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前胃驰缓的诊断和治疗

牛前胃弛缓病治疗实例

牛前胃弛缓病治疗实例 摘要介绍了牛前胃弛缓病的发病情况、症状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前胃弛缓病;症状;治疗 前胃弛缓是胃神经兴奋性降低、收缩力减弱、食物在前胃内不能正常消化和后送,因而腐败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该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于牛。近年由于保护生态,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舍饲牛、羊,或老弱牛、羊此病发生率较高,同时高产奶牛、老龄奶牛也常发病。在近几年笔者收治的40例牛羊中,年老体弱的有28例,饲喂不当引起的有11例,其它前胃疾病诱发的9例。该病发病季节不定,但夏秋交替时为多发期。 1 发病原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因体瘦、脾胃虚弱、腐熟草料功能减退而引起。如在养殖中利用干农活的空间,或胡乱饲喂农作物的副产品(如瓜藤、菜梗、烂菜叶等),粗、硬、腐、嫩、干湿不一,或久渴失饮,以致草谷难以腐熟化导,对胃黏膜感受器过度刺激,或长期饲喂粉状饲料也能导致该病的发生。此外,突然改变饲养方式,使役或饥饿后一次贪食过多粗硬、难以消化的饲料或偷食大量精料(如玉米、小麦及大豆等),引起瘤胃积食继发该病。同时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也能引起该病。另外,多种传染病、热性病和寄生虫病皆能引起本病。 2 症状及诊断 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卧地懒动,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饮、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减弱,鼻镜干燥,嗳气增多且有酸臭;有时腹痛,回头顾腹,间歇性臌气;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不太明显。严重时出现痛苦状,有磨牙啼腹表现。 2.1 主寒夹湿型症见耳鼻、四肢发凉,粪稀尿清,口流清涎,苔青微黄、鼻汗不成珠,脉象迟缓。 2.2 主湿热型鼻镜干燥龟裂,症重期长,龟裂严重。口黏膜乏津,舌色红带黄。粪稀软,粘黑恶臭,重者夹血丝黏液或干而成圆珠状;尿短黄,脉数。 2.3 脾虚型发病慢、病期长。见消瘦,毛焦卷腹,精神不振。鼻汗时有时无,不成珠;粪便粗糙,含未消化的草料,口色黄而脉弱;尿少,时清时黄。 2.4 外感型被毛粗乱无光,皮温不均,忽冷忽热,流涕,有时咳嗽,口色淡红,脉浮数,畏寒怕冷。

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胃瘫(gastroparesi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编辑本段1 临床特征: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编辑本段2 发病机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本病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2.1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 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胃镜检查见胃内粘膜及吻合口水肿对胃排空也有影响,但胃镜可顺利通过证明吻合口水肿并非造成胃瘫的主要原因。 2.2 手术本身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近年研究表明迷走神经的损伤导致残胃运动减弱,影响术后胃张力的恢复,降低胃的储存和机械性消化食物的能力。 2.3 胃肠道激素分泌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亦是可能的原因。胃远端切除和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返流造成胃酸、胃肠道激素、消化酶分泌与粘膜损伤等变化干扰胃的正常功能,加重了吻合口和残胃粘膜炎症和水肿。Coimbra CR研究发现IL-1β在术后胃排空

胃肠减压病人的护理常规

胃肠减压病人的护理常规 胃肠减压病人的护理常规胃肠减是应用负压的原理,通过胃管及减压装置抽吸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常用于解除和缓解各种原因所致饿肠梗阻,或作用消化道及腹部较大手术的术前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以及预防术后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忽然切口疼痛减轻腹胀,改善胃、改善胃肠壁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1.管道的护理:(1)保持管道通畅:定时挤捏胃管,防止胃内容物堵塞管道,必要时酌情调整胃管位置或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2)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注意事项: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嘱其丌能自行拔出管道。(3)保持胃肠减压器呈负压状态,以确保有效减压。(4)妥善固定胃管及胃肠减压器,检查胃管插入长度是否符合要求,每日更换固定胃管的胶布,如有污染或脱落随时更换,确保胃管在胃内。 2.口腔护理:留置胃管期间,病人容易感到口干,有异味、咽喉痛,应每天行口腔护理2 次,同时指导病人多用茶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无异味。 3.鼓励病人每日作深呼吸,或遵医嘱雾化吸入,预防肺部感染。 4.准确记录胃液色,量及性状。一般手术后12——24 小时内胃液可呈咖啡色或暗红色液吸出,应停止负压吸引,保留胃管,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并将24 小时的统计结果分别记录在体温图的相应栏内及护理记录单上。 5.胃肠减压期间禁止禁食禁饮,必须经口服药时,可舌下含化或研碎调水后注入,注入后夹管30 分钟,以免将药物吸出,影响疗效。 6.胃肠减压期间应严密

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如果胃液引出较多,呈草绿色,提示肠道有梗阻,应继续减压:如果病人腹胀缓解,胃液逐渐减少,肛门排气,提示肠功能恢复,遵医嘱停止胃肠减压、拔管。 7.胃肠减压时间>1 周,应更换胃管,经另一鼻腔置入。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术后胃瘫的护理

术后胃瘫的护理 术后胃瘫是指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指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进而使患者的胃处于“罢工”状态。据相关文献报道,胃瘫的发生率在0.6%~0.7%[1],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腹痛、反酸、呃逆、恶心和呕吐。我院从2002-2008年共发生术后胃瘫23例,经相关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综合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0~71岁,平均55.5岁;原发病:食管癌5例,胃癌10例,消化性溃疡5例,胃穿孔1例,胰腺癌2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均发生在术后5~12d,表现为术后3~5d有肛门排气,进流质饮食后上腹饱胀不适,反酸、腹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胆汁,部分患者出现频繁呃逆。体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振水声,排除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和药物史,符合国内胃瘫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采用保守治疗,本组病例均无再手术史。 1.4 转归: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观察及预防:术后病人应正确评估全身营养状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各种留置引流管的引流情况,注意病人伤口愈合情况,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如上腹饱胀、反酸、呃逆等,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如听肠鸣音等,对病人病情进展做到心中有数,指导病人活动和饮食,严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2 胃肠减压:胃肠减压能减轻胃平滑肌扩张,使胃得到有效休息,减轻吻合口水肿。胃肠减压时应注意妥善固定胃管,保持引流通畅,注意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作好记录。每晨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鼻腔清洁,更换负压装置前用50ml 0.9%生理盐水冲洗胃管,鼓励病人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感染发生。 2.3 呃逆的护理:呃逆是膈肌不由自主间歇性收缩运动,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刺激引起,它严重干扰患者休息,极大消耗病人体力,不利伤口愈合和肠

牛前胃弛缓状鉴别诊断与治疗

牛前胃弛缓状鉴别诊断与治疗 1 前胃弛缓致病因素 (1)饲料饲养失宜:长期饲喂粗硬、劣质、不易消化、易于发酵腐败、含碳水化合物过量及混有沙土及金属异物的饲料,喂后饮水不足等。(2)管理不当:过度使役、运动不足或过度。(3)继发于某些传染病(如结核、副结核等)、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营养代谢病(生产瘫痪、低磷血症等)及子宫、腹膜等炎症过程。 2 前胃弛缓的病理类型 2.1 酸碱性前胃弛缓 前胃内容物的酸碱度对前胃平滑肌固有的自动运动性和纤毛虫的活力有直接影响,前胃内容物的酸碱度稳定在pH6.5-7.0的范围内时,前胃平滑肌的自动运动性和纤毛虫的活力正常。如果超出此范围,不论过酸或过碱,则前胃平滑肌自动运动性减弱,纤毛虫活力降低,发生前胃弛缓。过食谷类等高糖饲料,发酵过程旺盛,常引起酸性前胃弛缓;过食高蛋白或高氮饲料,包括过量饲喂豆科植物和尿素,腐败过程旺盛,常引起碱性前胃弛缓。 2.2 神经性前胃弛缓 发生创伤性网胃腹膜炎时因损伤迷走神经腹支和胸支所引发的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是典型例证。应激性前胃弛缓亦属此类。 2.3 肌源性前胃弛缓 包括瘤、网、瓣胃的溃疡、出血和坏死性炎症所引发的前胃弛缓。 2.4 离子性前胃弛缓 包括生产瘫痪、运输搐搦、妊娠后期血钙过低或血钾过低所引发的前胃弛缓。 2.5 反射性前胃弛缓 包括创伤性网胃炎、瓣胃秘结、真胃变位、真胃阻塞、肠便秘等胃肠疾病经过中,通过内脏——内脏反射的抑制作用所继发的症状性

前胃弛缓。 3 前胃弛缓病因类型及其临床特征 3.1 原发性前胃弛缓(单纯性消化不良) 系饲料过粗过细、饲料霉败变质、饲草与精料比例不当、矿物质与维生素不足、环境条件突然变换等所致发的前胃弛缓,又称单纯性消化不良。 此类前胃弛缓的临床特征:只表现食欲减损、反刍障碍和瘤胃运动稀弱等前胃弛缓的基本症状;多取急性病程;用一般助消化促反刍药物治疗均能在3-5日内痊愈。 3.2 继发性前胃弛缓(症状性消化不良) 3.2.1 消化系统疾病口、舌、咽、食管等上部消化道疾病以及创伤性网胃腹膜炎、肝脓肿等肝胆、腹膜疾病经过中,通过对前胃运动的反射性抑制作用或因损伤迷走神经胸支和腹支所致;瘤胃积食、瓣胃秘结、真胃阻塞、真胃溃疡、真胃变位、肠便秘、盲肠弛缓并扩张等胃肠疾病经过中,由于胃肠内环境尤其酸碱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内脏——内脏反射作用所致。此类继发性前胃弛缓的特征:单发或散发;无传染性;消化器官病征突出。 3.2.2 营养代谢病包括牛生产瘫痪、酮血病、骨软症、青草搐搦、低钾血症、低磷酸盐血症性产后血红蛋白尿病、硫胺素缺乏症以及锌、硒、铜、钴等微量元素缺乏症。此类继发性前胃弛缓的特征:群体发生;无传染性;有特定营养代谢病的示病症状、证病病变和检验所见。 3.2.3 中毒性疾病包括霉稻草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杂色曲霉毒素中毒、棕曲霉毒素中毒、霉麦芽根中毒等真菌毒素中毒;白苏中毒、萱草根中毒、栎树叶中毒、蕨中毒等植物中毒;棉籽饼中毒、亚硝酸盐中毒、酒糟中毒、生豆粕中毒等饲料中毒;有机氯、五氯酚钠等农药中毒。此类继发性前胃弛缓的特征:群体发生;无传染性;有毒物接触史;有特定中毒病的示病症状和证病病变;组织器官和/或排泄物中可检出特定的毒物或其降解物。 3.2.4 传染性疾病如流感、黏膜病、结核、副结核、牛肺疫、布

胃瘫的症状及治疗

1、胃瘫的症状 胃瘫主要表现为腹胀和呕吐,一般在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时出现,呕吐呈溢出性,呕吐物为食物及含有或不含有胆汁的液体。 查体可见上腹部胀满,中下腹平坦,肠呜音微弱或消失。振水音阳性。辅助检查:应用X线或碘剂动态观察,可发现残胃扩张、无收缩或蠕动极弱,钡剂长时间停留在残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钡剂可呈点状或线状缓慢通过吻合口分散在输出肠段内。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扩张、无收缩和蠕动、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输出肠袢无梗阻现象。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很有价值。 2、胃瘫的发病原因 2.1、迷走神经切断术 胃瘫的发生直接与胃部手术的方式和次数有关。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26%;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 提示胃瘫的发生与胃失去神经支配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使近端胃迷走神经控制功能丧失,担负胃底松弛和容纳的后期紧张性收缩功能紊乱,导致液体排空加快。 2.2、术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 术后胃瘫发生与术后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2.3、糖尿病 血糖增高可使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缺乏胃窦收缩振幅、频率降低,幽门收缩,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迟,而且其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关。 糖尿病胃瘫患者的内脏神经轴突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非特异性树突肿胀。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3、胃瘫怎么治疗

胃瘫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2019年文档

胃瘫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胃瘫是一组以胃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表现是各种原因导致胃动力的下降,是腹部手术特别是胃部手术及糖尿病的并发症,常持续1 个月以上,临床处理比较棘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增强临床医生对胃瘫的认识,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病因及发病机制胃瘫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考虑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1迷走神经切断术胃瘫的发生直接与胃部手术的方式和次数有关。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26%;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提示胃瘫的发生与胃失去神经支配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使近端胃迷走神经控制功能丧失,担负胃底松弛和容纳的后期紧张性收缩功能紊乱,导致液体排空加快。而在远端胃,由于切断迷走神经干,使胃窦部研磨食糜的蠕动性收缩功能减弱,引起固体食物排空延迟。当迷走神经干切断时,引起小肠促动力激素分泌减少和异位起搏点抑制缺失。使胃窦压力波和十二指肠波分离,回推、分解食物成小颗粒能力减弱。由于波的延续性紊乱。导致胃内固体食物滞留相延长和排空延迟。此外,据研究显示:毕Ⅱ式吻合所致胃瘫发生率高于毕Ⅰ式,其原因可能是毕Ⅰ式吻合更符合生理状态,胃肠运动更协调。另外,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可使胃肠动力恢复更快也是因素之一。 DiVita 等研究表明。在行胃肠吻合数年后,毕Ⅱ 式吻合患者的胃蠕动

呈痉挛性,且不协调,而毕Ⅰ式吻合的患者胃蠕动则协调有效。术前流出道梗阻患者的术后胃瘫发生率较高,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胃壁水肿有关。 1.2Cajal 间质细胞Cajal 间质细胞 (intersitital-cellofCaiaI ,ICC) 作为胃电活动的起搏细胞和介导神经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起着调控胃肠道动力的作用:在术后胃瘫患者中,发现ICC 数量减少和结构萎缩、信号转导功能下降。部分学者认为,在行胃切除术同时切除胃大弯侧的胃电起搏点可能也与术后胃瘫的发生有关。 1.3术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术后胃瘫发生与术后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 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1.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有临床症状的胃瘫患者约占10%,其主要发病机制有以下理论。 1.4.1血糖增高可使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缺乏胃窦收缩振幅、频率降低,幽门收缩,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迟,而且其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关。 1.4.2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瘫患者的内脏神经轴突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非特异性树突肿胀。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胃瘫

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它是消化道手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又称为胃排空延迟症。 术后胃瘫的诊断标准: 1,术后5—7d肠蛹动功能恢复后进食即出现上胶饱胀,24h内呕吐大量胃液(1000 m1),或术后l周仍未恢复肠蛹动功能; 2,再置入胃管后,每天胃肠减压抽出之胃液量超过l ooo m1; 3,胃镜检查可见胃内有大量胃液港留,吻合口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水肿,但机械性肠梗阻不存在; 4,碘或钡剂造影检查,造影剂不能通过吻合口或幽门进入小肠; 5,无明显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6,未用减缓平滑肌收缩之药物; 7,无引发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 治疗和结果胃瘫的病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代谢正常,营养、支持治疗,近年又加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采用红霉素250 mg静脉滴注,1次/6h,连用3—5d有明显效果;也可经胃镜置入营养管于吻合口远端小肠潜入吗丁琳、西沙比利,也有病例加用溴斯的明o.5mg,1次/6h,连用5d,取得较好疗效。 结果:胃瘫缓解时间在l0 d以内者为30%,ll—15d 为30%,16—20d 为30%,剩下10%的患者缓解期平均为:60d。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占整个胃瘫综合征发病率的19%。 本病的可能发病机制有: ( 1 ) 胃动力障碍; ( 2) 胃肠运动的不协调性; ( 3) 胃壁顺应性降低; ( 4 ) 胃电活动异常, 胃电节律紊乱使胃产生逆向移行性慢波, 胃收缩运动减弱或缺乏,干扰胃肠道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 ( 5 ) 异常的胃肠激素和肽类的作用; ( 6) 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迷走神经切除及糖尿病累及内脏植物神经后易发生胃瘫, 抗胆碱能药物能诱发和加重胃瘫; ( 7) 胰高血糖素血症、高血糖、应激、感染、代谢及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瘫的发生。 非胃手术后胃瘫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胃手术后胃瘫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迷走神经损伤,吻合口炎症水肿及胃肠激素失调等有关。但非胃手术时胃壁的完整及神经支配并没有受到破坏,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胃手术后胃瘫有所不同。手术创伤可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并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抑制胃动力;同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收缩。 诊断标准:( 1 ) 胃引流量超过800ML/天,持续时间超过10天;( 2) 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4 ) 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5 )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 治疗: 一般治疗: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且每天用3 %温盐水、普鲁卡因、地塞米松等药物胃内灌洗,以减轻胃粘膜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本组资料中用此方法未见明显效果。②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充钾。因低钾本身可致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③加强营养支持,供给足够热量,适量输入新鲜全血、血浆、白蛋白等。对病情重,病程长者,最好采用全胃肠外营养( TPN) 治疗。④维生素B1 的应用,维生素B1 是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 机械刺激:胃镜检查不但有利于明确胃内病灶,还是一种有效的刺激。 安装起搏器:文献报告经导管胃内安装起搏器,通过电刺激促进胃蠕动,已取得较好疗效。 高渗作用:胃造影的同时,其造影剂的高渗作用可减轻消化道水肿,促进消化道蠕动。 药物治疗:促胃动力药有如下: ①胃复安,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促进胃的排空,并能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止胃内容物返流。我们均首选胃复安20 mg 静脉滴注,1 次/ 天,临床上40 %~60 %的患者可改善症状。但长期使用后因其同时也能拮抗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可产生神经精神症状。②吗丁啉,作用机理同胃复安,但外周作用强。主要作用于胃肠道,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抑制恶心、呕吐。因对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无拮抗作用,因而不产生神经精神方面的副作用。③西沙比利,是一种能激活52羟色胺第4 受体的新型胃动力药,同时也作用于胃肠道壁内神经末梢,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发挥胆碱能作用,对整个消化道平滑肌均有促动力作用。临床应用表明对术后胃无力症有较好效果。④红霉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促胃动力药,其作用原理是直接与胃动素受体结合,发挥胃动素样作用,但它并不刺激胃动素分泌。除对胃有显著的促动力作用,加速胃排空外,还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防治返流性食管炎。近年临床应用表明,对糖尿病性胃无力和胃手术后特别是迷切术后胃无力症有较好疗效。⑤溴新斯的明,是一种与新斯的明相类似的药物,主要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胃排空,对胃瘫患者有较好疗效,建议使用,10~20 mg/ 次,3 次/ 天。 辅助理疗和针灸治疗 手术治疗:应耐心等待,不宜盲目手术探查。上述保守治疗短时期内常不能奏效,如估计胃瘫恢复时间较长,又无TPN 条件时,应再手术行营养性空肠造口。对大的腹部非胃手术,最好在手术时放置营养性空肠造口,以备万一,特别在无静脉高营养条件时更为重要。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不同程度胃瘫的14例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一对一地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进行细致完备的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疏导、术后及时止吐、持续胃肠减压、洗胃、营养支持、观察不良反应等。结果:14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全部康复出院,其中住院时间最长的43d,最短的22d。结论:做好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术后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护理 胃瘫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是直接影响术后疗效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存在0.2%~6.0%的发病率。我院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310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胃瘫14例,发病率为4.5%。通过对这14例患者护理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选取的14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43~77岁。原发疾病:消化性溃疡出血2例,溃疡穿孔1例,胃癌11例。手术方式:胃大部切除术毕Ⅰ式吻合术4例,毕Ⅱ式吻合术11例。 1.1.1 诊断标准(1)患者拔除胃管后频繁的呕吐恶心,经多项检查提示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2)患者每日胃液引流量大于800ml,持续10d以上;(3)患者无较为明显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4)无其他可导致胃瘫的疾病;(5)未应用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类药物。 1.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上腹部胀满不舒、恶心、呕吐,呕吐物大部分为混杂胆汁的胃液,肛门无排便及排气。查体可及上腹部胀满,胃脘部振振有水声,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 1.2 护理禁食、洗胃、持续胃肠减压、促进胃动力药物的应用、中医疗法及营养支持。 1.2.1心理疏导在经历了自身疾病的困扰和手术病痛的折磨之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降至最低点,加之不能进食、频繁呕吐、胃管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共同的心理表现为:焦躁、多虑、易怒、逆反等。护理人员应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一对一地对胃瘫患者进行完备的护理。每位病人配备一名其信赖的护理人员,通过每日与患者进行倾听、交流、安慰及鼓励等行为方式,着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对患者较为通俗地讲解该病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治疗方式及预后等,帮助患者树立

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

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 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其它情况,随时了解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及治疗反应与效果,及时、正确的采取有效地救治措施。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病人应鼓励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咳嗽训练。 三、加强临床护理 1、眼睛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应注意眼睛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性纱布,以防角膜干燥而致溃疡、结膜炎。 2、口腔护理对不能经口腔进食者应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发生口腔炎症、口腔溃疡、腮腺炎、中耳炎、口臭等。 3、皮肤护理危重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大量出汗、营养不良及应激等因素,有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故应加强皮肤护理,做到“六勤一注意”,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勤整理,注意交接班。 四、肢体被动锻炼病情平稳时,应尽早协助病人进行被动肢体运动,每天2—3次,轮流将病人的肢体进行伸屈、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并同时做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帮助恢复功能,预防肌腱、韧带退化、肌肉萎缩、

关节僵直、

静脉血栓形成和足下垂的发生。 五、补充营养和水分为保证病人有足够营养和水分,维持体液平衡,应设法增进病人饮食,并协助自理缺陷的病人进食。 六、维持排泄功能协助病人大小便,必要时给予人工通便及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留置尿管者执行尿管护理常规。 七、保持各类导管通畅各类引流管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保持其通常,防止逆行感染。 八、确保病人安全合理使用保护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室内光线宜暗,工作人员动作要轻,避免因外界刺激而引起抽搐。准确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医疗安全。 九、心理护理 1、态度要和蔼、宽容、诚恳、富有同情心;语言应精炼、贴切、易于理解;举止应沉着、稳重;操作应娴熟认真、一丝不苟,给病人充分的信赖感和安全感。 2、在任何操作前应向病人做简单清晰的解释,取得配合。

15例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技巧

15例上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技巧 发表时间:2011-08-16T08:51:41.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李小曲王婧段兰芳[导读]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 李小曲王婧段兰芳(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045000)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043-02、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瘫病人的护理。方法对近5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15例功能性胃瘫的病例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过10—25天非手术治疗,精心护理治愈出院。结论功能性胃瘫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并以老年人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居多,发生胃瘫时,及时给予相关的护理,配合相关的非手术治疗均可以治愈。 【关键词】腹部手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护理 功能性胃瘫是指胃肠排空障碍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并以老年人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居多。胃肠道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为10%-46%[1],并成为导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近5年我科收治的腹部手术的病人有15例发生功能性胃肠排空障碍-胃瘫。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15 例。男 9 例,女 6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 60岁。均为我科近 5年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10例;胰头癌 2例,胆囊结石3 例。 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人于手术后排气后进流食2-3d后出现上腹部胀满感,随之出现程度不同的恶,呕吐,呕吐量大,一般不含胆汁,呕吐后感觉上腹部饱胀感消失或稍觉舒适,无明显的腹痛,可有排气、排便。查体可见上腹部饱满,消瘦的患者可见胃型,无明显的压痛或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扣诊为鼓音,振水音阳性,听诊肠鸣音正常或减弱。 2 结果 本组 15例经过非手术治疗,同时进行精心护理,患者术后 8-21天恢复胃肠功能,多数在术后2-3周后恢复。 3 讨论 胃肠排空障碍属功能性疾病,其演变和转归具有自限性[2]。通常认为是胃手术后的胃瘫,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迷走神经损伤、吻合口炎性水肿以及胃肠激素的失调有关[3]。 而非胃手术的胃瘫发生的机制,是由于手术的创伤可激活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并通过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抑制胃动力;同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的收缩[4]。此外手术的应急状态可导致胃肠激素产生和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使胰高血糖素和促胰液素增多,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减少。其病程长,往往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痛苦,而且也增加经济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可以减轻患者应激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我们的护理体会如下: 3.1 心理护理本组病人术前对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对手术寄予厚望,当出现胃肠排空障碍时,患者的心情比较急躁,部分患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配合医师耐心地讲解病情,多与患者交谈,对其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他们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2 胃肠减压的护理禁食水、胃肠减压是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往往时间较长,选择细硅胶胃管,并且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向患者说明胃肠减压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密切观察胃肠减压的引流情况,准确记录引流量并观察病人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有无改善,若腹胀明显,引流量减少时,应温水冲洗胃管,并酌情洗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高渗溶液胃管注入以减轻吻合口的水肿。置管期间还应注意口腔护理。 3.3 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功能性胃肠排空障碍患者采取禁食水措施,再加上病人手术创伤大,术后入量减少,胃液大量丢失,多数需要长期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因此需要留置锁骨下穿刺置管或PICC。防止导管堵塞和脱落,以及及早发现长期留置导管而引起菌血症是护理的重点。坚持严格的无菌技术,合理的配液程序。更换管口敷料时注意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有无脱落,并消毒周围皮肤,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感染;营养液20ml/h,均匀输入;保持导管通畅,液体输完后,用1%的肝素稀释液10ml封闭导管;遇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需考虑导管性败血症的可能,及时拔出深静脉导管,取导管的头端送培养+药敏检查;因血制品容易成为细菌培养基,诱发中心静脉的感染,静脉滴注人体白蛋白、全血、血浆等制品时应另建外周静脉通路[5]。 3.4 胃动力药的使用及观察遵医嘱给予胃动力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给药时应将药物碾碎,用水稀释,由胃管注入,注药前、后应用温开水冲洗胃管,以防止堵塞胃管,注药后应闭管30min。 腹部大手术后,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手术后病人虽然排气、排便了,根据常规可以进食了,但是指导病人进食时应告知病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少食多餐,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关的护理,经过我们精心护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配合恰当的非手术治疗均可以治愈。 参考文献 [1] 王胜智,王景杰,等.胆移植对大鼠胃排空和胃电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 20:3417-3420. [2] 程波.胃手术后排空障碍诊断和处理[J].腹部外科,2003,16:113. [3] H Barton Grossman, Ronald B Natale, Catherinem, et ai.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Cystectomy compared with Cystectomy Alone for Locaiiy Advanced Bladder Cancer[J]. N Engl J Med,2003,349:859-866. [4]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trialists on behalf the Medical Research C OUNCIL advanced Bladder Cancer Working party. Neoadjuvant cisplatinmethotrexate, and winblastine chemotherapy formuscle invasive biadder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1999,354:533-540. [5] 王晓伟,关丽霞,冯悦玲.一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营养支持护理[J].肠外与场内营养,2001,8(1):34-35.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处理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处理 一、胃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 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综合如下:(1)术后7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或者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储留症状而需行胃肠减压者。(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天。(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4)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Yeo CJ等提出的标准为胃管置放>10天,并具备下列1项:a.移除胃管后呕吐;b.术后第10天仍需使用胃动力药;c.重新置入胃管;d.不能恢复进食或由流食改进固体食物时障碍;或胃管置放少于10天但具备a-d中的2项。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常有持续性上腹饱胀、嗳气、反酸及呕吐症状,或于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逐渐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随之发生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可伴有顽固性呃逆,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体格检查可见病人上腹部胀满、压痛,有胃振动水音,中下腹平软无压痛,无肠鸣亢进及气过水声,均应考虑存在胃瘫可能。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方法,口服或胃管内注入30%泛影葡胺,X线下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胃瘫病人表现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无蠕动,造影剂呈线状或漏斗状通过吻合口,但胃内造影剂残留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动态观察24小时可见远端空肠显影。术后10 天以后可行胃镜检查,可见残胃内大量潴留,残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残胃蠕动差,但胃镜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进入输出袢,经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对胃术后胃瘫诊断的确立有重要意义。核素99mTc标记餐胃排空测定也能发现病人排空延缓,简便、无创、可定量。因此,被认为是测定胃排空最佳方法。不仅适用于全胃排空的测定,也同样适用于胃术后残胃排空的测定。有人报道应用盐水负荷试验,非吸收性色素液排空试验,扑热息痛吸收试验,及胃内压描记检查也有一定意义,但因其临床应用有较大局限性而未广泛开展。由于胃的运动受胃电控制,也可进行胃电图检查。目前使用的胃电图受到呼吸及心电的干扰太多,故其诊断价值难以确定。 二、胃瘫的治疗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一经确诊主要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1.严格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 一旦胃瘫诊断明确,胃管不要轻易拔除,最好于症状缓解确定无疑后再拔除,否则可能延长恢复时间。高渗温盐水或普鲁卡因洗胃,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2.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分析作者:曲玉娟宋志春吴高春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12~45天恢复胃动力并痊愈出院。结论: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胃管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等非手术治疗,胃瘫均治愈,疗效满意。 【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诊断;治疗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alysis syndrome,PGS)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是一种功能性的非机械梗阻。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8年6月诊治PGS患者共16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组患者共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1~70岁,平均55岁。16例PGS患者的原发疾病:胃溃疡2例,胃癌10例,占75%;门脉高压症1例,胰头癌1例,重症胰腺炎1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1例,占25%。并发应急性溃疡1例。16例PGS患者麻醉方式:全麻6例,连续硬膜外2例,全麻加连续硬膜外8例。12例患者术后3~7天改为半流质饮食,1~3天出现上腹部饱胀感,胃烧灼感,嗳气,随之出现恶心、呕吐,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部分含胆汁,大部分带有酸臭味,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

PGS诊断标准:(1)术后患者已排气,拔除胃管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正常后,发生中上腹饱胀,恶心呕吐;体检发现上腹胃形、胃振水声。(2)胃引流量每日600~800mL以上,并持续6~10天或更久。(3)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4)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5)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6)术后未应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7)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8)胃造影提示胃扩张,蠕动欠佳或无蠕动,造影剂排空延缓,无吻合口狭窄;胃镜检查示胃潴留,黏膜及吻合口水肿,胃蠕动减弱,内镜可通过吻合口或幽门。诊断时应注意排除各种机械性梗阻因素。本组16例患者均行胃碘剂造影检查,13例胃镜检查,诊断明确。 1.2 方法本组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每天1 500~2 500mL。腹部检查:可见胃形、无肠型及蠕动波,部分患者有胃振水音,大部分患者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电解质检查基本正常。均行X线钡餐或碘剂造影检查:发现胃扩张,有大量胃液残留,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造影剂长时间滞留于胃内。行胃镜检查13例,其表现为胃扩张,胃内有大量潴留物,蠕动弱,胃黏膜充血水肿,胃镜可通过吻合口及幽门。 治疗方法: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有效持续胃管减压;促进胃动力药物应用:采用胃复安针10mg,2次/天,肌肉注射;吗丁啉混悬液30mL,3次/天,胃管注入;红霉素针剂0.5U,静脉滴注。中药治疗:针灸、足三里穴位封闭。胃镜检查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刺激患者呕吐,可使部分患者很快恢复。辅以3%高渗盐水洗胃,每次约注入200mL,保留10分钟后抽出,应特别注意抽出全部注入液体;地塞米松每天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