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干姜与生姜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生姜

生姜(《名医别录》)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均系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四川、贵州、广西、山东、陕西等地为多。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还可解鱼蟹及半夏、南星之毒。临床用名有生姜、生姜汁、生姜皮、煨姜。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淡,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本草拾遗》: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药性论》: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 《开宝本草》: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本草图经》:以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两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热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义》: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咬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枣有厚肠之说。温经散表邪之风,益气止胃翻之哕。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辛而甘,微温,气味俱轻,阳也,无毒。 《象》云: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治痰嗽。生与干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细用。 《心》云:能制半夏、厚朴之毒,发散风寒,益元气,大枣同用。辛温,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呕家之圣药也。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此药能行阳而散气。 《珍》云:益脾胃,散风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孙真人云:为呕家之圣药。 或问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论之可也。若有病则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热,比之生姜不润,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云: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 《本草衍义补遗》:辛温,俱轻,阳也。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之圣药。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药能行阳而散气故也。又东垣曰:生姜辛温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为胃口者,非也。咽门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谓之系,便为胃口,与肺同处,故入肺而开胃口也。又问曰:人云夜间勿食生姜,食则令人闭气,何也?曰:生姜辛温主开发,夜则气本收敛,反食之开发其气,则违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则不然,若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细辛与干姜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 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珍珠囊》)。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定喘”(《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干姜、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周祯祥:细辛配伍药对) 细辛配伍干姜、五味子细辛散寒解表而温肺化饮;干姜温中散寒, 亦温肺化饮.二者相伍, 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可治疗外有表寒, 内有痰饮之证.五味子敛肺气平喘咳而生津, 反佐细辛、干姜, 可防其发散太过而伤气耗津.于散寓敛, 祛邪而不伤正.三者伍用, 有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寒留饮之喘咳气急、痰白清稀、苔白滑者. 药对名称: 干姜、细辛 性味: 干姜:辛、热。细辛:辛、温。 归经: 干姜:归脾、胃、肺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咳嗽,痰喘,胸痹。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 用法用量: 干姜:6-15g。细辛:3-12g。 临床应用: 干姜: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干姜配细辛,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药对名称: 五味子、细辛 性味: 五味子:酸、温。细辛:辛、温。 归经: 五味子:归肺、肾经。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五味子:敛肺止咳,固表敛汗,涩精止泻,生津止渴。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感冒风寒,咳吐白沫,或寒饮咳喘诸症。2.素有宿饮,复感风寒之咳嗽喘急、痰多稀薄者。 作用分类: 祛痰止咳药

2020版药典干姜

干姜 Gan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者称为“干姜片”。 【性状】干姜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和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本品呈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鉴别】(1)本品粉末淡黄棕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油细胞及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油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束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非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干姜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6-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三氯甲烷-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9.0%(通则0832第四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2302)。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2.0%。 【含量测定】挥发油取本品最粗粉适量,加水700ml,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6-姜辣素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甲醇-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6-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5%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5%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姜辣素(C17H26O4)不得少于0.60%。 饮片 【炮制】干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 【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老年住院患者产ESBLs-ECO的检测与耐药性研究

?588 窑西南国防医药2017年6月第27卷第6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咳嗽消失率均明显提高袁咳嗽症状评分显著改善,咳嗽消失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采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慢性咳嗽,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咳嗽症状,缩短咳嗽消失时间,疗效优于单一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李周,陈苗.慢性咳嗽病因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3):279-280. [2] 刘维英,余勤,岳红梅,等.兰州地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 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62-367. [3] 李丽.成人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 医药指南,2016,14(10):27-27. [4] 疏欣杨,张纾难.慢性咳嗽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J].世界中医 药, 2014, 9(8): 974-977. [5] 侯安存.慢性咳嗽及燥咳的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5,24(1):112-114. [6] 李明心,张维录.用中、西医从病因与发病机制浅谈论治慢性 咳嗽[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2):11-12. [7] 刘学芬.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20(8):1028-1031. [8] 赵力.慢性咳嗽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 24(2):454-455. [9] 吴瑶,王飞,黄琴,等.慢性咳嗽的中医脏腑论治[J].四川中医, 2013, 31(12). 39-41. [10]杨春艳,张爰华,张俊国,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31-32. [11]龙全江,徐雪琴.干姜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加工炮制研究文 献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9(1):82-83. [12]梁学清,李丹丹.细辛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 报(医学版),2011,29(4):318-320. (收稿日期:2017-04-12) 老年住院患者产ESBLs-ECO的检测与耐药性研究 高弘 [摘要1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感染产E SB L s-E C O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老年住院患者分离出的696株E C O中的产E SB L s-E C O检出率、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检测结果。结果696株E C O中,共检出393株产E SB L s-E C O(56.47%),IC U、急诊科、肿瘤科检出率居前3位,分别为25.70%、16.03%和14.25%;尿液、痰液和血液标本检出率居前3位,分别为33.08%、20.87%和13.49%;产E SB L s-E C O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最高为98.47%,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妥布霉素、头孢唑林耐药率均高于90.00%;产E SB L s-E C O与 非产E SB L s-E C O均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均低于3%,产E SB L s-E C O对临床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较高耐药率,且显著高于非产E S B L s-E C O(P<0.05)。结论产E SB L s-E C O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指导,并加强IC U、急诊科、肿瘤科等科室的监测,以减少产E SB L s-E C O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关键词]老年;医院感染;超广谱茁-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0188(2017)06-0588-04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7.06.017 Detec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SBLs-ECO production in senile hospitalized patients Gao Ho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 Daxian People's Hospital,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SBLs-ECO production in senile hospitalized patients and provide basis for clinical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s. M eAods The detection rat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ESBLs-ECO production in the 696 strains of ECO from senil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5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e Among the 696 strains of ECO, 393 strains with ESBLs-ECO production (56.47%) were detected. The detection rates in ICU,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Department of Oncology "were the top three, 25.70%, 16.03% and 14.25%,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s in urine, sputum and blood samples were the top three, too, 33.08% , 20.87%and 13.49% ,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the resistance of ESBLs-ECO production to sulfapirazinmetossina/trimethoprim was the highest, 98.47% , and those to gentamicin, tobramycin, piperacillin and cefazolin were higher than 90%; both ESBLs-ECO production and non-ESBLs-ECO production were sensitive to Imipenem and Amikacin, with a 作者单位院635000四川达州,达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干姜水的作用与功效

干姜水的作用与功效 干姜水是一种用生姜制作而成的饮品。而干姜是有着一定的要用价值的,比如说赶脚可以温肺化痰、温经止血,对于肺功能不好以及月经期间有痛经问题的人而言,都是一种比较好的饮品。当然,干姜配上一些其他的中药,比如说高良姜、白术、甘草、半夏、五味子等,都是有着特殊的功效的。 一、采收炮制 采集后干燥,去泥沙、粗皮,扬净即成原药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干姜。 取净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内部棕黄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即为炮姜。炮姜经过火炮,温经止血功效加强。 二、功效 温中散寒,温肺化痰,回阳通脉,温经止血。主治肤腹冷痛,呕吐泄泻,寒饮喘咳,亡阳厥逆,虚寒性出血,寒湿痹痛。 三、应用 1、干姜配高良姜:两药皆有稳重祛寒的作用,干姜祛寒力较强,长于温脾祛寒;高良姜止痛作用较大,偏重于温胃止痛。两药相须而用,使温脾散寒止痛之功得到加强,用于胃寒腹痛、呕吐泄泻。 2、干姜配白术:干姜温脾胃以散寒,白术健脾燥湿,两药合用,温补并行,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用于脾胃虚寒所

致的食少腹泻,若以炮姜易干姜,用于脾不统血的便血、崩漏。 3、干姜配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干姜辛热助阳,甘草补中缓急而止痛,两者合用辛甘化阳,既能复中焦阳气,又能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呕吐涎沫之证,如甘草干姜汤。 4、干姜配半夏:干姜温中散寒化饮,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和胃降逆,两药合用能散寒降逆,用于寒饮呕吐。如半夏干姜散。 5、干姜配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干姜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开合并用,化痰止咳,用于寒饮内伏,肺气不降之咳喘。

黄姜与普通生姜区别

黄姜与普通生姜区别 黄姜又名穿地龙,土名哑边姜,学名盾叶薯蓣,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块茎有较高的药用和化工价值,经过加工可提炼皂素、双稀等医药、化工用品,是激素类药物必不可少的成份,被喻为“激素之母”,并广泛应用于化妆、保健、 避孕镇痛、麻醉等类药物,是一种市场需求较为稳定的药材。我国生产的皂素又占全世界的50%干姜嫩姜是一样的都叫姜只是水分含量不一样用途不一样,是日常食用的一 种调味品,除作调料外,还可作为药用。鲜生姜辛沮,发汗温胃,逐寒邪;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脾胃虚寒;炮姜沮经止血:姜皮可利尿消肿。民间有“烂姜不烂味”之说,这是错误的。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樟素,这种毒素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诱发肝细胞癌变,因此烂生姜不可食。生姜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 为一种芳香性挥发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为姜油萜、水茴香萜、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淀粉、黏液等。生姜之所以能“发汗散寒”,是因姜中含有一种“姜辣素”,它对心脏和血管都有刺激作用,能使心脏加快跳动,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从而使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同时,流到皮肤的血液增多,促使身上的汗毛孔张开、从汗毛孔渗出来的汗也增多。流出的汗不但可以把多余的热带走,而且还把病菌放出

的毒素排出体外,这就是中医所说生姜能“发汗解表散寒”的 道理。生姜何以能“温胃止呕”,这是由于吃了生姜后,姜辣 素首先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使我们感到有股辣味,以后又刺激胃肠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消化道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旺盛,又能刺激小肠,使肠的吸收能力加强,从而达到了中医所谓“温胃止呕”的效果。

区分生姜、老姜和干姜,药用有不同

生姜 -生姜就是鲜姜,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 性味:辛、微温 功效: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于烹饪,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鲜味。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老姜 -老姜俗称姜母,生姜留下来做种用的,皮厚肉坚,味道辛辣,可以说是老生姜。 1、老姜一般用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烧、煮、扒等烹调方法),主要是取其味,而熟后要弃去姜。 所以姜需加工成块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开,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 2、老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道鲜美; 3、作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丝。 干姜 -干姜是生姜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应用与配伍】https://www.360docs.net/doc/cf4354289.html,/2367104884 1.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生姜的神奇功效大汇总

生姜的神奇功效大汇总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化痰止咳之功效,同时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下面由中医讲堂为您详细讲解呕家圣药生姜。CYZ型自吸式离心油泵 妙用生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1、枕边放姜有助改善睡眠CYZ自吸油泵 生姜的特殊气味具有安神的功效。如果你常常失眠,姜这种厨房中随处可见的调味品对治失眠有很大帮助。 2、抗衰老,抑制肿瘤。cyz自吸式离心泵 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同时可抑制肿瘤。另外,吃姜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人斑”。CYZ自吸式离心油泵 3、开胃健脾,促进食欲。 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LCX型罗茨油泵 4、防暑、降温、提神。 在炎热的时候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作用。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症状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大有裨益。CYZ型自吸式离心油泵安装尺寸及曲线图 5、杀菌解毒。

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夏季,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另外,生姜提渣油泵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6、防晕车,止恶心呕吐。 生姜干粉对治疗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有很好的功效,且药效可持续4小时以上。KCB齿轮泵 “呕”家圣药生姜 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这里的“呕家”,指的是呕吐的人。生姜可治以下几类呕吐。齿轮泵 1、治寒性呕吐:比如早上一觉起来,觉得浑身发冷,恶心呕吐,可将一片生姜我含在嘴里,很快就可以止呕。 2、治热性呕吐:夏天里如果您吃东西太多,食物积在胃里不消化,口气很臭,甚至还有口腔溃疡,也可以用生姜来调治。高压齿轮泵但因为它是温性的,所以需要和黄连等苦寒清胃热的中药合用,以去掉生姜的热性,只保留它的止呕作用。KCB齿轮油泵 3、晕车呕吐:晕车呕吐是可以预防的。在坐车前将新鲜生姜切成小片用医用透气胶带贴在右侧内关穴上(穴位之气,均左升右降,故选右侧内关以降逆止呕),可预防晕车呕吐。可调压渣油泵 4、治干呕:光呕但是呕不出什么东西,甚至手足发冷。可用生姜20克,加陈皮10克熬煮,一两剂服用后可缓解干呕症状。 关于生姜的几种中医疗法 1、姜炙法渣油泵

干姜与生姜的区别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的干燥品。 姜,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它不仅可作药用,也是我们一日三餐常用的调味剂。我们能从菜市场买到的鲜姜,就是生姜。把生姜晒干或烘干,就成了干姜。 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大约能长到半米高。姜喜欢生长在不冷不热,不旱不涝的地方,在土层深厚,沙质土壤中长得最好。姜喜欢的生长环境比较温和,所以姜的药性相对还算比较柔和,没有太多霸气。 姜的茎从地下根茎上长出来,笔直向上,仿佛带着一股冲劲。姜的叶子没有叶柄,直接包着茎长出来。它的叶子交叉互生,整齐地排列在茎的两侧,叶子是狭长的披针形,斜向上直直地就伸出来了,就像两排利剑刺向天空,透着一股向外升达的生楞之势。姜的茎叶颜色都是比较深的绿色,茎叶结合得很紧密,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所以姜的植株看上去就像一个人憋足了劲准备往外冲的架势。 我们药用的部分是姜的根茎,姜的根茎在地下分支较多,指状分支并排在一起向上长,就像一只胖胖的大手向上伸展着。每一块分支都长得就像小孩胖胖的胳膊腿一样,圆滚滚的,很饱满,一块连着一块,分支多的生姜有的一块能长到几斤重。 新鲜的姜,颜色是鲜黄色的,看着非常干净明丽。它的表皮是膜质的,很光滑,看起来有明显的光泽。切开之后,里面也是淡黄色的,可以看到姜的内皮层,有很明显的环形纹,黄色稍深一些,就好比姜自身穿了一件厚厚的环形外套,把自己给紧紧地约束在里面了,而在这个环形纹里面,长满了平行分布的姜丝,贯穿整个姜的内部。姜丝体现了姜的通达之气,环形纹则把这股通达之气约束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 完整的鲜姜,闻不到什么明显的气味,咬一口在嘴里尝一尝,会有一股非常辛辣的姜味,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尽管很辣,但辣味相对比较厚道一些,既使吃到肚子里,也不会像辣椒大蒜那样,引起胃中的明显不适。 新鲜的姜通体内外都是淡黄色,黄色属土;姜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土气其臭为香;姜长得圆滚滚的,没有什么棱角,就像肉一样,外形很中庸,也符合土气中庸的

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_奚丽君

[收稿日期]2008-04-29◆综 述◆ 附子与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奚丽君1,陈卫平(指导)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 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R 282.71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08)09-608-03 [摘 要]通过分析附子、干姜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初步解释了附子的毒性、药效作用,以及干姜的药效作用,同时结合目前研究成果,阐述附子干姜配伍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的物质基础及药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配伍的 内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附子;干姜;配伍;机制分析[A b s t r a c t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m a j o r c h e m i c a l c o m p o s i t i o n 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o f t h e R a d i x A c o m i t i L a t e r l -i s a n d R a d i x G i n g e r ,i n i t i a l l y e l u c i d a t e dt h e t o x i c i t y o f R a d i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a n dt h e p h a r m a c o d y n a m i c a c t i o n o f t h e R n d l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a n d R a d i x G i n g e r ;c o m b i n i n g t h e m e a r e s t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e x p o u n d e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c o m p o n e n t s a n d t h e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o f R a d i x G i n g e r o n r e d u c i n g t h e t o x i c i t y 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e f f e c t o f R a d i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o -r y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f u r t h e r .[K e y w o r d s ]R a d i x A c o n i t i L a t e r l i s ;R a d i x G i n g e r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中药配伍研究一直是中药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通过配伍趋利避害,是中药配伍的一大特色。对于具有毒性的中药,通过配伍不仅可以减小其毒性效应,又不失其药效作用,故增效减毒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方面,也是中药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的附子、干姜药对就是这类配伍的代表。附子温补少阴真火,干姜“具火性于土中,宣土用于金内”;附子善走,过于发散;干姜偏于守中,“止而不行”。以干姜之“止”抑制附子之过“行”,两药相伍,走而不守,有利阳热布达周身。所谓“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1] 。两药常常出现在各类方剂中,如《金匮要略》20首方中,含附姜的就有10首,足见附子、干姜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和组合法度,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 药简力宏、疗效确切的特点[2] 。1 附子毒性及药效作用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就附子所含的生物碱类来看,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最大,单酯类生物碱毒性较小。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水解产物。其中,次乌头碱是附子的主要双酯型生物碱,而毒性最强的是乌头碱。乌头碱和中乌头碱对热不稳定,加热易水解为毒性较小的物质,故可作为配伍减毒机制分析的基础。 双酯型生物碱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引起心律失常和抑制呼吸,其机理包括直接作用及中枢作用两方面。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以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且 为多源性。其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作为钠通道激动剂,使钠通道易于激活导致后除极和快速性心律失常,这是其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3] 。另有研究发现乌头碱还具有明显的钙通道阻滞作用,可能与其导致心律失常有关[4] 。另一方面,乌头碱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为:首先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其次是兴奋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出现一系列胆碱能神经M 样和N 样症状,最终因呼吸麻痹 和中枢抑制导致死亡[3] 。 附子对神经、循环、泌尿系统以及代谢等均有治疗作用[3,5] 。①强心作用;②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流量;③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④镇静、镇痛 作用,与乌头碱能抑制兴奋在神经干的传导有关;⑤对免疫系统作用。 由此可见,附子本身主要活性成分既是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毒理、药理成分,同时亦是影响其临床应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如何借助现代科研手段来阐述通过配伍减弱其毒性,发挥其药效,做到趋利避害的内在机制是目前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目标。2 干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干姜主要含姜萜酮、β-没药烯,α-姜黄烯等挥发油成分,还含辛辣的姜辣醇、姜酮、姜酚等成分。现代研究表明,干姜与生姜成分无殊,主要含挥发油和姜辣素, 并认为姜辣素可能对乌头碱有制约和解作用[6] 。故干姜、生姜同为解毒药,干姜与附子配伍可以抑制附子毒性。 干姜在方剂中自身的药理作用表现为:①姜对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凝血、抗血栓形成和改 善脑循环等方面[7] 。②干姜提取物能改善心衰兔的心肌 · 608·

本草纲目-干姜

干姜 本草纲目菜之一(荤辛类) 【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炮制】干姜: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炮姜: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外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气味】辛,温,无毒。 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太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 【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宣诸络脉,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红,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主心下寒痞,目睛久赤。 【发明】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水煎服之,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寒淫所胜,以辛散之也。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干姜本辛,炮之稍苦,故止而不移,所以能治里寒,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理中汤用之者,以其回阳也。 干姜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辛热以散里寒,同五味子用以温肺,同人参用以温胃也。 干姜,心、脾二经气分药也,故补心气不足。或言:干姜辛热而言补脾。今

草豆蔻 Caodoukou

草豆蔻Caodoukou 《雷公炮炙论》 为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a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夏、秋二级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潮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寒湿中阻证本品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 气机不畅者。常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2.寒湿呕吐证本品可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多余肉桂、高良姜、陈皮等中止呕之品同 用。如草豆蔻(《博济方》)。 另外,亦取本品温燥之性,温脾燥湿,以除中焦之寒湿而止泻痢。用于寒湿内盛,清浊不分而腹痛泻痢者,可与苍术、厚朴、木香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者燥者慎用。 【古典摘要】 1.《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2.《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厚朴Houpu

《神农本草经》 为本兰科种植物厚朴Mognolia offocinalis Rehd.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var.biloba.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置内表面变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切丝,娄制用。 【药性】苦、辛、湿。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治病。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本品苦燥辛散,能燥湿,有下气除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 药。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2.食积气质,腹胀便秘本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 朴三物汤(《金匾要略》)。若热结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 3.痰饮喘咳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下降,咳喘胸闷者, 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匾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金匾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干姜的功效和作用 ①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②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100克(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150克(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③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10克。(《千金方》) ④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100克(炮),甘草50克(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20-25克,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⑤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50克,半夏100克。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⑥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⑦治脾寒疟疾:一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5克,水

一盏,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⑧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⑨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5克。(《千金方》) ⑩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4克,川芎2.5克,蒲黄5克,柏叶7.5克,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干姜的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阴虚有热、血热妄行忌服,孕妇慎服。 干姜的食用方法 (一)、干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盐1克,大葱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即可。 养生功效: 1、温里,散寒,补虚。 2、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下肢浮肿;泄下量多;月经后期小腹发凉等症。 (二)、温肺粥 材料: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

生姜

生姜(各家本草论) 药名: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 姜汁、姜 汉语拼音:sheng jiang 拉丁文名:Rhizoma Zingiberis Recens 英文名: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肺;胃;脾经 功效: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 绞汁调搽 用药禁忌: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功效分类:解表药;开窍药 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 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 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 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 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 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 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 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 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

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並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