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分子诊断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何蕴韶 标签: 何蕴韶分子趋势全球诊断2009-11-27 15:32 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何蕴韶 一、概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而出现各种新的生物技术,这些生物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推动并在发达国家催熟了一个新兴的临床诊断市场——分子诊断市场。广义的分子诊断包括临床生化和核酸检测,目前主要指应用各种生物技术检测组织个体内DNA或者RNA,用来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或者判断预后。人类基因大约有3万个基因,理论上以单个基因为基础的治疗将需要一个匹配的诊断测试,按照大约5%有诊断意义,则有1500个基因为基础的检测可以商业化。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分子诊断产业主要由传染病检测和血液筛查推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但药物基因组学,预后诊断和分子肿瘤诊断将在近几年并在未来十年显示强劲的市场发展趋势。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分子诊断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从各大生物新闻网站不断对生物公司推出新产品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蓬勃兴盛的市场,也是一个以技术为原动力的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研发潜力的领域。按照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实际的应用程度和市场的接受程度,可以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感染性疾病(包括血液筛查)、遗传病检测(包括染色体病检测)、肿瘤学、药物基因组学。

相对于成熟的临床实验室检测如血液学和微生物学检测领域的低增长或者不增长,分子诊断市场的特征在于空前的增长速度。分子诊断技术将驱动诊断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应用范围的急剧增长,平均每年增加的收入将超过30%,某些分子诊断领域的增长将超过80%。在某些领域如药物基因组检测,疾病风险诊断和肿瘤分子诊断应用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更迅猛增长,但目前而言,至少在未来3-5年内,特别是在某些新兴的市场发展大国如中国,其真实的市场机会,主要存在于核酸检测市场的两个主要方面:临床诊断和血库筛查。分子诊断的消费者是独立的个体终端用户,研究机构或者医院实验室,临床独立检测实验室和内科实验室,包括血筛在内的感染性疾病,迄今为止是终端用户的最大部分,占整个市场的90%。今天几乎所有的分子诊断测试都是基于PCR技术, RNA聚合(NASBA,TMA),连接反应(ABI,Abbott),和DNA修复(invader)等技术,而基因芯片等其他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并在大型诊断公司的强力推动下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定量PCR是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技术,据估计其市场份额高达15亿美金。 2005国外商业咨询公司预测有12种检测项目,在体外诊断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肝炎检测;心脏标记物;细胞遗传学检测;不孕检测;基因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肿瘤检测;HPV;生物芯片的临床应用;细胞成像;艾滋病;传染性疾病。大部分为分子诊断领域或者同分子诊断相关,包括大型的独立商业参考实验室如Quest和LabCorp在内的各种老牌和新兴的分子诊断产品开发和应用公司,正在为立足于分子诊断市场并保持步伐而投入巨大的资金用于研发各种技术平台和相关产品。 总体而言,目前全球的分子诊断市场大背景可以概括如下: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1、肿瘤易感基因检测 单独遗传因素造成肿瘤的概率低于5%。肿瘤的发生主要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基因是内因,与人体是否具有肿瘤易感基因有关。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就是针对人体内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而进行的,它可以检测出人体内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或家族聚集性的致癌因素,根据个人情况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肿瘤易感基因检测特别适合家族中有癌症病例的人群,可以帮助这类人群提前了解自身是否存在肿瘤易感基因。已知的肿瘤易感性基因有Rb1、WT1、p53、APC、hMSH2、hMLH1和BRCA1等,与其相对应的癌症综合征(附表)。 遗传性癌症综合征与易感基因 癌症综合征易感基因 视网膜母细胞瘤Rb1 Wilms瘤WT1 LI-Fraumeni综合征p5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瘤(FAP)APC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MSH2,hMSH1 乳腺癌BRCA1 卵巢癌BRCA1 2、肿瘤相关病毒检测 业已证明一部分肿瘤的发生和病毒感染有关,因而检测这些相关病毒不仅可探计肿瘤和病毒的关系,而且可以找出肿瘤的易患人群。由于病毒太小,且难以培养,一般方法检测病毒效果极差。而核酸杂交技术与PCR技术用于病毒检测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 人类某些肿瘤可能与病毒有关 病毒相关肿瘤 HPV6、11亚型 宫颈尖锐湿疣(乳头状瘤) HPV16、18亚型 宫颈上皮内新生物和癌 HSV及CMV宫颈恶性病变 HBV原发性肝癌 EB病毒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 HSV6型 霍奇金病和鼻咽癌 微小病毒葡萄胎 ATL病毒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3、肿瘤的早期分子诊断 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出现在肿瘤发生的最早期,远早于肿瘤临床症状的出现,是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基因突变检测进行早期诊断能够从最根本的基因上寻找肿瘤发生的微小趋势,第一时间作出肿瘤预警,通过针对性的环境或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预防肿瘤的形成;在肿瘤发生初期实施针对性治疗,能极大程度增加治愈的概率。 K-ras基因突变是一种胰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等肿瘤中发生率较高的分子事件,突变集中在第12、13和61编码子。应用细针穿刺活检材料检测胰腺癌的第12编码子变突,检出

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

血液肿瘤的分子诊断 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中国首家全国连锁经营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https://www.360docs.net/doc/cf17889903.html,.cn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已进入“精确诊断”时代。目前血液学实验室中主要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等;这些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简要概述分子生物学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进展。一、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在分子水平发生异常而导致的分化障碍和凋亡阻滞的异质性疾病。具有相同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白血病在致病机制、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预后等方面基本相似。融合基因主要通过染色体的易位形成,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重要致病机制,融合基因的检测已成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分型的重要依据。AML1-ETO、PML-RARα、CBFβ-MYH11等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最常见的融合基因,可据此进行诊断和分型,当患者出现以上3种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诊断为AML;B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较常见的融合基因包括BCR-ABL、T

EL-AML1、E2A-PBX1、MLL-AF4和MYC-IgH等;T-ALL较常见的融合基因有SIL-TAL1和RHOM2-TCRδ等。此外,许多较罕见的融合基因也被陆续报道,如DEK-CAN、NUP98-HOXA9、NUP98-HOXD13和GTF2I-RARA等。预后危险度分层是制定治疗策略的主要依据,FLT3-ITD、c-kit、NPM1和CEBPα的突变已被常规用于对AML进行危险度分层。FLT3-ITD和c-kit为不良预后因素,而NPM1和双突变的CEBPα患者大多预后良好。除此之外,近年来发现了更多的基因如DNMT3A、IDH1、IDH2、TET2、WT1、ASXL1、KRAS、NRAS、RUNX1和CBL等突变,大多为AML预后不良的指标。涉及ALL预后的基因有IKZF1、PAX-5、NOTCH1、FBXW7、CDKN2A/B、CRLF2、TP53、JAK1/2、CREBBP、PHF6和CDKN1A等;其中IKZF1突变主要见于B-ALL,与高复发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NOTCH1和FBXW7则是T-ALL常见的突变,二者突变常同时存在,提示预后良好。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已被常规用于评价白血病的预后和疗效。目前已有多种分子标志物被用于MRD水平检测,包括RUNX1、WT1、NPM1等。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作为人类发现的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一场由“螺旋双杰”引发的发明 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 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以科学家简悦威等应用液相DNA 发明PCR技术后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 :1992年美国Affymetrix制作出第一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的问题。 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 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1代、2代测序区别 分子诊断三座丰碑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时分子生物学行程的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DNA之父”Watson、Crick

50年前,科学界的“八大恶棍”之一凯利?穆利斯还只是美国某制药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做着把先天致病基因给剔除掉的白日梦,然而先要复制DNA,才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修复。1966年,穆利斯尝试磕了一次药,并从此不可自拔。后来,迷幻剂被列为违禁药品,于是穆利斯自己调配迷幻剂的替代品。在制作迷幻剂时,他居然想到了复制DNA的办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最终凭他跟迷幻剂的结晶PCR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开启了分子诊断的PCR时代,标志着传统的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 “PCR之父”Kary Mullis “只是个在实验室里乱搞的家伙”弗雷德里克·桑格开拓人类基因研究,被尊为“基因学之父”,他与同事合作研发的快速为DNA定序,成为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先驱。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他上世纪70年代提出快速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术“双去氧终止法”,即双脱氧核苷酸链中止法,又称“桑格法”。“双去氧终止法”测序法拉开了DNA测序的序幕,解开了人体4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 “基因学之父”Frederick Sanger 分子诊断临床应用

分子诊断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分子诊断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周红桃, ZHOU Hong-tao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检验部,海南,海口,570311 刊名: 海南医学 英文刊名:HAINAN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10,21(22) 参考文献(17条) 1.Stratton MR.Campbell PJ.Futreal PA The cancer genome[外文期刊] 2009(7239) 2.Pleasance ED.Stephens PJ.O' Meara S A small-cell lung cancer genome with complex signatures of tobacco exposure 2009(7278) 3.Pleasance ED.Cheetham RK.Stephens PJ A comprehensive catalogue of somatic mutations from a human cancer genome 2010(7278) 4.Shah SP.Morin RD.Khattra J Mutational evolution in a lobular breast turnout profiled at single nucleotide resolution[外文期刊] 2009(7265) 5.Stephens PJ.McBride DJ.Lin ML Complex landscapes of somatic rearrangement in human breast cancer genomes[外文期刊] 2009(7276) 6.Kurian AW.Sigal BM.Plevritis SK Survival analysis of cancer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BRCA1/2 mutation carriers[外文期刊] 2010(02) 7.Kaas R.Verhoef S.Wesseling J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in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very low risk for subsequent breast cancer[外文期刊] 2010(03) 8.Hampel H.Frankel WL.Martin E Feasibility of Screening for Lynch Syndrome Among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外文期刊] 2008(35) 9.Schofield L.Watson N.Grieu F Population-based detection of Lynch syndrome in young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using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s the initial test[外文期刊] 2009(05) 10.Lindor NM.Petersen GM.Hadley D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are of individuals with an inherited predisposition to Lynch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外文期刊] 2006(12) 11.陈小松.陈舒婕.沈坤伟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期刊论文]-中华肿瘤杂志 2008(09) 12.徐方平.刘艳辉.庄恒国肺腺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8(03) 13.Alizadeh AA.Eison MB.Davis RE Distinct types of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identified by gone expression profiling[外文期刊] 2000(6769) 14.Rosenwald A.W filght G.Chart WC The use of molecular profiling to predict survival after chemotherapy for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外文期刊] 2002(25) 15.Innocenti F.Iyer L.Ratain MJ Pharmacogenetics:a tool for individualizing antineoplastic therapy [外文期刊] 2000(05) 16.Fogarty GB.Muddle R.Sprung CN Unexpectedly severe acute radiotherapy side effects are associated with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he melanocortin-1 receptor 2010(05) 17.Cheng JC.Weisenberger DJ.Gonzales FA Continuous zebularine treatment effectively sustains demethylation in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外文期刊] 2004(03)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

免疫组化在血液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一) IHC方法相对简单,但从取材到发报告之间环节较多,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偏差,甚至导致漏诊、误诊。除IHC染色常规注意事项外,血液肿瘤标本的检测还有其特殊性。 1.标本的前期处理 血液系统疾病病理诊断标本,主要是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组织。与其它组织相似,造血细胞表面抗原不同其稳定性会有差异,从而对固定剂的耐受性不同。组织固定的原则,是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作为固定剂,固定时间最好不超过24小时。 (1)淋巴结:取材后迅速固定,待组织表面变硬即可修块。以淋巴结大小为直径,厚度不超过3mm,以使组织得到充分的固定。如淋巴结中有淤血、坏死成分,应尽量除去。组织制片中的每个步骤都应严格掌握,以免破坏组织的抗原活性。(2)脾脏:脾脏组织较大,应注意多点取材;脾脏又是贮血器官,含血量多,取材时应尽量除去积血;取材大小以2×2×7.5px 为宜,取材后尽快固定。在多块标本中,病理医师应根据HE切片,挑出病变明显的1~2 块作IHC 染色。(3)骨髓组织:特点为组织小,主要为骨质,造血细胞充斥于骨小梁之间。在组织制片的每个步骤都应相应缩短时间。骨髓组织制片需要脱钙,酸性脱钙液对抗原活性有影

响,常规采用的2%硝酸,脱钙不应超过3小时。EDTA脱钙液偏碱性,比较温和,效果较好,只是时间长,约需24~48小时。(4)骨髓涂片:某些情况下当骨髓组织取材不好,如太小或组织为骨皮质、血凝块等不能进行石蜡包埋制片时,可用骨髓涂片代替。但注意骨髓涂片不能太厚,最好不混血。涂片稍干后用甲醇:丙酮(1:1)固定90秒后染色。涂片不能在室温下久存。(5)外周血涂片:某些特殊情况不能采用穿刺骨髓取材时,可用外周血涂片代替。前提是外周血有核细胞总数必须较多,结果才相对可靠,固定同骨髓涂片。(6)组织印片:当疾病诊断和分型必需的标记物不能用于石蜡切片时,可用组织印片来补救。将新鲜软组织取材后,按取材大小平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轻压,然后垂直取下标本,组织表面的细胞即印在玻片上,风干,固定同骨髓涂片。组织印片与冰冻切片相似,由于形态不好,除特殊情况外,临床上尽量不用。 2.IHC所采用的检测系统IHC染色方法很多,如免疫荧光、免疫酶标、免疫金标。免疫酶标是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产物,通过光镜对细胞表面或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免疫酶标以其标记酶不同又分为标记过氧化物酶(HRP)法,如ABC、SP及相应二步法;标记碱性磷酸酶(AP)法,如SAP及相应的二步法。葡萄糖氧化酶(GOD)分子量较大,具有较多的氨基酸,在标记时易形成广泛的聚合,影响酶活

分子诊断行业竞争现状分析报告

分子诊断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分子诊断市场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较有特色的企业,但由于我国在分子诊断技术领域的积淀不够,即便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但不同公司推出的产品仍然存在单一化的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无论是政府的投入支持还是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都较少,导致市场上基于荧光PCR 技术的企业多于牛毛,但创新性技术的企业则较少。 海力特SUPBIO?微量精准超敏PCR检测技术产品具有全球创新性和领先性,将开拓一个新型的巨大蓝海市场! 2015年6月9日,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对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并给予乐观预期:2014年,我国体外诊断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06亿元;预测2019年市场规模将达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7%。其中分子诊断细分市场增速年均超过20%,占比从5年前的5%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15%,未来还将维持一段长时间的高速成长周期。 随着人类健康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对现有诊断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正催生出巨大的新型检测诊断蓝海市场,这个市场容量将远大于现有诊断市场。但是目前的诊断技术无法满足这个新型市场的需求。这种迅速增长的人类健康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检测技术之间的矛盾在分子诊断市场尤为突出。目前分子诊断市场的主导技术是PCR检测技术,这项诺贝尔获奖技术为生物诊断技术领域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但是PCR技术发展到今天,遇到了新的市场需求技术瓶颈。即在检测低于100copies(拷贝)的标本时,检出效率低,出现假阴性,更重要的是无法精准定量。造成这个瓶颈的原因是现有PCR试剂产品灵敏度还不够高,无法微量精准定量。而微量精准定量检测是进行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关键,市场潜力巨大。海力特开发的产品就是针对这个新型市场。 国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根据IVD 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400 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 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 一、分子诊断行业各生产企业医院市场占有率分析 分子诊断市场目前以国内企业为主,主要企业包括达安基因、深圳匹基(被凯杰收购,荧光PCR 检测试剂盒)、科华生物、复星医药等,由于专利原因国外也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生产该类产品,如罗氏、雅培等公司有部分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成纤维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成纤维细胞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摘要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参与这个微环境成分的细胞中,相较于造血系统肿瘤与实体肿瘤癌,癌症相关成纤维(CAFS)却很少受到关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主要探讨CAFs参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进展和潜在的靶向癌相关纤维细胞的新的治疗角度。 关键词: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 一主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早期造血祖细胞和髓细胞(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AML)和淋巴机型淋巴性细胞白血病ALL的血统。急性白血病,可以根据细胞遗传学、形态学、免疫表型的标准和骨髓的初步发展来进一步细分。急性白血病易侵入循环系统并且发生扩散。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是CD19[1]单克隆扩展、CD5+B细胞携带突变和未突变的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基因(IGV)。突变的病例相比未突变的病例预后较好,也包括表达的CD38和ZAP-70的标记。CLL,经常表现为无症状的血淋巴细胞,在淋巴结和骨髓微环境的发展。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性恶性肿瘤,发展次级淋巴滤泡和含

有不同比例的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在外周血中循环。FL是一种惰性淋巴瘤由淋巴滤泡组成的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肿瘤细胞的逐步渗透[2]。侵入淋巴结可能会较长时间的残余在他们的生理体系结构中。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是一种特殊的,来源于B细胞性的恶性肿瘤,[3] 且不表达B 细胞标记物。 其特点就是缺乏肿瘤细胞称为多核分叶状巨细胞。霍奇金淋巴瘤在淋巴结微环境中,分在两种临床病理实体,即经典霍奇金淋巴瘤(95%例)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5%例)[4]。HL淋巴结是含各种活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T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恶性肿瘤。它生长在骨髓中,并且会转移到骨。并且有显著的破坏性来影响宿主器官——骨髓。[5] 二间充质干细胞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在大多数实体肿瘤中较明确的定义。但在起源于间充质干细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微环境中,如骨髓和淋巴结,则有较少的定义。在这些疾病中,这些基质细胞通常被称为间质的基质干细胞,即,类似于间充质干细胞,定义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然而,白血病相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经典的实体瘤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之间进行比较表明,这些类型的细胞有许多共同的表

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

分子诊断市场发展方向和趋势 生物淘 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而出现各种新的生物技术,这些生物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推动并在发达国家催熟了一个新兴的临床诊断市场——分子诊断市场。广义的分子诊断包括临床生化和核酸检测,目前主要指应用各种生物技术检测组织个体内DNA或者RNA,用来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或者判断预后。人类基因大约有3万个基因,理论上以单个基因为基础的治疗将需要一个匹配的诊断测试,按照大约5%有诊断意义,则有1500个基因为基础的检测可以商业化。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分子诊断产业主要由传染病检测和血液筛查推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但药物基因组学,预后诊断和分子肿瘤诊断将在近几年并在未来十年显示强劲的市场发展趋势。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分子诊断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从各大生物新闻网站不断对生物公司推出新产品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蓬勃兴盛的市场,也是一个以技术为原动力的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研发潜力的领域。按照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实际的应用程度和市场的接受程度,可以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感染性疾病(包括血液筛查)、遗传病检测(包括染色体病检测)、肿瘤学、药物基因组学。 相对于成熟的临床实验室检测如血液学和微生物学检测领域的低增长或者不增长,分子诊断市场的特征在于空前的增长速度。分子诊断技术将驱动诊断产业的市场容量和应用范围的急剧增长,平均每年增加的收入将超过30%,某些分子诊断领域的增长将超过80%。在某些领域如药物基因组检测,疾病风险诊断和肿瘤分子诊断应用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会更迅猛增长,但目前而言,至少在未来3-5年内,特别是在某些新兴的市场发展大国如中国,其真实的市场机会,主要存在于核酸检测市场的两个主要方面:临床诊断和血库筛查。分子诊断的消费者是独立的个体终端用户,研究机构或者医院实验室,临床独立检测实验室和内科实验室,包括血筛在内的感染性疾病,迄今为止是终端用户的最大部分,占整个市场的90%。今天几乎所有的分子诊断测试都是基于PCR技术,RNA聚合(NASBA,TMA),连接反应(ABI,Abbott),和DNA修复(invader)等技术,而基因芯片等其他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并在大型诊断公司的强力推动下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定量PCR是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技术,据估计其市场份额高达15亿美金。 2005国外商业咨询公司预测有12种检测项目,在体外诊断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分别为肝炎检测;心脏标记物;细胞遗传学检测;不孕检测;基因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肿瘤检测;HPV;生物芯片的临床应用;细胞成像;艾滋病;传染性疾病。大部分为分子诊断领域或者同分子诊断相关,包括大型的独立商业参考实验室如Quest和LabCorp在内的各种老牌和新兴的分子诊断产品开发和应用公司,正在为立足于分子诊断市场并保持步伐而投入巨大的资金用于研发各种技术平台和相关产品。 总体而言,目前全球的分子诊断市场大背景可以概括如下:①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不仅导致了已有不方便或不精确的检测项目被取代,并产生了新的诊断检测项目。尽管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当前促使分子诊断获得巨大的发展,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分子诊断最大的市场份额,大约80%,仍然是感染性疾病领域。最常见的分子诊断项目是检测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或者监测HIV和HCV患者的病毒载量,最特别的情形是出现在中国,由于中国庞大的HBV患病和携带者人群,在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分子诊断项目是检测HBV感染。②全球分子诊断市场目前价值65亿美金,到2008年可望增长3倍。Roche diagnostics是最顶级的分子诊断公司,占据了这个市场60%的份额,2004年高达8.7亿美金来自分子诊断,超过6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该公司的Amplicor HIV和肝炎病毒检测。③尽管感染性疾病领域,特别是病毒载量检测继续占据市场最大份额,大约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其他分子诊断领域,特别是肿瘤学领域,未来将也更高的速度增长。当前欧美市场增长最快的分子诊断检测是HPV分析,每年以30%-40%速度增长,占据分子诊断市场约3-5%,未来几年将占据10-15%。④分子诊断技术出现了新的应用:耐药病毒株基因分型、肿瘤诊断和预后、疾病易感性和预测、遗传性疾病的诊断、药物反应的预测和法医/个体识别检测。⑤人们已经有了更大的兴趣发展基于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和SNP的检测。但是,这些检测仍然停留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仍然没有发展到应用于临床的理想程度。⑥当前,许多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分子诊断市场,特别有助于肿瘤和心血管领域生物标记物的研究。但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哪些生物标记物

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方案

一、白血病 D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持续静脉点滴8-12小时 DA T方案---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巯鸟嘌呤或100MG/M2 PO 第1-7天 足页乙甙75-100MG/M2 IV 第1-7天 HA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3-6MG/天IV 第1-7天 阿糖胞苷150MG/M2 IV 第1-7天 巯鸟嘌呤100-200MG/M2 PO 第1-7天 HOAP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1-4MG/天IV 第1-7天 长春新碱2MG/天IV 第1天 阿糖胞苷100MG/天IV 第1-7天 强地松40MG/天PO 第1-7天 ME方案-----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米托蒽醌10MG/M2 IV 第1-5天 足叶乙甙100MG/M2 IV 第1-5天 HD-DA方案----复发性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 阿糖胞苷3000MG/M2 IV QL2H 第1-6天 柔红霉素或30-45MG/M2 IV 第7-9天(大于60岁30MG/M2) 阿霉素20MG/M2 IV 第7-9天 CEC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复发/抢救治疗 环磷酰胺1G/M2 IV 第1-3天 足叶乙甙200MG/M2 IV 第1天 卡铂150MG/M2 C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G/M2 IV 第1-3天 A TRA方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45MG/M2 PO 至CR 至CR后立即接受常规化疗 BUS单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马利兰6-8MG/天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下降到治疗前的50%,剂量减半,如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或小15000,血小板小于10 万则停药。 HU单药----CML 羟基脲40MG/KG 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减少时减量,一般不中断在疾病控制,白细胞接近正常后,可用维持量,一般每日0.5-1G A干扰素---CML A干扰素2-5MU/M2 SC 每天

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 《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披露,全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为22%。据统计,全国肿瘤发病率为285.91/10万,发病率无论男女,城市均高于农村。从年龄段上看,4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快速升高,8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城市和农村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目前,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第1位仍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84.27%。男性中发生的主要癌症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女性中发生的主要癌症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死亡率最高者男女均为肺癌。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等。放疗是通过承载特殊能量的放射线直接或间接地损伤细胞DNA。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生长繁殖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一种治疗。目前,化疗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约占70%,特别是对于失去手术指征的晚期癌症病人,化疗更是主要甚至唯一的治疗手段。随着人类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发现了一些关键的蛋白分子,从而以它们为靶点研制出一些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与传统的细胞毒抗肿瘤药不同,它们是特异地作用于与肿瘤发生、扩散、转移相关的蛋白小分子,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且,以其毒副小,选择性高,安全性大、可口服等优点正逐渐成为癌症治疗的主流趋势。 尽管各种治疗手段对于癌症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对于同一分期、同一病理类型的患者,即使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其疗效(如生存期)也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将这种差异称为个体化差异。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们逐渐意识到:同一类型肿瘤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差异可能是导致疾病个体化差异的原因所在。近年来,不少大型的临床研究数据(IPASS、INFORM等)表明某些基因(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突变和表达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和预测疗效。如果我们能在治疗前对患者的生物标志物情况进行诊断,就可以根据诊断结果给予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减少无意义治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这种治疗方式即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