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文化

?历史

?文化

历史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巴楚之战

春秋战国时期,巴族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陕西汉中一带,与楚、蜀、秦为邻。随着巴国强大,巴楚交恶,数相攻伐。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战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

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巴置捍关、阳关、沔关以拒楚。但巴在楚强大攻势之下,三关尽失并节节败退,最终被楚占领了首都枳(今涪陵),巴人只得向阆中一带退却。

张仪筑江州城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两汉时,江州城扩展到嘉陵江北岸,称北府城。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遗址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史兼重庆知府余始筑钓鱼城。南宋宝六年(1258),蒙古发动大规模灭宋战争。蒙哥大汗自率一路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

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

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重庆开埠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次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

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重庆开埠以后,川江航运逐渐被外人控制。随着川江航运权的丧失,西方列强在重庆开设洋行、公司,建立工厂,开采矿山,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使重庆及其影响的地区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战时首都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并扩大市区范围为164平方公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战期间,苏、美、英、法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外事机构,并建立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使重庆成为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城市。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国共两党面临和平组建联合政府或进行全面内战的重大抉择。13天后,应蒋介石3次电请“共商国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了长达43天共9次直接谈判。在此期间,毛泽东广泛地接触了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会见了宋庆龄、沈钧儒、张澜、冯玉祥等,还在桂园设宴招待各国援华团体代表和国际朋友。

蒋介石面临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形势,加之在谈判期间调动军队进攻解放军惨遭失败,最后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表示要结束“训政”,承认各党派平等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避免内战,建设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双十协定》并未得到遵守,全面内战很快爆发。

校场口事件

1946年1月,国民党迫于和平民主力量的压力,召开了有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决议。

2 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等23个团体联合发起在校场口广场举行“陪都各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参加大会群众近万人。国民党重庆市党部布置特务暴徒捣毁会场,制造了“校场口事件”。大会主席团的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施复亮和新闻记者、劳协会员60余人被暴徒打伤,经到会群众奋力抢救,始得脱险。

事件发生后,中共代表团和政协参加单位代表联名向蒋介石提出抗议,《新华日报》和重庆进步文艺界连续发表评论和文章进行抗议和揭露。学生、工人和各界团体分别组成“二一○血案后援会”,慰问受伤人士,发表声明抗议特务暴行。

重庆直辖

1992年,重庆被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现万州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

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 巴中, 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川剧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江号子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码头文化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英才不断涌现,文化佳作业绩辉煌,文化艺术空前活跃。

著名画家有:罗中立,庞茂琨,朱宣咸,苏葆桢,叶永青等。

巴渝文化代表: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传统建筑与历史文化”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三朝五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周代宫殿的布局制度。“三朝”指外朝、中朝和内朝。外朝是君王举行颁诏、受俘等大礼之所,中朝是君王日常办公之处,内朝则是君王居住之所。“五门”指皋门、库门、雉门、应门和路门。因为年代久远,其排列顺序自古就有争议。如有的学者认为不是五门而是三门,有的学者则对五门的顺序有不同的见解。五门之名皆有含义,如“路”为“君王在此”之义。“三朝五门”制度从建筑布局上讲就是沿纵深布置层层门禁,门内为不同职能的宫殿建筑,以满足帝王大典、日常行政、起居生活、安全禁卫等需要。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这种布局原则一直延续至清朝宫殿。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太和门、端门、午门、乾清门。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汉族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其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是坐北朝南,既符合风水的安排,又有利于保持居民的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北京四合院的标准模式是一组三进院落,“北屋为尊,俩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附”,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3、府院大门: 4、“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5、外八庙: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外八庙。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外八庙中所有的寺庙都是基于民族团结而修建的,在建筑风格上有汉式寺庙、藏式寺庙、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形式,其建筑、园林以及大量的碑刻、雕塑、壁画、佛像祭器等文物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园林艺术的瑰宝。 6、中国的石窟: 石窟是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原与佛寺、佛塔通为一体,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单独的佛教建筑形式。中国石窟源于印度,约始于3世纪,历

重庆的文化背景

①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经过十年直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老百姓逐步富裕了起来,在追求物质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增值的愿望越发强烈,个人理财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这个以三峡建设为背景建立的直辖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重庆还有山城、雾都之称。 ②重庆,是一座来了就跑不掉的城市,张君在重庆被文强整了,文强在重庆被薄熙来整了,薄熙来在重庆被王出卖了,周克华逃到重庆死了。重庆这下火了,当官的来灾,当贼的来死。老蒋过来当陪都,没过两年就被赶到了小岛上。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病死在钓鱼城,刘备当年路过重庆,结果是白帝城托孤。重庆是一个神秘的城市,主城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 ③理财环境 一、重庆市居民个人理财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GDP总量和老百姓收入成倍增长,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580.67亿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2 949.05亿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 302.05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11 570元,主城都市经济发达区,人均GDP 更是到达或超过3 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不再

满足于把手中的富余资金存放在银行而获得微薄的利息收益,对于金融市场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充满着浓厚兴趣,特别是近两年来,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人们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二、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一)个人理财产品缺乏多样性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与欧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只能说是形似,远没有达到神似。个人理财的精髓应该是它的个性化服务,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财需求是不一样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不一样。针对人的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推进产品创新,才是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推动力。 (二)居民理财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重庆市个人理财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居民个人理财认识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急功近利,无风险防范意识。“理财=赚大钱”这一错误认识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不少人一上门就问银行客户经理“买你的产品我能赚多少”,“你们发售的基金最低收益有多少”。在资本市场火爆,基金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居民甚至把自己养老看病的救命钱,全部投资于基金等高风险理财产品,他们哪里知道,繁荣盛世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资本泡沫一旦不幸破灭,他们的财富梦想将彻底丧失,甚至退休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盲目跟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及简介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1、江津区石蟆镇 石蟆古镇自元末建场,至今已600多年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了清源宫、登云山寺、石蟆口古场、稿子坝老街、张氏祠、大佛嘴大佛、下雨仙佛慧寺等众多文物古迹。爬杆、钱枪、翻五台、川戏、灯戏、腰鼓、川祖会、灯杆会、清谯会、上九会等各种民间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更是历经数百年盛况不减。古镇现已形成古场、新区相协调的“三纵三横”、“七路一街”的格局,占地1.2平方公里。 2、江津四面山镇凤场乡(现双凤村) 四面山镇凤场乡(现双凤村)位于四面山镇背面,处于国家景区四面山主入口的前庭位置。凤场乡(现双凤村)会龙庄为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清代中叶的古建群体,是典型的南方花园式仿宫廷式建筑,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会龙庄坐西南朝东北,复式四合院布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庄园总占地面积20468平方米。 3、江津吴滩 吴滩古镇位于璧南河、箭梁河汇合处,建场前方圆几里内一片荒芜,人称“芜滩”,明代建场后,以“芜滩”谐音为吴滩,镇因得名。吴滩镇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现存聂荣臻元帅故居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4、秀山洪安 洪安古镇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重庆、贵州、湖南交界之地,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还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古镇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整条老街长约千余米,两旁均有高大结实的封火筒子,造型独特,高过房顶数米,形成了古镇独特的风貌。 5、酉阳龚滩 龚滩古镇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被誉为“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古镇现存夏家院子、董家祠堂、半边仓、川主庙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蛮王洞香会、娘娘会、龚滩诗词等民俗文化使古镇别具风味。 6、酉阳县后溪古镇

建筑历史

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 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 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刘致平:自然条件说 徐敬直:经济合理说 李允鉌:宗教文化说 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 木结构存在的优势 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 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 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 d.施工模数化 e.方便修缮、搬迁 木结构的缺陷 a.木材越来越少 b.火灾的损害 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 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 1.骨架的系统“间” 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 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 侧脚、升起 屋面为凹曲面 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 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 四、建筑组群布局 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 六、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 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三、祭祀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 山西夏县——夏都安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 1.遗存 郑州商城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器物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城市 2.住宅 3.技术发展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城市 2.技术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 2.宫室——高台建筑 3.技术的发展 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 瓦广泛使用,出现砖 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

浅谈建筑文化

浅谈建筑文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成为人类文化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为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文化是文化在建筑方面的反映和体现,也是以建筑去体现和涵盖的文化。 1. 建筑文化的基本观点 1.1 人是建筑文化的主体。 人是建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建筑文化的弘扬光大有赖于人特别是建筑家们文化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没有建筑大师们的锐意创新 ,建筑化的弘扬光大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为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难的任务和要求。 1.2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它也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1.3 科学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科技是推动建筑业和建筑文化的第一推动力。把高科技如何更有效的运用到建筑行业中 ,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 ,是建筑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2. 形态特点 2.1 建筑文化的层次性 世界上任何民族或地区的建筑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包括地域层次、时间层次以及时空层次和建筑文化本身的构成层次。 2.2 建筑文化的整体性 建筑文化是由多层次构成的综合整体。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而这些不同时空的建筑文化又构成连续的整体,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不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连续这种时空整体上下功夫,做到时空文脉的发展,同时又恰到好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就汉建筑文化这部分来说,也是整体上的统一,其潜在意义绝不是大屋顶、琉璃瓦和“三段式”,甚至“四合院”等形式和布局要素就能够表达的,它从总体上反映了汉文化对自然和文化生态的适应方式。 2.3 建筑文化的离散性 建筑文化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离散性。离散化就是集中化整体化的反面。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建筑文化也随时空变化。建筑文化背景不同,时间不同,对建筑文化的确定和认识也不同。建筑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此时此地适合,彼时彼地却未必适合。建筑文化跟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相互关联,建筑文化是由诸多因素决定和反映的,因此,有些可以体现为建筑文化,也可以体现为其他构成文化。因此,我们在继承建筑文化时,更应考虑到异地异时的情况,考虑到建筑文化的离散性,才会更好的体现建筑文化深层次的韵味。 2.4 建筑文化的模糊性 建筑文化的形成混茫,神象恍惚,使客观事物的结构呈现出不可分割的状态。整体呈混沌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概述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历史、永续发展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概述 何智亚 重庆是中国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建城3000多年,得名800多年,1986年国务院公布重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重庆形成了包括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开埠文化、抗战与陪都文化在内的诸多地域文化要素。重庆江水环抱、山势起伏,山地和丘陵占到了重庆市总面积的95%,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强烈的城市个性色彩和典型的山地建筑风貌。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也紧紧围绕着重庆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开展。 一、重庆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特色 (一)重庆城市母城——渝中半岛 渝中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流处,是重庆母城和城市的发祥地(插图1),历史上先后称江州、垫江、楚州、巴州、巴郡、渝州、恭州、重庆。民国三十五年《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记述:“重庆城核心,从两汉至今,均在两江汇流处。最初时期,城市中心偏居今日之陕西路、林森路一带,以其接近江边,有航运和取水之便利,故居民聚集甚密,此为本市发展之第一期。嗣后城内外开辟公路,建立自来水厂,人口重心乃渐向城中转移,今之都邮街遂取城南之中心地位而代之。” 重庆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筑城。第一次是公元前314年,秦国大夫张仪在江北嘴和现渝中半岛尖端修筑土城,史称“仪城江州”;第二次是三国蜀汉建兴四年(226年)筑城,城市范围向西扩大到大梁子、小梁子和较场口一线;第三次是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城池西移北

拓至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范围扩大近两倍,开通了千厮、洪崖、薰风、镇西四道城门;第四次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的格局,城墙围合周长据清乾隆王尔鉴纂《巴县志》记载为二千六百六十丈又七尺(合8890米);第五次筑城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下令补筑城墙,修补长度达12华里。现在人们通常说的“重庆城”,指的就是明代戴鼎主持扩建、清代李国英主持补筑的十七道城门内的区域(插图2)。 1921年11月,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刘湘在重庆成立重庆商埠督办处,1922年8月改商埠督办处为市政公所。1926年6月,重庆市政公所改为商埠督办公署。1927年11月,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1929年2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重庆成立特别市政府,潘文华出任首届市长。1929年7月颁布《重庆特别市市政府暂行条例》总则第一条明确:“重庆特别市依照国民政府公布之特别市组织法第三条第三项之规定,为中华民国特别市行政区域,直隶于中央政府,不入省县行政范围。” 1927年至1935年,在潘文华担任重庆商埠督办和市长期间,用了6年半时间向城外扩展新城区,城区面积从原2.3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10平方公里。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之后,重庆由一个西部区域性商业城市,一跃而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经济、金融中心。国民政府总统府设在渝中区。 重庆城近现代历史沉淀深厚,大量开埠至陪都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抗战遗址、名人旧居留在了重庆城。 (二)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 流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 起源与发展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 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 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 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 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 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 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 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 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 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 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 (1)门楼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张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一)

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历吏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 论文摘要:从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开始,分析了当前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影响的几大主要因素,并力图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明确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重要性。 重庆是国家审批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保护方式、保护内容也随着各个时期保护观念的改进而逐渐完善。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们的保护观念应该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 1回顾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虽然没有明确的保护机构和保护文件,但从1952年~8O年代中期,全市开展了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文物调查,三峡地区洪水考古调查,四川盆地恐龙化石调查和占窑址调查等文物普查工作。 1)1990年重庆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文物委员会,是重庆市第一次在法律上得以认可的文物保护机构,有关部门参与协调全市文物保护工作,整个重庆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才得以开展。 2)1992年旧城改造应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3)1993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 4)1998年《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通过。 5)2002年历史街区的划定对重庆的影响。 6)2005年《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的颁布。 7)2006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2当前影响重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全球变暖引起的自然灾害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山丘地带,属于“川东伏旱区”,极易发生旱灾。汛期的雨量充沛,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多发地之一。 2.2快速的城市化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市化速度迅速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用地、居民住房等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增加。随着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又计划主城面积l0年后将扩大一倍,城镇化率将接近80%,城市人口将新增800万以上,成为西部最大的城市群,这些目标不仅给重庆市主城区带来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旧城改造问题,而且也造成它们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保护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2.3过度的旅游开发 “遗产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但“旅游拥塞”所引起一系列对生态的破坏、商业过度的开发以及非物质遗产的错意等,都造成了历史文化遗迹的品质下降。2.4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物保护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一面方既要强调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和谐并用。但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浮躁的一面,片面追求效率无疑是对历史文化的亵渎。 3建议采取的措施 3.1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1.1应对机制 1)加强政府在山地灾害防治中的领导;2)把山地灾害防治纳入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

重庆大足历史文化名镇

理论导读: 政府组织,也叫行政组织或政府,是指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中的一种,它是国家为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公共机构。由职能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全责分配、资金设备、管理方式、运行过程、法制规范等要素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为领导机关、职能机关、直属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派出机关等。纵向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起的作用。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在一个特殊方面的体现。政府核子能和国家立法、司法等方面的职能相对称,表现为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方面的职能。政府职能是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时表现出来的职能。政府职能的实施者是政府组织体系。 政府是管理的主体,政府管理的客体可以分为经济事务、政治事务、社会事务和文化事务四个方面。经济事务方面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监督市场运行、监督国有资产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和完善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政治事务方面主要是保持政府政治的合法性、政府政治的透明性、政府政治的责任性、政府政治的法治性、政府政治的回应性和政府政治的有效性。社会事务方面主要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收入差距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文化事务方面主要包括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市场的管理、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文化救助、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和文化保护。 材料一:重庆古镇主动请摘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自从3年前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之后,重庆大足县铁山镇就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捉襟见肘的财力难以承受古街危房改造的开支;另一方面,保护不力,相关领导将被追究责任。 无奈之下,铁山镇要求摘掉“历史文化名镇”的帽子。 铁山镇的困局成为全国古镇保护中的普遍问题,专家认为在名镇保护上,国家提供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已刻不容缓。 3月23日,重庆市大足县铁山镇细雨绵绵。86岁的孙纪文老人坐在家门前的大步廊檐下,看着雨水从廊檐滴下。 大步廊檐是双河街上的特色建筑,而双河街是一条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街。因了这条古街,3年前铁山镇被评定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但如今,孙纪文身后的那一排排木质古屋在风雨中已歪的歪,塌的塌,县建委的专家更称古街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有成片倒塌的危险。 在铁山镇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如今古街成了一个包袱——靠财政拨款的铁山镇无钱对古街进行保护维修,而古街大多数居民也没有能力维修老屋。尴尬之际,近日铁山镇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摘掉历史文化名镇的帽子,并对古街进行拆除。 有人士认为,这实际是铁山镇领导的一种推卸责任之举。根据《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如果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不力,重庆市政府将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区县、镇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责任,而如果摘掉“名镇”的帽子,领导就不会再担保护不力之责。 铁山镇“摘帽”之举犹如投石入水。重庆市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拍案怒称“胡闹”,并欲追究铁山镇政府相关领导的行政责任。 长期关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认为,铁山镇遇到的保护困局在全国已是普遍现象,国家对此如何提供政策支持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提出了历史传承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地域性的传承与文化性的传承,并结合实例进行浅析,力争对于建筑设计中历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to design buildings inheritance history, puts forward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guide-subject examples, and striv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play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生命力。 建筑历史,很多建筑大师都关心这个话题。比如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还有解构主义甚至高技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很多大师对于这个的理解都比较深刻。建造一座建筑或建筑群体,或是创造环境,或是改造环境,或是利用环境,我们都对原始的场所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变。重要的在于,我们如何传承历史精神,同时创造时代精神。我们如何在偌大的城市之中创造出一片趣味空间。让我们愿意亲近,甚至让我们流连忘返。 历史传承主要是两方面的传承。其一,地域性的传承;其二,文化性的传承。 一、地域性 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等等,是地区的产物,我们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要思考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建筑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 比如中国的民居,就是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由于地域的不同,民居受到地理自然条件,家族血缘等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造就了中国多样而独特的民居形式。

重庆入围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及简介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1、渝北区龙兴古镇 龙兴古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建文帝曾在此地古庙中避难,故称为“龙兴场”。清嘉庆年间(约公元1796—1820年)建“禹王庙”,商业逐渐繁荣。古镇总面积228.19公顷,核心保护范围8.35公顷,建设控制区约65.3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154.45公顷。 2、九龙坡区走马镇 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北碚区偏岩镇(现金刀峡镇) 走马古镇西临璧山、南接江津,有“一脚踏三县”之称,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是成渝路上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驿站,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古镇总面积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3.79公顷,风貌协调区约8.01公顷。有关武庙等文物2处,走马镇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巴南区丰盛镇 丰盛古镇位于重庆府巴县与涪州(涪陵)间陆路交通要道,清代因商贸交往而兴盛,为古代巴县“旱码头”之首,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其独特的巴渝古商业文化气息充蕴于古街古巷之间,结合历史上“九龟寻母”自然山水格局的城镇建设,体现了典型的巴渝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思想。古镇总面积95.83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4.6公顷,建设控制区约37.17公顷,风貌协调区约55.06公顷。老街长800余米,有禹王宫等6处保护建筑,是以山地田园风格为特征的古镇。 5、江津区中山镇 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建筑靠水而建,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渝、川、黔三区的商品集散地。古镇面积约8公顷,老街长约1.5公里,现存南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 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重庆饮食特点与文化

重庆饮食特点与文化 摘要: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聪明的重庆人对山城饮食颇有一番考究,他们通过各种烹饪手段调制出千变万化的菜肴,渐渐地为重庆的地方饮食创出了具有传统特色的渝派川菜。特别是堪称独秀天下的“重庆火锅”,那更是受到中外游客及美食家的好评和厚爱。除此之外,饮茶习俗也是古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饮茶的方式,茶馆的情趣上都别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兴趣,体现出重庆古老文化传统和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重庆川菜火锅茶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3000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有人评价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有几分鲁莽,热情中夹杂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也许正是重庆人突出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对巴渝饮食颇有一翻考究,积累了丰富的饮食心得,创造出一些家喻户晓的饮食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渝派川菜、重庆火锅以及茶文化。所以,研究分析重庆的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仅能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重庆的巴渝文化,也可以使我们对重庆的风俗人情、地域特色以及文化传承能有进一步的认知。 一、渝派川菜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重庆、成都、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博采全国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妙味无穷。其烹饪制法有30多种,花色菜品有4000多个,味型20余种,香型10多种。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主要为渝派川菜。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

重庆地域文化分析评价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十八梯、磁器口 冯兵20115649 建筑学03 重庆渝中半岛有两条步行街,一条为享誉中华大地的西部第一街“解放碑”,另一条离解放碑不远,叫“十八梯”。在解放碑,领略现代都市的繁华;而在十八梯,领略到的是真山城、老重庆。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 位于渝中区较场口,是从上半城(山顶)通 到下半城(山脚)的一条老街道。这条老街 道全部由石阶铺成,陡陡的,弯弯的,把山 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 来。 老街道周围居住着大量普通老百姓,街 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掏耳朵的、修脚 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卖烧饼的、卖针 线、打麻将的,还有山城绝对少不了的棒棒军,散布在各处,更有狗啊猫啊,随意趴在地上打着盹。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八梯棚户区,外人眼中的重庆“贫民窟”,距离解放碑商业区仅一街之隔。从重庆“母城”到城市“毒瘤”,十八梯被重庆速度远远抛在后面。2010年,十八梯拆迁改造工程启动。 由于山的缘故,重庆被分成了上半城和下半城,一上一下之间的区别如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十八梯在下半城,解放碑在上半城,他们之间仅仅只是相隔一条 马路。在外人眼中的十八梯,被习惯性理解 为城中村,城是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解放 碑,村是吊脚丛生、户不蔽雨的十八梯棚户 区,其实不然,先有十八梯后有解放碑,先 有村后有城,先有穷后有富,城市发展因江 而生,倚山而上,如大树参天,纵然树冠枝 繁叶茂,遮天蔽日也是因为坚实的躯干和发 达的根系。由此,在这个被“代言”了落后居 住条件的十八梯里,更能找到原本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丢弃或者被侵蚀的原质。 与十八梯的惨淡相比,在不远处的嘉陵江畔,一个类似的传统街磁器口却显得尤其红火。

徽派建筑地历史和文化源流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 (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 起源与发展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 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 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1)门楼

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式特征。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重庆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推荐下载

重庆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重庆,简称巴、渝,别称巴渝、山城,我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亚洲第一长河长江的上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地位。从神秘的巫巴文化到直辖后的新重庆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这是百度百科对于重庆的正规解释。而我想说的是从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的眼中这座城、这城人、这城事以此表现出的重庆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地域决定文化、决定性格、决定历史,这是我从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这门课里边学到的第一个东西。而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水的战略要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众多。所以,地域因素决定了重庆有着开放性、包容性特征,悠久的历史让重庆有着传承性特征,多民族让重庆有着复杂性特征;而从多方面综合重庆有着自信、尚武、个性独特、耿直的文化性格。 重庆人喜食火锅,注重麻辣。可以说是每顿饭无辣不欢,我们吃任何东西都会放辣椒,炒菜当然不用说,我们的肉汤也会放辣椒,菜汤不放辣椒但吃的时候会用辣椒酱沾着吃。而说到辣椒酱,我们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做辣椒酱,辣椒捣碎,再辅以盐、味精等和匀,最后用滚烫的油一浇,待冷却后便是上好的辣椒酱。其中各种配料

的比例却是按照自己家的口味独特配制的。重庆人对于拉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越辣越好吃,那怕辣得眼泪流也一样乐在心头。而辣椒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能让人皮肤好,这也是重庆盛产美女的原因之一。 一次偶然在交大嘉园家属区碰见两个北京大妈在吵架,她们吵架就不带一个脏字,能有条不紊的慢慢吵。当如果是在重庆,两个重庆女人之间的吵架就不会如此“温柔”,首先在声音上就能穿透好几条街,其次重庆人吵架的节奏一般是先是论事,把事的道理说明白,非要分一个对与错,然后占理的一方心理舒畅了,但不占理的一方就会开始指责占理的一方各种态度不对、用词不当什么的,反正心里就是不服气非要找回“场子”来,然后就升级为互相问候家人祖宗,直到两方吵到口干为止。而如果是重庆男人,一般不会超过5句话,直接就开始打架了。再吵完之后一般双方都高傲的不会主动道歉,很容易一个恩怨存很多年,人都七老八十了还能记得几十年前的各种纠纷。 重庆女生给人的感觉就是开朗、活泼,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美女。三个女人一台戏在重庆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只要超过3个重庆女生在一块儿那么就叽叽喳喳的能好几个小时不停歇,她们能从今早的小猫叫聊到明年的假期,其中所有的事都能成为她们的谈资。而她们聊天不仅仅是聊天,她们习惯与一边说一边做动作,一定会声形并茂。重庆人容易话多,一说就停不下来。很多时候说话

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解析版1

绝密★启用前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 【答案】D 考点:古代文学。从材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很容易想到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以想到《离 骚》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端。故选D。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 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 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D 考点: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的通道,“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故选D。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 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 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B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 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 开发已经成为定局。CD项都是在南宋以后。 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答案】B 考点:唐代社会习俗。从材料分析可知,在永州,存在着婚俗大操大办的情况,财力不足的 则“不迎(娶)”,只有私奔,显然弊端很多,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反对大操大办。故选B。 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 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