global market, with many more under clinical and pre-clinical studies. Many of them are short, synthetic and long-acting peptides and mainly target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These peptide drugs are mainly applied in treating cancer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However, such disadvantages as easy degradation, poor oral bioavailability and poor permeability hampe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these peptide drugs and limit their commercial markets. Despite of these challenge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is a promising future in peptide-based drug development due to the advances in peptide-associated technologies. In particular, it is a potential and critical approach for using peptides as drug delivery vehicles.

KEy wORDS peptide; GPCR; receptor

随着以小分子化学药物的开发越来越难,人们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投向其他方面如多肽药物、 抗体药物和蛋白质药物。人体内存在着许多天然多肽,它们参与调控各种生理功能, 因而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价值。近年来,多肽药物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药物市场也不断扩大。

1 多肽药物的特点

多肽一般是指一种所含氨基酸数量在50到100以内的小分子蛋白。与小分子化合物类相比,多肽为大分子,而与大分子蛋白或抗体相比,多肽仍是小分子。多肽易于合成改造和优化组合,能很快确定其药用价值。由于本身的特性,多肽从临床试验到FDA批准所需时间也比小分子药物时间短很多(大约平均为10年)。而多肽通过临床试验的机率比小分子化合物要高两倍[1-3]。多肽的特定优点使其在药物开发中表现出特定的优势和拥有临床应用价值。

更具体而言,与小分子化合物相比,多肽半衰期一般很短,不稳定,在体内容易被快速降解,多肽制剂需要低温保存,但是,通过改造修饰或者与其他材料组成稳定的复合物,可提高稳定性。相对大分子蛋白或抗体类,多肽在常温下却更稳定,用量更少,单位活性也更

*通讯作者:孙立春。E-mail: lsun@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

高。与大分子蛋白相比,多肽化学合成技术成熟,多肽容易与杂质或副产品分离,纯度高[3-7]。而重组蛋白的质量、纯度和产量都难以保证。重组蛋白也不能引入非天然氨基酸,不能在末端酰胺化,同时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多肽一般比蛋白抗体类药物成本低,但比很多小分子药物的合成成本高。长链多肽的合成成本会更高,一个分子量为5 000道尔顿的多肽比一个分子量为500道尔顿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成本要高10倍。但是随着科技进步,设备更新和工艺改善,小分子多肽的合成成本和商业成本已经大幅度下降,更加适合于临床应用和市场开拓。有些仅含有几个氨基酸的小肽比有些复杂小分子的合成成本低。

多肽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口服,主要是因为易被降解和难穿越肠黏膜[4,6,8-9]。但是,有各种可替代的其他给药途经如皮下注射,鼻腔喷射。有些多肽药物比小分子药物用药量更少,选择性更强,特异性更好,作用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在人体特定器官聚集,大分子蛋白或抗体会被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和肝脏非特异性吸收,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有的会很严重。多肽一般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很小,主要是小分子多肽降解后的产物为氨基酸,一般不会在特定器官组织中累积,容易通过肝和肾从体内很快被清除掉,因而,几乎没有异物代谢引起的毒理学问题。但是有些会因用量过大等原因而产生副作用或者因注射导致注射部位的炎症或其他反应。而且,小分子多肽一般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导致机体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但是有些多肽正是因为其免疫原性,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因而吸引人们开发新一代的多肽疫苗[4,10-12]。

由于多肽的分子大小、极性、亲水性和带电性等问题使之缺乏细胞膜渗透力,影响细胞吸收,因而一般难以如小分子那样穿越细胞膜,通过生理屏障,也不能穿过血脑屏障。但是有一类细胞渗透肽(CPP)却具有很强的细胞膜穿透力,因而被用作药物载体来辅助这些药物穿过细胞膜。同时,一些多肽可以用作非靶向特异性的小分子药物的靶向载体,通过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将药物传递到受体特异性的特定靶点细胞如肿瘤细胞内,能更好地提高小分子药物的特异性,药效性,减少副作用[3-6,9,13-15]。

2 多肽药物靶点

大多数多肽以细胞外(extracellular)分子为靶点,少于10%的是以细胞内(intracellular)分子为靶点。细胞外分子靶点主要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2]。GPCR家族是最大的受体家族,已经确定的家族成员大约有800~1 000个。GPCR在现代药物开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药物约50%都是以GPCR为靶点。这些GPCR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七个跨膜结构域。GPCR信号一般是通过细胞外的配体与这些GPCR相互作用,引起GPCR的构象变化,通过激活三联体G蛋白调控GPCR下游的各种信号路经。GPCR家族中的一些受体在特定组织细胞内异常表达,调控人体正常的或者异常的生理功能,是药物开发的潜在对象。

一些GPCR的配体是小分子多肽,对这些多肽的改造和修饰成为多肽药物开发的最主要方向之一[5,15-16]。比如,由我们中心开发的两个多肽药物decapeptyl (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和somatuline(lanreotide,用于治疗肢端肥大)就是分别针对GPCR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受体和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在治疗神经内分泌瘤(NETs)及相关疾病的药物中,以生长抑素(somatostatin)为背景的药物是最常用的首选药物。生长抑素以GPCR家族成员生长抑素受体为靶点,调控各种激素的分泌和其它细胞功能。开发长效和特异的生长抑素衍生物能够用来有效地治疗多种疾病。人们一直在对天然生长抑素进行改造修饰来获得特异性更强、稳定性更好的临床用生长抑素衍生物药物,多个此类多肽衍生物如奥曲肽(octreotide)、兰瑞肽(lanreotide)、伐普肽(vapreotide)、帕瑞肽(pasireotide)、somatoprim 和司格列肽(seglitide)等已被FDA批准为临床药物(图1)[2,7]。它们针对不同的SSTR受体亚型,如奥曲肽主要与SSTR2,SSTR3,SSTR5亲和力强,帕瑞肽主要与SSTR1,SSTR3和SSTR5亲和力强,somatoprim主要与SSTR2,SSTR4和SSTR5亲和力强,而兰瑞肽、伐普肽和司格列肽主要与SSTR2和SSTR5亲和力强。不同的药物通过与不同生长抑素受体亚型相互作用,调控不同信号路经,用于治疗不同疾病。我们新开发的全新的生长抑素衍生物象天然生长抑素一样,与所有五种SSTR 亚型都有高亲和力,能够更好地模拟天然生长抑素,更有效地抑制各种激素分泌,而且还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相反,天然生长抑素和大多数相关药物不能有效地抑制细胞和肿瘤生长,因此,这些新的生长抑素衍生物将具有重要的药物开发价值。此外,胃泌素释放肽(GRP)、垂体腺苷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等多肽的特异性受体都是GPCR家族成员[2,5,7]。随着GPCR

家族不断壮大,以GPCR 为靶点的多肽药物的开发将展示更广阔的前景。

3 多肽药物的重要性

人体内存在各种各样的多肽,它们参与调控人体内各种各样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多肽通过调控生长素分泌来调控细胞的分泌,通过调控各种信号路径来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各种细胞功能。多肽作为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代谢紊乱(metabolic disorders )、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针对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故所用药物需要副作用小、没有免疫原性等特点,以确保安全性。而癌症等靶向性强的疾病,所用药物则需要高药效、高选择性,减少副作用。同时多肽还可以用作药物载体增强药物靶向性,对治疗癌症等靶向性疾病具有针对性。多肽药物具备治疗这些重大疾病所需优点,适合于治疗相关疾病。

著名的多肽药物格拉替雷(copaxone ,glatiramer )是人工合成的、由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四种氨基酸组成的小肽,被美国FDA 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目前已经在40多个主要国家上市。格拉替雷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增强患者的耐受性,降低复发率,同时副作用少。天然生长抑素的衍生物兰瑞肽用于与内分泌有关的肢端肥大症的长期治疗[1,16],另一个衍生物帕斯瑞肽最近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库兴氏病。最著名的生长抑素的衍生物奥曲肽能抑制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激素的分泌,比天然生长抑素作用更强、选择性更高,用于治疗胃肠胰内分泌肿瘤、肢端肥大症等多种相关疾病。芦西纳坦(surfaxin ,lucinactant )被FDA 批准用于预防和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 )。omontys (peginesatide )是一种聚乙二醇化多肽

药物,用于治疗与肾透析患者的慢性肾脏疾病相关的贫血。戈舍瑞林(goserelin )是一种治疗乳癌和前列腺癌的多肽类药物,艾塞那肽(exenatide ,byetta )被用来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7,9,18-19]。目前上市的多肽药物多达几十种,它们已经被广泛用来治疗各种人类疾病如哮喘、过敏、疼痛、关节炎、糖尿病、心血管病、胃肠功能紊乱、

感染性疾病、炎症、癌症、肥胖和骨质疏松等等[4,6,15,19]。这些疾病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代表着全球非常重要的药物市场,也体现多肽药物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4 多肽药物的发展

现代药物在20世纪是小分子化合物的时代,这类药物一直占据着药物市场的统治地位[6,20]。由于小分子药物的顺利发展和多肽自身的缺陷,多肽药物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未受到重视。随着小分子药物开发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导致开发成功率越来越低[6,9];

与此同时,在多肽药物开发领域却不断取得进展。随着多肽合成与纯化的相关工艺技术和设备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及基因重组和其他现代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逐渐把更多注意力投向多肽药物开发。几十年前,第一个多肽药物胰岛素(insulin )被用于治疗糖尿病[1],第一个化学合成的多肽药物催产素(oxytocin )被用于促進产妇分娩[7],自那以来,多肽药物从几乎一片空白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研发现代药物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之一,而且其发展也越来越快。

过去几十年来,每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多肽候选药物一直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年平均不到1个多肽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70年代,每年平均大约只有1个进入临床试验;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每年平均进入临床试验的大约分别为5个和10个;

21世纪前10年,进入临床试验的多肽药物数量攀升,每年平均大约有17个[2-3]。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与多肽合成相关的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得以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多肽药物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多肽药物的开发也因此进入到黄金时期。

其它现代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多肽领域的发展,这使多肽在医药行业和基础研究领域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被越来越多地用来寻找新的多肽,用该技术可以发现完全新的、不被现有专利保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肽新药。结构与计算机化学的应用也非常有助

于对多肽药物的设计、模拟和预测,减少后续的研发成

伐普肽

SST-14

奥曲肽

兰瑞肽

图1 生长抑素SST-14及其部分衍生物的分子结构[17]

本。此外,基因重组技术、多肽载体技术、生物信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等的应用,丰富了多肽药物的开发手段和应用范围。正是各方面的进展使得多肽药物在过去十年来取得巨大的进展,有多达16个多肽药物被FDA批准为临床应用的上市药物(表1)。2012年更成为多肽研发成果最喜人、多肽药物被FDA批准最多的一年。这一年,FDA所批准的40个新药中就有6个是多肽新药[7,18]:替度鲁肽(teduglutide)、卡非佐米(carfilzomib)、利那洛肽(linaclotide)、西那普肽(sinapultide)、帕瑞肽(pasireotide)和peginesatide)[2,7](表1)。2013年也有多个多肽新药已经或将被批准(如治疗2型糖尿病的lixisenatide)。预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获批准进入药物市场。然而,利用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开发多肽药物仍然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新药研发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表 1 过去十年来批准上市的16个多肽药物[2,7]

年份数量中文名通用名商标名疾病治疗功能医药公司20126替度鲁肽teduglutide gattex成人短肠综合征NPS 卡非佐米carfilzomib kyprolis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Onyx

利那洛肽linaclotide linzess慢性便秘、成人便秘引起的肠易激综合征Ironwood

西那普肽sinapultide lucinacant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Discovery

peginesatide omontys慢性肾脏病肾透析导致的贫血Affymax 帕瑞肽pasireotide signifor Cushing氏病Novartis

20101替莫瑞林tesamorelin egrifta艾滋病毒相关的脂肪代谢障碍Theratechnologies 20091利拉鲁肽liraglutide victoza2型糖尿病Novo Nordisk 20082艾替班特icatibant firazyr遗传性血管水肿Jerini 地加瑞克degarelix firmagon前列腺癌Ferring

20071兰瑞肽lanreotide somatuline肢端肥大症Ipsen

20052普兰林肽pramlintide symlin1,2型糖尿病Amylin 艾塞那肽exenatide byetta2型糖尿病Amulin

20041齐考诺肽ziconotide prialt严重的慢性疼痛Elan

20032恩夫韦肽enfuvirtide fuzeon HIV-1Roche 阿巴瑞克abarelix plenaxis前列腺癌Praecis

5 多肽药物市场

多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代谢紊乱相关的重大疾病,这些疾病相关的药物拥有全球非常重要的市场[16]。目前,总的来说,全球药物市场上有大约60~70种多肽药物,如索马杜林(somatuline)、copaxone、诺雷德(zoladex)、sandostatin、促胰液素(secretin)、亮丙瑞林(leuprolide)、icatibant、雨蛙素(ceruletide)、比伐卢定(bivalirudin)、加压素(vasopressin)、伐普肽(vapreotide)、普兰林肽(pramlintid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cotropin)和杆菌肽(bacitracin)等等)[1-2,6-7],有200~300种多肽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有500~600种正在临床前试验中,更多的多肽药物在实验室研究阶段[1-3,7,15-16]。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获FDA批准进入药物市场。一些现有的多肽药物已经拥有可观的消费市场。有些药物如格拉替雷和奥曲肽的全球销量达到每年10亿美元以上。治疗骨质疏松的特立帕肽(teriparatide, forteo)和治疗糖尿病的艾塞那肽也接近10亿美元的年销量。尽管如此,在近万亿美元的全球药物市场中,多肽药物的市场份额仍然非常小,每年市场不到200亿美元,占全球药物市场<2%[1-2,19]。从另一方面而言,这刚好显示出多肽药物具有很广阔的上升空间。估计到2018年,整个生物类药物市场(包括合成多肽,重组表达多肽,蛋白和抗体)将达到每年700多亿美元,而多肽药物市场也将达到每年250亿美元[1,6],其市场成长也比整体药物市场成长快约两倍[1,6,19]。

在全球多肽药物市场中,美国是最主要的市场,拥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而欧洲拥有大约30%的市场份额;亚洲和其他各地共享剩余的大约10%的市场份额。其中,亚洲多肽药物市场又以日本为主,中国市场则非常小[1,21]。中国目前在市场销售的只有不到20个多肽药物,它们全为进口或仿制产品,还没有一个自主创新的多肽新药。这也说明多肽药物在中国具有很好的开发潜

力和市场前景。中国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扶持手段,来鼓励和支持创新多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尽管中国在创新多肽药物研发方面基础薄弱,然而至少拥有数百家公司从事多肽原料和原料药方面的生产销售,占据着世界主要的原料市场。中国已经拥有良好的多肽药物开发基础和创新环境,也拥有巨大的人才优势,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多肽药物的创新,是一个可探讨的、有吸引力的方向。

6 多肽药物面临的挑战

虽然多肽药物研发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多肽药物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多肽药物研发的投资大,风险高,而且,合成技术、生产工艺和产品纯度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者成本过高等因素,这些都限制着多肽药物的发展。同时,不仅仅需要发现新的多肽药物,而且要找到新的输送技术或给药方式,以便于多肽药物一旦进入体内能继续维持稳定和活性。多肽药物目前主要是用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不同的给药方式,这些给药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多肽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活性。药物口服是最方便最受病人欢迎的方式[6,22-24],而多肽药物不能口服直接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这大大影响了多肽的应用和市场的推广。因此,多肽药物口服制剂是亟待解决的难题[4,6-7,24]。另一方面,生产工艺从一种到另一种的变化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大批量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小批量生产会增加成本。尽管小规模合成条件非常成熟,如何将相关工艺应用于较大规模生产、提高工业化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也仍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小分子化合物的标准作为统一的药物标准。然而,多肽药物完全不同于小分子化合物,如何针对多肽药物设定特定的标准也是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因此,多肽药物开发的前景与挑战并存;而且,多肽药物研发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科研工作者长期的协同合作,才能共同面对新挑战、开拓新局面[3-4,6-7,19]。

7 多肽药物的前景

近年来,现代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多肽生产成本大幅度的下降,多肽药物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将来,多肽化学、重组蛋白生产、酶法合成、生物有机化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可能有更多的交叉和融合,利用各自方面的优势来分工合作以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提高效率和促进大规模化生产。生物重组技术的成熟,将更适合于大批量生产,尤其是有利于长链多肽的生产。生物信息技术将更好地预测多肽功能片段和可能的生物活性。新配方或辅助剂使多肽药物在室温下更加趋于稳定。长效多肽或者缓释系统能使更少量的多肽药物在更长时间内在人体内维持或者提高活性。口服给药问题将会持续取得进展,最终得以解决。这种给药方式将会给病人带来最大便利,同时也会有助于大幅度扩大多肽药物市场[7,16]。多肽药物(从大批量生产到纯化、从几个氨基酸的短肽到达数百个氨基酸的长肽)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将来会有更显著的提高。如,医药企业和生产厂家正在考虑如何把批量化生产规模(一般规模为每年30~50 kg,很少超过每年100 kg)扩大到几百公斤甚至上吨,这将大幅度提高工业化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19]。

其他现代技术如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方法、噬菌体展示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将会进一步完善,新的技术和方法会不断出现。如,将生物信息和系统生物学方法应用于多肽药物开发,将结构与计算化学应用于多肽药物设计,利用多肽的免疫原性来设计和开发多肽类疫苗。新的多肽载体技术也将有助于扩展多肽药物的开发和应用。该多肽载体技术是由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Andrew Schally教授发明创造,他用多肽作为非靶向的癌症化疗药物的载体。这种多肽载体拥有高亲和力、高靶向特异性和高稳定性等特点,而且生产工艺简单,容易工业化。将非靶向的抗癌小分子药物连接到多肽载体上,构成全新的受体靶向的多肽载体抗癌药物。这些新的药物通过其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将药物分子输送到特定癌细胞内,增加特异性,减少副作用,提高靶向抗癌效果[10-11,17,25]。除了作为癌症化疗药物载体外,多肽也可以广泛应用到其它方面[5,10-11,17,26]。此外,其他传统方面如药物配方、药物筛选、药物输送和化学修饰等方面的不断进展都将会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多肽药物的期望值。

参考文献

[1] Badiani K. Peptide as drugs[EB/OL]. [2013-12-20].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wp-content/uploads/2012/06/Pages-from-

IPI-V olume4-Issue2-12.pdf.

[2] Reichert J. Development Trends for Peptide Therapeutics

(2010 Report Summary) [EB/OL]. [2013-12-20].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PTF_report_summary_2010.pdf. [3] Lax R. The Future of Peptide Development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EB/OL]. [2013-12-20].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assets/002/5188.pdf.

[4] Vlieghe P, Lisowski V, Martinez J, et al. Synthetic therapeutic

peptides: science and market[J]. Drug Discov Today, 2010,

15(1-2): 40-56.

[5] Reubi JC. Peptide receptors as molecular targets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rapy[J]. Endocr Rev, 2003, 24(4): 389-427.

[6] Craik DJ, Fairlie DP, Liras S, et al. The future of peptide-

based drugs[J]. Chem Biol Drug Des, 2013, 81(1): 136-147.

[7] Lax R, Meenan C. Challenges for therapeutic peptides part 1:

on the inside, looking out[EB/OL]. [2013-12-20].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assets/002/5260.pdf.

[8] Marx V. Watching peptide drugs grow up[J]. Chem Eng

News, 2005, 83(11):17-24.

[9] Sun L. Peptide-based drug development[EB/OL]. [2013-12-

20].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journals/peptide-based-drug-development-2329-6798.1000e103.pdf.

[10] Schally AV, Engel JB, Emons G, et al. Use of analogs of

peptide hormones conjugated to cytotoxic radicals for chemotherapy targeted to receptors on tumors[J]. Curr Drug Deliv, 2011, 8(1): 11-25.

[11] Sun LC, Coy DH.. Cytotoxic conjugates of peptide hormones

for cancer chemotherapy[J]. Drugs Future, 2008, 33(3): 217-223.

[12] Yamada A, Sasada T, Noguchi M, et al. Next-generation

peptide vaccines for advanced cancer[J]. Cancer Sci, 2013,104(1):15-21.

[13] Khafagy el-S, Morishita M. Oral biodrug delivery using cell-

penetrating peptide[J]. Adv Drug Deliv Rev, 2012, 64(6): 531-539.

[14] Madani F, Lindberg S, Langel U, et al. Mechanisms of

cellular uptake of cell-penetrating peptides[J]. J Biophys, 2011: 414729. doi: 10.1155/2011/414729.

[15] Thayer AM. Improving peptides: small firms develop better

peptide drug candidates to expand this pharmaceutical class and attract big pharma partners[J]. Chem Eng News, 2011, 89(22): 13–20.

[16] Bellmann-Sickert K, Beck-Sickinger AG. Peptide drugs to

target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J]. Trends Pharmacol Sci, 2010, 31(9): 434-441.

[17] Sun L, Coy DH. Somatostatin receptor-targeted anti-cancer

therapy[J]. Curr Drug Del, 2011, 8(1): 2-10.

[18] Thomas D. A big year for novel drugs approval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EB/OL]. [2013-01-17].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business-and-investments/inside-

bio-ia/2013/01/a-big-year-for-novel-drugs-approvals#.

[19] Glaser V. Scaling up peptide drugs[J]. Genet Eng Biotechnol

News, 2013, 33(7): 54-55.

[20] Newman DJ, Cragg GM. Natural products as sources of new

drugs over the 30 years from 1981 to 2010[J]. J Nat Prod, 2012, 75(3): 311-335.

[21] McGee P. First successes turn tide for peptide therapeutics[EB/

OL]. (2007-09-06)[2013-12-20].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

articles/2007/09/first-successes-turn-tide-peptide-therapeutics.

[22] Grant M, Leone-Bay A. Peptide therapeutics: it’s all in the

delivery[J]. Ther Deliv, 2012, 3(8): 981-996.

[23] Lax R, Meenan C. Challenges for therapeutic peptides

part 2: delivery systems[J].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

assets/002/5261.pdf.

[24] Hamman JH, Enslin GM, Kotzé AF. Oral delivery of peptide

drugs: barriers and developments[J]. BioDrugs, 2005, 19(3): 165-177.

[25] Keller G, Schally AV, Nagy A, et al. Effective therapy of

experimental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s with a targeted cytotoxic somatostatin analogue without induction of multi-

drug resistance proteins[J]. Int J Oncol, 2006, 28(6): 1507-

1513.

[26] Kubo T, Yanagihara K, Sato Y, et al. Enhancement of gene

silencing effect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by peptide-

conjugated 27-nucleotide small interfering RNA[J].

Molecules, 2012, 17(9): 11089-11102.

(收稿日期:2013-12-25)

WHO表彰我国儿童乙肝防控成就

2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主任申英秀向中国政府颁奖,表彰我国在防控儿童乙肝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申英秀表示,中国的乙肝免疫项目显著降低了儿童中的乙肝感染率,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自1992年至今,中国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超过8 000万儿童免于乙肝感染。2012年5月,中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中国的成功鼓舞了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儿童乙肝感染率。

(摘自《光明日报》)

国际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国际多肽药物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一、多肽药物发展现状 1、多肽疫苗 多肽疫苗与核酸疫苗一样是目前疫苗研究领域内较受重视的研究方面之一。尤其是对病毒多肽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两种病毒性疾病艾滋病和丙型肝炎均无理想的疫苗,核酸疫苗和多肽疫苗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1999年美国NIH公布了两种HIV-I病毒多肽疫苗,对人体进行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两种多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并有较好的安全性。我国清华大学也证实HIV-I膜蛋白内一段多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丙肝病毒多肽疫苗也显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外学者从丙肝病毒(HCV)外膜蛋白E2内筛选出一般多肽,它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其它病毒(如甲肝、麻疹、辛德毕斯病毒等)的多肽疫苗及抗肿瘤,避孕等多肽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例如,美国学者NaZ等从噬菌体肽库内筛选出一个12氨基酸小肽,它能特异性地与人卵子结合,阻止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可用于避孕疫苗。 2、抗肿瘤多肽 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但最终都要涉及及癌基因的表达调控。不同的肿瘤产生时所需要的酶等调控因子不同,选择特异性小肽作小肿瘤发生时所需的调控因子等,封闭其活性位点,可防止肿瘤发生。现在已发现很多肿瘤相关基因及肿瘤产生调控因子,筛选与这些靶点特异结合的多肽,已成为寻找抗癌药物的新热点。美国学者发现了一个小肽(6个氨基酸),它在体内能显著抑制腺癌的生长,包括肺、胃及在大肠腺癌为治疗这一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开辟了一条新路。瑞士科学家发现另外一个小肽(8个氨基酸),它能进入肿瘤细胞,激活抗癌基因P53,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3、抗病毒多肽 病毒感染后一般要经历吸附(宿主细胞)、穿入、脱壳、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包装等多个阶段。阻止任一过程均可防止病毒复制。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应该是作用在病毒吸附及核酸复制两个阶段,因此筛选抗病毒药物主要集中在病毒复制的这两个阶段。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吸附细胞,依赖其自身的特异蛋白酶进行蛋白加工及核酸复制。因此可从肽库内筛选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的多肽或能与病毒蛋白酶等活性位点结合的多肽,用于抗病毒的治疗。 HCV非结构蛋白3区(NS3)是一个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的蛋白酶,其活性位点已被确定,并且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均从肽库内筛选到一个6肽(DDIVPC)能显著抑制该酶活性。同样已从肽库内筛选到能与HIV复制必需的逆转录酶结合的小肽,及能与HIV外膜蛋白结合防止病毒进入细胞的小肽。这些部分小肽已进入临床试验。 4、多肽导向药物 已知很多毒素(如绿脓杆菌外毒素),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系列)等有较强的肿瘤细胞毒性,但在人类长期或大量使用量时也可损伤正常细胞。将能和肿瘤细胞特异结合的多肽与这些活性因子进行融合,则可将这些活性因子特异性地集中在肿瘤部位,可大大降低毒素、细胞因子的使用浓度,降低其副作用。比如,在很多肿瘤细胞表面存在表皮生长因子的受体,其数量较正常细胞上的数目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将毒素或抗肿瘤细胞因子与表皮生长因子融合,可将这些活性因子特异地聚集到肿瘤细胞,国内外已有几家将表皮生长因子与绿脓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多肽类药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多肽类药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内容摘要:多肽是一类在氨基酸构成及其连接方式上与蛋白质相同,但在某些性质方面又有别于蛋白质的物 质,如其空间结构较简单、免疫原性较低或无免疫原性、生理活性强等。但多肽类物质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口服利用率较低、酶 降解性高以及半衰期极短等,使其作为药物开发应用受到诸多的局限。而导致多肽类药物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肽特殊的分子结构。 本文重点从分子结构改造方面对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多肽药物结构改造化学修饰基因工程环肽 多肽作为药物,具有生理活性强、免疫原性低、疗效高等诸多优点,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多肽类物质自身固有的特点,如口服利用率较低、酶降解性高以及半衰期极短等,使其作为药物开发应用受到诸多的局限。而导致多肽类药物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肽特殊的分子结构,其中多肽主链氨基酸的降解和侧链氨基酸残基的结构变化是多肽结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多肽类药物本身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是改变其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的根本。本文拟重点从分子结构改造方面对多肽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化学修饰 化学修饰不仅是多肽类药物定向改造、提高稳定性的有力工具,也是研究多肽结构与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多肽的主链基团和侧链基团都可以进行化学修饰。主链基团修饰包括氨基酸肽链的延长、切除及氨基酸定位突变等;侧链基团修饰主要集中于氨基、巯基和羧基上。修饰剂主要有葡聚糖、多聚唾液酸、聚乙二醇、四硝基乙烷等。根据修饰剂与 多肽之间反应的性质,修饰反应可分为糖基化反应、酯化反应、酰化反应、取代反应、磷酸化反应、烷基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由于烷基化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对多肽的活性影响较大,实际应用较少,而磷酸化反应对多肽稳定性的影响意义不大。现主要对前 4 种修饰反应进行重点介绍。 1.1 糖基化反应 糖基化是指多肽的氨基和单糖还原端的羰基在温和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较稳定的糖肽的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稳定多肽类药物的方式,糖链的存在及其结构的可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直接影响着糖肽在组织中的降解和在体内的寿命[1],也使得糖肽成为药学研究的新热点。脑内的亮氨酸脑啡肽可特异性地与阿片受体结合,在机体内起着调控痛觉感受并调节心血管与胃肠功能的作用,但半衰期短。 1.2 酯化反应 酯化是指多肽的羧基和醇羟基形成较稳定的酯类化合物的反应。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常用的酯化反应试剂,是一种线性、亲水、灵活而不带电的高分子聚合物。通常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 的PEG 在温和的条件下对多肽进行修饰,选择合适的修饰类型、修饰程度以及修饰位点有利于改善多肽类药物的活性并提高其稳定性。目前已有不少经PEG 修饰的多肽类药物如PEG-IL-2[2]、PEG-水蛭素[3]等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3 酰化反应

合成多肽药物有关物质研究的几点考虑

发布日期20071127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合成多肽药物有关物质研究的几点考虑 作者审评五部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 有关物质研究是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合成多肽本身结构、合成工艺以及稳定性方面的特殊性,这类药物的 有关物质研究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颁布的《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已经就该类产品 的有关物质研究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本文主要是根据审评中遇到 的一些共性问题就合成多肽药物有关物质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几个 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合成多肽药物有关物质的特点和研究的难点。 合成多肽的有关物质主要为源于合成过程带来的工艺杂质和由于多肽不稳定而产生的降解产物、聚合物等。 工艺杂质尽管目前合成多肽的纯化工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工

艺杂质仍是合成多肽有关物质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由于合成多肽的一些工艺杂质(如缺失肽、断裂肽、氧化肽、二硫键交换的产物等)与药物本身的性质可能非常近似,从而给纯化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而且,不同的多肽合成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产品中杂质的性质,例如液相合成和固相合成所引入的工艺杂质就会明显不同,固相合成中Boc合成法与Fmoc合成法所产生的杂质也会有所差异,甚至不同的保护/脱保护策略都会带来不同的工艺杂质。因此,在进行合成多肽的有关物质研究时,研究者必须结合自身的工艺特点对可能由此引入的杂质有充分认识,从而才能够建立有针对性的有关物质研究方法。同时,这也意味着,对于仿制产品而言不能盲目照搬国家标准、已上市产品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必须充分考虑到产品本身的工艺特点。 降解产物及聚合物多肽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一般较差,因此降解产物、聚合物等是合成多肽有关物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影响合成多肽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脱酰胺、氧化、水解、二硫键错配、消旋、β-消除、聚集等,研究显示合成多肽中最常见的降解产物是脱酰胺产物、氧化产物、水解产物。在组成多肽的各种氨基酸中,天冬酰胺、谷胺酰胺易于发生脱酰胺反应(尤其是在pH值升高和高温条件下);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最易氧化,对光照也较为敏感;天冬氨酸参与形成的肽链较易断裂,尤其是Asp-Pro和Asp-Gly肽键。由于一个多肽分子中通常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_方宏清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现状 方宏清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71) 摘 要 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多肽的稳定性不好、体内半衰期短和生物膜透过性差。本文综述了多肽类药物不稳定的原因;提高多肽稳定性的方法;多肽类药物制剂货架时间的确定;多肽类药物的分析手段;多肽类药物的控释研究;多肽的非注射途径给药研究。最后还提出了多肽类药物制剂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多肽 药物制剂 稳定性 控制释放 非注射途径给药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作为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的制剂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与传统的小分子有机药物相比,多肽具有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和不易通过生物膜等特点。本文从稳定性、缓释系统、非注射途径给药三方面对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 1 多肽的稳定性研究 1.1 引起多肽不稳定的原因[1~3] (1)脱酰胺反应 在脱酰胺反应中, Asn/Gln残基水解形成Asp/Glu。非酶催化的脱酰胺反应与环境条件和多肽的结构有关。提高pH值、升高温度都将有利于脱酰胺反应的进行。在-Asn-Gly-结构中的酰胺基团更易水解,位于分子表面的酰胺基团也比分子内部的酰胺基团易水解。 (2)氧化 多肽溶液易氧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溶液中有过氧化物的污染,二是多肽的自发氧化。在所有的氨基酸残基中, Met、Cys和H is、Trp、Ty r等最易氧化。氧分压、温度和缓冲溶液对氧化也都有影响。 (3)水解 多肽中的肽键易水解断裂。由Asp参与形成的肽键比其它肽键更易断裂,尤其是Asp-Pro和Asp-Gly肽键。 (4)形成错误的二硫键 二硫键之间或二硫键与巯基之间发生交换可形成错误的二硫键,导致三级结构改变和活性丧失。 (5)消旋 除Gly外,所有氨基酸残基的α碳原子都是手性的,易在碱催化下发生消旋反应。其中Asp残基最易发生消旋反应。 (6)β-消除 β-消除是指氨基酸残基中β碳原子上基团的消除。Cys、Ser、Th r、Phe、Ty r等残基都可通过β-消除降解。在碱性p H 下易发生β-消除,温度和金属离子对其也有影响。 (7)变性、吸附、聚集或沉淀 变性一般都与三级结构以及二级结构的破坏有关。在变性状态,多肽往往更易发生化学反应,活性难以恢复。在多肽变性过程中,首先形成中间体。通常中间体的溶解度低,易于聚集,形成聚集体,进而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 蛋白质的表面吸附是其贮存、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如r IL-2在进行灌注时会吸附在管道表面,造成活性损失[4]。 1.2 提高多肽稳定性的途径[1,3] (1)定点突变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替换引起多肽不稳定的残基或引入能增加多肽稳 16 药 学 进 展 1998年 22卷 第1期军事医学科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三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多肽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使多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与此同时,随着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分析技术等的发展,合成多肽药物的开发也成为药物研究中的一个活跃领域。 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多肽,可以对天然多肽的结构进行修饰,从而增加多肽与受体的亲和力、选择性,增强对酶降解的抵抗力或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甚至由受体的激动剂变为拮抗剂;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例如以多肽固相合成和组合化学为基础的组合肽库合成技术,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多肽化合物成为可能,药物筛选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多肽类化合物成为治疗用药物。 合成多肽药物是指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多肽类药物。这类药物的药学研究同样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一般性要求。但是,由于多肽主要由氨基酸(包括天然氨基酸和非天然氨基酸)构成,这使得多肽类药物在制备方法、结构确证、质量研究等方面又有与一般药物不同的独特问题。本指导原则就是在已有的相关指导原则基础上,对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方面所涉及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对多肽药物研究和评价的实践经验,提出多肽药物药学各项研究的一般性要求。当然,具体品种研究的内容与深度还要取决于品种本身的特性。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液相或固相合成方法制备的多肽药物。

二、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的基本考虑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一般性的技术要求与其他类型的化学药物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多肽药物的特点,在进行药学研究时还应注意考虑以下问题。 1、关于多肽(原料药)合成工艺选择的考虑 多肽的化学合成是有机合成的一个非常特殊的分支,目前主要有液相合成和固相合成两种方法。 液相合成是经典的多肽合成方法,一般采用逐步合成或片段缩合方法。逐步合成法通常从链的C'末端氨基酸开始,向不断增加的氨基酸组分中反复添加单个α-氨基保护的氨基酸。片段缩合一般先将目标序列合理分割为片段,再逐步合成各个片段,最后按序列要求将各个片段进行缩合。液相合成的优点是每步中间产物都可以纯化、可以获得中间产物的理化常数、可以随意进行非氨基酸修饰、可以避免氨基酸缺失,缺点是较为费时、费力等。 固相合成是将目标肽的第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以共价键的形式与固相载体(树脂)相连,再以这一氨基酸的氨基为合成起点,使其与相邻氨基酸(氨基保护)的羧基发生酰化反应,形成肽键。然后让包含有这两个氨基酸的树脂肽的氨基脱保护后与下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目标肽形成为止。其优点是简化了每步反应的后处理操作,避免因手工操作和物料转移而产生的损失,产率较高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等;其缺点是每步中间产物不可以纯化,必须采用较大的氨基酸过量投料,粗品纯度不如液相合成物,必需通过可靠的分离手段进行纯化等。 液相合成和固相合成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合成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工艺。一般而言,液相合成法较适于合成短肽;固相合成法

多肽类药物个人见解

多肽类药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两个以上的氨基酸缩合形成肽链(polypeptidechain)。蛋白质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目前被广泛地作为药物用于疾病的治疗。但是,蛋白质类药物也有缺点,如分子量大、制备困难、存在抗原性、体内易降解等。令人惊喜的是,人们发现某些分子量较小的多肽同样具有类似蛋白质的活性,且功能更显着。随着对这类生物活性多肽的进一步研究,已为新药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从生物学角度看,多肽和蛋白质的区别只是前者结构小一些,后者结构大一些。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蛋白质不断分解变化,蛋白质分解后形成多肽,多肽聚合又形成蛋白质。在人体中,多肽是涉及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合成多肽,所有细胞又受多肽调节。生命科学之所以将目光投向多肽,原因恰恰在于多肽在人体内担当的这种独特的生理和生化反应的信使角色。 蛋白质和多肽之间在分子量上并无明确的区分,习惯上将胰岛素(51个氨基酸组44)10的(或2成,分子量5733)视为多肽和蛋白质的界限。也有人将分子量小于10×氨基酸链称为多肽。目前生物医学在人体中已发现了1000多种具有活性的多肽,仅-12-9mol/L,~10脑中就存在近40种,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很低,血液中一般仅有10但生理活性很强,在神经、内分泌、生殖、消化、生长等系统中发挥着不可

或缺的生理调节作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有谷胱甘肽(3肽)、催产素(9肽)、加压素(9肽)、脑啡肽(5肽)、β-内啡肽(31肽)、P物质(10肽)等。 作为药用的肽,通常是由几个到二十几个氨基酸组成的比较短的多肽。开发和发展内源性活性物质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为它是最符合人体生物学调节规律的治疗手段,可以避免许多其他类型药物给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全世界已经应用于临床的多肽类药物约有几十种,包括人们熟知的胰岛素、. 胸腺肽、抗艾滋病新药T20以及肽类激素等。近几年蛋白质/多肽类 药物市场的发展速度惊人,年增长率达24%,与增长率仅为9%的总体医药市场相比,该领域令人注目。鉴于多肽生物活性高,一些肽在人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大脑活动、肿瘤病变、免疫防御、生殖控制、抗衰防老及分子进化等方面又具有极其特殊的功能,多肽类药物的研发自然成为近年生命科学的一大热门领域。 1.多肽药物的优势 多肽药物是近年来世界新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也是我国生物医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与传统药物相比,多肽药物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1)活性高,在很低的剂量和浓度下即可表现出显着的高活性; (2)分子量小,相对蛋白质而言易于人工化学合成,方便进行结构改造; (3)合成效率高。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使多肽的固相合成变得简单,过 程自动化,易于控制;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3201 更新时间:2004-7-13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目前已有35种重要治疗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全球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重组技术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据's 报道,目前已有723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审评(包括Ⅰ~Ⅲ期临床及评估),700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研究与临床前),还有200种以上药物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评估)[1]。 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常规制剂尽管其疗效早为临床所证实,但由于半衰期短,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角度看,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问题。为此,各国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研究开发方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新制剂:①埋植剂和缓释注射剂。 ②非注射剂型,如呼吸道吸入、直肠给药、鼻腔、口服和透皮给药等[2]。缓释生物技术药物的注射制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有一些品种如能缓释1至3个月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微球注射剂已经上市[3],本文着重介绍这类制剂。 1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 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发展过程及剂型看,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1.1埋植剂() 1.1.1细棒型埋植剂[4]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物。埋植剂埋入人体皮下,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美国内科医生手册()上收载了商品名为?的埋植剂,药物为左旋-18乙基炔诺酮,用于计划生育。该制剂每根直径 2.4 ,长34 ,医生通过手术将6根细棒状物埋植在患者上臂内侧,药物可在体内按零级模式释药达5年,药物释完后再经手术取出。 1.1.2微型渗透泵埋植剂美国公司20世纪70年代开发了外形像胶囊的埋植剂,该制剂埋植于皮下或其它部分,体液可渗透过外壳,溶解夹层电解层,使体积膨胀的夹层压向塑性内腔,促使药物溶液从开口定速释放。有不少生物大分子药物,如胰岛素、肝素、神经生长因子等作为模型药物的动物体内外研究报道[5]。埋植剂对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存在以下缺陷:①必须经手术途径植入。②制剂骨架材料为非生物降解聚合物,释药结束后还需经手术取出。③制剂在局部组织有刺激与不适感。 1.1.3可注射的埋植剂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埋植型或注射型缓释制剂骨架是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力研究的方向,这类聚合物包括两大类:①天然聚合物,如明胶、葡聚糖、白蛋白、甲壳素等。②合成聚合物,如聚乳酸、聚丙交酯、聚乳酸-羟乙酸()、聚丙交酯乙交酯()、聚己内酯、聚羟丁酸等。 近年合成聚合物尤为人们重视,于20世纪70年代起即用作外科缝线及体内埋植材料,如人工关节、护板、螺栓等。聚合物在体内可逐渐

长效多肽药物的研究

长效多肽药物研究进展 王秀贞 1,2  吴 军 13  孟宪军 2 (1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71 2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 沈阳 110161) 摘要 重组蛋白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极大地影响到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治疗效果。防止 多肽在体内迅速降解、延长半衰期成为蛋白质工程药物改造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许多学者多年来的不懈研究,不少长效多肽药物已经上市,还有一些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综述了几种多肽药物常用的长效改造方法如化学修饰、基因融合、点突变以及药物制剂释放系统的改造。关键词 多肽药物 半衰期收稿日期:2003203221 修回日期:20032082223通讯作者,电子信箱:wqmxjr @s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 生物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多肽、蛋白药物的研制开发,目前已有40种以上重要的治疗药物上市,72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正进行Ⅰ~Ⅲ期临床试验或接受FDA 审评,其中200种以上的药物进入最后的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FDA 评估)。多肽因子、蛋白药物主要通过降解、排泄、以及受体介导的内吞等作用在体内被清除。其中分子量小于20kDa 的多肽因子在代谢过程中易由肾小球滤过;通过肾小管时多肽因子又被其中的蛋白酶部分降解并从尿中排出,因而半衰期短。为维持一定的疗效需要大剂量反复用药,长期的频繁注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易引发一系列副反应。近几年各国学者主要从化学修饰、基因融合、点突变以及制剂改造等方面着手进行长效多肽药物的研究。 1 化学修饰 化学修饰是延长蛋白药物半衰期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修饰剂是单甲氧基聚乙烯二醇(methoxypoly ethylene glycol ,mPEG ),其次是多糖类如葡聚糖、聚蔗糖、淀粉等;同源蛋白质、人工合成多肽类如白蛋白、聚丙氨酸等;长链脂肪酸类以及聚烯属烃基化合物、聚酸酐等[1] 。PEG 是惰性、两亲、不带电荷的柔性聚合物,分子量随聚合程度而变化(1~50kDa ),有线性和支链两种构型,其中线性单甲氧基聚乙烯醇(mPEG )已经FDA 批准作为许多药物的安全载体。mPEG 通过共价键与蛋 白质连接,对蛋白表面氨基进行修饰以有效地改变多肽、蛋白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药物学特性。目前mPEG 修饰已应用于40多种不同蛋白的修饰如猪血清白蛋白(BS A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2CSF )、白介素22(I L 22)等。PEG 修饰后血浆半衰期一般可延长几倍至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表1),但大部分蛋白的免疫原性也有所降低,而蛋白的生物活性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这可能是由于PEG 大分子在蛋白分子周围形成一层外壳阻碍了免疫细胞与蛋白的接触保护了蛋白,掩盖了蛋白酶识别位点避免蛋白酶降解的发生,但同时也使蛋白的活性位点受到影响。中国药科大学田泓等[2] 用聚乙二醇修饰干扰素α2的研究表明活性损失与修饰率有关,修饰率保持在30%以内时生物活性保持较好M otoo Y amasaki 等[3] 在PEG 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2CSF )中发现修饰位点的多少(即1分子rhG 2CSF 与几分子PEG 结合)对半衰期的延长方面并无多大影响,但修饰位点少活性损失就相对少一些;为保持蛋白的生物活性,采取位点特异性修饰即将蛋白功能结构域中易与PEG 结合的氨基酸残基换成功能相似不干扰蛋白与PEG 结合的氨基酸 残基如赖氨酸替换成精氨酸[4] 。PEG 修饰应用十分广泛,它对酶、多肽、受体、抗体片断等均能实现偶联以延长半衰期,抗体药物是继疫苗之后的第二大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但是异体抗体容易产生免疫识别而被清除,经PEG 修饰后就可得到明显改善[5] ,从而为抗体更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基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PEG 修饰蛋白药物已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表2)。 第23卷第10期 中 国 生 物 工 程 杂 志 CHI NA BI OTECH NO LOGY 2003年10月

多肽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 多肽和蛋白质类生物药物按药物的结构分类可分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药物、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酶和辅酶类药物、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药物、糖类药物、脂类药物、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制品类药物。 结构分析 多肽的定性至少应包括氨基酸分析、序列分析及质谱分析。纯肽的氨基酸分析可提供该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和数量。序列分析则提供氨基酸残基的精确排列顺序。基于多种技术的质谱, 如快原子轰击、电喷雾、激光解吸, 经常用于提供多肽的相对分子量及其序列信息。肽谱是蛋白质或多肽通过酶解得到的肽片段经分离和分析所得到的“指纹图谱”。当多肽含有20 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时, 肽谱分析对多肽结构研究和特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2. 1 氨基酸分析 用于氨基酸分析的水解方法主要是酸水解, 同时辅以碱水解。酸水解中使用最广泛的是盐酸(一般浓度为6mo l?L )。多肽于110 ℃真空或充氮的安瓿瓶内水解10~24 h, 然后除去盐酸。水解过程中氨基酸遭破坏的程度与保温时间有线性关系, 因此该氨基酸在多肽中的真实含量可通过以不同的保温时间对相应时间的样品中该氨基酸的含量作图, 用外推法求出。高氨基酸分析仪的使用使氨基酸的分析越来越准确, 如W aters 公司的氨基酸分析系统的检出限已达100 fmo l。 2. 2 序列分析 氨基酸测序主要为化学法, 酶法也有一定的意义。化学法以Edman 降解法最为经典, 它对所有氨基酸残基具有普适性和近乎定量的高产率, 是近50年N 2端顺序分析技术的基础。

Edman机理的液相(旋转杯) 自动蛋白顺序分析仪在1967 年推出。近年来不断对其改进, 其灵敏度已达到可以对0. 1pmo l 的样品进行常规分析。 2. 3 质谱(mass spect romet ry,M S) 质谱以质量分析为基础, 可提供化合物的分子量以及一些结构信息。1980 年代以后发展了许多新的“软电离”技术, 使其在蛋白质多肽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原子轰击、电喷雾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质谱。质谱测序是对Edman 降解的一个很好补充, 它可对N 2端封闭的多肽进行测序; 并可以通过碰撞诱导断裂(C ID ) 得到部分至完全的序列信息后, 作出M S2肽谱, 这可对修饰的氨基酸残基定性, 并确证其位置。而且质谱技术与分离技术如HPLC、HPCE 直接相连可相互验证, 同时还可对混合肽进行测序。 2. 3. 1 快原子轰击质谱(fast atom bombardmen t2mass spect romet ry, FAB2M S)FAB2M S 克服了传统质谱中样品必须加热气化的限制, 可对热不稳定、难挥发的蛋白质多肽进行分析。与其他质谱技术相比, FAB2M S 更适合于小分子多肽的检测[6 ]。FAB2M S 测定肽的氨基酸序列具有用量少、方便和快速的优点。一些寡肽, 特别是人工合成的有保护基的寡肽在遇到N 2端封闭不宜用氨基酸序列仪测定其结构的情况下, 有可能用少量样品采用FAB2M S 直接获得寡肽的分子量和氨基酸序列。俞振培等[7 ]用FAB2M S 对7 个带有不同保护基的3~5 肽成功地进行了氨基酸序列研究。串联FAB2M S 将第一次轰击得到的分子离子进行再一次惰性原子轰击, 使肽链在不同部位断裂, 从而得到一组片段的质谱信息, 使多肽测序得以实现 2. 3. 2 电喷雾质谱(elect ro sp ray ion izat ion2massspect romet ry, ES I2M S) ES I2M S 由于可以产生多电荷峰, 与传统质谱相比扩大了检测的分子质量范围, 提高了灵敏度, 可以得到准确的分子量。ES I2M S 可分为正离子和负离子, 一般多肽和蛋白质的ES I2M S 分析总是以正离子方式进行。ES I2M S 的最大优势是可直接与HPLC、HPCE 联用,

多肽药物市场研究与分析

多肽药物市场研究与分析 作者:Lijun Wei voyager88@https://www.360docs.net/doc/cf13246464.html, 近年来,小分子化药开发越来越难,小分子化药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被生物制品蚕食,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产品中,小分子化药所剩无几。因此我们在立项的时候,眼光不能局限在小分子,micro RNA、小分子肽已在国外取得了于世瞩目的成就,它们还将会在未来的十年进一步爆发,有兴趣的人可拭目以待。1 1 多肽药物国际市场 目前全球已经批准了近60个多肽产品上市(详见附表一)。多肽市场方面,全球多肽药物的市场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占医药品市场总分额的2%左右,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率。按照2014年总销售额排名,40亿美元以上的有一个, 20亿美元以上的有三个,十亿美元以上的有七个(附详见表二)。 多肽药物的全球市场数据 1.1 格拉替雷 格拉替雷于1996年获FDA 批准上市,用于多发硬化的治疗。在众多肽产品中,表现最好的当属格拉替雷,格拉替雷2014年全球销售额高达42亿美元,占多发性硬化市场的20%。但随着专利的到期,以及MS 重磅产品富马酸二甲酯的竞争,格拉替雷的市场份额即将下滑。2015年全球MS 药品中销售额已超过210亿美元,但国内市场并不被看好,据文献报道国内仅有3万左右的MS 患者,市场比较有限。 1.2 GLP 类似物 GLP 类似物包括GLP-1类似物与GLP-2类似物。GLP-1类似物主要用于二型糖 1 本文中涉及的多肽为3个氨基酸以上,100个氨基酸以下的单链肽,不包括肽类抗生素,芬净类抗真菌药,抗生素类抗癌药,如博来霉素、阿霉素,以及环孢素等等 5771 7043 8203 9926 10426 11999 14551 15794 17198 19485

重磅多肽合成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冲刺“重磅炸弹”新贵 在重组药物领域,多肽类药物由于其毒性低,特异性高,分子量小等自身独 特的优势,其成为患者的最佳选择。另外,随着制造工艺和给药系统的改进,多 肽类药物从上世纪70 年代诺华的Lypressin(赖氨加压素)上市起,已经取得了 迅猛发展。 据全球肽治疗基金会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十年,进入临床开发的多肽类 药物数量不断增加,上世纪90 年代年均为9.7 种,2000~2008 年间增加到16.8 种。 2000~2008 年间,进入临床研究的多肽最常见适应症是癌症和代谢性疾病 (包括糖尿病和肥胖症),分别占18%和17%。而治疗过敏、免疫功能紊乱和 心血管疾病的多肽类药物研究有所下降。而据生命科学产业的首席战略与管理咨 询公司Bionest Partners 预计,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将会从2003 年的53 亿美 元增长到2013 年的115 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8.1%。 在全球医药市场上,数种多肽类药物已经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其销量已经 达到或者接近“重磅炸弹”级药物的销售水平。 新贵1:醋酸格拉替雷 以色列梯瓦制药公司的拳头产品Copaxone(醋酸格拉替雷)是一种人工合 成的肽类制剂,由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赖氨酸四种氨基酸组成。Copaxone 于1996 年获美国FDA 核准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在具有较多多发性硬化症 患者的西方国家中,Copaxone 的疗效与耐受性皆获得十足的肯定。 目前国内暂无企业申报格拉替雷或进口。2011 年Copaxone 全球销售额达 到36 亿美元。据悉2012 年一季度,该药物创下了9.09 亿美元的销售额。6 月,梯瓦制药公司在发布的年度经济预测中表示,该药物2012 年或将为公司带来高 达38 亿美元的收入。不过Copaxone 可观的收益也引来仿制药公司的挑战。近日,梯瓦制药公司宣布,此前公司同包括Momenta 生物制药公司、诺华制药公 司山德士分公司、迈兰制药公司以及Natco 生物制药公司数家制药公司之间就Copaxone 的专利权展开了一场法律诉讼案件,日前美国纽约州法院表示梯瓦制 药公司胜诉。梯瓦制药公司对于该药物的市场独家销售权有效期将会延至2014 年。 新贵2:醋酸亮丙瑞林 雅培的Lupron(醋酸亮丙瑞林),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或促黄体生成释放激素(LH-RH)的合成九肽类似物。Lupron 适应症较广,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伴有月经过多、下腹痛、腰痛及贫血等的子宫肌瘤; 绝经前乳腺癌,且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前列腺癌;中枢性性早熟症。 2011 年,雅培的Lupron 在全球的销售额达到8.1 亿美元。在中国市场,武 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2000 年起进口销售。2009 年,北京博恩特药业有限公司 和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上市国产醋酸亮丙瑞林。近两年,国内16 个重点城市 样本医院醋酸亮丙瑞林用药快速增长,增长率保持在50%左右,2011 年就达到5730 万元。国内醋酸亮丙瑞林市场份额中,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占据着86.73 的市场份额。 新贵3:醋酸戈舍瑞林 阿斯利康的诺雷得(醋酸戈舍瑞林)是一种注射用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 】G P H 11 - 1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二00七年九月

目录 一、前言 二、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的基本考虑 三、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制备工艺研究 (二)结构确证研究 (三)制剂处方工艺研究 (四)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五)稳定性研究 四、名词解释 五、参考文献 六、著者

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多肽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20世纪70年代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使多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迅速;与此同时,随着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分析技术等的发展,合成多肽药物的开发也成为药物研究中的一个活跃领域。 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多肽,可以对天然多肽的结构进行修饰,从而增加多肽与受体的亲和力、选择性,增强对酶降解的抵抗力或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甚至由受体的激动剂变为拮抗剂;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例如以多肽固相合成和组合化学为基础的组合肽库合成技术,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多肽化合物成为可能,药物筛选的效率不断提高。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多肽类化合物成为治疗用药物。 合成多肽药物是指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多肽类药物。这类药物的药学研究同样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的一般性要求。但是,由于多肽主要由氨基酸(包括天然氨基酸和非天然氨基酸)构成,这使得多肽类药物在制备方法、结构确证、质量研究等方面又有与一般药物不同的独特问题。本指导原则就是在已有的相关指导原则基础上,对合成多肽药物药学研究方面所涉及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对多肽药物研究和评价的实践经验,提出多肽药物药学各项研究的一般性要求。当然,具体品种研究

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应用及发展前景

多肽类药物的开发、应用及发展前景 摘要: 本文从多肽类药物的简介与分类,和对多肽类药物开发的技术研究和给药途径,以及对多肽类药物的研究前景等方面,对多肽类药物有了综合性的认识。阐述了多肽类药物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巨大前景以及对研究现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多肽类药物研发技术与方向给药途径前景与展望 Polypeptide drug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lypeptide drugs, and for peptid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study of peptide drugs prospects, etc.,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peptide drugs. Polypeptide drugs in the huge prospects as well as to the research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odern dise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polypeptide drug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the direction Delivery way prospects and look ahead 一、多肽的简介: 多肽是α-氨基酸以肽链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化合物,它也是水解的中间产物。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同理类推还有三肽、四肽、五肽等。通常由10~100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它们的分子量低于10,000Da(Dalton道尔顿),能透过半透膜,不被三氯乙酸及硫酸铵所沉淀。[1] 百度百科“多肽”。也可把由2~1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寡肽(小分子肽);10~50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称为多肽;由50个以上的氨基酸组成的肽就称为。[2]《生物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镜岩等主编 分子式:[3]《多肽药物研究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厉保秋主编 二、多肽类药物的特点 多肽类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多肽类物质生物药物[4]《蛋白药物的制备与展望》张政朴等编著 许多活性多肽都是由无性的前体,经过酶的加工剪切转化而来的,它们中间许多有共同的来源,相似的结构,甚至还保留着若干彼此所特有的生物活性。研究活性多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活性之间结构的异同与其活性的关系,将有助于设计和研制新的活性多肽药物。国内外一些临床上确有疗效的组织提取剂,其有效成分有的还不十分清楚,从活性肽或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预计可获得一定成效。 三、多肽类药物的分类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张琪王广基 摘要通过查阅近期国内外有关文献10余篇,综述了现代分析方法在蛋白多肽类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生物检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免疫学、色谱等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发展状况。 关键词蛋白质;多肽;药物动力学;生物检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免疫学;色谱文章编号:1005-8915(2000)02-0126-03 The Progres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of Protein Polypeptide Drug Pharmac okinetics Zhang Qi Wang Guangji (Center of Pharmacokinetic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 Abstract A review of application of modern analysis methods in studying the pha rmacokinetics of protein polypeptide drug is presented with 16 references.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and progress of bioassay, radioi odination, immunoassay, and chromatography. Key Words Protein, Polypeptide, Pharmacokinetics, Bioassay, Rad ioiodination, Immunoassay, Chromatography 在国家确定的发展高新技术计划中,生物技术产品一直作为优先开发的领域之一。蛋白多肽类药物在实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结构特殊、用药量很小、生物体内有大量相似物质的干扰,这一切都使得该类药的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药物,大大增加了检测的难度。本文就目前进行该类药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中所使用或发展中的几种分析方法做一概述。 1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1.1生物检定法 由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多为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且生物活性不仅取决于药物的一级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