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传老子师_容成遗说钩沉_先老学初探

_传老子师_容成遗说钩沉_先老学初探
_传老子师_容成遗说钩沉_先老学初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课孔子与老子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孔子与老子 主学习 一、孔子的学说 1 ?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3 .思想主张 (1) 思想核心: ①“仁”。内容:“仁者爱人”;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内容:“克己复礼”;途径:“正名”,达到名正言顺。 (2)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 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 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4 .影响 (1)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 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 .简介: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 .思想主张 (1) 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 “天命”的绝对权威。 (2) 辩证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 礼碱〈仁/讳聊有枚无朋 [易错提醒] “仁”和“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手段和保障。克己复礼为“仁”,只有遵循“礼”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 [名师点拨]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1) 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 (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 孔子知识小档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六字吐纳养生诀

六字吐纳养生诀 吐故纳新是中国古代养生术之一,它可以祛病延年,健身养生,也是道家初级修炼的基础功夫。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中老年离退休人员的身心健康,今将传统六字吐纳养生的方法,分功理、功法、功效三部分推介于世, 供广大养生者参鉴。 一、功理 吐纳功夫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有些汇集于《道藏》典籍中,有些散见于医学 著作中。 被道家尊为南华真人的庄周,在其著《庄子·刻意》篇中曰:“吹佝呼吸,吐故纳新”。后世修炼者依据先哲圣人创立的理论与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愚查阅古人典籍,证实最早提出“吐故纳新”修炼方法的应该是庄子。 《黄帝内经·素向·灵枢·生气通天论篇》中载:“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生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由此不难看出,“气”乃天地万物之本,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天地万物依靠“气”而生生不息,依靠“气”而繁 衍生化。 《黄帝内经》中又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经,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气之削也。”此段引语中提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苍天之气究竟是什么气呢?乃是大自然中不污染的先天纯洁之气。得之则志意治,虽有贼邪(指病气)而不能为害致病。吐纳得到的先天真气可开关窍,通神明。失先天真气,关窍肌肤壅塞,得病损寿。丹经中多处指出:“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可见,古人把吐纳之术列为上乘养生之术。 清代御批的医学集大成巨典《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中载:“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又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又是观止,不知运气而为医,欲其无决者鲜矣。”《医宗金鉴》是我国中医防病疗病的最高宝典。它把五运阴阳提升到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运气吐纳对于人的生存是何等重要啊! 古人把人体的外形以八卦来比喻。即乾首,坤腹,震足,巽股,离目,坎耳,艮手,兑口。人的内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为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天有日月星,地有水火风,人有精气神。大地上的人运行靠阡陌纵横,水的运行调节靠江河湖泽,人体的循环靠经络畅通。吐纳之术就是疏通人体经络穴位,打通人体微循环,促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以葆人之青春永驻,生命长存。

陆贾与贾谊习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习〈论文集〉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作者:夏增民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之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之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之精神相沿不绝。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他们之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之不同路径。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之几家,亦是学术整合之第一步。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之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之学术整合。陆贾与贾谊之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之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 一周秦之季之学术综合 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诸子思想具有内在之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之“一”之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之思想成为诸子之共识。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之问难时,说“定于一”[3]。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之“一”,还要求“一”天下。《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5]在“一”之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之道路。这种学术之综合,是以自家学术为体,兼采他家;而且,是在与他家之相非过程中完成这一综合过程之。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韩非子·显学篇》、《庄子·天下篇》、《荀子》、《易传》及《吕氏春秋》中可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课程标准 (1)了解孔子的生平 (2)了解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老子的主要思想、一些名言及历史地位.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和保守部分;孔子思想由当时不被重视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转变;老子思想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阅读图片、文字史料等,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能力;通过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思想体系的学习,认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方面,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教学方法 1、图片和热点人物导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注重运用史料教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仅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 3、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自主学习的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4、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导入新课】 (1)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诚信、责任、道义、和爱心的缺失已渐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痛,一块心病,甚至一个危险的陷阱。在制约着我们的现在,在威胁着我们的未来。让我们重新祭起祖国传统文化的法宝,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里寻找灵感和启迪吧!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血管里流的是华族的血,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一同拿起《论语》,拿起《孟子》,拿起《老子》《庄子》,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选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思想的方式吧! 朋友,让我们重新捧起经书吧!去亲近我们祖先的思想智慧,去寻找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去培养千万具有优秀民族精神的龙的传人,让他们能担负复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去振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先进的人们在行动,上海、北京等地已办起了读经班。欧洲文艺复兴曾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西方文明找到一条发展的道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

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这几句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体现。此外,老子还提出保持柔弱状态应当模仿这样几类东西:仿效春天萌生的小草,可以充满生机;模仿低处水;可以处世不争;模仿新生的婴孩,象婴孩一般具有纯正、柔和的心灵,就能时刻保持精神饱满完整和充实的状态,如此就不怕毒虫猛兽的袭击。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也。3 检啬《老子·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老篇》亦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可见“啬”有藏精爱神之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组织和供给人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检测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 1.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3.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4.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 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 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 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5.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查,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 其他各衙门均受稽查。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 A.行政监察权 B.建议国事权 C.辩明诉讼权 D.官吏考核权 6.在中国古代语辞中非常重视颜色的恰当使用,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诗句,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等等……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色彩审美B.贵贱等级 C.社会分工D.君主专制 7.《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 )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师版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请阅读课本P1-P4,并用20分钟完成【知识存盘】;课堂解决【合作探究】、【当堂检测】。 一、课题:孔子与老子(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习目标(1)准确识记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阐释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3)比较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异同点。 【知识存盘】 专题知识梳理: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合作探究】 材料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摘编子白寿孨《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主张:孔子重视周礼,主张“仁”“礼”结合;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当堂检测】 1.《淮南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听到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 A. 行仁政 B. 法先王 C. 重礼乐 D. 正其名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4.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否定C.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5.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

老子养生学秘字谱

老子养生学秘字谱河南毫州老君碑碑文

育炉烧炼延年药, 真道行修益寿丹, 呼去吸来息由我, 性空心灭本无看, 寂照可欢忘幻我, 为见生前体自然, 铅汞交接神丹就, 乾坤明原系群仙。 毫州老君碑文白话解 育炉烧炼延年药——此句是八句养生诀中的首句,全句之意是:人人都想延年益寿,实际上[延年之药]这个对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根本无须外求,自己本身就有原料,这种原料就是[自家水],人体自身产生的津液,人们自身就有最好的炼丹药之炉,可以烧炼出延年之药。这一句重点在[烧炼]二字,它实际上说的是道家的炼功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讲的是水升火降,阴阳易位、腹实胸宽,道教所说的即上实下虚,火在上面水在下,练道家功法后,则成腹实胸虚,水升火降,阴阳易位,把正常人的阴在下阳在上,炼成阳在下而阴在上,按后天文王八卦方位来说:水属坎,按方位为正北方,按阴阳说属阴。火属离,在方位为正南,按阴阳学属阳,水升火降就会形成阴阳易位,坎上离下,水火相济,离火烧煮坎水,因此就有道书中[烧炼]的说法,更有[丹炉]、[丹鼎]、等名称,这是以外物拟人体,都是寓意,是天机不可泄漏的养生术,并不是真有炼丹之炉,而是以物拟人,按照道家的这种炼功方法,长期修炼,就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真道行修益寿丹——本句的[益寿丹]与上句的[延年药]相对应,全句的意思是按照正确的练功方法下苦功夫久修久炼,就能练出益寿之丹。[真道]就是练功修道的正确方法或固有的内在规律;[行修]就是下苦功夫修炼的意思,[行]由[人、法、心]三字组成,意指教人们心上常存着法,这个法就是师传的道法,据说道教有三千六百法门,只要修炼一种,至心诚意修炼均能成正果,所以[修]字为[至、成]二字的组合。[益寿丹]的益字由[天、井、水]三字组成,意为天井之水[腹实胸虚],口中上腭津液如同天井之水,渊源不断,人们如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 【教学课题】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孔子的思想的各个方面,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本课的第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对孔子和老子思想进行评价。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孔子的仁爱思想,体会道家的哲学思想,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岳麓版教材的体例,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已具备,这些为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深刻的体会。通过探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预习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南怀瑾在《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一文中有这样的话“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的创始人——孔子与老子。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展示图片(孔子图像、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曾修《诗》、《书》,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老子的养生哲学(一) 清静无为天下正,少思寡欲自 《史记》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①老子李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倡“清静无为”、“少思寡欲”、“贵柔守雌”等的养生观点和方法。概括而言,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啬”字养生五点。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二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道生之,而德蓄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既然万物皆尊道而贵德,养生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是老子的重要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诸静为天下正”,“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静神观”,反映出他的主要代表思想。其中突出的要旨是“静”字,惟有清虚静泰,避免妄动才能符合万 物生存的客观规律。“无为”是指不妄作为,顺应自然,如此自能无所不为,无所不成。“无为”的内涵还包括“好静”、“无事”、“无欲”等,即保持人心的清静明澈。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应顺应自然去发展。自然是道德之至尊者。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何病能生?又何患不寿?老子认为自然界在不断发展之中,人体必须与自然规律相适应,才能生长。不然,逆自然规律而动,则会生病折寿。 (三)恬淡寡欲。老子认为人应“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恬淡虚无,告诫人们不要贪心追求荣利,要寡欲清心,经常保持心态气畅、体泰神清的心理状态,自然可获得健身延年,这不能不是老子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他还认为人之生难保易灭,气难清而易浊。只有节嗜欲,才能保性命。会养生的人,一定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而不要以生命和健康去换取物质享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 从《史记》和《汉书》对儒家经典的引用看西汉儒学的发展 汉代之儒学实与孔孟之儒学大为不同,秦时的文化政策及后来的秦火之祸,使得汉代之儒学夹杂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和卜筮之术。作为记载西汉史实和帝王将相言行事迹的史书,《史记》和《汉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如“对策”、“诏书”等资料,。而这些资料相对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言行,其言行之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中语句,对这些资料中所引用的儒家经典进行研究能更好的了解儒家学说在西汉不同时期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 一、西汉儒学之发展过程 (一)从儒道之争到儒学的独尊 汉初,高祖刘邦对儒生态度之恶劣,《史记》和《汉书》均有记载。《史记》记载郦生欲见沛公“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可知此时刘邦对儒生的厌恶之情,此时之儒生的地位和影响亦是微不足道的。后来陆贾、郦食其和叔孙通虽谋得官职,但儒者所做之事也只是制订礼仪,装饰门面而已。直至文帝以后,天下出安,开献书之风,《诗》、《书》、《礼》、《春秋》等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的书籍开始广为流传,儒家的思想逐步为上层人所接受,但此时仍未有儒生受到重用。此时之儒学在与黄老之学相争时只能处于下风,后虽在宣室召见贾谊,终只问鬼神之事而已。景帝期间,儒道之争日趋紧张,《史记·儒林外传》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然而,儒道此时虽在朝堂之争处于下风,然其思想已开始为上层人士所接受。楚元王便是一个例子,“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汉书·楚元王传》)景帝之时,大臣上书或谏言已开始引用《诗》、《书》、《春秋》之言,如“《诗》曰:‘匪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 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不然。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

人无关。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道理是易懂的,但是做起来就十分困难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事情,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本领。其实真正的养生之道,就从这句话开始!首先我们就要培养一种预防意识。这种意识十分重要,没有这种预防的意识,一切养生之道无从谈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以为自己年轻力壮,一点病痛,过几天就好,没事的。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真的不可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到一盆滚烫的开水里,只见那只青蛙落水的一刹那,两只肌肉发达的后腿马上竭尽全力向外一跳,最终死里逃生;第二次又把这只青蛙放进一盆暖水里,这只青蛙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老子的养生经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到长寿的意思。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融合了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汇集了众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历久弥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从老子的恬淡寡欲,到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再到白居易的乐天随意、苏东坡的通脱豁达,从古人的这些养生经验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藏着一套健康密码,破译了这套密码,就能找到健康长寿的钥匙。 养生不只是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康那么简单。除了体育运动和合理的饮食之外,养生和精神状态、心理素质、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本版将开辟专栏重点将先秦以来一些著名养生专家、中医名家、文人雅士的著作与养生观点予以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养生延年、祛病增龄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著作《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从医学角度来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字。其中不少养生的观点,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中医著名经典《黄帝内经》所论的养生之道。多是对老子学说的发挥,所以称“黄老之学”。《道德经》涉及养生主要有: 一、顺乎自然,祛病延年。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 二、少私寡欲,怡淡为上。老子要求少私念,去贪心,知足常乐。认为追逐荣利,嗜欲无穷,是招灾惹祸之源,伤身损寿之根。 三、静气致柔,以静为正。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 气功基础。 老子的顺乎自然,怡淡寡欲,静养柔气的养生观点。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道教养生长生久安 *导读: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 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 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 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 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

*一、非凡的养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 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squo;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squo;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squo;制礼作乐 ’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 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孑L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前期的问礼,孔子都处在一种学习的心态,此时的孔子,人生经验尚不丰富,思想也没成熟,直到第三次问礼。 第三次问礼,老子已经告老还乡,此时孔子四十岁。孔子想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因此想拜托老子,老子拒绝了。老子认为所有大爱仁义,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私。此时,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分歧。 第四次问礼,孔子已经五十岁。老子的思想已经超脱世间的束缚,而孔子依旧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波。老子认为,强求这个世界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运行或者改变,不如出世,看着这个世界改变,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