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软阔二元材积表》等十个地方标准1

贵州省《软阔二元材积表》等十个地方标准1
贵州省《软阔二元材积表》等十个地方标准1

附件1

ICS79.040

B 68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822—2013

软阔二元立木材积表

The binary standing tree volume table of softwood species

2013-06-09发布2013- 07-09实施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及表 (2)

4 使用方法 (2)

单株立木材积可将实测胸径、树高带入模型直接计算,或将实测胸径、树高整化后查表1。但实测胸径超过表列范围和超出适用范围的软阔树种应慎用。 (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森林资源管理站、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起草人:罗洪章、夏忠胜、朱松、尹晓阳、韩郸、顾永顺、颜伟、陈婷、杨婷。

软阔二元立木材积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贵州省软阔树种(组)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及表、使用方法。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枫香、桦木、香椿、杨树、朴树等常见软阔树种(组)。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软阔树种(组) softwood species

包括枫香、桦木、香椿、杨、柳、桉、檫、泡桐、楝、枫杨、榆、木荷、其他软阔等。

2.2

胸径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从根颈起向上1.3m处树干的带皮直径。

2.3

径阶 diameter class

林木胸径的整化,即把一定范围内的胸径用该范围的中间值来表示。

2.4

树高 tree height

从根颈起向上到树梢的树干全部高度。

2.5

树高阶 tree height class

林木树高的整化,即把一定范围内的树高用该范围的中间值来表示。

2.6

材积 volume

指不包括枝丫的全树干体积。

2.7

DB52/T 822—2013

二元立木材积表 binary standing tree volume table

指依据立木材积与胸径、树高两个因子间的关系而编制的立木材积计量数表。

3 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及表

3.1 软阔二元立木材积模型

V=0.000073624×D 1.89885×H (0.85616+0.00064635×(D+H)) (1)

式中:

V —材积,单位为立方米(m3);

D —胸径,单位为厘米(cm);

H —树高,单位为米(m)。

3.2 软阔二元立木材积表

依据模型展开的软阔二元立木材积见表1。

4 使用方法

4.1 径阶划分

径阶按2cm整化,如5.0cm~6.9cm为6径阶。

4.2 树高阶划分

树高10m以下按1m级距分级,如2.5m~3.4m为3树高阶;10m以上按2m级距分级,如11.0m~12.9m为12树高阶。但9.5 m~10.9m为10树高阶。

4.3 单株立木材积计算

单株立木材积可将实测胸径、树高带入模型直接计算,或将实测胸径、树高整化后查表1。但实测胸径超过表列范围和超出适用范围的软阔树种应慎用。

DB52/T 822—2013

3

表1 软阔二元立木材积表

H/m

3 4 5 6 7 8 9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D/cm

V/m 3

4 0.002 6 0.003 4 0.004 1 0.004 8 0.00

5 5 0.00

6 2 0.006 8 0.00

7 5 6 0.007 3 0.00

8

9 0.010 4 0.011 9 0.013 4 0.014 8 0.016 3 0.019 1 0.021 9

8 0.015 4 0.018 0 0.020 6

0.023 1 0.025 7 0.028 2 0.033 1 0.038 0 0.042 8 10 0.031 5 0.035 4 0.039 3 0.043 1 0.050 7 0.058 2 0.065 6 0.073 0 12 0.050 2 0.055 7 0.061 2 0.071 9 0.082 6 0.093 1 0.103 6 0.114 0 14 0.067 50.074 9 0.082 2 0.096 7 0.111 0 0.125 2 0.139 3 0.153 4 16 0.096 80.106 3 0.125 0 0.143 5 0.161 9 0.180 2 0.198 4 0.216 7 18 0.121 40.133 3 0.156 8 0.180 1 0.203 2 0.226 2 0.249 1 0.272 0 0.294 9 20 0.163 3 0.192 2 0.220 8 0.249 1 0.277 3 0.305 5 0.333 6 0.361 8 0.389 9 22 0.196 3

0.231 1 0.265 5 0.299 6 0.333 6 0.367 5 0.401 4 0.435 3 0.469 3 24 0.273 5 0.314 2 0.354 7 0.395 0 0.435 2 0.475 4 0.515 6 0.555 9 26 0.319 4 0.367 1 0.414 4 0.461 6 0.508 6 0.555 7 0.602 7 0.649 9 0.697 2

28 0.368 8 0.424 0 0.478 8 0.533 3 0.587 8 0.642 2 0.696 7 0.751 3 0.806 0 0.861 0 30

0.421 8

0.485 0 0.547 7

0.610 3

0.672 6

0.735 0

0.797 5

0.860 0

0.922 8 0.985 8

DB52/T 822—2013

4

表1 软阔二元立木材积表(续)

H/m

6 7 8 9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D/cm

V/m3

320.550 1 0.621 4 0.692 4 0.763 3 0.834 2 0.905 1 0.976 3 1.047 6 1.119 2 340.619 3 0.699 7 0.779 8 0.859 7 0.939 7 1.019 7 1.100 0 1.180 5 1.261 3 360.692 6 0.782 7 0.872 4 0.962 0 1.051 6 1.141 3 1.231 3 1.321 5 1.412 1 380.770 2 0.870 4 0.970 4 1.070 2 1.170 0 1.269 9 1.370 1 1.470 7 1.571 7 400.851 9 0.962 9 1.073 7 1.184 2 1.294 8 1.405 6 1.516 7 1.628 2 1.740 1 420.937 7 1.060 2 1.182 3 1.304 2 1.426 2 1.548 4 1.670 9 1.793 9 1.917 4 44 1.027 8 1.162 3 1.296 3 1.430 2 1.564 2 1.698 4 1.833 0 1.968 0 2.103 7 46 1.122 2 1.269 2 1.415 8 1.562 2 1.708 7 1.855 6 2.002 8 2.150 6 2.299 1 48 1.380 9 1.540 7 1.700 3 1.860 0 2.020 0 2.180 5 2.341 7 2.503 6 50 1.497 6 1.671 1 1.844 4 2.017 9 2.191 8 2.366 2 2.541 4 2.717 3 52 1.807 0 1.994 8 2.182 7 2.371 0 2.560 0 2.749 7 2.940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B31 2015-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指南

DB 上海市地方标准 DB31/2015—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原则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指导原则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也适用于餐饮服务单位总部对其门店的食品安全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未注释的术语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中的用语含义相同。 3.1易腐食品 在常温下容易腐败变质,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防止细菌生长、繁殖、产毒的食品。 3.2餐用具 餐具、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用具、容器。 4总体管理要求 4.1餐饮服务单位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应以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确保所供应食品的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为宗旨。 4.2餐饮服务单位应将确保食品安全作为本单位的重要政策,并向全体食品从业人员表明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本单位食品安全制度的重要性。 4.3餐饮服务单位应确定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目标。食品安全目标: ——应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应经过适宜性、可行性的评估; ——应经过与本单位各部门的沟通; ——是否达到应可进行评估。 4.4餐饮服务单位应使全体食品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确定管理目标和制定管理措施,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保证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 4.5餐饮服务单位应确保管理中可获得各种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的管理资源。 5管理职责

贵州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米豆腐编制说明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米豆腐》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立项背景及任务来源 (一)立项背景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贵州米豆腐是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省内大多数是以小作坊模式进行生产制作,至今尚无该类产品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也鲜见有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因此在日常监管和抽样检验工作中涉及米豆腐此类食品时常常没有标准可依,制约了米豆腐的生产经营发展,为了保证这一类地方特色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亟需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贵州米豆腐产品地方标准。 为完善贵州地方特色食品米豆腐的生产要求,经省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批准立项而开展《贵州米豆腐》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该项地方标准的制定,不但可以规范我省的贵州米豆腐产品加工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我贵州米豆腐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日常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依据,指导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二)任务来源 根据贵州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同意《贵州苕粉》等25项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黔卫计办函〔2015〕94号)要求,经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牵头成立贵州米豆腐地方标准编制小组开展标准编制工作。 二、标准编制过程

本标准由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牵头,由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铜仁市碧江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组成标准编制小组。 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许锡娟、罗艳、安莎、李雪、孙海达、申鹰、李雨鑫、汪国龙、付志会、黄坤宁、谭波、周红、黄烈斌。 本标准的编制历时两年。 2015年6月~8月编制小组首先制定了编制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人员分工,确定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及主要技术内容等,并对标准起草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 2015年8月~12月编制小组前往贵阳、铜仁等地的米豆腐生产作坊及流通经营市场等进行摸底调查。 2016年1月~12月编制小组查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对比分析实际样品检测数据,结合米豆腐生产消费实际情况,初步制定了《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米豆腐》(讨论稿)。 2017年1月~7月,编制组召开专题会广泛征求了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对本标准的不完全确定、不完善的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文本及编制说明。 2017年8月提交征求意见稿文本及编制说明。 三、标准制定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 标准制定原则 1、标准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2、标准中涉及的重要指标均根据谷类制品及大米制品相关的《其他粮食加工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执行现行有效的强制性标准要求,同时参照现行地方标准《DB52/T 449-2013 贵州米粉(米皮)》,结合实际样品检测数据并充分考虑米豆腐该类产品的食品安全特征而制定。

贵州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山西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酿酒葡萄种植标准》 一、任务来源、标准制订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迅速,国民对葡萄酒的消费量日益增加,葡萄酒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入世后对葡萄酒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截止目前为止,本省还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来指导酿酒葡萄的种植生产,为了规范山西产区酿酒葡萄生产,推进酿酒葡萄栽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栽培,生产出优质的葡萄原料,特制订本标准,以指导本省酿酒葡萄生产。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其他省外标准的制定发布情况 在酿酒葡萄方面的国家标准分别有三个方面的标准:理化检验有2003年修订发布的GB/T 8302~8314等13项单项检验方法标准(其中1项标准已有2008年修订版)、感官审评有GB/T 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和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2项标准、检验条件有GB/T 18797-2002《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标准。行业标准只有感官审评方面2项标准:NY/T 787-2004《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和SB/T 10157-1992《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关于规范企业检验活动的独立的地方标准未见发布,只是在浙江省的DB33/T 627-2007 《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标准中提出了检验设备(施)要求,而未对检验人员和检验管理进行规定。另外,国家“食

品生产许可”制度对茶叶检验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还未制定关于综合规范企业检验活动的标准。本标准旨在对茶叶企业检验的设施条件、人员要求和检验管理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三、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成员、参加成员 (一)主要工作过程 2011年05月30日,山西省戎子酒庄有限公司召开《山西省酿酒葡萄种植标准》编制方案论证会,确定编制原则、编制框架、内容和拟制定、修订的标准,并进行分工,确定戎子酒庄生产技术部牵头组织《山西省酿酒葡萄种植标准》编制工作,技术中心负责具体编制工作。 (二)标准编制主要成员 四、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及内容的说明 (一)、标准的结构 本标准共分为8章: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编制说明

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编制说明 一、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制定的意义: 食用冰是炎炎夏日的最佳“搭配品”,加入各种饮品、制作成冰沙、生食保鲜等,受到大多数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喜爱,需求量更是日益增多。随着央视曝光“冰块脏过马桶水”报道,很多地方陆续爆出食用冰卫生安全隐患[1]、[2]、[3]。从我省2014年抽检情况看,食用冰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于高风险食品。 随着餐饮监管的加强,国家对高风险食品的监管也进一步加强,但是目前对于餐饮企业使用的大量自制食用冰的监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缺乏餐饮业食用冰的相关标准(虽然目前有《GB2759.1-2003冷冻饮品卫生标准》,里面有食用冰的相关规定,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食标秘发(2013)180号文“关于商请明确《冷冻饮品卫生标准》适用范围的复函”中说明此标准不适用于餐饮业制作的冷冻产品),导致检验机构无法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和仲裁检验,政府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处罚。而对餐饮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卫生标准,不利于进行食品安全生产的指导,不利于解决或控制食用冰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没有适合餐饮业食用冰相关卫生标准的情况下,为加强贵州省内餐饮服务食用冰安全监督管理,规范餐饮服务食用冰加工行为,对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有效监管,提高餐饮服务提供者抵御食用冰安全风险的能力,保障消费者餐桌饮食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二、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编写的原则

规程的编写原则是注重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加工和消费,保护消费者利益。规程注意与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相协调。 三、贵州省食用冰加工卫生规范主要内容提出的依据 1、定义 通过2010年至2014年承担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企业食用冰的抽检工作经验,参照《SB-T10017-2008冷冻饮品食用冰》,确定了食用冰的概念。 2、适用范围 根据贵州省餐饮企业食用冰的制作与销售情况确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3、环境设施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必须具备的相关硬件设施要求。 5、人员要求 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制定了人员要求之规定。 6、操作规范 编制操作规范的内容是根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国食药监食[2011]39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最新修订版)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辣椒干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辣椒干》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标准背景及任务来源 (一)标准背景 为进一步发挥标准体系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同步小康等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省质监局决定在特色优势产业、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十大标准体系,2014年10月省政府批文(黔府函[2014]20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十大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批复”,《贵州辣椒技术标准体系》就是十大标准体系其中之一。2015年5月省卫计委同意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黔卫计办函[2015]94号),立项标准名称:贵州辣椒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及辣椒制品系列标准。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辣椒干》,是立项计划完成的7个辣椒制品系列标准的其中之一。 辣椒干为贵州具有特色的辣椒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目前有一个国标GB 10465-1989《辣椒干》、一个行标NY 5229-2004《无公害食品辣椒干》、三个地标: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 267-2005《干辣椒》、重庆市地方标准DBS 50 008-2012《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辣椒》、贵州省地方标准DB52/T 978-2014《贵州辣椒干》。 国标GB 10465是1989年发布的,至今已有27年,该标准设置的不挥发乙醚提取物、粗纤维、辣椒素等检测指标要求,已不适应辣椒种植品种的发展变化,并且这些指标并非食品安全指标,完全没有必要限制贵州辣椒干品种百花齐放、多元化的发展。而我省2014年

发布的推荐性地方标准DB52/T 978,也有这些指标限制,日常检测中,企业送检的干辣椒水分、不挥发乙醚提取物、粗纤维、辣椒素经常发现不合格,给辣椒制品生产企业的原料把关造成很大困惑。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新的贵州“辣椒干”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二)任务来源 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贵州苕粉》等25项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黔卫计函〔2015〕94号)。 二、标准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15年6月份开始,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共同承担,在原DB52/T 978-2014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更加简化、适用,标准的操作性更强,并且确保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在标准编制工作中,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标准,本次共收集19个批次的干辣椒数据,检测数据汇总见附件。经过数据整理、对比分析,起草小组对起草文本反复进行讨论和修改,于2016年3月完成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干辣椒》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标准制定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 标准制定原则 1、制定标准的格式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2、标准中所涉及的卫生等重要指标均执行现行有效的强制性标准要求。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辣椒面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辣椒面》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标准背景及任务来源 (一)标准背景 为进一步发挥标准体系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围绕省委省政府主基调、主战略、同步小康等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省质监局决定在特色优势产业、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十大标准体系,2014年10月省政府批文(黔府函[2014]20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省十大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批复”,《贵州辣椒技术标准体系》就是十大标准体系其中之一。2015年5月省卫计委同意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黔卫计办函[2015]94号),立项标准名称:贵州辣椒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及辣椒制品系列标准。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贵州辣椒面》,是立项计划完成的7个辣椒制品系列标准的其中之一。 辣椒面作为贵州具有特色的熟制辣椒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目前有一个国标GB/T23183-2009《辣椒粉》,但标准中的辣椒粉是指非即食性粉末,不适用于贵州特色即食性辣椒面、煳辣椒面和风味辣椒面。而现行有效的贵州地方标准DB52/458-2004《辣椒粉质量安全标准》,由于制定时间至今有12年

了,已不能适应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要求等),该标准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1)没有涵盖贵州煳辣椒面这类产品; (2)水分限定偏低; (3)菌落总数限制过严; (4)大肠菌群、致病菌指标的设置不符合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 (5)该标准缺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限量指标。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地方标准使用及辣椒面生产企业的生产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新的“贵州辣椒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二)任务来源 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贵州苕粉》等25项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黔卫计函〔2015〕94号)。 二、标准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2015年6月份开始,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贵州乡下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老干爹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省大方县琼芳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省毕节绿色畜牧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J52-xx-2009 喀斯特(KST)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Karst area slope with shrubs 2009-xx-xx发布 2009-xx-xx实施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和改善我省卡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积极推广边坡绿化新技术,推进卡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根据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黔建科标通[2009]386号《关于下达<喀斯特(KST)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规范>编制任务的通知》文件要求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5章,主要内容包括灌木护坡材料、施工与养护、验收与维护等。 各单位应结合工程实践,加强经验总结和资料积累,以便今后为规范的修订提供依据。对本规范的意见或建议请寄交贵阳市遵义路48号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技术处(邮编:550002,Email:zqch@https://www.360docs.net/doc/cf4475325.html,)。 本规范由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技术内容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协编单位:贵州科农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边坡生态防护研究所 主要起草人:陈宗强周宏文高国富王勇漆贵荣田勇晁建强陈人福

目次 1 总则 ...................................................................... 2 术语 ...................................................................... 3 材料 ...................................................................... 3.1 一般规定 ............................................................. 3.2 护坡构件 ............................................................. 3.3 人工土壤 ............................................................. 3.4 育苗基质 ............................................................. 4 施工与养护 ................................................................ 4.1 一般规定 .............................................................. 4.2 坡面处理 ............................................................. 4.3 护坡构件布置 ......................................................... 4.4 人工土壤与育苗基质喷植 ............................................... 4.5 养护 ................................................................. 5 验收与维护 ................................................................ 5.1 一般规定 ............................................................. 5.2 验收 ................................................................. 5.3 维护 ................................................................. 附录A ..................................................................... 条文说明 ....................................................................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立项背景及任务来源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贵州市场上代用茶产品琳琅满目,但至今尚无该类产品的国家标准,贵州省内企业生产销售基本都自行制定企业标准。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该些标准项目和要求参差不齐,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代用茶产品标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经调研和统计,目前贵州省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代用茶企业有50余家,产品品种覆盖了叶类、花类、根茎类和混合类等,本次制定《代用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使贵州省境内的生产企业能得到资源共享,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 制定代用茶产品的贵州省地方标准,不但可以规范我省的代用茶产品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提升我省食品生产的技术水平,指导企业生产,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从而增强我代用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管理部门有效监管提供技术依据,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为了规范引导和促进代用茶生产的健康发展,2013年11月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向贵州省卫生厅提出制定《代用茶》地方标准的申请。 (二)任务来源 《贵州省卫生厅关于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的通知》(黔卫函〔2014〕26号)。 二、标准编制过程 本标准的编制工作从 2014年3月份开始,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院(国家酒类及饮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在拟订标准编制工作进度后,收集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调取了以往全省160多个代用茶样品的检测数据,并采集了贵阳高新英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苦荞香茶,贵阳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的野生苦丁、苗家凉茶及市场采购了大麦茶、薄荷叶、甘草、荞麦茶、野生苦丁茶、菊花、茉莉花、荷叶、刺梨果茶、山楂果茶、柠檬果茶等共14个样品进行检测,数据汇总见附件1、附件2。经过大量数据整理、对比分析,课题组对起草文本反复进行讨论和修改,于2014年6月起草完成了《代用茶》地方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标准制定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一) 标准制定原则 1、标准的格式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而制定。 2、标准中的项目根据《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和国家有关要求,参照现有其他省份地方标准,结合历史检测数据并充分考虑该类产品的食品安全特征而制定。 (二)确定制标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为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2763-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488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DB11/505-2007代用茶卫生要求(北京市)、DBJ440100/T36-2009代用茶卫生要求(广州市)、NY/T2140-2012绿色食品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辣椒干(征求意见稿)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备案号: DB52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XXXXX—201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辣椒干 Local food safety standards-Dried chilli (征求意见稿) 2016-XX-XX发布 2016-XX- XX实施 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果树蔬菜工作站、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梁桂娟、张旭东、龚明宇、寻思颖、张绍刚、谭书明、韩志平、张建、舒梅宝、廖妍俨、龙四红、张涛、周筑平、杨继怡。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辣椒干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干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省境内生产加工的,非即食的各类辣椒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12729.7 香辛料和调味品总灰分的测定 GB/T 12729.9香辛料和调味品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检总局75号令(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辣椒干 以鲜辣椒为原料,经筛选、干制、包装等工艺加工制成的辣椒干。 ` 3.2 黑斑椒 指辣椒受病虫危害或生理伤害、不良环境伤害后,呈现的黑斑、黑点。 3.3 黄梢

贵州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贵州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气相/液相法》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一、工作简况 1.1目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抓好茶叶等优势特色产业。2013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11万亩,其中绿茶种植面积已居于全国第一位,综合产值达86亿元。近期,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我省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又制定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茶叶质量安全是保障我省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保障项目及工作内容。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投入质检体系的建设分别建立了省、地、县的三级检测体系。这些检测机构今后将面临大量的监督、检验、检测工作。采用合理、合法、高效的检测方法将是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技术,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需求。 而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方面,我国现行的标准主要有:《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6-2009、《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 23205-2008、《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204-2008等方法。但是上述方法要求配置的气相色谱-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配,仪器设配价格昂贵、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没有适用于液相、气相等普及性较高的设备的检测方法。目前我省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仅配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常规检测仪器,无法使用上述国标中规定的检测方法。而GB 5009系列的方法又仅仅适用于单农残的检测无法满足现阶段多残留快速检测的检测工作需要,使我省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在选择检测方法时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为了满足我省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检测需求,急需一种符合我省实际检测能力的检测方法。在此背景下由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持,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参与制定《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气相/液相法》地方标准。 通过研究制定《茶叶中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气相/液相法》地方标准,提高全省茶叶质量安全的监测能力。同时也为我省各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选用合理、合法、高效的检测方法,提升检测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选择。通过本标准制定将逐步改善我省在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标准零散落后和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的问题,全面提升我省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技术水平。具体体现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和权益、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提高我省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1.2任务来源 承担单位: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协同机构: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 1.3主要工作过程 项目主持单位组织专家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并负责编制起草工作,确定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编制组成立后,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河南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挤压糕点(原调味面制食品)(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简要起草过程 (一)任务来源 调味面制食品(拟更名为“挤压糕点”)列入2012 年河南省食 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项目,受河南省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协会和省厅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处的委托(委托协议书项目编号007),河 南工业大学和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作为主要承担单位 负责组织该标准的制定工作,郑州平江商会作为标准制定合作单位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简要起草过程 1. 标准任务下达后,河南工业大学和郑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针对制定调味面制食品(挤压糕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3月组建了由主要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组成的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由河南工业大学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 2. 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参照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广泛调研河南省及国内主要调味面制食品(挤压糕点)生产、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调味面制食品(挤压糕点)产品的生产水平和经营情况,初步确定了产品的安全性指标以及与安全性相关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形成了标准草

案。之后,工作组组织了调味面制食品(挤压糕点)的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检测机构、食品监管机构的各类专家学者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多次研讨,同时各起草单位对标准中制定的判定值和试验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工作,积累了检验数据。经认真研究分析,最终完成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征求意见稿。 3.起草工作组依据研讨会以及其他形式所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对该标准草案进行研讨并修改文本,于2013 年10月上旬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三)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的工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治、周芳、李琦、王建中、马健、焦红、刘丽、王君军、刘卫平、李长根、李远征、钟惠隆。 起草人员负责标准制定工作的组织、协调,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组织召开研讨会,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征集、整理和归纳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行业内征求意见和标准送审等。 二、与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 《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调味面制食品(修订)》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河南省和国内调味面制食品(挤压糕点)行业此类产品客观实际的需要,参照相关产品的国内各类标准。其中,真菌毒素和致病菌限量直接引用食品安全国家基础标准。本标准的格式按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中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写。 三、标准编制原则 (一)总体原则

贵州机制砂地方标准

贵州省地方标准 《贵州省高速公路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技术规程》 规程编制组 二○○七年十二月 前言 根据贵州省建设厅文件黔建科标通[2006]467号“关于下达《贵州省高速公路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技术规程》编制任务的通知”要求,制订本规程。 本规程是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应用经验,参照国内外有关标准、规程和规范,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对技术关键进行验证试验,并在应用基础上制订的。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及符号,3.基本规定,4.原材料,5.混凝土技术性能,6.配合比设计,7.施工,8.混凝土质量检验和验收;附录A:防止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发生碱骨料反应技术措施;附录B: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原则;附录C:原材料及混凝土试验方法。 本规程由贵州省建设厅归口管理,由主编单位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函寄解释单位。 本规程主编单位: 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266号,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邮编:55000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任仁、梅世龙、冷发光、丁威、凌建明、康厚荣、费小申、余崇俊、陈才琳、彭运动、周平、汪金育、阮有力、田冠飞、孙会元、张仁瑜、韦庆东、吴大鸿、周永祥、石连富、严敏

1 总则 1.0.1本标准的制定对贵州高速公路领域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技术及其应用水平、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1.0.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规定强度等级大于C50的混凝土为高强混凝土,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尚无具体规定。事实上,当前贵州在实际工程中采用的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是C50,而C6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已经十分少见,至于大于C60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当前尚未采用,而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尚不会大规模采用,因此本规程内容集中在当前和今后将大量采用并具有发展潜力的C50~C60强度等级范围的机制砂高强混凝土。试验研究已证明,在这一强度等级范围内,机制砂混凝土具有优越的综合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综合技术水平超出目前较低强度等级或更高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对公路桥涵混凝土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0.3 本标准反映了贵州省高速公路领域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技术特点和地方特色,在实际工程中,本规程作出规定的,按本规程执行;为了减少与相关标准重复,未作出规定的,按给出的相关标准执行。本规程与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是协调的。 2 术语和符号 本章列出的术语与有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是协调的。 本章列出的符号主要涉及配合比设计,与《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参照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一致。 3 基本规定 3.0.1详见附录B和附录A。 3.0.2许多重要的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都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3.0.3本条规定是目前工程中比较普遍和合理的做法。 4 原材料 4.1 一般要求 4.1.1~4.1.3 规定了采用原材料重要环节的检验,检验时尤其应注意样品应出自批量应用的产品,并具有代表性。 4.1.4 检验批量与相关国家现行标准基本一致。 4.1.5检验的技术指标与相关国家现行标准基本一致。 4.1.6 原材料之间的适应性方面,主要是外加剂与水泥等原材料的适应性,应经试验确认。 4.2 水泥 4.2.1 原六大水泥标准已修订整合为一本《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标准。 4.2.2 立窑多为水泥厂采用,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不如旋窑和新型干法窑。 4.2.3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已取消了P.O 32.5级水泥,其它品种的32.5级水泥内掺混合材比例高,且胶砂强度较低,用于配制机制砂高强混凝土不合理;其它品种的42.5级水泥,内掺混合材比例上限规定与32.5级水泥相同,因此,不如内掺混合材上限为20%的P.O 42.5级水泥用于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的技术灵活性和经济合理性。 即便采用P.O 42.5级水泥配制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水泥28d胶砂强度也不宜太低,否则涉及水泥用量问题而不利于控制机制砂石粉含量较高带来的影响。4.2.4 见附录A.1.4。 4.2.5水泥生产时,原料中的氯离子在熟料烧成过程大部分挥发,残留氯离子含

吉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植物饮料送审稿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22 吉林省地方标准 DB 22/ XXXXX—XXXX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植物饮料 (送审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立群、邴炜、华蕾、张爽、王宇、史艳宇、陈颖、吕航、张文、宫国强、王莹、张馨。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植物饮料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以植物或植物提取物(水果、蔬菜、茶、咖啡除外)为原料,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饮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12143 饮料通用分析方法 GB 1488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 GB 16322 植物蛋白饮料卫生标准 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3 分类 植物饮料主要分为食用菌饮料、藻类饮料、可可饮料、谷物类饮料、其他植物饮料等5大类。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要求 应无毒无害,无霉变,符合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和食品安全有关要求。 4.2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贵州省地方标准

贵州省地方标准 《金属冶炼行业自吸过滤式防尘(烟)口罩》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金属冶炼行业自吸过滤式防尘(烟)口罩》标准,制定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已经是尘肺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尘肺病人不仅量大面广,而且病情十分严重,一人得病全家致贫返贫的情况大量存在。贵州金属冶炼行业是贵州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该行业从业人员众多,尘肺危害次于煤矿、非煤矿山,位居第三,金属冶炼包括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两大类,由于金属冶炼生产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并存,其中最严重的危害因素是粉尘和金属烟尘,粉尘可以致人肺纤维化,部分金属烟尘可以致癌。建国60多年来,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金属冶炼行业个体防粉尘、防金属烟尘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职业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安健[2011]132号),“要加快研究建立我国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体系,优先制定和修订当前急需的职业健康技术标准,各地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集中力量研究制定职业危害工程控制、职业防护设施、个体职业防护等地方性职业卫生技术标准”的要求,率先在贵州省金属冶炼行业,制定专门个体防护技术标准对尘肺危害进行预防控制,对全国该行业职业健康工作具有先行、先试的贡献,意义重大。 二、标准制定的原则 依照国家标准化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要求,以及通过对个体防护装备的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分析及研究,根据贵州省金属冶炼行业有色金属包含,铅冶炼、锌冶炼、铝冶炼,黑色金属包含,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存在粉尘、

金属烟尘职业危害的特点,运用最新研究的技术成果,产生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综合成果,标准制定中遵循安全、舒适、经济和适制定贵州省《金属冶炼行业自吸过滤式防尘(烟)口罩》的地方标准,标准的用优先的原则。三、与其他相关标准的关系 目前,防尘口罩我国实行的是GB2626-2006《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但该标准对防御对象过于宽泛,设定的呼吸气阻力大,并且统一规定考核项目和指标,这样往往造成根据标准都为合格产品的防尘口罩,在不同行业领域应用中,所获得的防护效果差别很大,工人普遍反映:防尘口罩针对性低、适用效果差、呼吸阻力大,不愿佩戴。此次制定的《金属冶炼自吸过滤式防尘(烟)口罩》从典型行业特殊性出发,按照产品安全与适用同一的原则,将防御的有害因素精确到防呼吸性粉尘、焦炉逸散物和金属烟尘。 四、主要的工作过程 本标准由贵州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劳动防护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由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健翔嘉业日用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组成,标准起草小组于2011年3月10日召开了标准编写工作会议,确定了标准制定原则,明确了各自分工,按照工作计划,先后开展了国内外资料检索,金属冶炼行业实际情况调查,专业人员研讨等工作,并于2011年4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第一稿,2011年8月完成第二稿。 五、标准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1、过滤效率检测采用双尘实验方法,用氧化铝尘和氯化钠气溶胶分别代表金属冶炼行业呼吸性粉尘和金属烟尘。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格式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格式规范 篇一:《云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格式规范 篇二: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制、修订的必要性,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的情况。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成员、参加成员等。 “耐热高强韧铝合金”是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型高强度铸造铝合金研发及产业化(20xxbae09b02)”过程中,完全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具有特别优异的铸造性能和综合机械性能的系 列新材料;特别是该系列新材料采用普通工业纯铝和普通合金化元素为原材料,生产成本较目前所有高强度铝合金有显著降低,而力学性能等指标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特别适合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支撑中国铝工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由于现行国家标准《铸造铝合金锭》(gb/t8733-20xx)、《变形铝合金》)(gb/t3190-20xx)中均无上述代号产品的

技术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基础、引领性铝合金新材料的标准体系,对引导和加快中国的铝及铝合金产业、与铝关联度密切的军、航、重、汽、化、电、通、信等国家高端、基础、支撑和引领产业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和产业聚集,同时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内实现结构轻量化(以铝代钢)和加工减量化(以铸代锻/轧),加速中国跻身世界铝工业强国的进程,引领国际铝产业格局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20xx年12月3日专题会议要求(见“黔府专议[20xx]112号”专题会议纪要),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省科技厅支持和帮助下,由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牵头,与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贵州铝厂和贵州科学院共同起草《耐热高强韧铸造铝合金锭》贵州省地方标准。 编制的地方标准对耐热高强韧铝合金铸锭的化学成份、主要力学性能技术指标和测定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元素组成及范围(包括杂质限量),室温、高温下的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硬度等。 标准编制的主要成员有:车云、张中可、门三泉、李祥、李荣华、刘海林、李家华、张继东、罗艳、张颖、袁波、何锦林。 参加标准工作的成员有:何力、曹跃清、谭红、陆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