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基础知识

调味基础知识
调味基础知识

调味基础知识

调味品是在烹调中能够调和食物口味的烹饪原料,也称调味原料或调料等。调味品种类繁多,它不仅能赋予食品一定的滋味和气味,而且还能改善食品的质感和色泽。只有了解了调味品的属性和调味原理,掌握了调味品的应用方法、相互作用及用量等,才能烹调出色、香、味、滋俱全的美味佳肴。

第一节 调味品与调味

一、 味的概念

所谓味,是指食物进入口腔后给人的综合感觉。人对食物味的感觉是十分复杂的,可因食物的种类不同、成分不同、调味不同而感觉不一,从而表现出“可口”或“不可口”。

这种“可口”或“不可口”,除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的影响外,还受人们的饮食习惯、嗜好、饥饱、心情、健康状况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食品的味与气味是密切相关的,食品风味的要素是嗅觉、味觉和咀嚼时感受到的气味。食品的气味能用鼻嗅到,在口内咀嚼时也可感觉到,前者称为香气,后者称为香味或滋味。

二、 味的分类

味一般可分为基本味和复合味。

基本味是一种单一的滋味,如咸味、甜味、酸味、苦味、辣味等;复合味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味混合而成的味,如酸甜味、麻辣味、鱼香味等。将各类调味品进行有目的的配伍,就可产生千差万别的味,形成各种风味特色,这正是中国烹饪调味技术的精妙所在。

基本味又分为四原味和五原味。所谓四原味是指甜味、酸味、苦味、咸味四种基本味觉;在四原味中加上鲜味,就可定义为五原味。

我们知道颜色有红、蓝、黄三种原色,只要具备这三种原色,一切色彩都可调配出来,味觉也有四种原味的假设。最早发表味觉科学分类的德国人海宁认为:甜味、酸味、咸味、苦味是四种基本味觉,其他一切滋味都可由它们调和而成,这与三原色的原理是相似的,但是呈味原料的众多、口味的复杂多样,使得其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因为仅仅依靠四原味来调配其他味型,还远远满足不了口味的需求。因此我们还是侧重于能比较全面地介绍各种味。

(一) 单一味

单一味是指一种呈味物质所呈现出的味道。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咸味、甜味、酸味、辣味、苦味和鲜味六种。

1. 咸味:咸味是调味中的主味,大部分菜肴口味都以此为基础,然后再调和其他的味。咸味在烹饪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突出原料本身的鲜美味道,而且有解腻、去腥、除异味的作用。此外,它还有增甜的作用。例如:糖醋类菜肴的酸甜口味,不光是加糖和醋,也要放一些盐,如果不加盐而完全用糖和醋来调味,味道难以达到最好;做甜点时,如果放点盐,即解腻又好吃。

呈咸味的调味品主要有盐、酱油、酱品等。

2. 甜味:甜味在调味中的作用仅次于咸味,它可增加鲜味,调和口味。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甜味是菜肴的主味之一。甜味能去腥解腻,使烈味变得柔和醇厚,还能缓和辣味的刺激感以及增加咸味的鲜醇感等。

呈甜味的调味品有糖、蜂蜜、饴糖、果酱等。

3. 酸味:酸味具有较强的去腥解腻的作用,并且是烹制禽、畜内脏和各种水产品的常用品。它还能促使含骨类原料中钙的溶出,产生可溶性的醋酸钙,增强人体对钙的吸收,使原料中骨质酥脆。同时,酸味调味料中的有机酸还可与料酒中的醇类发生酯化反应,生成具有芳香气味的酯类,增加菜肴的香气。

呈酸味的调味品主要有醋、柠檬汁、番茄酱等。

4. 苦味:苦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味,一般是没有味觉价值的。单纯的苦味尤其较强烈的苦味通常是不受人们喜爱的,但是苦味在调味和生理上都有着重要作用。苦味能刺激味觉感受器官,提高或恢复各种味觉感受器官对味觉的敏感性,从而增进食欲。苦味如果调配得当,能起着丰富和改进食品风味的作用,如苦瓜、莲子、白果、啤酒、咖啡、茶等都有一定的苦味,但均被视为美味食品。在菜肴中使用一点略有苦味的调味料,可起到消除异味和清香爽口的作用。

调味品的苦味主要来源于各种香辛调料,如苦杏仁、柚皮、陈皮、槟榔、白豆蔻、贝母、枸杞子、三七、茶叶、砂仁、啤酒、白芷等。

5. 鲜味:鲜味可增强菜肴的鲜美口味,使无味或味淡的原料增加滋味,同时还具有刺激人的食欲、抑制不良气味的作用。鲜味在菜肴中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富含蛋白质的原料在加热过程中分解成低分子的含氮物质;二是加入的鲜味调味料,如味精、酱油等。

呈鲜味的调味品主要有味精、鸡精、酱油、虾籽、蚝油、鱼露以及各种汤汁等。

6. 辣味:辣味具有较强的刺激气味和特殊的香气成分,对其他不良气味如腥、臊、臭等有抑制作用,并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呈辣味的调味品主要是辣椒、胡椒、芥末、咖喱、姜等。

7. 嗅味(香气):嗅味是指挥发性物质刺激鼻腔内的嗅觉神经所产生的嗅感。通常令人喜爱的挥发性物质被称为香气,反之被称为恶气。在烹调中主要利用的是香气。

一般菜肴的香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料自身的香气,以及在受热后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的香气,如炖肉产生的肉香味,蔬菜或水果的清香等。另一方面是由添加的具有香味的调料形成的香气,如常见的香辛调料。香辛调料又分为辣味性香料、芳香性香料和脱臭性香料等,辣味性香料主要有生姜、辣椒、芥末、胡椒、咖喱粉等;芳香性香料有花椒、茴香、料酒、食醋、丁香、肉桂等;脱臭性香料有大蒜、陈皮、香葱、食醋、料酒、麝香草等。

辣味香料可以掩盖或加强原料释放的气味,芳香性香料能进一步增加原料的香气,脱臭生香料能改变和掩盖原料的异味。因此说香料能赋予食品以香气,增进食欲,还可去腥解腻。 (二) 复合味

复合味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味调味品混合调制出的味道。这是一种综合的味道。做菜调味时,虽然原料自身具有一定的味道,但是这种味往往是在添加调味品后才呈现出来的,可见,菜肴的主要味道一般是由添加的调味品来决定的。丰富多样的各种菜肴所呈现出来的

味绝大多数都属于复合味。

复合味的配制,因调味料的组配不同,会有很大变化。各种单一味道的物质在烹调过程中以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加入次序、不同的烹调方法,就能够产生出众多的复合味。同时各地又有各自的调配方法,使得味型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1. 酸甜味:应用最普遍的酸甜味是糖醋汁,其配制大体可分为两大流派:① 广东菜系采用一次大量配制备用的方法,用料为白糖、白醋、精盐、番茄汁(或山楂汁)、辣酱油等;② 其他菜系的糖醋汁一般都采用现用现配的方法,用料为植物油、米醋、白糖、红酱油、淀粉、葱、姜、蒜末等。京、川、沪、淮扬等地用醋略重,苏州、无锡等地用糖较重。

常用的酸甜味调味品有番茄沙司、番茄酱、草莓酱、山楂酱等。

2. 甜咸味:甜咸味在烹制时大都用酱油、盐、糖混合调制而成,一般适用于红烧等烹调方法,并有甜进口、咸收口,或咸进口、甜收口之分,即在咀嚼时先感到突出的甜味,后有咸鲜的回味;或开始时咸味明显,回味时有甜的感觉。

常用的甜咸味调味品有甜面酱等。

3. 鲜咸味:鲜咸味常用盐或酱油加鲜汤或味精调配而成。常用的鲜咸味调味品主要有鲜酱油、虾籽酱油、虾油、鱼露、虾酱、豆豉等。

4. 辣咸味:在各类菜肴中辣的层次有所区别。

常用的辣咸味调味品有泡辣椒、豆瓣辣酱、辣酱油等。

5. 香辣味:在调配香辣味时,如果为了加强咖喱的香味,常可采用植物油、洋葱、姜末、蒜泥、香叶、胡椒粉、干辣椒和面粉等混合配制,这样可使辣味层次感强,香气倍增。

常用的香辣味调味品有咖喱、芥末等。

6. 香咸味:常用的香咸味调味品有椒盐、糟卤等。椒盐以花椒和盐炒制研碎而成,一般都大量配制后备用;糟卤多用香糟、料酒、糖、盐、糖桂花等配制而成。

其他还有麻辣、鱼香、酸辣、怪味等,将在第七章中详细介绍。

三、 调味品的作用

中国民间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五味调和百味鲜”的说法,足见调味品的重要性。现将调味品的基本作用总结如下:

(一) 赋味

许多原料本身无味或无良好滋味,但添加调味品后,可赋予菜点各种味感,达到烹调的目的。

(二) 除异矫味

许多原料带有腥、膻、臭、异、臊等不良气味。添加适当调味品后,可矫除这些异味,使菜点达到烹调要求。

(三) 确定菜点的口味

加入一定调味品后,可赋予菜点特定的味型,如鱼香味型、麻辣味型等。

(四) 增添菜点的香气

当添加适当调味品后,会使菜点中香气成分得以突出,产生诱人的气味。

(五) 赋色

在食品中添加有颜色的调味品,会赋予菜点特定的色泽,从而产生诱人而美观的效果。

(六) 增添营养成分

调味品中含有种类不一的营养素,放入食品中,可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七) 食疗养生

许多调味品含有药用成分,尤其是香辛调料,可起到一定的食疗、养生的作用。

(八) 杀菌、抑菌、防腐

许多调味品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具有杀菌、抑菌、防腐的作用。

(九) 影响口感

有些调味品可影响烹饪成品的黏稠度和脆嫩程度等。

四、 调味与味型

调味是烹调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对菜肴的色、香、味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味技术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一项复杂的技术手段,要掌握良好的调味技术,就必须了解、掌握味的基础理论和味觉的基本知识。

“味”是菜肴的灵魂。菜肴之美,以味当先。调味能创造菜肴的风味特色,能去除某些原材料的臊、腥、膻、臭、霉等异味,展示美好的味感,能使淡而无味的原材料鲜美可口,更能为菜肴增色添香,美化外形。因此,随着调味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调味料的化学性质,巧妙地进行组合,把单一的味变为复合味,结合加热的手段,就能烹制出变化精微?的、非常适口的多种味道来。

所谓调味,就是在烹制过程的某一环节,按照菜肴的质量要求和适当比例投入调味料,使菜肴具有色、香、味、型俱佳的品质的过程。调味是指在烹调中,运用各种调味品及调味方法调配食物口味的工艺。调味是烹调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决定菜点风味、质量优劣的关键工艺,也是衡量厨师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准。

调味既是烹调的技术手段,也是烹调成败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掌握调味技术的真谛,有必要了解味觉的基础知识,了解菜肴的风味特点,以及调味品和调味料的品质、性能,掌握合理的调味原则、机理和时机,同时在调味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原材料的性质、产地以及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民族禁忌、气候、环境等因素合理调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调味技术,使菜肴的调味更合理,更科学,更符合人们的需要。

味型是指经过添加调味品后,使菜点呈现独特味道的类型。一般情况下,菜品无单一味,都是以复合味的形式出现,故味型也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味感来描述。当然这种描述很难完全反映食物的真实口味,一般是用约定俗成的命名方法将两种主味合二为一,或是以主要味感来命名味型(这其中不包括呈味的辅助味觉)。

(一) 调味的方法和要求

调味的方法有三种:即原料加热前调味(码味)、原料加热过程中调味和原料加热后调味。这三种调味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

调味的要求是:① 要恰当、适时地选用调味品;②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调味;③ 根据季节、人群、菜点的不同选用适当的调味品;④ 根据原料性质的不同选用调味品等。

(二) 常见味型

1. 咸鲜味型:由咸味和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鲜味的味型。

2. 咸甜味型:由咸味和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甜味的味型。

3. 咸辣味型:由咸味和辣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辛辣感的味型。

4. 咸香味型:由咸味和呈香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香味的味型。

5. 酸甜味型:由酸味和甜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酸味和甜味的味型。

6. 酸辣味型:由酸味和辣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酸味和辛辣感的味型。

7. 香辣味型:由香味、辛辣味的调味品配制而成,一般还配有咸味调味品等,主要呈香辛咸鲜的味型。

8. 麻辣味型:由麻味感的花椒及辛辣调味品,并配以咸鲜调味品配制而成,主要呈麻辣咸鲜的味型。

9. 怪味味型:由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咸味等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多味复合的味型。

10. 五香味型:由五香粉或多种香辛料,配以咸味及其他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香辛料特有味感及咸鲜等味型。

11. 各类香辛料味型:是以香辛料及咸味调味品等配制而成,具有独特的香辛料气味及咸鲜等味型。如蒜泥味型、椒盐味型、葱油味型、胡辣味型、芥末味型、胡辣味型、荔枝味型、家常味型、鱼香味型、咖喱味型等。

在使用调味品配制不同味型时,因选用的种类和配比不同,其味感可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咸甜味就可以分出甜进口、咸收口;咸主甜辅,微有甜味等多种。另外,调味品除极个别外,大多数本身就是多味组合体,如酱油,虽主味是咸,但还有鲜、甜、苦等味。

第二节 食品的触感

食品在口腔内的运动,除了会产生味感和嗅感外,在与口腔接触时以及在牙齿咀嚼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触感。触感通常是由食物的温度、组织结构和物理形态引起的。

一、 触感的类型

食品的触感可分为温感和质感两大类。前者是口腔对食品冷热程度的感觉,后者是口腔对食品质地的感觉。

(一) 温感

人体皮肤对冷热的感受不尽相同,这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不同部位的皮肤对热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食物温度在口腔里引起的反映只能给出一定的温度范围,通常可把食物的温感分为以下两类:

1. 热度:食物的热度可分为温、热、烫三种。不同年龄对热的感受有很大的差别。年龄越小,对热越敏感。对一般成年人而言,食物的温度在20~35℃感觉为温;大约40℃感觉为热;大约60℃以上感觉为烫。

2. 冷度:食物的冷度可分为凉、冷、冻三种。同样的,不同的人对冷度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对大多数人来说,食物温度在5~15℃为凉;0~5℃为冷;低于0℃为冻。

食物冷热程度所产生的温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菜肴在热的时候其香气最为浓郁;米饭、馒头在温热时最为可口;水果和清凉饮料则在冷凉状态下口感最好。

(二) 质感

1. 质感的特点:食物在人体口腔内的运动过程中,既与口腔皮肤和舌面相接触,又不断地受到牙齿的咀嚼。不同的食物,由于其物理形态、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不同,会使人体产生多种多样不同的感觉,所以称之为质感。人体对质感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不仅与食物的质地有关,而且还受到人体的健康状况、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 质感的类别:人的口腔对质感感受的分类主要有下列几种:硬度、湿度、黏度、韧度、密度、光滑度、含气度和层次等等。每一类质感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状态,如硬度有软、硬之分;湿度有湿、干、焦之别;黏度有爽、滞、粘之分;韧度有韧、筋、老之别;密度有松、酥、脆、实之分;表面光滑度有滑、滞、粗、糙之别;含气度有少泡、多泡之分;层次有少层次、多层次之别。

二、 影响食物触感的因素

食物对人体所产生的触感度主要受到食物状态的影响。

1. 原料食品的种类、品种与成熟度:不同种类的原料食物具有天然的不同组织结构,其质地也各具特色,因此会产生不同的触感,如黄瓜天生爽脆,干黄豆天生坚硬。

植物性原料食品的成熟度与质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幼嫩的竹笋,其纤维素少且细软,易为牙齿所破碎,故触感细嫩、爽脆;但继续生长一段时间之后,其纤维素渐多且坚韧,牙齿难以切断,则质感变得柴老。

2. 食物的部位:同一品种的食物因部位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质地,这是因为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如家畜胴体的不同部位,其肌肉的结构、瘦肉和脂肪的比例、结缔组织的含量均有所不同。以猪肉为例,里脊肉最嫩,后臀尖次之,前臀尖再次之;五花肉由于肥多瘦少,则令人感觉肥腻。

3. 食品的含水量:食品的含水量与触感具有密切的关系。含水量高达80%以上的瓜果、蔬菜所表现的触感大多是脆嫩、水嫩或爽口;含水量在50%~80%的肉类则表现出软嫩的触感。

黄豆及其系列制品,因各自的含水量不同,其状态也完全不一样,并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坚硬的干黄豆,其含水量仅10%;豆腐干含水量为61%;老豆腐、嫩豆腐之所以有老、嫩之分,是因为两者的含水量不一样,分别为85%和90%;半固体状的豆腐脑含水量高达91%,含水量达到92%后就成为豆浆了。

以含水量为13%的面粉做原料,所加工的系列产品,从含水量仅5%硬脆的麻花到含水量为68%软滑的煮面条,其触感几乎完全取决于含水量的多少,其中油条为23%,烧饼为34%,烙饼为37%,馒头为44%。

4. 温度与时间:温感是食物触感的一个重要方面,食物的组织结构和物理性能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同一食物的温度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食物的温度和时间也是影响其触感的重要因素。

同样是牛奶果汁,在冰点以下,它可以冰棍的形态存在,对口腔的触感先是冷硬,后是融化;而在15~25℃时,它给予口腔的感觉则是温润。在不同温度下,两者大相径庭。许多凝胶食品,如鱼汤冷凝之后,变成了鱼冻,对口腔的刺激是冷爽、滑化,若温度升高凝胶融化,原先的触感就消失了,正是这种从有形到无形的感觉,为食用者带来了情趣。

又如烘烤类面点,出锅时又酥、又香、又脆,久置后又疲、又软、又老;刚出笼的馒头,热喷喷,软暄暄,凉了之后,则疲沓沓,硬邦邦;刚炸好的油条,香酥爽口,“精神饱满”,一小时后就成了“老油条”,疲疲沓沓,毫无精神。

5. 食品的层次:人们在品尝组织结构上具有层次的食品时,由于不同层次的质地不同,对食用者的触觉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能给食用者带来一种感觉变化的快感。

许多原料食品的组织结构都具有天然的层次,如各种畜禽肉,有肉皮、肥肉、瘦肉;大虾有虾壳、虾肉;鸡蛋有蛋白、蛋黄。经烹制之后,不同层次的组织结构以其迥然相异的质地给人以异样的感觉,就像北京鸭那样,其脆脆的鸭皮和嫩嫩的鸭肉给食用者一种触感的对比美。加工食品的层次就更加多种多样,对食用者的刺激也各不相同。如饺子、烧卖、春卷、月饼、绿豆糕等,食用者一口咬下,有好几种不同的感觉,对每一种感觉,来不及回味就过去,给人产生一种未充分反映的快感;千层饼、百叶糕一类的食品,由于层次多,口腔难以分辨,其综合的结果是给人一种酥松的感觉。

第三节 味觉生理与味觉关系

一、 味觉生理

食品的滋味与香气有密切的联系,食品的香气可用鼻腔直接闻到,另外,在咀嚼食品时,有气味物质的蒸汽进入鼻咽部并与呼出的气体一起通过鼻小孔进入鼻腔,甚至当食物进入食道,在发出有力的吐气动作时,也能带着有气味物质微粒的空气由鼻咽急速向鼻腔中推动。

食品的味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舌表面的味蕾,再经过味神经纤维达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的分析,才能产生味觉。

(一) 味觉的感受器

舌是人体主要的受味器官,化学味觉是由人的舌感知的,舌表面是不光滑的,其上分布着许多乳头状的组织,在乳头状的组织上,分布着许多被称为味蕾的味觉细胞。味蕾是分布在口腔黏膜中极微小的结构,味蕾在舌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绝大多数分布在舌表面乳头状的组织上,以短管的形式(即味孔口)与口腔相通,并紧连着神经纤维,直通大脑,由以上部分构成了味的感受器。正是由于味蕾的存在,才使人感觉出各种物质的味道。

味蕾在舌黏膜的皱褶中的乳头的侧面上分布最稠密,因此当用舌头向硬腭上研磨食物时,味感受器最容易被兴奋起来。舌黏膜是由脂质、蛋白质、无机离子及少量糖和核酸组成的。

味的感受器对味的感觉具有高度的专一性,这是因为不同的味的感受器具有不同组成,试验证明,咸味感受器是不与蛋白质结合的脂质。甜味受体只能是由一定顺序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苦味感受器是由脂质组成的,也可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多烯磷脂肪;而呈味物质在受体上可有不同的结合位置,同时味的受体对甜味和鲜味结构,还具有严格的空间专一性。

食品的各种味(或滋味、口味),都是由于食品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舌头表面上的味蕾,再经过味神经纤维转达到大脑的味觉中枢,经过大脑的识别分类而感知的。唾液对引起味觉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只有溶于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蕾,如把一块十分干燥

的糖块放在用滤纸擦干的舌表面,则感觉不到糖的甜味。唾液是食物的天然溶剂,它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和无数小唾液腺所分泌。巴甫洛夫的试验证明,唾液分泌腺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与食物的种类相适应。在分泌的数量上与食物的干燥程度相适应,食品越是干燥,则在单位时间内分泌的唾液数量就越多;此外,唾液的成分也随着食物的种类不同而变化。

例如,吃鸡蛋黄能分泌较浓厚而富含酶的唾液;但食用酸味的食物时分泌的唾液通常是稀薄的,且很少含有酶。

综合起来讲,唾液的作用不仅能润湿食物和溶解食物,以期达到帮助消化的作用,而且还有洗涤口腔的作用。洗涤口腔可使味蕾不再受某些物质的作用,以达到更精确地辨别某些物质的味。

试验证明:味感受器(受体)从接受刺激开始到感觉到有味,仅需1.5~4.0毫秒,其中以咸味的感觉最快,苦味的感觉最慢,所以通常都是在最后才有苦的感觉。但是,人们对苦味物质的敏感性往往比对甜味物质的敏感性大些。

味觉的第一个效应,即是接受呈味物质的刺激,是在味蕾上进行的。根据试验表明,舌面上不同部位的味蕾,对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敏感程度,一般说来,舌面前部(舌头)对甜味最敏感,舌面中部(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最敏感,靠腮两侧的舌面对酸味最敏感,而舌根部则对苦味最敏感,但并不是绝对的。

值得提醒注意的是,上面所说并非指甜味只有舌尖才能感觉到,苦味只有舌根部才能感觉到,而是指的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最敏感部位。

例如在品尝蔗糖的甜味时,蔗糖溶液的浓度在0.49时舌尖就能感觉到甜味,舌根则不能,舌的两侧也不能,只有当蔗糖溶液的浓度提高到0.72时,舌的两侧才能感觉出甜味,浓度提高到0.79时舌根才能感觉出甜味,这就说明了舌头对甜味的敏感程度在不同的部位存有差异: 同时,这个事实也反映,各个味细胞对味的反映互不相同,也就是,舌尖部分反映甜味的味蕾分布较密,舌根部分反映苦味的味蕾较密,舌缘部分反映酸味和咸味的味蕾比其他部位分布较密。

如果人的舌感觉完全麻痹,对甜味和咸味的感度非常迟钝,而对酸味,苦味的口感度没有什么变化。舌对甜味和咸味的味觉起重要的作用。舌上腭部对苦味和酸味的味觉也有关系。

舌上的乳头在生理上分类可为丝状乳头、茸状乳头、叶状乳头、有廓乳头。丝状乳头是最小的乳头,主要分布在舌前2/3的部位上,数量最多。但是,丝状乳头上没有味蕾,所以它与味觉是无关的。茸状乳头,有廓乳头及叶状乳头上均分布着味蕾。茸状乳头比较大,其直径0.8~1.0毫米,高1.0~1.5毫米,呈蘑菇状。这种乳头,主要分布在舌尖和舌侧部位。成人有150~400个。叶状乳头,成人不太发达,主要分布在舌的后部位。有廓乳头是最大的乳头,直径1.0~1.5毫米,高约2毫米。呈V字形分布在舌根部位,有6~15个味蕾存在于沿着这些乳头的沟壁的上皮中。宽40毫米,长约70毫米。味蕾呈椭圆形,在乳头周围的轮形沟中有开口的味孔,溶于水的呈味物质从味孔进入味蕾,刺激味细胞。

一般成年人的舌上大约有10 000多个味蕾,其中还有一部分味蕾分布于软腭、咽后壁与会厌,大部分味蕾则分布于舌表面的乳头中。味蕾由40~60个椭圆形的味细胞组成,并与味神经纤

维紧密相连,味神经纤维是味蕾中的细小无髓神经纤维,其捧状的尾部与味细胞接触。由味神经连成的小束直通大脑,由以上这些部分构成了味的感受器。

(二) 影响受味的因素

1. 温度:温度对味觉的灵敏度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味觉器官及呈味物质两方面。 从味觉器官的角度来说,温度低于0℃或高于80℃对味觉器官的灵敏度有抑制作用;通常,味觉的最敏感温度区间是37℃±25~30℃,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味觉的迟钝。其原因可能是:当菜肴中的呈味物质在溶解或被唾液溶解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呈味物质分子运动速度也相应的加快,这样可使呈味分子和舌头表面的味蕾接触机会相应增多,能够进入味孔的呈味分子就增多,从而对味觉神经的刺激作用也就加强。当然,这种温度与味觉之间成正比例关系的情况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范围内,两者的关系呈线性上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制作冷菜调味时,应该有意识地加重一些冷菜的口味,以弥补由于温度低而造成冷菜在品尝时显得口味不足的影响,使得品尝时舌头表面单位面积内的呈味分子数目增加,导致刺激味觉神经的作用有所加强。

从食物的角度来说,不同的食物的最适食用温度是不同的,一般的热菜温度最好在60~65℃,凉菜的温度最好在10℃左右。

例如,炸鱼的最佳食用温度一般在65~85℃温度范围内,这样可保证菜肴外焦里嫩,鲜香的口味,如果温度过低则口感就达不到要求。凉拌黄瓜的最佳食用温度一般是10~15℃,这样才能保证清凉爽口。

对于饮料也是这样,例如,热牛奶的最佳食用温度为60℃左右,凉牛奶的最佳食用温度为12℃左右;热咖啡最佳食用温度为70℃左右,凉咖啡的最佳食用温度为6℃左右;热茶在65℃时既好喝,又具有最佳的解渴效果;冰激凌-6℃时吃最能生津解渴。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冷盘、冷拼时,所添加的调味料通常要比制作热菜时稍微多一些,这是因为味感的强度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弱的缘故。

2. 呈味物质的浓度:呈味物质的浓度对味感有最直接的影响,一般均有最适浓度。

例如,食盐在汤菜中的浓度一般以0.8%~1.2%最为适口,炖、煮、焖等长时间加热的菜肴中食盐的量一般1.3%~2.0%为宜,爆炒类急火快炒的菜肴中盐的含量一般为1.2~1.7%。

其他如甜、酸、鲜、辣等味则因个人的口味喜好以及调味料的种类等有较大变化,通常浓度越大,味感越强,但烹调时应掌握以适口为度。

3.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味的敏感性也会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舌上味蕾数目的多少与年龄的高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一个人的味蕾数目的多少又能反映出人对味觉敏感程度的强弱。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人的味觉敏感程度有普遍下降的趋势。严重时甚至对于咸味都没有正确的感觉,或者容易将咸味与酸味错误地等同起来。

味蕾的存在数量是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婴幼儿和少年时期的味蕾数较多,婴儿的味蕾随着月份的增加而有所增加,10个月的婴儿口腔内的味觉神经纤维就已经十分成熟了,能辨别出咸味、甜味、酸味和苦味了,味蕾在婴儿哺乳期就分布得已经很多了,据测定,舌头上一个轮廓乳头所包含的味蕾数目为33~508,平均为250,正常人从壮年到老年这个过程中,味蕾的数量变化不是太大,大约从250减少到200左右,但是当年龄超过75岁以后,味蕾的数

量变化就明显地下降,大约从200减少到80。由此可见,味蕾的多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的。年老者尤其是高龄老人,由于味蕾数目的大大减少,故他们对食物滋味的敏感程度要迟钝一些,另外,到人老年之后,口腔中唾液的分泌量明显减少,这也是造成老年人味觉敏感程度减弱的一个原因。

因此,我们在烹调老年人所食用的菜肴时,可以有意识地加重菜肴的口味,用以弥补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而造成菜肴口味偏淡的不足。

4. 溶解性:味的强度还与其溶解性有关。一种物质如果要对人产生味觉,其先决条件必须是这种物质要能够溶解于水,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没有味的,如果这种物质是非溶性物质,则人只能对它产生出物理味觉(象食物的冷热、黏稠、口感等等),而绝不可能产生出化学味觉和产生出味感,菜肴之所以能够使人在品尝后得出味感,正是由于菜肴内含有的各种可溶性呈味物质所致。也就是说,呈味物质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刺激味觉神经,从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味。因此,呈味物质与舌表面接触时,须在舌表面溶解后,才能产生味觉。这样,产生味觉的时间就有快有慢,而且味觉维持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例如,我们品尝绵白糖和砂糖,会感觉绵白糖比砂糖甜,就是因为绵白糖粒度较砂糖细小,溶解度比砂糖大,其呈味速度快,因而能在口腔中保持较高的浓度的缘故。

又如,蔗糖比较容易溶解,因而味觉的产生也快,同时它的味觉消失也较快;较难溶解的糖精则与此相反,它的而味觉维持的时间却较长。

再如,“干炸里脊”一般用椒盐调味,由于椒盐为颗粒状,被人食用后呈味物质首先要被唾液溶解,才能呈现出咸味、香味和麻感。因此,其味觉产生得较慢,味感较弱;相比而言,“烩松肉”的呈味就较快,味感较强。

5. 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人在身体条件不好时,对味觉刺激的敏感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人在患感冒时通常都没有胃口,对什么味都很迟钝,并且引不起食欲。

同时,人不同的饮食习惯会形成不同的口味嗜好,从而造成人们味觉的差别。例如,喜欢吃甜的人,对甜味的适应性相对要强,他们感到最适的浓度相对就高;喜欢吃咸的人,对咸味的适应性相对就高,感到最适要求的浓度相对也就大;喜食辣椒的人,对辣味感到最适的浓度相对就大,一般不吃辣的人感觉很辣的菜肴,对于他们可能只是微辣;同样对于喜欢吃酸的人,他们对酸味感到最适的浓度相对就大。这些情况都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了对不同味觉刺激的敏感性不同的缘故。

饮食心理也是影响人体受味的因素之一。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些食物的好恶,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不同味的接受能力。如有些人对香葱、蒜等特别反感,只要看到菜肴中有葱、蒜,就会感到恶心,但如果他们看不到或不知道有葱、蒜,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又如某些人心理上对羊肉有一种排斥现象,只要知道是羊肉,无论菜肴味道多好,都不会引起食欲,但如果他们不知道是羊肉,则可能会吃得很有味道。

另外,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等也会造成人们的味觉上的差别,如在盛夏,人们多喜欢口味清淡的菜肴,对油腻、浓厚的味道有排斥感;在严冬,人们多喜欢吃一些口味浓厚的菜肴。

二、 味觉种类

(一) 心理味觉

心理味觉是指食品的色泽、形状以及就餐环境、季节、风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人味觉产生的心理反应。

1. 环境:优雅的用餐环境和美观的菜肴,可使人心旷神怡并启发人们的品味。如果就餐环境不佳,卫生条件很差,再好的菜肴也不会引起人们的食欲,同样,周到、文明、热情的服务,和谐热烈的就餐气氛,也会使就餐者心情愉快,食欲增加,反之,就会使人失去食欲,没有胃口。

2. 色泽:就色泽来说,一般是暖色调的食品能使人增加食欲,

(1) 红色:能促进人们的食欲,使人精神振奋;给人们以热烈、激情奔放、美好的感觉。红颜色的食物,能使人感到充实、饱满、鲜甜、甘美,成熟、富有营养、给人以味觉鲜明、浓香味美、酸甜的快感,如火腿、肴肉、盐水虾、樱桃肉、酱汁鱼、香肠、山楂糕、胡萝卜等。

(2) 黄色:具有最高的明度,醒目大方,给人以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充满希望的印象。黄色的食物使人感到甜美、香酥、丰硕;鲜谈的柠檬黄色还纶人以酸甜的印象。如蛋黄糕、蟹黄、橘子、菠萝、金针菜、黄胡萝卜、 咖喱粉等。

(3)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宰色。新春的嫩绿,强烈地体现出新生、活泼、温柔、轻盈之感,是最富有表现活力的色彩。绿色的食物能给人以清新、爽口之感。而且绝大多数的植物原料都呈现出淡绿、嫩绿、葱绿、浓绿或翠绿等,如黄瓜、青菜、香菜、花菜、菠菜、芹菜、青豆、嫩蚕豆、丝瓜等。

(4) 茶色(包括咖啡色、褐色):给人浓郁、芬芳、庄重之感,同时显得味感强烈。如酱、酱猪肝、熊掌、水发海蜇头、茶蛋、鸭肫、肉松等原料。

(5) 紫色:属于忧郁色,常能损害味感。但如果运用得好,能给人以淡雅、内在、华丽、脱俗之感。紫色原料有带皮茄子、圆葱、紫菜、红小豆、豆沙、葡萄等。

(6) 白色:是味觉较丰富的颜色之一,能给人以贞洁、软嫩、清淡之感。另外它还是最好的衬色和协调色,多数颜色都能和白色搭配组合取得调和的效果。如糖、盐、白醋、熟蛋白、净熟鱼肉、熟乌鱼、熟扇贝、熟海蛏、熟肥肉、熟虾仁、热鸡里脊、熟鸡脯肉、熟猪白肚等。另外,还有白薯、山药、山 芋、大白菜、包心菜、茭白、黄豆芽茎、绿豆芽茎、白果、莲子、藕、白萝卜、精粉、大米粉、淀粉、糯米粉、油炸粉丝、水发龙口粉丝、豆腐、白豆腐干、豆腐皮、银耳、白蘑菇等。

(7) 黑色:在菜肴中虽有苦感 但应用得好,能给人味浓、干香、耐人寻味的印象,黑色虽不太能引起食欲,但它和其他色彩组合时也属于极好的衬色,可以充分反衬出其他色的光感和色调,黑色和红色组合效果最佳。

(8) 蓝色:是一种很难引起食欲的颜色,常给人不香的感觉。

就其效果而言,红色最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橙色次之;黄色稍逊,但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黄绿色更低;绿色略有回升;紫色、蓝色对食欲的促进作用就比较差了。

3. 季节:不同的季节对色泽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冬季人们多喜欢深色,如红、黑等,因此多采用红烧、红焖等烹调方法;夏季人们多喜欢清淡,因此,多采用凉拌、滑炒等烹调方法。

4. 菜肴的形状:菜肴的形状对心理味觉也有很大影响,完整优美的造型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人们的食欲,反之,同样的原料,如造型不美,不完整,就会起到相反的结果。例如:

对糖醋鱼、红烧鱼,人们往往习惯吃带头尾的整鱼,如果这鱼缺头少尾,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怀疑鱼的新鲜度,或者怀疑是否有人动过筷,结果影响到食欲;又如吃猪头通常要切碎,如果带着鼻子或耳朵一起上餐桌就会令人厌恶。

(二) 物理味觉

物理味觉是指食品的硬度、粘度、温度、咀嚼感、口感、触感等物理因素或指标对口腔的刺激或咀嚼而产生的物理刺激,适宜的硬度、粘度、温度是食品、菜肴产生良好的味觉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糖醋里脊”外焦里嫩;“清炒虾仁”脆嫩爽口;“五香肉干”则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较强的耐咀嚼性;而元宵又柔软、粘糯,并具有一定的热度和咀嚼性等。

(三) 化学味觉

化学味觉是指食物中所含化学物质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味觉和嗅觉,烹调中的调味均是指化学味。目前各国对化学性味觉的分类有些差异,如中国称酸、甜、苦、辣、咸五味;日本称酸、甜、苦、咸、鲜(辣)五味;欧美称酸、甜、苦、咸、金属味、碱味六味;印度称咸、酸、甜、苦、辣、淡、涩、不正常味八味等等。

三、 味觉现象

我们知道,做菜关键在于调味,所谓调味,就是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把原料和所需各种调味品适当配合,使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产生所需要的美味。由于各种食物中所含的呈味成分互有差异,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也互不相同,不同的呈味物质组合在一起,可以对人的味觉感受器产生奇妙的变化,因此,调味技术非常复杂。要想掌握调味这一烹调工艺中的关键技术,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味觉的相互作用,大体上分为:对比、转化、相乘、相消四种。

(一) 对比现象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浓度混合在一起,导致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感变得更加突出的现象称为味的对比现象。

例如,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其混合溶液所呈现出来的甜味感要比原来的蔗糖溶液显得更甜,这种现象我们常可以在烹调中见到或用到,所谓“要想甜,加点盐”就是这种味的对比现象在调味中的具体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增强菜肴的甜味,常可以利用味觉的这种现象,其配比大致如下:在1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0.015%的食盐,或在15%的蔗糖溶液中加入0.017%的食盐,或在25%的蔗糖溶液中加入0.006%的食盐,或在50%的蔗糖溶液中加入0.002%的食盐。

又如,味精的鲜味只有在食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出鲜味,否则无法尝到鲜味。如果不加食盐,不但毫无鲜味,甚至还有某种腥味的感觉产生,给人以一种不愉快的味感,这种鲜味与咸味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属于味的对比现象。

在菜肴的烹制过程中,我们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利用到味的这种对比现象。如在制作鲜汤时,其鲜汤的鲜美滋味一定要在加入适量的食盐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在行业中称为“提鲜增味”。又如在面点馅料的制作中,常在豆沙馅、枣泥馅等甜味馅料中加入适量食盐以增加甜味感,也是这种现象在烹饪中的具体应用。

这种味觉现象,在生活中也有应用,比如我们吃菠萝通常沾一些淡盐水,一方面能去除涩味,另一方面增强了菠萝的甜度。

了解掌握了味的对比现象以后,就能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烹调加工中特别注意,必须把这种味觉现象记在心中。

比如,一些菜肴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调味,第一次放盐后尝了尝,觉得淡,第二次再放些盐后,淡,第三次再放盐,觉得合适了,但实际上这时可能已经加盐加多了,因为第一次加盐时口中无味,第二次加盐是在品尝一次后,如果再尝,此时口腔内的盐分还有贮留,再尝时就会出现这种所谓“对比现象”,这时的加盐量如果正好,品尝者会感觉淡,这是第一次品尝影响了下面的品尝,所以我们调味时一定要把握住,力求准确,一次调味成功,如果需多次品尝,一定要彻底漱口,把这种对比效果的范围缩小。尤其是在菜品品尝比较时,更应这样。 味的这种对比现象,并不是由大脑意识的次序决定的,而是与味细胞的现象有关,舌头上给予两种味道物质刺激时,动物的味觉神经纤维的活动,通常由先给的味道边增强边抑制。明白了这些道理,有利于我们更合理地进行调味。如在安排菜单时应注意:用螃蟹制作的菜肴应排在其他主菜之后,否则会影响主菜的味道,因为螃蟹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的食品,如果在宴会开始后先吃螃蟹,螃蟹中的呈鲜物质会在口腔中驻留时间较长,再吃其他的菜肴,就会由于味觉的对比现象而使人感觉其他菜肴的鲜美味道不足或很差。另外,宴会中适时地饮用茶水,可以去掉口腔中其他菜肴的余味,使下道菜的味道更加纯正。

(二) 味的转化

由于某一种味觉的呈味物质影响,使得另外一种味觉的呈味物质原有的味觉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就称为味的转化作用。

例如,当口渴时喝水,会觉得水甜;当我们尝过食盐或苦味的奎宁后,立即饮用无味的冷开水,这时你就会觉得这无味的水有甜味产生的感觉,这就是味的转化现象。

又如,非洲有一种灌木的果实叫做“神秘果”,这种果实被人食入以后,再去品尝具有酸味的食物,反而使人产生甜味的感觉。酸味的食物使人产生甜味的感觉,原有的酸味感却消失了,这是由于在这种“神秘果”的果实中有一种糖蛋白的存在,即使是在2 ppm(百万分之二)的极低浓度下,这种糖蛋白也能使得酸味物质转变为持续几小时的甜味,由于这种奇迹般的转味现象产生。

古食谱把鱼、羊合烹,制成“鱼咬羊”、“鱼藏羊”等菜肴,鱼不腥、羊不膻,两味融合,菜肴味道特别鲜美,也正是利用了味的相乘转化作用。糖、醋、酱油组成的糖醋味,甜、酸、咸要比原来的本味适口得多,许多复合味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出来的。

根据味的转化原理,在评定、品尝菜肴的质量时,要求评判人员在品尝了某道菜肴后,先用白开水漱口,间歇数秒钟后,再继续品尝下一道菜肴,就是为了消除因为味的这种转化作用影响评判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而带来的干扰。另外,在品尝菜肴之前用白开水漱口,还可起到洗涤口腔的作用,清洁的口腔更有利于提高舌表面的味蕾对味觉的敏感性,从而能更准确地辨别下一道菜肴的口味。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现象和变味现象虽然都是先品的味影响后品的味的现象,但是对比现象是指第二品的味忽强忽弱,而变味现象是味质本身发生了变化。

(三) 相乘现象

相乘效果原本是药理学上的术语,指的是对某种相同症状的病,并用两种有效药物后,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用某一种药物或两种药物的和,也就是所谓药物的“协同作用”。

在调味学中,把同一味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呈味物质混合在一起,可以出现使这种味感增强的现象称之为味的相乘作用。

例如,甜味剂甘草酸铵本身的甜度为蔗糖的50倍,但与蔗糖混合共用后发现,其甜度可增大到蔗糖的100倍,这种甜度的增加并非是指简单的甜度之和,而具有相乘的效果。

又如,在氨基酸类和核苷酸类鲜味剂间就存在这种味的相乘现象,把95克味精(氨基酸类鲜味剂)与5克肌苷酸(核苷酸类鲜味剂)相混合,混合后所呈现的鲜味相当于600克味精所呈现的鲜味强度,从中可以很明显看出这种鲜味强度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鲜味加成,而是鲜味相乘。强力味精的出现就是利用了味的这种相乘现象。

在实际烹调过程中,为了增强菜肴的鲜味,也常常运用到这种味的相乘作用。如在制作某些炖、煨的菜肴(如佛跳墙等)时,经常要选用多种的原料,一般是将富含肌苷酸的动物性原料(鸡、鸭、蹄膀、猪骨、鱼、蛋等),与富含鸟苷酸、鲜味氨基酸和酰胺的植物性原料(竹笋、冬笋、香菇、蘑菇、草菇等)混合在一起进行炖、煨,利用这些原料中不同的鲜味物质之间发生味的相乘作用,使得整个菜肴的鲜美滋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

(四) 相消现象

两种不同味觉的呈味物质以适当的数量相互混合后,可使其中每一种的味感要比它单独存在时所呈现的味感有所减弱,这种现象即为味的相消现象。

例如,食盐、砂糖、奎宁、醋酸分别呈现咸、甜、苦、酸四种不同的味觉,在它们之间,把其中任何两种以适当浓度混合后,会使其中任何一种味感要比单独存在时的味感要弱,这种现象就是味的相消现象。

我们在做菜时,不慎把菜的味调得过酸或过咸时,常常可以再加入适量的糖,这样就使菜肴原来的酸味或咸味有所减弱,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糖与食盐或醋酸之间具有味的相消作用的原理来达到减轻菜肴酸味或咸味的目的。

根据以上四种规律,我们可以将几种单一味的呈味物质相按适当的调配比例相互混合,从而创造出多种多样诸如鱼香味等仿生的复合味。作为寺院菜的素菜体系,就比较好地利用了味觉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在味觉仿生方面(如素菜荤味)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国烹饪在调味技术方法上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最新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4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与图书相比,期刊的特点之一是()。 A.顺序编号,连续出版B.便于检索 C.稳定性、系统性强D.信息量大 2.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几种出版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需要依赖电子计算机B.具有交互功能 C.不需要事先复制就可以发行D.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 3.出版物的制作单位是()。 A.通过物化劳动印刷或复制出可以大量传播的出版物的单位 B.能使作品成为最终出版物产品的单位 C.出版单位与发行单位的桥梁 D.能把精神生产内容制成“母版”供复制单位使用的专门单位 4.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 A.登记制度B.注册制度C.备案制度D.许可制度 5.开发、利用出版信息资源的途径之一是()。 A.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编辑、校对工作自动化 B.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等 C.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尽量只使用一个书号 D.充分利用外审力量完成大部分稿件的审稿和加工整理 6.新技术的发展对出版业产生的影响中不包括()。 A.出版物的类型发生重大变化B.出版业的结构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编辑工作的环节大大简化D.出版业的生产力空前提高 7.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以()为最多。 A.历书、韵书B.佛经、佛像C.四书五经D.诗词曲选本 8.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铜活字印刷活动是印制()。 A.《大藏经》B.《四库全书》C.《古今图书集成》D.《邸报》 9.我国出版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民办出版机构是()。 A.同文书局B.拜石山房C.墨海书馆D.扫叶山房 10.某文学期刊原为季刊,现拟改为月刊,主办单位应该报()审批。 A.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B.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C.新闻出版总署D.所在地省级文化局和工商管理局 11.一位大学讲师2003年调入某出版社。如果他要担任书稿的责任编辑,就必须()。A.在2003年通过初级或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B.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C.在2003年或2004年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D.在2003年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12.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登记制度。凡在一个登记期内(),缓登一年。A.有一次年度考核不合格B.脱离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两年 C.因违法而受到刑事处罚 D.伪造学历和出版专业工作资历证明 13.对未办理备案手续而出版的属于重大选题范围的出版物,无论内容有无问题,首先应该责令出版单位()。

食品调味学

調味學 第一章味的科學 第1節味 第2節味的種類 第3節味的各種現象 第二章鹹、酸、甜、苦、鮮(五味) 第1節鹹味&調味料 第2節酸味&調味料 第3節甜味&調味料 第4節苦味&調味料 第5節鮮味&調味料 第三章辣味、澀味、麻辣味等 第1節辣味 第2節澀味 第3節麻辣味 第4節金屬味 第四章胺基酸與胜肽 第1節胺基酸的味 第2節胜肽的味 第五章天然抽取物和天然調味料 第六章香辛料

第一章味的科學 食品素材→新鮮、品質好 ↓烹調加少許鹽、醬油 美味食品 第1節味 味: 美味or不美味由下列決定: a.五感: b.外在因素:(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生理狀態、心理狀態) ex.1:五感和食物的關係 味覺: 觸覺: 聽覺: 視覺: 嗅覺: ex.2:外在因素與味的關係 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 生理狀態 心理狀態

美味的組成第2節味的種類

味的接受器 1.乳頭依形狀而分: a.絲狀乳頭 b.茸狀乳頭 c.有廓乳頭 d.葉狀乳頭 2.味蕾 舌對各味敏感的區域

第3節味的各種現象 1.閾值:對刺激的劃分點或臨界值 對呈味物質而言,為最低呈味濃度 ex.食鹽水與清水的差別 2.對比現象 當兩個刺激(A or B)同時或相繼存在時,一般把一個刺激(B)的存在比另一個刺激(A)強的現象稱對比效果。 ex.第一組15%的糖水(A) 第二組15%的糖水(A)+0.001%奎寧(B) 練習:

3.變味現象 先攝食食物的味對後吃食物的味造成味質本身的變化,稱為變味現象。 ex.:1. 2. *對比現象:先攝食者造成後攝食者味道強弱之變化。 *變味現象:先攝食者造成後攝食者味道本身變味現象。 4.相乘現象 〔A+B〕>〔A〕+〔B〕 ex. 1%NaC1+0.02%麩胺酸鈉〔A〕→ 1%NaC1+0.02%機苷酸鈉〔B〕→ 〔A〕與〔B〕混合→ → 5.相抵現象 與相乘效果相反,會因另一味的存在,而使某味明顯減弱現象。 ex.1.醬油 ex.2.鹽醃製品 ex.3.糖精

2019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真题-基础知识中级试题及答案word精品文档14页

2019年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造纸术发明以前,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通行时间最长的载体是()。 A.甲骨 B.青铜器 C.竹木简牍 D.缣帛 2.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产生于()。 A.商代 B.战国时期 C.东汉时期 D.西汉时期 3.在中国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中,首先传入的国家是()。 A.朝鲜 B.越南 C.印度 D.日本 4.活字发明以后,我国用泥、木、金属对活字印刷进行多方的实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铜活字印书。 A.《宋诸臣奏议》 B.《蔡中郎集》 C.《白氏文集》 D.《元氏长庆集》 5.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有确切刻印日期的印刷品是()。 A.《妙法莲华经》 B.《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C.《陀罗尼经咒》 D.《金刚经》 6.清朝采用木活字印书规模最大的一次活动是印()。 A.《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B.《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C.《康熙字典》 D.《子史精华》 7.政府刻书,又称官刻,是指中央国家机构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等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始于()时期。 A.五代 B.宋代 C.元代 D.唐代 8.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是在宋朝发明的,比德国谷腾堡的同样技术早()。 A.300年 B.400年 C.500年 D.1 000年

9.我国报纸印刷的开端出现在()。 A.明初 B.明末 C.清中期 D.清末 10.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是在()。 A.唐代 B.宋代 C.近代 D.现代 11.宋代官刻机构很多,其中刻书规模数量最大的是()。 A.大理寺 B.进奏院 C.国子监 D.兴文署 12.西洋机械化印刷技术传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是()。 A.17世纪 B.18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13.1920年,我国出版了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瞿秋白 1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出版工作,党的主要创建人在党初创时期都曾进行过出 版活动,毛泽东主编了()。 A.《新青年》 B.《共产党》月刊 C.《中国青年》 D.《湘江评论》 15.198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提出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要求,其中的一项是()。 A.放开经营方式,搞活发行渠道 B.放手发动群众,搞活各类书店 C.放开购销形式和发行折扣,搞活购销机制 D.放开管理方式,搞活出版社 16.2019年12月25日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是由()制定的出版行政法规。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新闻出版总署 D.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文化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17.在《出版管理条例》规定的设立出版单位应具备的条件中,对出版单位的业务范围、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的要求是()。

食品配方设计知识

食品配方设计知识 一、食品配方设计概述 所谓配方设计,就是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工艺条件,通过试验、优化、评价,合理地选用原辅材料,并确定各种原辅材料的用量配比关系。 如何开发一个新产品,如何设计一个新配方,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要设计一个好的食品配方,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技术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二、配方设计需要哪些基本功 1、熟悉原料的性能、用途及相关背景 每种原料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你只有熟悉它,了解它,才能用好它。在不同的配方里,根据不同的性能指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原料十分重要。 2、熟悉食品添加剂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领域,它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食品工业的灵魂。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各种特性,包括复配性、安全性、稳定性(耐热性、耐光性、耐微生物性、抗降解性)、溶解性等,对配方设计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3、熟悉设备和工艺特点 熟悉设备和工艺特点,对配方设计有百利而无一害;只有如此,才能发挥配方的最佳效果,才是一项真正的成熟技术。 比方说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夹层锅熬煮和微电脑控制真空熬煮、三维混合和捏合混合等,不同设备导致不同的工艺和配方。 4、积累工艺经验 不多叙述,重视工艺,重视加工工艺经验的积累。就好比一道好菜,配料固然重要,可厨师的炒菜火候同样重要。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工艺,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差天壤之别,这需要进行总结、提炼。 5、熟悉实验方法和测试方法 配方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单因素优选法、多因素变换优选法、平均试验法以及正交试验法。一个合格的配方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实验方法及测试方法,这样才能使他不至于在做完实验后,面对一堆实验数据而无所适从。 6、熟练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办公自动化150道基础知识题

1.办公自动化的简称是___b__。 A) OZ B) OA C) IC D) IT 2.信息技术的全称是_d____。 A) System Technology B) Office Automation C) Information Education 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办公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__b___。 A) 行为科学B) 系统科学 C) 管理科学D) 计算机科学 4.办公自动化里___b__是决定因素。 A) 人和设备B) 人 C) 设备D) 人和管理 5.以下哪项不是办公自动化的六大要素___a__。 A) 办公人员、办公系统B) 办公制度、办公技术工具 C) 办公人员、办公机构D) 办公信息、办公环境 6.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服务于某种目标的__a___处理系统。 A) 人机信息B) 网络信息 C) 自动D) 中心 7.直接影响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总体机构的是___c__的设置。 A) 办公制度B) 办公人员 C) 办公机构D) 办公环境 8.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处理各种办公信息的技术叫:a_____。 A) 办公信息处理技术B) 网络信息处理技术 C) 计算机管理技术D) 系统信息存储技术 9.下列__c___是OA系统的信息存储设备。 A) 打印机B) 传真机 C) 磁盘D) 光驱 10.打印机是OA系统的___a__设备。 A) 信息处理B) 通信

C) 信息存储D) 信息发生 11.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性是__d___。 A) 传染性和寄生性B) 隐蔽性和破坏性 C) 潜伏性D) 以上都是 12.以下是文字处理软件是:_d____。 A) Photoshop B) Flash C) Net meeting D) WPS 13.以下设备为输入设备的是_c____。 A) 显示器B) 主机 C) 键盘D) 打印机 14.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核心是__d___。 A) 文字处理技术B) 办公通信技术 C) 办公网络技术D) 办公信息处理技术 15.CPU的中文含义是___d__。 A) 运算器B) 计算器 C) 控制器D) 中央处理器 16.衡量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单位通常是__a__。 A) 字节B) 比特 C) 块D) 以上皆不对 17.操作系统是属于___a__。 A) 软件系统B) 应用系统 C) 计算系统D) 办公系统 18.计算机软件由__b___组成。 A) 文档和数据B) 文档和程序 C) 程序和工具D) 工具盒数据 19.一个VGA屏幕的分辨率是640×480则说明___a__。 A) 它有307200个像素B) 它有307200平方毫米大小 C) 它有307200种色彩D) 它有307200种灰度 20.以下那些是图像处理软件的是____d_。

2019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9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1.关于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下面论述准确的是( )。 A.是在企业战略目标指引下,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B.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与一般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同 C.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D.为了取得经营活力,出版业必须以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为目标 答案:C 2.关于出版社经营目标,下面论述准确的是( )。 A.持续扩大出书规模,获取经济利益时出版社经营的基本目标 B.出版社一般以单一利润指标确定为自己的经营目标 C.一个准确的目标有利于卸掉各部门高效率地工作 D.出版社往往把树立品牌作为出版社经营的首要目标 答案:C 3.一个决策者在作任何决策之前都必须( )。 A.目标明确 B. 明确问题 C.收集数据 D. 找出原因 答案:A 4.关于目标管理,下面各项中不准确的是( )。 A.必须坚持“三审制”,不能下放选题的决策权和稿件的终审权 B.目标管理一般分为出版社、部门、个人或项目小组三个不同层次 C.编辑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在某种水准上就是“个人承包“ D.目标管理制能够调动出版社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效益化 答案:C 5.以下关于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前者强调的是工作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后者强调的是个人在本岗位上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B.前者着眼于出版社的整体工作;后者是将目标落实到个人 C.前者带有一定的微观性,是后者的分解和细化 D.前者的重点在于指标体系的制定和分解,后者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定岗定人 答案:C 6.在出版社中,( )主要适用于编辑部门和出版部门。 A.以计件考核为主的岗位责任制 B.以智能考核为主的岗位责任制 C.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 D.其他 答案:C 7.关于聘用制对出版单位理解管理的作用,以下各项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B.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 C.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关系转变 D.由单位用人单位向国家用人转变 答案:D 8.关于出版社缴纳增值税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是对出版单位取得的收入中增值部分课征的一种税 B.出版社的各种收入都要缴纳增值税 C.当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等于销项增值税额扣除当期累计进项增值税额的差额 D.增值税的计算结果能够为负 答案:B 9.关于图书质量管理,下述不准确的是( )。 A.图书质量管理包括所载内容和编校两个方面

(完整版)食品调料采购合同完整

食品调料采购合同 供方:北京兰贵祥商贸有限公司 需方:北京旺艳源食品店 供需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经充分协商,就需方在合同期内,不定时、不定量向供方采购调味料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二、单价说明: 1、该单价为到厂交货价格,包含供方的成本、运费、税费等所有价格构成部分; 2、该单价原则上在合同期内不得变动; 三、质量要求:供方提供的货物,必须符合双方确认的需方企业标准,需方企业标准没有要求的,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上述标准都没有要求的,应当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要求及需方实际使用之目的。 四、数量要求

1、数量以供方当次订单为准,允许有5%的溢短装,具体结算以需方实际收到的经验收合格的货物数量为准。 2、如供方已在货物包装外明示标准数量,经需方检验实际数量低于该明示数量的,需方可扣除差异数量的3倍以下的货款。 五、货物交付:供方在需方指定地点完成交付,交付前的风险及运费由供方承担。 六、验收: 1、货到后,需方依附件所示验收标准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需方有权依具体状况作扣罚接收、罚款或退货处理。需方在使用过程中复检,复检发现不合格、品质不一或不能正常使用的其他情况,可以直接从保证金中扣除该批货物全部货款,造成其他损失供方仍应继续赔偿。 2、若供方产品质量不符合需方质量要求,需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并要求供方承担损失。 七、结算方式:签订本合同后三日内需方支付定金伍拾万元整,剩余货款待全部货物送抵验收合格后三日内由需方(转账/现金)支付给供方。 账户名称: 账号: 开户行: 八、合同期内供方必须保证及时、充足的供应需方货物,如供方连续两次无法正常供应货物,除非有正当理由,需方将扣除供方全部的履约保证金。 九、其它要求:供方不得出于谋求不正当利益之目的,而以供方或供方人员的名义向需方人员提供物质利益或私人事务上的便利或者利益许诺;一旦需方发现,供方须向需方支付该部分金额(或折价金额)的100倍作为违约金,同时需方有权终止合同,并有权从供方的货款及保证金中直接扣除该部分违约金。 需方对供方的此种贿赂行为的追溯处理权不受时间限制,若需方人员主动索取以上不当利益,供方应向需方报告,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十、违约责任: 1、供方应具备持续供货能力,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向需方公司供货(不可抗原因除外,)否则应向需方支付当次订单总价30%的违约金,造成损失的供方须负责赔偿。 2、供方不能保证某一批及时供货,应当在收到订单后2小时内通知需方,未能履行通知义务,供方除承担当次订单总价30%的违约金外,还应赔偿甲方因此所受的实际损失。 3、若因供方提供的发票不合法,导致需方发生的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等均

食品配方设计七步

食品配方设计七步 优质的产品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配方,所以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配方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食品的配方设计是根据产品的工艺条件和性能要求,通过试验、优化和评价,合理的选用原辅材料,并确定各种原辅材料用量的配比关系。 食品配方设计一般分为七个步骤:一是主体骨架设计;二是调色设计;三是调香设计;四是调味设计;五是品质改良设计;六是防腐保鲜设计;七是功能营养设计。 主体骨架设计 主体骨架设计主要是主体原料的选择和配置,形成食品最初的形态,它是食品配方设计的基础,对整个配方设计起导向作用。食品主体骨架设计是后续设计的载体,全部加工完成之后才能确定食品的最终形态。 食品主体骨架设计中的主体原料是根据各种食品的类别和要求,赋予产品基础骨架的主要成分,体现食品性质的功用。主体原料的选择必须符合的要求:卫生性和安全性、营养和易消化性、贮藏耐运性、整齐的外观、良好的风味、食品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主体原料的量化通常采用倒推法,先设定主体原料的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其他辅料的添加量,对于主体原料在食品所占的具体比例,要在最终配方设计完成才能确定,其中对主体原料量化的关键是处理好主体原料与辅料的比例问题。 调色设计 食品讲究色、香、味、形,首先就是色。食品的色泽作为食品质量指标越来越受到食品研究开发者、生产厂商和消费者的重视,调色设计在食品加工制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调色设计中,食品的着色、发色、护色、褪色是食品加工重点研究内容。 食品的调色设计与食品的加工制造工艺和贮运条件密切相关,并受到消费者的嗜好、情绪、传统习惯等主观因素,以及光线、环境等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对食品调色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使用符合相关规定的着色剂;根据食品的物性和加工工艺选择适当的食品着色剂;根据食品的形态,选择适当的添加形式;根据食品的销售地区和民族习惯,选择适当的拼色形式和颜色;食品的调色方法要严格按照国家对着色剂的规定进行;控制食品加工工艺。 调香设计 所谓调香设计就是将芳香物质相互搭配在一起,由于各呈香成分的挥发性不同而呈阶段性挥发,香气类型不断变换,有次序的刺激嗅觉神经,使其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产生嗅觉疲劳,让人们长久的感受到香气美妙之所在。食品的调香设计就是根据各种香精、香料的特点结合味觉嗅觉现象,取得香气和风味之间的平衡,以寻求各种香气、香料之间的和谐美。 食品的调香不仅要有效、适当的运用食用香精的添加技术,更要掌握食品加工制造和烹调生香的技术。食用香料的使用要点如下:要明确使用香料的目的;香料的用量要适当;食品的香气和味感要协调一致;要注意香料对食品色泽产生的影响;使用香料的香气不能过于新异。

OA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

OA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一)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240 目前,总公司办公自动化(OA)系统已经上线运行。实现办公自动化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一种变革,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作用,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便于操作者学习OA系统、掌握O A系统,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辟《办公自动化知识和使用技巧》专栏,陆续刊发OA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广大O A系统用户服务。——编者 1、[起草]节点为起草“总公司发文”的人;一般起草后送部门领导核稿,核稿后送盖章环节盖本部门电子印章;盖章后需要会知相关部门的送相关部门处理,没有会知的送总公司领导签发; 2、[核稿]节点一般为本部门领导,核稿后若有需要修改的可以直接修改,也可以送起草人修改;不需要修改的在审批单核稿处盖个人图章或签名,然后返回起草人; 3、[盖章]节点一般为本部门文书,管理公章的人,若总公司发文通过本部门领导核稿,并已加盖个人盖章或签名;则盖本部门电子印章;若所收到总公司发文不符合盖章条件,可以返回给起草人做相应修改;重新核稿; 4、[会知部门]节点是总公司发文中需要会知的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办公室收到该文,应送部门领导,由部门领导给出会签意见; 5、[会知部门领导]节点可以直接写出会签意见,也可以指定某处室来办理,最终写出会签意见; 6、[处室文书]节点若收到总公司发文,则根据部门领导意见,送处室领导;

7、[会知处室领导]节点一般为处级领导,收到该文可以写出本处室意见,也可以指定办理人办理; 8、[处理人]节点根据处室领导意见,进行办理;办理后返回给处室文书; 9、[总公司领导秘书]节点收到总公司发文后,把正文转成领导批示后送给总公司领导签发;若发现起草人送文送错了,可以送其他领导秘书,也可以直接返回给起草人;领导签发后送总公司文书编号; 10、[签发]节点为总公司领导,同意签发则在表单上手写签发意见;若不同意,则写不同意意见,或直接返回给秘书;也可以在正文中进行批阅; 11、[编号]节点,收到该文,若属于上行文并得到总公司领导签发,则编文号; 12、[套红]节点收到该文,对该文进行正文排版、套红; 13、[校对]节点收到该文,对该文进行校对; 14、[用印]节点,收到该文若满足盖章条件则在正文盖总公司电子印章;若该文格式,排版有问题可返回套红步骤进行修改; 15、[分发]节点是总公司发文审批过程结束后,返回给起草人,由起草人分发该文,送相关单位传阅; 16、[传阅]节点是需要相关单位来阅读、执行该文内容的情况; 17、[结束]流程结束标志;(待续)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最全知识总结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最全知识总结

第一章出版概论 第1节出版活动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1906年清政府《大清印刷物专律》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 编辑、复制、发行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文字作品、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美术、 建筑作品、摄影、电影、设计图、地图、模型、计算机软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

向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 产力发展 2)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 的发展速度 3.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促进文化交流 第2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 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5.坚持质量第一:选题对路、内容正确充实,有尽 可能高的思想性、科学性或艺术性,对出版物的编校质量、装帧设计 质量、物质生产质量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 查细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附件13:0307 调味料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 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调味料产品是指除酱油、食醋、味精、鸡精调味料、酱类外的其他调味品。按其形态可分成固态调味料、半固态(酱)调味料、液体调味料和食用调味油。固态调味料包括鸡粉调味料、畜、禽粉调味料、海鲜粉调味料、各种风味汤料、酱油粉以及各种香辛料粉等。半固态调味料包括各种非发酵酱(花生酱、芝麻酱、辣椒酱、番茄酱等)、复合调味酱(风味酱、蛋黄酱、色拉酱、芥末酱、虾酱)、油辣椒、火锅调料(底料和蘸料)等;液体调味料包括鸡汁调味料、烧烤汁、蚝油、鱼露、香辛料调味汁、糟卤、调料酒、液态复合调味料等;食用调味油包括花椒油、芥末油、辣椒油、香辛料调味油等。调味料产品申证单元为4个。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获证产品名称和产品的品种即调味料(液体、半固态、固态、调味油)。调味料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0307。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 (一)基本生产流程 1.固态调味料: 原料→前处理(分选、干燥或杀菌)→粉碎(制粉)→调配(筛分)→包装→成品

2.半固态(酱)调味料: 原料→前处理→加工(盐渍、水解、烘炒、均质或乳化等)→调配→(杀菌)→包装→成品 3.液体调味料: 原料→前处理(除杂、清洗)→煮沸(抽提)→调配→杀菌→包装→成品 4.食用调味油: 原料→前处理(选料、洗料)→烘炒→压榨→淋油→调配→包装→成品 (二)关键控制环节:原料控制、调配、杀菌。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1.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2.微生物指标超标;3.原料不符合生产要求。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 (一)生产场所 企业应具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厂房、原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生产用厂房能满足原料处理、加工、调配、杀菌、后处理和包装的工艺要求。厂房与设施必须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并便于卫生管理和清洗、消毒。成品包装与生产区域要相对独立。并具备防蝇、防虫、防鼠等保证生产场所卫生条件的设施。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原辅料处理设备(筛选、破碎、蒸煮设备等); 2.加工设施(盐渍、水解、烘炒或制粉等设施); 3.调配设施; 4.杀菌设施(按需要); 5.包装设施; 6.封口设备。 此外,生产液体调味料的企业还应具备洗瓶机和灌装机。

办公自动化基础知识练习(OFFICE2010版)

1、_____工具可能用来验证Windows 7 上安装的设备驱动是否有数字签名。C) Sigverif.exe 2、_____技术可以防止信息收发双方的抵赖。C) 数字签名 3、_____是传输层以上实现两个异构系统互连的设备。D) 路由器 4、____是Windows 7 系统所具有的。D)以上都是 5、“先____后____”是Word 2010 环境下字处理的最大特点。D) 选定、操作 6、3G 是指_____。A) 3rd Generation 7、A1和D4中间的区域可以用_____来表示。C)A1:D4 8、CPU的中文含义是_____。 D) 中央处理器 9、E-mail地址的格式为_____。A) 用户名@邮件主机域名 10、E-mail地址格式为:usename@hostname,其中usename称为_____。A) 用户名 11、Excel 2010 工作表中可以进行智能填充时,鼠标的形状为_____。C)实心细十字 12、Excel 2010 中有多个常用的简单函数,其中函数AVERAGE(区域)的功能是_____。B) 求区域内所有数字的平均值 13、Excel 2010中,当鼠标拖曳时要按住Ctrl的操作是_____。A) 单元格复制 14、Excel 2010中,在选定单元格后进行插入行操作,新行会出现在_____。A) 当前行上方 15、Excel 2010中,在选定单元格后进行插入列操作,新列会出现在______。 A)当前列左方 16、Excel 2010中单元格C4代表_____。C) 第4行第3列 17、Excel 2010最多保留数字的_____位有效数字。C) 15 18、FTP是一个_____协议,它用以用来下载和传达计算机中的文件。A) 文件传输 19、Hub是_____ 。C) 集线器 20、Internet和WWW的关系是_____。B) WWW是Internet上的一个应用功能 21、IP 电话是在_____上传送语言的通信业务。A) Internet 22、IP地址是一串难以记忆的数字,人们用域名来代替它,完成IP地址和域名之间转换工作的是_____服务器。A) DNS 23、ISP的全称是_____。A)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24、Modem 中文解释为_____。C) 调制解调器 25、Outlook Express是_____。D)电子邮件系统 26、Sheet1:Sheet3!A2:D5表示_____。A) Sheet1,Sheet2,Sheet3的A2:D5区域 27、TCP/IP是_____。A) 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连协议 28、URL的作用是_____。B) 定位网页地址 29、Web上每一个页都有一个独立的地址,这些地址称作统一资源定位器,即_____。A) URL 30、Windows 7 中打开“轻松访问中心”的快捷键是_____。D) Windows徽标键+U 31、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_____。D) 树形结构 32、Word 2010 模板文件的后缀是_____。D) dotx 33、Word 2010 文档不可以另存为_____类型。D) flash 34、Word 2010 允许用户反悔,可撤销前面所做的_____步的操作。A) 成千上万 35、WWW是什么的缩写_____。 D) World Wide Web 36、WWW提供的搜索引擎主要用来帮助用户____。D) 在Web上快捷地查找需要信息 37、安装Windows 7 操作系统时,系统磁盘分区必须为_____格式才能安装。D) NTFS 38、按“格式刷”按钮,可以进行_____操作。A)复制文本的格式 39、办公自动化的简称是 _____。 B) OA 40、办公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_____。 B) 系统科学 41、办公自动化里____是决定因素。B) 人 4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核心是_____。D) 办公信息处理技术 43、办公自动化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以下哪个不属于其中?_____。D) 计划型OA 系统 44、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服务于某种目标的_____处理系统。A) 人机信息 45、操作系统属于_____。A)软件系统 46、撤销输入可以按_____键。A) Ctrl+Z 47、打印机是OA 系统的_____设备。A) 信息处理 48、单元格A1为数值1,在B1输入公式:=IF(A1>0,“Yes”,“No”),结果B1为_____。A) Yes 49、当前工作表是指_____。A) 被选中激活的工作表 50、当向Excel 2010 工作表单元格输入公式时,使用单元格地址D$2引用D列2行单元格,该单元格的引用称为。B) 混合地址引用 51、登陆Windows 7首先需要一个_____。B) 用户账户 52、电子邮件到达时,如果并没有开机,那么邮件将_____。D) 保存在服务商的E-mail服务器上 53、电子邮件系统具有的功能不包括: _____。D) 打印邮件 54、段落结束时,应按_____键,可继续输入新段落。A) Enter 55、非法的Windows 7 文件夹名是_____。 D) a*b 56、关闭Windows 7 的功能组合键是_____。D) Alt+F4 57、衡量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单位通常是_____。A) 字节 58、互联网上的都是基于一种协议,WWW服务基于_____协议。C) HTTP 59、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性是_____。D) 以上都是 60、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处理各种办公信息的技术叫:_____。A) 办公信息处理技术 61、计算机软件由_____组成。B) 文档和程序 62、计算机网络可以有多种分类,按拓扑结构分,可以分为_____结构等。C) 总线网、环形网、星形网 63、剪贴板的主要操作为:剪切、_____、粘贴。C) 复制 64、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需要网络硬件设备和_____。C) 网络操作系统 65、默认状态下位于Word 2010 屏幕底部的是_____。B) 状态栏 66、启动Windows 7 系统时,要想直接进入最小系统配置的安全模式,按_____。D) F8 67、如果要删除所选单元格中原有的数据,则选取单元格后单击_____键即可。A) Delete 68、如果要在“插入”和“改写”状态之间切换,可以按____键。A)Insert 69、如果用户想保存一个正在编辑的文档,但希望以不同文件名存储,可用_____命令。A) 另存为 70、如果在B2:B11区域中产生数字序号1,2,3…..,10,则先在B2单元格中输入数字1,再选中单元格B2,按住_____不放,然后用鼠标拖动填充柄至B11。B) Ctrl 71、使用_____键可以复制所选的文档内容。D) Ctrl+C 72、万维网WWW以_____方式提供世界范围的多媒体信息服务。C) 超文本 73、为网络提供共享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的计算机称之为_____。B) 服务器 74、文件的类型可以根据_____来识别。C) 文件的扩展名 75、文件夹中不可存放_____。C) 字符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出版概论 §1.1 出版活动(P1)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 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⑴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⑵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⑴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⑵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OA的五种基础类型

OA一词最早的提出是从政府信息化里提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办公自动化,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中,早期的OA系统都是政府提出需求,由软件开发商为政府专门定制开发,使得我国OA系统发展多样化,但没有形成商业规范。 OA这个词,在国外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依据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水平一般的我就不说了,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OA是基于即时通讯来做的。这一点厂商一般会自行开发一个即时通讯系统。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梦龙系统是这里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一款。 第二、OA是基于门户做的。微软虽然没有推出OA软件产品,但其STS/SPS往往被国内的一些企业当成OA来使用。很多中小企业对OA认识也就是一些门户网站。 第三、OA协同办公系统是基于流程做的。这类系统往往重点在流程设计和扭转上。他们将OA和日常工作中的表单扭转(例如:报销流程、请假流程等等)集合起来考虑。如果深入的,可以将工作流的理念和OA一起对客户进行灌输。不过目前工作流在全国的实践其实并不是很成功。很多理论性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大规模验证。因此,这类OA倒成了工作流的先行者了。 第四、OA是基于管理做的。这类OA主要考虑的是管理者的需求。应该说,如果说销售产品,满足管理者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也确实往往能够抓住客户的心。金和软件就是这样的。 第五、OA是基于知识管理做的。这一点和第二点有点想象。但更重要的理念是在于告诉你如何能够将知识管理好。说实话,知识管理这是一个谁也不敢轻易踏入的领域。据说可口可乐公司也上过知识管理,最后失败了,关键不是软件,而是企业的变革。 到此为止,选择OA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界定清楚OA是什么,然后再从中找出我们的需求重点。这样,OA项目至少会成功一半!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考试习题

壹、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汉字及其使用规范的表述,错误的是()。 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B.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 C.所谓异形词,是指汉语书面语中音同、义同而用法不同的词 D.汉字的整理包含简化笔画和精简字数两方面的内容 2.下列各字中,笔画数不同于其他字的是()。 A.凄B.逸 C.鸶D.虒 3.“奪”简化为“夺”,采用的简化方法是()。 A.简化偏旁B.保留局部 C.草书楷化D.换用简单符号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啜泣点缀辍学拾掇B.癖性荒僻开辟躲避 C.蠕动怯懦孺子嗫嚅D.惴惴湍急揣摩喘气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喧兴高采烈源远流长B.睿智成群结党翻来复去 C.暴躁怨天尤人声名狼藉D.裨益走头无路川流不息 6.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相映成趣截足先登优柔寡断

B.旁征博引铤而走险舍本逐末 C.违疾忌医大显身手变本加利 D.各行其是手屈一指众口铄金 7.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是()。 A.春风和旭,阳光灿烂,山谷里回荡着鸟儿们缭亮的歌声。 B.突然,蝉声戛然而止,树林里顿时一片寂静。 C.这小生灵虽然是缈小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它。 D.叶欣以身恂职的事迹见报后,人们无不为之感动。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是()。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C.墙上贴着一张标语,写着:“你为保护环境做过什么?” D.他一进门,说了声:“大伙儿都在等着你们呢!”就飞也似的跑开了。 9.下列句子中,计量单位用法不规范的是()。 A.我国城乡居民每天消费食用植物油1.7万吨,蛋1.87万吨,酒3.6万吨,布3.6万千米,煤60万吨以上。 B.白炽灯照明距桌面的最佳高度:15瓦为25公分,25瓦为45公分,40瓦为60公分,60瓦为100公分。 C.厦门海沧投资区距高雄港160海里,距香港287海里,距上海560多海里。 D.海南农业开发综合试验区,占地40多公顷。 10.下列句子中,数字用法不规范的是()。

调味类食品添加剂

调味类食品添加剂 食品甜味剂: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淀粉糖浆等糖是重要的营养素、食品原料,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分类: 按来源分: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 按结构、性质分:分为糖类(糖醇)和非糖类甜味剂,非糖类按结构又分为磺氨类、二肽类、蔗糖衍生物等。 按营养价值分:分为营养型和非营养型甜味剂,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能量含量不同。 非营养型甜味剂:能量为相同甜度蔗糖的2%以下,因此一般为非碳水化合物类(即非糖类甜味剂) 特点: 非糖类甜味剂特点 - 高甜度:甜度很高,用量极少; - 低热值:热值很小,在相同甜度蔗糖的2%以下; -无致龋性:不被口腔微生物利用,故不致龋; -甜味保留时间长; -加热时不易焦化; -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对血糖无影响 甜度及其影响因素 (1) 甜度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 甜度:指甜味的高低。 * 表示方法:设蔗糖的甜度为1或100,其它甜味剂的甜度是以此为标准的相对甜度。?(2)影响甜度的因素 -浓度、温度、介质、其它甜味剂 浓度越高,则甜度越大。 温度越高,甜度越小 介质:对甜度影响较大,不同介质影响不同。 酸:醋酸能提高甜味,盐酸无影响; 盐:浓度高时降低甜度,而浓度< 0.5%可提高甜味; 增稠剂:使甜度稍有提高。 甜味剂的协同效应:不同甜味剂混合时可互相提高甜度,此外还可改善味质、提高稳定性,减少使用量的作用。 常用甜味剂的特性与使用

优点: ?人工合成,化学性质稳定,应用范围广 ?不参与机体代谢过程,不提供能量 ?有利于牙齿健康,无致龋性 ?甜度高,用量少 ?价格便宜 缺点: ?甜味不纯正 ?安全性低 糖醇类甜味剂 糖的四大功能特性 味觉功能:提供纯正的甜味,以遮盖食品中的酸味、苦味,并赋予特殊的口感; 物理功能:为食品提供一定的体积结构和粘度,平衡渗透压,限制结晶过程,并降低水溶液的冰点; 化学功能:在高温下可变成焦糖,为烘烤食品提供焦黄色和焦糖香味,并可防止水果氧化变黑; ?(1)根据食品的品质和功能,以及生产工艺需要确定甜味剂 ?(2)使用高倍甜味剂替代蔗糖后,食品生产商能降低生产成本 ?(3)符合消费者对风味的要求,高倍甜味剂替代蔗糖产生的口味的差异能被消费者接受或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