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最新八下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最新八下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最新八下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下数学各章节知识点及重难点

第一章二次根式(林海老师整理)

知识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次根式的定义:形如(a≥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

注: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平根,所以是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等是二次根式,而,等都不是二次根式。

知识点二:取值围

1.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由二次根式的意义可知,当a≧0

时,有意义,是二次根式,所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只要

使被开数大于或等于零即可。

2. 二次根式无意义的条件:因负数没有算术平根,所以当a﹤0

时,没有意义。

知识点三: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表示a的算术平根,也就是说,()是一个非负数,即0()。

注:因为二次根式()表示a的算术平根,而正数的算术平根是正数,0的算术平根是0,所以非负数()的算术平根是非负数,即0(),这个性质也就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根的性质,和绝对值、偶次类似。这个性质在解答题目时应用较多,如若

,则a=0,b=0;若,则a=0,b=0;若,则a=0,b=0。

知识点四:二次根式()的性质

()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根的平等于这个非负数。

注:二次根式的性质公式()是逆用平根的定义得出的结论。上面的公式也可以反过来应用:若,则,如:

,.

知识点五:二次根式的性质

文字语言叙述为:一个数的平的算术平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注:

1、化简时,一定要弄明白被开数的底数a是正数还是负数,若

是正数或0,则等于a本身,即;若a是负数,则等于a的相反数-a,即;

2、中的a的取值围可以是任意实数,即不论a取值,一定

有意义;

3、化简时,先将它化成,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来进行化简。知识点六:与的异同点

1、不同点:与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表示一个正数a

的算术平根的平,而表示一个实数a的平的算术平根;在

中,而中a可以是正实数,0,负实数。但与都是非负数,即,。因而它的运算的结果是有差别的,

,而

2、相同点:当被开数都是非负数,即时,=;时,

无意义,而.

知识点七: 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数中不含开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⑵被开数中不含分母;⑶分母中不含根式。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知识点八:同类二次根式: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知识点九: 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移:如果被开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需要先把二次根式化简,然后把被开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即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被开数不变。

注意: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关键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通常是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但在化简二次根式时,二次根式的被开数应不含分母,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的乘法:

二次根式的除法:

注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要灵活运用,在实际运算中经常从等式的右边变形至等式的左边,同时还要考虑字母的取值围,最后把运算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强调:二次根式具有双重非负性。

(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先乘(或开),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能利用运算律或乘法公式进行运算的,可适当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简便运算.

注意:进行根式运算时,要正确运用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分析

题目特点,掌握法与技巧,以便使运算过程简便.二次根式运算结果应尽可能化简.另外,根式的分数必须写成假分数或真分数,不能写成带分数.例如不能写成.

(5)有理化因式:

一般常见的互为有理化因式有如下几类: ①

与; ②与; ③与; ④与.

说明:利用有理化因式的特点可以将分母有理化.

(6)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也称为有理化分母。就是将分母含有根号的代数式变

成分母不含根号的代数式,这个过程叫做分母有理化。

(1)形如: a a b a a a b a b

=?=或 b a b a c b a b a b a c b a c ±±=±?±±?=±

(2)形如:

b a b a

c b a b a b a c b a c ±=±?=±2)())(()(μμμ 或 b

a b a c b a b a b a c b a c

-=±?=±)())(()

(μμμ 7.关于具有双重根号的二次根式。

如:,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运算。

难点:1.混合运算以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移和外移。

3.二次根式的大小比较。

【难点指导】

1、如果是二次根式,则一定有;当时,必有;

2、当时,表示的算术平根,因此有;反过来,也可以将一个非负数写成的形式;

3、表示的算术平根,因此有,可以是任意实数;

4、区别和的不同:

中的可以取任意实数,中的只能是一个非负数,否则无意义.

5、简化二次根式的被开数,主要有两个途径:

(1)因式的移:因式移时,若,则将负号留在根号外.即:.

(2)因式外移时,若被开数中字母取值围未指明时,则要进行讨论.即:

6、二次根式的比较:

(1)若,则有;(2)若,则有.

说明:一般情况下,可将根号外的因式都移到根号里面去以后再比较大小.

考点题型:

1.分式概念(选择、填空)(3-4分)

2.利用分式性质进行约分、通分(选择、填空)(8—10分)3.分式的运算(选择、填空、解答)

4.分式的化简、求值(选择、填空、解答)(3-10分)

5.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选择、填空)(4分)

6.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求值(选择、填空、解答)(3-8分)

第二章一元二次程(蒲玲爱老师整理)

一、教材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容.

一元二次程概念;解一元二次程的法;一元二次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程》、《二元一次程》、分式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法.学好一元二次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应该说,一元二次程是本书的重点容.

二、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三、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程配法、十字相乘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程时的讨论.

3.建立一元二次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四、教学关键

1.分析实际问题如建立一元二次程的数学模型.

2.用配法解一元二次程的步骤.

3.解一元二次程公式法的推导.

五、知识点:

1. 定义:形如)0(02≠=++a c bx ax 的程叫做一元二次程,其中,a 叫

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例:若程013)2(||=+++mx x m m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程,则( )

A .2±=m

B .m=2

C .m= —2

D .2±≠m

2.一元二次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法;(2)因式分解分(提公因式法、乘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3)配法;(4)求根公式法;(5)换元法。

例:按要求解程

(1)用配法解程:x2 —4x+1=0 (2)用公式法解程:3x2+5(2x+1)=0

3.一元二次程根的判别式:△=ac b 42- .

△>0,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 ,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程无实数根。

例1.如果关于x 的程ax 2+x –1= 0有实数根,则a 的取值围是( )

A .a >–14

B .a ≥–14

C .a ≥–14 且a ≠0

D .a >–14

且a ≠0

例2.若t 是一元二次程)0(02≠=++a c bx ax 的根,则判别式ac b 42-=?和完全平式2)2(b at M +=的关系是( )

A.△=M

B. △>M

C. △

D. 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韦达定理: a

c x x a b x x =?-=+2121, 例1:(8分)设x 1、x 2是程2x 2-4mx+2m 2+3m-2=0的两个实根,当m 为值 时,x 12+x 22有最小值?并求这个最小值。

例2: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均满足程x 2-6x +8=0,则此三角形的长为_______

5.可化为一元二次程的分式程。(分式程要验根)

例:1

415112-=--+-x x x x ; 6、一元二次程应用题(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例:.某商店如果将进价为每件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每天可销售100件。为了增加利润,该商店决定提高售价,但该商品单价每提高1元,销售量要减少10件。问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才能使每天的利润最大?并求最大利润。

7、一元二次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例1. 当m 为值时,抛物线

y x mx m m =-+-+2222与x 轴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无交点。

例2. 已知二次函数y mx m x m =-++-2221()与x 轴有两个交点,求m 的取值围。

8、一元二次程应用题

例1..如图,AO=OB=50cm ,OC 是一条射线,OC ⊥AB ,一只蚂蚁由A 以2cm/s 速度向B 爬行,同时另一只蚂蚁由O 点以3cm/s 的速度沿OC 向爬行,几秒钟后,?两只蚂蚁与O 点组成的三角形面积为450cm2?

O C

B

A 六、易错点分析:

易错点一:(概念)

1) 判断程是否为一元二次程时,忽略二次项系数不为“0”.

如:下列关于x 的程中,是一元二次程的有--------

① ax 2+bx+c = 0 ② x 2+ 3/x -5=0 ③ 2x 2-x-3 = 0 ④ x 2-2+x 3 = 0

2) 注意本单元在学习概念时,注意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

理解与应用,避免就概念理解概念。

如:已知关于x 的程(m-n )x 2 +mx+n=0,(m ≠0),你认为:

①当m 和n 满足什么关系时,该程为一元二次程?

②当m 和n 满足什么关系时,该程为一元一次程?

3) 没有化成一般形式,混淆a 、b 、c.

易错点二:(解法)

(1) 因式分解法没注意程没有写成A*B=0形式。

如,解程(x-1)(x-3)=8, 误解为 x 1=1, x 2=3.

(2) 用公式法解程时,没有化为一般式,造成符号错误或混淆

a、b、c。

如,解程x2-4x=2,误认为a=1,b=—4,c=2.

(3)丢根。如,解程3(x+2)=x2+2x,两边同时除以(x+2),得x=3. 易错点三(一元二次程应用题)

①审题不清,误解题意,不能正确地找出等量关系;

②解程后未经检验就盲目作答。

③检查程两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尤其当两根都是正数的情况。如教材P114:探究3问题中,程两根都是正数,但他们并不都适合问题的解。必须根据它们的值的大小来确定哪个合乎实际。这种取舍更多的要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第三章频数及其分布(旺红老师整理)

3、1频数与频率

教学目标:

1、理解频数的概念,会求频数

2、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

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

4、会列频数分布表。

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4、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

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面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1、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

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

频数频率= (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 (3)频率。

频数数据总数= 3、2频数分布直图

教学目标

1、了解频数分布直图的概念

2、会读频数分布直图。

3、会画频数分布直图。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分布直图。

教学难点:画频数分布直图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引例归纳出频数分布直图概念:一般地,用来表示频数分布的

基本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图。

3.3频数分布折线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频数分布折线图的概念

2、会读频数分布折线图

3、会画频数分布折线图

4、初步感知实际生活中多数据的分布都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正态分布)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分布折线图

画频数分布折线图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频数分布折线图是反映频数分布的另一种形式的统计图。画频数分布折线图的主要步骤是:

(1)计算极差,确定组距、组数,并将数据分组;

(2)列出频数分布表,并确定组中值;

(3)根据组中值所在的组的频数在坐标系中描点,依次用线段把经们连成折线,画频数分布折线图,并不一定要先画出频数分布直图。

(4)画频数分布折线图时,在两侧各加一个虚设的附加组,这两个组都是零频数,所以不会对统计量造成影响,它的作用是使折线与横轴组成封闭折线,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便。

[频数折线分布的优点]

频数分布折线图与频数分布直图相比,它的优点有:

A、能更直观地反映分布的波动情况;

B、在一个坐标系可以画多个频数分布折线,便将它们作比较;

C、给进一步的研究带来便。

第三章频数及其分布

教学目标:

1、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2、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

4、会将数据分组,求出每组频数、频率,并列出频数分布表。

3、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

4、会列频数分布表。

5、会画频数分布直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6、会利用频数分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数的概念。

难点:绘制频数分布直图并进行分析。

难点:将数据分组过程比较复杂,往往要考虑多面的因素,

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本章知识归纳:

1、频数及频率的概念

(1)频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叫做该数据的频数。

频数的和等于总数。

(2)频率: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叫做频率。频率的和等于1

数据总个数

频数频率 2、

极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 3、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布表,也称频

数表。

4、 频数分布表的绘制步骤;

(1) 确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2) 确定组数和组界

(3) 划记

(4) 绘制频数分布表

5、 频数分布直图

(1)频数分布直图的组成:①横轴;②纵轴;③条形图。

频数分布直图:横半轴表示组别,纵半轴表示频数,用宽相等的长形表示不同的频数分布情况,这样的图形称为频数分布直图。

(2)频数分布直图的绘制:①列出频数分布表②画出频数分布直图。 在绘制频数分布直图的时候,如果左端点的数与0相差甚远,则横半轴靠近原点处应画成折线。

6、 频数分布折线图

顺次连结频数分布直图是每个长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就得到所求的频数分布折线图。

4.组中值:在每一组中左右两个端点所表示的数的平均数即为该组的组中值。求平均数时,要用组中值。

5.组距:在每一组中,右端点表示的数减去左端点表示的数,所得的

差,即为组距。在同一个频数分布直图中,组距必须相等。

本章主要容是频数和频率,频数分布,频数的应用。

二.重点和难点:

典例1为了解某中学男生的身高情况,随机抽取若干名男生进行身高测量,将所得到的数据整理后,画出频数分布直图(如图20-15),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第1、2、3、4、5组.

(1)求抽取了多少名男生测量身高.

(2)身高在哪个围的男生人数最多?(答出是第几个小组即可)(3)若该中学有300名男生,请估计身高为170cm及170cm 以上的人数.

要点2 绘制频数分布直图

1.绘制频数分布直图的步骤:

(1)确定统计量的围,计算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即极差;

(2)决定组数和组距,合理分组;

(3)确定分点;

(4)列频数分布表;

(5)绘制频数分布直图.

频数分布直图以图形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的频率大小;各小长形面积之和为1。

2.频数折线图:如果将每个小长形上面一条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频数折线图。

说明:(1)分组的组数一般没有格的界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

(2)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在实践中,通常要求各组的组距相等。

(3)确定分点的法有很多种。为了保证相邻两组数据不交叉,通常会把最小值减少一点作为最左端的分点,最大值加大一点作为最右端的分点。

典例3:为了解中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生

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154 166 158 166 160 164 160 157 157 161 158 158 158 164 158 163

158 157

163 161 154 165 157 149 164 168

画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图。

第四章命题和证明(钟代芹老师整理)

一、知识点:

1.定义:对概念特征性质进行的正确描述叫做定义。注意:定义必须

是密的,一般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例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

2.命题:形如“如果……那么……”格式的语句称为命题。命题可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

①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②假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③逆命题:将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把它的条件和结论交换所得

命题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逆命题和原命题互为逆命题,即是互逆命题。

3.公理:大家公认的不需要证明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定理:通过证明了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定理都是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

5.互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称它是原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

注意: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并非所有的定理都有逆定理。如:“对顶角相等”就没逆定理。

6.证明法:①综合法:从条件一步一步推到结论的证明法。

②反证法:先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出一个与题目的

条件相矛盾或者与某个公理、定理相矛盾的结果,说明

假设不成立,则命题成立。

③举反例: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法是举反例,即找

出一个例子,它符合命题条件,但它不满足命题的结论,

从而判断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典型例题精讲精练:

例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概念:

(1)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

(2)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例2 叙述概念的定义

(1)数轴;

(2)等腰三角形

例3.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 )

A 明天可能下雨

B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C 直角都相等

D 中国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国

例4.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 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B 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 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 锐角与钝角等于平角

例5.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与结论。

1、同角的余角相等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例6.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它们的真假。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例7. (1)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

(2)平面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3)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例8.在△ABC中,∠A 、∠B 、∠C是它的三个角。

求证:在∠A 、∠B、∠C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几证明的必要性和掌握证明的一般步骤与格式。

难点:如才能做到证明过程条理清楚、有条不紊。

第五六章有关四边形各个知识点精细化(侯勇军老师整理)

一.知识点:

1、正确理解定义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中的“两组对边平行”是它的特征,抓住了这一特征,记忆理解也就不困难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揭示了图形的最本质的属性,它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性质,又是一个判定法.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定义.

(2)表示法:用“”表示平行四边形,例如: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2、熟练掌握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都是从边、角、对角对称性四个面的特征进行简述的.

(1)角: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2)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word版本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1.二次根式:式子a (a ≥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被开方数中不含开方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⑵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⑶分母中不含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若被开方数相同,则这几个二次根式就是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 )2 =a (a ≥0); (2)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因式的外移和内移:如果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能够开得尽方,那么,就可以用它的算术根代替而移到根号外面;如果被开方数是代数和的形式,那么先解因式,?变形为积的形式,再移因式到根号外面,反之也可以将根号外面的正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里面.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二次根式相乘(除),将被开方数相乘(除),所得的积(商)仍作积(商)的被开方数并将运算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a (a >0) ==a a 2 a -(a <0) 0 (a =0);

ab =a ·b (a≥0,b≥0); b b a a = (b≥0,a>0). (4)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及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都适用于二次根式的运算. 【典型例题】 例3、 在根式1) 222;2) ;3);4)275 x a b x xy abc +-,最简二次根式是( ) A .1) 2) B .3) 4) C .1) 3) D .1) 4) 例5、已知数a ,b ,若2()a b -=b -a ,则 ( ) A. a>b B. a

浙教版八下数学基础知识点复习提纲

浙教版八下数学各章节知识点及重难点 第一章 二次根式 一.知识点: 1. 二次根式的定义:形如√a (a ≥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 如:√2,,√3,√π,5√11,-3√2,…… 2. 二次根式的性质: ⑴ a ≥ 0(双重非负性); ⑵ () =2 a a (a ≥0) ⑶ =2a ∣a ∣;(4) =ab √a ×√(0,0≥≥b a ); (5) =b a √a ÷√b (0,0>≥b a ). 强调:二次根式具有双重非负性。 3.最简二次根式: 被开方数不含有开得尽方的数,所含因式是一次式(就是字母的次数是一次),被开方数不含分母。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4.同类二次根式: 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被开方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称为同类二次根式。 5.二次根式的运算 (1)加(减)法:先化简,再合并。 (2)乘(除)法:先乘除,再化简。 6.分母有理化: 分母有理化也称为有理化分母。就是将分母含有根号的代数式

变成分母不含根号的代数式,这个过程叫做分母有理化。 (1) 形如:√3 = √3 √3×√3 =2 3 √3 (2) 形如: √3?√2 = √3+√2) (√3?√2)(√3+√2) =2(√3+√2)=2√3+2√2 7.关于具有双重根号的二次根式。 如: √6+2√5=√1+2√5+5 =√12+2×1×√5+(√5)2 =√(1+√5)2 =1+√5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以及应用。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一.知识点: 1. 定义:形如a x 2+bx +c =0(a ≠0) 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 程,其中,a x 2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2)因式分解分(提公因式法、乘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3)配方法;(4)求根公式法;(5)换元法。 3.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b 2?4ac . △>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0 ,方程无实数根。 4.韦达定理:x 1+x 2=?b a ;x 1?x 2=c a .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章二次根式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二次根式的概念 【知识要点】 二次根式的定义:形如的式子叫二次根式,其中 叫被开方数,只有当是一个非负数时,才有意义. 【例2】若式子13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举一反三: 1、使代数式2 21x x -+-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是 2、如果代数式mn m 1 +-有意义,那么,直角坐标系中点P (m ,n )的位置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例3】若y=5-x +x -5+2009,则x+y= 解题思路:式子a (a ≥0),50,50 x x -≥??-≥? 5x =,y=2009,则x+y=2014 举一反三: 1、若11x x ---2()x y =+,则x -y 的值为( ) A .-1 B .1 C .2 D .3 3、当a 取什么值时,代数式 211a ++取值最小,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已知a 是 5整数部分,b 是 5的小数部分,求12a b ++的值。若17的整数部分为x ,小数部分为y ,求y x 12+的值. 知识点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知识要点】 1. 非负性:是一个非负数. 注意:此性质可作公式记住,后面根式运算中经常用到. 2. ()()a a a 20=≥. 注意:此性质既可正用,也可反用,反用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或非负代数式写成完 全平方的形式: 3. a a a a a a 200==≥-

6、媒介传递法 适当选择介于两个数之间的媒介值,利用传递性进行比较。 7、作差比较法 在对两数比较大小时,经常运用如下性质:①0a b a b ->?>;②0a b a b -0,b>0时,则:① 1a a b b >?>; ②1a a b b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 1.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1.1.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该顶点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1.2.定义与命题 定义: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命题: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 在数学上,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由已知事项得到的事项。 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 正确的命题成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1.3.证明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包括推论),一步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三角形一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4.全等三角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是三角形特有的性质。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两个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二次根式 1.像3-b ,s 2,5,4+?a a 这样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 3.二次根式的性质1: ()2a =a ()0≥a 二次根式的性质2: 2a =a =)0(≥a a 或a -(a <0) 4.像7,5,14,s 2,a 这样,在根号内不含分母,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我们就说它是最简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为最简二次根式。 5.ab =a ×b (0≥a , 0≥b ) 6.b a =b a (0≥a , b>0) 7.a × b =ab (0≥a ,0≥b ) 8. b a =b a (0≥a ,b>0 ) 9.223不能写成22 11 10.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如果能够化简,那么应把它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 11.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先把每一个二次根式化简,再把相同的二次根式像合并同类项那样合并。

12.分母有理化分两种情形:对于单个的二次根式,分子分母都乘以这个二次根式。对于含有二次根式的多项式,把它配成平方差式。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在化简后判断。 3.能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4.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5.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及其系数必须在一般形式中进行。 6.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①化为右边为0的方程; ②左边因式分解; ③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④得解。 7.用因式分解法求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为:右边为0,左边是一个可以因式分解的整式。 8.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这种方法把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资料

八年级(下册) 1. 二次根式 1.1. 二次根式 像3,4a 2++b 这样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0a 2≥=a a ()() ???<-≥==00a 2a a a a a ()0,0a ab ≥≥?=b a b ()0,0a >≥=b a b a b 像57,这样,在根号内不含字母,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 ()0,0ab a ≥≥=?b a b ()0,0a >≥=b a b b a 2. 一元二次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像方程x 2+3x=4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这样的方 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 2+bx+c=0的形式。 ax 2+bx+c=0(a,b,c 为已知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bx ,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 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这种方法把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 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形如x 2=a(a ≥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得x 1=a ,x 2=-a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叫做开平方法。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为一个非负数,然后用开方法求解,这种解一 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的情况由代数式b 2-4ac 的值来决定,因此b 2-4ac 叫做一元二 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它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是: ()()()没有实数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0004b 0004b 0004b 222222≠=++?<-≠=++?=-≠=++?>-a c bx ax ac a c bx ax ac a c bx ax ac

浙教版初二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初二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二次根式 1、定义:一般地,形如radic;ā(age;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当agt;0时,radic;a表示a的算数平方 根,radic;0=0 2、概念:式子radic;ā(age;0)叫二次根 式.radic;ā(age;0)是一个非负数. 3.二次根式radic;ā的简单性质和几何意义 二、二次根式的性质 形如radic;a(age;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注:在二次根式中,被开放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分式等代数式,但必须注意:因为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age;0是radic;a为二次根式的前提条件,如radic;5,radic;(x2+1), radic;(x-1) (xge;1)等是二次根式,而radic;(-2),radic;(-x2-7)等都不是二次根式。 三、二次根式的运算 二次根式的运算主要是研究二次根式的乘除和加减. (1)二次根式的加减: 需要先把二次根式化简,然后把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

根式(即同类二次根式)的系数相加减,被开方数不变。 注意: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关键是合并同类二次根式,通常是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同类二次根式合并.但在化简二次根式时,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应不含分母,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 (2)二次根式的乘除: 注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要灵活运用,在实际运算中经常从等式的右边变形至等式的左边,同时还要考虑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把运算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浙教版初二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都掌握了呢?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十六章 分式 一、分式 1. 分式: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 2.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如下: (C ≠0) 其中A,B,C 是整式 3.最简公分母: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它叫做最简公分母 4.通分:分子和分母同乘最简公分母,不改变分式值,把几个整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个过程叫通分。(分母为多项式时要分解因式) 5.约分:约去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值,这个过程叫约分。 二、分式的运算 1.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2.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上述法则可以用式子表示: 3分式乘方法则:一般地,当n 为正整数时 这就是说,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4.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上述法则可用以下式子表示:,a b a b a c ad bc ad bc c c c b d bd bd bd ±±±=±=±= 5.整数指数幂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bc 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n n n b a b a =)(

1.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即 )0(10≠=a a ; 当n 为正整数时,n n a a 1= - ()0≠a ,也就是说a n (a≠0)是a -n 的倒数。 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 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 (2)幂的乘方:mn n m a a =)(; (3)积的乘方: n n n b a ab =)(;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 (5)商的乘方:n n n b a b a =)(( n 是正整数);( b ≠0) 三、分式方程 1. 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4)验根。 3.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四、列方程应用题 1.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1)审;(2)设;(3)列;(4)解;(5)答。 2.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 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2015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a ≥ 0) ;注意使用 a = ( a ) 2 (a ≥ 0) . a ) 2 = a (a ≥ 0) ,(2) a 2 = a = ? - a (a < 0) = (a ≥ 0 , b > 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 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 a , (a ≥ 0)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 (1)若a ≥ 0 这个条件不成立, 则 a 不是二次根式; (2) 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 a ≥0. 2.重要公式:(1)( ?a ? 3.积的算术平方根: ab = a ? b (a ≥ 0, b ≥ 0)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 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a ? b = ab (a ≥ 0, b ≥ 0)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a a b b 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a = a (a ≥ 0 , b > 0) ;(2) a ÷ b = a ÷ b (a ≥ 0, b > 0) ; b b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 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与 a , a - b 与 a + b , m a + n b 与 m a - n b , 它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 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 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 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1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浙教版初二下数学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浙教版初二下册数学 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则 a 不是二次根式;(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 ?<-≥==) 0a (a )0a (a a a 2 ;注意使用)0a ()a (a 2≥=.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 )0b ,0a (b a b 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 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 )0b ,0a (b a b a >≥=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 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 ,b a b a +-与 , b n a m b n a m -+与, 它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 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一般地,式子)0a (,a ≥叫做二次根式.注意:(1)若0a ≥这个条件不成立, 则 a 不是二次根式;(2)a 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 ≥0. 2.重要公式:(1))0a (a )a (2≥=,(2)? ??<-≥==)0a (a )0a (a a a 2 ;注意使用)0a ()a (a 2≥=. 3.积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ab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 平方根的积;注意:本章中的公式,对字母的取值范围一般都有要求. 4.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0b ,0a (ab b a ≥≥=?. 5.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6.商的算术平方根:)0b ,0a (b a b a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7.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0b ,0a (b a b a >≥=; (2))0b ,0a (b a b a >≥÷=÷; (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 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8.常用分母有理化因式: a a 与,b a b a +-与, b n a m b n a m -+与, 它们也叫互为有理化因式. 9.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 是整式,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0.二次根式化简题的几种类型:(1)明显条件题;(2)隐含条件题;(3)讨论条件题. 11.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 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浙教版八下数学知识点(完整版)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 第1章二次根式 1.1二次根式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1.3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第3章数据分析初步 3.1平均数 3.2中位数和众数 3.3方差和标准差 第4章平行四边形 4.1多边形 4.2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4.3中心对称 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4.5三角形的中位线 4.6反证法 第5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5.1矩形 5.2菱形 5.3正方形 第6章反比例函数 6.1反比例函数 6.2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第一章 二次根式 1.1. 二次根式 像3,4a 2++b 这样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0a 2≥=a a ()() ???<-≥==00a 2a a a a a ()0,0a ab ≥≥?=b a b ()0,0a >≥=b a b a b 像57,这样,在根号内不含字母,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 ()0,0ab a ≥≥=?b a b ()0,0a >≥=b a b b a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 像方程x 2+3x=4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 2+bx+c=0的形式。 ax 2+bx+c=0(a,b,c 为已知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bx ,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 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因式分解法: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这种方法把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常见ax 2+bx=0(无常数项)、及类似3x(x -1)=x -1等也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 2、直接开平方:形如x 2=a(a ≥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得x 1=a ,x 2=-a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开平方法,另外形如(ax+b)2=b(b ≥0),也可以使用直接开平方。 3、配方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往往用于求一次项系数为二次项系数偶数倍的方程。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为一个非负数,然后用开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编

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三角形: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二、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定义,区别)。 2.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 三角形的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 应用:知两条确定第三条范围;知三条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知四条及以上 3.三角形的外角: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教材P7做一做)。 四、几条重要的线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中点;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且相交于一点;等量关系式∠1=∠2=二分之一∠α ; 2.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且相交于一点;等量关系式AP=BP=二分之一AB 。等积三角形;周长差三角形 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段。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相交于一点。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分别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三条高在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处相交于一点。 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相交于一点。 会带来面积问题、直角、直角三角形 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垂直并平分一条线段的直线。 中垂线性质:线段的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5.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五、全等三角形 1.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图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3. 对应顶点:能够相互重合的顶点; 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边;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对应角:相互重合的角。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性质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注意“对应”二字。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八 年级(下册) 1. 二次根式 1.1. 二次根式 像3,4a 2++b 这样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零。 1.2. 二次根式的性质 像57,这样,在根号内不含字母,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 2. 一元二次方程 2.1. 一元二次方程 像方程x 2+3x=4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 2+bx+c=0的形式。 ax 2+bx+c=0(a,b,c 为已知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bx ,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 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这种方法把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形如x 2=a(a ≥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得x 1=a ,x 2=-a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开平方法。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为一个非负数,然后用开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的根的情况由代数式b 2-4ac 的值来决定,因此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它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是: 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4.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选学) 一元两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如下关系:(韦达定理) 如果x 1,x 2是ax 2+bx+c=0(a,b,c 为已知数,a ≠0)的两个根,那a c x x a b x =?-=+2121;x 3. 数据分析初步 3.1. 平均数 有n 个数x 1、x 2、x 3 ...... x n ,我们把()n x x x x ++++.......n 1321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做x (读作“x 拔”) 像n n n a a a a x a x a x +++?++?+?=............x 212211这种形式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分母a 1、a 2......a n 表示各相同数据 的个数,称为权。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加权平均数的分母恰好为各权的和。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下册)1.二次根式 1.1.二次根式 像3 +b这样表示算术平方根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必须满足被开方数大a2+ ,4 于或等于零。 1.2.二次根式的性质 像5 7,这样,在根号内不含字母,不含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称为最简二次根式。 1.3.二次根式的运算 2.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 像方程x2+3x=4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能使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根)。 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ax2+bx+c=0的形式。 ax2+bx+c=0(a,b,c为已知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这种方法把解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得x1=a,x2=-a,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开平方法。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右边为一个非负数,然后用开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由代数式b2-4ac的值来决定,因此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它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是: 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4.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选学) 一元两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如下关系:(韦达定理)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八下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十六章 分式 16.1 分式 1. 分式: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分母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B A 叫做分式。 2.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零。 3. 分式值为零的条件:○1分子为零 ○2分母不为零 4.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非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 (0≠C ) 5. 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最简分式。 约分化简方法:○1分子分母同时分解因式 ○2约去公因式 6. 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方法:○1把各个分式的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2找出最简公分母 ○3用分式的性质把各个分式化为同分母分式 找最简公分母的方法:○1取各分式分母中系数(系数都取正数)的最小公倍数 ○2各分式分母中所有字母或因式都要取到 ○3相同字母或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4所得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字母或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为最简公分母。 16.2 分式的运算 1.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乘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乘积作为分母。 表达式: b d bd a c ac ?= 分式乘方法则: 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2.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等于被除式乘以除式的倒式,再将所得结果约分。 表达式: b c b d bd a d a c ac ÷=?= 3. 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4.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表达式:同分母加减法则: ()0b c b c a a a a ±±=≠ 异分母加减法则:()0,0b d bc da bc da a c a c ac ac ac ±±=±=≠≠ C B C A B A ??=C B C A B A ÷÷=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三章知识点+经典例题+解析

第三章不等式 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在现实情景下的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概念 1. 不等式:用“<”(或“≤”),“>”(或“≥”)等不等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要点诠释: (1)不等号的类型: ①“≠”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等的,但不能明确两个 量谁大谁小; ②“>”读作“大于”,它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 ③“<”读作“小于”,它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④“≥”读作“大于或等于”,它表示左边的数不小于右边的数; ⑤“≤”读作“小于或等于”,它表示左边的数不大于右边的数; (2) 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等式与不等式都用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等式表示相等关系,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但不论是等式还是不等式,都是同类量比较所得的关系,不是同类量不能比较。 (3) 要正确用不等式表示两个量的不等关系,就要正确理解“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等数学术语的含义。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要点诠释: 由不等式的解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对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取一个数,若该数使不等式成立,则这个数就是不等式的一个解,我们可以和方程的解进行对比理解,一般地,要判断一个数是否为不等式的解,可将此数代入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利用不等式的概念进行判断。 3.不等式的解集: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如:不等式x-4<1的解集是x<5. 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的区别:解集是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是所有解的集合,而不等式的解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二者的关系是:解集包括解,所有的解组成了解集。 要点诠释: 不等式的解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解集中的每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 (2)能够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的数值都在解集中。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复习总结:知识点与练习

教师:学生: 时间:_ 2016 _年_ _月日段第__ 次课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月日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浙教版 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本人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 学案主题八下第四章《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时数量第()课时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掌握平行四边形概念及性质.掌握平行四边的判定定理. 教学重点、 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即在四边形ABCD中,若有AB∥CD,AD∥BC,则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要点诠释: 平行四边形的表示:平行四边形用符号“□”表示,如平行四边形ABCD,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相关概念:在平行四边形中 ,相邻的边、角分别简称为邻边、邻角;不相邻的边、角分别称为对边、对角。 知识点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从边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从角看: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对角相等; 3.从对角线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为对称中心; 5.若一条直线过平行四边形的两对角线的交点,则这条直线被一组对边截下的线段以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且这条直线二等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下图:有OE=OF,且四边形AFED的面积等于四边形FBCE 的面积; 6.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分平行四边形为四个等积的三角形。 知识点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从边上看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