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病虫草害发生规律

甘蔗病虫草害发生规律
甘蔗病虫草害发生规律

关于预防甘蔗霜冻的措施

关于预防甘蔗霜冻的措施 1、容易发生霜冻的主要时期和地区 霜冻是指土壤表面、植株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降低, 引起甘蔗植株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现象,发生霜冻时, 通常温度下降到0℃或0℃以下,使甘蔗植株体内结冰而引起伤害。 霜冻多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无风或微风、空气湿度不大的夜间。从时间上讲,大部分发生在12月下旬到次年1月初这段时间。另外,地形也是影响霜冻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坡向、坡度、坡位和地形的影响,发生的霜冻也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坡向来说,北坡最重,南坡较轻;不同坡位讲,山顶霜冻较山脚轻,洼地比平地,山谷比山坡的霜冻要重。另外,靠近大河、湖泊地区,霜冻较轻。 2、防范霜冻的措施 在12月下旬至1月初,要密切注意气象预报,结合预报进行防范,如预报要发生霜冻,可按照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减少霜冻的危害。 一)霜冻到来前,可采用熏烟保温防冻,在蔗地通风处的一边设烟堆,于夜晚燃烟,使浓烟持续到凌晨,一般熏烟可以提高蔗田温度1-3度,可达到保温防冻的目的。 二)在有条件的蔗区适度引水灌溉蔗田,既有助于甘蔗光合作用,又可以增加土壤湿度,使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加、夜间降温缓慢,起到防冻的作用。 三)可施酿热性的有机肥和磷肥,以提高甘蔗田间温度和甘蔗抗霜冻的能力。 四)近期种植的冬植甘蔗,要深沟深种,覆土要厚,并且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有效避免低温霜冻的危害。 五)注意宿根蔗的田间管理工作,凡要留宿根的蔗田,在霜冻季节结束前,不可开垄松蔸,以免冻坏宿根蔗芽。 六)在甘蔗收砍调度上,对往年容易遭受霜冻的蔗区,特别是地势较低凹,冷空气下沉,空气不易流动的低凹地,可早安排收砍进厂入榨,甘蔗收砍后,要采用宿根蔗地膜覆盖或蔗叶还田覆盖。 驮卢公司 2012年12月24日

霜冻的类型及危害

霜冻的类型及危害 2008年10月21日 15:05:48 来源:中国天气网 ◆霜冻的类型 ○平流型 由于强冷空气入侵引起剧烈降温而发生的霜冻,这种霜冻发生时,时常伴有烈风,所以也有“风霜”之称。 ○辐射型 一般多是受冷高压的控制,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早晨,地面强烈辐射而发生的霜冻。朝北的坡地比朝南的坡地容易发生霜冻,洼地比平地容易发生霜冻。 ○平流辐射型 冷空气影响与辐射同时作用下发生的霜冻。通常是先有冷空气侵入,气温明显下降,到夜间天空转晴,地面有效辐射加强,地面温度进一步下降而发生的霜冻。 霜冻的危害程度: 1.霜冻强度愈大,即气温越低,作物受害也愈大。 2.霜冻持续时间愈久,即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作物受害也愈重。 3.当霜冻之后,如果温度迅速上升并且与阳光同时作用于受冻的作物时,植物受害更重。因为高温和阳光会加强植物细胞间隙

中的水分蒸发,使植物因枯萎而死亡。 霜冻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地形、土壤、植被、农业技术措施及作物本身等条件密切相关。如就地形影响而言,洼地、谷地、小盆地和林中空地,霜冻多于邻近开阔地。 霜冻对农业有一定的影响资料图片 霜冻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它是春秋过渡季节,白天气温高于0℃,夜晚气温短时间降至0℃以下的低温冷害现象。在农业气象学中,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温度短时间降至0℃以下,并使作物受害的降温现象。出现霜冻时不一定伴有霜,不伴有霜的霜冻叫做“黑霜”,有些地区又称做“暗霜”或“杀霜”。 最后,我们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初霜冻的出现,意味着冷空气的到来和大幅度的降温,因此,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大家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防风保暖,及时添加衣服。对于家中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更要随时关注他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甘蔗田间管理技术

甘蔗田间管理技术 一、新植蔗田间管理技术 1、前期田间管理(甘蔗下种后至12片青叶) (1)杂草清除。前期田间杂草的生长速度比甘蔗快,特别是新植甘蔗。必须及时进行拔除或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除,保证甘蔗的正常生长。甘蔗杂草的化学喷除可用蔗无草、蔗吉或蔗帝等化学除草剂一包兑三桶水进行喷杀。 (2)查苗补苗。在甘蔗萌芽末期,大部分蔗苗有3片叶时,发现有33厘米以上的缺株断行,需补苗,补苗方法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①以假植苗补植:甘蔗下种时,即在田边地角预育一些种苗待用,由于在同一块田,不仅补植省工,且可带土移植,容易成活。 ②利用蔗蔸补苗:选择品种相同而又不留养宿根的蔗蔸,带土挖来补植。 ③补植时间:一般选择傍晚,阴天或雨天后进行,补植时盖好细土,压紧浇上水,待成活后,及时追施一定肥料,促其生长。 ④当甘蔗长到4—6叶时,亩施尿素15公斤壮苗肥促进分蘖,然后培土5—6厘米。凡地膜覆盖的蔗地当甘蔗齐苗后,在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进行全揭膜,并提早施肥管理。 (3)防洪排涝。低洼、水田改种甘蔗以及容易渍水的蔗地要开好排水沟,防止雨后渍水,确保甘蔗正常生长。甘蔗苗期需水量少,适逢雨季,应注意排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切忌“浸泡”。 (4)追肥培土。在蔗苗基本上长出5~6片真叶时及时进行追肥,追肥实行开沟深施肥以避免肥料流失,促进蔗苗和新根的生长,促进早分蘖、长壮分蘖,结合小培土亩施尿素20千克加30千克复合肥和5~10千克钾肥,结合中耕除草并进行甘蔗小培土,此次培土不宜过高。以松根除草为主,一般要求4~5寸即可。 2、中期田间管理(从分蘖期至生长盛期)。 (1)重施攻茎肥。甘蔗伸长期是发大根、开大叶、长大茎需养分最多的时候,吸肥量占总吸肥量的50%以上。因此,必须重攻茎肥,而且以施氮肥为主,以促蔗茎生长和增粗,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和糖分。每667米2(1亩)施尿素10~13公斤,腐熟人粪尿2500~3000公斤,饼肥25公斤,如基肥和前期磷、钾肥不足,可结合补施磷、钾肥。若蔗株生长旺盛、叶色浓

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通则编制说明

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标准来源 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2019年9月30日下发的《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关于下达2020年气象行业标准制修订及预研究项目计划的通知》(气法函〔2019〕58号)文件要求,制定气象行业标准《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项目编号为QX/T-2020-19,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2.起草单位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安徽省民政厅等。 3.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略。 4.主要工作过程 (1)前期工作 2018年7月,项目主持人承担的中国气象局气象标准预研究项目《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项目编号Y-2018-05)通过验收,其中《气象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通则》标准初稿作为验收成果之一。评审专家对标准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此外,项目组整理预研究项目的分灾种研究相关内容,编著的《气象灾害调查研究与实践》出版。 项目验收后,相关成果应用到安徽省气象灾害调查业务,如2018年度的“温比亚”台风灾害、“8.18灵璧龙卷”和2019年度的马鞍山“3.20”雷雨大风灾害、

“5.25-27”暴雨洪涝灾害和“利奇马”台风灾害等3期重大气象”皖东、皖北冰雹灾害、夏秋季干旱灾害的调查分析和案7.6灾害调查工作和“ 例库建设等工作。上述调查工作也促进了本标准的不断改进完善。 (2)起草征求意见稿 2019年9月~2020年4月,本标准予以立项后,项目编写组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申报立项稿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汇总了气象灾害调查方面的最新标准及资料文献,并将汇编资料发给编写人员进行学习。成立了编写组,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编写方案、分工及编写计划,重点针对标准预研究项目验收评审专家对标准初稿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同时征集国家气候中心等参编单位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编制原则 (1)科学性 根据国家鼓励国内各行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的精神,本标准结合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等,参考各类气象灾害调查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调查的相关标准和资料等制定。 (2)可行性 本标准的编写注重于同一领域的标准之间协调,注意采用已发布的标准中作出的规定,确保制定的标准具有可行性。 (3)规范性 本标准依据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符合标准编写要求。本标准的所有条目在表述上力求做到清晰明确,无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或易于产生歧义的表达;在方法上力求做到务实、

玉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

玉米的需水规律及灌溉 摘要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而且水的生产效率比较高。玉米生长期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可以说与雨热同步,有利于玉米作物的生长。正因为如此有些地方往往忽视对玉米的适时适量灌溉,易造成减产,或有的地方盲目浇水造成水量浪费和损失。 关键词玉米;需水规律;灌溉 1 玉米需水规律 玉米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叶面蒸腾和棵间蒸发所消耗的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总量,称玉米田间耗水量,亦称需水量。玉米一生耗水总量,春玉米为每亩170m~400m ,夏玉米为124m~296m。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称为蒸腾系数,一般在240~368之间,每生产1千克籽粒约耗水600kg。 1.1 玉米需水量的变化 1)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苗期需水量较小。套种玉米的苗期一般处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一年中土壤最为干旱的时期。玉米产量水平不同,苗期需水量不同。玉米苗期需水量和日需水强度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但产量水平较高时,差距缩小。产量为296kg/亩时,需水量为77.2mm,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40.5%,日需水量为2.0mm;产量提高到448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88.9mm,占全生育期的31.9%,日需水量为2.3mm~2.5mm;产量提高到552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100.8mm,占全生育期的23.7%,日需水量为2.7mm~2.9mm;当产量提高到616kg/亩时,需水量增加到110.6mm,占全生育期的24.4%,日需水量为2.9mm。 穗期是玉米的需水临界期,也是灌溉的关键时期。夏玉米各生育阶段需水量以穗期最多,但不同产量水平地块差别较大,每亩产量由2 296kg提高到616kg 时,需水量由55.5mm增加到165.5mm,苗期低、中、高产田的需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2.2%、36.7%和42.3%。其中,抽雄~抽丝期,尽管历时短暂,需水绝对量小,但日需水强度为一生之最大,低产、中产、高产田的日需水量分别为2.0mm~2.5mm、3.0mm~4.8mm和6.1mm~8.6mm。在三个生育阶段中,需水量是最多的。 玉米开花散粉后,生殖生长旺盛,需水量较多,以后随着植株衰老,需水量逐渐减少。低产、中产、高产田花后的需水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27.4%、32.5%~37.4%和33.3%~34.0%,日需水量分别为1.2mm~1.9mm、1.9mm~5.5mm和3.2mm~5.8mm。在三个生育阶段中,需水量亦居中。生产上需注意后期灌溉,防止干旱减产。 2)需水量的日变化:一天内玉米需水量的变化,主要受日照强度、温度高

菏泽市冬小麦霜冻灾害及预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135879.html, 菏泽市冬小麦霜冻灾害及预防 作者:徐国栋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17期 摘要通过分析霜冻灾害对菏泽市冬小麦的危害特点,归纳出菏泽冬小麦冻害分为秋冬霜 冻害和春霜冻灾害2种。秋季,霜冻灾害可使冬小麦分蘖受到抑制,弱苗越冬,其次使叶片受冻害,叶绿素被破坏,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春季时值菏泽市冬小麦拔节期,此期升温快,变幅大,日变温悬殊,由于冬小麦生长迅速,细胞液浓度降低,抗寒能力减弱。并从农业技术措施防御、物理化学防御等方面,通过合理布局改善农田小气候,对一些气象要素趋利避害,提出灌水、增施混合肥、覆盖、人工施放烟幕、露天加温、喷雾等措施进行霜冻灾害的预防。 关键词霜冻灾害;危害特点;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7-226-02 菏泽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集中(主要集中在7~8月份),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若用干湿季划分,每年10月~次年5月为干季,7~8月为湿季,6和9月为干湿过渡月份。年平均气温为 13.9 ℃,极端最高气温40.5 ℃,极端最低气温-16.5 ℃,无霜期210 d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 389 h;年降水量在500~600 mm,最大年降水量1 064.7 mm,降水量少的年份仅353.2 mm。由于气温变化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形成了气象灾害频繁。霜冻灾害是菏泽市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因为霜冻灾害是出现在温暖季节里,其灾害缩短了作物的生长期,对产量和质量有严重的影响[1-2]。笔者在此就霜冻灾害对菏泽市主要作物的危害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农业技术措施和物理化学防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为当地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也为预防霜冻灾害提供重要依据。 1 霜冻灾害 霜冻灾害是最为常见的冻害,境内的霜冻可分为早晚2种。早霜冻多出现在10和11月,自1954年菏泽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初霜冻出现在10月9日,各县平均初霜冻日期为10月26~28日。晚霜冻多出现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最晚终霜日期出现在4月28日,各县平均终霜日期为3月30日~4月4日。全年无霜期为204~210 d。 早霜冻害主要危害蔬菜和部分晚秋作物,如大白菜、红薯、棉花等;晚霜冻害主要危害小麦。3月底、4月初菏泽市的冬小麦已经拔节,其抗冻能力下降,当晚霜冻配合较低气温出现时,常造成小麦冻害。菏泽市的小麦晚霜冻害部位主要是幼穗受冻,脱水成死胎,造成小麦哑穗,或畸形穗[3-4]。如1989年3月25、29日和4月1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至-4.1、-4.8和- 2.8 ℃,冬小麦出现严重晚霜冻害(表1),数万亩小麦不抽穗,或抽穗不完整,个别春性品 种小麦趋于绝收[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oc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防范低温、霜冻灾害性天气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大庄子乡防范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 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进入春季以来,低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为预防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对群众造成的损失,我乡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强防范应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采取的措施 目前,日光温室及拱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大风对日光温室及拱棚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我乡通过多项措施加强防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严密灾害性天气通报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保持通讯畅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有灾害性天气预警立刻向各村发出通告;已经发生灾害的,各村及时向乡政府上报,确保灾情得到最大的控制及补救。 2、做好农业防灾抗灾工作。严密防范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时向群众发布因天气变化农作物生长情况的预警信息;动员群众及时检修和加固农业设施,针对降温及大风天气情况,提前对设施农业检修、加固,及时采取覆盖保温等措施,防止棚内西瓜、蔬菜等受灾。同时,我乡还动员日光温室及拱棚种植户积极参与农业保险投入,为受灾后群众提供赔偿保障。 3、应对措施宣传到位。结合日光温室、拱棚、设施养殖、特色林果等产业,周密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具体的防范技术要求,并及时告知种植农户,让广大群众知晓和掌握了基本的防范应对措施,提高了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4、开展安全检查,加强安全管理。全乡各业务口协调配合,对日

光温室区及拱棚区等易受灾区域进行重点检查,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原则,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消除事故安全隐患。 5、其他防范措施。水管所、电管站、卫生院等相关站所认真做好供水、供电、通讯、医疗卫生、农业、抢修、防治、帮扶、应急救助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正常,社会秩序稳定。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对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防御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但经过调查,低温、霜冻、大风等气象灾害是影响春季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因素,气象防灾减灾的压力不断加大。当前,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 1、气象灾害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目前,由于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有时具有不可预见性,我乡对一些灾害性天气的发展和移动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气象信息的捕捉精度还不高。 2、防范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技术还有待提高。由于人民群众获取科学技术的渠道有限,在如何加固日光温室、拱棚墙体、棚膜等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农户自救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损失。 三、解决办法 1、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我乡将围绕春季、夏季多发的灾害性天气,立足于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集中力量提高我乡农户抵抗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为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 2、依靠科技,防范到位。我乡将充分利用省、市、县提供的科学技术,坚持走提前告知、防范到位、损失补助的道路,全面推进依靠

小麦的需水规律

一、小麦的需水规律 1、三叶分蘖期:小麦三叶分蘖期水分供应充足可以增加小麦的有 效分蘖数。当土壤湿度从22%增加到27%,小麦的有效分蘖就会从平均的3.7个增加到 7.9个,主穗上的小穗也会从7.1个增加到10.4个。 2、拔节孕穗期:小麦拔节孕穗 期是小麦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水量较大,但拔节前期水分又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小麦徒长倒伏。 3、抽穗开花期:小麦抽穗开花期需水量达到生育期的最高峰。当土壤湿度由20%增加到28%时,主穗上的小穗平均由0.6个增加到12.4个;每株粒数重由 44.6增加到63.7;千粒重增加2.5克;增产32.4%。如果小麦此期缺水,将严重的影 响小卖的品质和产量。 4、灌浆乳熟期。小麦灌浆乳熟期是小麦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如果小麦缺水,将造成小麦秕粒,从而降低效买的品质和产量。 5.每生产1kg小麦约需水1-1.2kg;播种后到拔节前,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35%一40%,每亩日耗水量约0.4立方米;拔节到抽穗时期是小麦生长的临界期,缺水会造成减产,在 25—30天时间内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20%一25%,每亩日耗水量约2.2-3.4立方米;抽穗到发育成熟,日耗水量还要大些,约35—40天,耗水量占总耗水量26% 一 42%,特别是抽穗时期,日耗水量可达4立方米。灌溉用水和土壤情况有关:灌水 量(立方米/亩)=667*(田间最大持水量—灌水前士壤含水量)×土壤容重×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例如,灌前测知土壤含水量为17%,田间最大持水量28%,土壤容重为1.3,计划灌水土层深度为0.6米,则本次灌水量应为57.22立方米。 二、水稻的需水规律 水稻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5℃,最适宜温度为30~35℃一般种子要吸收本身重量的25-50%或以上的水,才开始萌发.水稻40%. 稻田水分状况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0%以下时,因水分不足阻碍水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转,使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关闭,妨碍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大大减弱,呼吸作用增强,可见保持土壤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利于分蘖、长穗、开花、结实,获得高产。试验还表明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生育时期受旱都不利,但—般以返青、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开花与灌浆四个时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返青期缺水,秧苗不易成活返青,即使成活对分蘖及以后各生育时期器官建成都有影响。幼穗发育期,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蒸腾量也大,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初期受旱抑制枝梗、颖花原基分化,每穗粒数少,中期受旱使内外颖,雌雄蕊发育不良。减数分裂期受旱颖花大量退化,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仅次于孕穗期,缺水造成“卡脖子旱”,抽穗开花困难,包颈白穗多,结实率不高,严重影响产量。灌浆期受旱,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有机物的形成,运转,从而使千粒重、结实率降低,青米、死米、腹白大的米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水稻虽耐涝力强,短期淹水对产量影响不大,但若长期淹水没顶则会影响生育及产量。生育时期不同对淹水的反应不同。 据试验仍以返青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开花、灌浆期对淹水最敏感。据观察,返育期当日平均温度为25~30℃时,淹水3~4天死苗率高达85%,双季稻孕穗期淹水7天,幼穗腐烂完全无收,开花期淹7天,结实率只有5%,乳熟期淹7天,结实率尚有60%,蜡熟期淹7天可收70~80%的产量。深灌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泥温昼夜温差减小,稻株基部光照减弱,对根的生长及分蘖发生均不利,且茎秆软弱易倒伏。 2.各生育时期水分蒸腾量的变化。水稻的叶面蒸腾量,随植株叶面积的加大而增多,至孕穗到出穗期达最高峰,以后又下降,但是水稻的蒸腾量既与品种有关,又受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的影响。 3.稻田需水量稻田需水量由叶面蒸腾量,窝间蒸发量和稻田渗漏量三者组成,前二者又合称腾发量。 (1)腾发量其中叶面蒸腾量的变化前面已谈过。而窝间蒸发量一般是移栽后最大,随着稻株对稻田覆盖度的增大而减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广西甘蔗种植区划

甘蔗原产我国,是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广西地处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是全国甘蔗最大生产适宜区,年种植面积680-780 万亩,产糖量约占全国食糖总量的40%。经过多年的发展,制糖产业已成为广西经济支柱产业。 但广西90%以上的原料蔗种植在无灌溉条件,且耕作层比较浅薄的旱地上,原料蔗产量的多少和蔗糖份的高低除受品种、施肥水平和耕作技术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广西春旱、秋旱和霜冻天气等灾害请天气对原料蔗的产量和糖份影响更大。经我台科研人员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气象条件对产量和糖的影响如下: 一、气象条件甘蔗产量的影响 根据我台对全区各甘蔗主产区历年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分析研究,并结合 1981-1989 年甘蔗物候产量资料于全生育期内的气象要素作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各地原料蔗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有:早春的低温、春末夏初的雨量或雨日、盛夏的高温少雨和秋季干

旱。但影响各地产量的气象因子的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和各地甘蔗发育期差异所致。 1、早春气温高,有利与春植甘蔗出苗和宿根甘蔗的萌芽、发株。新植甘蔗的出苗和宿根甘蔗的发株对温度的要求分别是≥1℃3 和≥10℃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苗发株速度加快。从南宁物候资料分析表明,中/2-下/2 的旬平均最低气温总和每增减1℃出苗或发株可提前或延迟7 天。 2、春末夏初的干旱,不利于甘蔗的分蘖和蔗茎的伸长。 3、盛夏高温少雨,甘蔗茎伸长受抑制。 4、秋季干旱低湿,甘蔗易发生蒲心,产量和质量下降。 甘蔗与气象 影响各地甘蔗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及其丰欠指标

、气象条件对甘蔗糖份含量的影响 根据对历年各糖厂榨季蔗糖份动态变化的分析,甘蔗糖份的积累动态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生长期的缓升阶段,此阶段蔗糖份含量较高,积累速率也较慢;快速积累阶段,这是蔗糖份积累最迅速的时期,但蔗糖份含量仍较低,尚未进入工艺成熟阶段;工艺成熟期后的缓升阶段,其特点是蔗糖份含量高,持续时间长,但上升速率比第二阶段慢;下降阶段,此阶段的前期蔗糖份下降速率比较慢,但下降速率加快。纵观蔗糖份积累整个阶段,其积累过程遵循LOGISTIC曲线,即生长曲线变化规律。 甘蔗糖份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品种及品种熟性、前期生长情况及进入糖份积累阶段后的气象条件,均会对榨季蔗糖份的高低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广西各地糖厂榨季期间(多数安排在11 月至第二年3-4 月),是温度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若榨季温度高,湿度大,则甘蔗继续生长,蔗糖份含量低,反之榨季温度低,湿度小,则有利甘蔗蔗糖份积累。但是当最低气温≤2℃,特别是最低气温≤0℃或以下是,榨季蔗糖份将急剧下降。 经过对全区代表性糖厂历年榨季糖份动态变化与气象条件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11 月份昼夜温差大,降雨偏少,空气湿度偏小,日照充足,而且榨季期间无霜冻灾害天气出现,则甘蔗糖份积累快,蔗糖份含量高。反之10-11 月份昼夜温差小,降雨偏多,空气湿度偏大,日照缺乏,特别是榨季期间出现霜冻灾害天气, 则甘蔗糖份积累慢,榨季蔗糖份含量低

科学认识农药合理使用农药

科学认识农药合理使用农药 我国现有农药品种600多个,常用品种300个左右,年产量200多万吨(折百),不仅很好地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需要,而且还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它的片面认识和不合理使用,加之个别地方出现的农药残留超标事件,以至于一些人“谈药色变”。如何引导社会各界科学认识农药,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农药对农业生产贡献巨大 农药是科技进步的结晶,农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贡献巨大,使用经济效益可达6倍以上。在美国,使用杀线虫剂可使甜菜增产175%、大豆增产91%;在菲律宾,使用除草剂使水稻增产50%;在巴基斯坦,甘蔗栽培中使用杀虫剂后可提高30%的产量;在非洲加纳,使用杀虫剂后能使可可的产量翻3番。 在我国,农药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控中的贡献率达到70%~80%,年挽回经济损失3500亿元以上。我国发生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种类约1700多种,造成严重危害的约有100多种,重大生物灾害年发生面积60~70亿亩次。据测算,如果不采取防控措施,可能造成我国粮食产量损失2200多亿斤,油料370多万吨,棉花200万吨以上,果品和蔬菜上亿吨,潜在经济损失5000亿元以上。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超过90亿,粮食年产量要增加70%。在当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可耕土地日益减

少,而对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更离不开农药。 严格防范农药风险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有的农药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了趋利避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对农药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普遍建立了农药登记和淘汰退出制度,以最大限度发挥好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和防范农药的使用风险。农药在投放市场前,必须取得农药登记。申请登记的农药产品,只有经农药登记部门科学评价,证明其具有预期的效果,对人畜健康或环境无不可接受的风险后,方可取得登记,并在规定的范围内销售、使用;已使用的农药,经风险监测和再评价,发现使用风险增大时,由农药登记部门作出禁用或限用规定。 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农药使用技术先进、管理较科学的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相应农药登记政策。在美国,从1988年开始对1984年以前获得登记的613类1150种农药进行了再评价,其中有376类获得再登记许可,有229类撤消,还有8类仍在评审之中。在欧盟,对1993年以前登记的1000个农药有效成分进行再评价,仅有250个有效成分通过了再评价。 20世纪80年初,我国对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有机氯农药做出了停产和停用的决定,90年代,禁止生产和使用杀虫脒、除草醚等农药。截至目前,我国已禁止六六六、甲胺磷等23种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禁止甲拌磷等19种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

冬小麦霜冻害灾情田间调查分级规范的研究_段萌

麦类作物学报 2011,31(3):554-559 Jo urna l of T riticeae Cr ops 冬小麦霜冻害灾情田间调查分级规范的研究 段萌1,2,李恩普3,陈友权4,李茂松2,李祥洲3,王春艳2,赵天宏1 (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66;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4.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北京100125) 摘 要:为给基层农情工作者及时准确判断冬小麦霜冻害灾损程度,以及为生产者采取科学有效的补救措施降低灾害损失提供依据,通过对冬小麦受害地区进行灾情田间调查,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农情专家评定以及多年农情工作经验,依据受冻株率及减产率等指标将冬小麦霜冻害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5个等级。其中,小麦轻度霜冻害受害植株少部分叶片受冻,部分受冻部位可以恢复生长,一般减产5%左右;中度霜冻害植株部分叶片受冻,受冻部位难以恢复生长,一般减产5%~30%;重度霜冻害植株冠层大部分叶片受冻,受冻部位不能恢复生长,减产达30%~50%;特重度霜冻害植株叶片大部分受冻,数日后叶尖干枯,减产达50%以上。 关键词:冬小麦;霜冻害;田间调查;分级规范 中图分类号:S512.1;S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41(2011)03-0554-06 Stu dy on Grading Standards for Field Investigation of Frost Damage to Winter Wheat DUAN Meng1,2,LI En-pu3,CHEN You-quan4,LI Mao-song2, LI Xiang-zhou3,WANG Chun-yan2,ZHAO Tian-hong1 (1.College of Agronomy,S henyan 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henyang,Liaoning110866,China;2.Ins titute of Ag 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AAS,Beijing100081,China;3.Institute of Quality S tandards&Testing Technology for Agro-products,CAAS,Beijin g100081,C hina;4.Plan ting Indus try M anagement Departm en t,M inistry of Agricultu re,Beijing100125,China) A bstract:Frost damage of w inter w heat is a m ain meteorolo gical disaster for w inte r w heat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Fo r the field mo nitoring of this m eteoro logical disaster on w inter w hea t and evalua-ting its seve rity,info rmative g rading crite ria fo r classifying the fro st damage on winter w heat w o uld be established.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field tracking investig ation to w inte r w heat,the practical e xperiences of investig ating and assessing the m eteoro logical and ag ricultural da ta and the mo rpholog i-cal characteristics o f freezing-suffe red w heat,the grading crite ria of frost dam ag e to w inter w ere es-tablished w ith5grades o f no fro st damage,mild frost dam age,moderate frost dam ag e,severe fro st damage and serious fro st damage.The characte rs o f each g rade we re as follo wed.The w heat suffered fro m mild fro st dam age appeared that a few o f leaves were fro stbitten,parts of them could resume grow th and the yield reductio n rate w as about5%.T he w heat suffered from m oderate frost damage appeared that some leaves of w heat w ere fro stbitten,the g row ths of those parts w ere difficult to re-store and the y ield reduction rate w as by5%~30%.The w heat suffe red fro m severe frost dam ag e ap-peared that mo st leaves of plants leaf cano py w ere frostbitten,the g row th o f this part could no t be re- *收稿日期:2010-12-10 修回日期:2011-01-20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9AA12Z1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00069);农业部农情信息预警项目。 作者简介:段萌(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duan meng20082277@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135879.html, 通讯作者:赵天宏(1972-),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E-m ail:z th1999@https://www.360docs.net/doc/cf18135879.html,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